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文章阐述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分析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提出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以期对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裨益。[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者简介]宋建军(1952-),男,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 篇1:

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分析

摘 要:农业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农村的发展空间很大,需要创业型人才越来越多,因此农业高职院校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激情,通过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积极引导大学生创业,从根本上消除大学生创业教育心理障碍,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问题是个长期问题,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引导措施,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关键词: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

作者简介:柴华(1979-),男,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农村各项事业取得的发展,农业科技人员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在新的形势下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心理存在一定的障碍,与高速发展的现代农业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创业心理障碍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的首要问题。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认知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3个方面。当前农业高职院校应该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通过建立包括心理教育在内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帮助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提高创业能力,更好的服务“三农”。从大学生创业心理干预角度看,创业思想干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的共同参与,才能形成完整的创业思想。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仅仅依靠学校工作是没办法完成的,还需要家庭的支持。政府在出台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时,应该把农业高职院校与其他高职院校、本科院校放在同等位置上,保证农业高职院校能够和其他院校享受同等待遇,这样可以消除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

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农业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启动创业教育计划,农业高职院校需要完善创业教育体系,通过建立校内创业园区,设立奖励基金和风险基金,为农业高职院校学生搭建创业平台,消除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从当前我国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现状看,创业的比例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创业规模较少,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较少。从根本上研究原因,可以看出,我国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业高职院校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大学生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的关注程度不够,针对农业高职院校创业新天地,很多高职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化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从而培养农业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能创业、敢创业、创好业的良好氛围。

一、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与表现形式

从心理障碍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心理、生理、社会等方面原因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反应。导致相关对象没有按照社会认为适应的行为进行相关活动。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主要是指大学生受到院校、专业、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产生一种创业畏惧心理,影响创业行为的产生和实施[1]。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立心理障碍同样受到心理、生理、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影响。大学生面临创业心理障碍的时候,需要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从根本上消除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创业方面面临各种异常心理,导致其行为方式与正常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别。创业心理障碍在大学生创业的每个阶段都可能发生,通过总结可以看出,高职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认知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

从情感障碍角度看,近几年农业高职院校加大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力度,采取一系列的创业教育策略。例如: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课程讲座、设置创业教育课程、积极有效的开展创业活动和创业实践等。从实际情况看,农业高职院校很多学生在创业上还存在恐慌心理、抑郁心理、焦虑心理。真正能够投入创业的学生数量较少,这对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我国积极倡导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因此创业和就业需要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才能更好的带动就业,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需要具备良好的品质,比如勇气、魄力、自信、爱心、领袖精神、合作能力、社交能力、诚信、创新精神、敏锐眼光等。同时,魄力、自信、勇气可以看成是大学生创业的基石和动力。从实际情况看,农业高职院校吸引学生家长的关键因素是其以职业教育为中心,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容易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但是创业过程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仅仅依靠创业课程设置和创业讲座很难满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从认知障碍角度看,农业高职院校的心理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过度的自我贬抑。很多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从高考的竞争中淘汰下来的,因此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在沟通、学习、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上和本科生研究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其在创业实践和宣传过程中无能为力[2]。另一方面是夸大了创业过程风险,从创业特点看,创业通常是风险大成功率低,创业过程存在各种不确定的因素。教育部对创业成功率进行统计,100家企业成功的只有12家,大学生初次创业成功率只有2.3%,创业只有经历过挫折和痛苦之后才能取得成功,因此创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从行为障碍角度看,行为障碍主要可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盲目创业情况,创业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来说既新鲜又刺激,现在社会各种媒体对大学生创业的宣传和报道比较多,因此容易让大学生产生一种幻觉。很多大学生认为创业既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又能实现财富人生的梦想。在这样的背景和情况下,很多大学生在创业之前对创业的各种风险估计不足,没有进行全面认真的市场考察,导致市场定位产生一定的问题,对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3]。大学生在对创业市场考察不充分的情况下,往往会牺牲大量的时间,最终产生的回报是很低的,同时大量的专业课学习时间也被浪费。从创业的实际情况看,创业是需要一定激情的,同时创业也需要理性的思考和规划,这样才能保证创业能够顺利成功。另一方面是逃避创业,当前很多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生,认为国家正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毕业后工作是很容易找到的,通过随机调查发现,农业高职院校中只有20%的学生愿意自主创业,通过对农业高职院校进行创业的实际情况分析,尽管很多农业高职院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但是真正能够自主创业的学生很少,很多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生只是选择逃避。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除了部分学生认为创业有一定风险,很多学生认为创业是没有本事、找不到好工作的表现,最后放弃自己专业的表现,所以自己和家人都很难接受这样的现实。

二、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解决措施

当前农业高职院校把消除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消除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需要政府、高职院校、家庭3个方面联动,三者相互协调紧密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从这3个方面特点看,农业高职院校是消除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的主体。家庭和政府在消除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方面起到辅助性作用。

农业高职院校需要积极有效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从根本上预防和消除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从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角度看,创业教育体系是一个综合性体系,不仅体现在大学生创业课程设置和创业培训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提高大学生创业技能上面,同时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还需要得到关注,从根本上培养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健康心理,最终达到消除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的根本目的[4]。农业高职院校应该设立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中心,在创业过程中,需要把心理咨询和创业指导紧密结合在一起,既要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提高,同时还要把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干预和预防贯穿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保证大学生创业能够得到顺利进行,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创业心理障碍已经成为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的一个绊脚石,需要从根本上移除它,创业教育才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建立系统模型,系统模型应该包括4个层面。一是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和创业意识,保证大学生能够运用更多的创业知识,其主要包括商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概论、市场营销、公司创建、企业战略、竞争分析、创业计划、创业融资等方面,同时还需要对客户关系、创业案例、税收等方面知识进行认知,通过创业案例分析可以让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关注创业,这是构建农业高职院校教育体系的关键一步。二是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措施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习惯,最终形成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社区、大学生创业竞赛等创业实践模式,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的多层次合作。通过竞争、合作、组织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激情和信心。通过竞争可以更好的激发大学生创业的激情,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需要根据个人知识结构和偏好制定培养计划。创业方案设计过程中需要组建团队,设计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可行性的创业方案,在制定具体方案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模式。三是对企业进行扶持、孵化,促进大学生创业成功,对大学生进行全面发展产生重要性作用,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5]。四是提高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障碍会给大学生创业产生重要的影响,农业高职院校在解决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高校需要建立大学生创业干预机制,培养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坚韧性、果断性、合作性、独立性、适应性素质。

政府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消除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问题,政府需要和学校结合起来,采取支持和鼓励相结合的模式。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问题是一个普遍性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培养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激情,消除大学生创业的恐惧心理。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需要家庭给予物质帮助和精神帮助,这对其消除心理障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已经形成,农业高职院校本身是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的专业化、职业化人才,因此创业能力培养是农业高职院校的责任,需要建立有效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机制,促进农业高职院校在创业路上拥有更多的资本,拥有最优化的资源,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责任编辑:方 涵)

参考文献:

[1]舒卫华、王小娟.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9,(04).

[2]王东.大学生就业中的心理误区探析[J].科技资讯, 2006,(05).

[3]钟彦峰、李强.关于大学生就业力问题的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4).

[4]孙丽秋.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探析[J].华章, 2009,(19)

[5]冯峰.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作者:柴华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 篇2:

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文章阐述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分析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提出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以期对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宋建军(1952- ),男,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江苏 常州 213164)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对他们的学业完成和就业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接班人,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高职院校要针对新形势下的新特点,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人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存在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问题。特别是处于青春期向成人期转变的大学生,其生理、心理趋于成熟而尚未成熟,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自我定位高,成才欲望强,情绪易波动,面对强手如林的学习群体压力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他们极易产生超负荷的心理压力和思想负担,从而产生诸多的困惑、苦闷、焦虑、抑郁和悲观,出现心理障碍或生理疾病,甚至导致生命危机。因此,高职院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对于他们谋职立业、服务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内容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现代意义上,人的健康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之和,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必备条件和基本要求。大学生除具有较强的学习、工作、生活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外,更要具备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宽宏大量、团结容人的心理品质。只有这样,他们在激烈复杂的社会竞争和变革面前,在种种人际关系的冲突、困难和挫折面前,才不至于心理失衡、丧失起码的生存适应能力。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也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的关键学习阶段,是大学生个体生理发育成熟时期,又是大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情绪不稳定时期,大学生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他们学习、就业、竞争、情感、经济、责任等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容易产生。然而,健康心理又是完成学业、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先决条件和基础。高职院校要从关心、爱护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疏导、调节、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第一,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和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朝气蓬勃的精神和愉悦的心理,调动他们自身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学习提高和智力发展;第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潜能的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它能不断激发大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并实现角色转换,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自身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第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预防和疏导精神疾病与心理问题的发生,有着重要的预防和指导作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可以较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整和控制情绪,及时解决某些尚处在萌芽状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大学生自身修养的需要,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现实生活会有许多地方與其认识、价值观念、情感态度、行为方式、利益要求相冲突,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往往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交织在一起。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既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心理方面的反映,又是政治思想道德的反映,心理问题的存在,必然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共同推进,为共同目标发挥着各自的教育特点。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对有心理疾患和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提供及时、必要的心理援助,有利于消除和预防大学生不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大学生正确思想品质和价值观念的形成。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面临的各种压力和竞争越来越大,人们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同样,高校大学生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使很多大学生在环境适应、人格发展、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交友恋爱、求职择业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各种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和健康发展。大学生心理疾患和心理问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

高校大学生正处在生理上基本成熟、心理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一是大学生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理想与现实脱节,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就业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提出过高的要求,不能很好地面对现实,期望值过高,一旦现实与理想差距过大,就会大失所望;二是自我意识不健全,不完善,一个人的健康建立在自尊、自信基础上,即人应具有良好的完善的自我意识,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与困扰都往往与人的自我意识有关,如不能公正客观地认识自我,有时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对自己定位不准确等;三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对策略与应对能力不足,在高校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学习、生活以及人际关系上遇到问题,他们的应对策略与生活对他们的要求不相称,当遇到某些难以处理的事情时,他们虽然能够找到处理问题的一些方法与策略,但有时也会出现不成熟的心理表现。由于大学生的这种策略和能力不能有效地处理各种学习、生活中的事件,不能积极有效地面对各种压力,不能很好地恢复自己的心理平衡,而是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的应激状态,长此以往,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

(二)学习与就业的压力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是他们在校期间的最大压力,每时每刻都存在着。不少大学生在拼命考取各种证书,却无法把握自己未来的命运。紧张的学习生活节奏和考试的压力,使他们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久而久之,就成为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诱因。大学生就业压力是随着他们学习的不断深入逐渐增加的,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是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就业压力已成为他们心理问题的主要来源,一些人在就业重压下,难免出现心理问题,甚至不同程度地患上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三)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

由于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大学生们对传统的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认同度普遍降低,表现出反社会规范行为、违纪行为的泛化,如酗酒打架屡见不鲜,对顺手牵羊的偷盗行为不以为然等,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诸多矛盾,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传统的道德思想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交叉并存,使大学生群体感到无所适从,更重要的是,青年人还缺乏对新观念整合的能力和经验,不能有效地运用自我防卫机制,这样必然会使大学生产生道德困惑、认识失调和心态失衡,形成心理疾患。高职院校只有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并进行积极引导和疏导,大学生才能正视社会的不良现象,变压力为动力,更好地争取和把握各种发展的社会机遇。

(四)大学环境与人际关系产生的压力

大学新生在刚入校时,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适应环境阶段,甚至有个别学生因为不适应大学的环境和人际关系而退学。大学生进入学校后,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临不同的学校文化氛围、不同的教学方式、不同的生活环境等,各种差异和变化使大学生需要重新熟悉生活环境,重新适应学习方式和新的人际关系。环境变化了,容易使大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神经衰弱等症状。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要比高中时候复杂得多,学生来源于四面八方,他们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彼此之间有一个适应过程,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时会产生一些误会,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不协调,人际关系不畅,有时会引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由于人际关系的不畅、不协调,他们容易表现得心情郁闷、孤立、忧伤,从而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影响其正常学习和生活。因此,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学会与人处事,与人共事,远比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更困难,也更容易导致心理障碍。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和内容。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根据学校特点和大学生活的不同阶段,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健全完善人格和良好和谐的心态。要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较为集中的心理问题,安排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高职院校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整体规划中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使大学生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的教育。高职院校现行教育已经不能有效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不能满足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要求。学校应采用开设必修课、选修课与讲座报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开设选修课或讲座、专题报告,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现实和客观环境,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开展自我教育、自我调节,培养自助能力,塑造完善人格。学校还应加强大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开发和训练,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

(二)高职院校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学校网络系统的重要作用

一是建立起以学校为主的一级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该中心由专业的心理教师组成,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并对大学生提供咨询、治疗等心理服务;二是建立起以各系为主的二级网络系统,负责本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本专业和学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专业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机结合到专业教学中,使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三是建立起以班级为主的三级网络系统,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组织的作用,要注重辅导员、班主任的心理知识方面的教育,使他们能够及时敏锐地观察到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并能合理地给予咨询和指导;四是建立起以学校宿舍为主的四级网络系统,由宿舍长负责本宿舍人员心理状况的收集和掌握,并定期向班主任汇报宿舍成员的心理状况,若发现问题,应及时汇报给班主任和系领导,给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或心理咨询。

(三)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大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的水平接近成熟,他们心理活动的特点往往是稳定性和波动性并存、外显性与内隐性并存、冲动性与理智性并存,而人的自我认知、自我教育是自我心理保健中重要的部分,在人的心理健康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制约着人格的形成、发展。大学生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指导,倡导自我心理调节、自我教育,提高自我认知水平,调整认知结构,完善自我意识,学会主动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锻炼意志品质,丰富人际交往,塑造健全人格等,有效消除心理困惑,及时调节负性情绪,才能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四)高职院校要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精神家园,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人格完善。因此,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必须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心灵的影响,努力建设和谐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同时,要营造良好校园精神文化家园,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和谐宽松、健康向上的群体心理氛围,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从而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五)建设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心理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要建立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建设一支以专业心理教师为主体,以其他教师为辅的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并根据各专业学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尽可能帮助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和问题。学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来关注每一个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素质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建立全员参与的这种机制,可以有效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足的问题,重视和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宋建军,柏林,梁玉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教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2]江立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新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张大均.大学生心理教育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

[4]刘菁,郑忠波.大学生健康问题与高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6).

作者:宋建军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 篇3: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

摘 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由于高职院校存在心理咨询工作成效不高、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学校院系班级三级管理网络联动不畅、课堂欠缺针对性和开放性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对薄弱。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有效地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提出改革课程教学、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管理体系、打造高素质工作团队的基础上,指出要开展督导评估,以评促改,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规范。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改革路径

作者简介:王美娟(1979-),女,江西吉安人,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

高等职业院校为培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需要的高技术、高素质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审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现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薄弱环节,这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亟需采取积极的措施,建立心理教育体系,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以及心理健康良性发展。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咨询工作成效不高

当前,全国各高校都积极地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开展了日常的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但是不少高职院校因为心理咨询教师水平的局限性,对学生心理问题欠缺正确引导,心理咨询室的开设没有实现常态化。此外,一些学生有心理问题但是不愿意去咨询,有的甚至不知道心理咨询室的地址;一些学生虽然进行了心理咨询,但是因为没有理想的效果而对心理咨询的教师产生了不信任感;还有一些学生主动咨询,却遭到同学歧视以及嘲讽。针对此类现象的出现,细思极恐。对于多数高职院校心理咨询而言,仅仅局限于个体咨询,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学课程但却与心理咨询分离,心理咨询专职教师仅仅局限于在咨询室工作。还有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对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但其主要目的并不是及时地约谈问题学生,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尽早地解决,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摆放在显眼的位置仅仅是为了应付工作检查[1],部分心理咨询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较低、敷衍工作,并没有将心理咨询工作良性开展,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有效发挥。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讲的主阵地,是高效、快速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主渠道[2]。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文件要求高校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学生的公共课程,并且还可以按照不同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延伸课程。然而,有调查显示,尽管一些高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但是却安排了较少的学时,课时数远远达不到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规定和要求,似乎仅仅是为了敷衍“交差”。还有一些高职院校根本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

(三)三级管理网络联动短路

教育部明确发文要求高校应有健全的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各级各部门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而一些学校虽设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但因为各种原因经常性地出现联动的短路,不能有效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一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不顺利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划分清楚三级网络管理的权责;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应付检查,虚构三级网络管理机构,实际工作中根本不存在这些机构;还有一些高职院校轻“防火”重“救火”,因为在短时间内还没有出现心理健康恶性事件,故而忽视三级网络间的常态化联动;一些高职院校虽然配备了相应的工作场所和人员,但却形同虚设,长期没有真正地启动工作。短路的三级网络联动,不仅可能使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陷于空白之中,还致使心理健康教育疲软,陷入被动地对层出不穷的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治疗的窘境,给学校的正常发展以及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可预料的负面影响。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不足

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但是其中不乏存在较多的问题,急需得到解决。

1.在现有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缺失开放性的教学过程。虽然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所采取的方法灵活多样,但是通常情况下都是在教室中开展教学活动,教室的局限性致使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存在一定局限,学校没有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教学的效果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不可能被充分地激发。

2.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存在欠缺。造成这个现状的原因,就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没有摆脱“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模式,仍然是教师作为主讲人和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将少量的活动训练或者是书面作业布置给学生去完成,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当前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学所采用的仍然是普通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3]。近些年虽然出现了全新的高职高专教材,但是其内容仍然没有多大改变,而且缺乏直接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點以及培养目标来设计教材内容。

(五)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是有效开展并真正深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但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现象。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忽视对学生的“软实力”培养,存在“重技能、轻素养”的现象,偏重对学生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的培养,重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而对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1.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多数是本科学历,且其中只有少数是真正的心理学专业毕业,很多是由其他专业的教师转岗而来,甚至未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拥有心理学硕士尤其是博士学位的心理教育教师在高职院校中更是屈指可数[4]。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2.心理健康教育生师比过高。依据相关规定和标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和普通高等教育大学生的数量比例应该是1:5000,然而伴随着高职院校学生规模的不断地扩充,专职教师却不见增長,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数量没有达标,师资紧张、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增大,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中力不从心。

3.高职院校的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水平良莠不齐,且存在较大的流动性。一般来说,辅导员或班主任是构成高职院校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主要成员,而在高职院校中专职从事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只占极少数,大部分都是由专业课的教师担任,教师成员的不固定[5],使得难以从整体上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及工作能力。

4.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系统性长远规划。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人才引进计划中不受重视,现有教师的培养培训也是缺失的,通常是在教育主管部门有强制性的培训任务分配时,心理教师才会有机会参与专业学习和接受相关培训。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路径

(一)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抓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开展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应该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教学改革的开展需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师需依据心理学的规律,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开展[6]。教师要整合以及合理筛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识别、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及心理调节技能,还需要积极地开展第二课堂,将学校的大学生生活事件、校园广播、集体活动以及心理咨询室等教育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大胆地将学生引出教室,突破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及动机,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样的教学改革,在促使教学目标达成的同时,还可推动校园文化、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联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促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勃勃生机有效激发。

(二)领导的高度重视及充分支持

领导的高度重视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关键。高职院校的领导应该深刻认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及重要性,立足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人才的战略高度,将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地列入到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议程中,统筹安排以及长远规划,在物力、财力以及人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除此之外,学校的领导还应该及时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新办学思想及教育观念,将学校一切可用的教育资源积极地整合起来,重视针对所有学生的优秀心理素质的培养,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7]。

(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

高职院校应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作为核心枢纽逐步地建立和完善起来,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建立校内外专业机构及时援助、学生广泛自主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管理体系,学生工作者努力配合,校团委积极支持、学生处实际牵头。从而促使心理健康教育运行的协调,形成合力,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明确的指导思想、可靠的组织保障、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及可行的制度保障。

(四)打造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

要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以及科学性[8],为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效、规范以及科学地运转,高职院校就应该着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

1.建立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了鼓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应该建立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完善科学的激励机制,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焕发活力与生机[9],激发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建立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为了促使教师的专业水平稳步提升,应该建立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坚持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关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增强教师奉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归属感、价值感、成就感和自信心,通过学习培训稳步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

3.严格把控专职教师“进口”关。对于我国目前高职院校不断增长的学生人数,以及增长缓慢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要有计划地引进人才,不断扩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尊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律,将专职心理咨询人员的比例逐步上调,并按照专业化的要求引进相关专业人才,提升专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严格选拔专职教师。

在当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存在心理咨询成效不佳、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师资力量薄弱、课程教学有待改进以及三级管理网络联动短路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积极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打造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科学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管理体系,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除此之外,教育部门还应开展有效的督导评估,科学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建设办事公道、坚持原则、政策性强以及专业性强的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专家队伍,建立常态化的评估监督机制,将评估的结果及时地反馈给学校,限期整改,适当推行奖惩举措,切实做到以评促改,从而积极推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该项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亚云.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9-122.

[2]周虹.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17):135-136.

[3]姜珂.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才智,2015(8):94.

[4]张丽花,罗建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21-122.

[5]熊怀芳.基于辅导员视角谈高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培训,2016(4):166.

[6]方瑗.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亚太教育,2016(26):77.

[7]彭晓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对策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90-93.

[8]马中宝,李薇.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1(2):80-83.

[9]姜永志,孙海钟.社会表征理论视域下心理研究的人本主义回归[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200-203.

责任编辑 肖称萍

作者:王美娟

上一篇:体育教育中大众体育教育论文下一篇:婴幼儿早期教育管理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