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教育科学发展的思考

2022-09-10

一、对照科学发展观, 认清农村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 全国上下正掀起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热潮。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落实到农村教育工作中, 就是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着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加大对偏远镇乡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 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把教育作为政府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把教育普及水平和人均受教育程度作为重要指标;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国民教育之中, 增强学生爱护环境、珍惜资源意识等。树立和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要求我们认真总结教育发展中的经验教训, 切实采取新的发展战略和对策, 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对照科学发展观, 目前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1、城区教育与农村教育失衡。

城乡二元教育发展使城乡教育差距拉大, 农村教育问题较多。城区学校投入大, 条件好, 综合资源丰富且优质;农村学校经费少, 条件差, 还存在着不少危房, 学生辍学现象较严重。

2、基础教育与职成教育失衡。

与基础教育相比, 由于经费、人员等多方面的原因, 农村各镇乡成人教育工作开展难度大, 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工作成绩不明显, 学校办学条件急需改善。农民教育与培训工作的相对松懈将逐渐增大城乡人口素质的差距。

3、中学教育与小学教育、幼儿教育失衡。

高考和初中“联招”成绩是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焦点, 也是社会各界评判地方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这种定势使不少地区、学校把主要财力、人力投入到中学教育, 使小学教育、幼儿教育发展明显滞后。

4、硬件建设与软资源失衡。

有的地方采取了粗放型的发展方式, 不注重内涵发展, 而是外延式发展。很多学校花重金搞形象工程, 而相对忽视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科研能力、管理水平、教学效率等指标的升级, 使软资源隐性失衡。

5、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与普通学校建设失衡。

与普通学校相比, 一些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为“做大做强”, 纷纷向银行借款, “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 在硬件建设上不惜斥巨资, 过分追求发展的数量和速度。而随着办学行为的日益规范, 随着择校“三限”政策的逐步落实, 这类学校的还贷能力将越来越弱, 从而影响发展。

6、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失衡。

与学校教育的集中性、单纯性、科学性相比,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对薄弱, 存在着教育的复杂性、多元性和不规范性。不少教师感叹“5<2” (五天的学校教育比不上两天的社会教育) , 证明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尴尬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失误。

7、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失衡。

残疾儿童、贫困地区农村儿童、下岗职工子女、流动人口子女等教育弱势群体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令人担忧, 教育发展需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 以确保教育公平。

8、学校发展与人的发展失衡。

不少学校过分追求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硬件建设, 以及规模的扩大和师生数量的增加, 忽略对全体师生思想、心理、情感和人文素质发展的投入和关怀。有的学校过分强调家长、成人、社会的当前的需要, 忽视学生主体个人发展的兴趣、需要和未来生活的需求。过分强调学生的分数、成绩和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忽视学生和教师情感、态度、个性、价值观等的全面发展, 使学校发展与人的发展严重失衡。

二、实施“七大工程”,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平衡、协调发展

1、实施教育与经济同步发展工程, 科学制定教育发展规划。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服务, 主要是培养各类人才和做出智力贡献。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发展规划要立足实际, 不能超越经济发展阶段, 不能过分超前发展。要使各类教育既适应当地经济发展要求, 又符合自身发展规律。必须根据现有的教育成本、发展成本、区域经济等相关因素, 从经济、社会等角度, 根据市场化原则, 科学、全面、精确地测算近、中、长期的事业发展规模, 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投入, 从而实现农村教育事业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2、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工程, 促进城乡教育同步发展。

当前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策略主要应关注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整体标准化。农村教育办学标准化本身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并不断对均衡发展提出新要求。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努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从整体上、面上达到标准化, 缩小校际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当前, 特别是要把排除农村中小学危房纳入教育工作“重中之重”, 把排危作为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工程的奠基工程狠抓落实, 并把排危工作与农村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有机结合,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实现农村学校的协调发展。

3、实施教育扶贫工程, 加快农村教育发展速度。

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教育扶贫制度, 要把治理农村薄弱中小学和做大做强城区品牌学校同抓共举, 做到“两手抓”、“两手硬”, 以防止城乡教育办学水平和效益差距越来越大。一方面, 我们要鼓励优秀教育干部到农村学校挂职, 鼓励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支教, 提倡城乡学校之间、师生之间开展“手拉手”等活动。另一方面, 各级政府要对农村学校和教师给予政策倾斜, 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对贫困地区学生升学就业给予适当照顾等。

4、实施弱势群体关爱工程, 确保教育公平。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特困生档案, 完善特困生救助办法。要办好特殊教育学校, 为残疾儿童的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减轻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负担。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随打工的父母进城读书的农民子女将越来越多。各地在做城市教育发展规划时要对此做出科学预测, 提前统筹规划。要改变以户籍制度为依据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使适龄儿童按居住地入学。各级政府可根据财力情况, 考虑将本地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财政预算, 公办学校要成为吸收流动儿童就学的主渠道。

5、实施新课改工程, 注重以人为本。

中、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在今后一段历史时期依然存在, 新课改要注意引导和校正“指挥棒”的方向, 使之朝有利于检测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发展能力等方向靠拢。新时期的农村中小学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 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借实施新课标契机, 统一协调发展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幼儿教育等各类教育, 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衡量各类教育的统一标准, 使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整体推进、共同提高。

6、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缩小城乡信息化水平差距。

乡村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 地理位置的相对偏僻, 接受教育的信息点相对分散等特点, 决定了乡村教育接受新教育、先进教育的速度和质量逊于城市教育。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点, 农村学校完全可以利用“校校通”工程, 加强农村教师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农村学校完全可以利用“空中课堂”, 开阔农村学生视野, 使农村学生接受城市甚至国内外的先进教育。

7、实施农民教育与培训工程, 缩小城乡人口素质的差距。

各级成人学校要深入实施“燎原计划”, 大力普及农村实用技术, 提高农民参训数量和质量, 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好务。各家长学校要加强对农村学生家长的培训, 加强与社区、村社的联系与沟通, 努力构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一体化网络, 在提高农民家长素质的同时提高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水平。

上一篇:分析军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改进策略下一篇: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