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旅游专业企业文化论文

2022-04-25

摘要:本文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为例,论述了该专业在将地域文化引入专业建设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探讨了地域文化引入专业建设的意义,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关键词:高职;地域文化;专业建设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决定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职旅游专业企业文化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中职旅游专业企业文化论文 篇1:

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旅游专业职业价值观教育探索

摘要:结合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旅游专业的改革实践,本文探讨了中职生职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改进和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工学结合;中职;旅游专业;职业价值观;教育途径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英国“三明治”教育、美国合作教育、德国“双元制”教育以及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主张都表明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双重性、专业性、市场性等特点。所以,要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业技能人才,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通过工学结合方式培养人才,准确把握中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解决让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的问题。

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旅游专业简述

南宁市第一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旅游专业开设于1983年,当时包括饭店服务与管理、烹饪和饭店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三个门类。2011年,旅游专业包括烹饪专业(含中餐、西餐烹饪)、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越语课程)三个下级专业。其中,酒店服务与管理、烹饪两个专业是自治区级示范性专业。同时,旅游专业还拥有旅游服务校内实训基地、南宁西园饭店餐旅服务校外实训基地两个自治区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并牵头成立了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商贸旅游专业集团。

该专业自开办以来,依照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社会性与市场性特点,不断尝试改革创新,积极与企业携手合作共同探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旅游专业明确了培养目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更加完善,中职学生不断趋向全面和谐发展。截至目前,我校旅游专业已先后与南宁西园饭店(荔园山庄)、南宁明园新都酒店、广西沃顿国际大酒店、桂景大酒店、南宁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旅游公司、南宁中国旅行社、南宁德澳旅行社等十几家酒店、旅行社建立了工学结合合作关系。通过与这些实训实习基地的紧密合作,学校从当初的规模发展迈向如今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同时我校旅游专业也在不断发展,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行业内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热门专业。

中职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近几年我校旅游专业开始积极推行“2+1”工学结合、校企双方全程介入的人才培养模式,引进企业管理方式培养学生,设置企业冠名班,实施“订单式”办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旅游行业是综合性很强的服务行业,要求旅游专业人才必须技能和素质并重。我校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过程中,仍然发现存在不少问题。

(一)个人需求置于社会需要之上,过于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中职学生年龄基本处于16~19岁阶段,正处于青年期,感到未来的理想与现实自身角色反差很大,在行为上容易犯错。主要表现在:社会经验缺乏,自我认知模糊,无法对现实的社会环境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难以对相关职业有很好的了解。2010年3月,笔者受邀参加我校旅游专业学生关于职业价值观的讲座。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需要,对社会的需要比较漠视。例如,“你选择旅游专业的目的是什么?”50%以上的学生为“赚钱养活自己”,30%为“增强自己的技能”,10%为“享受旅游的乐趣”,10%为“服务旅游行业,为社会做有益的事情”。

(二)学生职业价值观认识片面,缺少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从学校角度看,旅游专业的教师具备专业知识,但对学生职业认识的引导严重不足,仅停留在“教给学生职业技能和提供工作机会”的层次,导致学生在职业认识上功利性特别突出,不会很好设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此外,在专业教学中,中职教师忽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不注重将专业教学与职业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上述现象很可能会使学生缺乏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信心、职业心理健康和职业诚信等。2011年9月,我校举办了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讲座,听讲座的学生对“职业选择时,你最看重哪些条件?”这一问题,选择“工资高”的占70%以上,选择“工作环境好”的也占70%以上,但选择“有发展前景”的只约占30%。这说明,很大一部分中职学生追求利益、追求舒适,追求声望,这一切虽符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但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因价值观教育的片面受到很大影响。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社会因素影响学生形成科学的职业价值观

从社会角度看,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影响下,我国就业制度、人才观念、文化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切都在冲击着中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但学生在校接受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却与社会现实存在一定的矛盾和落差。中职学生大部分来自弱势家庭,初次就业并不困难,但很多学生适应不了常加班、低薪水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这都影响到中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最后造成反复就业、随意就业或干脆不就业。利字当头,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就会扭曲变形,逐渐趋向功利性——追求自我、金钱和荣誉,也就很难真正实现自我价值,更谈不上实现社会价值,这样也造成了专业技能人才的浪费。

改进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职业价值观教育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最终目的都是把学生培养成敬业乐群、诚实守信、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劳动者。

(一)引导学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

中职学生的年龄阶段、文化基础和技能水平都会影响中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我校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重视德育工作,重视职业价值观教育,重视文化课与专业课的育人氛围。

一是培养学生的择业观。在学生初入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时,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择业观。在平时教学和学生顶岗实习、社团比赛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择业技能;学校就业办应通过人力资源市场、媒体平台、校企合作平台或往届毕业生联络平台等反馈择业信息;帮助学生缓解择业心理压力,树立自信、自尊和自立意识,做好择业心理准备,学会推销自我和做到诚信,并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二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观。为了使旅游专业学生成功就业,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旅游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学生所作所为要对社会和个人有意义。所以,旅游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旅游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帮助学生养成职业道德行为,适应岗位环境,具备团队精神、竞争能力和创新意识。三是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创业观是就业观的具体体现,根据我国创业政策和就业制度,中职学校必须进行创业教育并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具备培养旅游专业学生开朗、乐观、敢于吃苦的精神和解决创业问题的能力。我校旅游专业毕业生中不乏成功创业的案例。

(二)增强学校对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力度

德育工作是中职学校文化立校的重要手段。职业价值观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应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一是中职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应引进企业文化,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在打造旅游专业学生“双文化”意识和理念的同时,可采取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即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相结合的“双重管理模式”,使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校制定并完善了《职业道德培养标准》和《职业道德评价制度》、《班主任量化管理办法》、《社团活动管理办法》、《学分奖励制度》等制度建设,并在旅游专业推行;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建立了多功能的德育基地,包括法制教育基地、技能与德育并重的实习实训基地、青年志愿者社区实践基地。上述制度建设和多功能德育基地建设的成果,有助于旅游专业学生既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体会到社会价值的重要性,逐步实现全面发展。

二是旅游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既要照顾到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又要满足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因此,在课程改革中,首先要分析学生的个性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在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和职业发展倾向。2011年,我校从行业企业聘请专家或技术骨干为客座教授,为旅游专业学生开设职业价值观、创业、企业文化、职业心理与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讲座,促进学生了解职业、了解企业、了解自己,学生收获很大。2012年,我校又在原有基础上聘请了五位德育客座教授,强化了旅游专业师资队伍。通过课程改革、聘请客座教授以及教师进企业实践,旅游专业职业价值观教育更进一步深化。

(三)发挥社会纽带作用,建立多元职业价值观教育模式

陶行知所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说明了社会和教育息息相关。在旅游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应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以家庭和社会为支撑,以学校为主导的一体化职业价值观教育模式。

一是家长与社会要多联系。家长须改变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通过了解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鼓励孩子进步,学会求生和发展技能,支持孩子的职业选择和帮助孩子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态度,达到一定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目的。二是学校要了解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动力。旅游专业学生必须通过进企业实践提高就业意识和对旅游专业的认识,从而提升就业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我校旅游专业每年都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实习、实训,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和职业道德同时得到强化。2010年,我校还请旅游专业学生担任本校教师工会活动的导游,既让学生体验了旅游职业所需要的技能和素养,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学校对旅游专业以及对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江春梅.湛江市中职生的职业价值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

[2]刘树林.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德育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

[3]应金萍.工学结合与学生职业道德养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5).

[4]余祖光.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5]卢德斯·R·奎苏姆宾,卓依·德·利澳.学会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周秀中(1966—),女,湖南邵阳人,硕士,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周报春(1974—),女,湖南隆回人,硕士,南宁市职业教育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本栏责任编辑:谢良才)

作者:周秀中 周报春

中职旅游专业企业文化论文 篇2:

浅谈地域文化引入高职旅游专业建设的做法和意义

摘要:本文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为例,论述了该专业在将地域文化引入专业建设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探讨了地域文化引入专业建设的意义,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高职;地域文化;专业建设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决定的。高职院校在建设时,必须面向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树立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形成以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引入地域文化,应是专业建设的应有之义。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建设中,积极引入地域文化,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以资借鉴。

一、专业建设中全面引入地域文化的经验和做法

1.紧密服务区域经济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所在地是全国旅游城市——宜昌,当地旅游景点众多,旅游业发达。该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三峡,面向湖北,辐射全国旅游业”,将服务地方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根据当地旅游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该专业确定了“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旺季在企业顶岗实习,淡季在学校进行学习,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

同时,积极与当地旅游企业合作办学,如与当地著名旅游企业合作开办了“环坝旅游班”和“兴发班”,企业提供资金、场地等支持,学校根据企业要求培养人才,最后由企业解决就业,真正实现“订单式”培养。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自然地植入到了学生培养的整个环节之中。

2.具有地缘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学团队建设上,也反映出了引入地域文化的自觉性。一方面,该专业聘请区域旅游行业专家为技能名师,组建了一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技能名师队伍;另一方面,很多课程都组建了专兼职教学团队,其中兼职教师多是区域行业带头人,专职教师也要求每年至少在本地旅游企业学习一个月。

在此基础上,该专业还成立了专门研究地域文化的三峡民俗文化研究团队,主要从事三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传承和开发利用工作。同时,还组建了湖北高职院校唯一的专业表演艺术团——宜昌三峡民俗艺术团,成为传播三峡文化的又一载体。

上述做法,让教师团队自然地受到地域文化的浸染,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并表现在教学中。

3.融入地域文化的课程开发。该专业在课程开发上也注重地域文化特色,除了一些通用课程,还积极开发了三大地方特色课程:三峡民俗文化、三峡旅游英语、三峡模拟导游。并配套出版了具有鲜明鄂西特色的两部教材——《三峡民俗文化》、《三峡旅游英语》。

这些地方特色课程立足三峡,以三峡地区的风土人情为教学素材,以传播地域文化为己任。以《三峡民俗文化》课程为例,该课程系统地介绍了三峡民间人生礼仪习俗、三峡民间服饰习俗、三峡民间交际礼仪习俗、三峡民间商业习俗等,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了三峡地区民俗文化特色。该课程的主要负责人还是三峡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枝江楠管的传承人之一,课堂上的即兴表演往往让学生即刻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

4.以地方为主要依托的实训基地建设。该专业在实训基地建设上,也紧密依托区域内旅游龙头企業,如依托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开发兴建的数字化体验式导游实训室和与宜昌峡州酒店集团校企合作共建的酒店管理实训中心。这些校外实训基地集“教学、实训、经营”功能于一体,是学生了解并融入当地企业,感受企业文化的良好平台。

在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上,注重对区域重点旅游资源的利用,如在模拟导游实训室专门建立了三峡大坝景区沙盘模型,引导有志于从事导游的学生,紧密结合区域内景区,练习技能。

5.传播地域文化的院区环境建设。专业建设中引入地域文化,不仅表现在上述精神层面上,也表现在院区环境等物质层面上。在院区环境建设上,该专业重点建设了文化墙并成为了传播地域文化的一个阵地。在院区教学楼每一楼层楼梯间和过道,精心设计张贴了由教师团队精选出来的区域旅游行业的精粹,如区域内的5A级景区或代表性景区介绍、区域内代表性酒店的服务特色、区域内典型的民俗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墙让学生在移动中即可学到区域旅游的知识,得到地域文化的浸染。

二、专业建设中引入地域文化的成效和意义

1.有助于促进地域文化的开发和研究。一方面,立足地域文化的课程促使教师进一步加强了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另一方面,大量和地域文化相关的素材被引入课堂,也会带动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开发和研究。比如,在《旅游产品策划》这门课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训时,往往会选取区域内的旅游产品供学生实训,让学生对本地景点进行旅游形象策划,指导学生研究本地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对区域内旅游产品更加了解,并调动部分学生的研究热忱。正是基于对地域文化的研究,该专业教师的论文和科研项目很多都着眼于此。如《城市形象的定位与传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服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研究与实践》等。

2.有助于學生职业角色的迅速转换。高职院校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就意味着我们培养的学生主要会在本土就业,那么了解本土文化,就应该是高职学生基本的职业素养。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了解本土文化还能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技能。事实上,正是由于在课程中比较好地了解了本地旅游状况,本专业部分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利用节假日在本地旅游行业兼职,在学校期间就基本完成了上岗前的实习过程。毕业后,很多学生成长较快,迅速成为区域内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中的佼佼者。

3.有助于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作为一个处于旅游业较为发达区域内的旅游专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和全国其他旅游专业相比,它最大的优势可能就是鲜明的区域特色。有特色的专业才有竞争力,才能对学生有吸引力。对于一个区域内的院校来说,让地域文化特色成为专业特色,是一条专业特色建设的捷径。

三、专业建设中引入地域文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将地域文化引入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既促进了专业建设,也有利于地域文化的传播。但根据本校的实践,笔者认为,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改进。

1.引导学生既专又博。有时过分强调地域文化,也可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能妥善地解决“专”与“博”的问题。学生和教师只专注于区域内的东西,而忽略了广博的外在世界,让希望学生更多地在本地入职,促进本地经济建设的初衷变成了学生因为能力和眼界的局限只能在本地入职。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需要把握好地域文化引入专业建设的度,既要让学生了解区域内的情况,又要通过引入行业、全国甚至国际的最新知识,让学生拥有广阔的视野。

2.将最新的地域文化研究成果及时引入课堂。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整合本地的地域文化研究成果,要求教师加强和行业以及区域内其他研究者的交流,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最新的素材,避免出现纰漏。

3.多途径地将地域文化引入专业建设。目前,本专业虽然对地域文化引入专业建设的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但地域文化引入专业建设的途径还应该更加多样化。比如,开发紧密结合区域内旅游产业的实训课程,成立相关的为企業服务的工作室,在环境建设中,更多地采用本地特色等。

参考文献:

[1]李双芹.区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及路径研究[J].职教研究,2014,(6):3.

[2]袁玲玲,李龙江.地域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江苏教育研究,2013,(8).

[3]余远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服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設研究与实践[R].湖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09369.

[4]毛凌云.地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意义与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51.

The Practice and Significance of Introducing Regional Culture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in Higher Career Technical College

—Taking Hubei Three Gorge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ZHAO Xue-qing

(Hubei Three Gorges Polytechnic,Yichang,Hubei 443000,China)

Key words:regional culture;construction of subject

作者:赵雪情

中职旅游专业企业文化论文 篇3:

中职酒店专业学生英语素养培育现状调查与剖析

摘 要:目前,中职酒店专业英语教学存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价值认识不到位、课程内容与专业内容整合力度不够、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基于此,教师可在教学中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整合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酒店服务人才。

关键词:中职;酒店专业;英语教学;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

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酒店行业日趋国际化,对酒店服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要求其具备一定的英语素养。因此,作为酒店服务人才输出基地的中职学校,要基于市场需求,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功底和语言交际能力、熟练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用型人才,这样才能满足酒店行业国际化发展趋势。

一、中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含义及“英语+酒店”培养目标

1.中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含义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与实践而逐步形成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由职场语言沟通、思维差异感知、跨文化理解和自主学习四方面内容构成。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构成有机的整体。(1)职场语言沟通。职场语言沟通是指学生通过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掌握语言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发展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正确理解职场中不同类型的语篇信息,能就与职业相关的话题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2)思维差异感知。思维差异感知是指学生在英语学习与运用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式,认识口头交流与书面交流的表达特点,感知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维方式的多样性,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从不同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做出合理评判。(3)跨文化理解。跨文化理解是指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中外优秀文化,拓宽国际视野,形成对外国文化的正确认识、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刻认知及对中外企业文化的客观了解,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理解多元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播。(4)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学习方案,选择和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语言学习与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2.“英语+酒店”培养目标

教师在中职酒店专业英语教学中,可把广义的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旨在借助学生的酒店专业知识和技能,创设特定且熟悉的语用环境,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充分感受英语的语言价值和文化内涵,从而不断提高英语语用能力和思辨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巩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酒店管理岗位的综合职业素养,促使学生成为优秀的酒店服务人才。

二、中职酒店专业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培育现状调查

教师对中职酒店专业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中职酒店专业英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之上,只有清楚了解现状,发现问题,才能在接下来的培育过程中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此,笔者针对中职酒店专业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育现状展开调查。

此次调查随机选取酒店专业的60名学生,其中男生30名,女生30名,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另外,笔者还将4名长期从事酒店基础英语教学的教师列为调查对象,以确保调查的全面性。

调查显示:46%的学生是被动学习英语,没有学习动力;51%的学生缺乏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超过65%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有畏难情绪,不主动开口说英语,除非被教师点到头上,否则不会主动说英语;70%的学生觉得自己熟背于心的单词、短语、句型,在运用时存在一定的障碍;超過75%的学生希望能够在逼真的语境中进行英语听说练习。同时,有2/3的教师对酒店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在英语教学中以常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

三、 中职酒店专业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

1.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价值认识不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会直接影响其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而学习者的良好情感态度来自对所学对象的认同感。当学习者抵触或者未能正确认识所学内容的价值时,就会表现出学习的被动性。反之,学习者会以极大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进行学习,学习效果也好。笔者调查发现,部分中职酒店专业学生没有认识到英语学习对提升其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有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经常是学了忘,忘了学,感受不到英语学习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就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有的学生是出于应付单招高考或学业水平考试而学英语。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学生对学科价值的认识发生错位。因此,在中职酒店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在夯实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可加强学法指导,针对酒店专业特色创设相应教学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听说训练,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同感,激发其学习动机,并付诸行动,从而变得有话说、能说话、会说话。

2.中职英语课程内容与专业内容整合力度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

英语课程内容是发展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教师不能仅以语言知识结构为主体,而要构建丰富的课程内容体系。目前,中职英语课程内容没有与专业内容进行有效对接,这就无法体现中职英语的魅力,也无法让学生认识到中职英语的实用价值。因此,教师可在中职酒店专业英语教学中,将教材内容与酒店专业相关内容进行深度整合,创设相应的英语学习主题语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酒店专业英语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英语核心素养。

3.教学理念陈旧,有待进一步更新

在中職酒店专业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关注教多于关注学,虽然也会采取任务驱动法、分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慢慢地演变为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课堂模式,未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也未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可基于酒店专业特色,着重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英语文化内涵,让学生在习得语言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感知、预测、获得、分析、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能力和英语学科素养。

4.教学模式单一,有待进一步优化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包含主题、目标、条件和评价等要素。随着教学内容的改变,教学模式的每个要素也应随之变化,以满足教学所需。为培育中职酒店专业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教师要以酒店专业知识为基础,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制定相应的考评机制。但目前,酒店专业知识与英语教学并没有实现有效融合,教学内容呈碎片化状态,考核方式以考试为主,这些情况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因此,在中职酒店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英语课程与酒店专业知识的融合模式,采取符合酒店专业特色的多样化的英语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以激发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信心,从而让学生在专业氛围中提高英语素养,在英语学习中巩固专业知识。

总之,中职酒店专业英语教学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具有良好英语素养的酒店服务人才。教师在中职英语基础教学中,可融入相关酒店专业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为学生将来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英语基础。

参考文献:

[1]蒋双艳.基于职业岗位导向的中职酒店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06).

[2]陈明菊.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中职酒店英语模块化教学探究[J].广西教育,2019(46).

[3]程桂萍.浅析小组合作学习在中职酒店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校园英语,2019(34).

[4]梁柳.中职旅游酒店英语教学方法研究[J].中学生英语,2018(08).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glish Literacy Cultiv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Hotel Students

Li Wenkai

(Jiangsu Wujia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uzhou 215200, China)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hotel major; English teaching; teaching idea; teaching mode; content of courses

作者:李文开

上一篇:各领域中应用电子技术论文下一篇:民主法律监督机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