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论文

2022-04-27

摘要:自2000年以来,全国各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相应的毕业生也在逐年递增。随着国家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改革和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同寻常,学生自身就业压力加重。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自身利益,还成为检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1:

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对高等农业院校而言,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指导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除了促进学校的发展之外,还能够促进大学生更好的成才和就业。但是就目前开展的实际情况而言,其效果并不容乐观,下面我们将对目前农业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并提出有效的策略,促进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更好的开展,进而将就业指导的目标实现。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 大学生就业指导 问题 策略

目前我国的社会难点问题就包括了大学生就业,目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减慢,使得理想的就业岗位数量日益减少,然而随着目前高等院校招生数量的递增,使得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在不断的增加,并且在就业率上呈逐年下滑的趋势。基于农业专业的特殊性,使得在就业率上更加差强人意,因此,有效的提升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率成为了国家和各个高等院校重点思考的课题。

一、 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就业指导不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

通常情况下,高等农业院校开展的就业指导教育主要面向的是毕业生,这样就使得大一至大三学生对于就业前景处于茫然的状态,也不能深入。透彻的学习,并且在开展指导教育工作的时候,多以就业形势报告为主,讲座会邀请的多为人才交流中心职员和心理咨询机构工作者,这样就使得学校成为了就业咨询和指导举办机构,并未向学生将相关就业手续和信息提供。同时在开展就业指导的时候,还未将思想教育融入,这样就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观培养,并且在内容选择上也具有单一性,这对于学生的就业也极为不利。

2. 未明确认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目前部分高等农业院校并未认识到就业指导对于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进而使得在开展过程中存在重就业率轻就业质量。重招生轻就业。重教学轻就业指导的现象。进而使得在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候,人才、经费、办公设备及其场地等严重匮乏,自然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也就无法体现出实效性。

3. 未意识到思想教育对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目前哥哥高高等农业院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时候,将求职方法?技巧的指导和信息的提供作为了重点,进而忽视了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这样就使得学生的职业道德、择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被忽视,进而无法实现大学生理想和国家需求的整合,而大学生自身也变的目光短浅、不求发展和贪图享乐。

二、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就业指导的策略

1. 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观引导

对于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而言,与之专业对口的工作多位于基层或者说农村,并且多数学生也来自农村,对生活和工作环境较为熟悉,因此能够很好的适应。然而对于部分想要在城市就业的学生而言,自然是不愿意到基层和农村工作的,这样就浪费了人才资源。针对于该情况,学校可以借助多媒体对基层环境进行具体的介绍,并宣传典型的就业实例,使学生将就业观转变,进而将就业的渠道不断的拓展。

2. 将规范的就业指导课程系统科学的设置

就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就业市场的发展和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发展是不同步的,因此为了促进大学生的更好发展,将就业指导课程开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一些高等院校应学生所需开展,但是却具有短期性,并且在形式上多以讲座为主,并且在内容上选择上指导性。实用性不强,并且未涉及劳动纠纷。职业精神。就业心理等相关内容。由此可见,必须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纳入必须课程的范畴,并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设置,保证选择的内容能够将经济和农业的发展前景和现状。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等积极宣传,使学生依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职业生业规划的量身定制,同时提供收集的就业信息,重视并加强择业心理、择业技巧的指导,保证课程的全程性,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并且结合学生的年级等差异性进行分层次、有计划的指导,进而将就业指导的实效性体现。

3. 以创业带动就业

对于高等农业院校而言,在就业上与其它专业相比较之下,还有一大优势,就是自主创业。而学校要想将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充分的调动,就必须将多媒体技术充分的利用,将创业工作以多样化的形式开展,将创业服务大力宣传,同时及时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政策咨询和解疑答惑,还有就是将多方资源整合,使学校和企业。创业学生和投资者之间加强对接和交流,进而推出优质的创业方案,并对创业经验和信息进行分享,将创业项目小组发展。

4. 将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促进学生市场竞争力提升

基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择业有着直接的相关性,因此,对于高等农业院校而言,必须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并将人才培养模式不断的创新,做到与时俱进,实现学生市场竞争力的增强。这就要求了学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以市场需求为结构调整的导向,并将品牌意识树立,保证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还有就是将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和倡导,将本科和专科生的比重缩小。二是深化教育改革,整合培训和职业发展,重视实践,如安排学生定期到农业战线和农业企业进行实践和实习,促进学生社会实践知识的增长,同时也对现代农业技术有所熟悉和了解,进而逐渐适应农业方面的变化和发展,为大学生后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5. 将就业服务体系完善

一是将就业工作机制建立,使其与社会新的形势相适应。就目前而言,高等农业院校教育中的就业指导教育不再具有局部性、阶段性和临时性,而是应该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贯穿。因此,作为高校领导、职能部门和主管部门,必须将就业工作机制层层落实,并将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构建,保证其具有职业性、专业性和高素质性,进而更好的为大学生服务。虽然就业指导机构纷纷在哥哥高等院校设立,然而受业务、时间和人手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使得就业指导工作很难做到有针对性的开展。再加上指导者的素质差异性,使得在指导实效性上不高。因此,当下高校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职业实践经验丰富、职业指导理论专业的人士引进,并负责职业咨询,保证就业指导的个性化和针对性。

三、结语

目前大學生就业问题是社会的重点问题,更是难点问题之一,假如毕业生不能够顺利的就业,就会导致人才的浪费,进而对家庭和社会投资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社会的稳定。因此,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必须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观引导,将规范的就业指导课程系统科学的设置,以创业带动就业,将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将就业服务体系完善,使学生的发展与市场需求接壤,并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择业观树立,优化各个环节的同时,更好的为大学生就业服务,使学生将良好的就业前景和就业竞争力获得,进而实现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汪爱娥,王德海,徐锋. 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2014,37:133-135.

[2]王超. 加强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J]. 科技致富向导,2014,24:72+85.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规划课题 项目编号:GH14154

作者:王军政 赵云昌

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2:

浅析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自2000年以来,全国各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相应的毕业生也在逐年递增。随着国家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改革和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同寻常,学生自身就业压力加重。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自身利益,还成为检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对策

作者简介:沈宪文(1972~),男,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团委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用人单位对农业院校毕业生学历、科研能力要求增高

目前,我国中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用人单位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而中低层次的人才需求则呈现下降趋势。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中,研究生供求平衡,本科生供大于求,而专科生则较明显地呈现出无人问津的现状。从科研能力选择而言,事业单位要求高端农业技术人才,企业单位要求具有熟练实验经验的毕业生。

(二)社会环境对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制约

农业院校的毕业生想从事本专业的工作,首先就不得不面向农业生产的最前线,深入农田,走进农村。然而,越是基层,越是农村,越是欠发达的地区,其用人单位的人才引进机制越是不健全。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导致了对农业专业化人才的引进和使用的忽略,也使得社会对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需求大打折扣。

(三)农业院校毕业生的择业观不科学

从就业地点选择上看,多数毕业生都希望到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地理位置好、生活待遇好的单位就业:从就业观念上来看,农业类毕业生在选择将来的职业时,首先考虑政府机关、科研单位、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等单位,而不是把乡镇、县区、中小型企业放在首位。这就反映出择业观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较大反差。

(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

如今用人单位不仅重视毕业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更重视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用人单位在选人时多持宁缺勿滥的审慎态度。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毕业生未能达到要求,并且由于专业限制,就业面相对狭窄。竞聘上岗相对比较微弱。所以很容易产生失败感和挫折感,更有学生自暴自弃。没有针对性,随意选择一份工作对待就业。

(五)大学毕业生就业信心不足

来自新华网的调查显示,50.5%的农学类专业学生认为其专业为冷门,很难就业甚至是无法就业,尤其是女生就业难度更大,72.6%的女同学认为将来从事不了本专业工作岗位。可见,农业院校学生在就(择)业过程中信心明显不足。一些同学为克服其专业和自身不足带来的影响,在自己的求职简历上大下功夫。实际上,在面试考核过程中,与自身能力大相径庭,也让用人单位愁眉紧锁,这些无不看出农业院校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的无奈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疏漏。

二、农业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工作存在间断性

高等院校具有阶段性工作特点,农业院校也不例外。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般是从三年级学生人手,主要进行就业理论、国家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求职方面、面试技巧等指导;大学四年级,主要通过讲座、报告会、就业模拟招聘会等形式开展就业创业宣传。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严重缺乏完整性、连续性。

(二)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肤浅性

1、就业指导内容缺乏科学性。目前,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注重理论讲述,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对社会就业的巨大压力,就业指导内容仅限于咨询与服务已不再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要,高校应提供全方位、多体系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培训。

2、就业指导形式比较单一。在农业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一般以动员大会、报告会、知识讲座、就业专业指导课的形式向毕业生进行填鸭式灌输,缺乏对每个毕业生自身的特点进行专门化的就业指导,

3、指导方向存在盲点。农业院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忽略了农学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实际利用价值。实际生产中,农业专业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对农科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要根据各学科的特色,进行专一指导,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优势,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与目标,只有这样,高校的就业指导方向才能走出工作误区。

(三)就业指导的辅导教师专业水平较低

农业院校中承担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基本由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的老师、学团老师以及各院(系)思想政治辅导员组成。多数老师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了解甚少,就业指导的专业知识也不够丰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党政机关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招生就业办公室的老师不仅要负责每年招生计划的报送,高考信息的汇总,还要承担全国就业信息的收集、就业岗位的搜索、就业市场的开辟、就业形势的分析、就业数据的上报等日常事务性工作,这就造成了指导老师无法在指导学生就业工作中进行深度开展和广度扩宽。

(四)就业指导观念偏激

农业院校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不是特别的高,所以许多高校为提高学校的一次性就业率而一直强调“先就业再择业”,学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直接导致不良结果——不时跳槽儿,用人单位很是头疼,从而产生顾虑,望而却步,不敢吸纳应届毕业生。

三、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建议和途径

(一)政府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保障

首先,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不仅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制定更多的就业优惠政策,更要针对我国的基本国情,为农业基础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就业平台:其次,政府要高度重视和推进社会充分就业,尤其是重视与民生紧密相关的农业类专业人才,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继续解除毕业生户口对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束缚,在档案管理和五险一金等方面给予相应的社会保障。同时,省级政府根据本省的特点制定毕业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激励大学生自行创业。除此之外,高校还应鼓励毕业生积极报考选调生、到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就业,

高校毕业生不仅是社会现有工作岗位的竞争者,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开拓者。中央、省级、市级应对毕业生创业实体进行投资性的政策倾斜,积极地协助高校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毕业生提供专业的就业创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产品销路等服务。

(二)更新择业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大力宣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号召中国几亿农民要与时俱进,接收农业技术推动农田丰收。学校应为毕业生举办专门的农业招聘会。提供农业需求信息与服务。毕业生更应根据人才市场供需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规划。明确认识到大学既是培养社会精英,也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小型社会。

(三)高校要设计新型合理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1、高校要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进行全程化、理论化的就业指导,以便在大学四年中,更加明确学习方向。针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提示学生应主动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价值、用途,讲解所学专业与将来从事职业之间的必然联系: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应集中进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针对测评结果,进行一一指导: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就业政策、面试技巧、择业心理、就业模拟大赛等方面进行指导,通过系统的、具体的指导使学生具有主动择业、资助创业的能力:针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应侧重于就业岗位的收集、各场招聘会日期的确定,求职技巧的掌握、签订就业协议书的有关事项,就业合同的法律效力及办理人事档案有关程序等。

2、有专门的辅导员老师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考核,并建立学生专门职业生涯规划档案,为学生量身订制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3、加强就业指导,建立健全专业化、系统化、特色化就业指导体系。从新生入手,通过科学的、专业的方法,进行引导,及时解决就业压力给学生带来的困惑,不断梳理学生的不良行为,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竞争。

(四)毕业生要培养献身农业的职业观

近10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就业压力日趋渐大,竞争日益激烈。农业类毕业生。尤其是女同学,更是受到严重的冲击。如果农业类毕业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择业观,对工资待遇、工作地点、工作环境要求过高,将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毕业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端正就业观念。认清就业形式与政策,克服刚步入社会的初期困难,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丰富实验经验,锻炼综合能力,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解决就业问题。

21世纪,高等教育正朝着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道路发展,所以毕业生只有树立大众化的择业观、走大众化道路,才能在适合的岗位上有的放矢。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才能开发自己的潜能,渐渐地拓宽就业渠道,为自己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保证自己生存问题。

(责任编辑:郭士琪)

参考文献:

[1]毛素琴,浅析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06):65-67。

[2]韩春霞,我国农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2006,(16):91-92。

[3]赖李明,浅议农业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经济,2004,(12):136-137。

[4]王浩,浅谈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J]现代企业教育,2008,(05):137-138,

[5]许恒勇、王继文、王彦,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新途径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26):8368-8369。

[6]景琴玲、陶艳梅、王草,新形势下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503-3504。

作者:沈宪文 陈春宇

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3:

全程化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伴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我国大学生就业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改革。用全程化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教育始末,用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建立全新的就业理念,已经成为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想要全面落实全程化就业指导,高校需要加强建设指导课程,以典型就业案例为榜样,规范毕业生行为,强化就业指导的服务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全程化就业指导 就业观

[作者简介]黄继平(1981- ),男,江苏海安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创业教育。(江苏 南京 210023)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机制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统分统包”,而是向着“自由择业、双向选择”的方向不断发展。在全民教育的号召下,高校扩招的力度逐年加大,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下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进行改革,朝着“教育+服务”的方向不断发展,在落实全程化就业指导的同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实现就业。

一、全程化就业指导的内涵

全程化就业指导以解读大学生就业指导内涵为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指在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人特点以及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教育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职业,并能够以满足社会需求、尊重自我兴趣、匹配未来职业为导向,不断地提升自我,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因此,就业指导不应只局限于高校毕业生,而是应该科学地贯穿于大学教育始末,贯穿于学校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全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才能为学生就业提供有效的服务和帮助。

二、全程化就業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1.认识不到位。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点,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补充与完善,囊括了学生就业、择业指导,包括了全方位培养、塑造学生的全部内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最有效途径。但是,对现阶段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很多高校狭隘地将就业指导工作视为“帮助学生找工作”,只要毕业生在离开学校之后能够进入某些企业或是从事某种职业,就业指导工作就算是“圆满完成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高校就业指导的教育功能未能有效发挥。另外,由于现阶段尚未有就业指导人员的“工作规范”,很多就业指导人员不重视指导学生,将自身精力完全放在对事务性工作的处理上,没有意识,更没有时间调研学生的思想状况,只是单纯凭借自身经验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于未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根本需求,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所设计出来的教学内容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与学生的就业工作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在学生素质培养方面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2.方法简单,形式单一。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内容仅仅包括介绍就业形势、解释就业政策、讲解简单的就业技巧等,学生在接受就业教育之后也仅仅是了解法规政策、职业信息、求职技巧等。由于没有职业测评、素质拓展等教学环节,市场学、社会学、心理学知识难以发挥效用,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竞争能力难以培养。同时,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都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择业观教育,这极有可能导致学生在就业后产生较强的职业落差,进而引发心理问题。另外,很多高校的全程化教育指导流于形式,教育指导工作与其他教育工作一样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开展,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培养,这不仅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更导致学生的发展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巨大差异,严重影响学生就业。除此之外,就业指导工作“一刀切”现象严重,教育者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难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全程化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终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3.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缺乏。在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的过程中,职业道德教育应是其中的一个重点。然而,很多就业指导人员故步自封、思想陈旧,只知道向学生传授知识、理论,却不懂得变革自身的思想理念,不懂得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不懂得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以及敬业精神,进而导致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低下。学生在从校园人转变成社会人之后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进而成为只顾个人利益,无视集体、国家、社会利益的人,当他们进入社会岗位之后,一旦遭遇挫折就可能会产生思想波动,进而出现频繁跳槽的现象,严重影响自身的职业发展。

4.就业指导人员缺乏专业素质。众所周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涉及的领域、知识非常宽泛,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但是,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并非是就业指导专门人员,而是从行政工作中抽调出来的人员。这些人员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有些人甚至从未接受过就业指导方面的培训,加之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系统的就业理论知识,因而不具备帮助、辅导学生合理设计、规划职业生涯的能力,更难以开展专业性较强的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同时,因为无法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他们也难以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更难以被分配到探索、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及实践方面。这些就业指导人员难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5.环境的作用被忽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提升全程化就业指导的质量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但是,受到诸如僵化的思维模式、社会保障制度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一直以来,科学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难以有效开展。另外,受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家长们怀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景,一心想着大学生就业能够“光耀门楣”,改善家庭状况,对子女抱有过高的期望。学生长期处于“高期望”的氛围下,不仅难以正确定位自己,而且增加了全程化就业指导的难度,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效果。

6.就业指导工作目标偏移。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及理念发生了动摇和偏移,很多高校都设定了就业目标责任制,并用毕业生就业率来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在此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普遍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开拓市场、提高学生就业率等方面,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的落实情况大打折扣,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有效提高,社会竞争力差,难以快速有效地转变为社会人。

7.全程化、全员化就业指导局面还未形成。全程化就业指导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职业规划,自发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择业观,但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学生在大学有限的时间内形成明确的自我定位,找准就业目标,并做好充足的准备与努力,这样才能够在就业的时候及时地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高校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始终围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正确指导学生就业来开展。但是,现阶段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只针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贯穿大学教育始末”成为一句空话。由于缺乏系统性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个人的理想以及社会需求难以在学生头脑中有机结合,学生无法正确定位自身,更无法正确定位择业期望。另外,就业指导工作应是一项全员化的工作,然而现阶段很多高校却没有全员参与的机制,教育指导工作难以调动全校的力量,所能取得的成效也非常有限。

三、在全程化就业指导中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1.大力建设就业指导课程,全面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首先,就业指导课程应包括两门课程,即“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就业技巧指导课”,这两门课程必须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基础并取得高校、教师、学生的重视。其次,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技能等,进而实现自我认知,但自我认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加之兴趣、能力、个性等本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应建立科学的职业测评系统,帮助学生测评自己的兴趣、能力、个性等,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和客观的自我观念,也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继而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发展目标。最后,职业生涯规划课以及就业技巧指导课具备极强的实践性,因此教育者除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育时间外,还应有意识地拓宽教学渠道,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实现逐步提高教学效果的终极目标。例如,可以开展职业测评、模拟面试等活动,帮助学生感知“职业生涯”;还可以开展走访校友等活动,帮助学生感性认识未来职业,了解社会需求。这不仅有益于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更能激发学生进行自我反省,促使学生逐步进行自我完善。

2.以典型就业案例为榜样,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学生就业并不意味就业指导工作的结束,高校应有意识地强化跟踪调查活动的力度,及时反馈学生的就业工作情况,在检验就业指导工作质量的同时,挖掘典型就业案例,并以之为榜样,为后续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提供依据。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能够帮助高校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岗位适应程度以及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而能够科学合理地调整学校的教学以及管理工作。利用学生就业调查工作,树立典型就业案例,将先进人物的事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范例,用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政治觉悟以及道德修养。为了保证典型就业案例的选择质量,高校应深入调查研究学生的就业,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选择先进校友典型,利用校内一切可利用的宣传途径,讲述校友的先进事迹,积极引导学生发展。如果客观条件允许,高校还应该积极组织学生与先进人物正面接触,开展诸如校友返校座谈等活动,让大学生与成功人士交流,领略他们的高尚情操,进而更好地鞭笞自己,约束自己,使自己也能够向着成功人士的方向不断努力发展。

3.规范毕业生行为,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毕业生离校前的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高校应该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思想的实际情况,将个别教育和普遍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开展健康、活泼、有趣的毕业生行为规范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离校氛围,保证毕业生离校工作的顺利进行。例如,可以在学生毕业之前开展“就业形势政策”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消除踏入社会的恐惧与迷茫,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可能遭遇的挑战和机遇;可以开展“感恩母校”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对母校、教师、同学的怀念之情,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合作、关怀,进而在工作之后也能够与领导、同事、朋友等融洽相处。

4.强化就业指导的服务性,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全程化就业指导的核心是教育的服务性,因此全程化教育指导工作的理念应该是帮助学生满意地离开就业指导中心,离开高校,顺利地进入社会,实现从校园人向社会人的科学过渡。所以,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应凸显自身的服务性质,要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为学生提供便利。建立学生就业网站是现阶段高校落实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比较好的措施,能够使“三方”受益。学生利用就业网站可以更好地查询自身感兴趣的用人单位的资料;用人单位利用高校的学生就业网站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利用就业网站可以更好地了解就业动态,及时调整教育方向。当然,除了建立学生就业网站以外,高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及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解决困难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更有助于形成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强大凝聚力,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来自学校、来自教育者的关心与关爱,进而对学校产生较强的归属感。总之,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应利用一切机会为学生以及用人单位提供良好的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成才观,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着大学生个人以及家庭,更对社会、国家、经济等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高校必须站在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成才观以及价值观,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值得注意的是,全程化就业指导的落实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系统性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高校需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以国家、社会的需求确立自己的择业观,统一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艳杰.问题与对策: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D/OL].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2[2016-02-10].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

[2]陈蕊.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出现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3).

[3]魏珊.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3(23).

[4]冉思丝.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L].西南大学,2013[2016-02-10].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

[5]于世明,何明骏,王勇,等.对农业院校研究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并轨模式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3(11).

[6]劉红艳,陈阳,姚乐.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实现途径[J].学园,2013(19).

作者:黄继平

上一篇:企业经济效益和质量管理论文下一篇:中小企业管理中财务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