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教育课程现代实用论文

2022-04-23

【摘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已经走过十年的历程,徐州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方向教育硕士已经招生三届。该文针对该方向的招生情况、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该方向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以期将现代教育技术方向教育硕士培养工作做得更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秘书教育课程现代实用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秘书教育课程现代实用论文 篇1:

现代汉语课程“目标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基于成人教育的学习特点,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根本,构建新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模式,通过课程的目标教学,即模块目标-章节目标-重点目标-关键目标-专题目标的整体效应实现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现代汉语;成人学习;目标教学;教学目的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Mode of "Target Teaching" in Modern Chinese Course for Adults

Zhang Ning

(Shaanxi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Xi’an 710119)

Key word: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guage ; Adult education; Target teaching; Teaching objectives

對于高等学历背景的学习者而言,现代汉语课程不仅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更是其他专业学生专业成长成才和未来走向专业顶峰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信息化的今天,成年人对现代汉语课程规范化学习以及系统化学习的需求日益强烈。这不仅是学历需求者的需求,更是众多非学历学习者的渴望。因此,满足成年人对现代汉语课程的学习需求,显得非常重要。

一、成人学习现代汉语课程的特点

教育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与成人的学习虽然有许多共性的特征,但其差异性也是很大的,比如学生的学习关键期:小学是一二年级、初中是二年级、高中也是二年级;而成人的关键期基本定位在二十岁至四十岁左右。所以,成人学习在抓住关键期的基础上,要根据其自身特点,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1.成人学习自主性强

根据以往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高等学校网络教育学院、国家开放大学等成人教育主渠道的教学经验来分析,成人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较大,他们对授课教师的依赖性较低,体现出了较强的个人意识和个人责任感。他们不仅在选择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等方面基本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习惯来决定,而且希望整个学习过程是一种互动交流的过程。

2. 成人学员来源复杂

仅从成人教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来分析,不难发现,学员的组成就非常复杂。从专业来源看,学员不再是过去单一的教育类学员,而是已经扩大到社会各专业的学员。由于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学员第二专业的学习也司空见惯。从地源来看,由于网络的普及,办学区域的延伸,学员的主体不再是城市人员,而是愈来愈多的乡镇学员已经成为学习的主力军。再从年龄层次来看,由于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多的年轻人为了谋求发展,也加入到成人学历教育中来,成教学员趋于年轻化是一个很显然的现象。因此,学员的个人需求是多样的,学习效果的期待值也不可能是一致的。

3.成人已有经验丰富

对于成人学习者来说,他们主要依靠直接经验获取知识,感性经验丰富,掌握知识的过程比较快,效果比较显著。因此教师以传授为主的学习方式就受到了很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关注三个问题:一是成人的已有经验与新知识、新经验的有机结合使成人的学习更加有效和有意义;二是学习活动中,成人本身就可以被当作学习资源,这种资源既能为自己也可以为他人利用;三是成人的经验有时会形成某种定势而对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4.成人角色责任感强

成人的学习需求是以完成特定的社会责任、达到一定的社会期望的满足为最终目的。通过学习,促使其更有效地完成他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提高自身的社会威望。如从事秘书岗位的学员,最关心的是怎样写好工作计划、中期检查报告、年终总结报告以及各项重要工作的实施方案,尤其是具有针对性较强的红头文件的审核与意见反馈。事实上,许多岗位角色比较明确的学员,成人的学习经历在很大程度上是职业生涯或生活状态的一个转折点。正因如此,角色意识较强的成人,学习过程的针对性和内驱力都比较强烈。

5. 成人问题意识浓厚

成人教育主要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进行需求化的教育。在学习过程中,许多学员是带着问题进行选择性学习的,问题性的学习内容是非常投入,学习动机很强。由此看来,解决当前工作与生活中的问题是成人学习的主要目的,只有通过这种学习过程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授课教师就必须针对教学任务进行有效的策划与设计学习问题,细化针对性的任务内容。

二、现代汉语课程“目标教学”模式框架的探索

我们以普通高等学校普遍使用的《现代汉语教学大纲》来分析,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运用能力。如果从本质上来说最终的目标主要集中在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研究能力两个方面。但这个目标是针对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制定的,与具有一定汉语知识背景的成年人相比,教学目标有所差异。结合成人现代汉语的学习特点,成人教育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突出其应用性,尤其是要突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许多成人参加现代汉语课程学习,其学习目的很大程度上就是提升自己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事实证明,在成人工作岗位上,口语表达和書面表达能力都强的人基本上都是业务骨干或部门核心人物,其事业发展都非同一般。

那么,怎样才能快捷而高效地实现课程教学目的呢?我们认为“目标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即按照“课程目标-模块目标-章节目标-重点目标-关键目标-专题目标”有机结合的思路开展教与学活动,不但教学效果显著,而且巩固率高,解决问题的效率高,知识拓展率也高,受到学习者的欢迎和喜爱。第一,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教学的先导,通过“课程目标”来展示该课程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员对汉语的根本认识,明确现代汉语的规范,加强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第二,模块目标是指围绕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梳理现代汉语课程的逻辑框架体系,有效地将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等基本教学任务对应到相应的子目标上。第三,章节目标。对成人教育的课程教学来说,章节目标很有必要,要求科学而有效地理清章节的内部结构,尤其是逻辑关系,它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第四,重点目标。课程教学主要体现在重点内容上,如要求学员全面领会、吃透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语言结构等。一般意义上,考核者的检验基本上都是在重点内容上做文章,因此,必须从根本上使学员对重点目标全部掌握。第五,关键目标。“关键目标”是教学难点所在,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关键的内容就像是一个门槛和障碍,只要越过,就是柳岸花名又一村。所以,每一个关键目标的突破正是教学活动的根本任务。第六,专题目标。“专题目标”是课程教学内容深化的重要手段。结合教学过程,突出实用性,对部分核心或者敏感的内容进行专题式学习,在宽度与深度、理论与实践、讲授与互动上下功夫,要把深度、实践和互动当作专项活动的重心予以重视。

三、现代汉语课程“目标教学”模式运用效果分析

为了以较少的时间取得比较优化的课程教学效果,“目标教学”模式从六个目标的有机结合上下功夫,通过目标手段,有效地实现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

1. 围绕模块目标,刚性调整教学内容

从现行的高等学校《现代汉语》教材主要版本来看,规定性的内容主要包括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六个部分,一般情况下,六个模块可重组为四大块,即绪论、语音30%,文字、词汇20%,语法35%,修辞15%。由此可见,在课程教学方案中课时比例最高的内容是语音和语法,它们是整个课程学习的重点;至于文字、词汇、修辞,课程教学中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小的。但对于成人教育来说,由于学习关键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体现,其学习特点就决定了这种模块目标是需要进行有效调整的。第一,由于成人学员理解能力的不断增强,语音与词汇方面的教学比重要适当下调,而文字部分的内容可适当增加。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怎样掌握用字规范和如何实现规范用字是成人学员每天必须面对的问题,文字成为所有人工作、交往以及事业取得成效的根本,成为许多行业最主要的传播媒介,尤其是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工作者。因此,就必须将文字部分在现代汉语课中所占的比重由小于10%增加到15%左右,删去理论性较强或实用性较弱的“音位”和“语义场”等内容。第二,对语法模块内容进行调整,压缩对词类、短语、句法成分等理论性强的部分教学内容,强化最具实用性的病句辨识、评改和标点符号运用等内容。第三,适当增加修辞模块教学内容部分的比重,主要强化常用语体以及词语的选择、语音的协调、句式的调整等“消极修辞”内容,对修辞格内容的教学比重应予以减少。

2. 瞄准重点目标,设计实用教学内容

虽然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相比,传统性是很难突破的,但只有在重点目标上下功夫,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就会事半功倍。那么,重点目标的突破口在哪里?多年的成人现代汉语课程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突出实用性是根本。第一,在规范语言文字过程中,语音部分目标的实现就是要把语音教学与普通话的推广、普及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语音教学在推广普通话中的作用和目的。第二,在语法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句子的运用上,如遣词造句的能力、句子领会的准确性、写作能力的提高、常见语法失误辨别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等方面的技巧化,从根本上淡化语法的知识教学。第三,在修辞目标教学中,要强化语言运用,至于修辞格的学习不宜过于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

3.抓住关键目标,解决课程动力问题

对成人学员来说,最为关键的目标就是增强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第一,学员对现代汉语课程的重要性与重要意义的认识,是学员学习的动力之源。第二,关键目标与课程考核内容的关系是学员比较关切的问题。如果是密切的关系,关键目标的学习效果就会不言自明,学习的动力就会十足。第三,关键目标与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症结上的关联度,也是学员学习动力的关键之一。比如岗位工作计划的撰写、工作过程的总结、相关项目的发言稿等都是现代汉语课程学习的内驱力。

4.关注专题目标,创新问题解决方法

成人学习现代汉语课程,虽有一定的基础,但新的问题层出不穷。如果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教学质量就很难提升。方法对了,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第一,现代汉语教学应以推广普通话为主,在语音的学习中要引导学员用普通话与方言发音进行对比,找出二者的差异,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偏差字音进行纠正。在文学方面,面对部分汉字的深奥含义,应引用文学典故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第二,在面授教学时,要引导学员主动参与,通过开展一些趣味教学和情境教学,让学员扮演不同的角色,深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第三,在课程任务的完成方面,教学内容中难学难懂的内容在所难免。为了激发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影音播放等方式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员面前,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目前全国MOOC教学平台提供的现代汉语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都可以作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事实上,许多成人高等院校开展的网上教学活动就是一种成功的探索,如国家开放大学陕西分部进行的布卡直播课堂就深受许多学员的喜爱。第四,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强化学员写作能力的培养,关注知识点和理论的有机融合,以优异的作品体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员来说,这种考核,不仅是理论上的一种深化,更是实践上的一种锤炼;既展示了他们的才华,又能反映出现代汉语课程的学习程度和效果。以国家开放大学为例,现代汉语课程的考核方式在参加试点的学员中就是以平时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考核完全替代了期末的终考,将学习过程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总之,透视成人教育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现状,要实现高效的教学目的,探索一种比较适切的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目标教学”模式不仅立足于成人学员的实际情况,而且从教学的全过程突出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使每个学员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教学经验表明,现代汉语课程“目标教学”模式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有效地实现了网络化、媒体化、便捷化、多样化、科学化和自主化的目标。因此,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实践,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质量一定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学员的理解与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也将会得到极大的增强。

[参考文献]

[1] 汪敏里.成人高教《现代汉语》教材漫谈[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2).

[2] 沈昌明. 成教《现代汉语》课程体系改革之我见[J].中国成人教育,2007(16).

[3] 王小敏.成人高等教育中的 “解惑”功能释例——现代汉语教学策略[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3).

[4]刘文欣.高等院校“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责任编辑 王爱萍]

作者:张宁

秘书教育课程现代实用论文 篇2:

现代教育技术方向教育硕士培养的实践研究

【摘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已经走过十年的历程,徐州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方向教育硕士已经招生三届。该文针对该方向的招生情况、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该方向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以期将现代教育技术方向教育硕士培养工作做得更好。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硕士;培养;实践

一 问题的提出

1996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4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同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原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联合颁布了《关于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学位办[1996 ]25号文件),批准16 所院校开始试办工作。至今我国的教育硕士走过了十年历程,十年间,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从设置、试办到进一步发展,充分展示了广阔的前景,招生、培养、学位等在发展中得到不断规范和完善,已经有一大批教育硕士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奔赴工作岗位,开始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基础教育的快速、稳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现设三个专业方向:教育管理、学科教学(思想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英语、音乐、美术、体育)和现代教育技术[1]。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专业方向之一,可以充分看出国家对教育技术的重视,也体现了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也正是“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的制高点、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的体现。

现代教育技术方向教育硕士培养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为此,我们就徐州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方向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期更好地培养现代教育技术方向教育硕士研究生。

二 徐州师大现代教育技术方向教育硕士招生情况

2003 年徐州师大获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招收教育管理、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英语)、现代教育技术等 5 个学科、专业方向,至今已经招收三届学员。在本校的三个方向中,现代教育技术方向生源严重缺乏,录取人数最少。

1 现代教育技术方向录取情况

(1)录取人数

从2004年开始招生至今,现代教育技术方向每年的录取情况如表1所示。

学校招生计划中,现代教育技术方向的招生人数与其他几个学科一样,但从每年录取人数看,现代教育技术方向远远没有达到学校的招生指标。

(2)原因分析

我们一直在思考和研究这个问题,不仅与学员们进行过交流,而且还对一些中学教师进行过访谈,主要原因有:1)基础教育中搞信息技术或计算机教学的教师本来就少;2)报考条件是取得学士学位3年,或中小学高级职称,这限制了一些年轻教师;3)既然已经是高级职称了,很多教师觉得没有必要再去花时间和精力学习了,他们觉得本科或者高级职称在基础教育中已经足够了;4)教育技术或者说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在基础教育中相对还是较低的,很多想考的教师,学校也不一定批准;5)经费问题。读完教育硕士,取得硕士学位,可能需要花费2万,很多学校根本不支持教师学习,更不用说报销学费了;6)虽然我们进行了招生宣传,由于宣传没到位,很多教师还不知道徐州师大招收现代教育技术方向教育硕士,有的教师对教育硕士还不了解,在犹豫之中错过了一次又一次机会。

2 录取学员的工作单位及主要从事的工作

我们对三届现代教育技术方向教育硕士所有学员的工作单位和主要从事工作进行了调研。

(1)工作单位情况

由表2可以看出2004级学员在中小学较多,占76.92%,2005级占58.33%,2006级占53.85%。中小学人员逐年减少。而中小学以外的人数逐年增多,工作单位逐渐由中小学向中专、高职、电教馆、教育局等扩展。这正充分体现了教育技术不仅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而且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2)主要从事的工作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我们的学员中从事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教学的人数,2004级46.15%,2005级75%,2006级38.46%,但逐年减少。所有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情况是:2004级12人,占92.31%,2005级11人,占91.66%,2006级8人,占61.54%,总的趋势仍在下降。

大部分学员来自教学第一线,从事信息技术或计算机教学工作的人数也很多,还有一些学员从事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从2006级非教学人员增多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在教育管理机构、教育行政机构和教学研究机构中逐渐得到应用,而且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这将对教育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以上情况也让我们看到:现代教育技术方向教育硕士在基础教育系统还是有很大的市场,社会需求还是很多的。

三 徐州师大现代教育技术方向教育硕士培养过程分析

1 培养目标

我们针对国务院学位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制订了现代教育技术方向教育硕士培养目标[2]。

本专业培养面向基础教育、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具有较高水平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及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的骨干教师,基本规格:

(1)热爱教师职业,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素质;热爱信

息技术教学及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工作,有志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2)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能够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3)具有较为宽厚的信息文化基础与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基础,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视野开阔,了解国内外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及教学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能胜任本专业教学业务骨干的工作任务。

(4)较好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5)身心健康。

2 培养方式及学习安排

(1)方案的制订

根据学位办要求,学校进行了统一部署:利用寒暑假和学期中(或开学和期末)等来校集中学习,其余时间自学研究。前二年或两年半主要学习公共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最后一年或一年半开展教育实习和论文开题及撰写、答辩。根据学分和论文完成情况学制一般为三年,最长不超过四年。

我们针对现代教育技术方向的自身情况和特点,制订了三年的培养方式与学习进度[3]。

1)培养方式:在职攻读,即采取在校集中学习和在职研修相结合的方式。2)学习年限:在职攻读学习年限为3年,主要利用节假日短期集中面授进行授课和指导论文。特殊情况可以延长一年,在职攻读学习总时间不超过4年。3)学习过程:前一年半或两年以课程学习为主,一年半以后或第二年年底开始学位论文工作,进行论文开题报告。其余时间为学位论文撰写时间,完成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修改,在校时间不少于3个月。学位论文答辩在入学后第三年的10月份进行,11月底以前完成学位授予工作。

(2)实践效果分析

从2004级的实践过程看,在职攻读的培养方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学员的角度看,这种方式方便了学员,他们不需要脱产学习,既解决了单位工作问题,又没有太多的经济损失,只需要请很少时间假。从学习效果看,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的集中学习时间,很多学员觉得学习效果不太理想。加之节假日上课,有些学员思想没有重视,学习效果很难保证。

3 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情况

国务院学位办要求是:课程设置根据培养目标和特定培养方向的要求,参照参考性培养方案来确定。既要开设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基础理论课程,又要开设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的方法论等方面的课程,以及外语、计算机等必修课程。教学安排既有培养规格的统一要求,又应体现不同培养方向的特点,重在加强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

我们在进行现代教育技术方向课程设置时,强调基础性和实用性,注重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素养提升。课程类型为:公共学位课、专业必修课及选修课。其中公共学位课5门,专业必修课4-5门,选修课每生选修2-3门,总学分不低于38学分(含必修环节)。具体情况见表4所示。

(2)课程设置效果分析

1)公共课

公共课程是由学校统一安排,统一教学的。经过我们对三届学员的调查和座谈,同学们认为:作为研究生教育,要求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是无可厚非的,但课时太多。因此,专业课就没办法花更多的时间,课后大部分时间也都花在英语学习上,加之很多学员在中学多年没有进行外语学习,害怕考试不过关,带着这种生怕过不去的担心忧虑,很难更好地去学习专业课程、扩展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

2)专业课程

学位专业课程全部开课,非学位选修课程根据学员的要求进行开设,我们已经开过的非学位选修课程有《电视制作理论与实践》、《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和《学习理论与实践》。通过对2004和2005级2届学员的调研,同学们对我们的课程设置还是比较满意的。

4 教学方式和实践环节

(1)教学方式

我们以集中的课程学习为主,采用讲授、讨论、自学、讲座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案例教学,强调学员自学,组织咨询辅导。虽然来自中学教学一线的学员较多,但是,我们还是不间断地邀请中学名师进行讲座、报告,同时,也邀请高校专家进行报告,使学员理论和实践水平同时提高 。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了解学员的薄弱环节,主动利用相关课程的理论进行实践案例分析。比如,虽然大家学习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但是学员们对教育技术的研究还是迷茫,毕竟教育技术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针对这一问题,《信息传播和媒体理论》课程教师利用信息传播和媒体理论,与学员讨论了如何进行教育技术有关课题的选题,如何利用媒体获取所需要的课题信息,如何充分利用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课题研究等,得到了学员的认可。

为了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网络教学与应用》课程安排在校信息网络中心进行,教师和学员一边进行理论探讨,一边进行实践考察和操作,学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2)实践环节

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动手实践和科研实践。

教学实践安排在学员原单位进行,实践活动结束时,学员须提交2份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并附相关教学评价材料。

经过对学员的调查发现:虽然这些学员都是骨干,但在中学里动手实践机会非常少,教育技术专业实践知识和能力还是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在动手实践方面,我们采取与本科生和在校研究生一帮一的形式。一个教育硕士研究生由一个本科生和一个在校研究生帮助,主要辅助他们针对自己单位的网站、课件、网络课程、教学管理系统等进行设计与开发,这样既可接省他们的时间,又可以锻炼了本科生和在校研究生的能力,一举多得。

科研实践主要利用每门课程的作业,进行小论文的撰写练习,最后通过毕业论文进行综合训练。

5 毕业论文

(1)毕业论文要求

学员修满规定学分后(含实践必修环节学分),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学位论文课题以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实际问题为主,具有较大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实际工作进行研究,在第二学年内确立论文题目。学位论文工作包括以下环节:开题报告、论文检查与评阅、论文答辩[2]。

(2)具体操作过程

1)导师分配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方向教育硕士研究生少,基本上每个导师指导一人,具体分配方法是双向选择为主,个别调整为辅。

2)论文选题

在学校进行选题动员的基础上,我们再针对本专业进行选题培训,包括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论点的确立和论证、文献搜集方法等。

我们强调根据学员自身特点和工作内容选题。比如:学员1在中学进行物理教学,选择的题目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利用BIG6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实践研究》;学员2进行教务管理工作,其论文选题是《徐州市区中学信息化教务管理的应用现状研究》;学员3在小学负责教务工作,选题是《徐州市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择用研究》,学员4在职教工作,选题是《职教〈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等等。

3)开题及撰写过程

每位导师和每位学员都必须参与开题过程。每个学员不仅提出自己的问题,而且要给别的学员提出问题。每个导师不仅要对自己的学员负责,而且要对其他学员的选题负责,做到重点突出、共同指导,确保每位学员选题合理、可行。

在论文进行半年的时候,我们集中所有学员和导师,对每位学员的论文撰写情况进行中期检查和讨论,还是以讨论问题和帮助大家解决问题为主,最后在预答辩的基础上,进行最终答辩。对于送审论文没通过的,不能参加正式答辩,如果最终答辩不能通过,推迟1年重新进行。

4)时间安排

导师分配安排在第二年5月份。接着进行论文选题,开题答辩安排在第二年10-11月份,中期检查安排在第三年5月份,论文预答辩安排在第三年8-9月份,最终答辩安排在第三年11月份。

6 行政管理

(1)机构设置

学校针对教育硕士设立了专门负责机构,设有导师组总组长,每个方向又分别由各专业方向所在院系院长负责,同时设有一位该方向的导师组长和秘书。

(2)各自职责

学校总导师组长负责政策性问题和公共课程教学安排等,各方向所在院系领导负责与学校联系、安排、招生宣传等计划性工作,各方向导师组长负责该方向的研究生培养的具体工作,包括入学教育、课程安排、导师分配、论文检查、学员座谈等,研究生秘书负责日常具体事务,与校研究生处和教育硕士研究生进行联系。

四 现代教育技术方向教育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1 学员方面

(1)提高学员到课率

学员上课的到课率还存在问题。当然了,这些学员在单位都是教学、业务骨干,都有很多的事情,但既然参加了学习,首先是单位领导应该支持,其次是学员自己要认真,重视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保证到课,提高学习效果。

(2)加强学员思想教育

从实践来看,很多学员的思想意识不正确,抱着混文凭的态度。再加之是假期上课,思想上轻视了,行动上就放松了。因此,要加强学员的思想教育,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用真才实学去回报自己。

2 教师方面

(1)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

有些教师根本不了解教育硕士的情况,上课与在校研究生一样,虽然很认真,但是效果却不理想。另外,很多教师自己都没有中学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讲起课来还是注重理论,没办法进行与中学相关的实践分析,因此,内容显得空洞,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员却觉得没有实用价值。因此,教学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将教育技术理论整合到中学的实践中去。

(2)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

有些教师认为教育硕士就是来混学位的,要求不高,因此,教学态度不端正,教学过程不认真,甚至不好好准备课程。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改变不正确的思想观念,端正教学态度,上好每堂课。

3 导师方面

(1)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型导师

从很多学校遴选导师的条件看,教育硕士导师的条件比在校研究生导师要低,这样,教育硕士导师的专业素质相对来说就低了一些。另外,很多学校将在校研究生导师直接作为教育硕士导师,这也是不可取的。在某种程度上,教育硕士导师比在校研究生导师的要求更高。

教育技术学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它更强调实践性。因此,在遴选导师的时候,注重导师专业素质的同时,要特别考虑理论与实践结合型导师。

(2)实行双导师制度

从实践看,只有高校教师做导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采取双导师制,每位学员配备1名高校导师和1名高校外导师-最好是中学名师。学员在高校导师和中学名师的双重指导下,可以更好地将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做好毕业论文的同时,提高教学水平。

4 论文方面

(1)把好论文选题关

教育技术只有整合到学科教学中,才有其价值,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现代教育技术方向学员来自不同学科,这正是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利条件,因此,现代教育技术方向论文选题是非常丰富的。

有很多学校对教育硕士论文要求低,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硕士学位都是一样的。论文选题是论文质量的基础,因此,要严把论文选题关。

(2)加强论文撰写过程监控

论文撰写过程中,在加强指导的同时,要及时进行论文进度和质量检查,严把论文质量关。在要求学员必须到学校进行论文撰写3个月以上的基础上,现代教育技术方向更有有利条件,可以充分利用教育技术手段,通过网络与导师、同学交流讨论,做好毕业论文。

5 管理方面

(1)学校重视

有些学校本身不重视教育硕士,更多考虑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始终将追求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这样势必影响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因此,学校各级领导、各部门都必须重视教育硕士培养,每个参与教育硕士培养的领导和教师,都要认真仔细、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工作。

(2)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方向的招生宣传

现代教育技术方向生源严重不足。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是我们还必须加强宣传力度,深入到单位,深入到每个人,采取考前辅导等形式。当然,从成本效益来说,学员多一些,我们的经济效益高一些;但如果从培养效果来说,人数少,培养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3)为指导教师提供必要条件

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好坏,导师起到关键作用。学校和院系在重视教育硕士的同时,也要为导师提供必要的条件。比如与中学进行研究项目联合,到中学进行实践考察,将中学名师请进来等。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方向的导师,可以与中学合作开发网络课程、网站等教学资源,还可以指导、参与中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课程或者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以丰富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

(4)对学员高标准、严要求

俗话说: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现代教育技术方向虽然学员少,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对学员高标准、严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提高培养质量。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虽然经历了10年时间,但它毕竟是新生事物,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方向,建立在教育技术学科基础上,可谓新上加新。在办学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改进与完善,努力做好每项工作,使现代教育技术方向教育硕士的培养更上一个台阶。

——————————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关于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学位办[1996]25号,1996-06-10.

[2]徐州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方向教育硕士培养方案.

Study of Practice on Training the Masters of Education for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YANG Che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Jiangsu, Xuzhou,Jiangsu 221009)

作者:杨 成

秘书教育课程现代实用论文 篇3:

大学课程与教学中的工具理性反思

[摘 要]现有大学课程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划分,注重实用性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细的学科划分导致了知识的分裂,过分重视课程的工具理性忽视了教育以育人为本的宗旨,物质追求和消费文化的蔓延更加无视教学中对伦理道德的反思。大学既要立足社会,也要和现代社会保持适当的距离,要坚持教育的本质追求,避免轻率地关注眼前的利益而放弃长远的责任。

[关键词]课程;教学;工具理性;反思

当今中国社会对大学的课程教学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判:一是认为大学的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的实际需要脱节,大学所教的知识过于注重理论性和抽象性,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运用水平培育和锻炼过少,导致毕业生无法在短时间内立即为企业或者工作单位创造利益,毕业生无法立即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二是认为大学课程过于注重学科的运用知识的讲授,忽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规范、自我认知等的教育,以至于学生过于重视物质利益的追求,以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功利性思想的蔓延。实际上,这两种状态在现今的大学课程中都存在,过细的学科划分导致了知识的分裂,理论化分裂的知识结构又导致了实际运作的困难。另一方面高校对知识的实用度片面的强调忽视了教育以育人为本的宗旨,更加无视教学中的伦理道德的教育。根据教育的本源和实质来看,大学都应该培育具有精神气质的知识青年。

一、大学教育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的变迁历程

大学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究竟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确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还是以社会的发展为第一要素,强调高等教育应该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经济服务?前者强调教育的个人价值,而后者关注教育的社会价值。教育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一直是教育史研究的焦点。

大学教育的起源可以推溯至古希腊,实际上当时并没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区别,接受教育是少数统治者的子弟拥有的特权形式。在教育的早期,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教育的实质就是高等教育。直至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文法中等教育机构产生,乃至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区别开始出现了本质性的差别。“大学是研究事物本质,或者是研究事物一般概念的机构,由教师和学生自治组成的社团。”[1]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学的学习主要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而非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大学游离于社会和经济的主流之外,作为一种崇高的文化共同体而存在。

随着工业经济取代了农业经济,知识经济开始逐步取代工业经济时,科学和技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大学从社会边缘进入了社会的中心。大学曾经是纽曼描述的“僧侣居住的村庄”,随后发展为弗莱克斯纳描述的“知识分子垄断的工业城镇”。在当代,克拉克·科尔形容大学为“多元巨型大学”:大学标志着权力的冲突,标志着为多元市场服务和关心大众。”[2]科尔强调大学满足社会的实用功能,认为“大学作为知识的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不可避免地要向社会提供服务。”[3]大学功能被公认为是培养人才、发展科研和为社会服务,这些功能的发展是大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的模式,也是社会对大学期待的形塑。同样,德里克·博克在他的著作《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中也指出,现代大学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修道院式的封闭机构,而是沟通生活各界、身兼多种功能的超级复合型的社会组织。“大学拥有超凡的目标,但同时又要立足和服务于这个不完美的世界。”[4]

在现代社会,大学发展为学习高深知识的场所,强调社会的目的性,讲究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与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文明融为一体,成为现代社会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大学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越来越强调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承担了社会的选拔、社会的流动和社会的分层的功能。实际上,无论是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目标应该是人的发展和个体的解放,通过教学、科研活动追求真理,发展理性、肯定自由、传播文化,维护人的尊严。但是当大学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社会中的工具理性价值不可避免地进入大学的价值理念,反之,大学单纯片面地重视专业化的的实用主义培养了学生功利性色彩的价值观,违背了教育解放人性的目的。

“分析过去30年里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趋势,从中可以看到,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仍然是跟以下四个主要目标相联系的:1.产生新知识(研究功能);2.培养高度合格的人材(教育功能);3.为社会提供服务;4.伦理道德功能(包含社会批评)。”[5]现有大学课程中过于注重理论性知识的灌输,忽视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养成,过于重视课程在社会中的工具性价值,忽视对人的终极关怀。

二、大学课程设置中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

大学的功能有两个,首先是促进人的发展,其次是促进社会的发展,两者是互动和互利的过程。今天的大学已经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承载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为社会服务、满足社会的需求俨然已经成为了大学的主要目标。而学科、课程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学学科以具体的知识分类为基础,以社会的劳动分工所需的专业知识为支撑。

历史总是呈现出大学教育伴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化,人类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大学的学科也愈发的名目繁多。马克思指出社会分工节约了劳动时间,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发展了劳动工具以及发明了机器,并且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分工带来的剩余产品成为了社会交换的条件。同样,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也指出分工的存在使得同样多的工人可以完成更多的工作量,他分析原因有三,首先,工人因专而精,工作技巧不断提高;其次,不同工作间的转换会损耗时间,分工可以节约时间;最后,机械的发明简化了劳动以及节省了时间,使得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可能。[6]总而言之,他们的分析结果认定社会分工促进了社会发展,创造了社会价值。无需置疑,社会分工确实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社会分工也确实使人越来越片面化和从属化。现代社会的生产呈现专业化和技术化,知识经济成为社会的主流,职业对人的限制越来越多,这些都使得不少大学在不断追随社会的脚步的同时迷失了自身的价值。“现代社会内部分工的特点,在于它产生了特长和专业,同时也产生了职业痴呆。”[7]

现代大学教育在教育理念方面,强调主动适应社会以及服务社会,越来越走向狭隘的工具主义教育论。直接表现为对培育人的忽视,对人文精神、批判精神、创造力的忽视,对道德、人的精神状态的忽视。高等教育的培育目标重点全部放在培养专业人才、发展新兴的科学技术等社会实用的方面,大学生也只想学习实用的知识,以求在社会中获得实利。即使高校已经意识到单纯的以“以知识为中心”的缺陷, 提出了“能力培养”的主张。但仍然强调的是一种工具主义的能力培养,充斥着技术化的色彩——“训练”、“操作”、“谋利”,是一种远离人的心智发展的能力。

在课程目标方面,高校、社会、师生都认为精神或人格层面的目标至关重要,而实际的课程和教学过程中却存在较大反差。1.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都强调结果目标,缺乏过程性和体验性目标,对大学生的创新环境的创造和创新素质培养缺乏。2.一味强调从就业适应性的视角定位知识的传授,目的是为了更高的就业率,忽视创业能力等全面素质的挖掘。3.重视实用知识以及实用能力的培养,而对大学生人格、品德、交往以及处世能力等方面重视较少。

在课程内容方面,尽管大学开始重视人文素质的教育,但是还是呈现出专业知识狭隘,通识教育缺乏。一般大学课程分为四大块: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现行课程中,无论是那个板块,都存在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存在错位。例如:1.教材、课程内容与科学技术无法保持同步,知识传授静止化 ,新知识更新迟缓,与社会和生活的脱离程度较为严重。2.任选课内容薄弱,通识教育流于表面。大学课程的设置总体上说偏向科技教育,轻视人文教育。课程内容偏向专业教育,忽略通识教育。导致众多大学生虽有大学毕业文凭却社会常识缺乏,知识虽多却无法准备判断外界事物,掌握谋生手段却不明白生活的真谛。3.课程内容强调系统性、严谨性、学术性,而忽视实践性的培养。学术性绝对真理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养成对权威的盲从,忽视用实践进行检验,难以吸收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应用、发展和创新。4.教学方法忽视对基本学习方法的关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程和教学的只注重大学的课程学习而忽视学生的学校技能、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工具理性蔓延导致高等教育的价值失落

当前,全球都面临价值失落的问题,而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追求金钱、物质、利益、消费、享受等世俗的普遍准则。许纪霖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面临基本的核心价值缺失,物质生活的不断富裕的另一面是精神生活的空虚,伦理实用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泛滥,中国陷于普遍的价值失落和认同迷失之中。”[8]

中国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非常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引进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展现了较为明显的功利性:一是吸收了日本的商店式的速成师范和速成法政教育的影响,在当今的中国,速成思想铺天盖地,难以遏制。二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拿美国教育中的改革措施不明底细,冒险实施,例如“自动的教育”,“实验的教育”,今天实行“二四制”,很快改成“三三制”,又很快实行“道尔顿制”。学校拿舶来的名词冒险实施教育改革,忽视教育的基本要义。

“教育在一个稳定的社会里有两项基本功能,一是维系和传输社会的核心价值,二是培养个体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技能。”由于社会的重大转型,经济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原本的社会基本价值观被打破,社会的交往模式发生混乱,实用主义的工具理性蔓延至校园,教育中也出现价值相对主义或者价值虚无主义。高等教育在工具理性的价值观下迅速的从个体本位的教育观转向了工具实用本位的价值观,成为追求社会、政治、经济和个人物质满足的工具。在近代的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浪潮中,大学教育不断地迎合着社会的各种需求,强调与社会和市场化紧密结合,成为了社会流行的“风向标”,与人的精神需求和人文价值越行越远。“文学系教学生的主要是文学知识,培养写作能力、阅读、表达等技能,目的是把学生培育成秘书、语文教师、编辑、记者等,大学文科教育变成了职业培训。”[9]

现在一些高校更加注重科学研究、科技教育,希望通过科技创新使得大学在社会中获得优势。高等教育的专业化、片面化越来越强,科技至上、科技主义、科技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大学中的意识形态,而人文教育一再被挤压,个体的价值追求和大学的文化整合能力失落。一如斯诺所述,大学中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形成了一道很难跨越的“鸿沟”,由于互相之间的不理解以及竞争和敌视,学科之间相互压制乃至形成学科霸权,阻碍了高等教育的正常的发展规律。

工具主义的价值观使高校教育陷入公共性危机。工具主义的价值观渗透在高校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师的教育观念里,从而影响着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方向、方式和效果。

四、高等教育的价值回归与秩序重构

教育可以“救国”,也可以“误国”,罗家伦认为教育就是把民族曾经的良好的经验和才智传递给后代,以此来发扬民族的文化。尽管高等教育在强调适应社会中走向了偏狭, 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期望仍然强烈。要使得高等教育实现价值回归和秩序重构,必须从两点入手:首先是要超越社会的现实文化, 尤其是以工具理性为核心的现代社会主流的文化价值观, 转向实现高等教育引领社会进行价值定向的功能。重视爱、真、善、美的价值内涵。其次, 高等教育要超越自身, 摆脱长期被动适应社会、一味迎合社会而导致的主体性失落。重新发挥大学原有的教育理念和本质,自主地、批判地对待现实社会和文化。

简单地讲,大学的基本精神在于发展学术、养成人格、完善心智, 大学既要避免受外界的工具思想左右,也要清除教育内部单纯的功利因素。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表明,大学精神总是随着大学与社会的过于紧密而呈现衰弱状况。日本教育家永井道雄指出“现代大学危机”:“当大学与企业结合得过于紧密, 学术上又过于反映出实用性的时候, 大学的创造性就会枯竭。”[10]大学和现代社会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要保持教育的本质追求,避免轻率地关注眼前的利益而放弃长远的责任。

大学既要立足现实、又需有批判和超越精神。对人的精神文化和道德状况的关注, 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应该是高等教育本质的体现。当然, 高等教育绝不会排斥科学教育, 因为科学是时代的特征,是现代文明的中枢,也是高等教育面向社会的优质资源。科学自身并不会导致危机,社会价值观的偏颇才导致了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失落,也会引起社会的失序。因此,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应该相辅相成,互相导引和约束,才能使得高等教育秩序重建,给社会以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

[参考文献]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3)[K].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408.

[2]克拉克·科尔著,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96.

[3]克拉克·科尔著,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M].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80.

[4]德里克·博克著,徐小洲等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

[5]马尔科.安东尼奥,罗德里格斯.迪亚斯著,刘榜离译,高等教育:下一世纪的幻想与行动[J].教育展望,1999(3):18.

[6]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M]. 商务印书馆.1972:8.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169.

[8]许纪霖.中国凭什么统治世界[J].文化纵横.2010(3).

[9]葛红兵.论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及大学人文教育问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3.

[10]转引自大光.永井道雄的高等教育思想[J].高教文摘.1991(5).

[作者简介]徐水晶(1976—),女,江苏常州人,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政策、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邮电大学引进人才项目(编号:NYS212005),南京邮电大学教学研究改革项目(编号:JG01712JX77),南京邮电大学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编号:GJS-XKT1203)。

作者:徐水晶

上一篇:社会打黑除恶法律探讨论文下一篇:学校老师道德人格简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