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论文

2022-04-19

一、引言目前,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课程内容重复,二是基础课与专业课程衔接不够紧密。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不及时解决,必然会影响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论文 篇1:

互联网背景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概况教学出发,阐述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目的和意义,论述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叙述了互联网背景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并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从而为互联网背景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0  引言

在新时期环境下,教师能够选择的教学方法非常多,不同教学法在应用时发挥的作用不同,需要教师将课程的适应性、时代性、完整性以及系统性特征充分展现出来,对此要积极引入互联网思维,能够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全方位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同时能够搭建对应的网络教学平台,进一步促进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同时要依照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搭建模拟学习平台,让学生能够从中不断练习,从而促进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

1  互联网背景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概况

1.1 互联网+教育概况分析

传统的的教育方式是一间教室、一位老师、一所学校的模式,而在互联网背景下,能够实现上百万学生、一个终端、一个教育专用网,学生能够依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老师和课程。互联网和教育的结合能够有效整合和配置各项教育资源,从而将教育资源的价值和优势提升到最大,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一个老师服务几十个学生,而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能够让一个老师覆盖成千上万的学生。互联网基于自身的优势,能够在实现时间、行业以及区域的互通,从而降低重复教育事情的发生,进一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满足学生的需求。

1.2 互联网背景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处在不断改革过程中,对此,当下的教育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将新的教育思路和方法提供给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从而进一步促进该课程的改革,同时能够有效摒弃原有的劣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在互联网环境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作为学校的主要课程之一,目的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引入互联网思维和技术,能够帮助其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引入互联网思维,能够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全方位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同时能够搭建对应的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和教师能够实时进行交流和沟通。

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2.1 教学模式规划合理性有待提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主要是对机械制造等内容实施教学,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将会涉及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内容,这些内容大部分都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还包括机械制造的特征、设备构造以及机械功能等。其中还包括材料方面的内容,比如材料的内部结构、材料的特征以及材料的性能。在实际教学中要对生产、工艺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教授。而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通过教材来实施教学,教材中只有简单的图文,因此,教师教学难度大大增加,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存在难以理解的情况,导致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因此,教师要积极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从而为教学质量提供提供保障。

2.2 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考核评价机制问题

首先,在新时期环境下,教师能够选择的教学方法非常多,其中包括游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等,不同教学法在应用时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教师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但是依照实际情况来分析,很多教师选择的教学与教学内容实际不符合,选择教学法要依照课程内容的深度、难度以及繁琐度来实施,依照不同的要求来选择教学方法,同时,不同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需求以及个性差异不同,因此,需要教师将课程的适应性、时代性、完整性以及系统性特征充分展现出来,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依照课程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成果不明显。其次,针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在后期评价中存在一定问题,采用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往往会用书面答卷的形式来尽心考核,一味的追求考试分数。

3  互联网背景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究

3.1 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分析

在新时期环境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創新能力和活力,从而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对此要积极发现现有的教学问题,引入互联网+的理念,充分发挥微博、QQ、微信、手机APP的作用和优势,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课程当中,有效解析课程的知识和结构,对原有的素材进行进一步整合和开发,基于具体的知识和内容来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引入动态化教学模式,直观展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梳理整个教学过程,对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创新和完善,必要时可以进行试点班级的建立,以此为基础不断扩大网络教学规模,从而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3.2 课程教学改革步骤分析

当下大部分学生都是90后和00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在实施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时,要充分依照学生的意愿来理解和分析教学内容,充个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此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意愿,通过spss软件来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有效统计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理解,表达自己对该课程教学的问题,依照学生给予的反馈来及时进行教学改革,并制定对应的教学方案。其次,充分发挥MindManager软件的作用和优势,积极在课堂中开展头脑风暴,并基于机械课程有关的职业特点和需求来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突出和简化,进一步加强课程内容体系的创新和完善。最后,教师要积极建立对应的联盟,通过网络平台对多媒体素材进行合作开发和研讨,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打磨和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打造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与手段,同时,要积极完善学生技能考核评价标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搭建对应的练习平台,让学生不断在模拟练习中开发自己的大脑,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全方位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能够让一个老师覆盖成千上万的学生。互联网基于自身的优势,能够在实现时间、行业以及区域的互通,从而降低重复教育事情的发生,进一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满足学生的需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作为学校的主要课程之一,目的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引入互联网思维和技术,能够帮助其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从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活力,从而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引入动态化教学模式,直观展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梳理整个教学过程,对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创新和完善,从而为教学质量提供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国辉,杨松华,宋胜伟.卓越计划背景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南方农机,2017,048(004):20,22.

[2]张春娜.基于“互联网+”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创新设计与实施[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04):66-68,71.

[3]毛现艳.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8(36):208-209

[4]刘元林.大工程背景下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01):14-16

作者:靳爱青

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论文 篇2:

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反思与优化

一、引言

目前,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课程内容重复,二是基础课与专业课程衔接不够紧密。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不及时解决,必然会影响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突出问题和成因分析

(一)课程内容重复

课程内容重复主要指设计基础课程之间存在着部分内容的叠加传授现象。这种现象在以下几组课之间最容易产生。具体主要体现在《素描》和《设计素描》,《设计素描》和《速写》,《设计素描》和《平面构成》,《设计色彩》和《色彩构成》,《色彩》和《设计色彩》,《三大构成》和《装饰基础》,《图形创意》和《装饰基础》等课程之间。

虽然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的教学大纲和教学重点,但由于有些课程的部分内容的形式不同而实质近似,加上开课教师对教学大纲的不同理解,这就不经意间导致了授课内容的重复现象。这些课程的出现都有各自的历史背景,每门课程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看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由于我们国家学习国外经验的不稳定性,新课程设置较为随意,再加上对旧课程体系改革的不彻底性,长此以往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课程。这种现象的出现,表面上是老教师不愿意改革传统课程造成的,但实质是几种不同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的冲突引起的。这其实也是任何新事物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碰到的问题。这里主要有两类冲突最明显,一是传统写实主义课程和现代表现主义课程的冲突,二是传统装饰变形课程和现代构成课程之间的冲突。这两类冲突正是两种不同设计教育体系碰撞的写照,一种是注重造型表现和装饰变形的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体系,第二种是以抽象表现和形式构成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两种体系分别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西方现代设计观念的体现,应该说两种体系各有各的优势和不足。另一方面,虽然这些课程是归属于两个不同培养体系,但实际上有些原理还是相似的,再加上有些教师在授课时随意性较大,因而也导致了部分内容的重叠。比如《素描》和《设计素描》里面对都强调对造型的刻画,《设计色彩》和《色彩构成》里面都有色彩情感表现的内容,《平面构成》里形式构成的内容在《装饰基础》中也经常出现等等。这种状况的出现实际上反映出的主要问题,还是课程定位的问题,说到底是课程教学培养体系的问题。简单的允许两种体系课程的粗放并存,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关键还需要把中国文化同西方现代设计理念进行有机结合,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平面设计教育体系。

(二)课程衔接不够紧密

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是为专业教学服务的,课程教学内容要真正起到为专业课程打基础的作用,因此,设计基础课程同专业课的联系应该是非常紧密的。比如说《企业形象设计》课程其设计基础课程由《字体设计》、《图形创意》、《版面设计》、《构成设计》等组成,其中任何一门课程掌握不好就有可能影响到专业课学习的最后效果。

设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结合不够紧密是国内设计教育的通病,这点在浙江高校中也普遍存在。由于省内大部分高校还是实施的以“分段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课程群内的课程一般都是放在不同的学期中来完成,所以课程群内的课程之间很容易出现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设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衔接不紧密的话,一方面会导致学生对设计基础课所学内容的困惑,另外也会出现专业课上需解决的基础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的问题,从而影响到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除了“分段式教学”的结构原因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也值得我们引起注意:

一是非专业教师讲授设计基础课程的问题。各高校中由于历史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老教师是从原来的纯美术教学或者传统工艺美术教学转方向过来讲授设计基础课程,由于这些教师没有真正深入了解过专业课程,因此他们对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理解相对比较浅,开展教学主要参考一些设计基础教材上面的内容,甚至还出现有些教师把设计基础课程上成纯美术课或者工艺美术课的问题。

二是专业教师不愿意上设计基础课程的问题。在大部分专业教师眼里,专业教师就应该上专业课,上专业课不但对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有很好的帮助,也是自己能力水平的体现,而上设计基础课程则毫无意义。因此,部分专业教师不太愿意上基础课程。实际上,让上过专业课的教师来上设计基础课程,他会比没有上过专业课的教师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有更深入的理解,效果会更好。另外,专业教师如果能够结合具体设计项目来讲授基础课程,学生听起来也不会觉得枯燥,相反还会对设计基础课程更加重视。

三是设计基础课程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交流偏少的问题。目前,大部分设计院校里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主要是由专门的美术基础部或者是设计基础部来完成的,由于基础部和专业教研室是平级的教学单位,平时一起开展交流活动的机会就比较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交流的机会也不多见。

四是教学大纲形同虚设的问题。正常来讲,课程教授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都会在教学大纲中体现,如果能够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来安排教学,这种衔接不好的问题应该能够部分避免,但由于上课教师都有自己的不同理解,对于教学大纲中出现的一些新内容往往比较麻木。

三、“理顺关系”与“引导交流”相结合的解决方案

要处理好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处理好专业课和设计基础课之间关系的问题。设计基础课程教学需要牢牢把握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在平面设计专业中设计基础课程主要有《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设计》、《装饰基础》、《版面设计》、《文字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在处理专业课程和设计基础课之间关系的时候我们应该处理好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把握好设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之间的关联性原则。所谓关联性原则,主要指设计基础课的开设要和专业课程有比较紧密的联系。随着学科定位、培养重点的偏移,在原有课程体系中肯定会出现一些已经落伍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可能是原来某些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如果这些专业课由于种种原因不存在了,或者课程内容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变,这些基础课程应该及时给予必要重组、压缩或者删减。例如,传统的《素描》、《色彩》、《速写》课程,这些课程上课的核心内容应该和考前班的同名课程相区分。传统的《人物变形》、《风景变形》、《动物变形》等工艺美术方面的基础课程应该进行重组。《构成设计》课程也应该有所变化。

二是把握好设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内容的承接性原则。所谓承接性原则,主要指设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前后顺序问题。实际上课程设置的先后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作为以阶段性上课为主的上课模式其更加重用。讲到承接性问题,实际上主要是课程群的问题。我们根据课程的性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课程群。《素描》—《色彩》—《构成设计》—《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装饰基础》—《版面设计》—《电脑辅助设计》—《专业课程》为主的大课程群。《图形创意》——《版面设计》—《电脑辅助设计》—《市场营销学》—《传播学》—《广告设计Ⅰ》—《广告设计Ⅱ》课程群。《构成设计》—《图形创意》—《装饰基础》—《版面设计》—《电脑辅助设计》—《字体设计》—《标志设计》—《企业形象设计》课程群。《构成设计》—《图形创意》—《装饰基础》—《版面设计》—《电脑辅助设计》—《包装造型》—《印刷工艺》—《包装设计》课程群。《图形创意》—《版面设计》—《电脑辅助设计》—《印刷工艺》—《海报设计》课程群。《立体构成》—《设计制图》—《电脑辅助设计》—《展示设计》课程群。《构成设计》—《图形创意》—《插图设计》—《版面设计》—《电脑辅助设计》—《书籍设计》课程群。这些课程群之间的课程都是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大部分课程之间都有比较明确的课程先后关系。而且我们也发现,课程群之间的有些课程实际上有很大的交叉性,其实这也一方面说明了有些专业课之间也有比较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在开课的先后顺序上也必须要做细致的规划。特别是现在提倡让学生早日接触专业课程情况之下,我们更要明确哪些课程可以提前上,哪些课程必须在后面上。另外这种承接性关系的存在,需要任课教师多交流,特别是先开课的教师要和学生讲清楚本课程开设是为哪些课程服务的,也要说明本课程在课程群中的作用,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是把握好加强教师间交流原则。为了更好的理顺专业课和设计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使得课程与课程之间能够有更加好的互动,同时为了解决专业课教师和设计基础课教师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我们应该大力鼓励专业课教师和设计基础课教师之间的互动。具体措施是让专业课教师去上一些设计基础课程,也让有能力的设计基础课教师上一些专业课,专业课教师能够主动关心设计基础课的教学情况,设计基础课教师也能够更好的了解专业教学发展的新动向。通过双方的沟通与融合慢慢减少双方的隔阂,甚至可以把原来的分开的教研室设置逐步的打通,让双方教师共同参与教研室活动,为着共同的目标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四、结语

课程内容重复和衔接不紧密现象的出现,其根本原因还是设计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后遗症,源于国内与国外两种不同设计教育理念的撞击所致,也是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影响力在不同的阶段此长彼消所致,在此大背景影响下,国内设计教育者个体的教学理念形不成合力,在无法取得共识的前提下,求同存异是不伤和气的最好做法,“存异”的结果就直接导致了课程数量的增加,在没有合理有效管理体制护航下,课程数量的无序增加直接加重了重复问题的出现,也间接引起了衔接不紧密的现象。有鉴于此,面对此类问题的出现我们也无需恐慌,重要的是每个高校的相关专业要明确各自的办学定位是什么,是以“向西看为主”,还是以“向东看为主”,只要明确了理念定位,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加强授课教师间交流,问题将会引刃而解。

参考文献

[1] 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 王青剑.综合大学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与特色初探[J].装饰,2008(9).

作者:徐浩

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论文 篇3:

炼铁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6.18.161

摘 要:为提高冶金卓越工程师炼铁毕业设计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工程型、创新型等工程能力。该文以现代钢铁制造流程动态精准设计方法为指导,改革炼铁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该方法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了该校冶金卓越工程师炼铁毕业设计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冶金专业 炼铁设计 改革 实践

炼铁设计基础是内蒙古科技大学冶金工程专业在进入炼铁毕业设计之前的一门必修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高炉本体及其五大附属系统的设计方法,根据高炉炼铁的实际生产技术指标,正确选择和计算高炉本体及原料供应系统、煤粉喷吹系统、送风系统、渣铁处理系统、煤气净化系统设计的工艺参数;掌握高炉本体及其五大附属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并掌握物料平衡计算和热平衡计算及高炉有效容积、有效高度选择计算、高炉车间平面布置方式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冶金卓越工程师的工程能力,为其在第八学期完成炼铁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针对该校炼铁设计基础课程的应用性较强的特点,改革该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及教学内容。

1 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

该课程过去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和以讲授为主的,冶金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听课效果较差,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迫在眉睫。由于炼铁设计基础课程与高炉炼铁生产紧密联系,在教学方法上需要采用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理论教学的同时进行仿真模拟炼铁生产工艺。教学中积极采用问题式教学、实例教学(由任课老师或设计院工程师设计的成果举例)等教学方法,实现了炼铁设计基础该门课程工程能力培养的目标,充分调动了冶金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

为使卓越工程师班学生活学活用,在理论教学时联系实际生产情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授课教师在了解该门课程目前最前沿技术、设备的基础上,依据高炉本体及其五大附属系统的重点和难点,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引导学生,尤其是对高炉炼铁工艺设计所需的各项工艺参数进行正确的选择和确定。采用“提问”和“释疑”的“问题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该校卓越工程师的工程能力。

炼铁设计基础适合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能直观地将该课程图片、设备、三维动态模型、模拟结果、工艺流程、各大钢厂设计的实际案例清楚显示出来,在教学学时有限的时间内能够使学生接受更多、高效的实用信息,从而较快掌握炼铁设计基础教学内容,了解和掌握炼铁设计先进技术。

2 改革炼铁设计教学内容,增强实用性

我国钢铁厂设计长期以来基本沿用建国初期引入的苏联设计方法。尽管随着宝钢等工程的建设又相继引入了日本和欧洲的设计方法,但仍属传统的半经验、半理论设计[2]。近年来,以我国首钢京唐为代表的钢铁公司的设计达到了世界钢铁公司设计的领先水平,因为首钢京唐的设计思想不再是静态、堆砌设计而是动态—精准设计。因此,炼铁设计基础课程需要由过去的静态设计思想向动态运行设计思想转变,培养冶金卓越工程师不仅能够进行物料平衡计算和热平衡计算、先进设备参数的选择和计算、高炉炉容计算,而且能够熟练应用动态—有序、连续—紧凑的设计理论、方法和先进设计手段,采用三维动态、模拟、仿真技术和有限元等分析软件等现代设计方法见图1~图3,提高高炉及其五大附属系统设计动态—精准设计程度。达到培养冶金卓越工程师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3 结语

针对该校冶金卓越工程师在炼铁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1)钢厂的生产流程,以静态的机械存在形式进行设计,缺乏现代钢铁制造流程动态精准设计方法的指导思想;(2)缺乏训练学生使用现代钢铁制造流程动态精准设计分析软件,如:三维动态、模拟、仿真技术和有限元等;因此,改革炼铁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势在必行。

目前,该校积极探索炼铁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同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了该校冶金卓越工程师毕业设计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钱功明.烧结球团厂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11(2):36-37.

[2] 刁江,谢兵.冶金流程工程学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冶金教育,2016(1):7-9.

作者:闫永旺 罗果萍 范秀风 王艺慈

上一篇:中日会计制度比较论文下一篇:当代成人家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