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旅游管理论文

2022-04-15

摘要:本文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阐述与反思,提出提升旅游管理人才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策略。关键词:高校;旅游管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概念阐述1.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旅游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旅游管理论文 篇1:

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研究

摘  要: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优化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满意度评价体系设计原则和数据来源,并对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数据进行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课程设置

一、概述

中共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造型劳动大军。[1]建设应用型高校,就是推动高校办学思路、办学模式、人才培养重心的转型,明确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思路,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真正提上高校教育日程,着力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操作性非常强,对学生的实践要求很高。在实操中,旅游管理行业要求管理人员从服务员做起,从端盘子倒水做起,只有具备了基层经验,才能做到管理高层,发挥更大的智慧和作用。当前,我国着力推动与相关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同沿线国家谋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一带一路”建设正在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但面临着外向型人才紧缺的瓶颈。由此可见,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迫在眉睫,而课程优化设置更是关键。

二、研究价值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下“一带一路”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需求,推动应用型高校积极响应“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时代要求,真正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开展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置研究,推动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内涵式发展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就业质量的关键抓手

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并进行实证,对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就业态势连续性、内容全面性等内容进行科学探索,可以真实反映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质量、教育教学质量、涉外就业能力的情况,也有助于倒逼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

(二)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教学质量真实反馈的要求

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对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质量进行评价分析也是评价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容之一,是相关专业学生、家长关心的要素。依据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满意度分析成果的深入研究,形成科学的课程设置反馈信息表,助推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探索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藉此优化课程设置。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带一路”发展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要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优化发展,关键在于提高教育质量,这就不能回避从注重教育数量向注重教育质量的转型。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旅游产业成为世界最大产业,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中国旅游业发展更是引人注目,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年出境人数将达到1亿,年接待入境旅游者将达到1.37亿人次。由此可见,旅游管理外向型人才需求缺口非常大,必须深入推进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改革,优化专业教育课程设置,深度激发教学活力。

(四)旅游管理专业发展与社会紧密契合的关键之路

构建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满意度分析评价体系,分析用人单位对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毕业生的评价,助推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的供需对接,推动应用型高校依据涉外旅游发展的现实需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三、研究设计

(一)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满意度评价体系设计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评价涉及多类指标,内容丰富,其评价结构完整及其指标选取的科学性非常关键,这就要紧扣涉及到如何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矛盾,评价指标设置要合理,评价结果应该要满足社会公信。

2. 系统性原则

《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评价指标应涵盖各个方面,要从全局上考虑准则层和指标层各个指标之间的内在逻辑,科学合理设置评价层级和指标数量。基于系统性原则,《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评价体系内容的选取应聚焦应用型高校的教育教学特点,与此同时,充分吸纳应用型高校行政、教学、教辅部门有关人员的合理意见。

3. 特色性原则

《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评价指标应准确反映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建构客观呈现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特点的指标,尤其是评价指标要有效呈现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适应“一带一路”发展对外向型人才需求过程中的特色和经验做法。

4. 可操作性原则

《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评价体系应具有行动上的可行性和实用性。选择指标时,应选取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可操作性原则注重评价内容的完整性、评价数据的可得性和评价方案的可行性。评价内容应完整反映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就业状况,能够为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信息。

5. 前瞻性原则

《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评价体系设计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前瞻性,要能反映編制的真实情况和编制水准,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就业质量的提升,进而助力应用型高校就业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满意度评价体系数据来源

课题组以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满意度分析为核心,在充分研究和广泛听取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计《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调查问卷并组织了问卷调查。《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收到问卷450份,有效率为95.3%。学校中6.01%是中央直属高校(985/211),33.78%为省属一本,60.21%为省属二本。问卷的调查对象包括行政部门(14.06%)、教学部门(15.92%)、教辅部门(19.92%)、本科生(50.1%)。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

问卷设计中,被访问对象(教师、学生)对课程设置满意度的关注点设置为7个,如表1所示。

从分析情况来看,各类被访问对象(教师、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的满意度总体上是满意的,显示有以下特征:第一,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总体上表现了较高水平的应用性,课程设置考虑到了实操技能和实用性知识的教学普及。第二,比较来看,教师主体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要相对高于学生主体,这表明,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善空间在客观上是存在的,仍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

(二)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堂教学方法满意度分析

问卷设计中,被访问对象对课堂教学方法满意度的关注点有4个,如表2所示。

对课堂教学方法满意度分析表明,尽管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努力适应市场需求,教学方法取得进步,教改成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对此项调查的满意度存在较大偏差是不争的事实,这就说明:第一,课堂教学增进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营造活跃的教学环境,俨然成为学生的迫切愿望,这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能够通过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去获取知识,学生相比以往更具有主动性,要求积极参与教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第二,调查结果表明,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加快推进教学方法的变革。

(三)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满意度分析

问卷设计中,被访问对象(教师、学生)对实践教学满意度的关注点设置为4个,如表3所示。

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强化理论学习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实操能力的重要途径。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满意度调查分析表明:被访问对象中,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满意度存在差异,学生对实践教学总体上是不满意的,显然,学生迫切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创新。未来一段时期,加快推进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是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重点内容。

五、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策略

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提出四点提升策略,强化教学质量。

(一)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中国参与“一带一路”,对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要求推进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实操”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要着力培养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应用型高校应以“双师双能型师资团队”建设为目标,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一方面,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积极聘请旅游管理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优化教师培训体系,延伸教师培训网络,强化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育。

(二)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管理体系

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水平反映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优化专业建设管理体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特别是要主动适应“一带一路”建设对俄语、哈萨克语等小语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形成多语种协调发展的专业培养结构。

(三)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结构

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结构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一,课程教学内容要能及时反映旅游管理专业前沿,能充分体现旅游管理学科的最新成果。第二,课程内容设置应实现“专业性”、“应用性”的协调。[2]第三,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善于建立科学的课程库,以微课、精品课程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立体式建设。

(四)着力提升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

随着基于互联网、社交媒体的新媒体的发展,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管理务必适应信息化、网络化和社交化的客观需要,要大力开发应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管理系统,努力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6.

[2]周周,李旭旦.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过程中教学质量改进策略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03):101-112.

作者:杨芳

高校旅游管理论文 篇2: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本文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阐述与反思,提出提升旅游管理人才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旅游管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概念阐述

1.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指高校基于旅游市场人才需求,培养出能够将旅游知识应用于旅游管理实践的人才。实践应用、操作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够突破常规,进行思想、技术、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创新。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指具有扎实的旅游管理知识与技能,能够利用既有知识进行技术、服务、产品开发等创新的高级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依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完善的课程体系,按照科学教学程序,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达成人才培养既定目标的总和。可见,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复杂,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保持人才培养模式各要素高度协调性与统一性,才能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人才培养存在严重的经验主义错误,导致学生知识与技能同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造成人才无法就业与市场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困境。

2.人才培养理念相对滞后。不少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相对滞后,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满足市场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浪费了大量教育资源。

3.课程体系与之不相匹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工作,它需要各个构成要素形成高度的一致性。目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形成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难以将应用型创新人才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

4.教师队伍知能结构陈旧。教师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关键要素之一,他们是人才培养的直接实施者。应用型创新人才对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优化教师素质结构。

三、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明确市场导向,明确应用型创新人才定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属性决定了其必须明确市场导向。首先,高校要加强市场调研与校际互动,准确把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综合调研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准确把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落实情况。其次,高校要不断解读应用型创新人才时代内涵。时代在发展,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这就需要高校合理调整定位。

2.转变教育理念,打破传统型教育思维禁锢。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迫切需要解决教育理念问题,实现教育理念创新,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首先,要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必须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打破常规,突破惯性。其次,要树立求异教育思维。高校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同质化现象越来越显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具有求异思维,发扬优势,结合学情,走个性化发展之路。

3.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应用型创新核心词汇。课程是落实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优化既有的课程体系,突出应用型与创新两个核心。首先,调整理实比例。高校要根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占比进行合理调整,加大实踐课程比重,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其次,搭建创造平台。学生创新能力发展需要实践作保障。高校要为学生创造实践锻炼机会,将实践纳入课程考核,并加大考核比例。

4.培训、引进结合,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教师是教学模式中的关键要素。高校要突出培训与引进两个路径,实现教师队伍的有效转变。首先,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培训。高校要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专题培训,转变教师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其次,引进高素质教师人才。高校可以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适量引进高素质教师人才,并发挥人才辐射效应,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

四、结语

高校要打破发展瓶颈,积极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顺应时代需求与市场需求,提升旅游管理人才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覃霞.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青春岁月,2015(21).

[2]周霄,马勇,刘名俭.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系统构建研究——基于“素能结合”的导向[J].江苏商论,2012(6):41-42.

注:本文系2015年信阳师范学院重大教学改革项目“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及2016年信阳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任晓璐

高校旅游管理论文 篇3: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创新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摘  要: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建设日益受到重视。酒店实习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基础教学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实践中对酒店管理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把自己的知识、技能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本论文主要涉及酒店旅游管理实务。本文首先论述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的实践意义,并对其在实践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探讨在高校旅游管理领域实施酒店优化和创新的有效可能性,以促进高校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旅游业管理专业酒店管理实习的成果,培养了大批能迅速就业的旅游业管理专业人才。

关键词:高校旅游管理;酒店实习;创新模式;实践

现在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就业机会。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创新模式的实践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实践教学是旅游饭店管理专业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教学的基础环节。这种联系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学生通过对酒店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直观地了解酒店管理的发展状况,提高整体实践能力。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意义

高校旅游教学规模的不但扩大下,酒店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校学生的知识与企业的需求不相适应,导致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学校又给新生带来了就业压力。因此,本文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改革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此为基础,对酒店创新实践进行实践分析,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酒店旅游管理专业相对于一般人群而言,要求更高,更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学生的未来工作能力可以通过培养实践经验和技能而得到保障。酒店实习是高校酒店旅游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以酒店实习为背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的适用性,为后续的实践工作奠定基础,通过酒店与学校的交流与合作,提高酒店管理水平,实现酒店可持续发展。以培养大学生参与酒店运营活动酒店运营活动的实践技能为目标,以教学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为依据,对学生进行酒店实习管理。通过与实习单位的全面沟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好地组织开展酒店实习活动。在实践中,不仅能使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全面结合学校教学特点,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技能,为将来更好地就业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高校与企业建立更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开展酒店自身的水资源管理,促进酒店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提高大学、酒店实习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做出贡献,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学校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意义,纷纷开设酒店实习课程,但实践教学仍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是酒店实习注重实践,这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是难以控制的现象,学生把正规工作作为酒店实习的一部分,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人际关系问题,也会有做基層服务员的心态落差问题,而完成紧张的工作则会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巩固和复习理论,学生成为酒店的廉价劳动力。二是实习主体和实习内容在一般情况下,实习过程中位置不会发生变化;雇员一旦变动,培训成本增加,管理人员就会感到困惑。但是,酒店管理各专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使得学生在酒店实习时对某一领域的知识缺乏深入研究。同学们一般从第三方实习开始,对第三方管理有一定的了解,虽然基层让同学们了解了公司的运作方式和运营经验,酒店管理是高校管理专业,重点培养专业管理人才。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在基地基础上无法发挥或提高专业技能,致使酒店实习效果不理想。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实习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实习制度不健全。

(一)实习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酒店是否有适当的标准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决定了学生实习的效果。一般来说,大学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安排实习住宿。实训基地需要一个完善的训练系统,即有完善的硬件和软件来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但实际上,大多数酒店的软硬件设计都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同时一些高校还没有意识到实训的重要性,导致其实训环节缺乏联系,缺乏一定的能源投入。基于这一原因,大学一般不开展实训课程选择理论研究。在校期间,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以及酒店操作系统的学习,使学生难以掌握酒店实习的相关技能,不利于学生把成熟的理论全面地运用到酒店管理工作中,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的效果也难以提高。

(二)缺乏完善实习制度

学生在大学接受了长时间的理论学习。他们刚来酒店实习的时候,实际上只是入了门,缺乏职业意识。所以饭店必须完善管理制度,限制学生的具体行为和思想的制衡。完善的激励机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但目前,酒店考虑到大学生实习时间的时效性和对大学生而非正式员工的包容态度,故酒店对实习生的管理体制不健全,高校也没有意识到完善酒店管理体系的重要性。所以酒店实习的大多数学生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在酒店管理局的管辖范围内处理事务。长期以来,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形成正常的职业操守,不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

(三)实习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亟需解决

学生的学习阶段显然比在酒店实习要舒适和轻松得多。我们都知道,饭店生产经营的主要目的是获得经济效益。酒店作为服务行业的一部分,在条件允许时,应使其经济效益最大化。受上述两方面的制约,饭店对员工的要求更高,主要体现在能力和精神上。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除了在学习中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外,并不进行实际的训练。而且作为酒店服务行业的管理者,要想更好地为顾客服务,必须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和人际沟通能力。在实习期间,实习人员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更大的精神压力。一遇挫折,就会让学生直接质疑自己的能力。长久以来,它在带给学生心理疾病和健康成长的同时,如果挫折不能得到解决,不利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

(四)传统酒店实习模式

通常,学校和学校之间会签订一份协议,以便学生能够到公司工作大约半年。在实习过程中主要由企业指导,学校起协调作用。实际上就是根据社会和酒店的需要对实习生进行培训。经培训后,将实习生分配到具体岗位,并在实习的过程中还安排有经验的员工进行指导。若实习期结束,若双方比较满意,还能签订正式就业合同。这一方面为企业节省了时间和成本,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使其成为就业的新选择。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高校旅游实习工作发展很快,但在大多数高校旅游实习工作中都存在着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而不会影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为此,应重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实习模式的优化和创新,为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加強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尤其是企业对学生的培训,可以使学生把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管理知识,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实际生存能力。在学校有效地实施校企合作,学校的主要活动是早期教育,也就是说,培养管理专业的理

论知识,是管理专业的职责,为以后的实践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可以解释实际问题。企业的培训员负责学员的职业实习。学校教育的教育策略和教育影响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全面调整。与此同时,企业导师可以结合学校内容,合理设计酒店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实训,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从创新酒店实践出发,在高等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加强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技术与技能培训,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保证: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大学教师自身要丰富旅游管理的新观念,并把它们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唯有如此,才能理解任何困难,才能使旅游专业的学生深刻认识自己的专业优势,清楚自己的专业领域。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更多理论知识。从现实意义上讲,学习知识技能,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三)推动工学一体化教学进程

该专业在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实用化。所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应以实践为主,而非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基于这一点,高校必须与酒店合作。若合作成功,应考虑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酒店经理亲自到学校进行考察,以求改善。并定期选派相关教师,保证课程不受干扰,结合学校实际,深入酒店管理部门,掌握较先进的管理技能,并将其引入教学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意识。另外,在不断补充教材的同时,学校也要结合不同主题,丰富实践理论,在理论教学与培养中,积极主动地适应形势,建设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队伍。

(四)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实训指导策略

酒店实习内容比较复杂,旅游管理实习生。实习过程中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存在一定的差异,应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指导策略,以达到提高实习效果的目的。学校应加强与酒店的联系,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涉旅学生的管理,通过制度化管理规范学生的培训行为,提高酒店实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和素质。

(五)要加强对学生的关心,运用好沟通的积极激励手段

结合学生实际,设计酒店实习相关内容。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在酒店的实践过程中及时推广好的做法,耐心给予共同领导,宽容对待错误,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科学合理的安排学生酒店实习的内容和时间;针对学员个人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实习,使学员积极主动地为自己的岗位建言献策,不断适应酒店管理的要求和大环境,在今后的定期工作交流中,将积累更丰富的经验。更好的办法是开始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方法。

四、结论

近年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领域发展迅速,但酒店实践却缺乏创新,培养难度较大。因此,高校旅游管理实践创新势在必行。基于此,大学应加强教育领域的合作,采取工学结合等有效措施,促进实践技能的提高;在大专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应大力开展酒店实训教学。所以我们才需要更多的关注。使学生与酒店之间的沟通更加有效,通过合理的安排和沟通及时解决问题。这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还需要为学生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获得针对性和全面性的发展,应高度重视,科学安排,有条不紊地开展,加强与学生和酒店的沟通,及时解决酒店实习中的各种矛盾,提高和优化酒店实习的管理创新水平,设计时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目标,加强对实习的沟通和应用评估,为学生的发展制定更合适的酒店实习方案,提高酒店实习的成败度、完整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俐霓.关于高校酒店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创新模式的实践分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2):144-145.

[2]李志勇,徐红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顶岗实习模式的优化[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150-151,153.

[3]黄文琴,孙浩捷,徐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实习心理问题调研——以新疆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19,(11):151-153.

[4]李琪,王丹.校内创新创业型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当代旅游,2018,(7):201.

[5]郝毓业,刘楠,车鑫.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满意度与价值感知分析[J].黑龙江科学,2019,10(13):15-17.

[6]朱波.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创新模式分析[J].大陆桥视野,2017,(14):240.

[7]周欣,苏炜,夏雯婷.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24):134-136.

[8]王中可,张洁.酒店管理本科生实习期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0):169-170,173.

作者:王蔚嘉

上一篇:农村家庭教育论文下一篇:老师词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