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个平衡科学发展观论文

2022-04-29

摘要:结合实际,首先对人民银行各基层行建立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阐述,明确了总体目标和四个方面的要求,从党员干部考核评价、组织管理、宣传引导、联系群众以及民主监督等对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的整体思路进行了参考设计,并提出了相关的保障机制要求,以此促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真正实现经常化、制度化、长期化。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关于四个平衡科学发展观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四个平衡科学发展观论文 篇1:

好中求快 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久前在北京召开。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2007年我省经济工作。

认真学习领会精神实质,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在深入推进“十一五”规划实施、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意义非常重大。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会议精神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深刻领会中央对形势的判断。对2006年的经济形势,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用“三个进一步”作了全面概括,即“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势头进一步趋好”,认为“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的态势”。对当前国际经济环境,胡锦涛同志指出:“综观国际经济环境,我国发展既面临着良好机遇,也面对着严峻挑战,总体上仍然是机遇大干挑战。”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妥善应对各种挑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深刻领会中央对存在问题的分析。温家宝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最大的问题,是经济结构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合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现象仍然存在,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大,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隐患和风险多。针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温家宝同志又强调,要注意防止“两种可能性”,就是要防止经济增长速度可能继续加快,或者可能出现较大回落。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我省的实际工作中,把发展的困难估计得更足够一些、把应对措施准备得更充分一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深刻领会中央对工作的部署。关于2007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胡锦涛同志强调了“四个着力”。这“四个着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2007年经济工作的大方向。根据这个要求,胡锦涛同志从八个方面部署2007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温家宝同志讲了2007年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需要把握的政策原则和七个方面的工作,特别强调节能、减排目标是约束性的,要千方百计完成。无论是确定目标、明确思路,还是提出任务、作出部署,都贯穿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突出了经济工作的重点,有很强的政策性、针对性和指导性。

深刻领会中央对加强学习的要求。胡锦涛同志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并就加强四个方面的学习、提高四个方面的领导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要求,概括起来就是要努力成为“领导科学发展的行家里手”。我省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不断丰富理论知识,不断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争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表率。

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丰富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深刻阐述了近几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六条经验,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是指导发展理念的新飞跃。

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同时又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必须在结构优化中促进总量平衡,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必须不断强化企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必须坚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胡锦涛同志深刻阐释的六条经验,不仅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经验总结,也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胡锦涛同志精辟概括的六条经验,是对科学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上的新要求,也是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丰富。要把又好又快发展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把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作为重要原则,把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作为重要方式,把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实现总量平衡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作为重要保障,把维护群众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指明了实现科学发展的道路。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实现科学发展,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打破二元结构,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和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完善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体系。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严把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主线,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逐步建立工农协调发展的机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完善区域互动机制,在更大范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切实转变增长方式,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保障人民健康和公共安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更广的领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的,重视改善人民生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提出了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胡锦涛同志深刻总结的六条经验,科学阐明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个方面的重大关系,进一步明确了实现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更加注重就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国际竞争力提升,更加注重发挥各类生产要素的潜力,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相统一。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出现大起大落,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总之,我们要深刻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

义,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推动发展的自慌行动。

倡导科学求实的精神,不断推进四川又好又快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必须牢牢把握“又好又快”与“社会和谐”这个基本立足点,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发展。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坚持科学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又好又快”的要求,把“好”的要求摆在首位,体现了发展理念的完善,突出了更加鲜明的导向。四川作为西部大省,必须发展,必须更好发展,必须更好更快发展。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完善发展思路,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好中求快、又好又快,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全面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坚持务实创新。继承是发展的前提,有继承才有发展、有前进。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四川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好做法、好经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促进新发展。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四川发展是我们的第一课题,推进四川发展是我们的第一要务。要继续发扬务实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完善发展的新思路,不断创造发展的新亮点。要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状态,改革勇于率先,开放勇于攻坚,发展勇于创新,充分整合各类优势资源,激活各种生产要素,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更高的台阶。

坚持真抓实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需要我们求真务实,埋头实干,讲实话、干实事、重实效,把工作的规划落实在具体项目上,把工作的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人头上,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问题上,把工作的成效体现在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四川、增进人民福祉上。既要有发展的新思路、大举措,又要防止脱离实际、劳民伤财,既要雷厉风行抓落实,又要防止急于求成;既要干让群众尽快得到实惠的事情,又要为长远发展打下基础。要全身心地促一方发展、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和谐、创一流业绩,以实干兴省,以实干富民。

牢牢把握“四个着力”的基本要求,力争在发展的关键环节上有新突破

做好我省2007年经济工作,要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四个着力”上,强化措施,抓好落实,促进发展。

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要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把握宏观调控带来的机遇,在国家支持的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投入,努力在发展中搞好调控,在调控中促进发展。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中之重位置,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着力抓好天然气、钒钛、水电等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和转化,加快发展重大装备制造业,集中精力抓一批工业大项目,搞好园区的规范建设,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要充分发挥旅游大省优势,把旅游产业做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大力发展物流、商贸、会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层次和水平。着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富民强县。进一步创造条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突出抓好工业的节能降耗,继续推进纳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计划”的重点企业的节能工作。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重点流域、重要区域、重点污染源治理,努力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认真实施《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巩固天然林保护成果,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积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

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我省发展的出路在改革,进步的希望在创新。要向改革创新要发展优势、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着力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加快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继续深化国企改革,深化财税、投资等领域的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着力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加快建设“开放四川”的步伐。坚持走创新型发展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全面加强自主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四川区域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特别是要更加关注和推动解决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问题,继续下大气力解决农村饮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坚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常怀忧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职,多行利民之举,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切实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确保民安。要深入基层,摸清群众利益诉求的重点,办法措施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惠及群众,多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2007年要重点在就业促进、最低生活保障、教育资助、医疗保障、农村交通、人畜饮水、农民工培训、农村安居、扶贫解困及污染治理等十个方面,办好群众急需、受益的实事,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的质量和水平,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链接

2007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五、坚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六、坚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

七、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八、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作者:杜青林

关于四个平衡科学发展观论文 篇2:

基层央行建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探索

摘要:结合实际,首先对人民银行各基层行建立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阐述,明确了总体目标和四个方面的要求,从党员干部考核评价、组织管理、宣传引导、联系群众以及民主监督等对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的整体思路进行了参考设计,并提出了相关的保障机制要求,以此促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真正实现经常化、制度化、长期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探讨

一、引言

当前,全国各地各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取得丰硕成果。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切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必将引领经济社会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然而,要真正使科学发展观深入基层,深入人心,成为基层央行全局工作的指导思想、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准则、干部职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长效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突出。

二、准确把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的目标要求

建立健全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建设长效机制,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的总目标、总要求,围绕基层央行的工作重心,借鉴和运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经验做法,建立健全配套完善、整体协调的各项基本制度,不断推进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化、规范化。基层央行在建立健全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过程中,需要切实体现四个方面的内在要求:一是体现实践性:要立足于广大党员干部勤勉履职、实现各项目标任务的具体实践,将科学发展的相关制度和要求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去,力求便于操作、简于坚持。二是体现针对性:要从履行人民银行职能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实际出发,抓重点、盯薄弱,有针对性地建设具有行业特色、业务特点的工作体系。三是体现科学性:要通过全面统筹和规划,循序渐进,互相配套,从而形成系统的有机整体。四是体现前瞻性:要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形成协调统一、始终处于发展前沿的长效机制。

三、正确认识建立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的现实意义

1.建立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是切实履行好中央银行职能,提高金融宏观调控水平,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基层央行在履行好中央银行职能的过程中,迫切需要着力把握以下工作重点:一是通过提高金融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有效实施货币政策,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体现发展是第一要务;二是必须切实维护辖内金融稳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三是着力解决促进金融业自身及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更有效地推动就业,促进和支持消费增长,推进地方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2.建立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是基层央行妥善应对复杂社会实践挑战的需要。当前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国内区域经济之间发展极不平衡,许多地方的经济金融生态环境还存在反复变化等一系列亟待处理的突出现实问题。特别是随着金融体制深刻变革和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基层央行履职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日益增多,如宏观调控手段不够充足,窗口指导作用弱化,缺乏操作货币政策工具的自主权;干部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员工素质与中央银行履职的需要有一定差距,新增反洗钱、征信、金融稳定等职能能够胜任者较少等等。因此,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是基层央行正确应对当前和今后复杂的社会实践的需要。

3.建立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是加快基层央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统领全局工作的指导思想。就基层央行而言,其发展的方向和职责定位等问题不仅要从中央银行自身来考虑,更要纳入中国社会经济金融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考虑,放到目前中国的发展战略上来定位,放到金融作为经济核心,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思考。从目前来看,基层央行无论是在及时防范和化解地区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地区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高效运行方面,还是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优化金融服务水平等方面,都将大有可为。只有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才能全面做好基层央行当前和今后党的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各项内部管理与服务保障等工作。

四、积极探索构建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的整体思路

当前的学习实践活动作为一项阶段性的现实任务已经结束,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去的长期性的历史任务仍将一直延续。因而,应抓紧探索完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不断深化、创新、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

1.建立健全科学发展的党员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标准,防止主观性和随意性。一是建立健全干部考评机制。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成效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根本标准,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工作观、事业观。二是建立健全党员管理考核机制。加大对党员管理中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创新党员管理考核手段,实现对党员的分类管理、弹性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使广大党员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履行好“一岗双责”。

2.建立健全科学发展的组织管理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各级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的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在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领导小组指导下,扎实开展工作,积极为学习实践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在人财物上予以必要保证,保障建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有序开展、层层深入。二是建立和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考核和激励机制。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日常组织生活和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实到日常业务工作中,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真正经常化、制度化、长期化。

3.建立健全科学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引导机制。要突出导向性,掌握宣传报道节奏,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局域网、内刊,积极营造建立健全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的浓厚氛围。坚持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宣传建立健全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的目标要求和主要原则。坚持宣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进典型,及时总结发现建立完善机制工作中的好做法,认真推广建立完善机制工作中的好经验,全面反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所带来的好成效,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引导推动的巨大作用,引导和鼓励和支持党员干部结合实际,探索创新,为不断推进自身业务发展、服务地方经济金融献计献策。

4.建立健全科学发展的党员联系群众机制。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中,各级行党组织坚持走群众路线,采取多种方式征求基层员工意见、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开展大家喜闻乐见的主题实践活动等,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广大员工的好评。对这些新方法、好经验,要结合新的实践,进一步总结提高、丰富完善。同时,切实落实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和党员“1+1”帮扶制度,领导班子成员应作好表率,经常到挂点行指导工作,坚持参加双重的组织生活会的干群工作机制。从而把坚持有效的联系群众的做法变为长效的机制。

五、不断探索建立学习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路径方法

1.建立学习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必须强化领导在科学发展中的带头作用。建立学习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归根结底要靠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去抓,去落实,去推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否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是学习实践活动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也是构建学习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关键所在。一是领导带头学习。建立学习实践活动长效机制,领导干部首先必须坚持带头学习,在学习实践活动阶段,自觉按照活动要求,认真阅读学习相关资料,仔细做好学习笔记,写好心得体会,切实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难点问题的能力,促进基层央行事业健康发展。此外,要充分发挥党委中心组学习的作用,按照“打造学习型党委建设学习型班子”的要求,积极开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各类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活动,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二是领导带头求真务实。带头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力倡导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坚持深入基层,多做调查研究,坚决克服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做法。对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真抓实干。三是领导带头解决问题。特别是要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人民银行履行职责、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认真解决宏观调控政策协调配合,金融体系内各管理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的问题;认真解决金融机构发展、市场发展、产品发展、管理服务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促进人民银行和金融业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完善科学发展规划。

2.建立学习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必须强化党员在科学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的要求之一就是“党员干部受教育”。因此,建立学习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必须强化党员在科学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首先,基层央行要结合关于建立学习型机关的要求,将学习实践活动融入创建工作的全过程,服务于机关作风的改进,服务于干部党员素质的增强,服务于工作水平的提高,努力提高学习的成效,全面增强基层央行广大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形成推动央行文化建设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二是要以“真懂真信真用”的“三真”目标强化对党员干部的培训。“真懂”要求党员干部按照要真正理解科学发展观理论精髓,品出其理,悟出其道,把住其旨,把理论概念转化为思想概念,使党员干部能真正掌握抓工作的辩证思路、讲统筹的具体方法。“真信”要用科学发展观把党员干部武装起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意识,在改造主观世界上下工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真用”要求党员干部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推进发展,使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以及在群众中的向心力不断得到增强。

3.建立学习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必须强化创新在科学发展中的灵魂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科学发展的灵魂。建立学习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要以解放思想为重点,在推进科学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全面推进基层央行的各项工作,切实提高人民银行的履职能力。一是正确认识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以创新的思维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基层央行,要在准确判断经济发展变化趋势的同时,正确分析和深刻理解国家的宏观调控意图,创新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方法,采取灵活审慎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二是认真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创新手段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基层央行要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三农、节能环保、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等经济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信贷投入,以创新的手段加强和改进信贷服务,满足合理信贷需求。三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正确处理加快金融改革创新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切实维护金融稳定。

作者:姜 林

关于四个平衡科学发展观论文 篇3:

从系统论的视角把握科学发展观

[摘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探索经历了十分复杂的历史过程,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并升华为党的指导思想,其中包含丰富的系统论思想。通过深入挖掘科学发展观中的系统论思想,可以从方法论的高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系统;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总结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基础上,尤其是在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适合当代中国发展实际情况的伟大思想。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符合中国国情,是被实践证明正确的真理。因此,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能仅仅局限于政治层面、局限于意识形态的视角,还应从方法论的高度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从而成为我们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①以系统论为分析的视角,来研究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内涵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意。

一、建国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方法方面的历史沿革

建国初期,我们以苏联发展模式为基本样板,“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②在模仿前苏联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促使毛泽东提出我们应“以苏为鉴”,开始了艰辛的发展道路的探索,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先后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文革”等弯路和曲折,尤其是在发展方法上,通过大规模群众政治运动、阶级斗争等方式促进经济建设,实际导致了整个国家发展中心偏离正轨,给党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直到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创立邓小平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道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突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党和国家重新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在发展方法上,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一系列科学思想;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教兴国等一系列发展方法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则针对我国发展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新的发展要求的情况下,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系统论的视角,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把整个中国社会看作一个巨系统,明确了系统的目的、结构、功能、环境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和要求。从科学方法论上说,科学发展观是立足国情,总结经验,借鉴外国发展经验,运用系统思维,正确地回答了要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等根本问题,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二、从系统论的角度解读科学发展观思想

系统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它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社会系统一经形成,也就具有了自己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具有目的性、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等特征,同时,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又具有特定的联系。社会系统随着时间或者环境的发展变化,系统中的要素和要素之间的联系乃至整个系统也是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系统进步的重要标准是社会系统各要素的均衡与协调一致。从最终意义上说,一切社会形态下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基本领域均是由特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共同维系的结果。如果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形成有序排列,协调运行,其发挥的效能就会超过各个元素效能的总和,实现系统均衡发展;如果无序排列,运行紊乱,则会导致系统整合的危机,系统的效能就低于各个元素效能相加的总和。

科学发展观把整个中国社会视作一个系统,那么,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四大基本要素,四大基本要素是第一层级的子系统,四个子系统之间界限明确而又相互渗透,各自承担不同的功能而又需要协调运行,才能发挥整体功能,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

其中,经济建设系统是社会有机体发展的物质基础,政治建设系统是上层建筑,为社会发展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文化建设系统为社会有机体提供智力和精神支持,社会建设系统在于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确保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发展。从系统论的角度说,这四大子系统主要是功能上的差异,每一个子系统的良性运行,既要依靠子系统内部自身协调,也依赖于其他三个子系统的运行状况。四大子系统协调运行,目的在于实现整个社会系统的最高目的——人的全面发展,即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要由人民分享。因此,四大子系统之间只有功能上的差异,而不存在谁更重要的问题,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功能失调,必然影响其他子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导致整个系统运行紊乱,甚至导致系统崩溃。

由于各种原因,形成了中国社会系统发展的特殊性,概括地说,就是发展的不平衡性。目前,不平衡性突出表现在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行业差别、收入差别等方面,这种不平衡性不仅体现在社会宏观层面上,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微观层面上,还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已经对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要解决这些长期以来形成的差别,只能通过统筹兼顾的方法逐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证明,如果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片面追求GDP,而忽略其他子系统的发展,最终会伤害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含义就是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不仅适用于指导国家最高层次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也同样适用于各个不同层级子系统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

从理论上说,科学发展观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具有普适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则成为凝聚人心调动全社会各种力量协调运行的不竭动力,推动系统向前发展。

从社会现实上说,中国各级党委、政府、各个部门、地方的发展都是中国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都存在于共同的时空范围内,微观层次上的社会结构、功能与整个中国社会的现状具有相似性,面临相似的问题,这是科学发展观能够适用于各个层级(系统要素)的社会基础和现实基础。

从组织保障方面说,党的统一领导确保最高层次系统的目标能够贯彻于各个层级,确保系统目标的统一性,这是科学发展观能够真正深入人心、落到实处,成为中华民族行动指南的根本保障。

三、从系统论的视角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时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均衡发展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新的精神财富。同时,我们还要特别注意两大问题:

一是形式主义问题。丰富的理论解释和活动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掌握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但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和督促而学习,不能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指导实际,只能导致无效功,反而有害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这实质是把科学发展观排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错误做法。

二是庸俗化问题。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理论,与微观的、具体的操作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不能简单划等号。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人就把取得的个别成绩就说成是科学发展观的成果,或者把具体工作中的失误、缺点归咎于科学发展观,其后果都是把科学发展观庸俗化、实用主义化。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强调的是理论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在理论和实践之间需要经过若干层次才能到达具体实践层次,而人的社会实践的丰富性、社会历史性决定了任何理论都不可能穷尽一切现象,这种复杂的转化过程决定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张力永恒存在,因此,要防止把科学理论与个别具体层次的操作效果等同起来,避免庸俗化。

科学发展观在国家最高决策层次所采用的具有最高抽象性的方法论原则,指导在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地区、行业、各个层次的具体实践,从抽象的理论到生动的实践,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这一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③ 正确把握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不能因为特殊性而排除科学发展观的共性、也不能用科学发展观替代各自具体实践的特殊性。

科学发展观始于高层研究、推动与灌输,成熟为理性的、系统论的思维方式,深刻扎根于各级领导干部、广大党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中,并以此为指导,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长期性和实效性。

总之,科学发展观不仅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同时也是科学方法论,具有改变传统思维模式,普及、强化科学思维模式的重大意义,必将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版.

[2]《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注释

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0页。

作者:惠学刚

上一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论文下一篇:地方生态旅游业发展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