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旅游专业茶文化论文

2022-04-20

摘要:近年来,具有深厚文化底蕴、集聚众多优质教学资源的高校,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研学旅行的规范文件中。一些综合性院校和旅游专业院系也在先行尝试将教育资源转化为研学旅行资源,承担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开拓研学旅行的新天地。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旅游专业茶文化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校旅游专业茶文化论文 篇1:

漳州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特色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针对漳州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过程中面临的困惑,进行了特色发展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漳州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特色;特色发展;应对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是按照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职业岗位需求来组织和实施的教育,它注重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是一种定位于大众化的教育,不同于英才教育和传统的学历教育。在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上,企业办学比传统高职院校有更多优势。要想紧密结合天福集团事业发展、茶行业实际和社会发展需求,把漳州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管理科学、特色鲜明、质量优良、校园和谐的中国茶业的“黄埔军校”,必须要坚持特色发展的策略。

基础条件

天福集团集茶业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文化、教育、旅游于一体,是当前世界最大的茶业综合企业。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创建,是台商在大陆投资创办的第一所大学、全球第一所茶业高校,其专业方向涵盖了集团大部分的岗位和业务。2008年,学院获准海外招生,成为大陆首家招收台湾学生的民办高校。三年来,已先后吸引了20名台湾学生前来求学。他们在学院学习茶叶种植加工、茶食品加工、营销、旅游管理及茶文化等专业知识。有的学生是前来攻读笫二文凭的。而且学院招收外国留学生,填补了福建省民办高校招收外国留学生的空白。

面临的困惑

漳州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虽然有台商的办学背景,但学院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惑,在办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

政策落实不够 漳州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虽然有台商的办学背景,从总体来说学院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政策落实不够是制约学院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在鼓励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做了许多工作,但这些政策主要侧重于规范和管理,鼓励和引导的措施较少且落实不多。

办学经费紧张 学院的运营经费普遍来自于学费收入,图书资料缺少,办学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在经济上要争取政府的适当补贴、争取社会的支持、争取行业的扶持。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由于学校发展历史较短,年轻教师的比例明显偏高。在专任教师总数中,小于30岁的年轻教师比例高达60%;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太低;兼职教师很多来自其他普通高校在职或退休的教学人员,大多是负责一些普通基础课教学,或担任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专业教师实际比例并不太高。这些因素将影响学院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生源下滑 对于自身的服务范围认识不够,有些专业与区域内其他高职院校重复设置,但在自身办学过程中没有彰显特色,导致人才供给过剩,毕业生就业困难,因此招生不景气。另外,由于我国人口高峰期已过,高校适龄生源开始呈下滑趋势,民办高校未来的招生规模也呈逐年缩小的趋势。

办学特色研究

企业办学校竞争优势的核心是办学特色。要紧密结合天福集团事业发展、茶行业实际和社会发展需求,切实研究把学院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管理科学、特色鲜明、质量优良、校园和谐的中国茶业的“黄埔军校”,必须研究并彰显学院的办学特色。

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定位 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台商在大陆投资创办的第一所大学、全球第一所茶业高校,为中国和世界的茶业发展培育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实现“中国茶的世纪”,把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办成茶业的“黄埔军校”,这是学院的创办人、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先生根据社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对学院提出的目标,也是从学院自身的个性特征出发进行的科学合理的定位。

传承企业品牌与文化的教育精神——“品牌效应”特色 天福集团集茶业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文化、教育、旅游为一体,是中国茶产业最富盛名的企业之一,拥有茶叶直营连锁店1089家,有10大生产基地,2座茶博物馆,创多项全球第一,是全国第一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的茶企业,“天福”字号被认定为福建省企业知名字号,是行业内的著名企业,具有较大的品牌影响力。同时,天福企业在长期的创业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天福企业文化。从品牌的角度分析,学校是企业品牌的延伸。企业的品牌优势与文化内涵,为学院特色建设奠定了丰富的精神基础。在职业教育中嵌入现代企业文化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将竞争、合作、奉献、创新的现代企业精神传递给学生,通过企业文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核心价值理念,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而增强学校办学竞争力。因此,学院必须把重点放在品牌建设上,以企业品牌促进学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以品牌院校带动行业发展。

利用天然优越的校企合作办学条件——“前厂后院”特色 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茶行业和天福集團办学,可以共享集团所有资源。而作为全球最大茶产业集团,天福茗茶直营连锁店就遍及全国各地,达到1042家。并且学院与天福集团的天福茶业有限公司茶厂(漳州)、天仁食品厂(漳州)等企业仅有一墙之隔。这里是学生实训、实习的最好场所,也是教师进行现场调研、现场提取教学素材的最好场所。企业拥有的先进仪器设备,只要学校实习、实训需要,即可安排。同时,实训实验环节采用公司的半成品或成品教学,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让学生对公司产品不再陌生,加强对公司产品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学院的师资力量除了招聘来的专家教授,还可以直接来自集团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岗位的技术人才。他们可以为高职院校所用,而且通常不需要办理复杂的手续,真正保证了学院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

创建核心专业——“民族传承”特色 专业特色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加强专业建设,创建鲜明的专业特色,是增强学院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但不可能把所有专业都办成特色专业,必须发展比较优势,努力在几个专业上办出特色,提升学院的品牌优势。例如,从学院所处的茶行业背景、区位优势出发,根据学院自身所具有的办学基础条件,已经逐步建立起了以茶叶加工技术专业为特色核心专业的专业群,辐射带动整个专业群其他专业(食品加工技术、食品检验技术)的发展。构建起一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独具特色的专业体系,显示出办学特色。

提高参与国际教育的竞争力——“国际合作”特色 几年来,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成功承办了多期国家商务部援外项目茶叶培训班;承接国家星火项目,开展闽南茶叶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的课题研究,获重大突破和显著效益;学院承接联合国和马来西亚等国的培训项目;与日本、韩国茶界、教育界广泛交流,增进友谊。外籍学员毕业后,将分赴五大洲,担任“茶叶大使”、“和平使者”,让中国茶走向世界,倡导茗风,传播华夏文明。因此如何做好外籍教师的聘请工作,加大与国外教育机构的联系,使来院执教的外教稳定增加;更加广泛地开辟对外交流渠道,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加强出国培训、国外引智、接受外国留学生、中外合作办学、组织国际合作项目及学术会议等工作,办好“发展中国家茶叶生产技术培训班”,这是关系到学院提高参与国际教育竞争力的发展大业。同时,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引进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有效地利用国外的职业教育资源,鼓励学生赴境外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这也是学院在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上的探索。

特有的招生就业模式——“近水楼台”特色 学院多数专业是为企业开设的,就业针对性强,优势明显。毕业生大部分进入所属企业,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和待遇不用学校做太多的宣传。学校经得起家长、学生的考察,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选择该校的信心。学院招生看重的更多是学生的品德、勤奋、能力等方面,也可以说,学校更多的是以一种招工的态度来决定学生的录取与否。这样的招生就业方式使学生和企业双向受益。2010年届498名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100%,在天福集团大陆各地公司、连锁店就业的有260人,占一半以上。

应对策略分析

台资企业办高职院校如何办出特色,必须要认清形势、找出问题、研究策略,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落实相关政策 争取政府继续从政策层面加大对学校的扶持力度。如继续对财政税收进行改革,对于长期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提供稳定实训基地的企业和长期为职业学校提供师资、设备、技术支持的企业给予一定幅度的财政补贴或税费减免,促进校企合作办学;解决学校教师身份和待遇问题,真正确立公办、民办学校教师的同等法律地位,使其在人事管理、教师编制、教师流动、评优评先、晋职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实现权益平等。

拓宽筹资渠道 为了进一步推进民办高校的发展,必须要通过拓宽学校的筹资渠道解决其经费紧张的问题。第一,争取政府正视学校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学校的扶持力度。第二,利用现有的资本市场进行投资,将暂时闲置资金投资于一些短期金融活动,从而使其增值。第三,学校可以借鉴企业的商业手段,通过产业渠道获利,可以投资创办全资产业公司、企业、投资控股或参股的合资企业,从其盈利分配中取得收入。第四,学校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承接一些横向课题,赚取课题收入。第五,学校还应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社会捐助等。

追求办学特色 未来教育的竞争必将是特色和质量的竞争。为此,学校必须突出特色意识、特色举措、特色实施,关注特色成长的路径和培育的方法,提炼和借鉴其他院校创建特色的宝贵经验,促进学院的特色办学。不断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平衡发展中寻求自身特色,以特色赢得发展的空间;面向市场,正确定位,专业设置要根据产业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对理工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坚持德育为先,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就业水平的途径和方式;校企合作开发具有时代特色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设成若干相关专业,形成以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改善办学条件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只有提高教育质量,才能吸引更多的生源与人才,形成良性循环。为此,学校必须提高自身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第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加教师数量。第二,提高专任教师水平,不断改善专任教师结构,增加双师素质教师的数量和比例,加强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制定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相关政策。第三,在重点专业努力培养和引进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

拓展办学途径 利用学院具备的办学条件探索“注册入学”、“自主招生”、“五年专”、“半工半读”、“联合办学”等模式,多途径办学,以吸引更多的生源,实现生源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学院發展。

参考文献:

[1]廖镇卿.企业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困惑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

[2]李斯杰,邱添乾,等.海西产业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3]叶婷.高职院校如何依托企业办学优势加快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8).

作者简介:

周巨根(1956—),男,浙江杭州人,漳州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校长,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管理和茶学研究。

(本文责任编辑:杨在良)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作者:周巨根 杨芝萍 蔡烈伟 孙晟 刘富才

高校旅游专业茶文化论文 篇2:

高校研学旅行产品:现状、问题及其服务体系构建

摘    要:近年来,具有深厚文化底蕴、集聚众多优质教学资源的高校,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研学旅行的规范文件中。一些综合性院校和旅游专业院系也在先行尝试将教育资源转化为研学旅行资源,承担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开拓研学旅行的新天地。基于大量网络文本资料的搜寻、整理和提炼,通过定性分析聚焦我国高校现有研学旅行产品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高校研学旅行产品服务体系构建的主要思路。

关键词:研学旅行;旅行产品;服务体系;高校研学

研学旅行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1],不仅成为推进国民素质教育的新常态、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的新举措,更成为推进供给侧改革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和意见鼓励各地依托知名院校、科研机构等载体开展研学旅行活动[2]。2017年,教育部命名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名单中,空军航空大学、大连海事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在列;201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在列。部分省市公布的省级研学基(营)地中,黑龙江、江西和江苏三省高校名列前茅。具有深厚文化底蕴、集聚众多优质教学资源的高校,开始频繁出现在研学旅行的规范文件中。一些综合性院校和旅游专业院系正尝试将教育资源转化为研学资源,承担社会服务职能,谋求研学旅行发展新天地。如2012年创办的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共计50余所国内著名高校承办,带领学生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企业研发中心、参加科学探究及趣味文体活动等,撬动了高校研学旅行的巨大市场[3]。

高校通过打造研学旅行基(营)地,借助丰富多样的探究式学习和体验式活动开拓第二课堂,不仅利于丰富教育形式和内容、有效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而且利于开创素质教育新模式、取得教育意义新突破。为弥补研学旅行人才短板,2020年高校增补旅游大类“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为高校研学旅行产品体系构建提供了新的时代机遇。

本文基于大量网络文本资料的挖掘,聚焦高校现有研学旅行产品类型与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完善高校研学旅行产品服务体系提出了相应策略。

一、我国高校研学旅行产品现状分析

高校研学产品多为校内型和校内外组合型,主要面向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群体。校内研学活动主要包括名师讲座、体验名校氛围、学院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的参观和动手实践、校园文化体验活动、高校校际比赛等;校内外组合型主要包括学校研学产品与博物馆、科技馆、企业工厂一线的参观、基地素质拓展、实地研究考察等整合性产品。

(一)高校教学实训空间依托型研学旅行

随着研学旅行的深入发展,众多高校重点实验室、博物馆、动植物标本室、二级学院特色实训室均瞄准研学旅行市场,推出不同主题的研学旅行产品。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结合生态体验研学,围绕“自然科普”这一主题,从人文和实际体验等方面,进行了超微观察昆虫形态、采集识别和制作原生态昆虫标本以及DIY艺术蝴蝶模型、蝴蝶微饲养等多样的活动形式,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科学实践,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能力[4]。上饶师范学院开放3D导游实训室和飞行模拟舱,调酒、茶艺、插花等各种特色实训室针对学生开展空乘服务礼仪、洋酒文化、茶文化主题类研学活动。

(二)高校“景校合一”型研学旅行

众多高校将丰富的校园资源转化为研学旅行资源,利用校园软硬件环境与周边连带资源组合开发、建设,打造校园式景区。通过该模式,一批国家3A级以上的知名校园景区被打造出来,形成了众多高校研学旅行基(营)地,增加了高校研学旅行产品的有效供给。以江西为例,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靖安校区打造仿古的皇宫建筑,以基地的形式传播传统国学,被网友戏称是上课变上朝,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利用名校、名人等品牌优势与文化底蕴,結合校史发展和人才培养成果,通过文旅融合、励志教育等手段,充分挖掘校内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促进高校研学旅行的纵深发展,占据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发展的高地。

(三)高校优质生源选拔型研学旅行

近年来,高校自主研发设计的“教学相长”式研学旅行产品,主要以暑期研学夏令营的形式开展,旨在综合评估参营学生素质,为本科和研究生招生抢夺优质生源,带有较强的选拔性质。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的核科学与技术优秀大学生研学营和知识产权优秀本科生研学营、首都医科大学举办的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优秀大学生研学营、东华大学举办的大数据与智能制造和时尚运营管理等方向的优秀大学生研学营等研学旅行产品。

(四)高校院系与专业机构互促型研学旅行

当前,部分高校院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开发专业型研学旅行产品,开拓学生学科视野,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同时为社会专业机构提供人才和志愿者队伍支撑。如专注于地质公园科普研学旅行的脚爬客(武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专业院系、专家等达成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国内地质公园志愿者服务网络。项目通过严格面试筛选后招募优秀大学生志愿者,深度开展地质公园自主探究类研学旅行活动。在宣传弘扬当地特色资源的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服务当地、提升自我的研学探究与专业实践平台。

(五)高校特色课程和本土景观融合型研学旅行

依托高校特色课程,结合本土自然型和文化型景观设计研学旅行产品,直接有效地引起内化知识的响应,利用综合专业实验室,落实课程实践性。亦可巧妙利用当地优质资源,进一步充分开发和弘扬高校特色课程。通化师范学院下设的全国本科特色课程高句丽史,以实践为主要形式,带领学生前往高句丽历史文化遗迹,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生涩的历史知识,从而更深入地展开特色研究[5]。

(六)高校联办或独办的外向拓展型研学旅行

为强化高校间的交流合作与突出高校的科研优势,众多高校结合地缘优势、学科优势、文化优势,串联与研学旅行主题密切相关的多元化要素,采取联合举办或者独立主办的形式,推出外向拓展型主题研学旅行产品。如福建师范大学、武夷学院和集美大学共同主办的“美丽中国梦,结伴同心创”闽港澳大学生武夷山世界遗产地文化研学班;华侨大学组织的以“根在中国”为主题的“中国文化之旅”研学旅行活动;上饶师范学院方志敏研究中心开展的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重走信仰之路,传承慧生精神之旅”的研学活动。

二、我国高校研学旅行产品主要问题探析

(一)高校研学旅行产品内求外拓的思维固化,创新型产品稀缺

由于管理体制固化、专家学者研究隧道视野等因素影响,高校研学旅行针对性的课程体系、高水平的师资体系、包容性的共享体系、高配置的保障体系、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并未形成完整的内部框架和应用逻辑,在进行研学旅行产品开发时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随意性、分散性和探索性,差异化特征不明显。产品创新层面,高校产品外向延伸与拓展的力度仍有待加强,尤其是与存在定位差异的不同高校、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等景区、科技馆和博物馆等场馆、森林公园与动植物园等园区、医院和法院等社会空间资源类型进行组合嫁接,形成校校联动、校景联动、校馆联动、校园联动、校古联动、校土联动等综合发展态势,构建高校研学旅行产品资源矩阵,进一步丰富高校研学旅行产品新型业态。

(二)高校研学旅行组织机构水平参差不齐,重游

轻学成常态

虽然提供了研学旅行产品及服务的众多高校,均通过预约的方式控制研学旅行学生的日流量或瞬时流量,以便营造深度、难忘的研学旅行体验氛围。但组织高校研学旅行的市场主体较杂,除旅行社以外,尚存众多缺乏相应资质(如经营资质、导师资质等)的教育机构、户外俱乐部及其他中介主体,导致研学旅行组织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乱象层出不穷。市场上针对青少年的高校研学旅游产品设计单一,课程形式固化,产品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探究式学习和体验式产品不足,高校研学旅行的教育意义大打折扣。

(三)低配导师透支高校研学旅行行业信用,监督

力度有待加强

2018年8月,某研学机构被曝出性侵事件,一些低配导师正透支行业信用,部分机构只重经济利益而忽略导师品德与人格培养。自媒体时代,如此问题的曝光对家长、孩子甚至一个家庭所造成的伤害无疑是难以承受的。可想而知,如果这种事件发生在高校研学旅行过程中,对高校自身的品牌与口碑亦将是致命一击。研学旅行作为立德树人的素质教育解决方案,在研学导师的选拔、招募方面不应掉以轻心,导师只有德才兼备方可对学生爱护有加。

(四)外向拓展型高校研学旅行产品境地尴尬,难以获得相应支持

社会上对研学旅行在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承接、优势传统学科提升、闲置教学资源利用、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产学研一体化运营等方面的认识不足,容易被误以为高校通过研学旅行对外敛财、建立小金库,从而引起非议。尤其是高校外向拓展型研学旅行产品常因管理体制、学校领导意志、家长教育观念、社会舆论氛围等因素影响,在研发和汇报过程中很有可能直接被扼杀,难以进入市场;或者被默许,但无法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批文。合规性与合法性问题将影响研学旅行活动实施的品质与学生整体体验。

三、我国高校研学旅行产品服务体系构建思路

(一)共享体系

开展高校研学利于充分调配和利用高校闲置实验室、实训室等教学资源,实现高校资源社会共享,进一步发挥高校在传播科学知识思想、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逐渐实现高校资源的共享化、包容化、实践常态化。高校通过特色的研学场所,为研学旅行提供广泛科普学习资源,与学校课程有机融合,促进知识内化,落实课程实践性。同时,高校研学可与红色基地、人文遗迹、国家地质公园等景区合作,建设科普教育型景区共享平台。

(二)课程体系

打造課程首先应明确课程教育意义和教学目标,将教育目标具体化后充分整合地域文化、知名高校、基地营地等各种资源,围绕民风民俗、自然风光、历史古迹、科学技术、户外体育五大类主题确立研学旅行的主题特色,明晰其教育意义,强化其课程体验。高校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应着力实现分段化、校本化、规范化、标准化,并强化对自主研发课程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知名高校与地方普通高校,在研学旅行课程研发与设计方面应各取所长、区别对待,同时对自身连接的研学旅行市场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

(三)师资体系

首先,多元化、专家型师资队伍是高校发展研学旅行产品的重要人才支撑,但研学旅行毕竟有别于高校课堂,所以应通过外出考察、培训学习、实践参与等方式重点解决现有师资队伍到研学导师转化的问题。其次,高校各学科专业学生是高校发展研学旅行的主要导师来源,增补了旅游大类“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的高校,可积极试行“1+X”(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其他类高校也可与相关机构或企业联合开设研学旅行导师特训营或者培训班,培育大学生研学旅行导师。最后,根据高校自身的产品以及客群需求,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招募不同专业领域的社会志愿者,完善与健全志愿者导师服务体系。

(四)保障体系

首先,针对安全问题,要预想安全隐患,对每次活动不确定性的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包括天气、环境、危险的动植物、学员体能等,并制定安全应急预案,用来确保风险发生时工作人员可控。其次,对家长和学生也应开展安全教育,发放安全行为规范,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识别与处理能力,同时应逐步落实高校研学旅行相关意外保险,规范保险购买行为。最后,应进一步加强制度保障体系建设,通过政策舆论让高校教师、科研团队等主体想为、敢为和有为,鼓励更多优质的高校研学旅行产品脱颖而出。

(五)评价体系

高校研学旅行产品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产品反馈和评价,设立评价体系,统计学生、家长和学校各方意见,对活动中各阶段的学生自评、研学课程和研学导师作出科学评价并附以理由。学生自评中,可引导学生回顾活动经历,从活动心得、学习成效、自我表现、团队配合等多个角度认知自我,探究课程意义和价值所在。研学课程通过创新性、体验性、操作性和专业性进行评价。研学导师从控场能力、专业水平、品行素养等方面进行评价。高校相关部门将凭借学生反思自评的结果和对课程与导师的评价,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

四、结语

高校是教育教学资源、人才人力资源的天然宝库,发展研学旅行优势显著,知名院校长期积淀的品牌优势、人文底蕴及其附属中小学资源更是其他普通院校无法比拟。高校研学旅行新业态开发,不仅能有效盘活高校的设施设备、专家学者、本硕博学生等存量资源以提升资源与人才的利用效率,而且可以扩大高校社会服务功能,提升高校亲和力和影响力,创造新增量市场。高校将是增加研学旅行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沿阵地,高校研学旅行必定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2016-12-02)[2019-02-10]http://www.gov.cn/xinwen/2016-12/19/content_5149947.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4-08-21)[2019-02-10].http://www.gov.cn/ zhengce/content/2014-08/21/content_8999.htm.

[3]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参与高校[EB/OL].[2019-01-08].http://kexueying.org.cn/ about/intro.aspx?columnID=1050000003.

[4]梁博.西农大博览园2017科普夏令营开营[EB/OL].[2019-01-11].http://m.3gv.ifeng.com/lady/vnzq/news?ch=rj_mr&ou=p%3D3&m=1&aid=125450586.

[5]宋娟,秦升陽,董峰.“中国高句丽史”课程开展研学旅行的探索和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12).

编辑∕陈晶

作者:万田户

高校旅游专业茶文化论文 篇3:

论旅游专业茶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我国旅游行业也紧抓中国茶文化这一特色产业,在酒店、旅游景区等地设立饮茶、品茶的场所和经营项目,不但突出了中国的特点,还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作为培养旅游专业专门人才的高校来说,则应了解市场需要,在专业课或选修课的安排中考虑到用人单位对茶艺方面的特殊需要,并重视在课程设制中增加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本文首先论述了当钱旅游专业开展差异课程的重要性,然后论述了旅游专业茶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关键词】旅游 茶艺 课程教学 有效性

一、旅游专业开展茶艺课程的重要性

旅游专业关系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许多层面,其是在旅游经济与产业快速发展形势下渐渐发展专业。对于茶艺课程的设置,其可以完善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同时两者之间存在交叉点。另外,学习茶艺课程,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茶文化与传统文化精髓,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与结构。

(一)拓展中职旅游知识结构,提高精神世界

我国是最早发现与运用茶的国家,而饮茶之风也是自古流行。许多茶室和茶楼及茶艺馆等相关饮茶场所在国内所有的旅游城市与景区等随处可见。在组织旅游活动时,茶叶商品和茶艺表演有关茶艺文化的展现项目渐渐成为吸引游客的关键环节。在此类场所不仅能够突出我国旅游业特色,还在一定程度上提供经营效益。对此,熟悉茶艺表演且了解茶叶知识的旅游人才比较抢手,拥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对于中职院校来讲,必须深入了解市场,积极开展茶艺专业课或是选修课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加深学生对茶艺文化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更有吸引力与竞争力。

(二)有助于完善中职旅游专业的学科体系

旅游专业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层面的边缘学科,各种学科的融会贯通有利于旅游学科的不断发展。设置茶艺课程,对旅游专业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二者存在明显的学科交叉点。文化对于旅游学科的研究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项研究内容,在今后的旅游学科发展中仍将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茶文化学自有的角度来研究饮茶生活,同时也以丰富的表现形式构建其独特的知识内容。因此,从文化这一特定角度来看,茶艺课程的设置有利于整个旅游学科研究体系的更加完善。从休闲娱乐这一角度来看,旅游学科与茶艺学的研究具有很明显的交叉点,在旅游专业学科体系中设置茶艺课程也是很有必要且可行的。

二、旅游专业茶艺课程的有效性分析

(一)综合设计实验作为核心,辅以实训实验

中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形式要以综合设计实验作为核心,经过教师的示范,学生反复进行练习等形式加强学生的茶艺服务技能。可是从茶艺实践课程而言,旅游专业主要培养的为旅游或是酒店管理人才,并不是在茶室等场所为他人提供服务的专业茶艺师。因此,在实践教学形式尽可能降低实训实验,从而节省学生练习操作技能的时间,加强思考性和比较性较强的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例如在茶叶冲泡形式方面的介绍,选取相同的茶与工具,教师与学生同时进行沏泡,然后由所有同学一起品尝,并且对比教师与学生沏茶味道存在的区别,体会茶艺师沏泡的专业水平。除此之外,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茶艺师专业技能对泡茶带来的影响与重要性,然后完成讨论,总结原因。

(二)制定培养目标,确定实践教学

旅游专业培养的是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从实践教学上来说主要是以旅游和酒店等方面的实践教学为主。茶艺实践课程可以一门专业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茶文化,掌握初级的茶艺技能即可。切忌以茶艺或茶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设计课程,无限扩大教学内容。在旅游专业的茶艺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有针对性的了解茶叶知识的同时,以各类茶叶的正确冲泡方式为主要的实践内容,并配合各类模拟经营性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茶馆、茶楼等茶方面的经营方式,在立足于旅游专业性的基础上,适应旅游行业和酒店经营中对茶艺方面的需要。

中职院校旅游专业主要培养的为旅游方面的优秀人才,在实践教学方面来讲,中职院校一定要以旅游与酒店等内容的实践教学作为主体。而茶艺课程要采用专业课或是选修课的方式,使学生深刻了解我国茶文化,熟练掌握基本茶艺技能。而在旅游专业茶艺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具有针对性的深刻理解茶叶知识,并且将所有茶叶合理冲泡形式当作实践教学内容,然后辅以多种形式的模拟经营教学,从而使学生深入了解茶馆和茶楼等多种经营模式。要以旅游专业性作为基础,满足旅游业与酒店经营过程中对于茶艺有关方面的需求。针对部分优秀学生或是对茶艺产生兴趣的学生,要利用组织特长班组的形式,对部分学生完成后续培养。在课程安排方面要以学习相对深入的茶学知识,熟练掌握专业茶艺技能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对此,在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过程中,要合理设置茶艺实践教学内容,并且拓展学生有关茶艺技能,从而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

(三)制定科学考评体系,以茶授艺结合旅游知识

在茶艺实践教学与灵活作业方式有效配合基础上,茶艺课程的考核一定要注重实践性。加大茶艺技能考评的分数值,减低茶艺课程笔试的分数值。同时以学分的形式,使学生更为重视茶艺实践性与实用性,充分认识到茶艺技能锻炼的重要,并不是死记硬背茶艺理念与理论,一定要灵学活用。旅游专业茶艺课程的设制特点是茶艺课程的总学时,较少,在教学的过程中需突出实践性强的特点。可以在讲授茶艺实践的过程中,将茶叶知识、茶文化知识、中国茶礼等内容融入其中 , 而并不单独的安排时间去讲授这部分内容。这样就要求在茶艺课程的安排上要有主有次,理论和实践兼顾。茶艺实践课的内容要层次清晰 ,结构合理,实践教学与茶叶知识等相关内容结合的自然、合理。例如:在讲解茶叶沏泡要领时,将学生实验时沏泡的所用的茶叶做有代表性和目的性的筛选。学生进行沏泡实践时,既可以听到老师对某种茶叶的讲解和介绍,又有对应的茶叶在面前进行比较。这样使茶艺实践课程内容安排的更加丰富,又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在进行茶艺实践教学时,还可以结合旅游专业的特点,将产自我国旅游区的名茶与旅游景点联系起来,使学过的知识串联起来,便于掌握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捷,李杰. 高职旅游专业开设茶艺课程需求调研报告[J]. 学园(教育科研),2012,21:12-13.

[2]黄园园. 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茶艺”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J]. 教师,2013,14:25.

[3]李捷. 在高职旅游专业开设的茶艺课程实施效果分析[J]. 学园,2013,19:12-13.

[4]张曹.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茶艺课程的设置与教学[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10:303.

[5]付帅. 旅游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03:14-15.

[6]孙钰. 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对我国高校旅游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思考[D].辽宁师范大学,2008.

[7]李靓青.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茶艺课程的设置与教学[J]. 学园,2013,24:75-76.

[8]章丽丽. 论中职教育视阈下旅游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以茶艺课程为例[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4,01:24-27.

[9]程善兰. 高职院校茶艺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改革——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为例[J],广西轻工业,2011,10:132-133.

作者:魏伶利

上一篇:经济增长与消费分析论文下一篇:保护电路与电路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