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技艺论文

2022-05-11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传统手工技艺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核心文化价值是黔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因素之一,是黔北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本文从地域文化、浙大西迁文化、匠心文化等角度研究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核心文化价值,对于探索文化自信的新征程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第一篇:传统手工技艺论文

传统手工技艺在特校艺术教育中的融入

摘要:传统手工技艺在特校艺术教育中的融入,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与创新思维,也能在具有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制作课程中,提升特校艺术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因此,针对传统手工技艺课程的开发,以及在特校艺术教育中对融入的方式进行探究,有助于制定符合特校学生艺术教育的课程计划,从而为特校学生艺术教育课程构架奠定基础。

关键词:传统手工技艺;特校艺术教育;融入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的发展,对于特校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了起来,尤其在现代化的艺术教育理念指导下,特校艺术教育课程得到有效的开发,以及传统手工技艺走进特校课堂,既能丰富特校艺术教育活动,也能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美的追求与向往。因此,重视传统手工技艺与特校艺术教育结合,以丰富的教育资源挖掘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并且根据特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营造具有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手工艺制作活动,有助于促进特校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营造传统手工技艺教育氛围

传统手工技艺融入到特校艺术教育中,应当从丰富传统手工技艺教学内容,积极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特校艺术教育,才能围绕传统文化弘扬与发展,构建具有传统特色的特校艺术教育体系,促使学生从中学习并发现传统手工技艺学习的趣味性。因此,据据学生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营造传统手工技艺教育氛围,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景中进行动手实践操作,以及实施层次化的教学方式助力学生个性发展,尤其当学生在积极心理效应的影响下,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传承与创新传统手工技艺中,有助于提升残障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并且将个性思想融入到手工技艺创作中,为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动手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1]。

例如,在《湖光秋色》的课程教学中,将民间剪纸、刺绣、装饰画引入到特校艺术教育活动中,就需要利用相关的视频材料和文字图片,让学生了解各种传统手工技艺形式。比如,结合民间剪纸的手工技艺,让学生用剪纸方法剪出白云、小山和波纹,才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直观表现,也是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成果呈现。此外,也需要教师在沟通与交流中进行创新,结合听力障碍学生沟通交流的实际情况解决遇到的问题,才能在结合艺术教育与手工技艺的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掌握手工技艺的技巧和绘画创作的知识不断突破困难。再比如,针对手工技艺教育氛围的营造,可以从贴近学生生活,選择学生熟悉的题材,培养学生绘画能力和创作能力。所以在引入传统手工技艺时,呈现出由简到难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手工技艺和绘画基础,从而为学生学习并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奠定基础。

二、开展多样手工技艺实践活动

在特校艺术教育中,结合课内课外有机融合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尤其在开展形式多样的手工技艺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结合所学到的手工技艺技巧和美术手工知识进行创作时,应当让学生切身实际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和风土人情,以此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意识,并深刻体会手工艺人的匠人精神,才能始终保持着执着与坚持的美工创作态度,以此继续传承并发扬传统手工技艺。所以在课内课外有机融合的教学方式中,就是应当侧重于课内教学传授相关的美术支持创作技巧,而在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中,则需要围绕特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开拓传统手工技艺教学的主要阵地[2]。

比如,在课外实践活动中,邀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走进学校,让特校学生近距离观摩传统手工艺人操作的方式与技巧,有助于让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的传统手工技艺。而在学校组织手工制作类型的艺术创作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在手工制作中融入艺术创意思维,以此创作出更具有个性化、独特性的作品。如《树叶贴画》结教学中,就可以结合装饰画手工技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使得学生在多样手工记忆实践活动中,走出校园采集各种形状的树叶,通过装饰画的美工形式创造造型,不仅能在掌握装饰画手工技巧时,完成一系列的树叶压平、阴干、备用等操作任务,也能将传统手工技艺实践延伸到实物造型中来,从而提升学生美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打造专业化教育教学队伍

在特校艺术教育中,打造专业化的教育教学队伍,可以从单调的画法转向到多样的画法,也可以从单一的教学形式转向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不仅能根据教材的教学要求,从特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增加特校学生接触的艺术品类,提高特效学生美工技巧,并创作更多的艺术习作,也能对特校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和充分的发展,促使特校学生具备美工素质,从而形成全面发展、独立自主、思维活跃的学生。因此,特校学生艺术能力和艺术思维的培养,融入传统手工技艺教学的方式,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传统手工技艺,达到言传身教的教学效果。也可以在提升教师队伍对传统手工技艺的认识时,教师全面认可手工技艺教学价值,带领学生在操作流程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手工技艺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教师提高对传统手工技艺的认识,转变以往特校艺术教育的观念,有助于教给特效学生基础美工知识和传统手工技艺技能,并且在引导特校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时,多方面培养特校学生高尚的品质和艺术素质,进而促进特校学生协调能力的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

结束语:

总之,传统手工技艺在特校艺术教育中的融入,以中国传统手工艺美术为素材,不断丰富特校艺术教育内容与形式,有助于学生在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提升的过程中,促使学生真正具备普及和弘扬传统艺术的使命感。此外,针对特校艺术教育开展中学生的差异性发展,以及实现学生自尊,自强,自爱的健康心理培养,就应当围绕特校艺术教育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并具备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力和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常玉,冯秀萍. 传统手工技艺在特校艺术教育中的融入[J]. 甘肃教育,2021,(24):74-77.

[2]邵春瑾. 浅谈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J]. 名师在线,2021,(25):34-35.

[3]尉迟玉敏. 幼儿园大班传统手工技艺教育活动设计和应用研究□统招全日制学硕?统招全日制专硕[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21.

[4]刘霁萱. 民族传统技艺实践类课程改革思考[J]. 歌海,2021,(03):42-45.

作者:刘娟 严倩梅

第二篇: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核心文化价值研究

摘要: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核心文化价值是黔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因素之一,是黔北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本文从地域文化、浙大西迁文化、匠心文化等角度研究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核心文化价值,对于探索文化自信的新征程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 核心文化 地域文化 浙大西迁文化 匠心文化

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产生、传承与发展,是生活习俗、经济发展、宗教信仰、社会价值观等多种文化形态的映照。解构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形态,将促进我们更清楚地认识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价值,积极运用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财富,繁荣黔北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增强黔北人民的文化自信。

一、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地域文化价值

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黔北地域环境,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地域环境相适应,并与黔北经济发展相融合,具有显著的黔北地域文化特征。

1.民俗文化价值

(1)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黔北傩文化。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湄潭傩面具雕刻技艺、道真仡佬族傩面具雕刻工艺均为傩面具制作技艺。湄潭的傩戏角色形象共有三十多种面具和艺术造型,道真仡佬族傩面具有七十多种,傩面具种类丰富,色彩鲜明,视觉形象是在写实中夸张抽象,或粗犷狰狞,或威猛刚烈,让人产生神鬼联想。傩面具在开灵光后被赋予神权力量,达到辟邪驱鬼、祛病延年、祈福求吉、求子兴旺等目的。在古代,面对众多自然现象及天灾人祸人们不能做出合理解释,黔北傩文化便产生及盛行起来,人们在日常生活及民俗活动中请傩坛班子做法事“冲傩”、演傩戏、傩祭等来求得平安并达成愿望。

黔北非遗傩面具雕刻技艺以精湛的视觉形象呈现,反映了黔北人民对傩文化的精神崇拜,是黔北人民原始质朴的情感寄托。它是黔北傩文化的活化延伸,也是黔北民俗活动的印证。《中国傩文化通论》中写道:傩是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它是传统文化中国的一个宠儿。传承与发展黔北非遗傩面具雕刻技艺既是黔北古朴神秘的历史根脉的再现,更是黔北民间历史文化的延续。

(2)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黔北民族文化。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是民族文化生活化的表现。贵州省十大民族民间特色美食之一、仡佬族的隆重盛宴——仡佬三幺台,席开三台,十人或八人一桌,严格按上下左右席位确定长幼尊卑坐序。第一台宴席为茶席,茶席以喝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油茶为主,佐餐的糕点则是仡佬族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麻糖、麻饼、酥食等食品汇集;第二台为酒席,分享祭祖后,邀客人入座,主食卤菜或凉菜;第三台则为饭席,也是三幺台的正席,席上菜肴丰富,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灰豆腐就是其中的美食。饭席夹菜时,长辈先用餐,晚辈才能动筷,在用餐结束后,要将碗和筷子平举或合举筷子,表示“各位慢用”,晚辈等长辈饭毕才可以离席。三幺台经过三轮茶席、酒席、饭席后方为结束,在品味仡佬族非遗传统手工技艺饮食时,感受的却是仡佬族隆重的食俗礼仪文化,以及仡佬族尊老爱幼、睦邻友好、热情好客的民族道德文化,仡佬族三幺台在民俗文化中展示了黔北人民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

黔北境内长期生活的不仅有仡佬族,还有苗族、土家族等世居民族。桐梓苗族服饰,绥阳苗族织布,仁怀后山苗族蜡染技艺,播州区、绥阳县、习水县、仁怀市苗族刺绣等,都是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是黔北苗族姑娘的心灵手巧的外化体现。手工技艺主要体现为工艺地域性、造型多样性、题材神话性、图案丰富性、审美独特性。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却有“穿在身上的书”,苗族服饰文化是承载苗族生活习俗、图腾崇拜、历史文化、审美意识的综合文化。黔北苗族服饰常为男女婚嫁、宴席、节庆等民俗活动着装,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文化。

2.生态文化价值

黔北气候宜人,自然资源丰富,高原山地的地形地势特征,决定了黔北人民与自然长期和谐共生的生态观。“顺天时、量地利、应人和”,黔北人民热爱生活,在生产劳动实践中,学会运用地域特色生态资源创造、传承发展适应生活需求的传统手工工艺。

黔北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人们获得以绿色健康为主的山地食材。综观黔北非遗传统手工饮食制作技艺的饮食类型:遵义豆花面、板桥豆腐干、黄糕粑、羊肉粉、习水豆腐皮、酥食、油茶等,都是黔北具有地域特征的健康农产品,其制作手工技艺是体现黔北农耕生态文化的产物,反映了黔北人民崇尚自然生态的价值取向。

黔北非遗传统手工工艺技艺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满足日常生活需求而形成的手工工艺技艺。黔北非遗传统手工工艺技艺在自然经济的土壤中生长繁荣,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工艺材料就地取材,因此,才有大娄山藤编技艺,枫香花茂土陶制作技艺,泮水西安古法造纸技艺,黔北民间扎纸技艺,旺草竹编技藝,赤水竹编、竹雕、竹扇制作技艺,官店水车制作工艺,余庆泥塑技艺,仡佬族采砂炼汞技艺、古法“浇烛”制作技艺,黔北石刻技艺等精湛的民间非遗传统手工工艺技艺。

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在黔北生态文化中孕育成长,黔北人民运用“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智慧,形成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的和谐生态文化价值观。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品在黔北人民的衣食住行中存在,生态文化随之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黔北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承载着生态文化内涵的传播,生态文化价值成为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核心文化价值的主要构筑元素。

二、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浙大西迁文化价值

1939年,陪都重庆国民政府通过了振兴战时经济的提案,其中的一项为《西南五省茶叶发展》,国民政府在贵州湄潭成立“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即“中央茶场”,目的是重振受战争重创的茶叶产业,大力发展农业经济,以资持久抗战。中央茶场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科研、生产机构,担任着国家层面的茶叶科技研究与推广任务。1941年秋,与西迁到遵义湄潭避战乱的国立浙江大学联合创办“贵州省立实用职业学校”,制茶人才的培养,奠定了湄潭在新中国成立后产业发展的重心。实验茶场借鉴西湖龙井茶的炒制方法,通过改进提升工艺,试制成功贵州第一款红茶——“湄红”,后又称“黔红”,逐渐发展为“遵义红”。“湄红”茶叶生产,肩负的任务是抗战时期出口换外汇,通过出口以购买军用物资,湄潭产茶制茶成为抗战的功臣。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的制茶技艺见证了中国的抗战文化。

抗战时期浙大西迁湄潭,意味着国家科研人才汇聚黔北。科研人员不畏艰难让湄潭在茶叶研究、生产、种植等方面引领中国茶叶发展,为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制茶工艺注入了科学的活力,加快了黔北茶叶种植生产的产业化步伐,带动了黔北制茶艺人、地方人民关注热爱茶叶生产、钻研制茶工艺,不断创新创造制茶工艺。

缅怀岁月,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浙大西迁文化价值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已成为黔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步青教授曾说:竺校长提出的“求是”精神,就是奋斗精神、牺牲精神、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在抗战最困难的时期,浙大师生不屈不挠的“求是”精神,为黔北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种爱国主义情怀和积极的人文精神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体现,磅礴的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黔北人民。

三、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匠心文化价值

《考工记》写道:“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之人作也。”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国人已认为手工艺活动不只是劳作与造物,其背后蕴藏着手艺人的头脑、技法、传承、创新的智慧,以手工技艺这种独特的方式记录着社会的变迁,体现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反映着不同地域的人文特征,满足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展示着具有地方特色的審美喜好。

细观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制作工序与技艺流程,无一不展现出黔北手艺人技术为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以及与生俱来的创造力。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在衣食住行中浸润的文化意象,是对社会的责任感的体现,汇聚为“遵道行义,自强不息、爱岗敬业、传承创造、改良革新”的匠心文化。具有普适性的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凝聚的匠心文化,是黔北人民奋斗的精神源泉,是黔北社会的价值取向,其继承性、稳定性、导向性与持久性感染着黔北人民,渗透着黔北人民的价值观。

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核心文化价值是黔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根源之一,是黔北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活态化的传承与发展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将其核心文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融合,在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大众化、生活化提升中,引领黔北人民的思想行为及价值观念,将助推黔北社会的繁荣是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华,向勇.文化人类学视角下傩舞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 四川体育科学, 2018(03).

[2]何冰,吴立,马丽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05).

[3]岳龙.贵州茶业的“三驾马车”[N].贵州日报, 2019-7-31(18).

[4]敖成勇.浙大西迁贵州的人文精神[C].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4:9.

[5]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J].史林, 2005(04).

【课题来源】2020年度贵州省理论创新课题(联合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的黔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创新性发展研究》(编号:GZLCLH-2020-233)

作者简介:崔帆(1979-),女,贵州遵义人,本科学历,遵义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艺术方向。

作者:崔帆

第三篇:如何重构传统手工技艺在高校美术中的教育教学方式

摘要:当今社会已进入“工业和智能化时代”,即工业4.0时代,这是德国最先提出,随后得到全世界的响应。如台湾地区的“生产力4.0”、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日本的“科技工业联盟”、英国的“工业2050战略”和中国的“智能制造2025”等。其目的是迎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规模的到来,着眼于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支持的智能化生产。在此大环境下,作为高等院校的艺术学和美术学教育,如何借此契机,利用传统资源构建一个成熟、完善适应社会大发展,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和艺术精神的教学体系,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手工技艺;美术教育;高校

在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知识国际化的时代潮流中,高等院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质疑,大环境的改变迫使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要汲取新的营养。我国高等院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新时代的潮流发展,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多层次的专业型人才,为此我们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提升我国人力资源的水平,使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目前我国高校改革的首要任务,我们的大学生处在一个全球一体化和价值多元化、信息多元化的时代里,如何掌握适应时代潮流的文化知识,如何成为2025时代的有用人才,这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首要问题。

随着国际化交流、合作地深入开展,大众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与盛行,特别是互联网信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全球一体化意识逐渐形成,无国界、无地域、无民族的创意思维已深入人心,这种思维模式将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互碰撞。我们的传统手工艺术,在这种“工业和智能化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将传统手工艺的“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的理念与现代教学相结合,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将“工业4.0”的互联网思维运用在传统手工艺中,这都对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和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工业4.0时代”与3D打印技术

面对在“工业4.0时代”背景下对高校如何重构传统手工技艺的教学模式提出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对工业德国4.0和中国2025时代(互联网+制造)的含义进行了解:“工业4.0时代”其实就是高度自动化,高度信息化和高度网络化的时代,他们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大数据处理是它的核心,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它的关键。它的主要特点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工业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机器人、3D打印、知识工作自动化、工业网络安全、虚拟现实等,在这九大技术支柱中,与艺术息息相关,并且影响最大的即3D打印技术的应用。

从3D打印技术的功能和发展来看,它在艺术方面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比如雕塑、陶瓷、绘画的设计构图和色彩的应用等,都可以根据人们的需求个性定制和制造,并能给艺术品建立一个真实、准确、完整的三维数字档案,可以随时随地,并且高保真数据,通过建立数字模型,满足人们这样或那样的需求,并再现实物的原貌,还可以将古代艺术进行再现,将文物复制成高端艺术品和衍生品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3D打印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它可以将传统的手工制模工艺,在作品精细度、制造效率方面都有极大地改善和提高,对于有实物样板的作品在编辑、放大、缩小、原样复制等方面都能够更加精细,更加准确,可以高品质、高质量、高效地批量生产,将会更快地促进地域间、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此外,3D打印技术还会带来大量的跨界整合和创造的机会,这也给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和学生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

我们知道3D打印技术虽然是现代科技和工业革新的产物,大数据的应用是必然趋势,而它打印出来的艺术作品格式化、概念化,大批量生产是其优势。所以说它生产出的作品只能称之为工艺品、生活用品。它不能和我们创作的艺术品相提并论,更不能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品一较高低,两者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

对于3D打印只要解决原材料的问题和数据的处理,等待的就是产品的制作流程。比如经过3D扫描精确,打印的书法、绘画作品在色泽和质地上都可能和原作基本相同,并且可以解决水墨笔韵的效果(最早日本二玄社采用珂罗版技术印刷的中国古代绘画就基本达到了这一要求)。又如采用陶瓷原料打印出的作品,经过高温烧制,其效果和设计图纸达到不差毫厘。但是,这作品只能称之为商品或工艺品,并不是我们说的艺术品,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高等院校重构传统手工技艺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美术教育在“工业4.0时代”的背景如何重构与发展,当代中国高校美术传统教育模式如何借鉴互联网思维,如何调整,这犹如在一个十字形的交叉点上。它一方面要实现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西方艺术)的融合,另一方面还要实现传统艺术在现代文化背景下的转化。

笔者认为我们的高校美术教育和发展应该扎根于传统美术的土壤中,从中汲取营养。如民间美术的泥塑、石刻、剪纸、织锦、印染、陶瓷、金银器、漆器和木雕等。它们的发展和演变,都与地方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宗教信仰,是研究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虽然现代科技发展对地方手工技艺产生了巨大影响,如电脑程序的应用、大规模批量生产的冲击,使传统手工技艺逐渐消失,使传统美术逐渐脱离原有的生成环境和意境,失去原生态的容貌。如何使傳统美术在保留原有的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得到健康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求,大专院校就必须担当这个责任,需要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构建和设置手工技艺课程和专业。比如,河南传统手工技艺陶瓷、玉雕、剪纸、泥塑、刺绣、木板年画等,深刻地反映出了河南地区的民俗文化,这是河南人民勤劳智慧的生动体现。现代手工技艺是在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上传承并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新的相对于传统手工艺的形态和概念。

如何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构建手工技艺呢?首先需要构建地域特色文化,引导学生利用大数据、云端客户等互联网工具,立足于地方民間艺术特色,收集具有地方性特色文化的资料,把握民间艺术精髓,更精准、更细致地整理与归纳,把实地考察所得到的地方特色文化带入到高校课堂中去,实现高校与地方特色相结合,达到为当地社会的文化产业做出贡献的目的。其次,设计人才的培养,手工是一门技艺,技艺的传承需要创新。在高校培养设计人才的过程中,一方面使得传统美术返璞归真,另一方面使得传统美术向现代化审美理念靠拢,更具时代性。

现代中国的高等院校艺术学、美术学教育大概分为三种类型:(1)专业美术院校类,仍然以国、油、版、雕来设置专业,延续传统的素描、透视和人体解剖为基础课程。随着人们对艺术的认识,社会对艺术的需求,现代教学中也融入了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在内的各种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甚至装置艺术、影像艺术和数字艺术也成为了美术学院的教学内容。(2)综合性院校美术类是借鉴专业美术学院和师范院校艺术教育发展起来的,目前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有些是以专业美术院校为发展目标,有些是以艺术素质教育为发展目标,可以说参差不齐。(3)工艺美术技术学院类,目的比较明确的是培养高级专业技师,为培养适合技术高速发展的技术人才,国家也在大力提倡和推进技术型、技能型院校的创办。这三种类型的美术教育,他们都有各自的职能和培养宗旨。其实西方的专业美术学院如今已经变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阵地,但现如今的美术学院仍然奉行的是精英教育的观念,希望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美术精英,希望他们全都是创造性的人才。但实际上,美术学院培养的学生大多还是应用型人才或美术工作者。综合性院校的美术教育目的不明确是棘手的问题。我们知道,美术教育从业者能够提供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和修养,乃至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对实现“中国梦”是一件大好事。至于中国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如何发展和定位则是当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三、高等院校美术教育改革定位与方向

根据中国教育的基本规划,国家已经将振兴民族传统文化放到首位,在大力推进地方文化特色的大环境下,从教育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角度出发。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人类历史、文化、生活的结晶,古往今来积累了丰富的美术创作经验。美术学院是传授既有美术知识的,它满足的是人们对美术这门古老技艺的崇拜心理需要,或者说承担的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职责。在校四年我们不可能将他们培育成名垂青史的大艺术家,应以一个对美术这门技艺的爱好而学习美术的对象来对待,这样他们没有过多的负担和压力,没有要创造历史的责任。当然有创造历史抱负的学生肯定有,但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有,也不能这样要求所有的学生。国外的美术教育就是这样的宗旨,并不都要学生成为开创历史的艺术大师,他们可以成为职业艺术家,可以从事美术教育,还有一些人可以另谋职业之路,而将美术作为业余爱好。

综合性院校的美术教育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能像专业美术院校那样,单一的技能,死板的专业模式,以学会认知、做事、合作、生存为主要目标的综合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应该以培养学生以本土文化为调查对象,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利用自身的地方特色、地域特点为优势建立专业。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技艺、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广泛开展中华优秀技艺的宣传普及,抓好地方人才的培养,振兴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让其拥有更多的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和传承人群,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培养复合型专业艺术人才为最终目的。

综合性院校要依托自身的优势资源,在专业设置时,根据地域优势创办特色艺术学科,立足于本校实际情况,结合自身优势和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来看待艺术教育,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教育氛围,应该以培养“艺术的传承者,艺术的生产者,艺术的消费者”为宗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又降低了美术类学生的就业难问题,还可以为社会建设输送有用的高层次技术人才。

综合性大学的美术教育,同时为专业美术院校的设计理念提供了基础保证。专业美术院校在地方性资料储备充分的条件下提出新的切合实际意义的理念,培养优秀的艺术领军人才,引领各院校的现代艺术思潮。技术院校作为执行院校把理念作用于实践,从实际的艺术创作中得出技术经验,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但笔者的观点仅限于目前各大院校已形成的社会分工现象来讨论,并非指地方综合院校、技术院校培养不出优秀的艺术家,就目前的美术教育领域来看,只有各大院校各尽其责,把具有地方性代表的特色手工技艺带入我们的艺术教学方式中,我们的艺术教育才能在大美术、大数据的背景下更健康、和谐的成长,才能适应社会潮流,为社会培养艺术人才,并输送更多的有用人才。

中华民族的文化多彩纷呈,五十六个民族的民族文化,每一个优秀的手工技艺都反映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这是衡量和检验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综合型院校应该负担起中华民族艺术文化传承的重任,向各专业的学生,尤其是非美术专业的学生进行民族艺术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对民族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开设一些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殊的艺术文化课程,还要发挥科研优势,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为其保护、传承努力,将这些传授给学生,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把对传统民族艺术精髓的传承保护和发展转化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这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

在国家提出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大环境下,民间工艺、民间美术的发展,如何推动民间手工艺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这就需要大量的新鲜血液来充实,那就是人才的培养问题。传统手工艺只有注入现代思想,蕴含民族精神,具备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才能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和真正的价值,才能成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作品,而这恰恰也是综合性院校美术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另外,从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来看,短时间是不可能达到人人平等,还是有贫富之分的,这样的社会环境势必会造成个性化发展的趋势,而且会越来越激烈。他们会对批量生产的工艺品不屑一顾,而会私人定制服饰品、装饰品、日常用品等。因此,高校重构传统手工技艺课程正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潮流,与国际接轨,完善高校美术教学理念,培养艺术人才,这也是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有用人才的最佳契机。

参考文献:

[1]刘桂珍,李景玉.综合性大学有效艺术教育建构的基本理念——与西方比较的角度[J].西北师大学报,2012,(11):126-132.

[2]张琪.民间工艺美术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的继承与开发——以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为例[J].青春岁月,2013,(2):211-212.

[3]吴平勇.传统手工技艺的非正规教育传承模式研究——洮砚制作技艺的个案分析[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3.

作者:孙晓岗 魏子茗

上一篇:幼教个人论文范文下一篇:机械优化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