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

2024-05-08

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通用8篇)

篇1: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

渡边淳一作品《化身》中女性觉醒

酱缸文化影响下的社会舆论倾向

先秦寓言的艺术审美特征

追寻心中的风筝

程朱理学对徽文化的影响

陶渊明的诗酒人生

汤显祖戏剧创作中“至情论”与《红楼梦》情论之比较由《源氏物语》浅谈封建时代日本女性

比较《喧哗与骚动》与《追忆似水年华》作品中的时间观探析英语缩略语对现代汉语的渗透

“三言”婚姻爱情观解读

汉赋和汉朝酒文化的关系及流变——以乐为本冯氏电影中的平民意识

浅析《文心雕龙》中的修辞格

“三言”、“二拍”的商贾文化

诗中有画——浅谈王维诗歌的优美意境

简析电视新闻报道故事化倾向

中国官办文学和民间文学的相互推进和引导希腊文明与奥运会

自拟1:反义词分类的逻辑基础

自拟2:取名艺术

自拟3:精神分析与作家

探究那些藏在“疯女人”背后的——《简•爱》中柏森•梅莎形象研究《红楼梦》中谶语与人物命运探究

余华小说创作中的分裂

西方文学中吸血鬼形象的魅力

路遥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对比

中国古典诗歌的悲苦情怀

现代汉语中同音词与一词多义

《西游记》的现实探究

从教学角度来说,语文教学过程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浅谈悲剧性童话中的大爱

从《第二性》窥探女性觉醒意识

论汪曾祺“风俗体”小说的日常化叙述

金庸武侠小说中传统思想与现代意识冲突下的复杂人格

从中国神话看中国古代女性地位

朱淑真诗词研究

王、孟山水田园诗比较

《红楼梦》中史湘云形象分析

自拟1:严歌苓小说《小姨多鹤》中多鹤与小环形象管窥

自拟2:浅谈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透析古典诗词与中国风歌曲

论波德莱尔作品中美与丑

王安忆小说《长恨歌》研究

《山海经》艺术形象的原型意义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自拟1: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的形象

自拟2:谈《余震》中元妮的选择

浅析《简•爱》中的疯女人形象

浅谈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

希望-等待-幻灭:《等待戈多》与《车站》之比较

《鲁豫有约》、《艺术人生》、《非常静距离》等访谈节目与中国传统说话的渊源

新历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从王梵志诗看他的个性思想

繁漪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大观园与陶渊明的桃花源世界之比较

自拟1:爱不尽的奇女子——浅探《聊斋志异》中的女子形象及其觉醒意识

自拟2:成长的滋味——浅析曹文轩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和精神世界《红楼梦》中女性形象与植物意象分析

《老子》新解——对误读的纠正

网络语言的特征

论红楼梦中丫鬟形象

《儒林外史》中的全椒方言

从《虞美人》看李煜的“亡国之痛”

由“杭嘉和”透视白嘉轩的人格品质

注定的悲剧——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现代汉语中两类修饰语语义指向辨明

论李白的诗与酒

论文选题

《论三毛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之冲突》

《论王蒙的意识流小说》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沈从文的都市小说》

《论李煜词的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

《曹操与傅玄乐府诗的比较》

《论王维诗的美学特征》

《论《孟子》中的比喻艺术》

《论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婚姻观》

《论日本人的白居易情节》

《论钱钟书《围城》里的语言讽刺艺术》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艺术形象》

《论《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浅谈余华小说的死亡修辞》

《论《四世同堂》祁瑞宣人物形象与觉新之比较》

《论荷西对三毛创作风格的影响》

《李清照词中女性形象研究》

《李商隐诗歌研究》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从社会时代背景分析罗密欧与茱丽叶的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分析张爱玲的小说》

《崔莺莺的性格心理及其爱情追求》

《论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

《浅析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 》

《论老舍小说中虎妞形象与张爱玲小说中曹七巧的形象爱情悲剧》 《论流行歌曲与唐诗中游子的故乡情节》

《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论宗教对唐诗的影响》

《论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

《分析佛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红与黑》中玛娣儿特人物形象探析》

《论《三国演义》中术士的形象》

《论《围城》中方鸿渐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性格》

《论《简爱》的反叛性格及时代意义》

《论张恨水《夜深沉》中主要人物的命运悲剧》

《浅析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

《郁达夫小说感伤抒情特色成因》

《论废都的艺术特色---围城、红楼梦、金瓶梅的完美结合》 《论老舍笔下的北京印象》

《论《野草》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论涓生子君的爱情悲剧》

《论卢新华的伤痕小说》

《柳永慢词研究》

《论卡夫卡的小说艺术魅力》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人物塑造》

《论曹文轩的儿童文学的特色》

篇2: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

茅盾与林语堂笔下的女性形象比较定州方言之语音研究论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影响试析《吴越春秋》中的江南文化论曹禺、林语堂女性观的复杂性论《洛丽塔》的时间主题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变革苏童小说的性别意识---易性写作下的女性世界论师陀小说《果园城记》的悲剧意识论南宋词“黍离主题”的时代性论高适、王昌龄边塞诗思想情感的异同家·漂泊·回归的三部曲----论余华小说中精神家园的回归新课标背景下“文化论著研读”教学探析散文媒介化发展的产物--浅论电视散文论<<围城>>中的比喻修辞论批判性教学在语文教育中的运用完美婚姻的必要条件--通过《傲慢与偏见》分析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地母情结与爱欲大地---张炜小说意象探析谈张艺谋的早期电影探索及其喜剧转型从《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管窥孝道迟子建笔下的人与自然解读《金色笔记》自由女性的困惑《诗经》宴饮诗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诗歌现代性的回归与重构---论朦胧诗的现代性特征论古诗词对中国风歌词的影响《离骚》与《远游》:共构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屈子论作文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伊沙诗歌口语化的探讨论汉大赋得讽谏艺术网络语言与语言规范化谈王维山水诗的画境美严歌苓小说的存在主义解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中——论史铁生对苦难的解读和晢思论《旧约·创世纪》“亚伯拉罕故事”的叙述风格从《千鹤》看川端康成的死亡意识论曹丕的文学思想与其文学创作之关系从XX-XX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看写作教学的导向灵肉冲突中的救赎与沉沦--《莎菲女士的日记》与《上海宝贝》中女性意识之比较沈从文作品悲剧意识探幽异读疑难人地名解析“元杂剧中爱情剧的内容模式化”刍议寻求婚姻的出口--20世纪90年代“婚外恋”题材影视情节剧创作模式及原因探析试探张爱玲小说生命命运体验与观照人生的方与圆---《围城》人物方鸿渐和赵辛楣性格比较论黄秋耘散文的人道主义精神从《周礼》祭祀文化看汉民族思想意识渊源及影响魏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时间探究精神的崩塌与自我的救赎--探索《金色笔记》的主题论《诗经》中语词与华夏民族传统心理的关系对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思考和建议浅析郑国的地域文化对郑风的影响生态预警小说的一部杰作--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羚羊于秧鸡》轮王朔小说的文化价值新课标下高中古诗词教学初探诗意的栖居---以周晓枫散文为例进行生态解读网络语言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从叙事视角的转变看六朝志怪小说的发展论因材施教与中学语文教学论花间词风格及对北宋词的影响论新文化运动核心价值的发展与传播浅论“被xx”现象屈原:楚国中正文化之“狂”的诠释者论周邦彦词对柳永词的继承和发展试论苏幸词与豪放词派之关系论刘庆邦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从《奋斗》到《蜗居》看当代青年价值观影视中基督教的戒律与救赎文化——以《十诫》、《肖申克的救赎》为例论当代社会对新词汇的影响论毛姆《月亮与六便士》中的超人形象论高中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老舍作品中的人文情怀之我见王菲演唱歌曲歌词的语言艺术特色从《长恨歌》看上海的文化精魂冯梦龙三言佛道思想试论论纳兰性德悼亡词的清丽之风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秦学质疑聊斋志异的精变与原生态动物形象比较中等

篇3: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浅析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尽管汉语言文学有悠久的历史, 但最近几十年来, 无论是中小学和大学, 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热情并不高, 综合起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学生汉语言基础薄弱

汉语言文学对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要求, 除了能熟练地掌握运用汉字, 还要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 在此基础上, 还要对文言文具有较好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除了能读懂文言文外, 对于通假字、同音字还要具有识别能力和运用能力。但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对于现代汉语基础掌握得都不熟练, 对于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更是陌生。

造成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薄弱的原因有多方面的, 首先是社会的偏见, 目前社会上有一种不正确的思潮, 那就是太务实, 学生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存, 为将来在社会上立足, 所以对于技术类的学习比较重视, 而对于人文类的修真养性的知识则认为与工作没直接联系就弃之一旁。

其次是应试教育的后果,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 我国的教育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 学生对于要考试的科目才花大力气去学, 教师教书也是为了迎合这种风气, 在语文教学中, 因为语文在高考中分数较高, 所以学语文就是为了拿高分, 在教学中将语文中的精华都换成了考试技巧, 学生在反复考试中学完了语文, 语文的人文思想反而没学到。

与此同步的还有对外语的过分重视也削弱了语文的地位, 因为外语不但在高考中占据重要位置, 在工作中还有重要用处, 无论是找工作或是评职称, 还是考研考博都有英语, 使人误以为外语要代替汉语, 所以就出现重外语轻汉语的局面。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汉语更是式微不堪, 本来汉字的书写具有独创性, 加上同音字词多, 计算机的普及使得汉字书写能力突降, 错别字的运用更是触目惊心。

(二) 汉语言教学方式落后

由于汉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 不像数学之类的科目利用公式就可记住一个概念。汉字的组成就具有字和音两个概念, 还有它所表达的意, 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需要不断地渗透才行。

我国目前的语文教学方式, 一直将字的读音和整篇文章分裂, 单纯地让学生去记住读音、字意, 在考试中也用这种判断或是选择的方式去强调字的读音, 这种单调的方式令学生感到语文的枯燥, 从而失去了兴趣。

在教学方式上, 无论是大纲还是老师, 对一篇文章总要去挖掘包含的思想意义, 有时明明是一篇挺有趣的文章, 被反复的理解分析后反而无趣。

还有对文章的选择太注重政治需要, 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的过于高大上, 对于充满生活情趣和人情世故的文章较少收录。因为学生都是有个性爱好的, 逼着一个平凡人去忧国忧民本身就不现实, 反而使学生误会我国的古老文化都是这种高大上, 没有了平凡人的生活。

语文教学也要与时俱进, 在新时代就要学一些新内容, 老是学一些年代久远的内容, 难于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途径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要从教学方式, 课程设计几个方面去改进, 因为语文是系统性的, 所以还要从小学改起, 只有在基础上改革, 才能使人对汉语言文学产生兴趣。

(一) 教学内容的改革

我国目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和古代传统的语文教学不同, 语文就是单纯地学字词, 学写文章。而古代的学习方式则是将天文地理, 历史, 文学放在一起, 这样既丰富了语文内容, 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学到的人文知识。古代人没有今天这样多的科目, 但读过书的人却是上通天文, 下通地理, 那些中了进士的, 读的书还没有现在的大学生多, 可他们却会吟诗作对, 对治国也有一套见解, 而他们的老师都是考场落败的酸秀才。曾几何时, 我国的古代教学方式被说成迂腐落后, 但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就是这样传承下来的。李白、苏轼、曹雪芹都是这样成才的。

针对我国目前的文科类多而杂的现象, 不仅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负担, 而且学习的效果也不明显, 不如将历史、地理等人文知识都糅合到语文中, 让学生从小学开始就通过学习识字接触到人文教育, 这样的语文就不会枯燥。

上世纪的汉语言文学中的《现代汉语》中还有将句子分成主语、谓语、宾语的教学内容, 这种方式并不符合汉语的表达, 让人越学越糊涂, 反而不会写句子。其实, 在教学改革中, 应该将我国作诗用到的平仄, 对联用到的虚实让学生掌握, 不仅增加了学习汉语的趣味性, 还传承了中国的古文化。

(二) 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方式的改革首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 将以前那种教师讲, 学生听的死板方式改成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加以指导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学中激发兴趣, 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做进一步的探索, 教师要做好引导分析。

其次, 要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 利用新媒体的图文并茂的特点, 将教材内容展现出来, 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能更好地理解文中内容。

教学方式的改革, 要求教师具有极强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在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语文知识, 还要将其中的人文素质和德育都要渗透到汉语言文学中去。

摘要: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但随着社会的进步, 目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不容乐观,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 它的地位正受到挑战。而在国内, 时下的年青人对汉语言文学越来越不感兴趣, 为了纠正这种局面, 必须对现有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使它更适合时代发展, 为我国的古老文化传承做出贡献。

关键词:汉语言,现代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岳小艾.浅析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才智, 2013 (33) .

[2]杜红梅.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观的转变[J].今日中国论坛, 2013 (15) .

篇4:汉语言文学浅谈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真善美 修养

鲜明的语言,往往也是生动的语言,但生动性在词章技巧方面还要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它要求语言要新鲜活泼,感情洋溢,有说服力、感染力。语言的生动性是语言形象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它应贯穿全部文学作品。

使语言生动活泼的手段很多,如精心锤炼词语、巧妙安排句式、广泛运用意境描绘的方法等。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

汉语言学是一门复杂而又极为重要的学科。语言在社会现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列宁曾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毋庸质疑,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目的。可见,语言是作为交际工具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它的巨大作用。

1、语言性。

语言类是个集合总称,它包括语言学,文字学等。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语言类的专业课比较多,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和《训诂学》等,其所涉及的种类也比较多层面也比较多。不仅有现代汉语的层面,也有古代汉语的层面。在语言性的延展上,又包括文字学以及文字训诂学。所以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其语言性比较强的。

2、文学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一语言性的基础上,而又延展到文学性上,尤以中国文学较为侧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文学类的专业课占其总的课程一半以上,光古代文学这一块就包括两门课程,又有现当代文学,以及和文学相关的文学史,课程繁多,深浅不一,要求所学者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主要文学类课程有《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现代文学作品选》,《当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的文学史,不过一般情况下,一般高等院校是不开设“当代文学史的”,这是中国类的文学课程,还有外国类的文学课程《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外国文学史》,可见汉语言专业的文学类课程相当多的,而且都是需要着重掌握的。所以总的意义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性事占其总性质大多数,是最重要的性质。

3、文学教育性。

基于其文学性的基础上,有延展到文学教育性上。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文学教育性,当是其第二大性质。所包括的专业课,不仅应用性强,而且指导教育性也很强。文学教育性的最主要体现是其自身的深刻性,理论性以及研究性。从其相关专业课程安排就可以知晓:《美学》,《写作学》,《文学概论》,这三门课程,以《写作学》的应用性最强,其它两门则以理论和深刻性为代表。这三门课程的文学教育性是其本质的特征,也是汉语言专业学习的关键,也是在总体上给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性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帮助。文学教育性,在本质上揭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在规律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深刻的性质。

二、汉语言文学与修养

修养是人的内在气质,也是外在行为表现,修养有高低之分,也有好坏之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也就有不同的修养。有的人见义勇为,有的袖手旁观,有的好逸恶劳,有的勤劳肯干,这就说明了修养的有不同性质,有不同的表现。各式各样的修养,在总的要求上,却有一个质的规约,那就是向真,善,美方向发展。这正好和文学的追求一样,文学的追求,客观上来说,也就本质上人的修养的追求。

(1)汉语言文学能够提高人的修养

文学,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天地,只要进入到文学的世界,你就会被其所有美好的东西所包裹。对于人的修养,文学则能提高人的修养。修养,首先就是“修”,有什么样的“修”,就有什么样的“养”。人的后天模仿性很强,不管是对好的事物还是坏的事物,人区分好坏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的道德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说,修养的好坏,与其修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道理。

(2)汉语言文学能够修正人的修养

人的修养是各有特色的,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文学对于好的一面,可以使其更加坚固的存在,对于坏的一面,则能细致的修正。文学,因其内在规律的性的存在,对人发之以感染力,让人陷入情知理的思考,以反思自己的行为。人对情知理的思考,是一个久远的课题,其历史源远流长。而文学正好对这个课题进行了很好的解释和规定,在高的层次上,对人的情知理进行合理合情的概说,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修养不好的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修正作用。

(3)汉语言文学能够指导人的修养

修养是后天的修为,其需要对一定的物质形态进行模仿,而文学则能很好的指导人的“模仿”。修养的模仿,可以是现实的行为方式,也可以是虚拟的行为方式。对于现实的行为方式,其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瑕疵,世上没有圣人,圣人这个名词只是给圣人取的客观名字而已,其实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在此基础上,人模仿的行为方式,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偏差。

篇5: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一、自考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南

(一)美学

1、论自然美

2、生活丑与艺术美关系研究

3、论优美

4、论崇高

5、悲剧理论研究

6、市场经济与美学研究

7、文学作品美学风格研究

8、丑的美学意义研究

9、应用美学研究,如园林美学、书法美学、服饰美学、广告美学等

10、中国古代美学专题研究,如古代美学思相家,美学范畴注变,某一美学著作等

11、西方美学专题研究

12、喜剧性研究

13、艺术品与非艺术品关系研究

14、审美时尚研究

15、审美趣味的个性化研究

16、审美教育与完美人格培养的研究

17、美的民族性研究

18、美的历史发展性研究

19、中西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如人物比较、范畴比较等

20、中国当代美学思想的研究

(二)文学理论

1、市场经济对艺术创作的影响研究

2、文艺政策研究

3、文艺与现实生活关系研究

4、文学语言研究

5、文学风格研究

6、文学欣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7、艺术灵感研究

8、论艺术欣赏的主体性

9、文学作品的理论反向

10、中国文化专题研究

11、西方文论对中国文学影响研究

12、中西文论比较研究,如文论家、理论

13、艺术真实性问题研究

14、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15、当代文学与西方文化关系研究

16、文学作品与宗教关系研究

17、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研究

18、关于文学与人生的研究

19、文学社会效果研究

20、目前文学理论热点研究

二、外国文学论文选题范围

1、荷马史诗研究

2、古希腊戏剧研究

3、古希腊文学对后代文学的影响研究

4、但丁研究

5、莎士比亚喜剧研究

6、莎士比亚悲剧研究

7、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思潮研究

8、弥尔顿诗歌研究

9、古典主义戏剧研究

10、歌德研究

11、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12、拜伦研究

13、雨果研究

14、普希金研究

15、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16、《红与黑》研究

17、《人间喜剧》研究

18、狄更斯研究

19、果理研究

20、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

21、易卜生研究

22、托尔斯泰研究

23、海明威研究

24、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25、卡夫卡研究

26、圣经文学研究

27、《沙慕达罗》研究

28、《一千零一夜》研究

29、《源氏物语》研究

30、泰戈尔研究

31、川端康成研究

32、大江健三郎研究

三、现当代文学选题目录

1、鸳鸯蝴蝶派再认识

2、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论略

3、论《春明外史》的“野史”特点

4、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5、论《啼笑因缘》中樊家树形象

6、《啼笑因缘》与《秋海棠》比较研究

7、论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

8、还珠楼主武侠小说论

9、王度庐“鹤一铁”系列武侠小说

10、金庸武侠小说简评

11、回顾与瞻望:新派武侠小说的过去与未来

12、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

13、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14、鲁迅小说中的忏悔意识

15、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世界

16、《伤逝》再解读

17、《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18、鲁迅小说 中的童年叙事

19、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

20、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批判比较

21、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22、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

23、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24、沈从文小说的抒情化倾向

25、论沈从文创作中的人性内涵

26、萧红小说创作的抒情色彩

27、萧红《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

28、郁达夫小说艺术论

29、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

30、废名小说艺术论

31、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32、张爱玲小说中电影表现手法的运用

33、郁达夫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

34、审美化的人生——张爱玲散文论

35、冯至诗歌中的现代意识

36、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

37、《围城》新论

38、孤独与梦想——重读《边城》

39、郭沫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40、《女神》浪漫主义风格论

41、胡适与中国现代新诗

42、周作人散文艺术论

43、朱自清散文艺术浅析

44、冰心“小诗”简论

45、徐志摩散文艺术论

46、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

47、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

48、卞之琳诗歌“非个人化”倾向论

49、穆旦诗歌中的“自我”

50、曹禺戏剧的诗意特征

51、茅盾小说中的“现代女性”

52、《腐蚀》的心理分析艺术

53、巴金《寒夜》新论

54、郭小川诗歌论

55、贺敬之诗歌论

56、李瑛诗歌论

57、论闻捷的爱情诗

58、论李季的诗歌

59、公刘诗歌论

60、艾青新时期诗歌论

61、论艾青国际题材的诗歌

62、论艾青的创作道路

63、论舒婷的诗歌

64、顾城诗歌论

65、论“朦胧诗”的产生

66、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67、“第三代”诗人论

68、论“朦胧诗”与“第三代”的区别

69、论赵树理的《三里湾》

70、论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

71、信纸柳青的小说创作

72、论柳青的《创业史》

73、《创业史》艺术论

74、论建国后战争题材的小说

75、茹志鹃的小说创作论

76、论吴强的《红日》

77、论《保卫延安》的思想与艺术

78、论王蒙的小说

79、论王蒙的《活动变人形》

80、蒋子龙小说创作论

81、高晓声小说创作论

82、张洁小说创作论

83、论新时期军事题材的小说

84、贾平凹小说论

85、张炜小说论

86、论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小说

87、论杨朔的散文艺术

88、论刘白羽的散文艺术

89、论秦牧的散文艺术

90、论新时期的文化散文

四、古代汉语论文题目

1、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综述

2、《论语》句法研究

3、《孟子》中的“之”字

4、《孟子》中的“其”字

5、《左传》被动句研究

6、先秦“是”的用法及其发展

7、《韩非子》中的被动句

8、先秦双宾语句的类型

9、“被”字的词义演变

10、从《韩非子》看先秦的副词

11、从《庄子》看先秦的宾语前置句

12、《苟子》副词研究

13、先秦修辞方式研究

14、《战国策》中的“是”字

15、《国语》中的判断句

16、《国语》中的被动句

17、试论词义的演变类型

18、词义引申的原则和方法

19、试论汉字形体演变对字形结构分析的影响

20、古今修辞方式的比较

五、1、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

2、《诗经》燕乡食诗的场面描写

3、《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4、《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

5、《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

6、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7、《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

8、《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

9、《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

10、宗玉赋试论

11、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

12、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

13、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14、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

15、论蔡邕的碑体文

16、曹植诗风的衍变

17、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

18、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19、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

20、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

21、《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

22、《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

23、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

24、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

25、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

26、谢灵适山水诗的摹象特点

27、宫体诗的女性描写

28、论《文选》对诗的分类

29、论《子夜歌》

30、《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

31、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

32、王维诗中的禅趣

33、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

34、盛唐时期绝句的特色

35、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36、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37、岑参边塞诗初探

38、论李白的梦诗

39、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40、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

41、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

42、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

43、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

44、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特色

45、苏轼黄州诗试论

46、论陆游的爱国诗

47、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48、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

49、柳永词的语言特点

50、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51、贺铸词的艺术个性

52、论诚斋体

53、宋末逸民诗初探

54、王安石散文的写作风格

55、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56、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

57、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

58、《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

59、《水浒传》的忠义观

60、《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61、猪八戒形象分析

62、“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描写

63、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

64、《金瓶梅》的家庭生活描写

65、《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

66、《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

67、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

68、元代散曲的情感企向

69、宋江形象分析

70、《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71、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

72、“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

73、李贽“童心说”的文学价值

74、论《西游记》的谐趣

75、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

76、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

77、《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78、《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79、大观园的文化意义

80、《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及其意义

81、《长生殿》的爱情观

82、狐鬼花妖尽世情

83、《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

84、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

85、论林黛玉

86、论桐城义法

87、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

88、花间词的艺术成就

89、《红楼梦》中的丫环群象

90、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

91、归有光的散文创作

92、《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93、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

94、江西诗派宗杜论

95、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

96、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

97、论明清小说题材的邅变

98、《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

99、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

篇6: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

1.论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艺术风格(也可某个人物形象、思想内涵)

2.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3.论萧红小说《呼兰河传》中的儿童视角

4.论废名散文的艺术风格

5评铁凝的《玫瑰门》

6、论梁斌小说《红旗谱》的艺术风格(也可某个人物形象)

7、论池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方面:

1.论《诗经》的赋、比、兴艺术2.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

3.论《诗经》的婚恋诗4.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

5.论《诗经》中的战争诗6.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

7.论《诗经》的讽刺艺术

8论唐传中的爱情小说9.试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

10.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11.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方面:

1.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2.《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白”技巧

3.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神话模式4.论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谬感

5.论罗格---格里耶小说中的“物化”6.《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的作用

7.论《百年孤独》的叙事艺术8.论黑色幽默的杂糅手法

9.博尔赫斯小说的玄学色彩10.论《日瓦格医生》中俄罗斯精神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比较教学法初探

试论中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

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常中求变,变中守常 —语文课堂教学最佳程式探讨

语文课堂教学的传统与创新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

语文教学中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情动于中而溢于外 —情感与语文教学

应该重视对中学生的学法指导

说明文教学与德育渗透

试论语文知识、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

谈语文施素质教育中的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过程要将两种思维训练有机结合小议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进行语文教学的意义

中学语文教学板书设计初探

语文教学中的点拨法

新时期以来中学语文教改的流变分析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优劣分析

篇7: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

1、论初唐诗风的新变

2、杜甫诗歌的叙事艺术

3、建安诗歌与汉乐府之比较

4、论建安风骨的成因

5、论曹操

6、曹植的诗歌艺术

7、论阮籍的思想和诗歌创作

8、嵇康《幽愤诗》辨

9、左思《咏史》诗论

10、玄言诗的再认识

11、论中国山水诗的成因

12、渊明思想论析

13、论陶渊明的归隐

14、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15、陶渊明咏怀诗论

16、试谈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创作

17、陶诗艺术管窥

18、魏晋玄学与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19、陶渊明的文化价值 20、谢灵运诗歌创作的得与失

21、鲍照的诗歌创作及其在文学史的地位

22、论“永明体”

23、宫体的新评

24、暮年诗赋动江关——论庚信

25、南北朝乐府民歌异同论

26、《世说新语》价值谈丛

27、初唐诗风评议

28、论“四杰”对南北朝诗风的继承和变革

29、何须苛责古人——关于陈子昂评价中的一点质疑 30、论唐诗“兴象”

31、也谈“盛唐之音”

32、佛禅与王维

33、论王维诗歌的艺术特性

34、论岑参诗歌的雄奇之美

35、高适《燕歌行》论析

36、李白生地考辨

37、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

38、论太白乐府

39、李杜绝句比较论 40、李白诗歌艺术论

41、论杜甫诗歌的爱国精神

42、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43、杜甫律诗的艺术成就

44、杜诗风格论

45、杜甫诗歌的叙事艺术

46、论大历诗风

47、孟郊诗歌艺术论

48、韩愈诗歌的创新精神

49、论元和诗变

50、论白居易诗歌的成就及艺术缺陷

51、论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52、关于《长恨歌》主题的再认识

53、论韩愈散文的艺术成就

54、论柳宗元的散文创作

55、论李贺的诗歌创作

56、论杜牧绝句

57、李商隐《无题》诗论

58、李商隐诗歌的审美特征

59、唐传奇散论

60、论唐诗的文化传播方式 61、论晚唐爱情诗的“托寓”特点 62、论南宋词“黍离之悲”主题 63、中国古代山水诗文化心态论 64、试论白话诗人王梵志的通俗诗

65、试论唐太宗李世民对初唐诗风的革新功绩

66、试论初唐四杰诗歌在唐前期诗风变革中的作用和意义

67、试论陈子昂诗文革新的主张及意义 68、试论王昌龄宫怨诗思想与艺术特色 69、王昌龄边塞诗简论 70、高适岑参边塞诗艺术之比较

71、试论文人入幕与盛唐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关系 72、试论王维山水诗诗禅相通的特色 73、试论李白诗歌的时代特征及艺术特点 74、简论杜甫州诗的思想意义 75、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76、试论韩孟诗派的思想倾向与文体观念 77、试论刘禹锡政治寓言诗的思想与艺术特征 78、试论刘禹锡的怀古诗 79、试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 80、《长恨歌》的思想与艺术论 81、试论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82、试论唐诗传奇的文化意蕴

83、试论李贺诗歌中的时空意识和神话色彩 84、试论李贺诗歌中的通感现象 85、试论杜牧咏史诗艺术魅力

86、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的产生及其历史价值 87、试论李商隐咏史诗的忧患意识及其艺术表现方式 88、试论温庭筠词的历史地位 89、试论李煜词情感特征及表现方式 90、试论李煜后期词艺术魅力 91、试论柳永词在形式与艺术上的革新 92、试论晏几道词的抒情方式 93、试论东坡词风与儒释道思想的关系 94、试论苏轼的豪放词与婉约词的特征 95、试论黄庭坚的艳词创作

96、试论秦观对婉约词风的继承与发展 97、试论周邦彦词的章法 98、试论李清照后期词的审美特质 99、“易安体”在词史上的地位 100、陆游爱国词的审美特征

101、稼轩词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 102、试论姜清空骚雅词风的主要特征 103、试论南宋遗民诗的思想特征 104、《三国演义》的人物和艺术 105、《水浒传》的人物和艺术 106、《西游记》的人物和艺术 107、《红楼梦》的人物和艺术 108、《儒林外史》的人物和艺术 109、《聊斋》的人物和艺术

110、谈谈唐代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111、析李商隐《无题》诗艺术表现上的特征 112、“四灵”诗宗晚唐与宋初晚唐体的异同 113、中晚唐文化转型与词境的建构 114、“词为艳科”辨 115、谈唐宋词的代言体

116、唐宋词中的生命意识和伤春原型主题 117、唐宋词中的家园意识和羁旅主题 118、唐宋歌妓词中的知己意识和迁谪主题 119、唐宋词中的感士不遇心态和悲秋主题 120、唐宋词中的归隐主题 121、唐宋词中的艳遇主题 122、唐宋词中的游仙主题

123、唐宋词中的登临心态和怀古主题 124、唐宋词中的忧患意识和黍离主题 125、唐宋词中的悲剧意识及其自我消解 126、浅谈宋代文学的雅俗分流和互渗 127、宋代士风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128、“寄托观”与两宋词的发展 129、苏(轼)辛(弃疾)词风异同辨 130、简论宋词体观念的嬗变 131、析“诚斋体” 132、析“易安体”

133、“王西厢”对“董西厢”的继承和发展 134、谈元好问《中州集》的文化意识

135、简论金诗的风貌特征 136、谈元散曲的文学风貌 137、晚明文学“新浪潮”性质辨析

138、《三国演义》“尊刘贬曹”思想倾向及其成因 139、《西游记》的童话性与“童心说”之关系 140、张竹坡评点《金瓶梅》的动机与动力 141、“三言”、“二拍”所折射的商业伦理 142、简析《金瓶梅》的时代特征和思想内涵 143、简析《聊斋志异》的纪梦性质 144、简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45、也谈“女儿是水做的骨头……”——《红楼梦》女性崇拜简析

二、现代文学

146、漫谈冰心早期散文中的“抒情” 147、新女性的觉醒——读庐隐五四时期小说 148、论萧红散文文化小说的主观抒情性 149、漫谈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 150、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151、五四新文学发生学研究 152、中国现代作家创作道路论

153、论巴金小说的“家庭”涵义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154、文体的魅力——巴金小说《憩园》叙事学分析 155、论曹禺话剧艺术创造的超越精神 156、论《北京人》中“北京人”的三重内涵 157、沈从文小说意境的原型批评 158、论《围城》中人的“生存环境” 159、论穆旦诗歌对中国传统诗学规范的超越

160、“生命的沉思”——论冯至《十四行集》的现代性特质 161、五四人文精神的当代意义 162、周作人散文的闲适品格 163、杨朔散文的夸饰性与模式性

164、两种历史文本:《苦菜花》与《丰乳肥臀》比较 165、通俗文学勃兴的文化意义与价值 166、当代校园诗歌态势

167、张承志小说中的宗教意识

168、公木诗歌的思想之路:激情·理性·智慧 169、新时期中国文学中的人道主义 170、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启蒙主义思潮

171、寻根文学运动的文化选择(可综论亦可以某一作家为例)172、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审美选择(可综论可以某一作家例)173、新时期女性作家论(可选任何一位女作家论述)174、新时期先锋作家论(可选任何一位先锋作家论述)175、新写实小说的得与失 176、试论“新生代”的小说创作

177、市场经济与新都市文学(或新市民文学)178、世纪未中国文学中的知识分子 179、余华风格的转变与先锋作家的转向 180、我看“现实主义冲击波” 181、王朔现象剖析 182、余秋雨现象剖析 183、王小波的意义 184、鲁迅与日本文学 185、中日新感觉派小说 186、巴金小说研究 187、萧红小说、散文研究 188、新时期寻根文学论 189、论新时期的先锋文学 190、论新写实主义小说 191、莫言的小说创作 192、余华的小说创作 193、张承志的小说创作 194、贾平凹的小说创作 195、张炜的小说创作 196、王朔的小说创作

197、论九十年代的女性小说创作 198、陈染小说论 199、林白小说论 200、海男小说论

201、新生代诗歌创作 202、朦胧诗论

203、论九十年代的散文创作 204、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205、论九十年代的个人写作 206、论九十年代的乡土小说 207、论九十年代的都市小说

三、外国文学

208、莎士比亚悲剧研(《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任选一题)209、勃朗特姐妹研究(《简·爱》或《呼啸山庄》任选一题)

210、哈代小说研究(《还乡》或《德伯家的苔丝》任选取一题)

211、英国浪漫主义诗论研究(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雪莱、济慈等)

212、尼采的美学思想与文学批评研究

213、“新批评”的诗歌

214、诺思罗普·莱的原型批评研究

215、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研究

216、试论奥尼尔戏剧的古希腊悲剧意识

217、论福克纳笔下的“淑女”

218、海明威的文体风格

219、试析海明威作品中的模糊现象 220、论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观

四、写

221、地域文化和小说创作 222、诗的节奏初探

223、时代的变迁和文体的演变 224、鲁迅与矛盾的友谊探源 225、鲁迅小说的文体创新

五、文艺理论 226、论“中和之美”

227、白居易《与元九歌》的历史局限性 228、《与李生论诗歌》的文学思想倾向

229、“童心说”的进步意义 230、都市文学的美学意义 231、文学叙述与文学阐释 232、农业文化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233、现实主义与现代戏主义比较 234、理性批评与感性批评 235、典型观念的形而上学内容 236、诗歌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37、新小说的语言习惯 238、谈谈多层定语的词序问题

239、完成体助词“了”必用、不用、可用可不用的条件 240、否定副词“不”和“没”的使用规律 241、“一边……一边”和“又……又”的差别 242、汉语词类问题研究综述 243、汉—英语序对比研究 244、汉—英处所表达方式对比研究 245、汉语语序研究综述

246、动词和动词重叠式的功能比较 247、形容词和形容词重叠是的功能比较

248、结果补语“成”“上”“着”“了”使用规律初探

补:网络语言现象研究

篇8: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特点

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提供了创新精神动力。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在《东方文化与创造教育》一文中说:“东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如公义、义务、和谐、礼让和恕道,可以为人类社群提供宽广的人文视野。如个人的身体、认知、灵觉和神明的全面发展;个人与社会(家国天下)的健康互动;人类与自然的持久和谐;人心与天道的相辅相成。东方文化可以为创造教育提供精神资源并丰富西方启蒙心态所体现的人文视域。”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能否具有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将直接影响未来语文教师创新素质的形成与否,进而影响中国未来创新人才质量的高低。只有教师培养了学生公义、责任、和谐等东方思想,形成了个人与社会自然健康互动的意识、天道酬勤的观念,有张扬的个性、强悍的意志力、丰盈的精神及健全的意识,个体与群体、科学与人文统一,才能使未来的创新人才有丰富的精神资源和不竭的创新动力。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二、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举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举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创新的必备素质。人文精神应从两方面加强。第一,基本的人文素质。例如,有丰富的人性、人权、人道意识;有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学会生存;真诚乐观,有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有爱好、有追求,有正义感且宽容大度;有气质、有气魄,会展示自我,有张扬的个性优势,等等。第二,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人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尊重其主体地位;认为学习者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指导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重视情感,动机、价值观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重视培养大胆质疑、见解独到的民主学习精神,等等。这样,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在未来的语文教育中就不会再“一讲到底”、“死记硬背”,他们将激活语文课堂,实施人文教育和创新教育。

从现实意义来看,教师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教师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从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2. 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

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1]。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三、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创新等。

1. 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但往往不精,竞争力不如其他专业的学生。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师不必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

2. 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教师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要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去发现、思考、创新。

四、优化创新心理素质,造就创新品格

1. 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

创新的教育意识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1)思想上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2)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不断进取。因此,它是促使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动力之一,会促使其在未来的语文教学和教研中坚持教改,不断创新。

2. 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研究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发现其突出表现为发散式思维和收敛式思维两种思维能力。收敛式思维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受确定的思维方式方法和规范约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众多信息中引出合乎逻辑规范的结论。发散式思维则正好相反,它是一种开放的、立体的、多向的思维,表现为思路开阔,思如泉涌。它不拘泥于一种思路,而是从较少的信息得出多种结论,有迅速流畅、灵活变通和独特三种特征。

五、做“学习型”的语文教师

目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加强两方面的学习,以适应创新教育。第一是知识的理论学习,形成创新理念。第二是有关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学习。在知识方面,除学习专业知识外,还必须不断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和社会学等的最新研究成果,使自己的知识与时代同步。在课上引入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当代语言现象加以探讨和引导,无疑能丰富学习内容,易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语言的兴趣,当然学生需要先学习相关的网络语言知识和相应的评价能力。学习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是科技时代对创新型教师提出的要求。网络技术的超时空性、自主性、协调性、交互性、个性化等优势特点,对自学、教学和创新都有很大帮助。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为时空分散的人们提供了“面对面”的学习机会。

摘要:实施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师, 对创新人才的影响最早、最久、最深、最远。因此,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师必须具有教育前瞻性, 重视该专业学生创新素质的建构, 为创新教育培养预备队, 为造就中国未来的创新人才奠基。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特点,实用性,创新

参考文献

上一篇:英语音标学习大全下一篇:优秀课程顾问的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