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老师道德人格简析论文

2022-04-23

摘要:班主任作为我国学校基础教育制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必然需要追求更高更好地发展,即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简析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必要性极其在工作中的问题,挖掘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内涵,从重视其师德、提高班集体管理能力、增强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学会对学生进行精神关怀等方面拓宽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途径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学校老师道德人格简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学校老师道德人格简析论文 篇1: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教育伦理思想探析

摘 要:抽象法是抽象形成的自由的、外在的客观的法,具有强制性,需要道德的否定加以扬弃。道德是主观的、内在的、抽象的善,道德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又需要现实的、客观的、善的伦理再次否定与扬弃达到超越。《法哲学原理》对个体性和普遍性的分析,有助于深入探究教育的伦理精神。

关键词:黑格尔;教育;伦理;道德

法哲学中,黑格尔深刻认识到了人的理性本质或者说是精神本质,认识到教育在主观精神经由客观精神向绝对精神发展中的主要作用。关于教育的作用、内容、目的、责任与实施等方面的深刻思想,至今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我们要生存并发展下去,就要习得已积累的、前人的生活、生存技能及知识,并有所创新、创造而有所发展。当下教育如何使我们传承已有知识呢?知识通过教育来获得,通过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来实现。教育须有以普遍性、客观性为内容的伦理精神,是个别、特殊通过与普遍、一般的统一,从抽象法到道德的否定,再由道德到伦理的否定之否定。通过教育使个人成为社会化的、有人格的、自由的人,成为伦理的共同体,即从特殊的存在上升到普遍的存在。黑格尔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它是有意志,有理性的人所特有的。自由的本意是自立、自为。“假如我是依靠自己而存在,那我就是自由”。

一、从抽象法到道德的第一次否定、扬弃到超越

法或抽象法是抽象的、外在的、偶然的、客观的、强制性的、外在于人主观意志的、客观的法。在这阶段个体具有自由意志和精神的存在。各人拥有财产权是个人自由实现的基础、开端。私人财产所有权的存在有其必然性,是个人成为现实的存在。个人有了财产权,才有了物质的保证、保障,才能使人不受物质的牵绊,而有实现自由的可能性。所以,抽象法只是一种可能。正因为这种法是抽象的,所以局限于否定性的方面,即不得侵害人格或从人格中所产生的东西。所以“在抽象法中只存在着禁令,至于命令的积极形式,从其终极内容来看,也是以禁令为基础的。”所以道德在抽象法阶段是否定性的,具有偶然性,是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并未被人的意识所自觉到,而只是以命令的形式被体认的,是一种他律道德,是以服从命令的形式存在的,而人格是肯定的东西,“使它仅仅成为主观的这一限制是矛盾的和无意义的”。因此“它要扬弃这种限制,使自己成为实在的”。即使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的人实现自身的价值,超越外在设定的约束性的法。从而,在法的领域中单个的自由意志所具有的抽象规定性需要道德来克服。道德是主观意志的法,是在抽象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以具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的个体的存在为前提。从客观上升到主观,从外在于人的意志的强制的法到被个体意识到的道德内在的、个人的法,外在法通过道德内化为人内心的自觉意识,道德成了主观内在法。从抽象法到道德的转变是从他律上升到自律的过程,道德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自律。反观教育,如果教师一味的教,而学生不主动的去学、能动的去学,结果是要么学生不知老师所云,或学到的知识是“死”的知识。知识不但要在教育环境中使个体与之相互作用获得,更应主动反思,能动地去思考学习,对知识再加工,从而成为自己头脑中的东西。也就是道德对抽象法的超越与扬弃后,超越了法,超越了外在的限制,试图在自身中寻找自我实现的因素。外在的知识通过教育而被个人获得成为主观的东西。道德教育不应仅仅简化为灌输道德规则的教育,外在的约束和强制可以作为道德的一种手段,但不能代替内在的道德反省和道德自律。如果不培养儿童对道德规范的内心认同感,使其因体认而自觉遵守,则外在的强加就是徒劳无益的。

二、从道德到伦理的第二次否定、扬弃到超越

第二部分的道德扬弃了第一部分的抽象法的局限性,可道德领域的善只具有个体主观应然性,只是个人心中的意志,是内在的,没有变为现实的善。我们要统一两者,即主观的道德自律与社会的客观抽象法的道德他律,使两者统一于伦理,理论联系并作用于实践,才是活的、真正的理论。一个理论描述得再好,若未用于人,则是无用的,未得实践检验的,不可获得它的真假性质。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黑格尔说,“在道德的东西中,即当我在自身中反思时,也有着两重性,善是我的目的,我应该按照这个理念来规定自己。善在我的决定中达到定在,我使善在我自身中实现。但是这种定在完全是内心的东西,人们对它不能加以任何强制。”所以抽象法和道德都是不完全的,前者是“局限的和有限的”,而后者是仅有主观环节,两者都缺乏现实性,都需要在伦理中达到统一。这样,道德再次否定、扬弃而达到更高阶段,并在其中得以实现。伦理是“主观的善和客观的、自在自为地存在的善的统一”,作为一种现实的、活的善,伦理必将超越道德并使道德在其中得到实现。什么是伦理呢?伦理是人的本质规定性,指的是个人意志与普通意志的统一,个体只有作为伦理实体的成员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和解放。道德是主观的、内在的;伦理是客观的、社会的、现实的。道德是主体内在的操守、良知,表达了人向善的可能性;伦理是客观的,是一种生活秩序,伦理内在地包含道德,是实现了的道德,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个人的道德美德是个别的、特殊的,要成为普遍的,就必须在公共的伦理生活中寻求普遍的社会正义;个人也只有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道德内在的、主观的善在伦理中才能成为现实的善的行为。个人的应然应扩展为大众的应然。在第一次否定时得到个人主观能动的认识,化为已有的东西,成为自律的、主观的东西,由客观上升到主观。在第二次否定时,道德上升为伦理,使主观与客观得到高度统一,使个别达到一般,特殊上升为普遍。

黑格尔道德与伦理区别使道德的主观性得到否定的扬弃,使道德向客观性发展。在人的主观道德善表达于外时,得到伦理,即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单纯存在于自身内心中的善即主观的善,再好也是主观的,未表达于外,也只是有向善的可能性,在没有外化为道德行为之前,只是自由意志的一种可能形式,而自由意志有向善的主观意志,也有向恶的自由的主观意志,有为恶的可能性。道德的善与恶具有共同的根源,如果诱发的是善的诱因,则人易向善,若恶因诱之,则易向恶。如黑格尔认为的“良心如果仅仅是形式的主观性,那简直就是处于转向作恶的待发点上的东西,道德和恶两者都在独立存在以及独自知道和决定的自我确信中有其共同根源。”“恶同善一样,都是导源于意志的,而意志在它的概念中既是善的又是恶的。”故而没有表现为行为的道德只是内在的善,是一种可能性。道德只有在实在的伦理关系中才能实现自身,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综上所述,现时代的教育必须具有伦理精神,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需要在良好的、善的伦理共同体——整个社会和国家中来培养。杜威说,(黑格尔的教育观念)就是要有意识地把人格的圆满实现和彻底的有规律的服从现有制度结合起来。”教育负有伦理的使命,伦理作为人的应然本质,着眼于人的幸福和完善,两者统一。伦理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伦理本质,使个人成为伦理的存在,实现人之为人的自由和解放。因此,伦理教育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中介,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环节。

参考文献:

[1]李清富.黑格尔法哲学中的自由教育思想简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2]【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8:56

[3]【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翟楠,李长伟.教育的伦理精神——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7,(3-4).

[5]柳谦.教育与人的伦理本质——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教育思想探析[J].学术论坛,2007,(7).

[6]【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姜卫星

学校老师道德人格简析论文 篇2:

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问题及其改进途径

摘要:班主任作为我国学校基础教育制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必然需要追求更高更好地发展,即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简析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必要性极其在工作中的问题,挖掘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内涵,从重视其师德、提高班集体管理能力、增强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学会对学生进行精神关怀等方面拓宽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班主任专业发展 途径

班主任作为教师队伍的特殊群体,是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班级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是联系班级各学科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与各学生组织、家庭和社会的桥梁。班主任的素质和工作能力是建设积极向上的班集体的基本前提,也是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关键。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级政府以及教育管理部门越来越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建设,班主任专业化水平日渐成为深化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1 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获得国家规定的学历基础上,经过教师职业培训而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教师资格,确保专业地位的过程。班主任专业化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教师专业化,但两者又不能完全等同。一方面班主任是学校中最基层的管理者,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的规章制度,都要通过班主任去实现;另一方面,班主任往往是由主课教师担任,他们是教学能手、业务骨干、科研带头人,他们的工作任务比一般任课教师要复杂得多,艰巨得多。由此可见,班主任专业化的内涵要比一般教师更加丰富。班主任的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的深化与发展。这些年的课程与教學改革,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变化,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提高班集体建设水平,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对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 当前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相当多的学生信仰缺失或畸变,把金钱作为衡量人生成功的标志。“有钱就能办到一切”、“拥有金钱的多少是一个人成功的唯一标志”,认同这一观念的中小学生不在少数。受这种拜金主义的人生观的影响,学生学习的目的趋于功利化,很多中小学生把“未来有个好职业、高收入、过舒适生活”作为自己的学习目的。

其次,学校德育忽视体验教育,部分中小学生即使具备了道德认知,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能转化为道德行为,出现了明显的知行分离倾向,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普遍缺乏,在工作生活中强调自我,个性化倾向严重。尽管广大中小学生都希望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但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做到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来改变现在的不良社会环境。很多人在公交车上没有主动给老人让座;在公共场所看到垃圾,也很少主动捡起来,甚至还有少数学生不尊重老师,在家不尊重父母,个别学生甚至以不好好学习作为对父母的惩罚。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德育工作管理不利和措施不到位等原因外,班主任的专业化程度不够高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的中坚力量,班主任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

通过实证调查我们发现,班主任在工作中主要容易产生如下几个问题:

2.1 班主任工作重心弄错。班主任从事的是以心育心、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班主任应该把精神培养、人格塑造作为他们的首要任务。当前大多数班主任将工作重点放在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上,很少有人将学生的人格塑造作为其工作的首要任务。

2.2 班级建设的能力不高。很多班主任老师只注重班级纪律的规范,目的是为各科教师的教学制造一个良好的秩序,保证班级在学业成绩考核当中取得一个满意的分数。因此,在实践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境:教师在场时教室中安安静静,一旦教师离开,教室里就炸开锅。结果就是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意识不强,反过来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

2.3 工作方法形式化和经验化。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班会,但通过这一途径开展的德育工作并不为学生所接受,因为对学生而言,社会实践活动是其道德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

2.4 在当前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学生接触信息途径越来越多,学生更容易受外来影响。班级管理仍然停留在经验性的水平,对社会变化所引起的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变化不敏感。

以上问题导致相当多的班主任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和教育的要求。总之,没有一支过硬的班主任队伍,学校教育工作以及学生的人格发展都会存在很多问题。

3 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内涵极其途径

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教师不仅授业解惑,更要注意教学生做人、做事,教之以事而喻德。第二,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重点,是抓好班集体的建设与管理。班主任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尊重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善于组织有实效性的教育活动。

3.1 重视班主任的师德

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基本素质分为四个方面:精神境界,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技能,良好的身心状态。

班主任的专业道德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灵魂,它反映出班主任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对学生的爱心,对学习的恒心。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约的,但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在学生的心目中,班主任教师往往就是社会的规范、知识的化身、道德的楷模。他们不仅把班主任教师看作是自己学习的榜样,甚至模仿其言行举止。班主任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道德影响力,甚至于影响学生的一生。任何一种职业都要求从业者具有相应的职业道德,但对从事教育工作的劳动者来说,教师道德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因为其劳动本身就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事业。

班主任自身的道德,是道德教育的资源,班主任的教育劳动,就是道德教育过程,同时也是班主任做人的过程,是班主任展现自己道德人格的过程,因此,班主任教师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做人”,要引导学生“做好事”、“做小事”、“做身边事”,以自己高尚的人格为学生提供一种道德的楷模,起到道德的示范作用,通过“做事”展现人格魅力、人生价值,达到“做人”境界。因此,班主任的专业发展要求班主任具备一定的师德是理所当然的,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班主任的教师道德是班主任专业劳动必须具有的资格,是实现教育根本功能的前提。

3.2 提高班集体管理能力

实践和研究均表明,影响学生学业成功的主要因素是班级同学对待学业的态度,如果一个学生进入一个班风良好、重视学业的班集体,那么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学习成绩就会上升,并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举止。因此,学会班级集体建设,提高组织、教育、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特有要求。

良好的班级集体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在快乐的集体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目标定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学校、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片面地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虽然天天都很努力,但很少有对自己真正满意的。久而久之,信心和斗志丧失贻尽,留下的只有对自己的不满意和不愉快。因此,班主任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自己:明白自己的优点、缺点所在;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该怎样做;思考自己的过去,审视自己的现在,设计自己的将来。其次,目标定位要合理并切合自身实际;再次,要求学生在做到学习上进步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能力和特长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严谨的生活作风,这是现代一个合格的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人性化管理班级。要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承认学生的智力差异,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激励学生成才。

3.3 增强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实现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知识基础,是班主任工作科学化的保证。班主任应具备的专业要求主要包括:促进班主任的人格发展,文化素养发展,专业知识发展,专业能力发展等。班主任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实践知识。

班主任要懂得教育心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要学习和掌握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方面的理论知识;要掌握家庭教育理论、人际交往理论等方面的知识。这些专业理论知识影响着班主任的教育理念的确立,规范着班主任的行为方式,能够帮助班主任实现专业自主发展。

岗位实践知识是指班主任在专业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性知识。它包括在实践中对教育对象的独特认识、对教育问题的独特理解和处理方法、对班集体管理采取的独特策略等。这种知识开始难以用语言准确表述,但随着这类知识的逐渐积累和丰富,它在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的过程中,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生成长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对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结合实际工作,班主任还应切实增强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增强帮助学生增强自立的能力、增强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3.4 学会对学生进行精神关怀

班主任最根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对学生的精神关怀,与学生心灵沟通,學会关心、理解、尊重、信任学生,这也是学生基本的精神需求。班主任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为学会精神关怀、学会班级建设和班主任的教育信条三个方面。精神关怀作为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是许多学者都认同的一个观点,教育以人为本的主要内容是精神关怀,它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指向,是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关键。

关心好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是做好班级一切工作的基础。班主任教师只有以心换心,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学习动机,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增强,学业的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班主任教师尤其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多人文关怀。

班主任教师要富有同情心,理解、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与他们交朋友,体味他们的感受,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不放弃任何一个“差生”,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相信“人人是人才,个个能成才”。班务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民主。班主任只有与学生共同奋进,才能使全班学生获得主动的、自由的、有鲜明个性的全面发展。

为了更好地精神关怀,班主任首先应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和身上的“闪光点”,从而调动和引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班主任的精神关怀要引导学生实现从功利物欲到精神境界的升华,使学生执着于崇高、真诚和友善的精神追求。班主任对学生的精神关怀,不只是向学生灌输一些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或将—些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强加给学生,而是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地激发学生的主体发展欲望,使之自觉地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要求内化为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从而在内心获得一种提升境界、完善人生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周鸿敏,王涵平.班主任专业化的素质及其培养[J].平顶山学院学报,第20卷第6期2005.12.

[2]黄秋艳.班主任专业化[EB/OL].http://happyrose.blog.edu.cn.

[3]傅桂花.努力构建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班主任专业发展现状个案及其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8.(4).

作者简介:

王玉娥(1983—),汉族,湖北宜昌人,法学硕士,重庆教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王玉娥

学校老师道德人格简析论文 篇3:

从人生境界谈优秀教师的道德修炼

【摘要】人不同,人生境界也不尽相同。教师是学生的楷模、社会的典范、知识的传播者,不仅要时刻注重自己的职业素养和人格素养,更应该树立起好的道德形象去影响身边的人,让学生在学校生活阶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本文主要从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大境界出发,重点从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来阐述优秀教师的道德修炼问题,旨在使优秀教师在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准则的基础上,树立更好的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形象,从而完善教师对社会所担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关键词】人生境界 优秀教师 道德

哲学大师冯友兰根据人们觉解程度的差别,把“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分为四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他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由此可以看出,每个人借助自己的觉解能力会建立各自不同的主观精神世界,对于人生则会形成不同的人生境界。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具备不同人生境界的教师在对教育、对学生、对同事、对家长和对教研的态度上都不尽相同,进而所展现的教师道德素质也会大相径庭。人生境界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道德素质的优劣,因此,教师道德的修炼要依托于人生境界的提升。那么,优秀教师到底应该具备怎样的人生境界呢?

一、自然境界

“人生境界”中的“人生”是指人的生存和生活过程。生存即自然界一切存在的事物保持其存在及发展变化的总称,主要是生命的本能延续;生活是指人于生存期间为了维生和繁衍所必须从事的不可或缺的生计活动,主要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生存是基础,生活是生存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生计活动。自然境界处于生存阶段,即人在做事时只是顺着习惯或者社会风俗,并没有思考其意义,也并无觉解或觉解程度较低,就像原始人或小孩一样。在原始社会中,原始人在森林中打猎是为了能吃饱,打制石器是为了防身和生活需要,用树叶做衣服是为了能将自己隐蔽起来,不被怪兽发现,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生存,而并没有思考过其中的意义;仅仅是出于本能的需要和反应,没有自觉意识。一切都只是简单的周而复始、月圆月缺、循环无尽。处在幼儿阶段的孩子也是一样,他所做的活动仅仅是出于好奇或者好玩,并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也没有思考的意识,只是一种好奇的力量驱动着他去做任何事情。在教学中,如果一个教师对自己每天做的事情缺乏主动意识和思考能力,或者说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对别人包括对自己究竟有何意义,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思索其中的意义,而仅仅停留在生存阶段,缺乏对自己或对他人的责任意识。这种教育从根本上否定了教师的意义,否定了教育的内涵。因此,这样的人生境界是低下的。做一名优秀教师更应该提高对自己的要求,要跳出人生的“自然境界”,追求能体现自我价值的更高境界。

二、功利境界

但跳出“自然境界”,一切追求利益化的“功利境界”也不符合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它是学生的典范、学习的楷模和知识的传递者。教师追求利益其实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把追求功利看得高于一切,过度关心自身利益,面对学生少了一份关心与慈爱、一份责任与义务,那就成了世俗和功利的代表,就与优秀教师道德素质的要求背道而驰。蒙台梭利说过,“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1]教育应该作为一种精神而存在,教师应该是帮助他们寻求并发展这种精神的人。如果教师看不到这一点,始终将自己置于人生的“功利境界”,以“商人”的身份来经营教育事业,且一味追求私人利益和地位,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却研究较少或根本没有思考其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师表面看来或许光鲜耀眼,但他们的能力和价值却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质疑,这是非常可悲的,也是不值得的。如果让功利蒙蔽了双眼,将身上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全然搁置,这就基本失去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资格,也放弃了向更高境界发展的空间,而将自己置于苦闷的轮回之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对学生负责,受学生爱戴”应成为教师的座右铭,因此,无论在历史发展的哪一时代,把追求利益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而从事教师这一职业都是不明智的。

三、道德境界

如果教师将自己定位在“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那他就是社会的人,他所做的事就要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需要顾及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这样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这其中包含行为和言论两个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每个人都有捍卫自己说话的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言谈和肆意传播自己的观点,老师要对自己的言语和行为负责,因为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周围的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牺牲的老师太多太多,他们的背影给我们大多数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都试图用自己的胸怀去保护所有学生,他们以自身的血肉之躯为孩子们撑起了一个个最安全的保护伞。他们无愧于万世师表的称号,是教师行业的榜样,值得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尊敬和纪念。但同样是在这次地震中,在四川都江堰光亚学校上课的范美忠老师不仅没有保护学生、及时安排学生撤离,甚至在天涯论坛上发表帖文——《那一刻地动山摇》,在其中说:“如果过于危险,我跟你们一起死亡没有意义;如果没有危险,我不管你们,你们也没有危险,何况你们是十七八岁的人了!”这样的教育方式,毋庸置疑地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道德的缺失,并产生对同伴和弱小者缺乏关爱、人生价值观偏离、人性冷漠等一系列问题。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2]教育是启迪人的智慧,是教会人们思考的过程。学海无涯,教师不仅仅是传授固有的知识,更应该展示一种健康的心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也有人认为任何一个人在重大灾难发生的危急关头,都有可能成为不顾一切的逃离者,范美忠只不过成了一个“自我牺牲”者。他通过展示自己特殊时刻的瞬间表现,换回了公众的指责和唾骂,他的做法是不明智的,而他的坦承和直率却得到了一部分人的称许。更应注意的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起着行为典范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自己的言行对学生带来的影响,必须认识到,自己若不以身作则,又谈何去积极地引导学生呢?所以,至少在道德层面上,范美忠不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通常情况下,教师的爱可以分为两种:表现的爱与内心的爱。表现的爱是很多教师都能够达到的,而内心的爱则是从内心散发出来的一种深沉之爱,它不拘泥于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所处的地位,而是在生活中自然地涌现出来。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爱,表现的爱也只是表面的、肤浅的。但范美忠老师不仅没有内心的爱,连表现的爱都不愿意付出,还一直宣扬他的理论——我不会为任何人付出我的生命,除了我的女儿……这些言论的肆意发表引起了公众的愤怒,并对教师的道德素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即使专业素质再高,也会在工作、交流中出现诸多问题,这是不被容忍和原谅的。“道德境界”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要求自己做到,但在“道德境界”之外,因此,我们更希望一些优秀老师能进一步追求更高的“天地境界”。

四、天地境界

超越世俗的“天地境界”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是大多数人毕生所追求的,但往往都难以达到。它是超脱的,是没有个人私欲的。佛曰:“缘来不拒,缘走不留,顺其自然。”万事由缘也由心是天地境界最好的阐释。“天地境界”从“自然境界”而来,经历了世俗的“功利境界”、跨越了平凡教师的“道德境界”,最后修炼出属于自己的,与世无争、超凡脱俗的境界。它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既超然其外,也融入其中。在天地境界中,优秀教师应具备严谨治学的态度,通过平时教学,时刻反省自身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总结前人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在处理师生关系的时候,师生平等观是优秀教师的主要指导思想。优秀教师不仅在学习中能以平等观念对待学生,给予学生帮助,与学生共探讨,与教师共发展,同时也能在情感、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给予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使学生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能以积极、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因此,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我们应该努力超越“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境界从“道德境界”向“天地境界”提升。不仅要注意加强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文化涵养,提高自己的觉解程度,更应该严格要求自身道德修养的修炼。人生境界的选择决定了教师给自己职业生涯的定位。

总之,作为优秀教师,我们更应该将自己定位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为中华民族的未来铺下最坚实的基石。道德素质的修炼是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实践问题,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素质,让这种职业道德全面浸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发挥价值导引、指向和规范作用,从而产生职业道德效能,让自身的职业道德对教育教学产生较大的道德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高岚,申荷永.蒙台梭利教学法[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3]冯友兰.人生哲学[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冯友兰.新原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5]冯友兰.觉解人生[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6]陈智,李海蛟.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简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

[7]冯天海.从汶川大地震论师德之道[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3).

[8]闫学.教师的人生境界[J].人民教育,2007,(11).

作者:万雪洁

上一篇:秘书教育课程现代实用论文下一篇:经济全球化下文化创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