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论文

2022-04-19

摘要: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动态网站开发》课程由于本是信息技术类课程,所以一直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因而在以往的教学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只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忽略了教学资源建设中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论文 篇1:

新课堂教学设计背后的课程教学理念探讨

摘要:对一堂初中政治公开课的分析表明,新课堂存在着“形似而神不似”的问题。教学策略错位,教学效率不高,目标不明确,缺乏课程质量意识等。究其原因是“倡导的理念”与“践行的理念”存在着不一致,因此认识到新课堂转型意味着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教学本质的变化,将教学设计走向科学化,成为突破课改瓶颈之路。

关键词:新课堂;教学策略;课程教学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了,许多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已被教师接受,许多教师认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是“新课堂”,认为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有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新颖的课堂就是新课堂,下面是初中政治教师进行的八年级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二小节“竞争不忘合作”(鲁教版)讲课内容节录,这堂课很有争议,反映了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现状。

这位老师的课分三个环节,课件出示第一环节:坦然面对竞争。下面是问题:你的身边有竞争吗?你害怕竞争吗?环节二:正确认识竞争。下面出示情境:小合、小竞、小赢所在的保送班有一个保送出国深造的名额,三个人都想争取,在竞争过程中小合:相信自己的实力,坦然面对,积极做各种准备……小竞:发现自己在有些地方不如小合,于是针对不足,积极备战……小赢:紧张、焦虑、睡不着觉,非常害怕失去这次机会……小竞:虽然没有争取到保送名额,但竞选结束后,她发现自己的成绩和能力都提高了不少,她从心底里感谢小合。她为什么要感谢小合呢?小赢:在竞争中逐渐力不从心,她想到了一条捷径——偷试卷,事情曝光后,她的竞选资格被取消。学习要求合作探究:这种做法给小赢带来了怎样的后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后果?为避免这种后果,我们在竞争中应该怎么做呢?环节三:追求合作竞争。呈现的是一段视频,中国好声音四强争夺赛,说的是魏雪漫曾帮助张碧晨,两人感情也很好,最后胜出的是张碧晨。探讨问题:面对这么重要的比赛,每一位对手都应该怎么做?魏雪漫的做法可贵在哪里?.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双赢的比赛?

这堂课经过了深层的教学设计,在课程资源选取、教学生活化、吸引学生参与方面都做了很多功夫,这样的课听下来表面很炫,情境教学、合作探究新策略都用上了,在评课中许多同行老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是否能代表新课堂所强调的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呢?这堂课从课程改革的角度看应该属于“形似而神不似”的新课堂,问题在于:

1.教学策略选择错位:在做课者看来合作探究、案例教学都采用了,可是这堂课的教学策略我认为应该是讲授加提问,虽有案例,但教师的“诱导”非常明显,正确观点不证自明。如第一环节标题是“坦然对竞争”,学生还会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吗?学生在竞争面前的各种真实心态在正确答案的暗示下被遮蔽了。环节二的偷试卷的案例明显不具代表性和真实性,也就不会触动学生内心,并且这样的问题其合作的意义何在?我们需要的是学生真实坦言,不是责任分工与脑力激荡,因此合作学习在这里没有体现其价值,作为合作学习应用应该具备有分工、有明确责任、积极互赖的关系、合作技能几个要素,在很多课堂合作学习应用中我们看不到分工与责任,问题难易也没有达到一定需要合作学习的程度,也就是说不少教师在教学策略选择不是为目标服务,策略选择存在着随意性、运用不当、形式主义等倾向。

2.内容处理不精细,教学效率不高。环节三的标题“追求合作竞争”,什么叫合作竞争?是所有的竞争都需要合作,还是竞争中一定合作?在查看教材后发现显然是基于教材观点的简单化处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并没有就合作与竞争内在关系做深入思考,因此课堂上表现为形式大于内容,表面热闹,原有的知识传授被削弱,该处理的教学内容处理不深不透,造成教学效率低下,也成为课改后常常出现的问题。

3.目标不明确,缺乏课程质量意识。在这一案例中教学最需突破的问题不是学生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真实的触动内心,思想品德课程如果不能触动学生内心,那么教学促发展将是一句空话。这堂课想解决什么问题?课标上如何要求的?对于学生来说要达到什么目标,起点能力是什么,如何搭平台帮学生达到终点能力,这些有关教学设计的问题在设计研磨时没有教师主动提出,在评课环节教师没有人指出目标的达成度,说明教师教学设计的科学化水平和教学质量意识的薄弱。

这堂课反映出的问题带有很强的普遍性。很多教师从形式上理解新课程,究其原因是“倡导的理念”与“践行的理念”存在着不一致,新课堂转型是指实施新课改后,教师课堂行为的转变。即从教师为本的课堂,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从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到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生命课堂,从讲授为主的课堂到师生互动、建构生成的课堂。虽然很多老师“意识层面”上掌握了新理念,但教师课堂行为背后的课程价值取向仍然是以知识为本,“教教材”仍然是支配教师行为潜在规定,而且缺乏自我觉察。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研究教师行为,分析教师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将成为提升教师课程自觉,突破课改瓶颈之路。作为教师要深刻理解以下课程教学理念。

一、新课堂转型意味着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型

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学生发展本位的教学价值观。它是相对于知识本位的价值观而言,学生发展本位的价值观把学生知识的掌握,智力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全面地加以关注。它注意从学生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去考虑教学目标与选择教学内容。在这里知识观已经发生变化。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简单地进行传授的,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在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与认识客体的知识之间的互动中,以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获得。教学本质是为“知识建构”创设良好环境与支持的过程,新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创造“情境性”“协作性”的互动环境。情境、协作、资源是建构主义所指的“学习环境”的三个新要素。“情境”是还原知识生成的原背景,是课程生活化的需要,是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情境,也是学生进行主体建构的要素和学习的必要环境;“协作”是主体间的关系的反应,包括师生、生生之间是如何运作,如何展开活动的,如合作学习体现的是参与者是平等合作关系;“资源”是课堂上教师学生所用的所有素材,包括有生命的资源与无生命的资源,在这里教师的感受、教师的认知、情感都成了资源,只有把资源调动起来,整合到课堂上来,资源才能发挥其作用,多种教育资源的整合是新课改后教师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二、新课堂转型意味着教学本质的变化

新课堂关注课程质量,不是关注教师教了些什么,而是关注课堂给学生留下了些什么,因此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课程形态的变化的意义在于将知识转换为能力,将过程转化为方法,将体验转换成反思成长,因此“情境、学生的兴趣比教材本身更有优先性”“课程就是使人们在有益的张力下,发展创造性组织和再组织知识经验的能力”。在这样的课程与教学中,允许学生和教师,在会谈和对话之中创造比现有课程与教学结构更为复杂和更有价值的学科秩序与结构;课程不再是内容,而成为过程本身;教学是两个世界的沟通,和富有个性化和创生性的占有;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是师生生命重构的过程,教学本质的变化意味着课堂上师生是对话交往的过程,教师的“独白”语越来越少,教师带着好奇、带着思考与学生开展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平等与合作成为师生关系常态。

三、新课堂打破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追求教学设计的科学化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传统教师上课以教材为中心,注重教学内容的处理,将有意义的知识割裂为碎片化的知识,新课堂以教学科学化为背景,从教学目标设计、内容设计、方法策略设计、过程设计,追求课堂最优化。教学目标从知识为本到能力为本,教学内容从学术中心向儿童中心倾斜,教学策略随之改变,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设计,从单一知识传授到综合能力发展目标,因此课堂环节不同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教学起点、教学条件的分析将是教学设计的起点。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Idea Behind the New Class Teaching Design

LIANG Guo-min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Henan University,Kaifeng,Henan 475004,China)

Key words:new class;teaching strategy;curriculum and teaching ideas

作者:梁国民

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论文 篇2:

信息化教学设计在网站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动态网站开发》课程由于本是信息技术类课程,所以一直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因而在以往的教学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只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忽略了教学资源建设中的信息化教学设计。随着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的不断深入学习和实践,将其应用于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中,丰富和改进了课程的教学资源,并通过教学实践,充分体现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势,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建设;动态网站开发课程

2014年6月发出的第一个文件《国务院关于发展现代教育的决定》汇集改革成果,提出新的要求和政策,指出2014-2020年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方向。2018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三全、两高、一大、三变、三新”的目标。通过学习教育信息化的理念,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并将其应用到实践教学中。

1、信息化教学设计概述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媒体和手段的改变,而且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整体的教学体系的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2、信息化教学设计遵循的原则

2.1教学对象的特点和需求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高职学生,其特点鲜明。一是高职的招生渠道多种,所以高职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差别较大。其次,高职生的学习态度会表现出情绪化,感兴趣地就多学学,对枯燥抽象的学习内容则学习效率很低,三是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是重实践,轻理论。

传统的教学课件多是文字表述,不能符合大多数高职生的需求,而经过信息化教学设计后制作的教学课件,力求做到重点突出、深入浅出,达到易于理解,同时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2.2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

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与教学对象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息息相关,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所以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到教学对象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有效地运用信息化技术制作出能够因材施教的教学资源。

2.3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必要性

优质的教学资源是教学过程中最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有效地协助教师将教学内容明确地正确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不能盲目地使用信息化技术,特别是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杜绝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过分追求信息化效果,而忽略了教学内容恰当地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必要性。

3、信息化课程设计在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实例

3.1操作指导性的教学内容

操作指导性的教学内容,往往是有一系列规范、完整的操作过程,具有标准性、重复性的特点,这样的教学内容适合将操作过程制作成小视频呈现出来。在网站开发课程中,搭建、配置网站开发和运行环境的方法是必备知识,并且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次演示讲解不能确保所有学生同步操作和完全掌握,而通过小视频形式的课件,既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又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针对性的指导,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

3.2概念原理性的教学内容

概念性原理性的教学内容,通常比较抽象,不易理解,这样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或生动或具象地呈现其内容的实质。如,在网站开发课程中,动态网站运行原理中的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网站编程语言及数据库技术之间的关联是比较抽象的,通过制作动画效果,将其之间的关系和访问动态网站的过程生动地展现出来,胜于大段文字的表述和反复地讲解说明。

3.3程序逻辑性的教学内容

首先,此类教学资源的建设主要针对于入门级的学习对象,其教学内容针对于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部分,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建立编程思路,提高逻辑分析能力。

在网站开发课程中,如程序的三个控制流程,通过制作流程图的动画效果,演示出在控制流程中语句执行的顺序,使语言的表述不再是天马行空。

3.4教学实例类的教学内容

教学实例类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教学实例是某个章节或某个知识点的实例,另一类教学实例是综合性的,能够实现某项任务或网站功能的实例。

对于第一类实例,重点在于知识点,如语法规则的讲解,其中的难点和重点部分,采用程序逻辑性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即可。

对于第二类实例,重点在于如何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点,实现网站的功能。采用的信息批技术是开发授课网站的真实项目,学生上课时登录授课网站,从中体会到每个综合实例(即功能模块)的任务目标、从中获取教学资源、从中参与学习的过程(包括:记录考勤、提交作业、查看考核成绩等)。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根本,只有科学地、合理地做好教学设计方案,才能正确地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教学资源的建设中。这里,只对在线下教育模式中,教学资源建设中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几点体会。今后,还会再继续探索、学习和实践在线上教育模式中,如何应用信息化技术于教学资源建设中,从而建设优质的教学资源。

作者:韦立蓉

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论文 篇3:

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应关注教学的输入与输出

摘  要 根据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的内涵,指出当前一体化课程改革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从教学设计应考虑的因素、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教学的方法与对象、教师的能力成长与教学位置等角度,提出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有效“输入”与“输出”的途径以及有效的评价方法,为一体化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综合职业能力;教学资源;评价

1 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输入”和“输出”的内涵

目前,技工院校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一体化课程改革。一体化课程是指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与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的“输入”需遵从人才培养规律、课程体系的构建依据、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设计,而一体化教学设计的“输出”则需关注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情况。

2 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常见的问题

实施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不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有了本质区别,这也是改革的难点与重点。一体化课程改革对于大多数技工院校而言更多的是先从简单模仿开始,然后不断地改革创新。改革过程中出现一些好的案例,也存在五花八门的问题,其中“形似神不似”的现象最为常见。

羊皮式教学设计  羊皮式教学设计是当前改革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也是最浅显的教学设计。从教学设计的表面来看,羊皮式教学设计的教学主题、与之配套的学生信息工作页等学材的标题都体现了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的特征,但是学材内部细节反映的教学内容与传统的教学毫无区别,或仅仅是打乱了一些知识的编排顺序而已,学生信息工作页成为学生须完成的课堂作业,且在知识层面无法与其他的课程进行交叉延伸。上课的实施过程中采用的亦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仍是满堂灌的“输入”,无法体现通过学生的行动过程来实现职业能力的输入性提升。学生缺少实践行动的过程,实践技能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在评价方法上仍无法摆脱传统的以结果性作业为评定手段的落后方式,学生能力成长的“输出”评价无从谈起,仅仅凭教师个人的主观评判。

碎片式教学设计  碎片式教学设计是摘取某个任务中的某个过程片段来实施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有了重新划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传统教学相比有了提升,因为该教学设计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技能上的“输入”与“输出”,如数控铣床刀具与工件的拆装及对刀,幼儿教育手工制作的剪纸训练。但是由于任务之间与完整的工作过程相比缺乏关联性与整体性,学生难以体验到完整的工作过程,缺乏对完成整个工作过程需要的系统性能力的“输入”,如策划能力、检测意识、团队合作、规范意识等非技术能力的“输入”,而这些能力正是一体化课程教学开发与改革的价值追求。在学生能力“输出”的评价上以关注某个专项技能为主,缺乏全面性。

套用式教学设计  套用式教学设计是指注重教学程序、注重形式,如采用六步法教学,具备较明显的一体化教学的特征。由于在教学设计中只注重环节过程设计,却忽视了每个环节教学设计的本质与目的,即学习的发生程度低,学生缺乏深度的学习体验。如任务实施中工作计划的制订,往往是形式化、僵硬化的“几点”惯例了事,缺乏执行的可行性,不能反映真实的工作情况。再如语文教学中撰写通知仅仅以某个例子列出写通知的关键词,却没有深入分析具体的原因、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如此的套用式教学设计只是改变了传统的“输入”形式,所谓对学生的行动“输入”也仅仅是一种单一、独立、片段式的,无法构成整体的工作过程。对学生能力“输出”的评价关注的是主观性、形容性的评价,如评价中的“是否参与了团队合作”,仅仅以“是”与“否”来判断,无法显示合作的深度;而应该是以客观的事实来呈现,如反映团队合作情况可设计为:“为完成此任务,与多少位同学一起通过交流、合作完成任务的工作内容?并分别做了哪些内容?”

3 一体化教学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一体化教学模型缺乏深入理解  一體化课程教学设计的本质与传统教学不同,它不再是学科教育,而是职业技能教育,是以项目来进行教学设计,融合了多个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通过以项目为载体,在解决项目问题的行动过程中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与他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职业规范操守应有的素质等。其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不同,特别是对于从小就接受传统教育的、刚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成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而言,需要转变原有的思维。

当前技工院校的教师的职业生涯经历相对简单,很多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入教师的行列,存在企业经验、实践解决问题的技术能力和案例储备量等不足的先天性问题。尽管有些教师在工作期间能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但是由于实践时长偏短,在企业经验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在项目设计时往往基于概念性的想象或道听途说拼凑而成,以及还存在教师本身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不高的问题。技能水平往往决定了设计项目考虑学习发生因素的丰富性与难易性,教学水平则决定了教学过程如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综合职业水平则体现了如何将学校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与学生现有的基础进行盘活整合的能力。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教学过程非认知过程,而是行动过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完成项目需要的学习内容、学习性质、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以及工量具等硬件设施,还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完成过程的难易程度、评价指标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各个教学环节间的联系性,而不能仅停留在项目教学初始概念的层面。

学校现有教学资源不足,缺乏支持  由一体化教学设计要求可知,无论是硬件方面还是软件方面,一体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需要的资源投入大,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施不单单是教学问题,而且管理的难度亦将增加,因为存在交叉协调等管理方面的问题。如模具设计与加工一体化课程中的综合项目需要用到数控铣床、数控车床、普通车床、刨床与计算机房等教学资源,而且每个学生完成进度不同,需要区别处理,对于教学资源本来就不丰富的学校而言,实施起来会有较大的困难,同时在教学管理方面会产生一些冲突。出现这些问题,或是因为教师害怕困难而选择逃避,或是因为教师对项目的设计把握不到位,缺乏灵活运用学校现有资源进行综合设计的能力。基于这些原因,教师往往会在教学设计的内容上进行删减处理,改变项目本身的教学意义。

4 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有效“输入”和“输出”的途径

教学设计应考虑与教学模型相结合  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需要考虑两个因素:行动与项目。要充分认识到教学过程是一种行动过程,而不是一种认知过程,因为只有学生的行动才会引起学习的发生,进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才能形成从认识到思考、反思、内化、升华的螺旋式成长。通过教学设计驱动学生直接行动或间接行动来完成“输入”与“输出”。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项目不同于仅仅处于工作的项目,因为这里还存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不但对教师的能力要求高,而且对教学设计投入的成本高,因此,其综合度非常高,在教学设计时需紧扣教学模型。

教学设计需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最容易被忽视,也是教学中最难做到的内容。教学设计要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时候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并没有对生活和工作的软能力要求高。如为高效高质量完成一件事时需要的前期计划设计的能力与意识,主动与同伴沟通、共同决策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操作安全规范意识等,显得更加重要。在教学设计时应使学习过程具有像干活的样子,而且干起活来应该有模有样、有头有尾,从而为学生建立整体的工作思维,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局思维、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如在会计实务课程中“填制会计凭证”典型工作任务的一体化课程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有填制会计凭证的完整规范操作过程外,还特别要求学生一定要采用黑色签字笔进行签字记录,对规范学生以后的记账习惯具有很好的规范性。

教学设计需考虑教学方法与教学对象  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有很多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旋转木马法、卡片复习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各有优势,分别有不同的应用场合。在实际应用中不应仅抓住一种教学方法,或为追求教学法的数量而一味设计多种教学方法,否则造成的结果往往是课堂结束后,学生却未能留下有用的知识与能力。教学方法的应用应注意教学过程的逻辑性,有些概念性的知识需要教师讲解时则应讲解,而不能将问题直接抛给毫无基础的学生,如不加引导,只采用找出关键词的教学法来让学生理解或突出某个概念的特征等。得不到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将这些概念性的知识进行延伸,因为他们还不具备这些能力,如该概念与其他内容有什么关联?为什么需要如此定义?不能仅仅建立在了解层面,因为其内涵远比其信息本身更加丰富,只有有了对内涵的深入理解,才有利于为学生建立知识的全局性理解。

教学设计中除了关注大体的学生外,还应关注特殊人群,因为学生的资质不同,学习能力亦各有差异,主要表现为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性情、沟通能力的差异等。教师可适当地进行分层教学,或引导一些能力突出的学生来带动该部分学生的学习。如此安排,教师可空出更多时间进行整体关注与解决突出问题;对能力突出的学生而言,可以使学习内容得到内化与升华;对被教者而言,有利于降低学习焦虑,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设计需要考虑教师成长与教学位置  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输入”时应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但也不能一味要求以学生行动为准则,仅仅发号施令式地布置任务,剩下的工作全由学生完成。

一是因为学生是一个学习者。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往往是新知识,他们只是一个初学者,在学习新知识时具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而言,不利于其学习兴趣的產生,会严重拖慢教学进度。教师应该选择性地增加教学环节和跳出学生学习圈。如一些概念性知识需要教师的引导,为加强学生对此类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可以深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二是因为学生不具备完成项目的工作能力。项目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有别,需要进行教学化处理,因为这里有教的过程。如在学生制订工作计划时,教师应参与其中,因为没有教师的参与指导,学生制订的工作计划往往很简单,与实际工作过程的贴合度就会变得很低。而且这一环节的关键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制订工作计划的重要性和科学性,以及学习制订工作计划的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伴随性教学。实际教学过程现场发生的教学环境往往不如人所愿,存在很多变化。而且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与能力本来就比较弱,此时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教和引导以促使行动学习的发生。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是集设计者、引导者、参与者、学习者、监督者于一体的综合导师。

5 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学生“输出”的有效评价方法

“输出”评价的方法   评价是对学生当前学习效果的最佳反馈方法,因此,项目实施过程必须有评价环节,可分为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应突出过程性评价。常用评价方法有学生通过海报展示、总结演说等形式进行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其中,教师的小结点评不可缺少,原因是学生在任务实施的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多方面,对于学生自身而言往往还不具备自我诊断与反思修正的能力,特别是缺乏分辨自身优缺点的能力,而这个时候教师的介入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教师的点评,学生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存在问题。

“输出”评价的维度  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点,而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评价教学效果时应紧扣由这些能力衍生出来的客观性或主观性的评价点。

1)专业能力应关注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是否体现职业技术要求,完成质量是否超越任务的本身要求,工作过程中工量具的使用方法是否正确,包括动作、摆放、选择、操作是否安全规范等。

2)方法能力应关注学生工作计划制订的可行性与科学性、现有环境资源的整合运用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思考问题的宽度与深度、工作过程中是否具有创新性。

3)社会能力应关注学生交际与合作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执行的能力、推销自我的能力、口头表达与书写总结的能力、谈判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

评价时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且要细致化、能落地,避免主观臆断。如反映学生是否参与了任务的完成过程与对知识等掌握情况等,在海报展示环节可以通过挑选非主要制作海报人来解说,通过评判学生的表达是否流利、内容是否正确、肢体语言是否紧张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总体情况。

6 结语

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中心工作,而教学过程是培养的重要手段与载体。在当前一体化课程改革浪潮中,需要特别关注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输入”与“输出”。只有这两方面都做到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才不失为一句空话,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珀金斯.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M].杨彦捷,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2]徐国庆.基于学习分析的职业教育项目教学设计模型[J].职教育论坛,2015(18):4-11.

[3]徐朔.项目教学法的内涵、教育追求和教学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5-7.

[4]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作者:叶风华 宋志辉

上一篇:电力工程档案管理论文下一篇: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