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课程论文

2022-05-12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现代农业课程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现代农业技术》是高中课改的新课程“通用技术选修课程”中的模块。针对我们前几轮教学中,存在不能有效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我们从教学方法、考核方法、评分标准方面对该校本课程教学进行进一步改进,有效提升了《现代农业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第一篇:现代农业课程论文

现代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摘要通过对课程内容的简单介绍,讨论了学习现代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目的,针对以上内容和该课程的特点讲述了该课程个人教学中的观点和方法,并提出了本门课程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教学方法;探索

基金项目塔里木大学教学改革项目(TDGJ13387);教育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项目(11JDGC003)。

作者简介张宏(1975-),男,内蒙古武川人,副教授,在读博士,从事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研究。*通讯作者,从事教学质量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40623现代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是农机专业的扩大视野和了解当前最先进的加工技术的一门总论型课程。它以先进农机制造科学和技术理论为基础,以农艺、农机制造技术的体系结构为总框架,对农机制造及制造系统本质、制造理念和模式、农机制造中的管理模式、新一代加工技术进行了介绍,使农业机械化学科的学生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先进制造理念[1-2]。伴随当今世界农业科学发展的进一步深入,现代农业机械化新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扩展[3]。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07]1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人员能力,建立农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及其他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服务人员的培训制度,加强在岗培训,提高服务能力”[4-6]。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关心和爱护。

1现代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主要内容

现代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涉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使学生了解农业机械化的定义与基本内容,同时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特点有个基本的把握,然后从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概念与管理出发,对农业机器系统、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农业机器作业生产率以及管理与选型配备进行详细的阐述,进而对目前的一些先进机型进行具体解读;最后对目前的现代农业装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农业相关政策进行阐述[7-8]。

2设置现代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目的和特点

结合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拓展学生视野和延伸學生知识面,了解当代农机制造理念和制造技术的新手段和新方法。该课程是集管理、农田作业先进设备、农机发展趋势以及精细农业概况等为一体的多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情况下,让学生对当前发展的新技术、新理念有一个综合的认识,知道自己所从事的现代农机的发展方向,所以学习现代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未来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有所突破创新[9]。

3现代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现代农业机械化新技术一般安排在大学四年级进行学习,这个时期的学生面临着对自己前途的选择,如就业、考研、考公务员、创业等,由于社会对他们的压力比较大,内心存在很多矛盾或犹豫。因此,此时的学生在思想上难以集中精力,再加上本课程理论性较强,会导致学生注意力不强,容易开小差。如果授课内容不够吸引人,很可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甚至逃课。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优化教学内容本课程知识面广,涉及多门课程内容,同时与制造业实际联系紧密。因此在讲述这门课时,应结合实例,如果在实例中能穿插当今最先进的农业工程方面的内容就非常容易吸引学生。而农机专业大多是男生,因此,选择一些农机在大田作业的实况,甚至现代农业设备的工作实况录像,会激发很多学生讨论的热情。在概念的理解上要讲清楚,做到及时更新,对难以理解的内容要深入浅出,强化具体实物和过程。讲授内容上的详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选择。对于学生很容易理解的教学内容,应作为自学内容布置给学生。建议同时引入现行农机制造业先进的制造方法、成熟的工艺过程,补充一些反映本专业最新发展的内容。因为本课程接触的是现代农业的最前沿内容,在讲授过程中需要结合当代的最新内容做出补充,并且对已经淘汰或不用的内容进行删减,注意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

3.2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课程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可以选择一个章节的内容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所选择的内容要与课堂教学相适应,最好能与现实生活实际相结合,并与学生的能力相适应。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可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拓展新的知识面。具体做法是:选择合适的章节作为课堂讨论内容,并提前下达给学生,由学生自主选题,或由老师指定。学生则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搜索相关素材,最后形成课堂讨论稿。在课上对积极主动发言的学生给予加平时分的鼓励。一个学生表达完自己的观点之后,其他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讨论。通过试验,如果有几个学生能积极参与,就能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3.3 应用计算机加强辅助教学 《现代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教学课件在CAI教学对教师的帮助更大,教师可以减少教案的撰写工作量,把大量时间投入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中,丰富了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是对教学模式,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特别是视频和图文的教学资料,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收集:①通过网络下载,运用媒体编辑软件进行编辑。②通过企业实地考察,录制和拍摄现场,使实际工作情况在课堂上重现。③利用个人关系网,通过朋友收集相关资料。④利用媒体制作软件,进行动画制作。

通过以上的措施可以完善课程的教学文件,丰富教学内容,采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4授课教师的配备如果学校有该专业的教师,特别是对本课程接触较多的教师,理所当然应作为授课教师。但很多学校的教师并不专业,因此需要从授课教师的配备上进行调配。目前比较常用的调配方法有:①利用有优势的教师,进行多教师授课。即:本课程的内容按章节划分,将熟悉个别章节内容的教师进行单独配备,一门课程由3~5个教师授课,将本来学时少的课程按照讲座的形式进行讲授,这样既可以使内容讲透,又把教师的优势发挥出来。②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利用外校的教师资源,将本课程部分重点内容请这方面的专家进行1~2次讲座,实现教学资源的社会共享。③充分利用网络课堂,将本课程的优势学校的课堂视频进行教学。

3.5任课教师的督促和监督虽然大学生自主能力强,但任课教师的督促和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课程的刚开始,一定要要求学生遵守上课纪律。一旦把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上来,接下来的学习过程将会很顺利。

对学生的督促作为外界条件,在一定情况下必不可少。有些学生不一定没兴趣,一旦放松管理,因为惰性而放弃学习的事时有发生。因此很多老师想了一系列的办法。这里就出勤率为例。

(1)上课点名。在每一节课的开始就对学生按照名单逐一点名。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每节课都点名又浪费时间,效率低。

(2)制作桌牌。这种方法要求每个学生将一张A4纸折叠成三角形,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上课过程中老师可以非常容易地点名,而且对学生名字和人也容易对应。但在实施过程中,找出没到场的学生还是比较困难。

(3)固定座位。这是笔者在授课时常用到的一种做法,具体是要求上课学生按固定的座位坐,教师手中有一份名字和座位对应的名单,在上课前利用1~2 min的时间就可以把名点完,这样的办法省时省力。有了严格的要求,学生一般很担心老师一下找到自己,出勤率自然也提高了。

简易考勤名单结语

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再加上好的授课技巧和吸引學生的点,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中的教与学能真正有机融合起来。为了提高农机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做为一名教师,需要具备全面而详实的农机及相关联的专业知识,利用各种机会去实践、掌握各种农机的操作,包括故障诊断与维修;课余及实验课程带领学生到农机制造工厂及实验室进行实体观摩;为学生介绍、导读各种农业工程类书籍及农机专业类交流网站等;积极开展师生的互动,并注重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10-12]。

参考文献

[1] 边瑾.谈农机新技术开展的必要性[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4(1):2.

[2] 黄光哲.龙井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因素及发展对策[J].农业机械,2009(7):58.

[3] 王庆云.农机新技术推广应用[J].农民致富之友,2008(7):36.

[4] 卢秉福,张祖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农机化研究,2006(12):9-11.

[5] 梁世孙.浅谈当前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3(6):241.

[6] 秦宏,于勇.白城市农机新技术普及的策略与意义[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248.

[7] 张绍强.谈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9(15):261.

[8] 肖宇光.加速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与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4):191.

[9] 易献珍.科教兴机 推动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大发展[J].现代农业装备,2009(8):4-9.

[10] 李紫花.农业机械化推广的探索与思考[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9(6):35,37.

[11] 李建军.浅淡农业机械化技术经济效果问题[J].农业机械,2008(26);48-50.

[12] 罗灵巧,张利宁.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农村牧区机械化,2006(3):63.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4,42(23):8064-8068

作者:张宏 顾继岩 周岭等

第二篇:《现代农业技术》校本选修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现代农业技术》是高中课改的新课程“通用技术选修课程”中的模块。针对我们前几轮教学中,存在不能有效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我们从教学方法、考核方法、评分标准方面对该校本课程教学进行进一步改进,有效提升了《现代农业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现代农业技术 项目教学法 通用技术课程

一、普通高中《现代农业技术》课程实施现状

《现代农业技术》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我国刚刚开设的新课程。在国内,高等院校及职业学校已有相应的现代农业技术、或设施农业、设施园艺课程,其知识覆盖面宽。难度较大;将现代农业技术方面的知识引入普通高中教育过程中还处于初级阶段,现代农业技术课程发展模式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在普通高中教育中的探索与研究目前未见报道。

我校从2009年开设现代农业技术选修课程以来,目前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教学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但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方面的探索还在进一步的提升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通用技术课程范畴内,《现代农业技术》课程是与生物学密切相关的,有的甚至认为这就是生物课的延伸。所以无论是出于对高考的考虑还是出于自身兴趣出发,学生对于现代农业技术选修课程的积极性都很高。但从前几轮的教学实施结果来看,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实验”,对于“试验”无从入手。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表现让老师感触颇深,学生最喜欢老师站在自己身边看着自己试验,并且极其认真的、不停的发问,但问的最多的是“这样行了吗?”、“该怎么办呢?”……其次,由于无土栽培课的周课时为2课时,试验开始后,所以学生对栽培苗栽后管理做的远远不到位,经常导致栽培苗被干死或淹死,最终导致小组试验无结果。这样的现状与《技术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相去甚远,所以在本学年,我们尝试着将项目教学法引入“无土栽培”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断奶”,学会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项目教学法的引入

項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是一种教和学互动的模式[1]。项目教学法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将多种知识和技能融入到项目当中,并贯穿于项目的整个过程当中。该教学法的实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学生将会经历从信息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这样一系列的步骤,体验完整的项目、其中的的每一步都由学生自己负责,教师只是提供技能、方法等方面的指导。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要求,结合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我们对以往的教学安排进行调整,将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内容按照项目进度融合到18学时中。

现代农业技术课程实施的年级为高二,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化学、生物学科的基本实验技能,但由于无土栽培试验中营养液的配制对于试验操作要求较高,所以必须进行实验室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主要包括精密天平的使用、微量移液器的使用、储备液的配制等方面。前8课时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了展开项目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并为学生提供了感性的思维素材。结合无土栽培在高中教学中的规模,我们设置了研究性学习课题作为研究项目,从第9课时开始,重点实施项目教学法,旨在使学生通过项目的进行,对整个过程及其中的每一步骤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使教学中真正做到“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创造能有效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设计与应用的技术实践能力的课堂学习环境。无土栽培专题共18学时,每周2学时。项目教学法实施前的教学铺垫主要内容及进度如表1。

表1:课程进度表

三、教学实施

荠菜的无土栽培是我校无土栽培校本课程的实验之一,栽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如果让学生按照已经摸索成熟的栽培管理方式去做,就又落入“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照着老师说的去做”这样的教学套路中去了,学生只能机械的听,然后执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本课程前期的知识、技能的铺垫,我们添加了荠菜中蛋白质含量测定的内容,在兼顾技术研究价值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无土栽培试验的理论研究价值。教学中明确给出学习任务,但并不提供实验方法和实验方案。

(一)指定学习任务,学生分组并设计项目

荠菜的无土栽培技术是怎么探索出来的呢?请大家以探究荠菜无土栽培管理技术为研究项目主题,设计实验方案,具体考虑以下问题:

1.探究此项目需要的荠菜苗数量、栽培用具及数量、栽培基质及数量、营养液配方方案、营养液供应方案。

2.栽培基质消毒及装盆的方法、实施时间、荠菜苗定植的实施日期。

3.营养液配制所需的试剂、仪器、器皿及相应的数量,并写出试验单。

4.营养液配制的分工;配制营养液的时间安排;存放位置;配制营养液后的实验用品清洗及实验室卫生清理的明确分工。

5.怎样确定采收期?有没有最优采收期?应该测定哪些生物指标?

6.测定荠菜中蛋白质含量的实际意义?蛋白质含量测定与选定研究课题的关系是什么?

7.标准蛋白溶液浓度梯度的选定依据是什么?怎么设置?标准曲线的测定时间安排。

8.怎样确认所测定的标准曲线可用于测算自己所测荠菜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学生自由分组后,用一课时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定项目题目,设计实施方案,教师巡视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课后,学生整理项目方案,制作幻灯片,撰写方案并提交。

(二)项目分析

下一课时,由各小组长汇报项目方案,其它小组成员质疑,小组长或组员回答质疑或商讨后回答质疑或修正方案。教师点评并提出修正建议。

课后,小组修改、整理项目方案,提交给任课教师审阅。小组修改并完善实验用品、试剂、仪器、器皿及相应的数量,并写出试验单,提交到实验员办公室。

(三)项目准备

根据项目方案,各小组从实验员老师处领取实验用品,协商好实验仪器使用顺序及时间。各小组撰写并向任课老师提交项目实施细化方案和项目执行进度表。

(四)项目实施及修正

教师根据项目实施进度表,在每节课上负责督促、指导、检查各小组的项目实施情况,及时纠错,并协助学生解决试验中的困难。各小组执行并及时修正执行细节、及时记录、总结。每次课后,任课教师检查各小组实验用品清洗、整理情况及实验室卫生打扫情况。

(五)项目评价

实验项目完成后,由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并进行自评,然后由其它组同学对项目进行互评,小组认真记录他组同学意见,最后由教師对试验项目及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各小组项目评价完成后,由教师总结全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课下由小组修正、总结,并撰写项目方案及项目实施建议,提交。教师根据学生全程表现给出成绩。评分标准如表2:

表2:项目评价表

四、反思

将“项目教学法”引入无土栽培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效果证明,该方法突破了相对独立教学章节对课程完整性的障碍,在任务驱动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把“老师的课”变成“自己的课”,通过充分的动脑、动手、互助协作、统筹安排的过程,使学生深入思考并尝试了实验实施的方方面面的细节内容,使学生深深体会到,一个细节考虑不周全,就会导致实验进度受阻或是实验失败。将这种教学方法引入通用技术课程,有效的落实了技术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

其次,由于在实验方案设计中明确提出了实验用品清洗和实验室卫生打扫的环节,有效解决了实验课后的“杯盘狼藉”的问题,既不给实验员老师增加负担,也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自理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实施——清洁整理”是进行实验的完整程序,纠正了学生以往认为做实验就是“实验实施”的错误认识。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有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预见试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替学生准备好补救方法及生物材料,以确保学生研究项目的顺利完成,从而使学生通过项目完成过程,对无土栽培技术进行深入思考,对无土栽培技术中的问题能进行分析、判断、能尝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该课程教学由单纯的传授技术,转变为能训练学生设计、探究、创新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实践课程。

参考文献:

[1]龚毅.项目教学法在通用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作者:张玲

第三篇:后现代课程观下数学课程新品质

20世纪后期在西方涌起了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其作为一支与现代主义的“反方向的利箭”,为课程理念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让课程更适应时代的发展。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的多尔认为,我们正在由牛顿式的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前者以简单、稳定、永恒为特征,后者以复杂、混沌、有限为特征,使课程观从现代走向后现代。与现代主义不同的是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倡导平等对话与理解,强调开放与创造,否定中心与等级,重视差异与多元化,注重培养人的探索创新精神。

在这种后现代课程理念指导下,数学在传统观念也即现代主义观中的应用受到时代要求的限制。数学课程不再是纯线性的严密结构体,而是与生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数学课程要适应现代数学的发展,其课程内容就必须与时俱进,将科学的理性与逻辑、故事的想象力與文化,以及精神的感觉与创造性结合起来。本文就把数学课程作为后现代课程观中的一个开放型系统对待,站在从现代到后现代转换的发展趋势与特征的角度,审视数学课程,分析现代数学课程的新品质。

一、后现代课程观

1.哲学基础

世界是复杂的、变化的、开放的。它是一个充满“湍流”的系统,自组织与转变是其根本特征。混沌、不平衡不是黑暗与荒诞的象征,而是系统进行转变的必要条件,缺少它,系统便不会进行自组织与获得重构。系统的发展不仅有量的逐步积累,更有质的整体跃迁。系统的发展是不可逆的,当不可逆性登台时时间才变得重要。因此,后现代的宇宙观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开放的宇宙观。

2.后现代课程理念

(1)教育目的

现代主义课程观认为确定目标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其他所有的步骤都是围绕或紧随目标陈述的。如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写道:制订目标最重要的是选择,需要认真考虑来自学生的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以及学科专家的建议等方面的信息,以选择大量适当的目标,再通过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两把筛子进行筛选和过滤。因此,这样产生的教育目的是精确的、具体的、固定的。而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主张目标既不是精确的,也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一般的、形成性的、创造性的、转变性的。张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的发展,关注教育目标的“生成”而不是“预成”。同时,为了适应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与灵活性,教育目标也应该是宽松的、一般的、带有一定的模糊性的。由于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目标是在活动中产生的,所以它也会随着活动的发展不断地被反思与修改。

(2)课程内容

现代主义知识论认为知识是先验的、确定的,是不依赖主体而存在的。因此,建立在这种知识论基础上的课程观强调课程内容的确定性、严密性、统一性,而将具有歧义性、不确定性的知识排斥在课程内容之外。后现代主义者多尔则认为知识具有一定的情景性,是在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互动中建构的,而丰富的歧义性、干扰性与不确定性则是促成这一建构的重要因素。因此,课程内容需要一般的、宽泛的、多少带有非确定性特点,它应该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疑问性和启发性,并且需要达成一种促进探索的课堂气氛。

二、后现代课程观下的数学课程

史蒂文·赛德曼在其主编的《后现代转向:社会理论的新视角》一书的引言中是把“知识的数学化”当作现代人类科学的指导性前提予以解构的。赛德曼写道:“试想一下现代人类科学的那些指导性的前提。学科的构建一直是围绕着下列的假设:科学被特权化为知识;基础的建立;殚精竭虑地要使基础的假设和概念成为普遍理论、法则、模型以及解释的努力;知识的数学化;事实与价值的分离;科学对于道德和政治的排斥;通过建立一种具有方法的严格性、经验主义以及基于真理假说的概念性论证的严谨文化来实现对于科学进步的追求。”赛德曼认为,诸如“知识的数学化”这种原本被作为人类科学指导性前提的假设将会被社会的、道德的、政治的、知识的实用目标以及知识的情景效应等选择所取代。

三、数学课程新品质

1.学习模式

数学——计算算术在其中发挥作用但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于是多尔提出了一种“与模式游戏”的模式来发展课程的丰富性。显然,这可以通过计算机出色完成,因为计算机是任何具有数学丰富性的课程所应拥有的工具,但是计算机不是绝对必要的条件。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通过自身活动所得到的知识与能力,远比被动接受教师传授来得透彻,而且源于现实,也更容易用之于现实。

“与模式游戏”是一种发现,有其自身的乐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入追寻探索的内部动力,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就是学生如何在传统课程下与数学知识游戏,从而获得数学知识的很好方式。

2.数学知识

一直以来,数学以其“精确、严谨、逻辑”著称。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也都避免去涉及暂无定论的,需要探究的东西。传授给学生的必须是确定的、无需质疑的知识,那些有待于讨论。需要进一步探究的内容是要极力回避的,从而使数学课本只有枯燥的公理、定理、公式。而后现代主义多元价值观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丰富的个性,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就一定要吸纳适当的不确定性的课程内容和多元的文化内容。这部分不确定性可以用多种方式表现。如课堂上,教师在脉络清晰的知识框架中选择一部分模糊的、不确定的、粗略的知识;或在课后,让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但现阶段还未作为掌握范围的知识,自主地进行探究。

高中数学新课程内容增加了“数学建模”“探究性课题”“数学文化”三个板块,为开放性教学提供了具体的教学模式,也是后现代课程理论下最有优势的“研究性学习”,并为其提供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充实,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相当宽松的时间和环境里去发现问题,做出思考,得出结论。试卷的形式只能极少数评价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试卷的形式都是已有的问题让学生解答,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提出问题这一点是试卷所不能做到的,而论文则可以弥补这一点。

参考文献:

刘佳.后现代课程观下的课程内容新品质[J].江西教育科研,2006(4):57-58.

作者:靳成刚

上一篇:高级财务管理期论文下一篇:有关课外阅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