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校园文化论文

2022-04-17

摘要:新媒体的发展催生了“微时代”,“微时代”的发展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和格局。“微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传播载体,进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微时代”的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借助、运用“微时代”平台,凸显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微时代校园文化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微时代校园文化论文 篇1:

微时代条件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路

摘要:随着微博、微信等通讯工具的广泛使用,人类社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跨入了全新的微时代。在微时代条件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获得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微时代条件下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了新的时代课题。探索微时代条件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方式、新思路,既是建设先进校园文化的内在需要,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文献标志码:A

一、微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机遇

自2009年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以来,微博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中国,在短短的几年之间便成为当下最为流行、最受关注的信息传播工具;紧接着,微信作为另一种全新的通讯工具迅速吸引了大众的眼球,通过捆绑手机号、QQ号、微博号等方式,短时间内聚集了超过5亿的用户。至此,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全新的传媒时代——微时代正式到来。微时代条件下,微博与微信逐渐成为网络文化衍生下的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它们不仅创造了新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模式,还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大学生是网络的一大用户群体,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微博与微信的出现在为高校校园增添了新的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1.校园文化内容的极大丰富

微博与微信的公开性、共享性、互动性,为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因子和文化元素,扩大了校园文化的活动空间和覆盖面,为学生的交往交流、自我展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由于微博信息与微信信息的高度公开化和传播的迅捷化,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信息在短时间内能够迅速扩散,由此表现出的不同的政治态度、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不断更新着大学生以往的认识和观念。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导航的主流意识占据主导地位,青年学生依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指导;另一方面,由于微博的广泛使用,高校校园文化越来越多地接受着异质文化、非主流文化,甚至是腐朽文化的冲击和侵蚀,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性、复杂性、冲突性、动态性等方面的特征。

2.校园文化形式的灵活多样

以往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主要有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素质拓展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外科技活动等。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其酣畅淋漓的交流感和互动性不但创造了其他公共交流工具无法企及的网络神话,还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鲜、时尚、个性化的元素,使校园文化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多样。目前,很多高校都注册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群,利用官方微博与微信群发布各类与校园情况有关的信息。除此之外,高校里许多学生社团、学生班级也开通了微博与微信,并在微博、微信上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发布微博、微信或者转发微博、微信来表达诉求、反映问题、传递情感、交汇思想。微时代的到来,使文化传播和信息获取的成本大大降低,增强了学生参与的自主性与平等性,这无疑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形式,也注入了新的活力。

3.校园文化载体的有效创新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一所学校之所以称为学校的深层积淀。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上的抽象物,是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校徽、校训、校歌、校风等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载体,是校园文化最为直观、最具表现力的标识,体现着一所学校师生认同的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办学理念和道德规范。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校园网络文化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微博与微信的出现又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传统的网络文化,“微博让现代人可以用互联网的视野去自由表达自我和展现自我,形成对现代文化的有效积累和价值过滤。”[1]如今,微博、微信所表现出的强大交互性能和信息传播能力,使很多高校开始把校园文化建设的触角延伸到这一全新领域,通过微博与微信发布各类学生关注的话题,从而借助这一新的载体进行价值引导与文化建构。

二、微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地位面临着冲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落到实处。然而,在微时代条件下,微博用户数量与日俱增,形成了庞大的微时代主体,信息的瞬时传播把人们生活的场域变成了一种“压缩时空”的状态,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变得空前便捷的同时,也使得多元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冲击变得空前强大。据社科院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显示,国内微博用户从年龄上看,10~39岁的用户总访问量占81.68%,大学生用户是微博用户中最大的群体。众所周知,学生群体正处于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尚未成熟稳定的价值观,使得他们非常容易受到各种信息的干扰,一些别有用心的煽动者则抓住了这个特点,不断制造各种负面新闻或腐朽文化,传播谣言,引发民愤,荼毒青年学生的理想,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信息的爆炸式传播对校园文化环境的稳定构成了威胁

当今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革,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大学生群体尤甚,要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必须能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微时代的到来,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使信息的传播更为便捷迅速,另一方面也给各种思想言论提供了“裂变”式的传播渠道,为各种消极思想和负面情绪的扩散提供了温床,这意味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获得了更广阔的平台,同时又使校园文化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微博、微信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可以让任何一点小事件在不经求证的情况下,由庞大的传播主体演变成为校园的特大新闻,瞬间传播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煽动负面情绪,乃至引起群体性行为失范,这不仅直接危害校园文化建设的安定环境,还对校园和社会的稳定构成威胁。

3.校园文化构建的主体缺失使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陷入困境

微时代条件下,学生群体时常出现的“手机控”“微博控”现象,造成了一定程度上文化建设主体的缺失,校园文化建设受到了直接的挑战,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陷入了困境。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手机功能多样化,即时通讯趋向简单化和便利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及时抓住了这个时代的制高点,在宣传上广泛应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快速传播各类校园新闻和活动信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不能忽视的情况是: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学生的到场变成了微博到场。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本来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去学习和交流,拓展知识、增长才干。但由于学生热衷于各种信息的阅读及转发,把本来作为手段的信息转发变成了目的,以转发代替参与,实际参与积极性并不高。很多活动场合,学生的到场是以现场拍照即时共享为目的,不断地刷新微博,陶醉于转发与跟帖评论,造成了“我在你身边,而你却在玩手机”的现象。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而过度沉溺于微博、微信等新通讯工具以后,造成了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缺位,致使校园文化活动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使得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陷入了困境。

三、微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1.充分发挥微博微信在价值观引领方面的作用

校园文化意味着师生心灵相通的抽象,演绎着大学校园变化与发展的轨迹,无论是物质形态上的校园文化,还是观念形态上的校园文化,无不体现着师生群体深层的历史记忆和精神累积。价值观是文化的最深层次的表达,一切文化的不同,最根本的是价值观的不同。因此,微时代校园文化的建设尤其要重视发挥新媒体在价值观引导方面的优势与作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发布各种具有时代特征和教育意义的信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时政热点,宣传积极正面的价值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实践,进一步进行价值观的提炼,探索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途径与新方式,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水平。”[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标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目标。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必须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校园文化的导向。

2.深入挖掘微博微信在舆情监控方面的优势

微时代的到来,使地理位置越来越变得无关紧要,一种虚拟意义上的“全球性社区”已经形成。分享信息原本是微博早期文化的一大特色,随着微博用户的指数式增长及微信的出现,分享信息则成为了微时代的文化特色,“在Twitter上搜索了一天,让我即刻洞悉人们的交流内容。Twitter就像是一家乡村杂货店,进进出出的人们交流着流言蜚语,我也在那里。”[3]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不但为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和发展,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与活力,同时它作为一种聆听工具,可以及时掌握校园热点舆论的发布者、传播者和参与者,可以在各色言论中挖掘事实的真相,从而为校园舆情的监控与思想引领提供新的途径。微时代条件下,校园文化建设要积极发挥微博和微信对大学生的理论指导和舆情监控作用,通过思想的碰撞、交流与引领,促进校园文化自觉状态下的发展,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供保证,为校园文化吸引力和创造力的增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3.利用微博微信打造校园文化传承与创造的新平台

微博与微信的出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也变革了传统的校园文化传承方式和校园文化创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构建着校园文化知觉的新环境。微时代条件下,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缺位只能通过主体复位来弥补,即实现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贴近学校实际、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真正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在微时代条件下,应该深入挖掘微博、微信对服务学生成长、激励学生成才的功能,通过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逻辑解析与文化分析,探索校园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和新特点,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提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理论素材,打造一个能够充分实现观念互动与思想交流的平台,营造平等、民主、互动、积极的文化氛围,从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完美对接,打造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平台,切实服务学生的成长和成才需求。

参考文献:

[l]曹兰胜.微博文化中的自我认同与价值审视[J].学校党 建与思想教育,2013,(2).

[2]郑永廷.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 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3,(3).

[3l[美]i身}尔·以色列.微博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10:61.

作者:杨婧  陆奕焕

微时代校园文化论文 篇2:

“微时代”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摘要:新媒体的发展催生了“微时代”,“微时代”的发展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和格局。“微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传播载体,进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微时代”的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借助、运用“微时代”平台,凸显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微时代”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发展,同时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蓝皮书指出,新媒体呈现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博、微信、微公益、微视频等“微时代”,急剧改变着中国传播的生态环境和舆论格局,延续2013年“微时代”的景观[1]。“微时代”下新媒体传播的快速度、方便快捷等特征备受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如何积极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在“微时代”背景下运用新媒体,有效挖掘其优势,把弊端转化为优势,探讨有利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维和新方法,成为关注的焦点。可以从“微时代”的内涵特点出发,充分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探讨“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一、“微时代”的内涵及特点

“微时代”是基于移动客户端,以微博、微信、微公益等为主要载体的传播形式。“微时代”呈现传播信息的移动化、信息化、快捷化。“微时代”下的新媒体继承传统媒体的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并呈现多功能、整合性更强、操作更方便、内容更简明、个性更鲜明等特点。“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新媒体主要以微信、微博、QQ等为主要网络载体。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学校网站、微博、校内橱窗电子滚动宣传栏等方式宣传微公益,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积极传递正能量,改变传统的思想教育和教学方式,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性和效率性。学校可结合新媒体的特点转变教学方式,提出适合新时代背景下符合大学生发展的培养模式,以便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从而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一是重视度不够。各高校积极运用微博、微信、论坛、相关网站,但在“微时代”背景下,忽视微信、微博、微公益等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忽略其存在的地位和作用[2]。大学生思政教育者注重课堂教学,弱化微信、微博等的巨大潜力,加上对其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对于“微时代”的微博、微信等平台参与积极性不高。高校思想教育者对其不够重视,无法及时跟踪学生的信息,时常导致信息无法及时传递,对于良莠不齐的信息无法及时引导,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极大难度。

二是“微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网络已经深刻影响师生的生活,对思想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要求。“微时代”下教育方式突破时空限制,比如传统班会、通知、活动,完全可借助微信、微博等方式。传统单纯“灌输式”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需求。通过微信、微博等发布信息,可以增强学生阅读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微时代”大学生表达个人观念和想法显得尤为快捷和方便,如何引导学生辨别信息,给思政工作者带来巨大的压力。“微时代”的新媒体有利于个体言论的表达,也有助于大学生价值观念的释放,把网络生活超越自身生活,希望得到更多亲朋好友的认同和认可[3]。

三是在“微时代”下,信息呈现多元化,缺乏有效的网络机制。高校制定了一些网络制度,但对网络监管力度不够,缺乏强有力的专业化队伍。高校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掌握困难较大,导致信息的泛滥,不健康、低俗的信息盛行。教育工作者认为信息的跟踪是繁杂的工作,给工作带来额外压力。可以利用“以补促进”的方式对高校设置专项经费,给予思想教育工作者一定的经费和补贴,以调动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健全网络机制和网络队伍,保证工作的延续性和效率性。

四是在“微时代”下,大学生拥有自身的“微空间”,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校园内大学生“低头族”屡见不鲜。大学生个个成了“微信控”“微博控”。对于自控力比较差的学生,会进一步拉大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的距离。长此以往导致有些学生心理怪异、性格孤僻,给大学生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品行的养成,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业。

三、“微時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微时代”背景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微平台”,大学生也拥有自身“微空间”。“微平台”和“微空间”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充分运用“微时代”平台,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突出大学生主体地位,转变教育观念,构建适应“微时代”的培养体系。借助“微时代”平台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1.基于“微时代”平台,构建合理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

“微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契机,也带来挑战。高校教育体系应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适度的调整。在“微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是教育的主要媒介和载体。思想教育工作者根据学校发展的思路和教学方式提出新的培养方案。在“微时代”下,教育工作者应将新媒体掌握程度纳入大学生考核之中,学生必须选修一门有关新媒体课程,学习新媒体的特点及使用方法。学校以新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新媒体的意识,对学生今后学习、工作均有重要的影响。大力推行以新媒体为辅助的教育方式,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传统思想教育方式,仅限于面对面的交流,与如今“微时代”的新媒体“点对点”和“面对面”的沟通形式不大适应。“微时代”下的新媒体以学生为主体,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消除师生沟通的障碍,使得教师更清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大学生是高校最活跃的群体,大学生社团活动在“微时代”下呈现多种多样的方式。每个社团均有自身的制度和运行机制,采用新媒体实时传播各社团的活动,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参加社团活动。学生通过微信、微博及时掌握和参与社团活动,在社团中学生就是活动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在社团中思考如何提高自己、如何开展活动,有助于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意识。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减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2.借助“微时代”平台,营造良好的日常教育环境,发挥新媒体育人的积极作用

良好的日常教育环境有助于学生培养完善的品格、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情操,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示和引导作用。学校可通过校园LED、微博、微信等方式宣传严谨的校风、美丽的校园风光、浓厚的校园文化,让学生耳濡目染,对学生进行爱校教育。结合时代背景,围绕共筑中国梦,进行爱国、爱乡、爱校教育,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宣传学校文化并邀请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让学生融入学校大家庭。学校借助“微平台”实时展播和宣传活动的进展,通过微平台学生即可实时了解学校最近活动情况。微平台不仅可宣传学生的榜样,还可展播优秀的教师先进事迹,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熏陶和影響学生的品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日常教育活动不应仅限于室内、室外,在新媒体上各类活动开展以微信和微博点赞、投票等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参与日常教育活动中的积极性。在“微平台”上学生实时掌握和获取更多最新的资讯,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3.运用“微时代”平台,发挥新媒体育人优势,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微时代”背景下,微平台是今后主要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如今大学生对于新媒体具有较强的接收能力,可以把课堂搬到微信、微博上开展教学活动,切实为学生群体服务。比如思想教育工作者,可对实时热点开展微博或微信大讨论,让大学生以活跃的思维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对思想观念偏激或错误的观点,及时引导,对于正确和积极的思想加以鼓励和支持,学生均可尽其言,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微平台”还可对日常的社会实践进行实时宣传。大学生暑假“三下乡”志愿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通过“微平台”宣传积极典型的案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社会实践毕竟参与面有限,通过新媒体多宣传多动员多鼓励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让每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锻炼、增才干、长知识、做贡献。思想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微平台”掌握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了解最新时政要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通过“微平台”获取专业之外的知识以拓宽自身视野。大学生应拓展自身知识面、学有所长、业有所专,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充分运用“微时代”的新媒体,开展符合大学生实际的活动,多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或公益活动,使得活动常态化、规范化、日常化。

坚定的信念、完善的人格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运用“微平台”培养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正确把握人生的航向,做个有理想、有信念、有信仰的大学生。大学生有坚定的信念,才能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就业竞争力,形成健康心理素质,培养高尚的人格适应社会的发展[4]。学生在“微时代”下学有所获、劳有所得、学以致用,从而成为社会所需的敢担当、敢作为的人才。

4.通过“微时代”平台,扩宽沟通渠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微时代”为师生提供了更宽广的沟通渠道,但也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大学生的“微空间”接受信息渠道较广,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教育工作者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难度较大。正由于大学生通过“微时代”获得信息的多元化,当其价值观念与主导价值发生冲突和抵触时,大学生普遍存在反抗和怀疑的心理,若是没有及时对大学生加以引导,可能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缺失和错位。“微时代”冲击着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和话语的主导权,必须树立全新的“微时代”教育理念。对于各类繁杂的信息,树立防微杜渐的意识,发现无助于学生成长的思想观念,加以及时引导,使得大学价值观念朝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其次,坚持以生为本理论,一切从大学生实际出发,“微时代”下网络虚拟呈现更为突出,微信、微博等反映出大学生狭隘意识,凸显大学生空虚和对现实失去信心的状态。思政教育工作者需时刻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正确健康的人格,促进大学生积极成长。

“微时代”下大学生沟通和交流距离感大大缩小,打破时空的限制,沟通渠道更迅速,改变传统面对面沟通的方式。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可即时传播,信息共享性更强。“微时代”,信息传递更加迅速,同时需要大学生甄别、分析能力更强。“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更需要一种求新的、求变的互动教育方式,传统枯燥无味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大学生的成长。传统教育方式基本是单一的,即教育者与受教者的单一传递方式,而“微时代”下,发生了由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积极接受信息的巨大转变,更显示大学生主体的重要性。“微时代”信息大,且参差不齐,有主流和非主流思想观念,而大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带有麻木性,缺乏辨别力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容易使大学生走向思想极端。因此,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运用“微时代”的新媒体,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困,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保存信息意识较弱,其思想状态会及时在网络虚拟空间给予表达。大学生教育工作者应时刻通过微信、微博、微公益等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纠正大学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结束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不可否认,“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的同时,也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形式,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提供了新机遇。我们同时还应看到当前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等问题。高校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因时而新,根据“微时代”的要求,通过启用“微思维”,培养“微队伍”,打造“微平台”等,从细微处着手,不断探索和创新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路径,不断探索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蓝皮书[EB/OL].中国发展门户网, 2014-06-26.

[2]周琪,罗川.“微时代”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思政教育研究,2014(1):68—70.

[3]何媛媛,范志辉,侯磊,等.“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及对策研究——以云南财经大学为例[J].教育与科技,2015(1):156—159.

[4]朱德煌,刘丁玉,钟春梅,等.刍议“青春系列”工程助推大学生人文素质——以龙岩学院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7):50—51.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icro Era”

GUO Ming-jing1, ZHU De-huang2

(1.College of Physics and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Longyan University, Longyan 364012, China;

2.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Key words:new media; “micro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責任编辑:陈树)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9.12.030

收稿日期:2019-04-26

基金项目:2017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于大数据思维的红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AS170507);2015年龙岩学院百名青年教师攀登项目“新媒体的‘微时代’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以龙岩学院为例”(LQ2015012)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郭明净(1986—),男,安徽宿州人,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者:郭明净 朱德煌

微时代校园文化论文 篇3: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研究

摘 要: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目前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使命。结合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遇到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在大学生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路径:一是更新灌输理念,教育载体要契合微时代的表意方式和大学生的接受心理特质;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中的媒介素养;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生活化,教育内容要贴近微时代的生活实践,教育语言要符合微时代的话语体系。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路径

大学生是国家青年群体的骨干,是中国特色社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社会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者、践行者。大学生要完成这一社会历史使命,承载起中国梦的伟大事业,就必须要树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具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遇到的机遇

(一)微媒体的运用打破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传统模式,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网络化发展,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微媒体的运用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信息传播为载体,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知识传授、学习分享的平台。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仅局限于人对人、面对面、点对点的教育方式,需要在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对固定对象进行教育活动,微媒体的运用则打破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这种相对死板的教育模式,借助于微博、微信等便捷的网络媒介,利用丰富的网络元素,将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由刻板、单调、枯燥转化为生动有趣形象的画面,将文字与图象、声音、视频等进行有机结合,也可通过微博、微信进行直观即时的交流,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教育能够线上线下活动,使马克思主义更富动感、立体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网络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增强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微信息的传播跨越了物理空间,能及时反映出大学生思想信息动态,并及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疏导或解决大学生问题,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现实针对性。以微博、微信为主的微媒体的信息传播不受控于地域间的距离,也不强调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主要以文字、图像等方式将意思传递给对方,在微博、微信中,大学生在不面对真实的个体与群体中更能够大胆、真实的表达内心地想法,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马克思主义教育者通过与学生的微博微信的联系,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积极的一面可以进行鼓励和肯定,对于消极的一面可以适时进行疏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对大学生遇到的学习、工作、情感、人际交往、心理等的实际问题进行纠正与解决,引导大学生学会处理工作与学习、友谊与爱情、责任与义务等关系,在大学的人生中更好地进行为学之道、为事之道、为人之道。

(三)微空间的开放性能激发大学生积极学习科学知识的动力,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丰富了大学生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环境,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时效性。微空间的信息以公开、开放的形式展示给大众,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展开的讨论可以是自由的热烈的,微民间的讨论与交流是无屏障的,通过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对公众开放微博等方式可以获取个人所需要的知识与信息,既可以涉及学科专业知识的需要,也可以获取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需求,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需求涉入个人在某知识领域的认识和看法并与大众进行分享,也可以针对某些知识进行互动交流,使大学生更加主动更加积极的通过网络空间学习知识文化,也使大学生更加热情地参与社会实践。

二、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面临的挑战

(一)微时代中马克思主义主导性和权威性被动摇,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灌输模式提出了挑战。青年大学生处于微时代的背景中,大学生可以将不同的价值观通过微信息的传播呈现在大众面前,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生活阅历、情感体验、思想行为等用微形式进行沟通与交流,而这些方面都可以反映出大学生的个体价值观,沟通与交流的方式将个体价值观转化为了群体不同价值观的汇集与聚焦,并为公众所阅览或分享或转发,并成为影响大众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性特征使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受到影响,使大学生淡化甚至漠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存在,并加以排斥,转而接受并认同非注流价值观并受其影响而主导自己的思想行为方式,因此,大学生能否接受并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思考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模式的弊端,结合微时代特征和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变革教育模式,发挥马克思主义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效能。

(二)微时代凸显大学生的个体气质和主体地位,对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实施主体即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挑战。微时代大学生注重强调个体性和主体性,微空间的个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得到强化,大学生个性特质和主体地位也呈现出来,个体可以主动地对社会问题、民生现象、他人行为、个人事件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发生转变,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但是以微博、微信为平台的微时代的到来,打破了教育间的传统格局,更加突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这对马克思主义教育者的能力与素质都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在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更强调教育者的综合素养,尤其强调教育者的现代教学能力。

(三)微时代海量的、碎片化的、瞬时性的生活微化实践,对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内容提出了挑战。大学生在微时代的环境里具有了微民的身份,他们的微信息传播是无屏障的,海量的碎片化、瞬时性的微时代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大学生的生活实践,并以微信息的形式在微空间进行传播,其中既有宣扬正能量的,也有传递负能量的,既有健康积极向上的,也有消极悲观怨世的,有宣扬新时期主流意识形态观的、奋发进取的思想意识行为,也有传播落后的非主流意识形态观的、腐化堕落的思想意识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内容带来了挑战,加大了正确舆论导向的困难,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树立与形成造成了一定的误导,影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认识和认同,培养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效果欠佳。

三、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的构建

(一)更新灌输理念。教育载体要契合微时代的表意方式和大学生的接受心理特质。“微时代”下各种新兴网络元素的注入,对马克思主义教育者的教育主导权带来冲击,教育者需要树立微时代意识,更新灌输理念,体现在教育载体的选择方面,一方面要考虑结合微时代的特征,以符合微时代的自由、开放、轻松的表意方式,喜闻乐见、轻快简约的表意风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很轻松、欢快并富有活力;另一方面要了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性格特点、尽可能了解大学生的接受心理特质,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身边,就在日常生活中,一是可以将马克思主义教育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科技创新活动中,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科技创新等活动,通过大学生亲身参与或身边的榜样事例,强势打造和谐、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校园文化,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二是突出高校社团组织的实施组织管理执行作用,由大学生组成的社团组织开展大学生的社团活动,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并积极参与其中,社团活动要融入主流意识,侧重于对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培养与引导。三是将马克思主义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法律意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进一步认识并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中的媒介素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教师的教授与指导非常重要,教师的师德、师风、师体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品行,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育素质影响着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因此,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教师队伍建设。马克思主义教育者要主动适应微时代的环境变化,适应微时代的工作要求,要认识微时代特征,懂得微时代所需要把握的新知识,树立媒介意识,运用网络媒介于马克思主义教育中,一是善于使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平台,利用网络元素如声音、图画、图片增强视觉听觉的美感,加强并提高信息传播能力,及时过滤掉不健康的、灰色的网络信息,传播正面的积极的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引领引导作用的信息;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者的媒价素养的理论学习、实践培训。可以定期组织教育者参加网络技术理论学习,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理论讲学,为教育者创新课堂教学媒介平台,组织他们参加媒介实践培训。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生活化,教育内容要贴近微时代的生活实践,教育语言要符合微时代的话语体系。在“微时代”环境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教育者要懂得善用微时代的优势资源,让马克思主义进入微生活领域,让大学生体会到理论不枯燥、不乏味,让大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化,马克思主义可以指导微生活实践,微生活中也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的实现与升华。一是教育内容要贴近微时代生活实践。微时代的信息生产能力强、传播速度快、内容重复出现频率高,大学生在面对这些海量的、碎片化、瞬时性的微时代的信息内容中,会有各种新的生活感受方式与形态,会有各种丰富的日常感受内容,而他们的这种感受方式和内容往往又是直观的、表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只有贴近需求多元、消费群体化的微时代生活实践,通过微民微言生活案例、微民微言生活数据、微民微言视频等符合微生活要义的教育内容,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中的认同感和信服力。二是教育语言要符合微时代的话语体系。我们处于微时代中,教育者要与时俱进,积极接触认识网络语言,充分拓展网络微话语,并运用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中。

四、结语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在大学生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必然要求,是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重大举措,为此,各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并重视在大学生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大意义,统筹制定科学可行的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体系,在把握大学生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掌握并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以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作为指导,更好地为国家、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建华,吕卫华,夏小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中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现实路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3):157-161.

〔2〕芮鸿岩.实践视阈中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6):73-77.

〔3〕胡红霞.微时代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黑龙江教育,2014,(11):21-22.

〔4〕周琪,罗川.“微时代”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4,(1):68-70.

〔5〕张俏.微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研究[J].大学教育,2014,(2):26-27.

〔6〕董乃涵,徐光建.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5,(1):9-11.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作者:邓淑容

上一篇:美容业企业文化论文下一篇:固定网移动网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