教学生活化语文论文

2022-04-20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生活化语文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教学生活化语文论文 篇1:

语文教学生活化,生活问题语文化

陶行知先生主张在实践中教育,在生活中教育,在体验中教育。这些话听起来很简单,可就是这些简单的话语却揭示了教育的真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走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感兴趣,让他们感到生活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生活,生活与学习是一体的。

下面我就具体以自己上的二年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快乐水果园》一课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课中凸显语文性

整堂课仍旧姓语,处处凸显出“语文味儿”。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用“西瓜圆圆的,像一个大皮球。”的句式写话;引导学生抓住水果的特点和理解谜面的意思猜谜语;抓住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编儿歌。无一不是引领学生学习语文,掌握学习方法,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1.巧说颜色,感受文字魅力

第一步是看图认识水果

先出示水果名称:菠萝、草莓、桔子、香蕉 、苹果、桃子、梨子、石榴

(把水果图贴在相应的水果名称下面)

接着让学生看图说一说:()的()

第二步结合生活说颜色

(1)水果的颜色可漂亮了,看,水果店里有红色的( ),紫色的( ),绿色的( ),黄色的(),白色的(),真是五颜六色,好看极了。

(2)水果店里有(白生生)的人参果,有(红)的苹果,有( )的西瓜,有( )的橙子,真是五颜六色,好看极了。

(3)水果店里有(雪白雪白)的人参果,有()红( )红的苹果,有()的西瓜,有()的橙子,真是五颜六色,好看极了。

说水果颜色时,第一步简单地说出红色的(),紫色的()。第二步引导学生把红色、绿色、黄色变换成ABB类型的词语:红通通、绿油油、黄乎乎。第三步又引导学生把这些颜色变换成ABAB类型的词语:通红通红、碧绿碧绿、金黄金黄。通过变换词语,让学生知道同样是形容颜色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这样能使学生感觉到不是在上课,而是在聊天,能主动参与、乐于参与。

2.仿写形状,激活语文思维

出示:①西瓜是圆的。②西瓜是圆溜溜的。③西瓜圆圆的,像一个大皮球。这三个句子都是说西瓜的形状,第一句简洁明了,第二句用上了ABB的词语,第三句把西瓜比作大皮球,显得生动具体。三句话一比较,学生明显地更喜欢第三句,进而仿照它写其它的水果,激活学生的思维,张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感到写话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这一过程,遵循了作文教学“从说到写”的原则,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得到培养,也使口语得到了深化。

二、课上突出实践性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本设计以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如,课前认识水果、品尝水果味道、猜水果谜语、编儿歌、制作水果拼盘等形式促进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亲历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知识是自己质疑解惑、讨论交流后获得,不再是教师“告知”的。

1.细品味道,尝出真实感受

综合实践的关键,是让学生去“做”,去探索,去经历,去感受,去总结。在这里,我设置了“品尝水果味道”一过程,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提高。低年级学生对水果味道的认识大都很模糊,只是简单地说声“甜”或“酸”,表达得不够具体。在尝苹果时,我只要求学生说出味道即可。接下来品尝柠檬时,我加深难度,要求他们观察其他同学的神情和动作说一说,这下,语言立刻感觉生动多了。学生们生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柠檬真酸,酸得我舌头都麻了。”“柠檬好酸呀,××的眉头都皱起来了。”……

2.玩转拼盘,拼出趣味故事

(出示水果拼盘图片)师:水果不仅形状可爱、颜色亮丽,而且酸甜可口,心灵手巧的小朋友用它们拼成有趣的水果拼盘!

布置拓展作业:同学们在家和父母亲一起用水果拼一拼,并说说用了哪些水果,怎么拼的?或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果拼盘编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我们的生活中,五颜六色、琳琅满目的水果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了这些水果,我们的生活就更加有滋有味、多姿多彩。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都视为掌上明珠。这样做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提高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课堂体现综合性

介绍水果、猜水果谜语、编儿歌的过程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涉及收集和处理信息、语言表达、书面习作等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

1.积累词语,丰富语言知识

语文从生活中来,也要回到生活中去。语言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气息在洋溢。西瓜帽、苹果脸等词语非常形象有趣,联系图片一看就明白。像“香蕉黄、西瓜红、苹果绿”这种拟物式的颜色词,学生第一次接触,一经老师点拨,他们很快说出了“桃红、桔黄、葡萄紫”等结构相似的词语。这样,在语言环境中学生得到积累了好词的训练,我想,学生会记得更牢的。

词语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词语,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次训练,我主在引导学生仿照结构积累词语,让他们深切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词语的兴趣。

2.续编儿歌,学习表达方法

第一步听老师读儿歌,了解编水果儿歌的方法是抓住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第二步把还未编完的儿歌补充完。第三步看图让学生自己编儿歌。这样三步走,降低了难度,学生很容易进入儿歌世界中,对自己喜欢的水果已有了相当的认识,到“厚积而薄发”的时候了,自然形成本课的又一个高潮。

通过学生的听与欣赏评价,让学生也能进入他人的情感世界,分享彼此的独特体验,并学习合适的表达方法。

让学生在自己读、听他人读、听老师指导的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优点,并通过给自己修改或给别人修改,再次得到进步与提升。

作者:张洁

教学生活化语文论文 篇2:

语文教学生活化与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例如教学《匆匆》一文,时间的悄然流逝对于学生而言可谓熟视无睹,而这篇课文的文质兼美、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一时半会并不能从课堂的40分钟得到如何深刻的体会,于是教者事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变换方式去观察时间是如何地流逝的,从而加深理解层次,在课堂中轻而易举了解“来的尽管来着,去的尽管去了,这来去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这样的语句,更别说这句:“吃饭时,时间从饭碗旁边流过;洗手时,时间从水盆边流过……”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再如《火烧云》一文,教师完全可指导学生去观察晚霞的变化,了解火烧云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指导学生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根据课文开展心得交流会、辩论会,让学生说一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升华对课文的理解;或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再者,可以以各种生活化的训练让学生加强的情感体验与实践体验,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例如,在教学《凡卡》后,笔者曾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主题辩论会——凡卡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围绕辩题,正反两方的同学各抒己见,辩论得不亦乐乎,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地认识到沙皇统治制度的黑暗,从而体会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少年儿童是多么的幸福。再如,《奴隶英雄》的教学的确让不少老师犯难,久远陌生的历史背景、拗口难解的外国语言文学、剧本式的文体结构成了教学“拦路虎”,这时,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准备后,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斯巴达克、司令官、贵妇人、奴隶、等角色,有声有色地上演一出中国儿童式的《奴隶英雄》,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奴隶悲惨命运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发展。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后,老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学到的“围绕一个意思把话说明白”的方法,让他们做“推销员”,将自己家乡最出色的水果介绍给“客户”,看谁说得好。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他们运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将草莓、山杏、桃子、西瓜等水果描绘得可爱极了!这种技能训练的“生活化”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潜能。

三、帮助学生体验生活

事必躬身亲为才会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对课文的感悟亦是如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通过身临其境或创设教育情境等方式,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随机采用“模仿——创造——迁移”模式,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例如:《走向生活》一文中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劝慰人们要“走向生活、广交朋友”,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让学生制定出“交友方案”,布置学生“走向生活、广交朋友”,一段时间以后再来交流,甚至书写下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學生对这篇课文的感悟定会“更上一层楼”。又如《燕子》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想像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和风拂面、桃红柳绿的春景图以及如音符般优雅的燕子的身影,再配以燕子欢快的啼鸣,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春的世界。在这里,“一个概念”就是“春景”和“春意”,对这一概念的全面理解的过程就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多扇窗户”则体现在:用春景图和燕子的身影,以及燕子的啼鸣,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调动空间智能,凭借丰富的想像进入美妙的意境;用优美的乐曲调动音乐智能,打通大脑发展的“天然通道”,使各种信息进入人的潜意识;借助表演,打开运动智能的窗户,使学生更加沉浸于生机盎然的春景之中,陶醉于芬芳醇美的春意之间。

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作者:韩秀平

教学生活化语文论文 篇3:

创建生活化教学模式,提高语文生活化教学效率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因此,為了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教师应该进行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活化教学

引言

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应用学科,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强调书本知识,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觉得语文学习乏味无趣,而且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缺乏连接,没有体现出其应用性、工具性的学科特点,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突破应试教育的束缚,拓展语文教育的空间,使教学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进而使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和“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进而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作用和乐趣,激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一、巧妙的课堂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假如说在课堂的开始,我们就有一个合理的安排,那么就会提衔整个课堂教学,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此外,课堂导入的方式和内容也要生活化,既不偏离主题,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别致新颖。例如,在教授《致女儿的信》时做了这样的导入:正值十四五岁花一样年纪的同学们,你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见所谓的“爱情”,你们是怎么理解“她”的呢?莎士比亚是一名伟大的诗人、剧作家,但是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爱情,她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她是如何发生?又是如何成长的?一个和你们年纪相仿的女孩,就问了她父亲一个这样的问题,而她的父亲在给他的一封信中给了她回答,你们想知道答案吗?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封信把!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在传授知识时,教师不能完全照本宣科,而应结合实际,综合考虑学生的经验、兴趣以及知识接受能力等因素,对教材的解读加以个人创新,灵活使用。如在课本中加入教师的教学经验或见解,把教师储备的知识变为教学资源,并以此去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学会积累、总结以及利用其他的教学资源。

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可使学生加深对亲情的感悟,进而体谅父母;学习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可使学生明白,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有很多,当遇到挫折时,想想诗人及其诗句,就能重拾自信,勇敢地面对生活。

三、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生活化

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我们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能生动地将课本内容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与理解。

比方说在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课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西双版纳的美丽风景图片或短片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西双版纳的特色之美;并且也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对于课文所描绘风景的兴趣与想象,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促使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勤于开动脑筋,锻炼动手能力。再如,在教授《三峡》一课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内容,并利用多媒体手段来播放三峡的风景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三峡的磅礴之美,了解三峡的山水人家。这样的教学也是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

四、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语文学科是一门开放的学科,语文与生活同在,应用性极强。如果把学生框在教室里,拘囿于语文教材,在题海里翻滚,远离社会实践,缺乏生活积累,又怎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作为交际工具,语言和生活紧密相关,它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生活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走进课堂,学成后把知识用于生活,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应立足于社会生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语文课堂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尽管我们的语文教材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较为贴近当前的社会现实,但教材的内容大多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师应想方设法把现实生活引进去,让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方面从课本中获得知识,一方面从生活中汲取养料,提高认识生活的能力。初中学生都生活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环境中,但他们从生活中获得的认识与感受有时却大相径庭,认识感受的程度关键在于语文教学中有无生活因素。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生活,指导学生对生活关心、了解、发现、寻觅和体验。

五、语文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今是信息时代,语文课堂教学的媒介——录音机逐渐被多媒体所取代。面对21世纪的初中生,语文教师要将多媒体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实现语文教学方式生活化的转化。

比如,在教学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一文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实际生活中坚强的人的生活状态,引发学生对生命坚强论的思考;可以结合昆明火车站的暴力恐怖案以及汶川大地震的视频或图片资料,让学生看到生命的脆弱;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轻生事件,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次思考,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热爱生活。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生活化’”也好,“学生生活‘语文化’”也好,都未必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命题。这么表述,不过是想揭示并强调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必然联系罢了。这么说的真正目的是使初中生既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各种考试,取得理想的语文成绩,更能着眼于培养优秀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月,如何营造初中语文课堂氛围,[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下旬)》2012(12)

[2]王海平.关于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03)

[3]武春玲.让语文融入生活——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探析[J].语文天地,2014(05):79-80

作者:李德祥

上一篇:中学生八荣八耻论文下一篇:文言文教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