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专院校大学生思想教育论文

2022-04-27

[摘要]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出现了多样化的价值观,使学校思政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可以拓宽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内容。文章建议重视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通过教育方法和手段、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结合,通过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运用网络互动交流、调整课程设置等方式,实现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协同促进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医专院校大学生思想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医专院校大学生思想教育论文 篇1:

植根于传统文化中高专院校中医学教学改革的研究

摘要:高专院校中医学专业教育教学蓬勃发展,但是传统文化等德育教育相对滞后,影响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中医院校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分析目前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学改革;高专院校;中医学

.

近年来高职高专教育蓬勃发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都取得长足进步,然而传统文化教育等德育工作则相对滞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不仅不利于医学生“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医德医风的树立,还影响着学生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和医疗诊疗水平的提高。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始终,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中高专院校中医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五千年文明演化而来的民族文化,是各种意识形态的汇总演变,更是中医学发生发展的宝贵土壤。现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大多是针对义务教育的学生,没有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系统性的传统文化教育;其次没有构建切实有效的教育模式,没有将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医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从而导致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或者流于形式,中医教育已进入瓶颈期。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一)传承传统文化精髓

1.中医学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其学术体系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演变,并在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和影響中日趋完善。因此学习中国古代的文化知识,能够帮助中医学者更全面深刻地理解、继承发扬中医学。中医学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以中医学四大经典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诞生为标志,阅读这些古籍需要扎实的文言文功底,熟练掌握古汉语可以为阅读理解中医文献扫清语言障碍,推动中医理论的传承发展。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是锻造中医思维和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基石。中医学在揭示生命现象和论述诊治疾病时,均渗透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引入儒家的阴阳五行,提出天人一体观和中医阴阳学说;引入道家的养生方法在治未病、治则治法等方面。因此,中医人才的培养必须建立朴素的哲学思维,才能真正成长为发扬中医精髓的优秀中医人才。

(二)树立医德医风,构建和谐社会

学生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加强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把仁爱之心付诸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医学生“大医精诚”“博施众济”的医德医风,不仅可以提高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质量,还可以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因此在现代中医学教育中,将仁术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在对中医专业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树立高尚职业道德、从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

(三)增加民族文化认同感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教育援疆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和直接体现。很多内地高校都有新疆学生。笔者所在的中医类高专院校近年来招收了一部分疆籍少数民族学生。通过几年的教学观察和学生的交流谈心发现疆籍学生普遍表示学习困难。一是汉语掌握不佳导致学习障碍,二是中医思维尚未建立。两者均是传统文化等前置教育缺失所致。学好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学好中医,还可以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我国幅员辽阔,各民族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民族交往,使我国形成多元体化的民族文化格局。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中医药文化作为主流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通过学习中医药文化,能够增加不同民族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能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方式,体验传统文化魅力,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

(四)中医文化全球化

随着我国的崛起,中国的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中医药文化也逐渐走出国门,被世界所认识和接纳。很多外国友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学习中医,但是由于语言不通,尚未建立很好的中医思维,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其根本原因还是外国友人没有很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导致他们学习起来一头雾水,这样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造成他们对中医的曲解。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医、造福世界,传统文化的学习应当并行。

三、传统文化改革的方法设想

(一)设置符合中医特色的课程体系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增加传统文化课程比例。目前中医类高专院校课程压缩过密,在校生两年时间学习大量课程,几乎将五年制本科所学的主要课程全部压缩在两年内完成,而且在有限的时间内,公共基础课、西医课程所占比例过多,学生负担较重,囫囵吞枣,同时学习中西医不同理论体系的课程会导致学生思维方式混淆,所以中医院校可以减少一些相关性较少的课程,合理增加中医经典课程的学时数,如医古文、易经等课程,全方位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形式多样化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认为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应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比如,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让“低头族”通过手机就能方便快捷地观看传统文化方面的视频;实现资源互换,比如,展开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活动,邀请名师名家走进课堂;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此外还可以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等地进行第二课堂的现场教学。采用创新多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除此之外,营造校园传统文化氛围,建设具有中医传统特色新校园,如宣传栏、路标的设计等,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文化传承,树立民族自信。

(三)强化中医师资队伍

提升中医专业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师资力量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在求学过程中也受到中医学术研究西化的影响,年轻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并不透彻。建议在中医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加入对全体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并将传统文化素质的考核成绩列入职称评定的标准中。教师的文化修养水平不仅仅是教师自身能力形象的要求,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四)凝聚社会合力

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通过举办传统国学教育讲座、拍摄体现中医药文化纪录片、设立中医药专题博物院、开发中医传统药膳饮食、编写中医药文化科普读物等形式,在全社会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使人们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建立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体系,为日后接受中医药高等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当今社会医疗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振兴中医,我们只有不断发扬自身传统文化特色,坚持中医药文化特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确立自身的学术定位和科学价值,才能成为医疗体系中站稳脚跟。否则,中医学将迷失发展方向,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基。

参考文献:

[1]杨军.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与教育管理方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学报,2011,(18):48-49.

[2]张宗明,申宁.加强中医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J].医学与社会,2010,23(8):97-98.

[3]刘霁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体认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J].中医教育,2017,(5):7-11.

[4]李玫姬.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职广西中医药大學学报,2014,(17):157-158.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ooted in Traditional Culture

JIANG Ling-yu,ZHANG Kai,ZHANG Hong,WANG Jing

(Anhu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uhu,Anhui 241000,China)

Key words:traditional culture;teaching reform;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作者:蒋玲钰 张凯 张宏 王璟

医专院校大学生思想教育论文 篇2: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探析

[摘要]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出现了多样化的价值观,使学校思政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可以拓宽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内容。文章建议重视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通过教育方法和手段、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结合,通过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运用网络互动交流、调整课程设置等方式,实现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协同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政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冯丽(1983- ),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谭园园(1982- ),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石家庄050073)

2006年,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工作方面提出,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上,一定要把德育放在首位。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就业压力的日益严峻,使高职学生出现了多样的价值观,一些错误的价值取向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明显抬头,出现心理问题及异常的高职学生群体日渐增多,采用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高效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复杂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新的形势下,应认识到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学科,因为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它们才有结合的可能性,也因为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之间的区别,它们才有结合的必要性。

一、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之处

1.理论基础不同。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目的是满足社会的意识形态教育需要。而心理教育是以心理健康理论和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等为基础的,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矫治,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平衡人际关系,消除心理障碍。

2.工作内容不同。思政教育侧重于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心理健康知识、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等方面的教育。

3.施教采用的方式方法不同。思政教育采用正面和榜样示范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改造和引导,端正学生的政治立场,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主要对问题学生群体进行心理辅导,采用讨论和面对面交谈等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理解,重视问题学生的情感体验及行为训练,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促进心理存在问题或者异常的学生逐渐恢复健康。

(二)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关联

1.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都是为了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服务的,目的都是丰富大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思政教育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影响,在学校举行的一些良好的文化活动与思政教育课程,能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使他们形成崇高的意志品质。心理教育重在学生心理层面,意在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问题学生克服自身心理障碍,提高自信心,有效预防和疏导学生的心理异常苗头,将问题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情感体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由此可见,两者的最终培养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

2.两者互为前提和条件。心理是思想的基础,思想的发展变化要受心理的影响和制约,心理活动方向也受思想的支配。因此,两者在育人的具体工作中是相互交汇来发挥作用的。

首先,在校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思政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实施。一些大学生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对现实社会的认识也不够客观、不够真实,导致出现了许多问题,通过思政教育可以纠正大学生的理解误区,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认清社会现实,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也正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现。

其次,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够更好地巩固和深化思政教育取得的良好成果。拥有健康心理的人基本都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积极向上的追求和较强的自制力,从而较易接受思政教育。因此,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保证思政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果。工作人员对学生的疏导不应仅停留在心理这一层面,还要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心理疏导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高效解决问题。

二、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一)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处于人生最丰富最活跃时期的大学生,也正面临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和矛盾冲突,容易产生各种的心理问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就目前各高职院校的情况来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一些国内的调查研究也表明: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是在校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如下:心理承受能力差,丧失自信,导致自卑;不适应人际交往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恋爱困惑及无法正视失恋引发的自杀、他杀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面临激烈的就业与择业现实导致的心理压力;等等。因此,需要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开拓创新,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找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全方位地实现两者的结合。

(二)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有利于相互渗透、补充和促进

1.两者的培养目标一致。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不仅仅注重对学生道德的培养,还要注重对学生内在潜能的开发,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培养“四有”新人,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使他们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要增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培养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教育也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所以二者能够有机结合在一起。

2.两者有机结合可以拓宽思政教育的方式。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可以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处理和解决问题,使大学生能够自觉运用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使思政教育工作更适应现实生活状态,进而取得良好效果。

3.两者在内容上能够相互补充。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但是缺乏对学生人格意识的关注,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如何应对挫折、适应竞争等问题没有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在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误区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两者的结合能够让学生面临学习、人际关系、爱情等问题时,避免各种压力对身心造成的不良影响,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

4.两者结合可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大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育逐渐趋于成熟,学校对其进行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起着很大的指引作用,会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不过,社会上不良因素也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导致一些学生的思政课逃课率极高,认真听讲的学生很少。鉴于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心理健康干预训练,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一)重视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目前,普通高校中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队伍经验丰富,但也有不足之处,其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有待提高,专职思政工作者与思政教师之间缺乏合作。比较而言,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不健全,很多院校受条件限制,没有比较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和科班出身的专业心理学教育教师。应对从事思政教育的一些人员,尤其是学生辅导员进行专门培训;对专兼职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技能训练,提高他们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水平;培养他们较强的科研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科研活动;促进同行业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共同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二)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相结合

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应在教育方法上相互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一方面,思政教育要采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和辅导的方法,把心理学引入思政教育中,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利用思政教育的教学形式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相结合

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对人的心理层面的关注,通过对学生自我意识、人格的培养和情绪管理等进行教育;思政教育更关注个体的思想倾向、行为习惯。较之心理健康教育的细致性,思政教育更加宏观,二者相结合才能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从内容上看,思政教育对大学生的品质和理想信念培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组成部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

(四)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实现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高职院校要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把校园文化中的先进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现代文明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等传播到广大学生中去,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五)利用网络开展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应构建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网络教育平台。网络具有虚拟性的特点,学生在网络上可以毫无顾虑地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况,教育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对受访者进行指导,相互交流沟通并解决实际面临的问题。

(六)实现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的结合

依据高职院校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课程设置上,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吸纳到“两课”教学中,也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选修课,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实现两者的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冬生.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J].思想教育研究,1997(5).

[2]黄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初探[J].宜春医专学报,2000(S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10-15.

[4]李伦娥.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4-06-15.

[5]赵水琛.试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3).

[6]梅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7]励骅.地方新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困境与出路[J].铜陵学院学报,2008(2).

[8]范美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究[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作者:冯丽 谭园园

医专院校大学生思想教育论文 篇3: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新

摘要:将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职业规划、人文素质等方面有机结合,有助于构建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党的十七届五中会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确立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思路是“三个坚持”,即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近年来,高职教育迅猛发展,分别占据了高等教育总规模的半壁江山,承担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学生的思想教育对青年学生的成长,尤其是心理健康、职业规划、人格塑造、意志磨炼等方面意义重大,高职教育在招生、教育教学策略、择业就业等各方面都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也有自己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医学院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时代进步赋予医学专业学生更高的职业要求。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特别是医科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帮助他们尽快实现由高中向大学至社会人的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掌握大学学习方法,确立学习目标和奋斗方向,高职医科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责任重大,为此,我校课题组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与探索。

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的身心素质和学习质量直接关系到卫生事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及水平,必然影响到跨世纪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及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场所意义重大。

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分析,为心理健康教育找准路径 面对在高考中失利、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心理准备不足的学生,除开展入学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日常心理咨询辅导外,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学校要全面组织开展学生心理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我评价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自尊量表等心理健康量表问卷调查,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对结果进行研讨,科学客观地认识高职学生的心理态势。根据掌握的不同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一年级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低于二年级学生,主要原因是学习压力大,对新的学习方式不适应;进入陌生环境后,来自新同伴的支持还没有建立起来;就业压力大,对未来感到迷茫等。学校思想政治心理教育工作者和辅导员应有针对性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广泛的心理咨询,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开展学生间的互帮互助活动等。通过多种途径,给予学生以积极正确的引导,提高新生的自尊水平。对于个别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困扰,要主动关注、及时干预、正确引导,通过开展集体和个人的心理辅导,跟踪随访,分析心理量表问卷调查结果,以科学的方式探寻心理辅导的最佳路径,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必备条件 一支训练有素、知识扎实、务实敬业的教师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保障,学校心理学科与思政部合并共同参与思政教学,已经成为学校的教育特征。近年来,学校对德育工作者的要求是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知识。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我校思政部分期派送教师参加心理学、心理医学培训,到精神专科医院临床进修,部分教师考取了心理咨询师、心理医师执业资格证,逐步培养和建立起一支既掌握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规律,又掌握心理咨询基本知识技能的务实敬业的教师队伍。通过近年的实践,逐步建立起了适应学校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场所,并在心理专家的指导下,借助基本设备、测试量表统计分析软件开展心理咨询,进行团体、个人心理辅导,确保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督促学生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我校课题组成员通过走访实习教学医院和对医务人员、实践专家的座谈调研,将医务人员职业生涯划分为四个阶段。最初5年为职业确定阶段,毕业生到医院各科室轮转,承担病房助理医务工作,完成对医院及组织的认知,完成个人的组织化过程和医务职业定位,通过专科进修;第5~15年为稳步发展阶段,此阶段在专科或ICU等特殊科室承担主管医务工作,不断积累经验,技术日益熟练精湛,建立起相应的人际关系网,并形成自身发展优势;第15~25年为职业中期危机阶段,此阶段主要承担病房责任医务人员、副主任医师或护师工作,成为专科医务专家或医务管理者;25年以上为维持阶段,此阶段主要工作岗位是承担病区责任医务人员、医务导师、科室主任或护士长等工作,并力争维持现有地位。

针对医科类高职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在思政教学中应结合职业岗位成长历程分析,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或讲座,指导高职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就业目标,引导学生尽早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规划设计好自己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帮助学生尽快实现由高中至大学最终向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转变。为走上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坚实基础,最终成为一名具有高尚医德、精湛医术的医务工作者。

以德为先,实现学生

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高职医科院校思政工作应更加注重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抓好学生的人生态度与道德人格教育、纪律规范与责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与职业荣辱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应通过德育课考查学生价值认知与分析能力,为评价学生的道德状况与价值观提供方向,根据学生日常表现和师生评价,综合考核学生的德育状况,将综合考核结果(占一定比例)纳入思政课程的总评成绩中,并将考核结果单独记录入学生的学籍卡。要将思政教育摆在首要地位,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社会所需要的生存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与人沟通相处及合作能力、观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可持续的学习与发展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最终形成关键能力,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实现学生向职业人与、社会人的角色转化。

构建适应医专学生的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医科院校培养合格医务人员的必修课程,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为了适应医学教育的发展进程,真正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突出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才,对高职医科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整合是适时的。

注重人文价值培育 要努力在高职医科院校培育一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素质的价值文化观念。从实习、教学医院的问卷调查来看,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成长有直接关系,并随着工作年限增加日益突显。高职医科院校的决策者应当充分认识思政教育的作用、功效及规律,充分认识思政教育的战略地位,从精力和物质上加大对思政教育的投入力度,重视高职医科院校整个思政教育团队的素质提高和力量壮大。在教学环节中应注重改革与实践,积极探索思政实践教学。例如,加大实践在思政教学中的比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计划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并评选出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将学生日常行为和纪律表现纳入综合成绩考核;利用寒暑假让学生从职业人的角度到医疗机构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撰写社会实践报告,体会医患关系,从中领悟作为医务工作者应尽的职责。此外,医学教育工作者应通过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感染学生,通过优良的校园文化、美丽的校园环境和科学严谨、人性化的校园管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熏陶锻炼,内心得到升华和提高。

完善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可靠的根基和保障。对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等有关文件要求,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组织相关部门认真学习文件,领悟精神,对照“建设标准”认真检查,逐一落实各项指标,尤其是思政建设6项核心指标和7项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指标,进一步规范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制定切合学校实际的有关制度。管理制度建设集中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投入制度建设。具体指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人、财、物的具体投入制度;二是团队制度建设。包括思政团队的考评制度、奖惩制度、培训制度、人员引进制度等;三是平台制度建设。要形成一个有效的公共思政平台,离不开一套有效的平台制度建设,否则建构公共平台的理念仍然会沦为一种口号。在高职医学院校要培育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素质的价值文化观念,转变思想,努力构建适应高职医科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

高职学生的思想素质将决定其职业素质,在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居于首位,尤其是医科院校学生。因此,全方位地适应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是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今天的医学专业学生明天要成为救死扶伤的医务人员,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因此,应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将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使学生进入社会后,不仅成为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更成为一个与人为善、奉献爱心给人民及社会的仁者。

参考文献:

[1]蔡溢,许明智,李恒芬,等.大学生自尊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5(5).

[2]虞晓东,李建伟.近10年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1):41-44.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4-26.

作者简介:

林梅(1962—),女,四川德阳人,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副校长,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实践。

作者:林梅

上一篇:基于系统管控的企业信息论文下一篇: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