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新闻传播论文

2022-07-03

体育新闻一直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新闻类型,相关的报道也是社会大众重点关注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体育新闻的传播越来越依赖于网络,而网络体育新闻的传播也因其专业化、多元化而变得更具竞争力。本文主要从网络体育新闻的角度,探讨体育新闻在网络时代的传播策略。一、充分利用微博平台利用微博发布体育新闻资讯不失为一个好的传播方式。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网络时代新闻传播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论文 篇1: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新变化

【摘 要】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凋查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去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继200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之后,中国的互联网普及也实现飞跃,赶上并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因此,网络媒体这一新型媒体,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出现给传播领域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变革。

【关键词】网络时代 新闻传播 多元化

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及时性、交互性、海量性、多元化、小众化、多媒体形式、超文本结构等特点,它突破了传统新闻传播存在的界限,初步构建了一些新的传播理念。

首先,打破新闻传播的区域。新闻地理上的接近性是重要的素质之一。一般情况下,同样一条新闻放在全国范围来看,或者放在其他地区来看,未必有多大新闻价值。但如果放在事发当地,可能就有较大的新闻价值。这就是传统媒体的局限。

网络媒体进行的是全球化的传播,新闻一旦上网,就能立即覆盖全球。

而且,网络媒体的出现,将个人真正推向了全世界媒介的地位。人的世界化和世界的个人化,自媒体正在逐步实现。

其次,突破新闻发布的时间观念。报道速度越快,新闻性就越强,新闻的作用和价值就越大,反之,速度慢了,新闻成“旧闻”,就会贬值,无人去阅读。因此,新闻学把坚持新闻的时效性定为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新闻报道的这一基本要求,它可随着新闻发展,不断滚动推出最新消息,甚至推出大量的一句话新闻。

网络新闻媒体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时间梯度发布信息,时更新、日更新、周更新、月更新会并存于同一个新闻网站中。以往新闻传媒的刊期界线、时段界限等,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已开始弱化,甚至消失。网络新闻编辑在发布新闻前后,对新闻的改动都非常方便。

因此,网络新闻传播拥有巨大的时间弹性,在内容结构的组合上有着最大的灵活度。

第三,突破了新闻传播方式。受众的需求是立体的、多方面的,他们想知道不同媒体、不同信息源相同或不同的观点,他们渴望立体的信息提供。这就要求媒体具有更大的包容度,能够实现“多种信息源、同类声音、异类表现”。

传统媒体都有传播方式的局限,比如广播通过声音载体传播信息,报纸通过文字图片传播信息,电视传播的方式主要局限在图像声音,文字固然有,但不是最主要的。

而网络媒体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即便是单一的文字表现形式,也可以有变体的文字、滚动的文字、闪动的文字等多种形式。受众在网络上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最大限度地了解一个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信息。

第四,网络带来了新的互动方式。在大众传播时代,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分水岭是清晰的。与大众传媒发布的如滔滔江河一般的信息相比,受众的反馈只是涓涓细流,根本不能等量齐观。然而,网络新闻传播是一种强调个性的传播,它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中受众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使得传播者和受众双方居于平等的地位,真正实现了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曾提出的循环传播模式。

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同时也对大众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从传播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受众与传播者的角色经历了多次的转变,而目前正是最为重要的一次转变。

第五,网络新闻突破了信息准入的限制。在网络信息时代,每个人同时具有“传者”和“受者”的双重身份。除了电子邮件、论坛、聊天室、留言板和在线调查等方式,受众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与网络形成互动,参与到网络新闻的采访与报道中去,变新闻事件的“旁观者”为“参与者”。

网络新闻传播开放、自由,但是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形成,必须在合理发挥自身特点的同时,依靠网络媒体记者、编辑自身的努力,以受众的利益为重,才能取信于受众,逐步树立起自己的威望。□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

责编:姚少宝

实习编辑:汪冬冬

作者:李莹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论文 篇2:

试论网络时代体育新闻传播

体育新闻一直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新闻类型,相关的报道也是社会大众重点关注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体育新闻的传播越来越依赖于网络,而网络体育新闻的传播也因其专业化、多元化而变得更具竞争力。本文主要从网络体育新闻的角度,探讨体育新闻在网络时代的传播策略。

一、充分利用微博平台

利用微博发布体育新闻资讯不失为一个好的传播方式。在这里,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地发布信息,用户也可以通过微博及时接收、查看,传播效率可见一斑。记者可以利用微博将撰写的体育信息或者拍摄图片发到网上,不用因为编辑、校稿和排版问题耽误发布时间。由于微博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将体育新闻发布在微博上,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用微博看新闻。在浏览时,还可以对新闻进行及时评论、转发,让更多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参与进来。这就是网络时代体育新闻传播无可比拟的优势。[1]另外,不少体育明星以微博引导体育舆论,他们因为高知名度而被人们所重视,并且对体育事件的言论会带来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反响,让更多人参与、交流,让体育舆论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通过规范标题提高网络新闻报道深度

和传统媒体不一样,网络新闻的读者需要先点击标题才能进行资讯阅读,而传统媒体则恰好相反。所以,网络新闻标题的好坏直接影响新闻点击率,进而影响传播范围。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体育网站的新闻传播对标题很重视,往往出现了言辞浮夸、标题深奥的报道。这是在损害新闻的真实性,对体育网站的信誉度是一种玷污。而国外诸如天空体育之类的体育网站的新闻标题都是很规范的、不带夸张与渲染的陈述式,大众一眼就能够从题目中了解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网络时代的体育资讯异常丰富,大众对新闻传播中的信息有着更高的欣赏水平与审美品位。他们想要了解的不仅是体育赛事,也更加希望了解某支球队、某个体育明星的信息。这就需要新闻传播中的报道要具有深度,才能满足大众的多元化需求。通过深度报道,人们会对某个球队及明星的过去、现在、未来、逸闻趣事等有全面了解。所以,体育新闻的传播要注重视野拓展,认真做好深度报道,在丰富报道内容的同时,提高其可读性,以特色化的深度报道为新闻信息的广泛传播奠定基础。

三、以精品栏目塑造特色品牌

在网络时代的体育新闻传播中,媒体需要重点加强质量模式革新,着力打造与众不同的精品栏目,以特色品牌为发展目标。这方面我国的网络体育媒体做得不如国外网络体育媒体好,因而需要不断通过借鉴、融合、创新的方式打造自身的精品栏目。例如ESPN作为全世界最大的体育电视网,其经营方式和理念都独树一帜。[2]该电视网的“NBA世界”、“英超联赛专栏”等精品栏目在世界上有为数不少的受众,传播效果很好,也正是这些精品栏目成就了今天的ESPN。相比我国,不少网络体育媒体都缺乏特色化的精品栏目。原因在于我国体育网站运营还不成熟,缺乏资金和实力,更缺少奔赴各个体育赛场的专业记者,尤其是国际足球频道、NBA频道,尽管有众多的观众,却缺少独家新闻,很多消息都是通过国外体育网站转载,信息同质化现象突出。所以,要想走出这个尴尬的境地,就一定要长期坚持特色化品牌塑造。网络媒体的竞争极为激烈,要想从中脱颖而出,就一定要做出别人没有或者比别人更具创新实力的精品栏目。品牌特色、个性化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在体育新闻传播中,各个媒体也必须找准自身的发展方向,不能随波逐流。

四、结语

网络时代,网络媒体渐成主流,网络体育媒体参与的重大体育新闻报道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已经能够和传统媒体进行对抗。体育媒体必须依靠网络的的超强信息整合能力,抓住网络时代体育新闻传播的新特点、新途径,通过独特的传播方式加强体育新闻的影响力与关注度。谁能够在重大体育新闻报道中占据优势,谁就能在网络时代的体育新闻传播中获益匪浅。尽管我国已经有一批比较成功的专业体育新闻网站,相互之间在通过竞争强化自身的优势,但是也需认真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打造出影响力广泛的品牌,在网络时代的体育新闻传播中独树一帜,为我国的体育新闻传播事业作出突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平莉.浅议网络体育新闻的发展[J].中国报业,2012,(10):153-154

[2]万晓红.我国门户网站体育新闻传播模式的创新——以新浪、搜狐和网易体育频道为例[J].现代传播.2010,(11):150-151

[3]许正林.体育传播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4]郝勤.体育新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

作者:邸静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论文 篇3:

网络时代地方政府新闻传播与舆情管理研究

摘 要 不断变化的新闻传播与舆情管理環境使得政府部门需要相对应地调整在这些领域的工作理念、工作策略和工作模式。借助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的方法,结合近几年我国传播环境的一些发展现状和传播特征,文章归纳了在当前传播环境下地方政府部门改进和完善自身新闻传播与舆情管理工作的五大对策,包括工作理念、制度设计、人员配置、新闻传播和舆情管理。

关键词 舆情管理;政府形象;公共传播;舆论引导;政务传播

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深化,工作场所、家庭及公共空间的无线网络部署进程逐步加快,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无线终端使用率不断上升,新闻传播呈现日益社交媒体化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新闻传播中的“邻避效应”“圈子文化”“蝴蝶效应”“常态围观”等效应,使群众对体制改革、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能源发展、人口政策、价格调控与监督检查等方面的情况形成片面化、极端化、封闭化的认识,极易引发公共舆论事件。

从目前国内政府部门的新闻传播和舆情管理工作经验出发,结合专家访谈结果,笔者认为我国地方政府部门至少可以从5个方面完善和提升自身的新闻传播和舆情管理工作水平。

1 建立网络化思维模式,转变工作理念

首先,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省、市新闻舆论工作的精神,把牢新闻舆论工作的方向。围绕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精心策划、广泛收集舆情,客观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和解读政策、回应社会关切,协调新闻发布、记者接待等工作。

其次,建立扁平网络化思维和信息发布联动机制,促进跨部门合作。有关重大问题、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改革等宣传报道,以党媒为主,整合各类网络和两微一端,努力构建定位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

2 推动制度设计,完善责任评估流程

由于政府各部门在工作职能、新闻传播和舆情管理工作任务等方面存在不同,“一刀切”的考评制度不能客观、公正和科学地反映各处室的工作职责及新闻工作成绩。因此,应根据政府各部门的职能职责、媒体报道等情况,将部门分为焦点专业部门、媒体报道较少的部门和不需要考评的部门三个层级,并按层级设置表彰名额,以提高新闻工作考评的科学性。

完善分层责任评估制度。一是新闻发言人代表各个政府部门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通气会、接受采访等形式及时准确地宣详尽地通报和解释政府发布的重大政策与相关措施;适时向新闻单位及群众通报重要的新闻信息和工作动态;主动与新闻媒体及群众的交流或对话,有效地做好解惑澄清的工作,及时消除群众疑虑。二是各部门领导负责本部门的新闻传播和舆情管理工作,主动协助开展新闻宣传、新闻发布、舆情管理等工作;审核各部门向外报送的新闻信息、资料及口径,确保其真实性和客观性;积极办理与各部门有关的舆情应急事件。三是专业工作人员负责监测、预警及追踪与各政府部门有关的新闻舆论,及时向专职负责人报送舆情,并协助专职负责人做好新闻传播或信息发布工作。

3 促进人员配置,打造政府“麦克风”

人人都是发言人,打造政府“麦克风”,搭好政民沟通桥梁。对内建立宣传队伍,提高新闻发布技能,对外联系专家学者、网络意见领袖,全方位解读政府举措。

对内建立宣传队伍。一是依托两微一端建立宣传队伍,拉近与网民距离。二是建立市区两级发展改革部门联络队伍。借用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置信息网络专员的做法,由各区指定新闻宣传人员担任新闻联络员,以畅通市区两级发展改革部门的信息交流渠道,更好地指导基层新闻宣传工作。

对外培育第三方中立队伍。一是培育专家学者队伍。挑选专家组成发展改革专家库,及时组织专家学者解读重大政策措施、公众关切事项和社会热点问题,提高新闻信息发布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影响力。二是培养意见领袖队伍。发挥意见领袖的舆论引领作用,引导群众理性认识发展和改革的政策、制度和流程,避免群众的误解乃至非理性行为。

4 顺应网络传播规律,做好媒体联动工作

第一,围绕党委、政府的重大问题、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改革等重点热点问题,注重前瞻性策划与组织,有计划、有导向地协同中央、省、市主流媒体提前共商报道内容,既做到解读有深度,又做到宣传有策略。例如,与地方政府所在城市具有影响力的媒体共同推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系列专题宣传,既配合了中央的要求又结合城市发展实际,让民众了解所在城市具体措施和成效。

第二,坚持线上线下联动、整合协调,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良性互动。除官方网站、主要媒体发布征集意见外,政府还应增加微博、微信通道,加强线上与线下联动,增加弱势群体实地调查,进一步拓展意见反馈渠道。

第三,完善两微一端,开展微门户建设。一是站在细分受众的角度去解读其诉求,运用图文并茂、数字解析等易懂易读、生动活泼的形式,解读庞大、专业性强的政策法规,提高政策法规的易读性和吸引力,提高粉丝黏度。二是建立微门户,在微信平台界面以适合手机浏览的形式链接官方网站内容,进而增强微信平台的信息量和可读性。三是跟主流媒体合作App端,定期发布新闻,丰富政务信息推送和传播方式,力争最大限度地增加宣传的受众面。

第四,建立重大事项成果收集汇编制度,进一步提升舆论传播力、影响力和引导力。政府部门要树立“主动传播”和“积极宣传”的观念,定期汇编一些地方政府主要的工作成效记录,提高政府部门及工作在群众中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5 构建舆情分级管理平台,提高舆情回应能力

首先,构建舆情管理技术支撑平台,完善舆情上报制度。一是引入舆情监测平台服务。依托地方政府已建立的集舆情监测软件和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打造具有舆情监测、研判、处置于一体的智能化网络舆情管理中心,购买舆情监测专业服务平台,扩大监测范围,提高舆情监测效率,对可能引发负面影响的苗头性、倾向性、趋势性问题,早发现、早预警。二是舆情监测应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三是按时上报与突发上报相结合、常规上报与特例上报相结合,编制做好《新闻与舆情简讯》等舆情监测与研判材料。

其次,将负面舆情进行科学分级,评估舆情、及时反馈。一是按照影响范围、缓急程度等因素,将负面舆情分为“一级(特别重大)”“二级(重大)”和“三级(一般)”三个等级。一级即特别重大突发舆情,是指媒体集中报道、网民广泛评论,并且快递发酵升级,呈现快速扩大蔓延之势,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已经导致严重问题或者造成重大负面影响。二级即重大负面舆情,是指出现个别媒体或网民发表评论后,有部分媒体集中报道,引发主流或影响较大媒体、较多网民转载或评论,并有进一步蔓延之势,已经或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三级即一般性负面舆情,是指出现个别媒体或网民发表评论,少数媒体或网络关注跟进,但转载和评论量较少,未造成较大影响,或者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小。在研判舆情等级后,要分级进行应对。

最后,增强舆情回应,提高舆情管理水平。一是注重时效性,掌握话语权。较大负面舆情发生后,与之相关的业务处室(直属单位)要在第一时间(事件发生24小时内)向分管领导、主要领导报告,视严重程度及影响范围考虑是否同时向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办公厅新闻信息处通报,确保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信息处及时向市属媒体提出报道要求。需由省或国家级媒体统一发布信息的,逐级报请上级宣传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在新媒体发布时,应在1小时内发出权威声音,先声夺人,不给谣言和小道消息留下空间。

参考文献

[1]许林,于瑮.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管理及应对[J].学术论坛,2014,37(9):23-27.

[2]黎昱睿.新媒体时代政府信息公开及网络舆情引导[J].新闻爱好者,2014(5):65-68.

[3]苑丰.从“公关管控”走向舆情引导——政府应对网络事件的实证剖析与反思[J].理论与改革,2012(3):84-87.

[4]吴海燕.“微时代”广州市基层政府公共舆论引导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5.

[5]单越.浅析新媒体对政府新闻传播的影响[J].中国报业,2015(22):35.

[6]李淑芳.全媒体时代政府传播的新变局[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3):155-157.

作者:李春凤

上一篇:水利工程投资管理论文下一篇:券商投资业务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