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茶文化与休闲旅游 )专业

2024-04-11

旅游管理(茶文化与休闲旅游 )专业(共8篇)

篇1:旅游管理(茶文化与休闲旅游 )专业

江西农业大学旅游管理(茶文化与休闲旅游)专业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教育方针,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际操作能力较强,具有未来发展能力,能在茶文化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教育与研究机构及院校等从事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规划与设计、行政管理、休闲旅游服务及教学培训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规格和要求

本专业主要学习旅游学概论、休闲学、管理学、茶学概论、茶文化通论、茶艺理论与表演等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茶文化及休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休闲产业策划设计、茶文化经营与管理以及市场营销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茶文化和休闲旅游开发、利用、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三、学生应获得的知识与能力

1.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熟知管理学、休闲学与文化学知识。

2.掌握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休闲产业策划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3.掌握茶制作与品评技术;具备以茶艺为核心的茶文化综合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茶品牌策划与茶文化国际交流等能力。

4.了解旅游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5.具有较强的人文社科知识和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计算机操作和应用以及创新的基本能力。

14级新生群:旅游1402班343791958

篇2:旅游管理(茶文化与休闲旅游 )专业

中国旅游文化审美的哲学思考

[论文摘要]旅游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综合的审美活动。目前,人们对旅游的认识大多局限于对旅游现象的认识,而对旅游本质的认识较少且不统一。针对这种情况,力求从哲学角度,从旅游现象的诸多矛盾中找出其根本矛盾以及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从哲学方面思考进而探讨旅游文化审美的本质及其属性。

旅游的本质是旅游学研究的基础性问题,对旅游本质的认识有利于旅游学学科的建设。而人们对旅游的认识不一且深度不够。究竟什么是旅游的本质,一直困扰着学术界。本文着重从分析旅游现象入手,从旅游现象众多矛盾中找出旅游现象的根本矛盾,进而对旅游的本质及其属性进行探讨。

[论文关键词] 中国旅游文化 哲学思考旅游本质 旅游现象 属性

任何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产生、发展和完善,都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发展到相当水平的结果。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它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愈加明显。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伸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启示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性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前者主要包括旅游者和旅游景观文化,后者则增加了旅游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建设乃是现代旅游业发挥最大效益效能的新型经营管理思路。

旅游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不受其影响和制约;外国游客来中国,更多地是为了了解中国人的生活和中国文化,旅游业不但要把旅游景点展示给他们,同时其基础服务设施本身(如饭店的建筑风格、服务员的着装、饮食的花样等)也是体现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体现民族文化的一个“景致”。中外旅游实践表明,在文化旅游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在人们的审美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丰富的现代,如果仅仅把旅游作为一种经济事业而不是经济文化产业,忽略了其浸润着的文化特质,必将大大削弱其竞争力,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旅游文化绝不是那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东西,而是包括旅游者、旅游从业者、旅游资源、旅游生活设施和接待地环境等在内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它一方面包括具体的、可观的内容,如人、财、物等,另一方面还包括不可见的文化成分,如旅游者如何使用他的材、物,旅游业如何开发资源、增添设施、提高质量以满足旅游者的各种心理动机和需求,这种过程从酝酿到实施完毕,莫不带有文化传统、民族习惯之直接间接的影响和制约。而旅游者游玩、购物的结果以及从中可以见出的明显动向,旅游从业者为旅游者开发的旅游资源、提供的各种服务设施本身,则更物化地体现着种种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和制约。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有其特定的内涵和适当的外延。广义地理解,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旅游文化的理论基础,是那些鲜明地反映着旅游经济和旅游活动特殊需要的部分,如旅游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教育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学、旅游美学、旅游营销学、旅游管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发展史、旅游服务艺术、导游艺术以及各种符合旅游特点的娱乐形式等。旅游文化除理论基础之外,还有更广泛的外延成分。它涉及到文学、艺术、哲学、博物学、考古学、民俗学、宗教学、体育学、饮食学、建筑学、生态学、园艺学、色彩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中与旅游相关的部分;它更体现在旅行浏览、旅游娱乐、旅游食宿、旅游服务、旅游购物、旅游环境,以及旅游专业队伍建设等具体的旅游诸形态中。一言以蔽之,旅游文化渗透在与旅游有关的吃、住、行、游、购、娱及相关的服务等各个方面。

从哲学角度对旅游审美文化进行探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现实存在的矛盾都不是由单一的矛盾构成的,而是极为复杂的矛盾群体。对于复杂的矛盾群体的性质,首先要从运动形式上加以区分。每一不同的事物,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都包含着本身的特殊矛盾,从而构成使自己与其他事物、一种运动形式与其他运动形式区别开来的特殊本质。其次又要区别同一运动形式的不同过程或不同阶段。一个比较复杂的事物的发展一般要经历若干过程或阶段,区分这些不同的过程或阶段的基础,就是它们各自包含的特殊矛盾。因此,只有了解事物发展过程及其阶段的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握这一过程的本质和各阶段的特点。为此,就要研究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及其相互联系。

旅游审美是指旅游主体在旅游活动中在精神上追求享受的需求。

旅游美学作为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则,这是古典美学的精髓,在旅游美学中亟应继承和发扬。真即符合客观规律,真实是美的基础,不真则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美则是在真、善的基础上最佳的感性显现。追求真、善、美统一应该说是旅游美学重要特征之一。

在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观方面,人们不满足大自然的恩赐,依靠物质力量和聪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观,收得较好的经济实效本无可厚非。但各地微缩景观,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除了暂时的经济效益以外,更无审美教育可言。随着人们审美层次的提

高,不久必将被唾弃!这些杜造的伪景观,不真实,美也就无从谈起。什么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岂非全落空了吗?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与善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唤起令人愉悦的审美感情。当你登上莲花峰,目睹黄山万峰起伏、云雾奔腾的迷人景色时,也一定会有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慨„„这就是黄山给霞客带来的强烈美感。旅游美感使人身临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体感的特征,只有旅游能给人从游、观、听、嗅、触等多方面获得美的信息量。“美丽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到大自然中去,面对祖国的美好河山,可以激发起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都应以真、善、美一致的原则,审慎对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容缓的任务。

“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艺术,蕴藏着无限深厚的美的景观,正待我们眼睛朝下,深入发掘,综合利用。罗丹有一段名言:“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值得我们深思。

要审慎处理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关系,心是保护自然美。一般说,风景区应以风景的自然美为主,人工美可以充实、丰富和强化自然美,力求做到两者和谐的结合。古代画论对此曾经作过非常精采的阐述:“山之体,石为骨,林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液,云烟为神采,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不要为发展旅游,而去炸山填谷,毁林断流,破坏自然景观!众所周知,自然风景的形成,有其漫长的时间过程,一旦破坏,难以补偿。黄山如果没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也就不成其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世界级旅游风景胜地了!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说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莫过于让旅游者去观赏艺术品。“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盎然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丽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固、积淀下来,留传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情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如被世人赞叹不已,被誉为“世界第八个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什么如此震撼人心?引人嘱目,它的美学特征和美学价值究竟何在?最主要的是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时代精神。秦俑的艺术特色是高度的写实性和人物形象刻画的典型性,达到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早期雕塑艺术普遍特征,到了西汉,霍去病墓前石雕,风格上转向写意,手法更加洗练。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古典雕塑艺术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是纪念性、象征性和装饰性。它不是单纯为了观赏需要而创作,而是为了纪念某一历史人物和事件,纪念某种功绩和勋业的产物。“托物言志”、“寓意于物,”往往通过某种动物去表现人,象征一定的意念。不以如实模仿自然形态为满足,采取装饰手法,美化作品形象,寄托作者自己的审美理想。

旅游美学与艺术美学关系密切,绘画美学、书法美学、音乐美学和建筑美学等等学科都和旅游美学有多边缘、多渗透的关系。一个称职的旅游工作者,不可不对此有较深的理解。

心灵美是一切美的核心。也就是善。西方美学家对美即善的说法颇多。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宣称:“美、节奏好、和谐,都由于心灵的智慧和善良”。亚里斯多德曾说,“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为它是善”。孔子也曾提倡美与善并举。他说:“尽美矣,也尽善也”。就善而言,它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行为的道德规范。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如果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就那善就美,否则就恶就丑。具体的说要爱国、正直、诚实、真诚而热情,不做有辱国格、人格之事,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这是中国人民传统的美德。也是我们共同的道德规范。

古人云:“人咸知饰其容而不知修其性”,就是说人们往往只注意外表的修饰,而忽视内心修养的自我完善。这确是人们的通病。离开了人的内在美,不论他外表如何漂亮,只能是徒有其表,根本谈不上美。记得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常厌恶他漂亮的外表。”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指出:“唯有心灵能使人高贵,自命高贵而没有高贵心灵的人,都象一块淤泥!”“人不是美丽了才可爱,而是可爱了才美丽!”诚哉!斯言。

旅游与审美辩证的告诉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去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和利用旅游景观,提供美的服务,增添美的魅力,使客人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心情愉快、精神舒畅、获取丰富的美的享受,留下美好的印象。

旅游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个矛盾复合体,在其中必然存在一个根本矛盾和其它非根本矛盾。所谓旅游现象的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于旅游活动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旅游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相对于基本矛盾而言,旅游现象中其它的矛盾属于非根本矛盾,非根本矛盾则是不规定旅游及其过程基本性质,也不一定贯穿于旅游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总之,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根本矛盾起主导作用,制约其它各种矛盾,相对于根本矛盾而言,其他矛盾都是次要的,都是由根本矛盾派生出来的。

把握旅游现象的根本矛盾应从旅游活动涉及的诸要素入手,因为旅游活动的根本矛盾在于旅游活动内部,主要表现为旅游活动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中。但旅游活动涉及到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或旅游者、旅游服务诸行业以及相关的社会部门或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业等诸多方面。可见,旅游活动涉及面甚广,如何在众多有关旅游活动中寻找出旅游现

象的根本矛盾呢?锦州师范学院的陈才先生在《论旅游现象的基本矛盾》中作了有益的探索,值得借鉴。陈才先生认为:“判断旅游现象的基本矛盾,可以‘一次最小并且最完整的旅游活动过程’为单位进行分析,因为完整且最小的部分剥离了旅游现象中大部分次要现象而保留了主要现象,更容易发现和判断旅游现象的基本矛盾。他假设某个人突发奇想来到离家很远的一处人迹罕至的荒蛮之地以追求惊险壮美之举这种旅游活动时,认为在这次旅游过程中只存在两个基本要素:旅游者与旅游对象物或旅游吸引物,旅游现象的基本矛盾就表现为旅游者与旅游对象物这两个基本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上。”由此得出,旅游现象的根本矛盾表现为旅游者与旅游景观之间的矛盾。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该对矛盾中也蕴含着人类社会所固有的一种矛盾:即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是相对固定的或是相对封闭的,人的视觉空间是有限的,而人类探索的欲望是无限的,两者之间恰恰构成一种永恒的矛盾。

总之,人们对于旅游文化及审美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深化的复杂过程。这不仅因为旅游现象错综复杂,而且还因为任何事物的本质有一个逐渐暴露、逐渐展开的过程,因而人们对旅游本质的认识也必然要经历由片面到全面,由不深刻到深刻的发展过程。我相信,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旅游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旅游本质的认识必将不断充实和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篇3:旅游管理(茶文化与休闲旅游 )专业

一、城市建设与创意旅游文化的塑造与建设

文化创意产业被称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与创意产业相结合,从而衍生出一种新的产业类型——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在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以及旅游产品越来越呈现出文化创意产业特点的背景下,文化创意旅游已经成为以文化创意为旅游吸引物,以满足游客“一站式体验”需求为标准。文化创意的理念渗透到了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景区的设计等方面,开拓了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创意旅游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和融合功能,促进城市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创意旅游产业将城市取之不尽的无形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物、旅游体验和旅游消费产品。按照全球休闲消费发展的一般规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至5000美元,就将进入休闲消费爆发性增长时期,目前,浙江省平均GDP超过3000美元,已具备休闲消费快速发展的条件。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升级优化、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手段,能有效带动金融、创意、物流、餐饮等第三产业发展。

《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和《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将“金义大都市”列为我省第四个都市区。规划要求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宜居、宜业、宜商”的理念,打造最具国际化、最具现代化、最具活力的城市新区。2012年金义都市新区建设规划方案出炉,方案把金义都市新区定位为以高端产业为带动、科研创新为主导的田园型智慧城市,简称“田园智城”。规划以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为主导,作为引领升级的创新区、高端产业的集聚区、吸聚人才的宜居区、国际商贸物流与电子商务基地,是集创新研发、高端制造、商贸服务、居住生活等功能为一体,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现代化都市新区。新区发展功能定位为打造高新产业集聚、金融商务繁荣、科教文卫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的都市新区。以高端化、高新化、高产化为方向,打造成为浙江中西部高新产业集聚区。以国际化、人本化、优质化为方向,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抓手,打造浙江中西部科教文卫服务中心。以生态化、精品化、舒适化为方向,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生态资源为依托,打造生态和谐、宜人居住的“城在林中、田在城中”的现代“田园新城”。新区功能定位有利于开发和利用旅游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二、金义都市新区文化创意与旅游开发现状

金义都市新区周边文化旅游资源有待于进一步开发。金华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传承至今的历史文化古迹数量众多。金义都市新区周边有义乌市佛堂镇、付村镇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形成了金华特有的名城、名镇、名村文化遗产格局。新区内拥有山头下村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有宋濂、艾青、施光南等名人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有金华火腿、东阳木雕、斗牛、婺剧、板凳龙、道情等等,这些都是挖掘不尽、创意无限的文化源泉。金义都市新区拥有的文化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整合和提升。

三、金义都市新区文化创意与旅游开发策略

1. 制定新区文化创意旅游整体规划和发展规划

新区的发展目标是一年打基础,三年求突破,五年见实效,十年建新城。在文化创意与旅游开发方面,新区应尽快制定并实施《金义都市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金义都市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金义都市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规划。

2. 制定新区文化创意与旅游开发定位和方针

根据新区的地理位置、文化旅游资源及新区整体功能定位,确定以传统和现代文化为主体,以文化创新为主线,以提升新区的旅游文化创意能力为核心,以文化旅游景区和创意园区为依托,以塑造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品牌为导向,采取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产品创意与商品创意相结合的原则,整合资源,整合营销,重点发展都市文化旅游、现代文化娱乐旅游、民俗旅游、乡村旅游、文化休闲旅游、修学度假旅游、访祖认宗旅游等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园区,大力开发具有浙中特点的文化旅游商品。

3. 开发新区大型旅游项目,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要做好新区文化旅游产业,离不开资金项目的支持,新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缺少大型旅游开发项目。新区要吸引国际国内知名旅游项目投资公司来新区投资开发,利用他们的资金、经验、项目等优势,加快推进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目前,浙中还没有一处具有震撼力的超大型一流的主题公园,新区应积极建设主题乐园,把中西文化,游乐、购物、餐饮、健身等多种娱乐活动融合在一起,突出主题性、参与性、观赏性,给游客以耳目一新的体验。以大型旅游项目为核心,结合地产开发,整合周边资源,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发展,大力发展室内演出、室外游艺、主题旅游等体验经济。新区应建设体育休闲园区,营造集健身、养生、观光、休憩、体验为一体的体育休闲精品公园。

4. 开发新区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时尚文化创意活动

金华、义乌及周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但是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少深度开发。旅游六要素包含的“吃、住、行、游、购、娱”中的吃、游和购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积极开发金华旅游文化商品,在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义乌农民画、义乌红曲酿酒、婺州窑、婺剧戏服、义乌百子灯、金华举岩茶、义乌红糖加工等非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进一步整合形成多元化和系列化的旅游文化商品。同时要注重旅游文化商品的“文化”包装,并依托旅游作为重要的宣传和推广渠道和平台。文化创意旅游开发既要体现传统文化特色,又要被国内外游客接受。鼓励国际、国内著名文化旅游创意、制作、经纪、营销机构,利用其人才、技术、资金、品牌和营销渠道,与新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文化旅游创意活动,提高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竞争力,扩大优秀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将大型节事活动与旅游活动相结合,吸引更多的旅游者。通过科技手段,提高传统文化产品的保护度与体验度。在旅游商品研发推广展示中心设计有游客可以参观的旅游商品设计室,要增进游客的体验值,游客可现场购买旅游商品,并与设计者进行交流。培育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的旅游功能,游客除可参观动漫等娱乐产品的设计制作过程,还可亲身参与部分活动,增加游客对数字娱乐产业的了解和体验。完善旅游功能。在旅游交通、服务设施、接待设施、信息标识、旅游商品等方面为游客提供完善的设施和服务,争取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到访。

在新区内设立旅游商品研发推广展示中心,发挥集聚效应,培育旅游商品创意市场,打造并完善旅游商品创意产业链,形成新的产业发展群落,发展成具备设计、研发、展示、投资、孵化、培训、交易等功能的旅游商品研发产业基地。研发推广展示中心将按照“企业运作、政府支持、行业集中、功能完善”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金义都市新区产业聚集区的优势,制定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以产业孵化器的管理服务为手段,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势集成,全面打造规模化、专业化、网络化、社会化的旅游商品设计、投资和孵化平台。

5. 打造新型休闲度假旅游区,提升城市旅游品位

开发利用和包装整理新区内现有的旅游文化资源和自然条件,开发赛车俱乐部及场地、马术俱乐部、高尔夫俱乐部、水世界、温泉度假村、汽车营地等高端休闲旅游项目,打造现代休闲创意产业园。主要建设度假村、高尔夫球场、茶艺园、棋艺园、书画园、石雕园等主题性游乐设施,同时配合滑雪场、草地滑板、体育乐园等以运动、健身为主的设施。

6. 促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人才

篇4:旅游管理(茶文化与休闲旅游 )专业

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张裕、教育暨青年局局长梁励等嘉宾为金龙醒狮点睛并主持开幕仪式。随后金鼓一击,2012澳门“国际青年舞蹈节”的巡游活动正式开始。本澳濠江中学舞蹈队与“四击头”敲击乐团连袂率先出发,舞姿生动、音响激越的《龙声飞跃——鼓乐群英》表演顿时紧紧吸引住围观者的眼球。接着,各支队伍相继启动,载乐载舞,经大三巴街、卖草地街、玫瑰堂前地,陆续前往议事亭前地。巡游途中,队列不断变化,队员们尽情展现舞姿,还有一些哑剧艺人和行为艺术家在其中穿插表演,让沿途观众与游客大饱眼福和耳福。

这就是澳门“2012国际青年舞蹈节”开幕式后巡游表演的盛况。这项由澳门教育暨青年局主办,本年度活动有民政总署与亚洲教育北京论坛协办的本澳重要文化活动,自1987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舞蹈队伍积极参与,而且在社会上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已经成为澳门旅游文化活动的知名品牌。

由此联想到与澳门未来发展相关的一个重要话题:节庆文化开发是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有效途径。

传统与时尚相结合

节庆活动是指围绕特定的主题,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有多人参与欢庆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的内容或习俗往往约定俗成,世代相传。人类从远古时代开始,就围绕生死、婚嫁、特殊天象、天灾等重大自然现象,以及战争胜利、政权更替、杰出人物纪念等重要社会现象举办集体活动,这便是节庆的起源。随着历史的发展、检验、积累与传承,节庆文化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节庆活动由于民众的普遍参与和广泛的影响而具有社会性,由于集中反映一定地域的民风民俗而具备民族性。因此,节庆活动往往是一个地区特色文化的体现,是吸引他民族、他国家、他地区游客的热点,也是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许多地方的经验表明,有效地开发节庆文化不失为当地旅游休闲产业提升水平的正确方针。例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重阳等历史上传承下来的许多重要节日庆典,早已在内地不少地方受到重视,相关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精心周到,往往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般而言,节庆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前人(古人)留传、后人(今人)继承的节庆,上文列举的一些节庆便属此列;另一类则是后人,特别是今人根据形势发展和社会需要创建的节庆,近年陆续在各地兴起的艺术节、美食节、花卉节、游览节等就是例证。后一类节庆堪称“现代节庆”,由于较好地体现了时代性和新颖性,所以往往受到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欢迎与喜爱。澳门青年舞蹈节就是这样的一种节庆活动。

传统节庆活动因历史悠久、不断重复,在为广大民众所普遍接受的前提下,也会逐渐失去新鲜感,甚至产生“审美疲劳”而降低吸引力。在内地,许多白领阶层人士在端午、中秋除了吃粽子和月饼以外,几乎不会参加任何庆祝互动,越来越多的人甚至连粽子和月饼也懒得吃了。长此以往,传统节庆活动在当地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就会渐渐削弱。

因此,现代节庆的开发便成为振兴旅游业的得力举措。澳门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过程中尤其应当沿着这一思路认真探索:如何将传统与时尚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化旅游休闲业的内涵,提高旅游休闲业的吸引力、凝聚力?

一方面,我们不仅要珍惜历史文化积淀,尊重祖先流传下来的节庆文化习俗,在忠实于传统的基础上,将历史性的中华节庆活动尽量原汁原味地继承下来;而且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引进现代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手段,把节庆活动设计得更合理、更完美。另一方面,我们更要配合“世界级”和“旅游休闲”的定位,结合本地的优势资源和有利条件,针对性地开发一些现代性的时尚型节庆活动。澳门已经成功设计和举办了烟花节、龙舟节、美食节、音乐节、青年舞蹈节等活动,倘能进一步开发个性鲜明的本地戏剧节(如粤剧、道教科仪音乐、南音、土生土语话剧等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地美食节(如杏仁饼、蛋挞、葡国餐等)、本地特色产业节(如鱼行节、博彩节、典当节等),必定会产生独特的吸引力,增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品牌效应。

文化与创意相结合

传统节庆的起源都比较久远,又经过漫长历史岁月的检验,往往积淀了比较丰厚的文化传统,因而内涵相当丰富。几乎围绕每一个传统节庆都可以引伸出完整的历史典故或民间传说,体现出深沉的历史感。现代节庆的开发同样应当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追求文化与创意的完美结合。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堪称在这方面树立了榜样。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实际上就是一个盛大的现代节庆,它不仅仅是体育界的盛事,而且更是文化、经济,乃至政治上的盛事。奥运会对于促进举办国(举办地)旅游、会展、交通、商贸、金融、市政建设、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与优化有目共睹,不可否认。然而,怎样才能成功举办一届奥运会呢?开幕式能否一炮打响无疑是一个重要环节,各个承办国家都曾进行了努力的探索。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就以恢宏气势对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完美表现,被国际舆论赞誉为一个“无与伦比”的成功典范。然而,2012年的伦敦奥运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了英国人对历史的解读,在世人面前展现出又一个新颖的成功案例。

伦敦奥运开幕式正是用文化和创意的完美结合来努力做到这一点的。开幕式表演用忠于历史的生活场景再现,反映了深刻的文化内涵。英伦三岛的原始风光,恬静安详的田园生活,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是那样引人入胜,但转眼之间绿油油的农田却被畜牧业蚕食,骤然崛起的机械生产、迅速耸立的高大烟囱,瞬间取代了田园风光,农民被迫迁离故土,逐渐融入现代化的城市文明。现代化的进程总是伴随着矛盾、对立、冲突、痛苦与艰辛,但也导致了多元文化的接触、碰撞、交汇、渗透与集成。我们看到了不同种族的和睦相处共存共荣,看到了不同艺术形式与流派的竞争、影响和相互借鉴,也看到了现代科学技术与价值观念对人们日常生活与行为举止的潜移默化和深刻影响。开幕式向观众展现了英伦三岛真实的过去、真实的现在,正是真实性的内在文化魅力,使得伦敦奥运开幕式引人入胜而发人深思。

在表现手法上,开幕式同样别出心裁而令人耳目一新。英国文学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些经典与成功之作,都被超越时空地组合起来了。我们又耳闻目睹了莎士比亚的深沉,丘吉尔的睿智,007的精干,憨豆先生的幽默,甲壳虫与滚石乐队的激情,《哈利波特》的迷幻;甚至已经86岁高龄、登基刚满60周年的伊丽莎白女王,也被请出来“虚实结合”地在公众面前亮相。在不列颠的绅士风格与冷幽默相结合的过程中,处处闪现着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得主丹尼?博伊尔的创意火花。难怪世界舆论对伦敦奥运开幕式好评如潮。美国《卫报》专栏作家乔纳森?菲德兰德的评论尤其具有代表性:“结论:机智、生动、漂亮、疯狂、令人敬畏——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最酷开幕式啊!”

可见多元文化的有机集成、文化与创意的巧妙结合,正是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诀窍之一。文化创意产业是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重要环节,而节庆活动正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因此,我们在着手节庆文化开发的时候,同样要力求按照这个方针去努力。在2012澳门青年舞蹈节中,除了本文开头描述的舞蹈巡游以外,还安排了室内演出。其中就有一个节目是由不同国家的舞蹈员共同创作和编排、又同台演出的综合性集体舞蹈,用多元文化汇聚的不同形式,来表达欢聚澳门的共同感受。伦敦奥运开幕式点火仪式是把代表204个参赛国的204个小花瓣汇集成一支巨大的火炬,共同将奥利匹克圣火高高托起。这一寓意深刻的设计正是文化与创意有机结合的经典之作,但愿成为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建设的又一灵感源泉。

(作者是澳门城市大学文化创意产业课程主任)

篇5:雁翅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汇报材料

根据十二五期间门头沟区进一步加快构建旅游文化休闲产

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建设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积极配合区领导的旅游文化休闲产业调研,现将我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情况、资源现状和存在的制约因素作如下汇报:

一、我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状况

1、雁翅镇地处京郊西北部山区,距市中心67公里,全镇总面积267平方公里,辖23个自然村,坐落在妙峰山、灵山、百花山三山相望之中,东西南北分别与昌平区、斋堂镇、王平镇、河北省怀来县相邻。镇域内丰沙铁路上下行、109国道、京拉公路贯穿东西,是通往百花山、灵山的必经之地。便利的交通环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市民自驾出游的首选之地。

2、永定河流经镇域33公里,河道平均宽度为84米,河岸沿线风景优美,具有山、水、园、林、寺等先天性的观光、休闲、养生、怀古、探觅自然条件优势。经过最近几年旅游资源开发,雁翅镇形成了旅游产业发展的三大模块:一是河路地区永定河湿地公园(永定河流经雁翅镇33公里)、太子墓的富士苹果园区及周边富士苹果园区为代表的农业观光采摘区域。二是以南石洋大峡谷森林公园为主线的附属大杏扁、薄皮核桃等干果基地发展的大村地区生态旅游园区。三是田庄地区的红色旅游、宗教文化、红头香椿为代表的特色旅游区域。

3、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公共服务不断加强,路网建设全面优化,道路硬化美化、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乡村公路、旅游线路建设围绕我镇景区景点为载体的路网正在加速进行中。

4、农家乐民俗旅游发展初具规模,各种特色的农家乐依托现有的先天自然优势不断发展,接待能力显著提高。全镇目前有镇级民俗接待户62户,区级民俗接待户38户,市级民俗接待户14户。2010年末统计全镇有床位1200个,餐位1800个(同时接待),全镇民俗旅游接待12万人次,全年旅游收入达到1170万元,年增长率均达20%左右。

二.今后发展思路

1、十二五期间我镇在确定1235发展战略的同时,旅游产业重点打造雁翅镇三日游。具体景区、景点时间安排及线路是:

①南石洋大峡谷森林公园,1天:自然景观、梳妆台,宛平县旧址、宛平县大队旧址、雁翅镇地质博物馆、大村德圣寺。

②碣石“井养第一村”、七十二眼井、龙王庙、观音洞、黄崖沟卫立煌抗战战场、珍珠湖景区,1天。

③田庄红色教育基地:烈士纪念碑、崔显芳故居、京西第一党支部、抗战展室,白瀑寺佛教文化景区,1天。

④附带顺路游(或专游)雁翅镇33公里湿地公园。

2、2011年启动南石洋大峡谷森林公园4A级景区合作开发项目,计划投资4―6亿元人民币,2014年正式对外开放。

3、按照碣石市级民俗村总体规划,2011年,吉星德亿旅游

开发有限公司计划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年内完成碣石宫主体工程。同时计划投资300―500万元人民币对龙王庙、关帝庙、菩萨洞、七十二眼井等景观进行缮后装饰维修,计划2013年对外正式开放。

4、加快珠窝村旅游合作社的整体升级、规范等管理工作。2011年内力争达到餐饮接待800餐位,住宿接待500床位。

5、接洽高台市级民俗村与投资公司合作,打造具有独特风格的田庄沟域民俗旅游村、垂钓园区。

6、结合市、区委组织部拆子工程,2011年重点打造田庄崔显芳故居、京西第一党支部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区域,联手大岩台教师培训中心,形成多向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2011年对外开放。

7、随着白瀑寺的投资开发建设,配以必要的俗家基础设施及道路建设(6.5km路面未硬化),力争在2012年内对外开放。

8、加快田庄南山沟域特色种养殖发展,使田庄、淤白、泗家水、高台各具特色的红色旅游、宗教文化、红头香椿、民俗村发展形成多位一体的田庄沟域经济发展支柱。

9、借南石洋大峡谷森林公园开发建设之机,重点打造马套民俗村旅游业发展,并按照北京市业态发展标准,完成市级民俗村上报工作。拉动大村地区经济。

10、继续争取河南台村市级民俗村上报审批,结合该村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打造京西山水庄园(名称待选)。

11、农业园区与旅游是不可分割的,以太子墓慕川富士园为

代表的河路地区富士苹果采摘园,每年按季令时举办采摘节,带动河南台、雁翅、下马岭、付家台、青白口、珠窝村的富士果园果品推介。总结三届采摘节经验,再创新举措。

12、旅游产品亟待开发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旅游纪念品:①田庄红色旅游可开发具有纪念意义的毛主席像章;

②香椿经深加工可制成香椿油;

③农家刺绣作为旅游产品的开发项目等。

三、我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1、路网建设影响我镇旅游产业发展,需尽快加以解决,2007年在区发改委路网道路建设勾图中,没有打通的旅游线路和需拓宽的旅游线路是:

①青饮路,即黄崖沟—饮马鞍;

②白瀑寺—房良南岭沟;

③雁翅下河湾—田庄南山—泗家水;

④珠窝—杨树地;

⑤於白路6.2km设计已出未硬化;

⑥碣石—斋堂东岭6.4km需拓宽;

2、景区景点旅游环境存在配套设施差问题:

①公共厕所几乎没有;

②垃圾箱、垃圾桶严重匮乏;

③接待能力的缺陷,如大村地区餐饮、住宿接待能力差,应在大村三角地段建一个床位150人、餐位220人规模左右的旅游集散中心。

3、民俗户办理工商执照难问题。

原因:

①环保许可审批难(河路地区不予批复)。永定河是北京的第二饮用水源,避免因为发展民俗旅游而牺牲环境。

②永定河流经辖区33公里,50年一遇的4000流量,给河岸周边带来了严重安全隐患。

③农家乐规范管理涉及行政部门多,如公安、消防、安全、工商、税务、卫生、行业管理等。一些行政部门要求给农家乐带来一定负担,如游客住宿必须与公安部门联网,农家乐需配备电脑;消防需要配备灭火器,而灭火器的保质期仅一年,农家乐检测更换不便等。

雁翅镇旅游科

篇6: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分析

摘要:旅游发展与区域传统文化关系极为密切。作为南京的职业学校,必须要重视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其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融合路径,创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争取培养出熟练掌握南京传统文化知识,适合南京地区行业发展的旅游专业人才,从而推动南京旅游发展。

关键词: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课程融合策略

一、引言

在全域旅游时代,旅游发展与区域传统文化关系极为密切,城市即景区,文化即资源。南京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六朝文化、南唐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等,都能在南京的众多文化资源中得到见证,如景点文化资源、语言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及民俗文化资源等。因而,发展南京旅游,应深深植根于南京区域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自身文化资源优势,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素养。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导游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服务技能,但是对地区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这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十分不利。我们要带游客在南京看什么?对他们讲什么?其核心就是文化,南京的区域文化。南京商业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旅游行业人才的一线学校,必须要重视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其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融合路径,创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争取培养出熟练掌握南京传统文化知识,适合南京地区行业发展的旅游专业人才。而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他们不仅仅是学习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更要成为区域传统文化的宣讲者和传承者。所以如何把这些传统文化融合到课堂教学中,让南京区域传统文化得到发扬、传承,是值得每一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深思的。

二、南京区域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融合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师生对南京区域传统文化的认识现状以及相应课程的教学情况,笔者利用问卷星平台设计了《旅游管理专业南京区域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调查(教师版)》和《旅游管理专业南京区域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调查(学生版)》两份问卷,分别对南京商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和学生,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一)调查说明。1.调查内容。本调查针对教师和学生分别设计了两份问卷,从师生对南京区域传统文化的需求和兴趣、南京区域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现状、师生感兴趣的南京区域传统文化内容、师生愿意接受的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教学模式等四个方面,对南京商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2.调查方法。本调查利用问卷星软件设计电子问卷,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南京商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师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3.调查对象。本调查共回收了199份问卷,其中教师问卷33份,学生问卷166份,均来自南京商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二)调查结果及分析。1.南京区域传统文化课堂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调查结果显示,有92.17%的学生表示对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有兴趣,其中有39.76%的学生表示对南京区域传统文化兴趣浓厚。然而,超过70%的学生却对南京区域传统文化了解不多。这里很明显产生了矛盾点,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多年的学习并未让他们对身边的文化有更深厚的了解,说明学习效果不佳。调查中,有80.72%的学生认为学习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学校的课程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学校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南京区域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开发建设更多的关于南京区域传统文化的课程。2.南京区域传统文化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因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南京商业学校区域传统文化教师力量相对薄弱,在对南京商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33名教师调查结果显示,54.54%的教师对南京区域传统文化了解度不高,即使是专业课教师,还有20%的人对南京区域传统文化不是很了解。正因为了解度不高,所以很多教师在课程中没有涉及过南京区域传统文化,只是在社会实践中偶尔组织过相关活动,但不具备延续性。有教师表示这样的专题教学活动设计有难度,操作也不易。3.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教材内容不符学生兴趣。目前所开设的旅游专业课往往是学校按照人才培养计划去安排教材,并没有针对学生兴趣点去开发区域传统文化教材。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学生对地域文化哪些方面感兴趣时,饮食文化所占比最高,达到89.16%,其次是风景名胜,占86.75%。另外社会风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艺术依次排后,排名最后一位的是体育活动,占比53.61%。由此可以看出,多数同学愿意挖掘南京区域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特别是感兴趣的是饮食文化、风景名胜、社会风俗等特色文化。4.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教学模式有待改进。目前学校有关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教学仅限于课堂,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导致教师可选择的教学方式也不多,多数是机械式的背诵,很显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现代学生的心理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在问及学生认为最好的教学模式是哪一种时,78.79%的教师和45.18%的学生选择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在问及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哪一种时,45.89%的学生选择参与社会文化实践活动。由此可见,在教学模式和方式上,学生更倾向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更愿意走出课堂,亲身参与社会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三)调查结论。旅游发展与区域传统文化关系极为密切。自古“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南京又是十朝都会,“衣冠文物盛于东南和都市大气之特色,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透露出几分儒雅之气,豪杰之风,斯文秀美,亢朗冲融。”同时南京作为天下文枢所在,文化底蕴深厚。因而,发展南京旅游,应深深植根于南京区域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自身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素养。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导游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服务技能,但是对地区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这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十分不利。南京商业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旅游行业人才的一线学校,必须要重视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其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融合路径,创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争取培养出熟练掌握南京传统文化知识,适合南京地区行业发展的旅游专业人才,弘扬南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南京旅游发展。

三、南京区域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融合策略探究

众所周知,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程的开发与设置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息息相关。基于上述调查结论,笔者所在南京商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通过查阅相关理论和资料,观摩专题课程,大胆探索南京区域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融合路径。(一)“课程思政”理念先行,构筑立体文化育人体系。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南京区域传统文化种类繁多,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其进行细分,梳理其文化脉络及其特征,最终确立以文化专题形式来开发教材。教师依照南京区域传统文化分类,定出了“南京地方名人文化”“南京茶文化”等教学专题,编写了系列校本教材。值得一提的是,专业教师在编写传统纸质教材外,还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开发了《行天下·南京——旅游专业VR全景教材》。目前,国家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以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该套教材便是基于现代VR技术开发,它打破了时间、空间、视角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学生们戴上VR眼镜,随着脚下步伐的移动,仿佛来到南京导游考证的10个景点,可以反复地看、听、模拟讲解,再把所学要点整理在活页式教材上,它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打造仿真式教学、沉浸式教学,增强学生的实地体验和课堂学习效率。(三)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互联网信息大发展时代,教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越来越成为主流。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一致认为对于南京区域传统文化的教学不应该拘泥于一种形式。研究南京茶文化的老师不仅开发了相关教材,还录制了相关微课,既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也供旅游职业相关人员培训、学习使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进一步丰富网络课程的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适量的生活化课程,从不一样的视角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特殊魅力,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开发了以“游然心动,行走金陵——商业学校旅游系教师带你爱上南京”为主题的在线教学项目。该项目由十个专题构成,囊括了南京最独具特色的10大景点,每个景点都采用视频播放、教师同步讲解介绍的授课形式,让同学们即使在疫情期间,也能借助在线平台网上授课实现足不出户游金陵,身临其境地感受学习的乐趣,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爱国爱南京的情怀。2020年6月,该项目被评为南京市职业学校优秀在线教学项目。(四)坚持行动导向教学,注重开展专业实践。行动导向教学是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引导学生完成某一方面“任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行动导向教学强调一种理念,根据方法复杂程度,分为项目导向、实验导向、问题导向的三个教学层次。结合南京区域传统文化背景,专业教师设计了一个主题为“跟着李白游金陵”的综合实践项目,要求学生以李白诗词为线索,开发相关旅游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分小组梳理出李白有关金陵的诗词。在分析鉴赏诗词的基础上,挖掘出相关旅游元素。为了了解这些元素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历史底蕴,教师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学术搜索平台查阅文献,并且实地走访勘查,最终各小组利用PPT或视频汇报项目成果。有的小组根据李白的足迹,设计出“跟着李白游金陵”的独特旅游线路,并撰写了相关线路导游词;有的小组依照李白诗词中提及的美食,开发了“李白美食汇”项目,撰写相关调研报告,筹划举办美食旅游项目;有的小组提取了李白诗词中独特美好的文化元素,如“青梅竹马”文化意象,策划了“青梅竹马”长干创意市集,并提交了相关文旅主题创意策划项目书。应该说,这样的教学便是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文化与专业学习是息息相关的。在仿真工作情境中,学生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当然,行动导向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不是零散随机的活动,而应该是有设计、有理念、有预期的行动过程设计。

四、结语

南京区域传统文化范围很广很大,在搜集传统文化资源时,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往往会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和擅长方向展开研究,导致区域传统文化相关研究的点比较分散。下一步,专业教师会深耕一种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深度挖掘该区域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研学旅行是现在的一个热门话题,未来可以考虑把南京区域传统文化同研学旅行相结合进行研究,又可以衍生出若干的研学旅游项目课程。比如,南京民国文化之旅、南京小茶人、南京佛教文化之旅、畅游南京园林,让学生不仅跟着课本去旅行,更是跟着南京区域文化去旅行,可谓意义深远。这样的结合不但有教育意义,也会带来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7:旅游管理(茶文化与休闲旅游 )专业

以重点旅游规划项目为基本模块,构造旅游区的空间形态。在保障拥有足够的公共休闲和交流场所的同时,为旅游者制造适合的场所,完成相对私密的旅游消费行为,如家庭、商务会谈的聚会式旅游等。以此,每一重点项目又按其功能及区位赋予个性,富于场所识别精神。青龙山宗教生态旅游是景区的核心主题,这一主题将以规模化、多形态的形式予以充分的表现。同时,围绕宗教文化主题,将现代旅游元素特征与原生态的完整景观设计融入其中,采集极具特色的文化与建筑符号,如唐代风格的寺庙建筑、标志性佛塔建筑、特色的果品种植基地、活泼生动的田园采摘活动等,通过新的构建与整合,形成“青龙山旅游文化”。

巅峰智业旅游规划项目组认为景观元素的旅游规划设计,不应是简单的的叠加与拼合,而是经过创作过程,成为一种具有丰富韵味但个性化的文化符号体系。这将在青龙山景区围绕宗教文化体验与生态旅游度假主题营造中得到体现,本景区地处唐山市东北部,景区具有我国典型的北部山岳景观特征,现有宗教建筑形式、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具有独特而有淳朴的气息,在旅游规划中尊重原有区块文化风格与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更透彻理解、挖掘现有资源,并进行资源的整合与升级。使区块间功能相互补充,在项目设置相互衔接。使规划后的区块达到集功能完善、环境优良、游线畅达的高品质4A级旅游区。

针对此区块包含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自然村镇,结合现代城乡规划的理念。在界定原有村镇发展前提下,进行最大程度的保护,同时使其兼顾了乡村旅游的功能,为景区增加新游线亮点。空间有原有的山体、植被分布、自然分割,不仅丰富了视线也对原有生态环境进行良好利用和保护。

篇8:旅游管理(茶文化与休闲旅游 )专业

1.1 中国茶文化与休闲

我国是茶叶种植的发源地, 最早在神农时代 (约在公元前2737年) 茶已经作为一种解毒之药被发现并且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上。据《华阳国志》记载, 早在周武王伐纣之时, 巴蜀地区的“茶、蜜、灵龟……皆纳贡”, 茶已经成为国家的一种重要物资。至唐代, “茶圣”陆羽在其传世巨著《茶经》中对茶之发展作出以下概述:“茶之为饮, 发乎神农氏, 闻于鲁周公, 齐有晏婴, 汉有扬雄、司马相如, 吴有韦曜, 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 皆饮焉。”茶作为中国悠久历史的重要载体,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茶文化也因此带有典型的中国文化印记。

中国人自古将茶与“琴棋书画诗酒花”并肩而论, 将其作为日常休闲生活必需品之一, 最能与人们的休闲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活动莫过于品茶、论茶、赏茶、煮茶, 以及与之相生相宜的茶艺和茶道。文人以茶抒情, 隐士以茶喻清, 士人以茶敬友, 农夫以茶解乏, 中国各民族各阶层, 几乎都有其喜爱与偏好的茶品, 茶与茶文化, 代表了中国休闲文化的最初形态, 是中国人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西方茶文化与休闲

西方的休闲学起源于哲学, 他们的视角从一开始就更倾向于理性思考。从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休闲是一切社会事物围绕的中心”, “只有休闲的人才是幸福的”, 到后来转向从人类生态学、城市规划学的角度来探讨休闲与休闲产业, 西方学者研究休闲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然而, 茶作为一种饮品, 在17世纪中叶才进入西方人的视野。实际上在西方国家, 茶最初是作为一种奢侈品出现的, 是上层社会休闲的独享物品。直到20世纪初期, 由于欧洲茶园的规模化种植及茶叶贸易的兴盛, 茶才逐渐走入西方人民的日常生活。

从某种程度上讲, 西方茶文化从实用角度折射并阐释了西方休闲哲学, 即休闲是人人可以平等享受的生活方式, 在品茶、用茶过程中去讨论工作与生活, 这样的放松与闲适, 正契合了西方人随意自由的生活理念。

2 中国茶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 但茶文化旅游作为现代旅游活动的一种形式, 其开发与发展仅有短短十几年。总体上看, 我国较成功的茶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有以下三种:

2.1 结合自然生态, 发展观光型茶文化农业旅游

由于茶树的种植与休闲农业和生态环境密不可分, 我国最常见的茶文化旅游发展模式还属以观光为主的生态旅游。现代中国茶文化旅游发展最早、与休闲观光结合最为成功的地区当属杭州。“龙井茶, 虎跑水”为杭州赢得了中国茶都的美名, 也构筑起杭州人的生活重心。无论是周末休闲还是节日长假, 赏茶园、游农家、享茶情将杭州农业旅游与城市休闲紧紧结合在了一起, 龙井茶在成为杭州休闲城市名片的同时, 也打开了对外宣传城市旅游的窗口。

2.2 利用现代技术, 开展科普教育型茶文化旅游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茶叶生产环境和质量, 开放式地向游客展示茶叶制作过程是广东、广西及深圳地区常见的茶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如广西桂林市雁山生态茶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和重庆永川区正在投资建设的茶文化博物馆, 就是以教育为目的向世人展示各种茶叶生产、制作到包装、销售的过程, 同时, 还是当地对外交流茶树种植的学术平台。

2.3 融合地方特色, 打造参与购物型茶文化旅游

茶作为一种有形旅游资源进行旅游开发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当地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因此, 成本较低、资金回收较快、参与性较强的购物旅游成为一些茶业发达地区首选的开发模式。如北京著名的商业特色街——马连道, 拥有六大茶系的数万种茶叶以及各种紫砂茶具, 茶文化成为贯穿这条商业街的主线, 马连道也因此成为入京游客进行茶叶茶具采购的重要市场。

3 茶文化旅游发展的未来之路——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

重庆市永川区地处重庆西部, 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拥有茶田3.5万亩, 其中连片的茶园有近2万亩, 号称全亚洲最大的“连片茶园”。境内有茶山竹海、松溉古镇等风景名胜, 出产的永川秀芽闻名中外, 是重庆为数不多的优质茶叶产地。近年来, 永川区依托茶山竹海景区, 大力开发茶文化旅游, 重点打造以“茶竹永川”为主题形象的城市品牌, 在重庆各区县中形成了独特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然而总体上看, 永川茶竹文化旅游尚处于初开发阶段, 茶文化产品特别是品牌产品存在空白。如何在未来旅游开发中保护和保持良好的茶生态, 打造特色茶文化休闲产品, 是本文关注和探讨的焦点。

3.1 整合乡村休闲与茶文化资源, 打造休闲型茶文化旅游产品

茶文化旅游项目属于农业旅游与观光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兴旅游形式。茶叶产地一般地处乡村, 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这就为生态环境、茶文化与乡土文化等休闲资源的整合重组提供了契机, 为茶文化旅游与农家乐等乡村生态休闲活动的结合提供了条件。如永川茶山竹海景区就拥有非常优质的生态资源, 具有依托开发茶山竹海开发生态休闲度假的资源基础, 在未来开发中应充分依托当地原有的田园风光和农家风情, 深入开发茶竹文化, 以茶竹文化为内核, 打造依托乡村与生态景区的休闲型茶文化旅游产品, 将茶竹生态休闲度假做到极致, 形成“茶”“农”1+1>2的叠加效应。

3.2 培育茶产业龙头企业, 构建完整的茶产业链条

要做强做大永川茶旅游文化, 必须打造完整的茶产业链条。从茶树种植与培育, 到茶叶的生产与加工, 再到茶产品的包装和出售等各个环节, 都应与当地旅游业紧密结合, 并需要有多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即通过依托知名企业开展茶种植、茶加工、茶产品旅游, 拉伸茶产品产业链条。如在茶树的种植和培育阶段可适时地开展科普教育旅游, 使得教育与休闲同步发展;选择性地开放茶叶制作过程和选材方法等, 提高游客的参与度, 延长游客在旅游地停留时间等。

3.3 合理定位城市功能, 丰富茶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永川地处重庆西部近郊, 处于重庆主城一小时经济圈, 是重庆西部中心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便利的交通条件、较强的经济基础, 为永川打造重庆休闲产业高地提供了条件。因此, 永川区的城市功能应定位为“运动休闲之城”和“茶竹养生基地”, 以“茶竹永川, 休闲天地”为品牌形象, 着力打造休闲类品牌景区和拳头产品, 形成以茶山竹海为核心的生态度假片区、以重庆野生动物世界为核心的休闲娱乐片区、以松溉古镇为核心的古镇观光片区和以石笋山为核心的山地探险片区四大旅游区, 打造以茶竹文化旅游产品为主, 以休闲、观光、度假、探险为一体的旅游产品体系, 丰富永川茶竹旅游产品内容, 实现永川区旅游业的均衡发展。

3.4 提高经营者素质, 扩展茶文化旅游产业惠及面

永川区茶叶种植存在“散、小、弱”的问题, 茶农从事基础的原材料生产工作, 缺乏横向产品扩展的意识与能力。实际上, 由于茶叶生长环境的特殊性, 农民在开展茶文化旅游和乡村休闲活动中能够扮演重要角色, 能够为游客带来最原汁原味的茶文化旅游体验。在未来茶文化旅游开发中, 应逐步实现由政府牵头, 引导企业进行规模化种植,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力度, 将茶农真正纳入茶文化旅游开发和发展的受益群体中。与此同时, 茶文化旅游开发应吸引农民加入经营管理, 这不仅能够拓宽当地农民的就业渠道, 实现农民就地市民化, 还能缓解城市人口压力, 促进城乡统筹进程。

4 结语

作为休闲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点, 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市场潜力, 同时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严峻挑战。在未来发展中, 茶文化旅游应从更深更广的层面进行扩展, 摆脱现有产品结构单一、开发力度不够、文化挖掘不深的尴尬局面, 完善茶文化旅游产业链, 为目的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摘要:本文论述了茶文化与休闲的关系, 分析了中国茶文化旅游的三种模式, 并从永川区的实际情况出发, 提炼了永川茶文化旅游开发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内容。

关键词:茶文化,休闲,模式,开发

参考文献

[1][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 7.

[2]魏小安.旅游纵横:产业发展新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2, 10.

[3]吴承照.现代城市游憩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8.

[4]侯仲凯, 何卓静.茶文化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恩施州鹤峰县为例[J].科技创业, 2008, 12.

[5]宋丁.打造永川茶旅游的三大品牌[J].特区经济, 2001, 6.

[6]王进.新土地政策下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探析[N].中国旅游报, 2008, 8.

[7]董捷, 沈国斐, 卢静怡.杭州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7, 3.

上一篇:高三年家长会下一篇:打荷岗位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