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主义创业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在“就业难”的社会背景下,创业教育逐渐被各类学校重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用主义创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实用主义创业教育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学生公益创业的心理动机、价值取向与目标选择

[摘要]公益创业着眼于用创新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公益创业活动获得自我成长。高职院校学生公益创业的心理动机与价值取向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了高职院校公益创业实践的目标选择。因此,梳理三者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是高职院校学生公益创业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公益创业 心理动机 价值取向 目标选择

[作者简介]陈湘瑶(1976- ),女,湖南洞口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心理学;韦小双(1981- ),男,江苏扬州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003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接受美学视野下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心理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SJD880127)

公益创业是近些年来一种新的创业模式,是个人或组织在社会使命激励下采用创新方法、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的创业活动。大学生是公益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未来公益创业的重要力量。就高职院校学生公益创业而言,其心理动机、价值取向与目标选择影响和制约着公益创业教育的成效与发展。

一、高职院校学生公益创业的心理动机

心理动机是人从事某项活动的内在原因。参与公益创业的这种内在的驱动激励高职学生创业行为的产生,这种创业动机是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它激励高职学生把参与公益创业内化为自己的个人目标,让高职学生在参与公益创业过程中寻找机会,同时把握机会,实现创业。他们的心理动机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1.自我成长的利己动机。通过公益创业个人可以获得不断的成长和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参加公益创业活动,在活动中获得人格发展和能力增强。在自身参与公益创业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发现机会的能力、对风险的忍耐力、团队协作能力、企业家的特性;同时,对参与公益创业的学生而言,在创业实践中得到了他人的关心、友谊、尊重、他人的支持认可与合作,获得个人能力的提升,得到情感和心理的满足。在这种自我成长的利己动机的驱动下,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参与公益创业活动,从活动中感受自身的价值,确认自己是被他人所需要的,这些心理需要是利己性的。

2.社会发展的利他动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贫富分化的情况日益加剧,新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不断涌现,社会需要个人和企业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需要个人和组织能够更主动参与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公益创业就是在社会使命和创业精神的激发下产生的,它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解决社会问题,产生社会价值。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公益创业,利他动机明显。由于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有能力、有知识,认为自己有义务为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做贡献,他们感到帮助别人是自己的责任。公益创业追求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增加公共福利,他们的核心动机是利用机会来进行社会变革和改善。开展公益创业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包括社会使命感、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以及技术、管理技能等在内的系统教育,更强调创新性、公益性和社会使命感的培养。

3.自我与社会相结合的混合动机。创业动机是影响创业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其他条件都很好的大学生,完全可能因为没有创业动机或缺乏自信心,不愿承担风险而不选择创业,或者由于创业动机的缺乏,使得对创业机会的把握、对创业形势的分析出现偏差。公益创业动机既有利他主义的激励也有利己主义的鼓舞,公益创业动机的形成受到家庭、学校教育及社会的影响。同时公益创业具有更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公益创业者面对社会问题提出新方案,解决社会弊病,在公益创业活动中获得心理和技能的满足,他们乐于自我纠正、自我突破和分享荣誉,他们在获得自我成长的同时对社会产生强烈而又深远的影响。他们既有利他动机,同样具有利己动机,他们有很强的自我实现动机,发现社会需求,追求社会创业的机会,追求社会影响与制度变革,也具有很强的风险倾向和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公益创业是利己动机和利他动机的混合体。

二、高职院校学生公益创业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受到创业者主观意志的制约,由于知识、认识、态度和价值取向的不同,高职院校学生公益创业出现“三重三轻”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如下:

1.重个人本位价值取向,轻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个人本位价值取向就是从个人需要出发,对个人发展和完善的价值,而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就是从社会需要出发,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在高职院校学生公益创业活动中,出现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倾向,他们参与公益创业的主要目的不是解决社会问题,谋求社会发展,而是自身完善,获得实践经历,增强自身能力,改善人际关系。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主张人是社会的产物,人也是社会的人,人的这种社会属性决定了他们在公益创业活动中要以社会价值为中心,通过活动和教育使个人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他们认为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的一切都应服从于社会的意志,高职院校公益创业这种重个人价值取向的倾向使公益创业活动陷入两难的困境。

2.重实用主义价值取向,轻理性主义价值取向。公益创业活动中,实用主义价值取向强调参与公益创业是以自我的发展、能力的增长、社会问题的解决等实际功效作为价值标准,公益创业活动的主旨在于鼓励高职学生在公益创业实践中学习和体验,并且用这种知识来寻找答案,解决个人和社会的实际问题,实现实用主义的价值。而理性主义价值取向忽视公益创业的实用性和职业性,主张教育是生活的准备而不是职业的准备。公益创业的理性主义价值取向认为公益创业活动就是在活动中探索真理、完善人格,对知识的追求不是主要目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虽然也承认人应具有理性,但理性本身不是目的。公益创业的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参加公益创业活动要提高自身发现、处理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导致在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活动中,出现重实用主义价值取向轻理性主义价值取向。

3.重科学精神价值取向,轻人文精神价值取向。公益创业活动中,科学精神价值取向是高职学生在公益创业实践活动中认识公益创业本身,探寻公益创业的客观规律,并且在公益创业活动中培养严谨、探索、批判和创新的科学精神。而公益创业活动中的人文精神价值取向是高职学生在公益创业的过程中,获得对自身生存意义的理性思考,公益创业完善了高职院校学生对真善美内涵的理解,对个人自身命运的关怀,还有自己的理想、信念、人格和道德等。科学精神价值取向与人文精神价值取向是公益创业活动的重要价值之一,两者相辅相成。但是,高职院校公益创业存在重科学精神价值取向轻人文精神价值取向的现象,轻视人的情感、信仰和价值因素对创业活动的影响,这种严重的“趋利性”的取向,导致了公益创业活动中人文精神的缺失,造成了高职院校学生精神家园的丧失,出现了价值与信仰的冲突,从而使公益创业出现新的危机,社会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

三、高职院校学生公益创业的目标选择

高职院校学生公益创业既要立足于个人发展,又趋向于社会需要,是一种理性与实用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教育。它能促进公益创业者自我价值的实现,唤醒他们的创业意识,使他们在自我意识的觉醒中自觉地去认识和体验,在探索与实践中充分发挥个体的创造力,同时,公益创业也能促进每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传承创新精神。高职院校学生公益创业的目标选择要立足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

1.构建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体系。公益创业教育实现了对教育价值取向的有机整合,在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体系中,我们要完善公益创业教育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体系。第一,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将公益创业的知识和理念嵌入就业指导课、心理健康课、职业生涯课、商务礼仪课和日常专业教学计划当中;第二,以项目教学为中心进行模块教学,公益创业教育应以项目为中心,通过团队合作式学习培养工作素质,提高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挑战风险的毅力;第三,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公益创业”复合型师资队伍,聘请知名专家与有成功公益创业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参与公益创业教学,同时培养高职院校自己的公益创业教学团队,提升公益创业教育的指导能力与业务水平;第四,加强公益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基地是锻炼高职院校公益创业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是把公益创业理性主义价值取向与实用主义价值取向融合的主要阵地,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创业管理与实践,锻炼他们的毅力、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高职学生的创业生涯规划能力。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完善了个人的专业知识,培养了自身的思考能力,同时创业也强调知识的实践运用,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创业实践的能力,将知识转化为财富的能力,实现公益创业理性主义价值取向与实用主义价值取向的融合。

2.完善公益创业的政策、法律社会支撑机制。通过完善公益创业的政策、法律社会支撑机制,为高职院校学生公益创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社会与企业发挥监督和协调的职能,为高职院校学生公益创业提供宽松适宜的发展环境;同时,学生在进行公益创业实践中,着眼于自身的全面发展,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这是一个双赢的现象。完善高职院校公益创业的扶持政策,加大对高职院校学生公益性创业的扶持力度,制定专门政策,对高职学生公益创业活动提供资金援助,如启动资金、小额低息贷款等,同时对高职院校学生公益创业在场地费等方面实行费用减免,针对社会需要为公益创业者提供市场信息、网络关系等,帮助学生进行商业化运作,为学生公益创业提供运行良好的市场环境,细化申请程序、出台配套措施,设立专门的法律援助机构,为公益创业提供法律咨询与服务,让学生在公益创业活动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结合。

3.发展公益创业类社团,培育公益创业文化。在公益创业活动的驱使下,公益创业类社团先后兴起。这类社团关注公益,关注各类社会问题,他们对社会诉求和热点把握准确,他们直面社会问题、直接参与创业实践,他们组织志同道合的成员,成为培养公益创业者以及公益创业团队的摇篮。同时公益创业类社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培养公益创业者严谨求实、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通过创业活动培养学生创业激情、对梦想锲而不舍的意志等。通过共同的理想和使命,公益创业类社团以共同的价值观加强社团文化建设,以文化建设来统领全局,用创业实践类提高创业能力,培养优秀的公益创业人才。公益创业类社团在实践摸索中获得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同时在实践中宣传和培育公益创业文化,实现了公益创业科学精神价值与人文精神价值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动机水平调查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5(2).

[2](美)亚瑟C.布鲁克斯.社会创业:创造社会价值的现代方法[M].李华晶,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严中华.社会创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陈湘瑶 韦小双

实用主义创业教育论文 篇2:

创业教育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及其应对

摘 要:在“就业难”的社会背景下,创业教育逐渐被各类学校重视。然而,在其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创业价值观教育与创业技能教育的矛盾、施教者实际效果与受教者良好期待的矛盾和创业活动环境与创业实践环境的矛盾,凸显了“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对立、“纸上谈兵”与“头脑风暴”的碰撞及“自我想象”与“社会现实”的脱节这些深层原因,只有促使学生获益从获取创业知识向增进创业意识转变、教学形式从固化单一理性向灵活多元感性转变和项目主导从“政府推动型”向“社会参与型”转变方能应对上述问题。

关键词:创业教育;时代背景;现实矛盾;深层原因;应对策略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课题2013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职校生心理与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研究”(项目编号:BJA130094)

作者简介:邱逸峰,男,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法治。

一、时代背景

“就业难”,“难就业”已经连续数年成为热门词汇,据此教育部不断提及“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通过舆论导向、政策优惠等措施鼓励毕业生走创业之路,以期降低社会就业压力。然而,全球知名的麦可斯数据有限公司于2012年和2013年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与《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显示,全国2011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仅为1.6%,2012届略有上升,也不过2.0%。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在提升毕业生创业动机和创业人数方面并无明显成效,窥斑见豹,职业院校的数据表现估计也是差强人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不是政府和学校不重视,也不是学生不想创业,而是政府和学校的创业教育理念和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难以契合导致的。

二、现实矛盾

(一)创业价值观教育与创业技能教育的矛盾

一个毕业生是否创业、能否创业、如何创业,这是一位创业者最先应该思考的问题。在社会普遍弥漫着的“功利主义”气氛的条件下,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对创业课的开设动机和学习动机或多或少地有着理解上的偏差。站在部分学校的立场,似乎觉得多多教授创业的技能就能帮助学生实现创业梦想;站在某些学生的立场,似乎觉得只要学到了上述技能就能去创业,只有学好了上述技能才能创好业。其实,两者的理念和想法都是值得商榷的。对创业技能情有独钟的学校和学生忽视了一个浅显的道理,那就是课堂中教授的知识和技能相对与日新月异的社会潮流永远滞后!可叹的是,当有部分学校开始注重创业意识等创业价值观方向的教学时还常常遭到学生的抵制,认为这些内容“空洞”、“不实用”,从而直接导致创业教育对学生主动创业意识的提升不明显,这一点常成为质疑目前学校创业教育效果的主要理由之一。

(二)施教者实际效果与受教者良好期待的矛盾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一些学校觉得,学生将来踏出校门创业,只要把涉及到的知识教清楚,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就完成了,课堂上就容易出现“满堂灌”的情况。这种课对于已有创业意愿的少数同学而言也许正是他们需要的,而对于大多数对创业迷茫困惑甚至根本就没有思考过创业的同学来说,无疑是难以激发兴趣的。如此“舍本逐末”、“聚焦少数,忽略多数”的课堂实际效果可想而知。[1]还有一些学校,已经注意到了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用于创业课堂,因此采用了活动化教学、情境化教学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但由于大多数创业课的授课教师并未真正参与过创业,缺乏创业实践经历的支撑,即使在授课形式上契合了学生的感知特性,但授课效果的可持续性偏弱,难以将该课程的效果最大化。

(三)创业活动环境与创业实践环境的矛盾

自创业教育受到各类学校青睐,不少学校除开设创业课程外,还积极举行各种创业活动及建设各类校园创业基地,对在校学生认识创业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然而,由于过多地关注于创业教育的次功能,政府和学校较易忽略创业理念端的基础内容,而更多关注那些创业行为端的形式内容,导致学校从创业活动层面推进创业教育的热情有余,而从教学改革层面推进创业教育的作为不足,而学生尝试创业活动的实战能力毕竟缺乏基础,于是很多创业活动就容易陷入了形式主义的倾向,与社会创业现实脱节。[2]这些做法对于促进中国社会创业活动的现实价值目前尚不明显。

三、深层原因

(一)“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对立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东京会议报告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这种人应具有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3]但在现实中,有些学校过于看重创业教育的次功能(创业知识),注重短期效应,对走上创业岗位的毕业生主动创业意识、创业社会责任感的正向影响作用发挥的不明显,而一部分学生却始终在内心贯彻“实用主义”思维,从而催生了施教者对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与受教者对创业教育的作用期待之间的明显矛盾。如果创业教育仅着眼于短期内促成更多人去创业的次功能,则极有可能在教学实践中强调只要学好创业技能则“人人都可以成功”的愿景而忽视“大多数创业者都不是那么成功”的事实,创业教育在教学改革方面就容易陷入多讲授一些创业技巧的误区。

(二)“纸上谈兵”与“头脑风暴”的碰撞

创业教育重点是培养人,其培养的绝不是只会模仿和听话的好学生,而需要培养新奇想法不断,自主意识鲜明的个体。然而,上述要求对创业指导教师的个人素质要求很高,创业指导教师如果认识不到创业教育的意义,就不会有“为创业而教”的意识与热情。为保证创业教育的顺利进行,创业指导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在实施创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指导和激励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被激发。[4]除此以外,创业教育的长效性还取决于创业指导教师自身的创业能力,遗憾的是,校外实务界的师资进入学校的顺畅机制仍未形成,学校现存的创业指导教师中相当比例的人存在纸上谈兵的弊端。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其讲授的创业教育内容的有用性亟待提升,有些课程讲授的实际效果甚至可能破坏了受教育者对创业活动原本的良好期待,事实上起到了“反创业教育”的效果。

(三)“自我想象”与“社会现实”的脱节

近年来,诸多学校创业基地建设如火如荼,但总体而言,这类创业教育项目创业实践科技含量不高,主要形式大多为地摊式的低水平贩卖型创业,短期功利性倾向较为明显,自我想象式的模拟成分较多,大都与市场脱节,可持续发展存在先天不足,其自身生存时间不长。从政府颁布政策的角度看,基于对创业学生的“弱势”定位,对学生创业的扶助政策对象主要是“就业困难”学生和对应“劳动密集型”产业。显然,其最终目的并非扶助“创业”,而是通过扶助创业来增加“就业”。然而,具有浓厚创业欲望和创业能力的,往往是学生中的精英分子,其创业初衷并非是为政府增加“就业”,在现有的创业政策思维模式下,对这部分精英学生的鼓励和支持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可见政府制定政策的思路与学生创业的初衷也有一定的脱节。

四、应对策略

(一)促使学生获益从获取创业知识向增进创业意识转变

在学校看来,创业教育是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通过创业教育使学生初步形成创业的能力。但站在学生的角度,有些学生萌发创业意愿的动机其实非常单纯,无非是“不能”或“不想”就业,于是就选择了创业。作为开设创业课程的学校,应当意识到创业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途径,而应该是从根本上培养学生主动创业的精神和意识,进而上升到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社会活力”的社会使命为己任的高度。[5]学校要引领、推动社会创业实践,首先应当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放下身段,主动融入社会,把社会蓬勃发展的创业精神引入创业课堂,倡导以培养企业家精神为主旨的创业教育,不以培养能够制造出更多工作人员这类功利性需求,而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素质,尤其是创业精神和能力为目的,不以追求眼前的成功创业者为目的,而是为未来人才培养发展做储备,以非功利性创业技能教育为主。

(二)促使教学形式从固化单一理性向灵活多元感性转变

创业教育的核心和重点是创业精神培养,提高学校创业教育效果最重要的不在于有形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而在于学校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传统创业课程主要集中在企业运作管理领域,探究性与体验性内容较少,比较枯燥,有些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课堂说教式教学方式为主,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很少得到有效运用。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以仿效北京光华基金会的NFTE创业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强调体验,采用多样的授课形式,丰富课程内容,涉及多门学科各个领域,以现实社会的状况为切入点,自始自终将现实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贯彻其中,将学习者置身于创建企业、发展企业的动态过程中加以引导。如果可能的话,学校教师应以身为范,拉近教师群体与社会、市场的距离,增加其对社会的贡献度,更自由地实现知识创新的资本化。假如上述做法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施行有困难,则可以退而求其次,聘请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发挥校内师资与本地区创业者合作优势,建立中小创业者进学校与教师互动教学机制,实现社会创业经验反哺学校创业课堂的教学改革。

(三)促使项目主导从“政府推动型”向“社会参与型”转变

目前,学校与蓬勃发展的社会创业文化相对疏离,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很多学生毕业后不倾向于创业,与学校内部缺乏真正的鼓舞创业的精神有很大的关系。在一个缺乏创业精神的教育环境中,再多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教育活动的成效都会大打折扣。[6]学校良好的创业教育能力不仅应表现在对本校学生良好的教育质量上,还应体现在能够为本地区创业者提供实在有用的创业服务上,职业院校更应如此,而现实是,学校在这些方面鲜有作为,其创业教育成效也还远未得到社会的认同。针对此类问题,笔者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需要脱离政府推动的框架,强化社会参与,使学校师生的创业精神与民间社会的创业精神交融互动。学校须完善机制,引导更多的社会创业导师主动参与创业教育活动,尤其应注重吸收社会上既有创业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资深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参与学校的创业教育项目,还要重视学校创业知识和理念对本地区创业者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创业人才的互动交流,改变学校创业教育闭门造车的现象。[7]不过,这类措施必将要求学校改革现有的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也需要政府给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如此才能使更多学校在事实上形成自己的办学个性,使其充满创新特征的创业精神得以勃发,涌现出更多的如“义乌工商学院”一样的学校,真正提升学校创业教育的层次。

参考文献:

[1]赵彩瑞.大学生创业的现状与问题 [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0):2.

[2]孙志明,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导刊,2011(2):3-4.

[3]通过教育开发创业能力——东京小组研讨会报告[J].教育情报参考,1991(2):2-3.

[4]陈银姆.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1(3):3-4.

[5]宋全政.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3.

[6]朱明德.大力弘扬创业精神[J].瞭望新闻周刊,2003(2):2.

[7]尚志萍.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9.

[责任编辑 李 漪]

作者:邱逸峰

实用主义创业教育论文 篇3:

新加坡高校科技孵化:创新大于创业



对新加坡而言,也许追求创业成功率才是其科技创新孵化的亮点吧。

作为曾经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制造业、金融业等领域一直被外界所称道,但有观点认为,新加坡在新一轮以互联网科技为主要特征的科技产业变革中落伍,在科技孵化领域也没有像以色列、中国那样遍地开花、成果斐然。然而多位新加坡资深人士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奉行实用主義的新加坡人在科技创新孵化领域有其自身特点。在新加坡顶级高校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科技孵化机构,并没有一窝蜂创业的热潮,但由于在其科技孵化中创新大于创业的特征,创业成功率却大大提高了。
科技孵化的国家力量,重点扶持生存科技

新加坡有两所全球知名的世界级大学,天使空间在考察中发现,新加坡政府科技孵化的国家力量,正是通过这两所大学得到展示。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BLK71科技孵化器是大学与成熟企业和政府机构联合建立的,是一个以技术为中心的生态系统构建器和全球连接器、可催化和聚合的初创社区,在新加坡本地和全球市场引领新举措并提供指导和增长机会。BLK71 通过优化每个实体的独特体验、大学的研究能力和技术,以及合作伙伴的投资和商业敏锐度,在每一个创业实例都体现了创业、合作协作伙伴关系的精神。

南洋理工大学的创新与企业公司NTUitive科技孵化器,主要是管理大学的知识产权、促进创新、支持创业并促进研究的商业化。NTUitive有明确的科技产业方向,在孵化器内,LUX光子学联盟、国家增材制造创新集群 (NAMIC)、分离技术应用研究与转化 (START) 中心、新加坡膜联盟 (SG MEM)、新加坡国家生物膜联盟 (SNBC)等组织赫然在列,彰显了新加坡科技孵化的国家力量。

如LUX光子学联盟由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起,并得到国家研究基金会的支持。该联盟充当催化剂和网络平台,将光子学的前沿研究转化为由所创建的价值链支持的各种应用;国家增材制造创新集群由国家研究基金会支持,并与新加坡企业发展局和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合作,培育有前途的增材制造技术和初创企业;新加坡国家生物膜联盟由国家研究基金会资助,旨在促进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政府机构和行业之间的协同互动,以开发新产品或针对现有挑战设计解决方案,使技术转化成为可能。
创新大于创业,提升创业成功率

众所周知,由于新加坡的社会环境比较友好,社会保障体系相对比较完善,新加坡人的创业热情并没有其他国家如以色列、中国那么高。新加坡高校毕业生热衷于成为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通过进入金融机构或大企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主流,创业人群是非主流,且科技型小微企业数量远不如其他新兴国家那么多。

对新加坡高校而言,其创新教育大于创业教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据南洋理工大学NTUitive孵化器负责人介绍,正是基于成功创业者只是少数、创业失败是大概率事件的意识,南洋理工大学并不鼓励不成熟的学生盲目参与创业,如果在校学生想创业,往往会有机会被选送到知名大企业获取工作经验,在对行业、技术有较好理解和把握后再决定是否创业。如果学生或校友有好的创业技术或点子,也需要经过NTUitive孵化器严格的审核,再决定是否支持其创业。

天使空间在考察中发现,与世界通行的主流科技孵化器类似,NTUitive孵化器为其孵化计划下的初创企业提供指导、孵化空间、赠款和筹款支持。其中初创企业SG创始人资助计划可以支持具有强大差异化、可行商业模式、良好市场潜力和强大管理团队的企业,为初创公司提供5万新元的启动资金补助,其后会一直有各类投资资金支持活动。

不同的是,NTUitive 对初创企业的孵化没有固定期限,一般最短期限为5年——这样的耐心也许只有政府背景才可以承受。对新加坡而言,也许追求创业成功率才是其科技创新孵化的亮点吧。

作者:陈海砚

上一篇:电子技术档案管理论文下一篇: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