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生活化作文教学论文

2022-04-28

【摘要】遵循写作规律,改变传统作文教学现状,让作文教学从解读文本到解读生活,让生活体验走进课堂。关注生活,让作文内容生动丰富。深入生活,可以为生活化作文教学寻觅源头活水;植根生活,则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使作文教学更有效。【关键词】中学语文生活化作文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也要与时俱进。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学语文生活化作文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学语文生活化作文教学论文 篇1:

让作文回归生活

摘 要: 作者针对作文教学现状,提出“作文回归生活”的主张;分析生活性作文教学的内涵,并从教学大纲、教材、教师、作文方法等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 作文教学 生活化 培养兴趣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是在交流与表达基础上的,对语言文字的知识性、技巧性与应用性的综合展现,是决定学生对这一学科掌握程度的集中体现。非常遗憾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的作文表现大多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在不断的反思中发现,兴趣的缺失是关键。在反复研究后,笔者认为让作文回归生活,展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培养兴趣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1.生活性作文教学

生活性是生活教育的一种体现,反映在作文教学上,就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感悟、理解在作文中反映出来,是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及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思与体悟。小到日常琐事、衣食住行,大到社会热点、国家世界,这些成人看似普通的事务,学生却有自己的理解,如果这些能在作文教学中得到体现,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学会观察周围,学会思考辨别,这对于他们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非常重要。如此,作文教学也是“作人”教学。

虽然生活作文教育自身不具备完整的培养学生系统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法则的能力,但应该看到生活作文教育的积累,有助于引导学生培养切实地认识自然、社会、历史的本质要求的能力,是对纯理性教学的有益补充。

笔者无意对生活性作文教学进行定义,因为单纯的定义并不能涵盖其全部,而因人而异的不同理解反而对生活性作文教学的多样化发展有益。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与诸位同行探讨。

1.1内容上求真实

辛弃疾言“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一语道尽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因而生活性作文教学的选材、选题都以真实为佳,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社会事件、生活琐事,让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时,不臆想,而是从真实出发合理发散,真正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1.2思想上求实际

韩愈讲“文以载道”,道有大道,亦有小道,都不可忽视,都应被发掘、发现。生活性作文教学要求学生不为歌颂而歌颂,不为批评而批评,讲自己真正所想、所思,容纳不同的观点,哪怕是不成熟甚至偏激的观点,这是“作人”教育的根本要求。

1.3技巧上尚灵活

陆游有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就是言作文的灵活。作文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其自身就充满多元性的可能,任何企图用“寻章摘句”或者“程式化”的方式要求作文写作本身,都是舍本逐末的。高考作文《赤兔马之死》的作者用文言文写作的方式是应该得到表扬的。

抓住上述三点,生活性作文教学就有了自己的方向;多样化生活本身就是生活性作文教学最好的试验田,所以让作文教学充满生活性是完全可能并非常必要的。

2.生活性作文教学的探讨

笔者从教学大纲、教材、教师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进行生活性作文教学的探讨。

2.1教学大纲

教育部于2000年3月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于我们把握初中阶段的语文作文教育,特别是生活化作文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1.1新大纲修订的背景分析

新大纲的修订源于1997年以来的语文教育大讨论,这次讨论对中学语文教育理念、教师素质、教材编写、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估等问题都有分析,其中的一些意见极有建设性,涉及生活性作文教学的内容如下:①语文教育应培养学生进入学习型社会的能力;②语文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③语文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发挥学生的悟性和灵气;④语文教材应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注重学生尊重多元文化态度的培养。这些建议为生活性作文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发展方向。

2.1.2日本初中语文新大纲的启示

日本文部省在同一时期也修订了新语文教学大纲,并于2002年4月执行。在日本的这部新大纲中,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思考。

日本初中语文新大纲认为母语教育既受到传统习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又受到国际化趋势的影响,所以培养学生对母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表述非常重要,如“重视自我思考”、“追求向上的生活”、“培养丰富的人性和刚健的意志”等。在细节处也强调了培养学生诸如独立思考、与人协作、有自己的见解等能力,为其生活性作文教学点明了方向,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2.1.3新大纲相关分析

深入分析新大纲,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时代的进步性。涉及作文教学,笔者着重分析以下两点。

2.1.3.1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的任务是“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并在相关部分提出了相应的措施要求,如在写作教学中“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在对学生的评估中“鼓励学生有创见”。这都表明进行生活性作文教学的探索是可行的,是非常有意义的,是符合创新精神的。

2.1.3.2注重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由于母语学习的特殊性,新大纲要求创设语言学习的环境,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新大纲保留了试用大纲中重视语言实践活动的传统,认为应“重视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同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外阅读、写作、参观访问、专题研究、组织各种文学社团等活动,给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

由此可见,生活是实践的重要来源,生活性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实践性的非常有效的方式之一。

2.2教材内容的相关分析

笔者对目前使用较广的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三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进行分析,发现其选材的价值取向上,生活化价值取向非常明显。按何文胜先生在其著作《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一文中的说法,可以将价值取向类型分为个体、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世界、自然、其他,共八类。其中有明确生活化价值要求的分类包括个体、家庭和社会的一部分,具体说来,“个体”包括品德价值的追求、生活追求、审美情趣、抒发情感;“家庭”包括长辈关怀、同辈爱护、夫妇和谐、亲戚情谊;“社会”包括社会公德。

统计三版教材选文,在生活化价值观选题上面,笔者发现人教版在此方面选题的比例约为50%,苏教版的比例约为45%,语文版的比例则高达55%以上,这些都表明,对生活本身的关注成为教材的新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新方向。作为范例与参考的教材选题的价值取向要求与之相应的作文教学要向这一价值取向倾斜,生活性作文教学是未来作文教学的方向。

2.3教师自身的再定位

在生活性作文教学的变革中,教师自身的转变与再定位将非常重要,是生活性作文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笔者从自身实践出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3.1教师自身思想的转变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代语文教学的发展,特别是在生活性作文教学中,教师的要求还远不止这些。教师需要转变思想,做生活的观察者、思考者、体验者,更要深入学生中,体味“90后”,“00后”的生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握生活性作文教学的真谛。

2.3.2教师自身定位的转变

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作品的评价者;在生活性改革中,教师自身的定位并不止于此,他(她)更要成为兴趣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

2.3.3教师自身素质的再提高

生活性作文教学改革从本质上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同时,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韩愈讲“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生活性作文教学改革中,教师的道就是自身的生活性。

2.4生活性作文教学的方法

笔者并未企图将生活性作文的教学方法全面阐释,那已经超出自身的能力。作为从教三十年的老教师,笔者结合实践谈谈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2.4.1观察式作文

选题的着眼点在于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事物的能力。这种观察,强调细致入微或透视本质,而不可流于表面。对于观察的对象最好分阶段设计,如一年上期和一年下期的观察对象就应该拉开层次,让学生由浅入深却又欲罢不能。

2.4.2争议式作文

争议式作文的难度高于观察式作文,是一种思想上的锻炼。对于某一事物,如果全班学生的观点是一致的,那么恰恰是最可怕的;中国传统观念中有典型的二元观,即非好即坏、非忠即奸等,争议式作文教学应极力避免这样的状况出现;笔者所谓的争议,并不是如此简单的是非论,而应该是从起因,到过程,到结果的全面性反思,结论并不重要,学生更应该重视的是争议的过程,这才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关键所在。

2.4.3体验式作文

实事求是的哲学观所有人都知道,但能够践行的人则寥寥无几,何也?是因为缺乏“求是”的精神;体验式作文的设计就是学生能够直接掌握的“求是”方法。它比观察式作文更深入,也是解决争议的好办法,更是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社会的良好开始。

2.4.4调查式作文

这是难度最大的一种作文选题,而如果流于形式,它就是一种最简单的作文选题。其难度在于这种作文选题是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全面考察,涵盖作文教学,甚至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是需要教师与学生投入极大精力与时间完成的大工程;如果流于形式,借助网络,可能学生只要几分钟就可以做完,所以调查式作文不在于最终的调查报告,它的核心是调查本身。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是使其终生受益的一件事,请慎重对待。

3.结语

“众里寻他千百度”,生活作文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不能因其普通而忽视,不能因其渺小而漠然,生活是一切的来源与动力,是集美丑善恶于一身的复杂的系统,学生的素质教育,请从生活教育开始;生活教育,请从生活性作文教育开始。

参考文献:

[1]刘彩霞,余昱.中日初中语文教学新大纲的共同理念和差异[J].比较教育研究,2002,(7).

[2]赵长林,吕金伟.三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6).

[3]郭迎春.浅议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1,(1).

[4]张荣华,方明生.调查作文的比较、分析与反思(二)——初中语文教材的中日比较[J].山西师人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作者:刘长会

中学语文生活化作文教学论文 篇2:

中学生活化作文教学探讨

【摘 要】遵循写作规律,改变传统作文教学现状,让作文教学从解读文本到解读生活,让生活体验走进课堂。关注生活,让作文内容生动丰富。深入生活,可以为生活化作文教学寻觅源头活水;植根生活,则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使作文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中学语文 生活化 作文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些理论清楚地阐明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学生的写作应该来自生活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传统的中学作文教学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其作文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是从解读文本到模仿文本,由模仿开始到模仿结束形成了“千人一面”的写作现状,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不高,写作水平难以提高。如何以人为本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写作更贴近生活,是摆在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在新课标背景下,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应该实现生活化写作,让课堂生活化,将生活引入课堂,把课堂作为日常生活的再现场所,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情趣,为写作提供素材,从而激活作文教学。

现代语文的生活化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入课堂教学,使语文教学内容集开放性、体验性与情感性于一体,使学生体会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其语文素养。那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也应该改变单纯地解读文本形式、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示范模仿的教学状况,树立以人为本,结合学生生活的真实体验,从内容上入手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给学生一定创作空间的理念。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那么,中学作文教学就应该指导学生在生活这源源不断的源泉中通过实践体验、观察感悟来积累写作泉源,丰富写作素材,让生活引领课堂,这对提高写作能力不无禆益。

一、关注生活,让作文内容生动丰富

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元素都与语文息息相关,人们都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点滴,寻找自己的写作材料,这也是现代语文生活化作文教学的首要问题。语文活动要面对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语文教学活动,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作文练习由课堂扩展到生活中,把生活的环境变成作文教学活动的场所,引导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和用语文,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活,寻找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提高写作能力。例如在教学《社戏》“偷豆”这一环节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童年的生活经历,说说其间的乐趣。课堂气氛瞬间就调动了起来,学生踊跃发言,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童年时的一些趣事,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一篇《童年趣事》。其选材就显得丰富多了,且因其有真实的经历和感悟所以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文章也就不显空洞,所以关注生活有助于作文内容的丰富生动。

二、深入生活,为生活化作文教学寻觅源头活水

写作水平往往与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和社会生活阅历密切相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常常抱怨学生的作文选材陈旧,缺乏新意,立意不够高远,思想性不强。造成如此现状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学校和家长怕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都不提倡学生过多关注社会生活,作文教学常常与生活脱节,作文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生活也不能转化为作文的题材;更重要的原因是现在的学生大多被囿于家与学校这“两点一线”之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导致学生见识不广,知识面狭窄,既没有生活体验,只能闭门造车,又没有丰富的词汇,写作时文思枯竭,硬拼强凑,自然文不成篇。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引导学生留意各种各样的社会见闻,引导学生关注各种社会现状,扩大信息接收量,多方位、多渠道拓宽学生的写作途径,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学生作文的田地,使作文内容体现出生活化的特征。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教学生写作,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写作,作文不是为了考试,而是生活的必需品。”而现实生活却是,学生往往只是将某种感情挂在嘴上,缺乏真切的体验,“未赋新辞强说愁”,只能闭门造车了。而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去感悟生活。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笔者就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回家给父母洗脚,然后用自己的笔写出感受。学生当时感到莫名其妙,不知老师的用意,当讲述到文章当中的父爱如山时,学生才恍然大悟。为什么要如此做呢?就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的体贴很少,也很难领悟父母的深情,生活中父母的唠叨往往体现着对子女的关心,父母的责骂往往隐藏着深切的期盼,一声叮咛、一个(下转第126页)(上接第93页)微笑、一顿美餐、一次散步……都是父母之爱的具体表现。因此,笔者才让每一个学生回到家后为自己父母洗脚,并在语文课上来谈谈自己给父母洗脚时的感受,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体会到父爱的伟大。然后再乘机对学生加以引导,教育学生要怀感恩之心去面对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教学达到了让学生学会感恩、感悟生活的目的。同时,让学生明白生活从实践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就使生活中的情味自然行之笔端,汩汩而出了,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方可感动别人。可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实践,做到学用结合,才能为语文生活化写作教学寻觅源头活水,让学生的作文焕发出生活的光彩。

三、植根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传统的作文课堂上,多是教师在激情洋溢、滔滔不绝讲解着作文技巧,学生听得专心无比,豪情万丈,可是下笔写作时依旧抓耳挠腮,想破了脑袋也很难写出一篇令自己满意的作文来。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写作的规律。好的作文应该不是写作技法的华而不实,而是学生真实情感的抒发,是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再现。既然如此,只有植根于生活,把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起来,才能写出语言灵动优美,形式别具匠心,具有有个性化作文。

世界著名诗人歌德曾经说:“世界是那样的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诗,来自现实生活中……”在这段话中,诗人歌德明确指出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拥有生活,并不一定能写出真情实感,主要的问题是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有的甚至是熟视无睹,如何激发学生生活写作的欲望呢?

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去了解、体验生活。只有了解才会热爱,热爱这世界才会去表达、赞颂它,写作才有了动力。通过网络、电视、新闻、报刊来关注社会热点,品评风云人物,帮助学生养成关注社会的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和感悟,作为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审视自己享有的亲情和关爱,促发其对生命、对人性、对爱的思考。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与乐,发现那些能震撼学生心灵,陶冶他们情操的东西,从而学出有深度的文章来。

其次,引导学生关注各种社会现状。比如食品安全问题、交通拥堵问题、海洋污染问题,等等。特别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更值得拿来和学生共同探讨,例如柴静自己录制有关环保的视频《穹顶之下》,黄河我们的“母亲河”遭遇的断流、污染等这类问题,我们要引导学生探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面对这种种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样不断地拓宽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

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植根生活,开辟“源头活水”,积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泉源,解决学生习作无话可说,“无米可炊”的难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既需要语文教师大胆改革,又要调动学生写作欲望。总之,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应着力把作文训练与认识和感受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他们在生活的沃土中自由表达,放飞心灵,用笔描绘自己的经典世界,铺张开他们自己鲜活生动的人生。

(责编 刘 影)

作者:渠潇溦

中学语文生活化作文教学论文 篇3:

教学应归真 作文须返本

【摘 要】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越来越与生活隔绝,作文教学演变成了仿真作文训练。基于此,“生活化”的作文教学主张是一条归真返本的有效路径。作文教学应充分发掘和利用好课文内容、情境等资源,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写作真文,真写作文;充分发掘和利用好学生的课内外表达历练空间,让学生坚持自觉自主表达,从而做到教读与学写融通共生,自然发育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归真;返本;生活化

【作者简介】黄伟,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7)教授,博士生导师。

对董旭午老师所倡导和实践的“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前几年就有所耳闻了,也读了他的一些专题研究文章,总的印象是很有道理,也很有针对性。据说当下冠以“××语文”的提法有70多种,真叫人有点儿“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但与董旭午老师交流、沟通之后,却深感他用心良苦。其实,“生活化语文教学”就是一种返本归真的语文教学。现在,之所以要倡导“生活化语文教学”,就是因为自恢复高考以来,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以及学生都越来越与生活隔绝了,整天只管死压死箍死教死学死练死考,课堂上连个与生活接气的例子都很少能找得到。在这样的背景下,董旭午老师一门心思,痴心诚意、宠辱不惊地搞他的“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执着坚守、力垦心耕,取得了很多成果,这实在是值得肯定和称赞的。

首先,中学作文教学应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本务。

近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即语文教学到底是干什么的。在我看来,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发展语言思维能力的,就是要教他们学好语言表达艺术的,而作文教学则是教学生发展语言思维能力、掌握语言表达艺术的重中之重。这个“重中之重”绝不是脱离语文教学而独立训练出来的,更不是像现在的中高考“仿真作文训练”那样死写死练出来的。这个“重中之重”必须得充分依靠课文阅读和赏析教学等与写作教学密不可分的宝贵资源,做到教读与学写高度融通、互哺共育、互惠共生;必须得充分发掘和利用好课文内容、情境等资源,教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写作真文、真写作文,自然生态地发育写作能力;必须得充分发掘和利用好学生的课内外表达历练空间,加强课内与课外语文生活的关联,教学生自觉自主地坚持语言表达历练,并且使这种历练成为自己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总之,中学作文教学应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本务,这是语文学科特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切实需要。

其次,教学生学写作文必须首先要得到学生的喜爱和支持。

在传统教学观的支配下,很多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认为,教学生什么、怎么去教等都应该由老师说了算,因而很少考虑学生的情感、心志、能力等因素。按理说,新课程改革也已进行十多年了,“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之类的口号也喊了十多年了,但事实上真正能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为数不多。当今的中学作文教学,从初一或高一开始就逼着学生写中高考的仿真作文几近常态,用董老师的话讲,学生还没学会“滑冰”呢,就逼着他们开始训练“花样滑冰”了。死教死练死考死评,循环往复,不能不叫有责任感的语文老师揪心。文章都是作者有了某种感受、意愿和目的等之后的产物,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则往往很少考虑到学生的思想、情感等,这本身就已经严重违背了文章“诞生”的规律了,更何况极端应试化背景的“仿真作文”,在写作训练的歧路上走得更远!这样一来,学生还怎么能够乐意写作文?

董老师的“生活化作文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十分重视教学生依据课文文境学练仿写、改写、扩写、续写、补写、读后感、评论,祝福语、颁奖词、楹联、点评等。这样的作文训练,直接来自学生的学习生活,自然更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也能够保证学生积极主动且最真实地写作文。写作文没什么神秘的,只要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并且还有一种强烈的想写好的欲望,他们就会把作文写好。教学实践中也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某次作文“名不见经传”的某某学生可能会成为“黑马”,写得很出色,其实是他对这次作文的话题比较熟、有兴趣、有话说,能够比较自如地写好。

董旭午老师所主张的这种“依据课文文境学练作文”的理念和做法,就融于学生语文学习生活之中,如果教师指导学生长期坚持,直至形成自觉和习惯,自然会很到位地夯实学生写作的基本功。小块头的、基础型的作文练写到位了,学生自然也就有能力写好对人文素养、写作艺术要求比较高的“高端作文”了,高考作文也就会取得比较理想的分数。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在极端应试化的背景下,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在这一点上严重缺位,甚至形成了盲点,这简直就是本末倒置。如此这般地搞下去,要想让学生不厌烦、不惧怕、不应付作文,是很难的。可见,董老师所倡导的这种作文训练形式,是作文教学的返本归真,是对作文教学时弊的逆袭,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深受学生喜爱且容易写好,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推广。

第三,学写作文必须成为学生自觉乐为的事。

有的老师一学期命八道中高考仿真作文题(一般还包括期中、期末和月考的作文题)来逼学生死写死练,写完练完一般只给个分数,就是讲评也大多是讲一通“高分作文”,甚至干脆就不了了之。说心里话,这样教写作文学生怎么能够有兴趣?!又怎么能谈得上很自觉地去用心写作?!教学又会有什么效果?!说白了,这就是为了考分而应付作文教学,更是对真作文教学的一种异化甚至反动。

依我看,唯一的出路就是回归作文教学的本真。少命题甚或不命题,结合课文教学,回归学生的学习生活,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地写作文,写自己最乐意写、最想写好也最有可能写好的东西,使写作文成为学生自主乐为的事。而要想做到如此,教师必须首先在“以教读促学写”上下真功夫,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生活、课文生活,回归生活情理,充分调动师生的生活积淀来体悟课文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的机理。只有这样做实做到位,学生才有可能对课堂阅读教学真感兴趣,才有可能真正悟得作者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的门道,才有可能真正对写作文这件事入门生趣,也才有可能成为写作文的小行家。

我们现在的中学写作教学,基本上已经抛弃了课文阅读教学这个宝贵的写作指导资源,或者说阅读赏析教学只是一边倒地强调情感体验、人生感悟、人性提升、人文教育之类,人为地把“教读”与“学写”割裂开来,从学生通过阅读赏析学习写作的本源处就丧失了根基。这样一来,学生在学写的本源处就没有获得入门的享受,更没有从根本处被激发起学习写作的乐趣,再加之从基础年级到毕业年级一通无级无序的“仿真作文”训练,自然也就被逼迫加折腾得十分恶心和恐惧了——还谈什么写作兴趣!学生连“感兴趣”这一点都根本做不到,其写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和写作教学实效性也就只能是妄谈了。

董旭午老师所倡导的“以教读促学写”,在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习写作门道,就很好地从学生学写的本源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如何艺术地写好自己的作文,表达好自己的思想情感,尤其是再持之以恒地指导学生进行“据课文文境学练写作”的真写作训练,这些做法都在本真地富有实效地激励、导引学生有兴趣地、用心地学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好作文。

第四,学写作文还必须要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历练。

董旭午老师的“生活化作文教学”还特别注重建构内外相互融通、互哺共生的表达历练体系,融语言历练于课堂交流之中,融自主表达于学生生活之中。课堂上,教师预设好写作技法和布局谋篇的问题和空间,切实进行语言规范训练,实打实地夯牢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并努力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课后,指导学生在阅读和观察之后留下成长的轨迹,用心写好随笔等。同时,教师及时督检、激发、鼓励学生坚持写作。这种在广阔的天地里进行的写作历练,真正做到了以课内教读和表达历练为根基,课内外相互融通,互哺共生,良性循环和提升,必将大有作为!■

作者:黄伟

上一篇:确保基金安全的社会保险论文下一篇:化学教学理论下创新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