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院校大学语文论文

2022-04-17

摘要:经调查,文学作品对医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文章素质的养成,良好品德的培养以及开阔视野和智能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西医院校大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西医院校大学语文论文 篇1:

大学语文对提高医学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大学语文的基本体式是以名家名作为主,以时间为序,它除了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高智能的集萃性之外,还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的负载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在非中文专业中不可缺少也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无论是选修还是必修,都已在许多医学院校引起了重视。笔者认为,教师在利用大学语文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提高其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这一教学任务。

一、大学语文作品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突破旧有的思维方式,扩大视野

抗日战争时期,北大、清华、南开等几所大学在云南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在物质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下,西南联大在短短的九年中,却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两弹元勋”邓稼先,远程洲际火箭总设计师屠守鄂。这样骄人的成绩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见的,引起了国际、国内人民的广泛重视。据研究教育史的学者分析,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西南联大重视通才教育,重视基础课,重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清华大学的校长,当时主持联大常务工作的常委梅贻琦,在1941年写的《大学一解》一文中明确提出“通才教育”的思想,他说“窃以为大学期间,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著名教授闻一多和朱自清都曾发表讲演,批评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教育思想,主张大学生要扩大视野,在广博的基础上求专、求精。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即所有学生都必须研修大一国文、英文和中国通史,使学生既具有广博扎实的基础知识,又在本学术领域内有专精的造诣。

“大学语文”是一门可以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作用的基础课程。在文学作品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人类社会诸多抽象复杂、难以表现的事物,在文学家笔下却往往呈现出生动鲜明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说“愁绪”,这是现代人在生活压力下常体验的一种心理感受,它无形无迹,难以描摹。然而,在古代文学家的笔下,“愁”却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形态,李白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似乎有了长度,可以丈量;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似乎有了重量,可以称量;李煜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愁”似乎有了韧性;李煜还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生动的比喻不仅使抽象的感情得以具体化,而且还显现出了“愁绪”的众多、永恒和流动。同样的“愁绪”居然可以以不同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抒发。这些生动形象的诗词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打破思维定势,以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这对自然科学工作者特别有益。许多科学大师曾谈过类似的经验,即文学艺术的修养使他们的视野开阔,联想丰富,很多创造性成果都得益于这种思维方式的意外启发与推动。

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医学院校的学生,其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应该养成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如果一名医生仅仅局限于特定的思维模式,在观察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就难免会有“胶柱鼓瑟”之弊。清代大学者陆以湉在《冷庐医话》中提出“医须周察”。他认为,医生观察病情,应该全面细致;诊断病情,应该善于透过纷繁的表象抓住其实质;处方用药,应该善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独辟蹊径。

二、大学语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杨叔子言:“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方面,大学语文课具有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无法替代的作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寓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品质情操、人格气节、精神风貌等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之中,陶渊明的“岂能为五斗米折腰”表现了蔑视权贵、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则坦露了诗人博大的胸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作者高洁的情怀;还有朱自清一生自甘清贫,宁可挨饿决不食美国面粉等,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在他们的胸中激荡,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与使命感使他们为之付出年华和生命。他们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会深深地渗入学生灵魂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去建立起健康的人生观、道德感,树立起高尚的情操。另外,爱国主义是贯穿大学语文教材的一根红线,教材中,既有对历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民族英雄的礼赞,也有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利用这些内容,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屈原的《桔颂》寄托了他对故国乡土的挚爱情怀;《苏武传》塑造了一个著名的爱国者的形象;陆放翁临终仍念“九州同”;秋瑾毅然放弃舒适安逸的生活,献身革命……历史上这些优秀人物挚热的爱国情感和高尚的民族气节,能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教材中还编选了一部分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作品,黄河的壮阔雄伟、泰山的巍峨博大,无不给人以昂扬向上的力量;西子湖的妩媚,苏州园林的玲珑,无不给人以美的遐想;演绎了一场争霸战的赤壁,流淌过多少悲欢离合的秦淮河,无不给人以历史的沉思……作者对笔下的山川景物无不注以深深的爱,浓浓的情,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皆是他们爱国情感的体现和人格的化身。利用这些教材,可以开阔学生的胸襟,净化学生的心灵,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大学语文对提高医学生在专业能力上的作用

大学语文在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上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传统的中医学讲究望、闻、问、切,西医也注重望、扪、叩、听,二者在诊断方法上的共同特点就是以观察为基础,注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因为每个病人都有不同的年龄、体质、发育等个体特征和不同的临床表现,医生必须首先观察了解病人的气色面容以及各种症状体征,然后在现代科技和现代医学提供的一些诊疗仪器的帮助下,结合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分析、归纳观察到的情况,找出病因,把握病情,作出诊断和治疗。可以说,在所掌握的医学理论和医学技能差不多的情况下,医生的观察越敏锐、形象思维能力越强,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说明,形象思维在医疗实践中同抽象思维一样重要,也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既然如此,学习大学语文对培养具有现代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医学人才来说就非常必要。因为大学语文正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生动的形象的分析,使大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学会观察的方法,锻炼形象思维的能力,掌握开放、多元、辨证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能力。除此之外,学习大学语文还有助于提高医学生掌握和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表达能力的核心。据人才学的研究,当代科技人员应具备的六种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中,表达能力是其中之一。作为医学生,不论以后从事临床工作,还是教学、科研工作,都需要较高的语文水平。但是,众所周知,现在的医学生普遍语文基础薄弱、表达能力差,学生的作业中错别字、生造字随处可见,乱打标点、书写潦草、辞不达意、文不分体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果把化验单、处方或者作为病情记录和科研资料的病历中的关键字都写错了,或者语句不通,表达不准确,将会造成延误诊断或错误处理的严重后果。据了解,医院处方、病历等书写混乱的现象很普遍,也有因一字之差造成不良后果的。要想改变这一现象,就必须加强医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并提高他们的应用写作和科技写作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中,大学语文以其丰厚充实的知识,灵活生动的形式,潜移默化的特点,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桂芳.大学语文的现状和未来[J].宜宾学院学报,2005,(05).

[2]蔡建萍.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语文学刊,2006,(10).

[3]段志东.大学语文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J].高教论坛,2004,(02).

(李杨河南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462000)

作者:李杨

西医院校大学语文论文 篇2:

试论文学作品对医学生的影响

摘 要:经调查,文学作品对医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文章素质的养成,良好品德的培养以及开阔视野和智能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文学作品 医学院校大学生 影响

一、文学作品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

从广义的角度讲,医学就是全方位研究人的学问,其范畴不仅涉及人的生理功能、病理活动,还包括人的精神世界。医务工作者所接触的是形形色色、干差万别的人群。大干世界最复杂、最难于把握的东西莫过于人,人心的飘忽不定,人性的复杂脆弱,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传统医学的实践证明,精神因素对人的生理与病理所生的作用不容忽视。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方面的转化,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青年学生由于人生经历的局限,缺乏深入社会生活的机会,缺乏对人性的深刻体察与理解。开设大学语文是促进他们提高人文素质、了解社会、深刻认识和理解人性与人心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一条捷径。文学欣赏是以文学为主的人文学科,文学是人学,也是人心之学,它从各个角度展示人们的心理活动、社会活动,全方位揭示人们的思想感情。

文学欣赏所用教材,选择了历代名家的各种文体,根据不同阶段培养学生的目标和需要,用不同方式对作品加以组合,在一定的教学设计下编成。文学大师们从不同角度探讨剖析人性,目光犀利,入木三分。他们善于在时代背景下,凸现人物的命运,在命运的际遇中凸现人物的个性,在特定个性的基础上,揭示人性的普遍性以及其存在的社会合理性。他们的作品如同一面面镜子,折射出人类社会的丰富、复杂和矛盾。这些优秀作品,通过教师的理性分析,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考与消化,能引导学生直面人生,认识人性,在潜移默化中影调响感染他们,加深他们对人性的了解与理解,培养他们深厚的人文精神。这一点在医学院校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学作品有助于培养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的不断产生,意识形态、思想领域趋于多元化。高等学府的围墙挡不住外面世界的喧嚣与诱惑,大学生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新时期大学教育中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文学欣赏涉及了古今中外众多的文学作品,所选作品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从不同角度体现了高尚的理想、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人类美好的感情,或表达了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或显现了在恶势力面前刚直不阿、临危不惧的英雄气节,或对黑暗现实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抨击。这些思想和情感既是作品的灵魂和精髓,也是引导教育学生如何正确认识人的尊严和使命、人的权利和义务、人的理想和品格的生动教材。这些优秀作品如同肥沃的思想土壤必将为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他们从中能深切感受到作品的思想美,在审美体验中得到情操的陶冶、道德的完善,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开设文学欣赏这门课,其教育作用比长篇大论的政治说教更直接有效。

三、文学作品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智能

文学作品对提高医学生的智能有很大的帮助。人的智能包括智力和能力两个方面。智力就是指人的大脑形成和决定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能力就是在智力基础上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本领,表现为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智力和能力构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智能系统。当代医学生智能的高低,取决于上述种种基本能力,取决于智力和能力的统一。我们能否极大地开发他们的智能,是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关键。当然,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不是哪一门学科单独能完成的,发展医学生的智能,要靠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各门学科的共同努力。不过,文学欣赏在培养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上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大家知道,传统的中医学讲究望、闻、问、切,西医也注重望、扪、叩、听,二者在诊断方法上的共同特点就是以观察为基础,注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因为每个病人都有不同的年龄、体质、发育等个体特征和不同的临床表现,医生必须首先观察了解病人的气色面容以及各种症状体征,然后在现代科技和现代医学提供的一些诊疗仪器帮助下结合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分析、归纳观察到的情况,找出病因,把握病情,做出诊断和治疗。可以说,在所掌握的医学理论和医学技能差不多的情况下,医生的观察越敏锐、形象思维能力越强,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说明,形象思维在医疗实践中同抽象思维一样重要,也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因此,文学作品的文学欣赏课对培养具有现代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医學人才来说就非常必要。

作者:汪行舟 陶 钧

西医院校大学语文论文 篇3:

中国护理职业教育研究

[摘 要] 目的:研究中国护理职业教育,发现其教育特色及不足。研究的主题:从中国护理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护士执业考试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分析。论点:中国护理职业教育体系有待完善,培养目标具有特色,课程设置能体现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较活跃,护士执业考试体系不断完善。结论:中国护理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处在一个快速发展和国际接轨转型时期,可借鉴已有的先进经验。

[关 键 词] 中国;护理职业教育;发展史;教育现状

一、中国护理职业教育发展史

中国的护理职业教育最早是以学徒制中医护理形式出现,中医护理强调整體观念,常用的护理技术有:针灸、拔罐与刮痧、推拿、中草药护理、太极、气功等。现在很多中医院的护理往往结合西医护理技术,对治疗慢性疾病或者疑难杂症比较有效。被公认为正式的护理教育是1860年英国的南丁格尔在伦敦的Thomas医院创办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开始的,她结合自身的临床护理、护理管理经验,探索护理教育的最佳方式,认为护理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护理教师应当由具有实践经验和能力的护士担任。此后由她创立的护理教育制度成为后继出现在欧洲、北美及日本等国家护理教育的标准模式,这些国家普遍建立了以医院为基础的护士学校[1]。从此拉开了全球护理职业教育的序幕。

西方近代护理作为西方医学的组成部分,进入中国的最初形式是通过传教士开办医院的方式。1888年,美国护士约翰逊在福州首创护士学校,开始用比较正规的方式培养中国护士。早期的护士学校的教学形式基本上是带教式的也就是学徒制,学校附属于医院,几乎每个医院都有一个护校。中国最早的专门护理人员正是由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

1921年,开办高等护理教育,1950年停办。1931年,开办红色护士学校,1941、1942年护士节,毛泽东先后题词“护士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尊重护士,爱护护士”。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护理教育被列为中等专业教育之一。学士学位教育于1983年天津医学院开办护理系,目前18所院校设立了学士学位的护理教育。研究生教育是1990年批准,1992年北京医科大学护理系开设护理硕士教育,学制2~3年,目前,开设护理硕士教育的大学越来越多。2004年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两所大学开始招收护理博士。因此,我国现在的护理教育主要分为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五个教育层次,以大专、本科教育为主。我国的大专、本科的护理教育现状是,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大多按照医学教育模式来安排,没有完全分成人、儿科、老年、精神障碍等不同专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在同一岗位上从事相同的工作,只有科室的区别,而没有分级别安排在不同的岗位,故部分学历高的学生就业后难以安于岗位工作。继续教育是以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为目标的进修课程,是向在职护理人员开设的课程[2]。这是学习美国的管理方式,要求每年一定的学分才能有效延续注册。但在目前大多数从事医学教育的专业人员来看,中专和大专属于职业教育,中专是属于中职教育,而大专属于高职教育。

近年来,虽然高职护理招生随着高考人数的减少而有所影响,少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堪忧,但在国家一系列教育政策的鼓励下,加上我国“未富先老”老龄化严峻的形势下,护理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护理教育焕发了新的生机。

二、中国护理职业教育现状

(一)我国的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现在的护理教育主要分为五个教育层次即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护理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处于基层。从1950年实行中专教育以来,接受中专教育的学生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之前可以进入中专学习的学生都是成绩名列前茅才有资格参加中专考试,成绩在全省市排名靠前才有机会考入中专学校,而现在形势完全不同,初中升高中考试成绩靠后不能继续就读高中的学生才进入中专学校就读;进入大专院校就读的学生部分是高考成绩不理想才选高职院校就读,容易让人误解为成绩不理想者就读职业教育,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处于劣势。另外,虽然从中专层次到大专层次及本科层次也有流通渠道,但是考虑到经济因素或者基于极少数地方保护主义等各种原因,导致往上提升学历就读的学生很少,远不如美国护理教育那样易于流通。因此,我国的教育体系有待完善,可以尝试部分教育专家曾经呼吁过的将职业教育体系独立成一个类型,像台湾护理教育就是如此,职业教育在台湾非常受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欢迎。

(二)培养目标具有特色

在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职业教育比较积极,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兼具行业特色,如我校是属于民政行业,在培养目标上就描述为使学生掌握护理专业必备的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心理健康,具有“爱众亲仁”道德精神和“博学笃行”专业品质和较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护理服务专门人才,也体现对人的尊重等理念和职业特征。

(三)课程设置能体现改革

我国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也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而转变的,经历了“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模式提出了“循证护理”“整体护理”及“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等。但从文献查询和交流得到的信息是大多数护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还在沿袭传统医学教育框架,虽然提到过弹性学年制,大多数还是学制3年。

分析目前国内护理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或者教学计划发现,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仍呈明显的三段式,即一年级设置基础课,包含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大多为体育、政治思想、计算机、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解剖学、生理学等课程;二年级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护理专业课基本沿用医疗的分科体系,如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精神科护理等课程,部分高职院校也曾经尝试与国际接轨,开设成人护理课程,将内科、外科护理融合,但在实际尝试过程中,还有水土不服的状况发生,例如學生到医院实习,医院带教教师部分认为这样的课程不太适合中国实践,学生也茫然这样是否恰当,需要花费时间将护理专业传统的课程融合到这门课程;从第三学期开始三年级进入临床集中实习。目前我国若想像英美国家一样实行全过程理论和实践结合,实施起来还有一定困难,尤其是没有附属医院的学校很难达到。医院也不会像国外那样由学校安排教学任务,我国实习医院是自己安排实习任务。

(四)教学模式改革较活跃

从教学模式上来看,我国护理职业教育的改革算比较活跃,我校在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中先后领先试行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教学模式,改革了教学方式方法,如基于问题的教学(PBL)、信息搜索和分析系统式(ISAS)、翻转课堂、微课、慕课、采取问题导入式、临床案例分析、岗位情景模拟、仿真教学、分组讨论式、角色扮演式、学生提问式等教学方式,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借助大学城平台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教学模式改革较活跃,近两年在积极倡导现代学徒制教学,我校也在积极尝试。

在考试考核方式上,护理职业教育也大胆尝试了多种评价方式,我校目前课程学习过程学习成绩占到70%,期末考核占30%,更注重过程考核,摒弃了一考定结果的不太合理的考核方式。学生积极性得以最大限度的调动。

(五)护士执业考试体系逐步完善

2003~2010年与初级(士)资格考试合并后的考试分为4个科目: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前面3科目考试内容融合了内、外、妇、儿科护理的知识,专业实践能力测试的是护理学基础知识,分2天进行考试[4]。2011年开始只单独考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分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两科,内容除了以前考试包括的内容外,还有护理管理、护理伦理与法律、中医护理、医学基础知识、生命发展保健和精神科护理学内容。目前我国考试方式主要还是纸笔考试,而且一年只有1次考试机会,今后也会尝试多样计算机考试方式。

总之,我国护理职业教育从传统的学徒制中医护理到今天的现代学徒制,可谓发展迅速。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护理职业教育处在一个快速发展和国际接轨转型时期,从高职护理有效教学方法、课程重构、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随着护士职业准入制度即护士执业考试的改革,从最近的考试新大纲可以看出我国的护士执业考试内容部分借鉴了美国的注册护士考试的内容,考试涵盖面扩大。今后我国护理职业教育包含的内容更广泛,更注重实际综合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及素质。

参考文献:

[1]毛莉芬,周川.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 苏州大学,2008.

[2]梁春光,郝桂芬.英国护理教育与我国护理教育的比较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凌玉.我国护士执业考试的进展[J].中國护理管理,2007(7).

[4]唐鲁,姜安丽.中美注冊护士考试大纲的比较与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

作者:李敏 彭芳 徐慧兰

上一篇:账款管理企业内部论文下一篇:教学优化小学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