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艺术设计论文

2022-04-20

摘要:基于对工匠精神培育相关研究的分析,明确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与传统技艺传承融合发展的价值及其当前存在的问题,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课程教学、投入专项经费、培育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完善制度保障等五个方面提出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及传承传统技艺的对策,为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借鉴。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传统技艺艺术设计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传统技艺艺术设计论文 篇1:

传统技艺在现代工艺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摘要:我国传统技艺历史悠久、含有很多民族色彩,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且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我国有很多的传统工艺技术在逐渐地走向没落,甚至部分传统技艺继承人出现缺失的现象。将传统工艺技术与现代工艺美术结合在一起,可以促进现代工艺与传统技艺相辅相成、并驾齐驱,在未来生产发展过程中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现如今,在高校中将传统技艺元素融入到现代工艺美术教学中,使更多地人可以接触到传统技艺,了解到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使传统技艺得到继承、拓展、创新。本文主要对传统技艺在现代工艺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升华及创新进行探索,使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完美融合,促进中国艺术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传统技艺;应用;教学实践;提升;思考

1 传统技艺在现代工艺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传统技艺是我国民族审美方式与艺术智慧的结晶[1],在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的艺术系统,现代工艺却与之相反,更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领域。现代工艺美术以工业批量生产和信息技术为依托,根据市场流行时尚,培养出3D、PS等设计方面的艺术人才;传统工艺美术却是以人为基点培养出装饰、装潢等工艺人才[2]。鉴于两者不同的教学内容、培养目标,二者不应该是替代关系,而应该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同时存在。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发展,传统技艺虽然在当今社会的需求十分有限,但是还是有很大的存在和发展价值。因为传统技艺美术的特殊性,其在现代工艺美术教学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采取“小而精”的方式生存。

1.1 传统技艺的应用方法之特色专业被长期保留

根据传统技艺的特点选择传统技艺中相对比较精特的长期设立专业课程,比如传统装饰、木作、装潢等传统技艺课程,虽然这些专业的课程可能招生生源有点难度,但是可以建立小班制从而可以长久延续。在开展现代工艺美术教学中同步开展传统技艺专业课程,并且每年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传统工艺开设部分专业课程。

1.2 传统技艺的应用方法之传统工艺与第二课堂组合

为了有效地保护传统工艺不被破坏或者消失,学院可以在校内开设民间特艺工作室,将工艺大师和民间工艺高手入驻其中创作传统工艺,从而可以为学生和艺术家提供一个教学、交流、研究、拓展传统工艺的平台。还可以建立工艺角、社团、第二课堂、业务学习等多种方式教学简单的装饰、装潢等传统工艺技术,同时一些非传统技艺的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上述各种方式了解传统工艺、体验传统技艺。

1.3 传统技艺的应用之研修班的开设

院校可以联合工艺美术协会开设传统技艺研修班,例如红木家具、家装的高级研修班,同时聘请传统技艺高级专业大师对学生进行工艺教学,研修班的学生大部分均来自学院应届优秀毕业生,一些优秀的非传统工艺的学院也可以被择优录取,优秀大师带教优秀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带教中,大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从而诞生出新一代的工艺传人,为我国的传统工艺文化传承和发展贡献出很大的力量。

2 传统技艺在现代工艺美术教学中的教学实践

传统技艺大师作为工艺上的高人都是身怀绝技的[3]。将他们引入学院进行传统工艺技术的教学,不仅能保护传统工艺技术,使传统工艺得到传承,还能够创新传统工艺技术传承的新方式,有效地避免现代传统工艺教学中内容的缺失。学院教授在现代艺术和专业理论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优势,强强联合,组建一组“教授+大师”的教学队伍,其优势不言而喻。传统工艺技术往往都是通过手工经过无数次的亲身体验和耳濡目染才打到一定的水平,尤其是在利用材料、把握造型、处理工艺等方面都是难以靠系统的知识逻辑或理论进行传授的,而是靠长期的亲生实践进行感悟的,仅仅靠学院的教师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大师的示范和讲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传统工艺技艺的认知,感受傳统工艺的魅力;还能够促进传统工艺的保存和传播,丰富现代工艺美术教学内容和方式。为了保护传统工艺技艺美术,学校需要有一批懂传统工艺、有着较深的文化知识的教研队伍,因此在传统工艺教学实践中引进“传统工艺大师+教授”的教师团队,能够完善传统工艺美术知识结构和教学体系,培养出理论与实际丰富的传统工艺人才。

3 传统技艺在现代工艺美术教学中的提升

传统工艺是经过历史长河的积淀形成的[4],从形式、内容、技艺等方面都体现了传统工艺的特点。通过对传统工艺历史变更的研究和思考,其中始终没有发生变化的是文化元素和人文精神,这也是传统工艺形成文化特色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教研过程中就需要挖掘出我国传统工艺中蕴含的特点与内涵。如果在传统工艺教学中仅仅局限于表面的模仿技艺,忽略传统技艺中含有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那么这也只能称作作品而不是艺术作品。因此要将传统技艺在现代工艺美术教学中进行形与神的结合。在现代工艺美术教学课程设置中,必须要开设工艺文化历史课程,通过赏析工艺美术,了解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学观念,例如天人合一、写意传神、以形写神等等,将传统文化的形提升到神的高度,从而在进行传统工艺创作时,可以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想法、目的借用图案、装饰等图案或者借喻、暗语、谐音等变现方式在创作的传统工艺品中表达出来,而不再单纯是一件作品。通过将传统技艺在现代工艺美术教学中进行形与神的提升,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高度,还能延续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拓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空间。

4 传统技艺在现代工艺美术教学中的思考

发展的基础是传承,未来的希望是创新。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还需要创新新时代的传统工艺,为我国美术教育事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从想创造新的传统变成真正的实现新的传统。例如,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的视觉设计[5-6],就是创造新传统的代表作。为了延续传统技艺,就需要创新和新意,在传统精髓和韵味的基础上创新形式、拓展手法。因此在现代传统技艺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探索创新,将创意创新融入传统工艺教学中,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将传统工艺元素创新变化,例如云纹、龙纹等图案。现代工艺美术不在是隐姓埋名,而是将作品呈现在大众视野。因此,在现代工艺美术教学课程设置中,需要将传统工艺教学与现代化设计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传统工艺课程侧重于经典内容的学习,例如图案、工艺制作等,现代化设计课程则侧重于新的艺术形式,借鉴、吸收传统工艺的材料、图案、形式等元素并进行拓展,进而运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形成新的工艺。在现代这个时代大背景下,学校要培养出一批具有高超的创新艺术、扎实的理论专业知识、熟练地创作手法的新工艺人,这些新工艺人在经过广阔的艺术视野熏陶下,可以为未来发展创造和设计出很多新产品,从而提高我国整体的艺术文化水平在世界上的地位。

5 结语

现如今,传统工艺成为历史文化长河中一抹具有重要价值的记忆,需要被保护和传承。在进行保护传承时,要根据不同的传统工艺选择不同的方式,同时进行拓展、创新传统工艺,这样传统工艺才能被长久新鲜保存下去。“保护”要求传统工艺要被原汁原味的保留下来,也就是经过系统整理后保留传统工艺样本,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源;“传承”要求传统工艺既有高手传人,又有广大的爱好者和知晓者,不再是一脉单传。有了“保护”和“传承”才能进行“拓展”“创新”,“保护”和“传承”是“拓展”和“创新”的动力之源。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文化艺术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被人们进行改造、嫁接、拼接、融合等,传统工艺在延续过程中带有时代生活的痕迹,部分传统工艺的消失也带来了新工艺的产生。所以,现代工艺美学教学的核心是保留传统经典工艺,创造时代工艺,其教学意义不仅能普及美学知识和技能,也是传承传统艺术与文化观念,更是对文化根脉与传统精神的灵活表达,推动传统工艺在新时代中长久延续和创新融合。

参考文献

[1]杜娟.现代师徒制在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中的应用研究[J].人文之友,2020,10(10):44-45.

[2]杜娟.探析现代师徒制在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研究方面的应用[J].魅力中国,2019(37):44-45.

[3]李媛.艺匠结合教学法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8(6):99.

[4]乔莹洁.传统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与管理模式构建[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6,1(23):20-22.

[5]牟健.台州剪纸艺术在“图形创意”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上旬刊),2017(12):114-116.

[6]朱克常.民族手工艺制作在校园中的传承发展[J].科学导报,2014(12):114.

(责编:杨梅)

作者:张东明

传统技艺艺术设计论文 篇2:

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与传统技艺传承融合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基于对工匠精神培育相关研究的分析,明确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与传统技艺传承融合发展的价值及其当前存在的问题,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课程教学、投入专项经费、培育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完善制度保障等五个方面提出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及传承传统技艺的对策,为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职业院校;工匠精神;技艺传承;融合发展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五年制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项目编号:B-b/2020/03/38)

作者简介:郝云亮,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建设交通分院高级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刘庆根,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建设交通分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

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1]。这不仅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而且为职业院校办学指明了方向。职业院校将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与传统技艺传承相融合,既有利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也有利于践行产教融合。这就需要研究工匠精神,分析工匠精神培育与传统技艺传承融合的价值以及在融合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有关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与启示

有关工匠精神内涵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注重内在逻辑分析,研究工匠精神与社会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的连接,反映现实需求[2]。结合中国特色工匠精神的内涵分析,阐述工匠精神的哲学基础[3]。二是从多元视角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注重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作配合,从职业品质、分工协作、爱岗敬业等维度分析工匠精神的价值和内涵[4-5]。

有关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工匠精神与现代学徒制培养研究。结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注重工匠精神与技能培养,促进学生了解未来的工作岗位要求,注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耦合[6-7]。二是工匠精神传承研究。结合传承与培育,把师道、创造、实践等融入工匠精神协同培育,利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强化实践应用[8-9]。三是高职工匠精神培育与技能人才培养研究。按照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教育改革要求,将工匠精神融入技能人才培养,注重工匠的技能本质,激发人才成长动力[10-11]。

有关高职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与策略研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从知识、技艺传承等方面分析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注重培育的职业教育路径[12-13]。二是从专业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实施等方面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整合,从校园语境、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以及创新教育管理模式等方面分析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14-15]。

有关国外相关经验借鉴的研究主要是分析职业教育体制,结合德日工匠精神形成,研究德日制造业转型的工匠精神培育[16-17];结合瑞士学徒制,分析瑞士钟表业工匠精神培育相关的管理、教学、师资等[18]。

可见,现有文献与研究成果主要是对工匠精神内涵、技能培养、路径、借鉴等方面的研究,而对工匠精神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结合的研究还须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关于职业院校对传统技艺传承与工匠精神培育融合发展的研究亟待加强。一是要增加工匠精神培育与传统技艺传承融合发展的意识,分析传统技艺与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融合发展的价值。二是要分析工匠精神培育与传统技艺传承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以使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到实处,同时促进传统技艺高质量传承。

二、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与传统技艺传承融合发展的价值分析

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与传统技艺传承融合发展是指职业院校在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方面应该与传统技艺传承结合起来,尤其是一些有着传统技艺传承专业的学校,更应该将二者统筹起来。工匠精神培育只有附着在具体技艺学习和制作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落到实处;传统技艺只有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方面下功夫,才会找到传承生机。

(一)促进职业院校特色办学

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對接传统文化、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传统技艺等方面的传承,这对职业院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把工匠精神与传统职业院校所在地区的传统技艺结合,能够更好地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增强其对传统技艺匠心传承的理解,从而提高职业院校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凸显传统技艺传承的重要价值

传统技艺缺乏市场经济效益,尤其是对年轻消费者群体的吸引力不足,成为传统技艺发展的瓶颈。年轻消费者群体对传统技艺的认知不够,对传统技艺蕴涵的工匠精神的理解、领悟、运用等方面存在不足,反映出学校在传统技艺教育教学方面存在问题。以江苏苏州地区为例,苏绣、桃花坞年画、江南木雕等都是具有典型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生产和制作过程体现了传统技艺的匠心。工匠精神培育与传统技艺相结合,从学校教育方面培育技术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体现了对传统技艺工匠意识、品质观念等的传承。

(三)工匠精神培育与传统技艺传承相辅相成,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传统技艺能够很好地体现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可以与传统技艺的传承教育相辅相成,把工匠精神培育落实到具体的传统技艺传承方面。传统技艺的传承就是要对年轻消费者群体进行宣传与推广,通过与传统技艺相关的工匠精神培育,促进年轻消费者群体对传统技艺的认可与喜爱,从本质上实现传统技艺的传承。工匠精神培育与传统技艺传承相辅相成,能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与传统技艺传承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教育缺乏

由于部分传统技艺的商业化程度及其获取直接经济效益的水平较低,因此,愿意从事这些传统技艺行业的学生数量不足,传统技艺的传承存在较大困难。从传统技艺的教育角度分析,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育教学等存在对传统技艺的宣传、推广不足等问题,缺乏对传统技艺工匠精神的培育。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要素缺失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系统工程,需要职业院校对传统技艺课程的教育教学进行系统设计,在人才培养方案里提出工匠精神培育要求。现有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与工匠精神培育、传统技艺课程衔接度不够,人才培养方案与传统技艺课程的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短板。

(三)课程设置存在不足

职业院校主要按照专业、门类进行课程设置,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未能与工匠精神结合,在课程设置的内容讲解、学时要求等方面不能够较好完成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教育教学。现有的工匠精神培育、传统技艺教育教学局限于泛泛而谈的宣传,如何将其切实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中,能系统、持续地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宣传传统技艺成为职业院校的重要课题。

(四)专项经费投入不够

职业院校高度重视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在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方面重视程度不够。专门用于工匠精神培育、传统技艺教育教学及研究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没有重点突出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在对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以及传统技艺教育教学方面缺乏具体要求以及具体实施策略。

(五)产教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师资队伍是工匠精神培育与传统技艺传承的重要保障。职教师资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传承传统技艺的重要支撑。从职业院校师资现状来看,能承担传统技艺传承工作的教师较为缺乏,职业院校与区域传统艺术大师、工匠传承人的合作力度不够,缺乏互聘互用的产教融合师资队伍运行机制。

四、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与传统技艺传承融合发展的对策

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应该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尤其要对接传统技艺的教育教学要求,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和传承传统技艺上发挥作用。由此,职业院校可从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融入设计、专项经费投入、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保障等方面探索发展对策。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培养工作应突出工匠精神培育。职业院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匠精神培育以及传统技艺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方案,且方案要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职业院校通过分析、梳理工匠精神培育的要求,对接传统技艺传承的特点与需求,在学校工作方案中明确教育教学各部门工作职责,将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融入到学校教学管理、德育工作、专业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

2.将工匠精神培育写进人才培养方案。职业院校要把工匠精神培育、传承传统技艺等具体教育教学内容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制定培养标准、编写培养教程、确定学时和评价方式。通过工匠案例引入、传统技艺案例、知识讲解、情景再现和学习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工匠精神与传统技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分析传统技艺的传承,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精益求精的劳动创造价值,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对于劳动、敬业等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提高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

(二)融入课程教学

1.在专业理论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元素。职业院校应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注入工匠精神教育,同时,结合传统技艺的传承情况,讲授涉及行业特有的工匠精神形成的历史过程、内涵、外在表现、经典案例等,让学生感受传统技艺工匠精神的魅力,使其更加专注于传统技艺专业知识学习。通过讲授与传统技艺工匠精神相关的经典案例,尤其是老字号品牌的经营管理分析,不仅能够使学生较好地学习了解传统技艺的制作与经营,而且增强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工匠精神意识。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结合传统技艺相关的内容,挖掘适合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教育教学资源,例如著名工匠事迹、行业典型人物和优秀毕业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

2.在专业实训课程中培养工匠精神。职业院校实训课程数量与比例较高,专业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重要形式,也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课程。专业实训课程与工匠精神、传统技艺相关的技术技能教育教学结合,学生利用已学的理论知识完成实践操作,学会将课程知识运用到相应的技能操作過程中。职业院校的实践课程教学以任务为抓手,以提升岗位能力为目标,系统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在传统技艺传承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敬业爱岗、遵守规范,从工具摆放、流程环节、动手操作等方面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耐心细致的好习惯。

3.社团实践课程培育工匠精神。专业社团实践课程是职业院校除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训课程以外的重要实践课程。职业院校可以根据所在区域传统技艺的资源,组建相应的社团实践课程小组,为学生学习传统技艺提供较好的平台。如,苏州某些职业院校建立苏绣、桃花坞年画、核雕、江南木雕赏析与制作等专业社团,通过社团的学习任务驱动、教师辅助教学、实践调研等方式,分析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与认知传统技艺,感受传统技艺的工匠精神。

(三)投入专项经费

1.围绕工匠精神培育、传统技艺教育教学投入专项经费。专项经费投入突出经费的专项特点,即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必须紧密围绕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传统技艺教育教学等方面,保证经费投入使用的针对性、目的性,提高专项经费使用的效率与水平,保障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的正常运转,更好地实现传统技艺的传承。

2.优化专项经费的投入水准。专项经费的投入必须与具体项目结合,依托具体教学、科研项目等,提升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专项经费的投入应该以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为导向,结合传统技艺的教育教学要求,多渠道、多角度提升专项经费的投入水准。

3.提高专项经费投入项目的量与质。专项经费投入必须保证与工匠精神培育、传统技艺教育教学相关项目的数量与质量。在保证工匠精神培育、传统技艺教育教学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遴选项目从事工匠精神的培育,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水平。通过数量和质量的提升,更好地促进职业院校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广度、深度,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对于传统技艺相关的技术技能以及工匠精神的认知与学习。

(四)培育产教融合师资队伍

1.实践“现代学徒制”,发挥传统技能大师技能优势。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采取师徒结对培育模式,进行传统技艺传承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还可以通过开设技能大师的专场讲座或课程知识点授课,形成传统技艺宣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系列内容,发挥传统技能大师的教学作用。一线技能大师可能缺乏专业教师的教学理论功底和授课技巧,但有着丰富的经验知识和技能,通过技能大师分享成长经历、技术攻关经验,让学生树立敬业爱岗的理念,感受苦练技能、精益求精的重要性,知晓发现问题和积极创新的价值,学习传统技能大师严谨细致的作风,从而实现对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以及传统技艺的传承。

2.实施“两站”建设,打造融合性师资团队。“两站”是在学校建立企业技能大师工作站,在企业建立学校教师工作站,通过“两站”交流与融合,提升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和技能素养。两站建设,可以从企业方面吸引高水平、高技能的实践师资,为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与传统技艺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师资支持。同时,通过企业教师工作站,教师下企业锻炼,有效提升教师的技能水平。职业院校要有目的地选择具有传统技艺以及较好技术技能根底的企业,围绕工匠精神培育,开展校企合作。

(五)完善制度保障

1.完善工匠精神培育制度。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教育教学资源等,从规章制度方面落实好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不断完善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通过制度保障,按照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专项经费使用、师资建设等要求,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检查和指导,提高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教学评价水平。

2.完善工匠精神培育成果激励制度。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要与学生的具体作品与成果相互结合,提高对学生作品的奖励。作品是体现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實践成果的重要形式。职业院校可以与传统技艺相互结合,要求学生参与相应的作品设计、作品制作等,在一系列的工作过程中,促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工匠的敬业爱岗、苦练技能等精神。如,苏州某高职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教师采用PBGS(Project Base Group Study,即基于项目的团队合作)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参加作品设计,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培育是传统技艺传承的重要基础,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能更好地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职业院校需要注重特色化办学思路,结合传统资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要与传统技艺传承结合,发挥各自优势,让传统技艺得以高质量传承,让工匠精神培育落地落实。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2019-01-24.

[2]张培培.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回归的内在逻辑[J].浙江社会科学,2017(1):75-81.

[3]万长松,孙启鸣.论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及其哲学基础[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456-461.

[4]庄西真.多维视角下的工匠精神:内涵剖析与解读[J]. 中国高教研究,2017(5):92-97.

[5]王靖.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与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J].中国高等教育,2019(5):60-62.

[6]王永红.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与技能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7(3):55-56.

[7]张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耦合性研究[J].江苏高教,2019(2):102-105.

[8]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54-59.

[9]孟源北,陈小娟.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6(27):16-20.

[10]王文涛.刍议“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88-192.

[11]叶龙,王蕊,唐伟.以“思”为生:技能的本质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重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25-132.

[12]叶美兰,陈桂香.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J].高教探索,2016(10):27-31.

[13]徐宏伟.工匠精神的“理性”基础及其职业教育实现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8(1):46-51.

[14]刘琴.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省思[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137-143.

[15]席彬.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93-96.

[16]俞跃.德国工匠精神培育及借鉴[J].中国高校科技,2017(9):47-48.

[17]蔡秀玲,余熙.德日工匠精神形成的制度基础及其启示[J].亚太经济,2016(5):99-105.

[18]王雯,王娇娇.瑞士钟表业“工匠精神”培育分析——兼论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6(33):75-77.

[責任编辑   刘素萍]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Craftsman Spirit Cultivation and Traditional Skills

Inheritanc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HAO Yunliang, LIU Qinggen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craftsman spirit; skills inheritanc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作者:郝云亮 刘庆根

传统技艺艺术设计论文 篇3:

民族传统技艺传播与传承的职教路径

摘 要 民族传统技艺传播与传承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方面。职业教育通过建立民族文化传承基地等方式在促进民族传统技术传播与传承方面日益发挥出重要作用。以2019中国—东盟职教联展暨论坛为观察基点,发现民族传统技艺传播和传承主要划分为民族饮食制作技艺传承、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民族医药诊疗技艺传承、民族歌舞表演技艺传承4类。体现出技艺传承与专业教育深度链接,文化传统与现代技术完美联姻,产教融合与文化创意双重驱动的传承特点。职业院校开展民族传统技术传承面临着传承重复性和简单化,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不足,校政合作、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等问题。需要加强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的顶层设计,构建民族技艺传承职教体系、全面提升育人水准,加强各方合作、实现多主体育人。

关键词 民族传统技艺;传播;传承;职业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技艺是由祖先一辈辈积淀流传至今的、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产技术,它富含民众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情感,代表着技艺的精华[1]。民族传统技艺是指少数民族在其生产生活过程中,经过长期积累所形成的感性经验技术,这些技艺凝聚着民族文化元素,融合了族群生活经验,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传统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升温,传统技艺也逐渐引起各方关注。其中,学界关于传统技艺的研究成果颇多。有的探讨传统技艺的文化再生问题[2];有的探讨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问题,指出要在生产中保持传统技艺的核心价值,并使之在生活中持久传承[3];有的在研究中以合川峡砚为例,对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提出了建议[4];还有的从教育视角探讨了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问题[5]。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学界对职业教育在传统技艺传播和传承中的重要作用阐发不多,这与职业院校已经建立众多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并大量从事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状况不符。为此,本文拟就民族传统技艺传播与传承的职教路径问题进行探讨。

二、观察和思考的基点:2019中国—东盟职教联展暨论坛

2019中国—东盟职教联展暨论坛①于2019年9月19~20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举办。本届联展暨论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承办。此次联展暨论坛的主题是“交流互鉴 合作共赢 构建职教共同体”,主要活动有中国—东盟教育官员对话会、中国—东盟职业教育高峰论坛、职业教育学生技术技能展、职业教育装备展、产教对话会、中国广西与越南四省教育工作磋商会、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百校洽谈推介会、中国—东盟职业院校学生烹饪技能大赛等12项,旨在通过系列活动的举办,搭建职业教育合作平台,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的职教通道,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

职业教育学生技术技能展是此次联展活动的核心,集中展示了中国—东盟国家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果,参展院校数量创历届新高。广西作为活动主场,全面展示了职业教育办学成果,其中既有高水平特色专业群的办学成果展示,也有特色鲜明的学校办学情况展示,给参展嘉宾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职业教育参与民族传统技艺传播和传承的基本面貌

从展出情况看,民族文化传承是广西职业院校参展的重点内容,从中职到高职、本科,大量的院校都以民族文化传承为办学亮点,进行了突出的展示和宣传。笔者通过观展发现,职业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步调高度一致地选择了民族传统技艺,各院校将技艺传承与专业教学、产品研发融合在一起,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从传播和传承的具体内容来看,可以划分为四大类:民族饮食制作技艺传承、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民族医药诊疗技艺传承、民族歌舞表演技艺传承。

(一)民族饮食制作技艺的传播与传承

民族饮食制作技艺是广西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技艺是广西人民在长期适应环境、谋求生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烙印,传播着深远厚重的民族文化记忆。不少极具特色的饮食技艺入选了各级非遗项目,比如六堡茶制作技艺入选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沙田柚皮酿制作技艺、桄榔粉制作技艺、扶绥壮族酸粥制作技艺、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恭城油茶制作技艺等入选了自治区级非遗项目②。

从2019中国—东盟职教联展展示的内容来看,在饮食制作技艺传承展示方面,大部分学校依托当地文化资源,选择了在当地富有历史积淀、纳入非遗项目的饮食技艺。这既利于推广和保护地方饮食文化,又塑造了学校的文化品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譬如,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桂菜”为重要办学特色进行展示,以广西第三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③建设为契机,构建了以大师工匠传承桂菜文化、以“伊尹学堂”传播桂菜技藝、以“博物馆”挖掘整理桂菜体系、以“现代学徒”创新桂菜传承的民族文化传承项目。南宁市武鸣区职业技术学校以“府城土制红糖”为研发和教学内容,依托学校涉农专业研发出添加生姜、玫瑰花、桂花等新型口味的红糖,项目引进职业教育课堂,让民间技艺得到传承。恭城瑶族自治县民族职业教育中心以“油茶”为教学内容,凸显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中心与当地人社局、恭城油茶协会等组织合作,开展油茶技艺传承培训系列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带动效应。该校2017年至今连续3年派出师生参加恭城油茶文化节系列活动,向外界展示恭城油茶的魅力,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酸粥”为展示的重要内容。梧州苍梧县中等专业学校以“六堡茶”为其展示内容。

通过职业教育,广西民族饮食传统技艺得到高效传播,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实现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向带动。在保留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各学校结合自身资源和智力优势,对民族饮食技艺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开发,让民族饮食焕发出新的活力,也启发着民族传统饮食技艺传承的新路径和新做法。

(二)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播与传承

民族传统手工艺属于非遗传统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求生存过程中,创造了大量充满民间智慧的手工技艺,其中既有陶艺、编织技艺,也有精美的建筑技艺,还有服饰技艺等。这些技艺与民众生活需求息息相关,是民族生存智慧的结晶,也蕴含着民族审美意识和族群的“集体无意识”。不少项目入选了各级非遗名录,如瑶族服饰、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壮族织锦技艺等入选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宁明壮族民间染织工艺、宾阳油纸伞制作技艺等入选了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名录④。

从2019中国—东盟职教联展的总体情况来看,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展示集中在陶艺、建筑、服饰、编织等方面。其中,服饰是广西民族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部分,也是职业院校手工艺传播和传承的核心内容⑤。

1.陶艺手工技艺的传播与传承

广西钦州的坭兴陶有上千年历史。传承到现在面临着创新能力薄弱、人才匮乏、产品单一、产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职业教育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一种可能。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立足当地,着力传承坭兴陶工艺。该校的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采用现代学徒制进行人才培养,近年来为企业输出陶艺技能人才近600人,有力地促进了地方产业发展。

2.建筑手工技艺传播与传承

广西的建筑形式多样,颇具特色。壮族的干栏式建筑和侗族的风雨桥等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由于建筑工艺的复杂性,选择建筑工艺进行传承难度很大,广西已经确定的52个“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中,只有两个是建筑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依托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和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建设)。从联展的情况来看也印证了这一点,只有一所学院展示了在建筑艺术传承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致力于传承侗族木结构建筑技艺。该校的建筑工程和艺术设计系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基地基础上,成立了百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致力于桂北地区传统村落的历史建筑、文物建筑、村落地理规划信息等测量测绘,开展文献研究、数字化工程和保护方案制订等卓有成效的工作,深入乡村民间,为文化遗产建立数字化档案和平台,提升研究和保护手段,助力遗产保护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和承担地方文化保护研究和保护项目的相关任务。在民族建筑手工艺传承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3.民族服饰和编织手工技艺传播与传承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斑斓多姿,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符号与载体,是“无字的史书”,是民族或族群的表征[6]。但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民族服饰手工艺传承早已面临制作工艺技术衰落、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教育介入民族服饰技艺传承可谓正当其时,为其传承提供了重要助力。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是服饰技艺传承的杰出代表。学校将传承重点放在仫佬族马尾绣和白裤瑶服饰技艺上。学校主要依托民族服装与服饰专业对仫佬族的马尾绣技艺进行传承。在秉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学校把传统织锦、扎染与现代数码印制相结合,产品既展现了传统的纺织印染工艺,又用现代化的数码技术展现传统民族文化的特色。2017年以来,学校建成了以谢秀荣大师工作室为核心,包括马尾绣文化展示区、社团教室、文创产品制作工艺室在内的马尾绣技艺传承创新基地,校内校外还建成了广西民族博物馆马尾绣文化展示专柜。学校注重实施产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对接生产,将民族技艺融入职业教育服装专业人才培养,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意创新能力的马尾绣技艺人才。学校依托民族服饰与服装教学团队传承白裤瑶服饰技艺,研究民族传统技艺的职业教育传承模式。学校制订了白裤瑶民族服饰的广西地方标准,将白裤瑶服饰制作技艺写进教材,融入课程教学,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创新,将民族服饰传统文化和国际时尚相结合进行创新设计,让古老的民族服饰焕发出新的光彩。

此外,河池职业技术學校开设服装设计与工艺示范特色专业传承少数民族服饰制作技艺;富川瑶族自治县职教中心传承平地瑶刺绣;来宾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教学“壮锦”;凌云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传承壮族金鱼帽、虎头鞋制作技艺;武宣县职业技术学校传承“口金包”制作技艺等,都注重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的结合,既彰显技艺传承的民族性、传统性,又融入趣味性、创新性、时代性、实用性,将传统工艺完美融入现代职教体系。

民族传统手工技艺辉煌灿烂、博大精深,职业教育的介入给日益式微的民族传统手工艺注入了一股强大力量。一方面,职业教育为民族手工艺提供了人才积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技艺传承后继无人的难题;另一方面,有力扩大了传统技艺的影响面,以2019中国—东盟职教展为例,参观人数约3000人,民族手工技艺的集中展示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传播力显然要比生硬的灌输、无力的呼吁更有效。

(三)民族医药诊疗技艺的传播与传承

民族医药诊疗技艺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各族人民在长期艰苦生活中的经验累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壮族谭氏草药疗骨法、宾阳封氏烧伤创疡治疗术、侗族医药3个项目入选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名录⑥。

职业院校在民族医药诊疗技艺的传播与传承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了民族传统技艺的当代发展⑦。譬如,广西中医学校建立中医药文化养生体验馆,集文化传播、教学实训、技艺体验、实体经营“四位一体”,对学生进行药膳养生的传承训练,学校承担起技能练习、文化传播等功能。建立起“民族医药技艺传承中心”。配套完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技艺课程,让学生学习民族医药技艺。百色市卫生学校是2013年首批“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立中医壮医技术实训室3间,壮医药展示馆的投入使用对弘扬壮医药文化、建设有特色的中医药校园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金秀县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广西瑶医瑶药康养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依托当地文化资源,开展瑶医技艺教学、瑶药制作技艺训练和康养文化传承。

此外,河池市卫生学校通过开办民族医药讲堂传承民族医药诊疗技艺;玉林市卫生学校传承中医康复保健技艺;钦州市卫生学校传承中药饮片调剂技术、中药鉴别技术、中药炮制技术等,注重理论教学和技能养成相结合,让宝贵的民族医药技艺在校园中得到传承。

民族医药诊疗技艺的传承集中在医学类院校,学校通过建立壮医药展示馆、民族医药技艺传承中心等搭建起民族医药诊疗技艺传承平台,对民族传统技艺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民族医药诊疗技艺的传承优势在于特色鲜明,院校办学的品牌优势较易得到确立。校园传承也能更好地做到理论和技能相结合,培育出兼具理论阐释能力和高超诊疗技艺的人才。通过院校传承,让更多人了解民族医药诊疗技艺,认识到这些技艺的宝贵价值。

(四)民族歌舞表演技艺的传播与传承

广西是民族聚居区,境内有壮、汉、苗、瑶等12个世居民族,各族人民能歌善舞,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歌舞表演文化。一个耳熟能详的说法是“广西是民歌的海洋”,南宁国际民歌节迄今已成功举办21届。

广西民族歌舞不少项目纳入各级非遗序列,进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就有侗族大歌、南丹铜鼓舞、钦州跳岭头、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瑶族长鼓舞、藤县狮舞、广西文场等多项;纳入自治区非遗名录的有壮族马骨胡艺术、南宁平话民歌、壮族天琴艺术、壮族翡翠鸟舞等⑧。民族歌舞技艺是职业教育传播和传承的重要内容,广西52个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中,有16个以民族歌舞表演技艺传承为核心内容⑨。各院校依托自身教育资源,将民族歌舞表演技艺纳入学校专业建设,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譬如,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文场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他们建立了广西文场活态保护团队,团队创作了《漓江烟雨》《精准扶贫五更郎》《漓江边上文场情》《象山水月》等现代文场作品,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还编写了教材,为广西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团队邀请两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何红玉和陈秀芬为学术带头人,不断挖掘广西文场的学术价值,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探索表演和实践模式,形成研、教、演三位一体的广西文场活态保护和传承模式。

此外,凌云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传承瑶族长号表演技艺;河池市巴马民族师范学校传承壮族铜鼓文化;藤县中等专业学校打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藤县狮舞”教学项目;武宣县职业技术学校传承自治区级非遗项目“翡翠鸟舞”;钟山县职业技术学校传承瑶族歌舞技艺等,注重建立起深度产教融合的育人路径,努力提升师生的文化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探索出一条契合学校特点的文化传承之路。

从2019中国—东盟职教联展情况来看,在民族歌舞技艺的传承和传播方面,职业院校是最佳的场所,职业院校学生是天然的生力军,学校也最能吸引代表性传承人前来传授技艺。职业教育也给民族歌舞展演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个“舞台”不局限于校内或当地,而是有无限的延展空间,将民族歌舞技艺推向世界。

四、职业教育参与民族传统技艺传播与传承的路径和特点

(一)技艺传承与专业教育深度链接

民族传统技艺传承的最大难题在于人。现在纳入各级非遗项目的民族传统技艺都有相应的传承人,但就像学者指出的那样:“这些民间文化传承人承载着锤炼和传递民族文化血脉的基因和符号,而且因为承载这些文化的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随时都有人亡歌息的危险。”[7]人的难题一方面是传承人老去的严峻事实,另一方面则是传统技艺后继乏人甚至是无人的危机。从2019中国—东盟职教联展的情况来看,职业教育也许是解决人的难题的重要路径选择。通过邀请民间工艺大师、代表性非遗传承人进入校园,对学生进行“学徒式”指导,技艺传承在人的因素上得到了保证。

如钟山县职业技术学校与当地瑶族乡政府、县文化馆、当地中小学幼儿园等合作,将民族歌舞文化纳入课程体系,系统开展教育教学;武宣县职业技术学校依托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自治区级非遗项目“翡翠鸟舞”的传承;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依托民族服装与服饰专业、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依托服装设计专业、河池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服装设计与工艺示范特色专业进行民族服饰的教学、研发、传承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職业教育介入民族传统技艺传承,是一种双赢或多赢的局面。地方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职业院校、非遗传承人、相关企业等都在其中找准了各自的角色,形成了合力。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最大的贡献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民族文化传承中“人”的难题。这种解决也许还不彻底,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但是当前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二)文化传统与现代技术完美联姻

职业教育参与民族传统技艺的传播与传承,既注重保留民族技艺的文化传统,又以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对技艺传统进行文化观照和技术创新,使民族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民族传统技艺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实现了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联姻。比如,在学校教学环境下,各类创意工作坊的出现将创新创意理念源源不断地输入民族技艺的传承过程中,赋予传统技艺无穷的发展动力。宜州区职业教育中心建立以“刘三姐”文化为主题的艺术实践工作坊,以剪纸、创意绘画、绣球为主要内容,将“刘三姐”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和研发中;将刘三姐故事与剪纸技法相结合;通过绘画形式表现刘三姐故事场景等,使古老的民族传统手工艺散发出新的璀璨光芒。

职业院校在民族传统技艺的传播和传承过程中注重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其中,一方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另一方面尝试民族传统技艺的立体化展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广西机电工业学校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嘹歌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校企合作开发《数媒与VR设计》核心课程,开发适用于线上使用的影视作品及“漫步壮乡”VR交互游戏,搭建学生平面设计作品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三)产教融合与文化创意双重驱动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统筹多种资源,建设若干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动开放共享,辐射区域内学校和企业。”这也应该成为民族传统技艺传承追求的目标,通过建设高水平的产教融合基地,实现技艺传承的现代化。从2019中国—东盟职教联展的情况来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动民族传统技术传承的主要做法有建设创客空间、创新创业基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教育基地等,而这些平台基地的建设无一例外都与创新创意相关联,文化创意是产教融合的内在动力。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数字民艺”创客空间为主体进行展示,实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的结合;宜州区职业教育中心以“刘三姐”为主题的艺术实践工作坊,以剪纸、创意绘画、绣球为主要内容,将“刘三姐”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和研发中;广西物资学校以“壮美创意”为主题,将壮族文化与动漫人物相结合,展现壮乡美景的缩微古寨,创意绘画、创意手工等作品,很有特色;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以“粤剧头饰”为教学内容,请粤剧服装配饰手工制作大师卢秋平指导,开设粤剧头饰手工社团,打造粤剧头饰制作创业平台。制作的产品可以在学校的创业园网上销售,也可以通过企业代售,形成了创新创业的产业链。

同时,自2013年起广西共命名4批次52个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传承的项目涉及建筑、民族歌舞(体育)表演、手工艺、医药、饮食、创意设计等方面,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譬如,广西城市职业大学着力研究花山文化元素的应用,建立了广西民族艺术(花山岩画)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起“到民间”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的民艺文创孵化品牌;宜州区职业教育中心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传承基地,开展刘三姐歌谣文化传承创新培训演出活动;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建立了广西民族服饰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学校引进法国SEPR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标准,对接国际先进教学模式。

五、职业教育参与民族传统技艺传播与传承 的困境和建议

(一)现实困境

第一,传承的重复性和简单化问题。传承的重复性是指职业院校在参与民族传统技术传承的内容和做法上存在重复。比如,服饰技艺有很多学校在做,壮锦、瑶族服饰、民族服饰文化等是各学校传承选择的关键词,过于集中导致自身特色难以凸显。选择哪一类服飾技艺进行传承,如何做出特色、做成品牌是学校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传承的简单化是指部分学校在传承操作上存在层次不高、创造性思维不足、使传承工作流于表面等情况。譬如有的学校传承刘三姐文化,由于学校远离该文化流布核心区域,加上自身积淀不足,导致缺乏足够的基础和支撑,传承的内容设计只能流于表面,无法做到对该文化的深度认知和有效传承。

第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一是人才培养标准的设定问题。这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是培养目标和定位问题。职业教育传承传统技艺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人才培养成效会在相关行业企业中得到检验。目前来看,这类人才培养的行业标准还不够清晰,还有待深化和细化。二是人才培养的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还未建立起来。传统技艺人才的培养从教学内容到实习实训环节设置的育人全过程都有其特殊性,目前针对此类专业的教育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三是人才就业问题。奠定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实现良好就业是衡量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指标。民族传统技艺的人才培养需要充分对接行业企业和社会需求,给学生提供潜在的较通畅的发展空间,目前这方面的考量仍存不足。对学生在就业创业层面与社会的适配度、后续发展前景等问题还关注不够。

第三,政校合作、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民族传统技艺育人体系的实施需要空间,学校需要借助政府、企业、民间社区的力量才能搭建起充分的育人空间。从当前情况来看,无论是官方力量的介入、深度校企合作,还是与民间社区的联系都还有开拓空间。

(二)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的顶层设计。一是坚持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同时细化基地的目标任务,加强对基地建设的中长期考核,保证基地建设的高水平。二是注意对地方院校传承内容和方式的统筹安排,充分发挥“行指委”(全国民族技艺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统筹指导地方行指委工作,由地方行指委带动各地方学校在文化传承上突出特色、做出水平。譬如,广西行指委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通过定期举行会议等方式深入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技艺人才系统化培养,推动广西民族技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提升广西民族技艺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构建民族技艺传承职教体系,全面提升育人水准。一是学校在传承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地方性知识和学校育人传统的结合。以广西为例,各地市、县域多有标志性文化,比如隆安的“那文化”、武鸣的壮族三月三节庆文化、宾阳的炮龙节庆文化等。学校在传承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将自身优势与地方传统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学校教育特点与文化类型的适配度,深入挖掘文化传统,打造民族文化高地。二是建立民族技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依托行业标准制订育人目标,做到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清晰可行;充分考虑传统技艺培育的特殊性,深化、细化课程设置、技能养成、实习实训等育人全过程的设计。三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职业院校应该努力实践“1+X证书”制度,形成“技能+证书”的人才培育模式,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实现个人发展。

第三,加强各方合作,实现多主体育人。学校应该主动出击,实现政、校、企、民间社区多方合作良好局面。政校合作层面,学校可以积极参与官方组织的民族文化节庆中的展演活动,充分展示办学水平;联合建设高水平传承基地、馆、所、中心,建成民族传统文化高地,打造地方文化名片。比如贺州钟山县职业技术学校与当地政府、文化馆、中小学幼儿园的合作就是成功的案例。校企合作层面,通过校企共建产品研发中心,共建传承基地,共同设计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实习实训体系,双方互派人员共育师资等方式来深化合作,探索深层次共育机制。在这一层面上,校企双方确立共同的目标是关键,现代学徒制理念为此方面合作提供了更多可能。学校与民间社区合作层面,通过走进社区深化对传统技艺的认知保持传承的本真性;将民间传承人、工艺大师请进校园开班授课;通过回馈社区、走进社区、服务社区与社区建立长期友好联系。譬如,有的学校建立大师工作室,将传承人请进校园,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开展创作和教学;有的学校建立起非遗展示馆、博物馆,集中展示地方非遗文化;有的学校开展“非遗学坊”“非遗工坊”等,邀请著名专家学者讲解非遗文化、进行民族文化产品的制作展示等都是很好的做法。学校应通过与各方合作构建充分的育人空间,建立起多主体育人的良好机制。

参 考 文 献

[1][3]朱以青.传统技艺的生产保护与生活传承[J].民俗研究,2015(1):81-87.

[2]叶继红.从苏绣看传统技艺的文化再生[J].装饰,2005(6):8-9.

[4]高扬元,等.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生产性保护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5(6):158-163.

[5]蓝洁.民族职教传承与创新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模式探索[J].职教论坛,2014(12):26-30.

[6]玉时阶,王璐.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现状与传承保护[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4):1-8.

[7]郑一民.保护传承人是“非遗”工作的重中之重[J].领导之友,2008(3):37-38.

作者:孙丰蕊

上一篇:金融建筑空间设计论文下一篇:城市防灾空间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