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论文

2022-04-15

摘要:就业创业是大学生发展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态势并不如想象中的平稳,引起了各高等院校的重视。目前,加强对学生就业创业的指导成为了高等院校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工作指导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然后就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工作的策略提出了若干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1:

高等院校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探索

摘 要: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院校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而社会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多,大学生就业形式十分严峻。如今,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高校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对此,高校必须认识到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性,而且要增强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发挥出高校应有的作用,为学生日后就业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等院校 服务 大学生就业创业 新探索

21世界各个国家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高校是为社会输出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场所,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就业创业服务理念和模式,加大服务大学生创业就业研究力度,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一、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分析

1.就业创业形势严峻。如今,高校一直在不断的扩招,高校学生人数增长的速度非常快。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每一年增长比例已经高达45%。但是,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却没有增多,这就导致供大于求的问题出现,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断凸显。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家开始鼓励大学生创业。但是,相比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条件并不成熟,大学生创业并未形成社会主流。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很多大学生有创业的想法,但是创业成功的比例非常低。

2.毕业生就业压力大。调查数据显示,45%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对于就业压力很大,感觉不太乐观,而且会出现心烦,焦虑等情绪。很多学生认为当前国家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无论是就业还是創业难度都比较大。总而言之,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给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甚至有部分学生出现了疲劳的心理,这对于大学生未来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这部分学生认为就业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家庭增加负担,阻挡了大学生求职的脚步。除此之外,高校女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但是社会提供给女性的职位却没有增加,而女性的竞争力相对较弱,这就加大了女性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增大了女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3.大学生创业链条不健全。根据国家相关公告,高校毕业大学生可以到相关部门进行失业登记,并开展自主创业,向国家申请创业贷款,如果由合作伙伴,可以提高贷款的额度,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但是,国家虽然颁布了有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公告,可是并未真正落实到位,能够拿到创业贷款的人数非常少,国家相关部门的执行力比较差,无法真正帮助大学生创业。

二、高等院校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现状分析

1.就业创业指导落后。高校就业指导在培养人才,帮助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高效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现状来看,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处在摸索阶段,还无法真正满足大学生就业创业需求。高校就业指导在时间安排上不是很合理,高校的就业指导更多是在大学生即将毕业阶段开展,这段时间各种类型的就业指导非常多,学生无从选择。事实上,在大学生踏入校门时,高校就需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但是很少有高校在新生入学时开展就业指导,即便是有职业生涯讲座,也过于形式化。虽然就业技巧是每位毕业生都需要掌握的,但是如果高校能够及早开展就业指导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除此之外,高校的就业指导内容过于简单,形式过于单一,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只是为学生分析当前国家就业形势,求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等,就业指导的内容不够实际,而且过于陈旧,实践性比较差,对学生就业帮助并不大。

2.创业教育缺失。事实上,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与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相同。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创业和就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大学生日后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虽然很多高等院校设置了专门的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但是就业创业中心只为学生提供了咨询和查询等服务,并未起到指导的作用,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比较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育体制,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中职院校都是考试为主来安排教学内容,无法针对性的开展就业创业教育,高等院校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比较低。除此之外,很多高等院校缺乏专业的创业就业教育教师,现有的就业创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而且对创业就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足,甚至存在理解误区,认为创业就业教育属于选修课,这对于学生日后就业创业是十分不利的。

三、高等院校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新对策

1.完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要想发挥出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的作用,高校首先就要建立专门的创业就业指导机构,不仅可以为学生就业创业进行指导,还可以为学生就业做铺垫。高等院校还需要加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方面的资金投入,为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提供资金保障。高校还需要与社会企业保持联系,为学生就业搭建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高校创业就业指导机构还需要不定期展开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了解学生的求职意向,并做好记录存档。高校创业就业指导机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做职业规划,让学生明确就业的方向和目标。不同年级学生就业指导的形式和内容都要有所不同,建立并完善高等院校创业就业体系,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

2.完善创业支持体系。如今,高校和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大学生创业问题给予高度关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完善创业支持体系,为学生创业提供保障和扶持。高校要不定期开展创业讲座,邀请社会企业来校为学生分享创业经验,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高校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创业模拟的机会,让学生亲自感受创业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完善帮扶体系。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创业和就业需求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对此,高校需要完善帮扶体系,对就业和创业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解决学生就业创业难题。针对部分就业难的学生,高校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除此之外,高校可以和社会企业签订协议,帮助这部分就业难的学生推荐工作,解决就业问题。

要想实现高校就业创业指导目标,高校还必须聘亲专业的创业就业指导教师,并加强教师培训,丰富创业就业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指导教师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需求。

四、结语

如今,高校就业创业问题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式比较严峻,而高校学生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学生就业和创业难度。对此,高校必须认识到开展就业创业指导的重要性,而且要合理安排就业创业指导时间,优化创业就业指导内容,完善创业就业指导体系。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年级来安排就业和创业指导内容和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创业就业指导的重要性。高校需要设置专门的就业创业指导机构,派遣专业的创业就业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性指导和服务,为学生日后就业奠定基础。高校还可以和社会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训的机会和空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创业难的问题。高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才能体现出学生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毛莹,周哲熙. 高等院校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探索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06):215-216.

[2]李翰逸. 高等院校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路径分析[J]. 人才资源开发,2016,(20):164.

[3]吕博. 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路径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6,(13):37-38+93.

[4]施成. 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创业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关健(1982.01—)男。 辽宁沈阳。 中级软件设计师,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就业创业。

作者:关健

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2:

试论高等院校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探索

摘要:就业创业是大学生发展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态势并不如想象中的平稳,引起了各高等院校的重视。目前,加强对学生就业创业的指导成为了高等院校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工作指导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然后就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工作的策略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及策略

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即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实用型人才,加强对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是其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我国各高等职业院校在对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过程中出现认知的失误和指导形式单一等问题,导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目前的学生就业创业情况较为不佳,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新形势下我国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要就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根据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良对策。

一、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工作指导的现状及问题

(一)学生创业工作指导出现认知失误。

高等职业院校一直将培养实用型人才作为办学和教学的宗旨,对学生的创业教育较为重视,然而不少指导教师却对指导工作出现了认知上的失误。指导教师在具体指导工作上的失误如下:第一,认为就业创业教育是大三、大四时才需要重点强调的内容,对创业指导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1];第二,部分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仅仅是因为当前社会的形势所迫,如果学生能够有较好的就业前景则不需要进行创业教育;第三,教师主观上认为大学生创业不切合实际,难以实现真的创业。部分指导教师认为,大学生刚出校门,没有工作经验也没有充足的人脉和管理水平,创业实际上是空谈,因此对创业教育不够重视。

(二)就业指导形式单一,理论和实践相脱离。

从就业指导形式来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时指导形式过于单一,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较低,这是我国高等院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关键问题之一。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的讲解指导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教师将课本知识照搬的过程,缺乏教师的独特见解和对学生的个别性指导,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切实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2]。此外,单纯理论性的教学也给学生的实际就业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大学生在实习期间或者毕业期间,经常由于缺乏实践操作的经验,在就业中多走了许多弯路,不利于毕业后的就业创业发展。

(三)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成果,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中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还有较高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第二,教师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就业指导教材与现实情况具有一定的差距,指导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同时不断了解当前就业市场和政策的新变化,及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第三,指导教师要加强对指导工作的研究,使教学更加具有和在内地性和有效性。

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工作的策略

(一)转变教师和学生的就业教育观念。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和学校就业观念的转变。对教师来说,学校应该要让教师明白,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其均是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3]。创业教育不能忽视,就业教育更加要重视;而对于学生而言,学生是接受教育者,学生的主观意识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首先需要转变学生正确的就业教育观念,而且应该在学生刚进学校时就将就业的重要性告知学生,使学生产生就业压迫感和急切感。当学生认识到就业的重要性时,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等均会产生相应的转变,有助于促进教学。

(二)创新就业指导模式,培养实用型人才。

传统的就业指导教育中,教师侧重的是对就业形势的分析、就业政策的指导等,这些就业指导工作停留在理论表面,对学生的实际就业并未产生良好的效果[4]。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即需要教师创新就业指导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相结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就业指导模式的创新可以通过学校模拟就业形式、学校与企业的联合,让学生提前进行实习等为主要形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

(三)加快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需要学校调整原来的就业指导课程,增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及实践教学指导课程[5]。首先,思想政治课程的指导目的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这一课程的设置应该在学生大一时期和大二时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是学生对未来就业生涯的计划,进一步让学生产生就业危机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该安排在大三期间;实践课程应该安排在大四期间,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加的就业实践经验,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提供经验基础。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于提高学校的就业创业教育有着重要影响,为了提高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就业创业教育指导水平,学校应该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并为教师队伍提供更多的培训和进修机会,切实提高指导教师的科研水平和专业素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工作指导的问题有:学生创业工作指导出现认知失误;就业指导形式单一,理论和实践相脱离;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要改变这种现状,提高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效果需要转变教师和学生的就业教育观念;创新就业指导模式,培养实用型人才;加快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秀丽. 地方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途径探索[J].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2:118-120.

[2]. 关注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新常态,推动提升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能力建设——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凤有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部署暨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联席会上的讲话[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02:3-5.

[3]李芳,张彦军,李春佳. 多途径高效率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14,05:246-247.

[4]刘拴成,张翠英,穆俊祥,曹兴明. 新时期高等院校园艺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探索与研究[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3:149-150.

作者简介:卢艺彬(1987-),女,汉,福建龙海, 辅导员/讲师,博士,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卢艺彬

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3:

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研究

【摘要】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已经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基于对河北省部分高校法学专业大学生的调查,总结、分析其就业时呈现的个人趋向,根据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建议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毕业生本人的切身利益,而且还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这一问题需要引起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的高度重视。

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2009年,我们国家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更是首次突破了600万, 2013年接近700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伴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的放缓和国际经济形势的持续低迷,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然而,对于法学专业大学生来说,就业情况更为糟糕。《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数据显示,连续三年,法学专业成为“红牌专业”,2012年就业率87.2%,排名倒数第一。这就意味着,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率较低,失业量较大,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河北省也是人才大省,2013年有35.5万大学生毕业,毕业形势不容乐观。旨在了解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实际走访和师生深度访谈的形式,对河北省多所高校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包括就业心态、就业途径、就业技能、就业取向、专业素质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课题组针对四所高等院校2012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下发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9份),并就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一、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分别从就业率、就业单位去向、就业区域、就业途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就业率

根据统计,到2012年低,2012届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88.5%,基本维持在全国平均水平上。由此可以看出,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二)就业单位去向

根据统计,进入国家机关工作的15人,占8%。进入事业单位工作的35人,占19%;进入国有企业工作的16人,占8%;进入私营企业的41人,占22%;进入律师事务所工作的18人,占10%,个人创业的有18人,占10%,考研的有32人,占20%,从事其他职业的14人,占有7%。调查数据显示,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单位呈现出多样化、分散型的特点,其中,考研和进入公司就职的较多,比例占50%。但是,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就业比较困难,学生不得不扩大范围,放弃本专业方向,进入就业门槛较低、要求不高的公司。

(三)就业单位地域分布情况

据统计,工作单位在大城市的有53人,占28%;在中小城市工作的有102人,占54%;回家乡工作的有22人,占12%;到偏远地区工作的有6人,占3%;到其他地区工作的有6人,占3%。数据显示,从就业区域来看,法学专业大学生在中小城市工作的居多,比例近五成多,其次是留在大城市工作的近三成。而回家乡和去偏远地区工作的人非常少,还不足两成。这一现象说明,大学生愿意去经济条件好,生活质量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主要是北京、天津、石家庄及省内的地级市,而不愿意去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的偏远地区。

(四)就业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全面建立,我国大学生就业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始全面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用人单位与大学生双向选择、大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就业途径呈现出多元化、多渠道的特点。因此,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和人际关系资源,来谋取就业机会。就业途径包括参加公务员考试、招聘会,考取研究生,学校推荐,通过网络自己投简历,利用亲戚朋友关系等等。

二、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趋向之解读

(一)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

在以市场为导向,大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下,毕业生加强“修炼内功”成为必然趋势。专业、学历和社会实践经历成为求职中最重要的因素, 而大学生自身全面素质的高低越来越成为人才市场上获胜的决定性因素。

在回答“哪些问题将成为您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时,大约60%的同学选择了综合实力(包括社会实践能力、职业道德及专业素质等),20%的同学选择了知识储备,10%的同学选择了社会关系。这一择业态度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符合未来国际趋势。可见,自身的综合素质是人才竞争的关键,人才的竞争就是个人的综合实力的竞争。

(二)理想职业规划

据调查,在我国最受欢迎的职业是公务员(包括检察官、法官)律师、高校教师等等。由此可见,工作稳定、社会地位高、福利待遇的职位受到人们的青睐,公务员和通过继续深造成为科研人员成为大学生的首选目标。

公务员成为我校大多数毕业生的首选职业。在问卷调查中,有两道题就能够证明这一观点。1:大学毕业,您打算如何就业?65%的同学选择考取公务员,15%的同学选择考研究生,12%的同学愿意通过亲缘关系进入国企或公司,7%的同学愿意应聘私营企业。2:如果您毕业时没有考上公务员,您会怎样?67%的同学选择继续考公务员,30%的同学选择考研究生,而只有3%的同学选择自主创业。

(三)就业薪酬期望值

问卷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毕业生在选择岗位时,约有40%的人会首先考虑工资待遇问题。关于薪酬的数额,不同学生的期望值是不同的。在回答“您心中理想的工资待遇”时,有18%的同学选择2000-3000元,有45%的同学选择3000-4000元,37%的同学选择5000元以上。可以看出,现在的毕业生对职位薪酬的期望值还是比较高的。

(四)就业区域的意愿选择

在被调查的四所院校,其学生主要来自于本省境内。调查结果显示,在就业时,大概30%的学生会优先考虑地域问题。

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大学生更倾向于到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福利待遇好、发展潜力大的东部沿海地区就业(尤其是大城市),而不愿意到经济落后、环境较差的中西部地区工作。

三、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之不足

近几年,面临全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很低,法学专业成为“红牌”专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下面仅从学生和学校的角度来分析其原因。

(一)学生方面

1、就业倾向单一化。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校毕业生心目中最理想的工作单位就是国家机关单位,成为法官、检察官,而现实情况是,每年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不断增加,招考岗位数量日趋减少,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有的岗位录取比例达到几千比一的程度。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愈发明显。受就业倾向单一化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的法学专业毕业生都梦想成为法官、检察官,进入公务员队伍,而较少考虑其他的就业岗位和就业途径。而最后,学生去企业或其他单位,都是无奈之举和权宜之计。

2、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现今,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甚至是一些企业团体及高校都提供了很多创业机会和平台。一方面,国家、社会鼓励创业,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而另一方面有很多毕业生瞻前顾后,担心失败,认为自己缺乏经验、资金和社会资源。因此,很多学生都希望进入机关单位工作,抱着“铁饭碗”,谋取一份稳定的工作。问题症结之所在,并不是法学专业学生没有创新能力,而是受过时观念束缚,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坚韧的创新意识。

3、实践能力不强。由于受就业观的影响,为了成为法官和检察官,为了通过公务员考试,学生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司法考试和公务员考试上,而忽视了自己司法实务知识的增长、司法实践能力的提高。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从大三的时候就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和司法考试,而忽视了参加社会实践,接触司法实务部门。尤其是到了大四阶段,学生为了准备公务员考试,不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造成了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下滑、时间过长、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甚至有的学生因为毕业论文不合格而影响到毕业。

(二)学校方面

1.缺乏指导学生就业的意识。部分院校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够重视,认为学生就业是学生自己的事,和学校自身没有关系。在课程设置上,更没有开设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

2.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学校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没有真正融入到市场经济中去。虽然我国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已进行了多年,但是,很多高校仍停留在过去的象牙塔内,没有考虑市场经济和实践对人才的需求,而只是闭门造车培养自己的学生,这就造成培养的学生与司法实务部门脱节的问题。

3.师资力量不强。法学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学科,需要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培养。随着国家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很多高校也纷纷建立自己的法学专业。几乎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法学院(系),这就导致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强。

四、提高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水平的几点建议

影响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面而复杂的,既有来自国家和社会的宏观因素,又有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微观因素。为了使大学生成功就业,需要国家、社会、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面仅仅从大学生个人和学校的角度出发,谈几点建议。

(一)法学专业学生自身方面

1.理性面对,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要理性、冷静的看待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难,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对和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在我国,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是客观的、多方面的,受国家体制、政策方面的影响,更是国家进行市场经济改革的必然产物。大学生不要惊慌和胆怯,要用理性、积极的心态去坦然面对。

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健康的择业观。公务员虽是现在比较理想的一种职位,但不是唯一的就业选择。法律行业是一个门槛高、口径宽的领域,除了做法官、检察官、律师之外,我们学生还有更多选择,可以从事公共治理、社会工作、经济管理以及自己创业等等。

2.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提高综合素质的首要问题。我们大学生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把基础功打扎实,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才有机会和能力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避免一门心思去准备公务员的考试,而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提高司法实践能力,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校方面

学校要转变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人才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学校就需要转变过去的老观念,要着眼于市场需求,设置相关的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实践课程,传授市场急需的专业知识,培养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法学专业大学生。

学校要为学生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老师应该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择业观念,倡导“为社会做贡献,实现个人价值”的理念,制定客观、实际、理性的职业规划,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李家华,吴庆.2000 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J].青年研究.2001(3):26-31.

[2]张文海,牧小霞.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状况与趋向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88-91.

[3]李发军,张宏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7):55-60.

作者简介

张庆林(1980—),男(汉族),河北衡水人,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博士生,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民法、婚姻家庭法研究。

栗军(1983-),男(汉族),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相关问题研究。

基金项目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青年教师项目(XYQ201205)“我院(系)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研究”。

作者:张庆林 栗军

上一篇:工程量清单计价管理论文下一篇: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