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师范生汉语言文学论文

2022-04-26

【摘要】大学语文能够有效促进未来教师的专业发展: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人文素养;其工具性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表达、阅读、写作等能力。现实中大学语文边缘化导致了师范生糟糕的語文素养,匡正教育理念,加强大学语文教学迫在眉睫。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培养师范生汉语言文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培养师范生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1:

汉语言文学师范生语文意识培养的路径初探

内容摘要:语文意识是指人对如何运用语文的一种自觉。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师范生语文意识可有四大培养途径:朗读的标准意识,阅读的经典意识,书写的规范意识。培养语文意识关系到师范生的长远发展,应予以足够重视。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师范生 语文意识 培养路径

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意识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换言之,就是对如何运用语文的一种自觉[1]。“听说读写”是语文的重点;“如何运用”是语文学习的关键;“自觉的、有意识”是习惯养成的结果,意味着语文意识的形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2]。由此,语文意识的基本内涵应该包含:朗读的标准意识,书写的规范意识,阅读的经典意识,语言素材的积累运用。

本科师范生的年龄大致从十八九岁至二十三四岁,这个时期处于显著发展时期,是由表及里、由浅显到深刻、由基本成熟到完全成熟的重大定型时期。基于这样的变化,反映到语文意识上,则呈现出下列的特点。

在朗读的标准意识上,师范生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学好普通话是一项有着必要性的生活目的乃至社会目的的任务。普通话教学在现代的课堂已是一种常态,师范生也认识到普通话朗读是成为优秀语文教师的第一步。朗读的标准意识就是时刻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拿捏要无懈可击,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石。

在书写规范意识上,社会对师范生有严格的要求,由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是非常注重去培养规范意识的。在汉语教学中加强规范意识,就是贯彻运用符合国家颁布的规范标准的汉字,包括经过整理简化并由国务院或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以字表等形式正式公布的汉字和未经整理简化的传承字。[3]

在阅读的经典意识上,师范生接受四年的本科教育,对阅读的独立性和坚持性都将迅速发展。大部分学生认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要踏踏实实地下苦功,就能取得好的成绩。大部分学生愿意去借阅各种书籍,对于一定的作品题材的选择与偏爱逐渐显现,主流是研讀中外经典著作。

总之,这阶段的师范生,已开始在朗读的标准意识上向常态化转变,书写的规范意识上向必要化转变,阅读的经典意识上向坚韧型转变。但就目前师范生语文教学现状而言,其语文意识在缺失的情况确实存在。如果这种处境不及时改善,将会严重制约师范生的成长,降低教学质量。根据对现实情况的调查,结合师范生在语文教学中面对的实际问题,笔者将语文意识分为以下三类:朗读的标准意识,专注的阅读意识,书写的规范意识。

一.依靠大量朗读,培养朗讀意识

朗读作为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方式,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朗读本身是语文目标之一,也是达成语文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朗读课文,我们可以感受到汉字抑扬顿挫、音节铿锵之美。人们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朗读,能以读促悟、以读代讲,用读来捶打文本的精要之处。依靠大量的朗读就能促进语感的形成,为语文意识的培养打下根基。

目标是成功的灯塔,要练好朗读技巧,培养标准意识,必先有具体明确的目标。朗读训练是有层次的,应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是基石,只有在正确的基础上,朗读的大厦才可建立起来。流利就是读得顺利通畅,需要大量的反复练习,最后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根据个人在朗读上的薄弱环节,重点突破,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练习,方才能事半功倍。在大学以前的求学生涯里,师范生已经达到一定的普通话水平,要针对不同人的问题进行有侧重的朗读训练。吐字归音、重音、停连、语调、节奏等,清楚学生是哪方面做得不好,就重点攻略哪方面。

利用分组教学以优秀带动整体。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先让部分同学提高朗读水平,再通过这部分优秀学生带动整体得到提升。在实施时,可以利用分组教学这一种形式,根据朗读能力高低,将能力高与能力低的学生分为一组,让能力低的同学得到优秀生指导和提高。教师在教授第二课堂时,只需重点提示解答易错问题,不需要把知识面面俱到,关键在于大量的练习。教师亦要做到在练习之前要给学生提示,在懵懂处适时点拨,在训练后及时评价。

二.专注文学阅读,培养阅读意识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一个人深入思考所读文章的内容,那么虽然他并没有努力去记住材料,而材料却能很容易地引入并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4]”动脑越多、揣摩越透的地方,人的印象越深刻。

这么关键的阅读意识该如何练就呢?笔者认为师范生培养阅读意识,首先要锻炼自身快速进入阅读状态,培养出即时阅读习惯。阅读状态就是读者拿到文本能马上进入觉知状态,敏锐地感知文本所要呈现的东西,全神贯注于文本当中。博览古今中外有价值的权威经典著作,才能逐步提高阅读水平。在这宝贵的大学时光中,师范生绝对有充足的时间去积累传承中华民族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如《诗经》、《论语》、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这些都是经过漫漫历史长河筛选出来的精华。

其次是培养专业阅读能力。欲培养专业阅读能力,首先应该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不能因为理论艰涩难懂而放弃,宁愿舍弃珍宝而选择较为轻松的阅读材料是不可取的。专业阅读能力的培养比基本阅读能力更为困难,需要读者有坚忍不拔的精神。由此,应多读多揣摩,循序渐进,去“听”到那些伤春悲秋,“看”到那些豪迈雄健,感受作品的灵魂与美。其次应该从自身的知识网络出发,分析自己的专业阅读能力的优劣。只有找出“短板”,才能武装上更多的知识。

最后要读整本书,读一系列书。培养专业阅读能力,单靠节选文本是不足以胜任的。在中小学教材中的《项羽本纪》是节选,但在教学前,师范生应深入阅读完整的《项羽本纪》,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师范生要突破教材中应篇幅和特殊原因的限制,就必须阅读整本书以获取相对全面而真实的阅读体验。近来语文教材改革中越来越重视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因此更要有阅读一系列书的意识,《史记》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有不少的名篇都被收入语文教材,它是培养专业阅读能力的不可多得的素材。在阅读时,留意对比文本中的不同之处。譬如在阅读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时,可以对比同为西汉时代风流人物立传的内容。班固和司马迁所叙述的事件大体相同,但在遣词造句、人物刻画、感情色彩、语言风格上都有诸多差异,通过研读直观差异来进行对比阅读,相信比空泛的坐而论道来得更实际、更好掌握。如此经过长时间的咀嚼对比过后,肯定能捕捉到文学阅读的美妙,培养扎实的专业阅读能力。

三.进行书写训练,培养规范意识

为了胜任教师工作,高等师范学校学生还应当注意书面语言的表达.进行有关训练,使其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写作水平。因此对师范生进一步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技能和书面表达这三项技能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掌握规范汉字的书写。汉字是记录汉语、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国家对现行汉字已经确定了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身为未来的教师应当掌握这种规范和标准,充分认识到汉字书写教育的文化价值,这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不可少的根基。书写的训练应该包括掌握常用字的笔画、笔顺和字形结构;自觉纠正错别字,掌握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多音多义字等。在日常学习时,要注意自己的作业、论文、教案中坚持规范书写,不能出现错别字和不规范的字。

加强汉字书写技能的训练。书写训练的字体应选择现代通用的标准手写楷体和行楷字体为主,书法爱好者可兼顾名家的行书。练字的内容要精挑细选,可以练习课内外文质兼美的诗歌、段落,也可以练习经典著作中的名言名段,既训练了写字的功夫,又在不知不觉中增添了文采,扩充了写作的记忆库。另外,高校应高度重视“三笔字”课程,设置独立的写字课教室,完善教学设备,创造有利于学生练字写字的氛围环境。而且应加大资金投入,给学生提供书法学习的练习资料和有关音像资料。书写技能的训练是要让师范生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能做到笔画清楚,正确规范,熟练有力,匀称美观。

提供实用文体写作的训练。师范生应掌握真正常用的,与日后工作、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文体。对师范生来说,掌握实用文体的写作,既是职业素养的体现,也是职业岗位的要求。训练内容應包括工作总结、申请报告、调查报告、各类信函、策划书、公文、新闻文体等常用文体的写作知识和技能。多阅读和模仿一些经典的范文,达到正确运用标点符号,语言表达得体,行文流畅。

总之,語文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关键要用语文的眼睛去观照,用语文的耳朵去聆听。相信通过不断有意识地训练,师范生一定能打开语文新世界,将来更有自信地迈上讲台。

参考文献

[1][3]王尚文.“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J].语文学习,2003.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5]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介绍:张展镁,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传学院教育硕士,研究方向:语文教育研究)

作者:张展镁

培养师范生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2:

大学语文教育和师范生发展

【摘要】大学语文能够有效促进未来教师的专业发展: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人文素养;其工具性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表达、阅读、写作等能力。现实中大学语文边缘化导致了师范生糟糕的語文素养,匡正教育理念,加强大学语文教学迫在眉睫。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 师范生 发展

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人们对于优秀教师的渴望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高师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主要阵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教师是其应该担负的基本职责。因此,人们对高师院校的教育教学寄予了厚望。目前,高师院校的各项改革正在进行。比如,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加强师范生的教育素养等。但是对于加强大学语文教育,提高师范生的人文素养和听说读写能力等方面并没有引起重视。本文将对大学语文教育和师范生的发展作一个探讨。

一、大学语文和师范生素养

(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人文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师的职业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要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境界。”[1]他还说:“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去施加影响。”[2]这对教师综合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3]可见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教育的不懈目标。而追求和努力达到真善美恰是人文精神的理想境界。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职业,教育工作的本质是“培养人”,可以说教师自身如果不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不知“人之所以为人之道”, [4]那么“育人”就无从谈起。人文教育也就是教“人之所以为人之道”,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它的人文性,从大语文观的角度上来看,语文学科的作用包罗万象:不只培养人的思想,还能提高人的素质;不只规范人的行为,还能陶冶人的情操;不只增进人的存在理念,还能体现人存在的价值。它是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提高其人文素养的核心课程。

(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阅读、写作等能力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解无疑说的就是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的汉字,清晰而准确地讲解学科内容,是做教师的基本功。而这些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

作为知识继承者和传播者的教师,要借助语文学科的优势,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终生与书籍为友”。[5]要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深入,“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也已深入人心。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不断研究自己工作中的事实,”[6]这样才能把日复一日枯燥无味的教学变成“永远常新的、独一无二的创造活动。” [7]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这样才能够很好地讲授、沟通、阅读、表达、写作。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对语言的听、说、读、写、用的训练是其基本教学目标。

二、大学语文的命运和师范生的语文素养

(一)大学语文“边缘化”

我国高师院校的“师范性”和“学术性”之争一直存在,而且“师范性”一直处于弱势,相应的加强未来教师的人文素养并没有受到重视,加强大学语文教育更是无从谈起。再者,英语四级考试和学生学位相挂钩的规定,使得“学生们大多忙着四六级考试,基本只学外语不学母语。”[8]大学语文长期处于“边缘化”,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虽然在教育部的号召下,一些师范院校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把语文列为必修课,但是还有很多师范院校是作为选修课,甚至有的学校并没有开设。另外大学语文教师的素质也大多不高,甚至有的大学语文课还由非中文专业出身的教师担任;学校从制度上并不重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不高;这一切使得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很好地达到,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是存在巨大问题。

(二)师范生语文素养的现状扫描

对于教师的语文素养,近几年来,社会上反映最强烈的一个问题就是:高师院校学生走上讲台后,口语表达能力差,不善与人交流,授课能力普遍不强。有的教师申请了课题研究出了新成果,却无法用生动确切的语言将其清晰地表达出来。甚至有的人还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写信,写出来的文章错字连篇,词不达意,无法完成论文地书写。至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低下,不具备高尚的精神世界和美好心灵,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其实大学生语文素养缺乏的情况不仅仅存在于高师院校,可以说这是中国整个高等教育的通病。“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贺阳教授的学生曾对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的319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测试他们对一些常用汉字的辨识和选择常用词语的能力。结果让人大跌眼镜:高达68%的同学测试成绩低于70分,有30%的受访者居然不及格。”[9]“甚至还出现了让人可笑的事情:某大学举办汉语言文字大赛,冠军竟然被外国留学生拿走。”[10]可见大学生语文素养的缺乏已经到了十分严峻的地步,整个高等教育界都应该反思,作为培养教师的高师院校更应该走在前面。

三、原因分析

(一)教育理念的严重扭曲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人是教育的对象。但是,纵观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异化:“小学生没有时间玩,中学生没有时间睡觉”,[11]大学生虚度光阴,——是我国教育的真实写照。教育中看不到人或者说人已经很模糊,分数成了所有人最关心的甚至是唯一关心的。教师的职责也已经从“塑造灵魂”变成了“制造考试机器”!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因而造成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功利性的培养模式,造成学生急功近利,或选择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或一味沉迷于技术与技能。[12]人在教育中严重缺失了,那么“教人之所以为人道”的人文教育就必然不被重视甚至缺失。

(二)制度上的忽视

制度是理念的结晶,因为教育理念存在问题,相应的制度和管理就存在问题,比如: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可有可无,设置时间太短;大学语文专职教师的编制缺乏;教师素质不高,甚至是非中文专业出身;学生采取应付态度,考试走过场等等。改变这一切是迫在眉睫。

四、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匡正教育理念

高校要育人吗?这个不应该有任何疑问的问题却是困扰我国大学发展的关键。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高等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育人是其首要任务。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教的发展偏离了正常轨道,教育的对象——人,在教育中日益模糊,不被重视。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大学是育人,而非制器。”[13]学生上大学来干什么?三件事:一是学会如何做人;二是学会如何思维;三是掌握必要的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14]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这种大学精神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其人文精神。[15] 大学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不仅要培养学生做事的能力,更要教育他们学会做人,使其成为既有人性、又有灵性的人。[16]所以,大学教育首先是一项培育人文精神、塑造优秀道德品质的事业。[17]

高师院校不仅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而且其教学任务是为社会输送合格师资,是“教教学之人,育育人之人”。[18]高师院校不仅要育人而且要坚持育人为中心。塑造未来教师高尚的精神世界和美好心灵,是师范院校的重要使命[19]。所以高师院校要把育人排在首位,大力加强人文教育。

(二)采取合理措施加强大学语文教学

1.课程:从教育自身的規律和文化积淀的程度来看,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学习,所以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应该是4年一以贯之。同时改革课程内容,精选能够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课文。如:通过孔子和孟子的一些经典性的名言,使人了解影响我国历史两千年的儒家的思想。[20]通过学习古代陆游的《金错刀行》、辛弃疾《水龙吟》,近代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到当代秦牧《社稷坛抒情》、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2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

2.教学:杜绝灌输和死记硬背。把课堂讲授和课后自学相结合;课堂精讲和课后泛读相结合。开展研究性教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结合语文学科的育人性,注重人文精神的内化。

3.教师:各大学可以成立人文素质教育专门机构或者大学语文教学研究部,设大学语文教师专门编制。给予同等经济待遇和科研、进修机会。大量引进高素质的汉语言文学人才,杜绝非中文专业教师讲授大学语文的情况。创造各种条件,促进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教学管理:设置语文水平考试,和毕业证书挂钩。关于这点,实际上我国有的大学已经实施。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在教育家杨叔子的号召和强调下,学生毕业前要通过语文水平测试。科技类的大学都如此强调学生的人文素养,何况是培养“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高师院校?更应该大力提倡并给予足够重视。

高师院校大力加强大学语文教育,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师范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其育人能力!而且可以锻炼师范生的阅读、表达、写作等能力,为未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必需的帮助。

【参考文献】

[1][2][5]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8).

[3] 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文集[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4] 东晓明. 师范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M]. 硕士学位论文, 2007(06):19.

[6][7] 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8).

[8][10][12] 夏子冲 大学教育不能少“母语”这一课[J]. 教育与职业.

[9]中国高校大学语文教育仍在低谷[N]. 中国青年报,2010(10-21).

[11]顾明远. 又该呐喊救救孩子了[J]. 校长阅刊,2006(01).

[13]杨叔子. 是“育人”非“制器” ——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 [J]. 高等教育研究,2001(02).

[14][15]16][17][18][19]王德勋. 试论高师院校人文教育的意义及策略[J]. 江苏高教,2007(2).

[20][21] 汪小洋. 大学语文和素质教育[J]. 江苏高教,2000(06).

作者简介:胡涤花(1975-)女,汉族,安徽池州人,工作单位: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讲师 教育学在读博士 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教育原理

作者:胡涤花

培养师范生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3:

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培育机制的现状及探索

◆摘  要:当前教育行业的发展对新时代师范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华南师范大学为样本,通过调查现有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培育机制,总结梳理出現有机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积极探索一套较为系统、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汉语言文学师范生核心素养培育机制。

◆关键词:师范生;汉语言文学;培育机制

一、教育改革背景下师范生培养机制的挑战

近年来,广东省提出构建“广东新时代新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广东省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提出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为教育和人才高地,广东省教育行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在“新师范”“大语文”等教育发展潮流下,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培养的调查研究也得到较多学者的关注。研究表明现阶段汉语言文学师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仍处于初步探索时期,尚未形成专业化、体系化的培养模式。本文将基于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培育机制现状,针对现有培育机制存在的不足,积极探索出一套较为系统、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师范生核心素养培育机制,这对推动师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育具有核心素养的师范生具有现实性和创新性意义。

二、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培育机制的现状

华南师范大学以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培养方案为主线,全面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利用文学院团委设立的未来教育家发展联盟,以其为第二课堂平台开展师范生教育素养提升课程。在双线并举的培育机制下,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但现有培育机制仍有较大的完善空间,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仍有待加强。其主要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实践课程缺乏重视与创新,理论课程内容陈旧、空泛

在正式课程中实践培养占比较低,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不同步。虽然提出了“师范教育实践研习”非正式课程,但本质上仍以观摩式、理论性学习为主,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性不足。并且,现有教育理论课程的讲授呈空泛化趋势,教师重视对理论的科学解读,而缺乏对其实际运用的展示;理论专业教材并未及时更新教育界最新研究成果,内容较陈旧。更关键的是,随着教育行业对教师素养标准的提高,汉语言文学本科师范生的就业趋向往小学发展,而教育理论课程缺乏针对小学教育的内容,在接轨现实需求方面稍显弱势。

(二)第二课堂平台课程专业性不足、内容重复性高

未来教育家发展联盟作为师范生教育素养提升的第二课堂平台,存在个别师资质量较低、课程强度设置不合理的显著问题,其体系构建的专业性、整体性有待加强。并且平台的职能和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存在部分重合,定位存在模糊。因此需要厘清该组织的目标,与培育方案共同构成配套的机制模式。

(三)师范生语文教学素养较为欠缺

据调查发现,经历了专业培养方案的师范生在语文学科素养、教师价值观素养、自主发展素养上有显著提升,但尚不足以形成较高的语文教学素养。在真实的教学中,学生因经验不足、理论转化实践的效率低等原因,其教学设计、教学创新、教学实践及教学管理均存在薄弱环节,体现出现阶段的教育实践课程仍需加强发挥作用。

三、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培育机制的初步探索

(一)提高培养方案课程的实践性,注重思想引领

首先,提高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实践性至关重要。专业培养方案中可增加实践类选修课程;教育理论课程教学应丰富实践案例分析和应用;并且,学院可定期开展实践周,为师范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同时,注重思想引领,将师范生榜样宣传具体化和常规化也是加强学生教学素养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打造第二课堂组织“双轨三维多驱”运行机制

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第二课堂在内容设置、形式管理等方面应当与第一课堂有所衔接和创新,发挥配合辅助的作用。

1.实行“线上线下双轨并行”课堂制度

线下教学是实现师生双向互动的重要渠道,但为了高效统筹师资力量,提供更多学习机会,第二课堂组织可以开通线上课堂,实行“线上线下双轨并行”课堂制度。线上课堂依托高校网上学习平台,建立优质教学课堂;与此同时,线下课堂打造重点班,邀请名师定制个性化、专业化的师范技能专项课程,达到线上线下双线互补的效果。

2.课堂、实践、竞赛三维度探索教学路径

为加强师范生核心素养的系统化培养,组织可以从课堂、实践、竞赛育人三个维度探索教学路径。课堂育人方面,打造各项专题培训,并区分学段安排教学;实践育人方面,整合校内外资源,提供更充足的实践机会;最后,可辅助开展教学技能竞赛,使师范生在专业竞赛中检验教育理论。以课堂为知识导向,以实践为技能导向,以竞赛为发展导向,多维度全方位提高师范生的核心素养。

3.管理、反馈、考核、宣传四机制多驱发展

组织可构建管理、反馈、考核、宣传四大机制,实现平稳运行、信息导向、效果检测及扩大影响力的作用,以四机制协同运行推动组织多驱动发展。在管理机制上,实行线上线下共同管理,推动教学活动高效运行;在反馈机制上,完善学员反馈制度,及时掌握师生需求,不断完善培育机制;在考核机制上,实行学分与积分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并采取学员跟踪制度,持续记录学员的发展培养情况;最后,通过宣传机制将第二课堂组织打造成为品牌项目,逐步扩大其活动影响力。

总而言之,国家要发展,教育要先行;教育要发展,师范教育要先行。推动汉语言文学师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技能,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师范生核心素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雨归.免费师范生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初探[J].甘肃教育,2019(19):48.

[2]李海丹.新形势下师范院校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5):192+194.

作者:梁秋玉 袁诗丽 张晓莹

上一篇:新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论文下一篇:法制建设调整利益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