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文化论文

2022-04-16

[摘要]本文论述宏观视野下的当今中国音乐文化多元景观,包括我国当今音乐文化的历史背景、存在现状、发展态势,将我国当今的音乐文化归置于斯洛宾音乐文化三分模式的理论框架内,在空间维度论述音乐文化景观的交织共融多元特征,在时间维度论述音乐文化景观随时间进行和其他景观的联通与互动而呈现的流动景观特征(动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音乐文化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音乐文化论文 篇1:

古筝艺术与中国音乐文化的关系探究

【摘要】古筝是中国古老而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在漫长的中国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古筝艺术通过自身的发展及其完善,不断填补了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空白,推动着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本文从古筝艺术对中国音乐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呈现等两个方面探讨了古筝艺术与中国音乐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古筝艺术;中国音乐文化;文化特色;文化底蕴

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历史悠久,个性鲜明,被人们视为最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乐器,文化底蕴相当深厚,享有“东方钢琴”之美誉。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文化是一种历史积淀,历经千锤百炼,代代相传,绵延不绝。“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所描绘出的古筝艺术所达到的令人神驰的境界,其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本文将探讨古筝艺术与中国音乐文化的关系。

古筝与中国音乐文化的密切关系,不仅表现在古筝对中国音乐文化特色的呈现上,而且又体现在对中国音乐文化意蕴的展现上。

一、古筝艺术对中国音乐文化特色的呈现

对中国音乐文化特色的呈现,古筝艺术主要是对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呈现。

(一)古筝艺术对民族特色的呈现

民族性是世界上各国家、各民族的各种艺术的生命,也是中国音乐文化与古筝艺术的生命。古筝对中国音乐文化民族性特色的具体呈现,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写意化民族特色的呈现,写意化与写实化是中西文化与中西音乐文化的一个主要区别:“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写意化要求形神兼备、写意传神,以简练的手法,写出对象的神衷。“写意”一词,最初源于中国绘画,属于纵放一类的画法,原指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以表达作者的意象,又称“相笔”,与“工笔”相对。写意化是中国所有艺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特色与美学特色,当然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色。古筝对写意化民族文化特色的呈现,是很鲜明、生动、浓重的。在这方面,有许多有力的例证。例如古筝曲《寒鸭戏水》,就通过简练的乐曲结构,描绘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动人画面,并借拟人之法,表现出人的乐观主义情怀。

另一方面是民族音乐风格的呈现。中国音乐风格受民族性格与民族文化的决定与影响,形成了真挚、朴实、含蓄、婉曲等特有的民族音乐风格。古筝对这些民族音乐风格的呈现,也是很鲜明、生动、浓重的。在这方面,也有许多有力的例证。例如古筝曲《叹颜回》《哭

周瑜》,都是情感真挚、朴实的经典之作,前者表达了对孔子弟子颜回英年早逝的惋惜悲痛之情;后者表达了对少年气盛、英年早逝的周瑜的惋惜、悲痛之情,其情感的真挚、朴实,极具中国音乐文化的民族特色。

(二)古筝艺术对地域特色的呈现

地域性是民族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特色愈浓郁,民族文化特色也愈鲜明,这正如鲁迅所言:“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

古筝对于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呈现,也是成功的。例如在演奏风格上,就形成了以地域特色为重要标志的许多艺术流派,其中以清新泼辣、粗犷豪放的河南派,华丽明快、悠扬铿锵的山东派,色彩丰富、韵味隽永的广东潮州派为代表,并有江浙派、客家派等多种不同地域风格的艺术流派,可谓异彩纷呈、争奇斗艳。

(三)古筝艺术对时代特色的呈现

一切艺术都必须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创新而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才能适应时代,永葆其艺术青春。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就在于它的时代性。民族性与地域性都不是僵化的,而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

古筝艺术在呈现中国音乐文化的时代性特色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例证。例如北京“国乐天骄”女子乐团中的古筝演奏艺术、“女子十二乐坊”中的古筝演奏艺术,都具有创新的21世纪的时代性特色。

二、古筝艺术对中国音乐文化意蕴的展现

古筝与中国音乐文化的密切关系,更表现在古筝对中国音乐文化意蕴的展现上。中国音乐文化强调意蕴,这又包含两大要素:意境和气韵。

意境指藝术作品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家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即意与境的有机统一。意境具有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有限无限的超越美、不设不施的自然美。古筝艺术对意境的展现,是富有创造性的。例如古筝曲《汉宫秋月》,就融汉元帝思念王昭君的悲情与汉宫的深秋月色的悲景于一炉,营造出情景交融的绝妙意境。

气韵指艺术作品的“气”与“韵”的结合,气为生命之力,韵为生命之风采,动为气之核心,情为韵之根本。“气韵生动”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古筝艺术对气韵的展现,也是富有创造性的。例如古筝曲《天下大同》,就充分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气吞全球、大爱无疆的气派与韵致,堪为民族器乐曲之经典。

三、结语

古筝艺术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在发生影响的同时,中国音乐文化也在对古筝艺术的完善产生着影响。而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古筝艺术的继承和古筝艺术的美育功能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吕婷婷.古筝艺术与中国音乐文化之关系[J].乐器,2012(9):55-57.

[2]潘玲玲.从古筝的音乐文化根基看古筝演奏艺术[J].音乐时空,2013(10):80-81.

[3]杨艳.古筝音乐传承之我见[J].大舞台,2010(10):48-49.

[4]胥力文.浅谈21世纪古筝艺术的发展趋势[J].民族音乐,2013(5):

25-26.

作者:佟宇

中国音乐文化论文 篇2:

当今中国音乐文化特征

[摘 要]

本文论述宏观视野下的当今中国音乐文化多元景观,包括我国当今音乐文化的历史背景、存在现状、发展态势,将我国当今的音乐文化归置于斯洛宾音乐文化三分模式的理论框架内,在空间维度论述音乐文化景观的交织共融多元特征,在时间维度论述音乐文化景观随时间进行和其他景观的联通与互动而呈现的流动景观特征(动态)。

[关键词] 音乐文化;主文化;亚文化;西方流行音乐

音乐自人类出现就开始产生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变迁,人们开始关注、思考和研究与自身密切相关的音乐现象,从微观视野逐步走向更开阔的宏观视野,以音乐为对象进行理论研究的历程深深烙刻在时空维度轴上。

本文以音乐人类学(Ethnomusicology)的角度来研究宏观视野下的当代中国音乐文化景观(景观——这一后缀借用了大众文化研究中对全球文化经济的景观研究体系所使用的称谓,即“形态”,是指构成当今多元世界的各种因素),采取的是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主体采用斯洛宾的音乐文化三分模式——主文化(superculture)、亚文化(subculture)、跨文化(cross-culture)——这一观察当代中国音乐文化多元景观特征的全新全景视角,从时空维度进行分析阐述。

音乐文化,首先它是音乐人类学(Ethnomusicology,又译作“民族音乐学”)这一新兴学科中国本土化过程中而生成的称谓,其次它是整体大社会文化的分支领域之一,最后,这一领域的研究主體即是音乐人类学视域下的社会文化中有关音乐文化的部分(音乐人类学视域中音乐作为文化,不与文化分割,即区别于传统音乐学中音乐本体的研究)。

一、音乐文化三分模式之“主文化”

主文化(superculture)——即“主流文化”或“主宰文化”,其定义是:凡惯常的、公认的、法定的、最突出可见的、风格与曲目符合官方标准的均属主文化,其特点是主宰一切,并无处不在。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商周时期至今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社会文化发展高峰,其以宫廷音乐文化为正统的传统音乐文化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容小觑,当今社会政府部门对(音乐)文化的规范、扶持和发展成效显著。每逢春节,举国欢喜,处处皆有欢快的音乐声,如《春节序曲》《好日子》《新年好》等,央视春晚几十年不变的《难忘今宵》,这些音乐文化现象已然成为当代中国新年的象征。我国还有许多像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这期间各种相关的音乐文化绽放于神州大地,有元宵节的音乐中的烟花灯光秀活动和舞狮舞龙活动,有清明节的祭祖大典(如陕西黄陵县的轩辕黄帝陵祭奠,其中包含有仪式音乐),有中秋节的红遍全中国的《十五的月[JP2]亮》《花好月圆》《彩云追月》等,这些音乐文化展示了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成为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象征,传统节日又为一个国家传统文化中的典型象征代表;另一层面这些传统音乐文化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发挥着维系全国各族人民以及华人华侨精神凝聚、团结一致的重要作用。

我国又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泱泱大国,对于外来优秀文化采取学习、借鉴或融合的态度。随着西方古典音乐文化的传入更是丰富补充和提升了我国整体的音乐文化水平,催生出用西方作曲手法和乐器演奏的融合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特色的歌曲、民族乐器协奏曲、戏曲等形式,如交响乐伴奏的民歌、郭文景的竹笛协奏曲《愁空山》、关峡的交响幻想曲《霸王别姬》等。现在我国各大城市音乐厅、剧院都要不断上演西方交响音乐会,俨然是我国官方认可的音乐文化的另一股强大热流。尤值一提的我国音乐教育体系是效仿西方的中国特色科学体系,不仅学习了解西方的音乐发展史,还运用西方音乐理论体系(如五线谱,音乐美学思想,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手法)来发展我国本有音乐文化,大中小学生接受的音乐文化是建立在西方音乐理论框架内的。

二、音乐文化三分模式之“亚文化”

亚文化(subculture)——即“小文化”,从阶级角度看是指下层(低收入)阶级、工人阶级;从族群看指移民、少数民族及土著;从性别看指女性、同性恋;从年龄看指青少年。总之是指“弱势群体”的文化及音乐。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因我国区别于西方大国的国体,故国内亚文化不从阶级角度而论,主要依据收入多少和从事职业不同进行论述。我国多民族共和,人口基数大,人民群众从事行业涉及广泛,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技能素养、个人品性等影响有很大差距,主要摘出农民群体(不含渔、牧业)、普通工人群体、生活富裕群体来例证。

我国农民群体人数众多,他们大多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数人接触音乐文化的方式都是午休或晚休时段通过电视、电脑、手机等设备,农民群体用这些设备通过大众传媒手段接受着西方流行音乐文化,并被深刻影响了生活、劳作中的方方面面。近些年来,农民群体口里哼唱着的主要是流行音乐,而不再以传统戏曲和民歌等为主体,身体扭动的大都是西方或拉美的舞蹈样式,而不再都是传统的民间舞蹈。可见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咄咄强势的大众流行音乐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我国自古以来最传统最保守的农业从事人群也无力招架源于西方的大众流行音乐文化的冲击和渗透。

作为新兴的工业国,我国工人群体不断壮大,收入也持续增长,在享受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不断变迁时,无论思想观念还是行为方式都经历着巨大的转变。音乐文化涉及现场打破了常规工作和生活中场所的界限,走向了KTV、酒吧、舞厅和电影院等服务型场所;音乐种类也更加广泛,流行、摇滚、爵士、布鲁斯、电子、电影音乐以及轻音乐、半古典等走进了他们的生活环境。总之,随工业化进程而来的外来音乐文化充斥和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

处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上层的人群,他们生活富裕,教育水平较高,虽属于高收入或中上层群体,但他们接受的音乐文化却不只是所属主文化。处于政治领域的交流等,他们会很注重现代音乐环境下的本国家或民族或地域特色的音乐文化,这更倾向于使用有(亚文化)特色的主文化音乐;处于经济领域上层的金领以及顶层的成功人士则处于显示身份、地位或其他需要出入于高档音乐场所,像高档音乐餐厅、酒会、舞会等,他们更偏向于西方古典音乐文化或拉丁舞蹈;从事文化工作者的生活工作环境基本是主文化、亚文化交织共融的,一方面接收传统音乐文化和古典音乐文化等主文化,一方面又受大环境背景影响接收通俗音乐文化。

我国多民族共和,除汉族外有五十五个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他们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这是音乐人类学领域较常研究的对象;国内的各大城市又有外国移民而来形成的聚居区域,这些移民有自己的音乐文化;受网络、动漫等影响,年轻一代女性中又成长起“二次元”音乐文化;青少年的充满反叛和不满思想的音乐文化一直存在,另外,同性恋人数也不断增长,同性恋音乐文化也在扩张;等等。以上这些都只是我国大环境存有的部分亚文化的现象,总的来说它是与主文化相抵抗并争得空间的弱势文化。

三、音乐文化三分模式之“跨文化”

跨文化(interculture)——可分为“工业跨文化”“移民跨文化”“全球政治性跨文化”,三种文化分类标准不一且互有重叠。笔者将视野从全球性的联系流动注目于我国的音乐文化环境下,并非割裂与外界的整体性,而是以我国音乐文化为研究主体从三方面论述。

“工业跨文化”的音乐文化产物主要是西方流行音乐和用西方和声、节奏、配器等表现手法的各国特色的流行音乐。伴着工业化的脚步我国走入了信息(工业)时代,西方国家借助跨国音乐公司、大众媒体等媒介向我国不断输入西方流行音乐文化,并另一方面也催生出我国本土的音乐工业(如中国唱片公司、孔雀唱片公司、网易音乐、腾讯音乐等)和流行音乐产品的繁荣,并在世界流行音乐市场开辟出一条以我国大陆和港澳台及部分东南亚地区为主的华语乐坛之路。

“移民跨文化”主要指我国城市中的少数族群文化(如国内农村来的少数民族群体,国外移民来的外来民族群体等的文化),人们承认这些少数族群的音乐文化传统相互存在关系也同外界各种音乐发生关系,我国大城市中的移民族群音乐文化属亚文化,各个移民族群音乐文化又跨越国界、民族而相互影响融合。如上海的韩国街,在此聚居的原韩国人在保留他们自身音乐文化传统的同时,又不断融合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

“全球政治性跨文化”是一種较特殊的跨文化现象,其中的音乐文化影响的深度、广度和持久度可能不像西方流行音乐文化那样,如源于美国左翼民权运动的抗议歌曲,并没有向外波及太大的范围,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很少受到来自这些音乐文化的影响,故不多论述。

结 语

音乐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性的产物,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并成为一种反映人们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文化。通过对我国主要存在的各种音乐文化的论述,在空间维度展示出当今我国音乐文化景观的交织共融多元特征,希望以此让大家对于我国整体音乐文化特征有较为宏观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洛 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2]汤亚汀.城市音乐景观[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3]黄 婉,汤亚汀.我与音乐人类学:当下最关注的论题(六)——汤亚汀教授访谈录[J].音乐艺术,2008(03).

[4]汤亚汀.音乐的流动景观与家门口的民族音乐学——读谢勒梅新著《声音景观:探索变化中的世界的音乐》[J].音乐艺术,2001(04).

[5]汤亚汀.后现代语境与中国声音景观断想——兼及“新格罗夫”条目“音乐人类学:当代问题”[J].音乐艺术,2009(01).

(责任编辑:张洪全)

作者:李韶

中国音乐文化论文 篇3:

中国音乐文化与音乐普及教育现状初探

摘要:本文从回顾中国音乐文化的历程,对比中西音乐文化差异和发展现状,提出要大力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加大普及音乐教育力度,不断提升大众音乐鉴赏力、文化修养和艺术品位。

关键词:音乐 文化 生活 音乐普及教育

1 近代中国音乐文化历程简要回顾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延续了五千年的中国音乐文化的传统观念渐渐动摇,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使古老的东方文化艺术面临全方位的挑战。这种撞击加剧了文化的融合,也催生了中国的新音乐。中国音乐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在历经各个时期的文化变迁与转型中,从不同的审美视角、不同的音乐语言、不同的体裁和题材等方面积累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品,我们既能从中回顾到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还能够从这些音乐中找寻到每个个体对中国音乐特有的情怀。

20世纪以来,在中国音乐文化大转型的相当长时间里,我们的音乐历经了战争年代的硝烟,历经了共和国的第一缕霞光,历经了“大跃进”和“文革”的困惑,也历经了改革开放的希望。许多带有民族风格又极具时代烙印的优秀作品,以强烈的社会意识和艺术自觉渗透于中国的大众音乐生活,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中国音乐艺术中的主流,为各阶层的人们所接受。

2 音乐艺术与音乐普及教育现状与展望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经济发达的国家普遍重视音乐教育,通过音乐知识教育启发人的创造力,激发人的热情,对自己民族的热爱,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社会文明化程度。音乐普及教育于国民于社会风气于专业人才培养,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培养提高大众音乐审美水平,关注整个民族的音乐受教育程度,较之比培养文艺专业人才更重要,意义更深远。

音乐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充实鼓舞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它来源于生活又存在于生活之中,对生活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作为当今文明进步社会的象征,音乐艺术以一种新的形式服务到群众中去,为大众服务是我们的宗旨。

音乐是以感情宣泄见长的艺术,它可以深刻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识。优秀的音乐作品是爱的阶梯、爱的释放,如同一朵美丽的奇葩,蕴含了天地之灵气,闪耀人性之光辉,以崇高净美的音乐语言呼唤并充实着人们的爱心,正是这样的爱成为推动人们从事有益于人、有益于社会的活动。音乐的本性是快乐的,是避苦趋乐、跃动的艺术,它带给人们艺术上的享受,唤醒人们对社会、对祖国的一片热爱与赤诚。音乐使你去探索人生中最美丽的东西,增强人们的艺术修养和鉴赏力,又不断产生审美的渴望。

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领域一样,有着多种多样的艺术类别,他们各自发挥着自己的长处。任何艺术都是接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制约的人类精神产品。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音乐如同人类的语言,鲜活生动的音乐形象及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全面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生产、社会、精神活动以及人情风貌。

音乐艺术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种新的方式,其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社区文化的兴起,为音乐艺术拓宽社会化渠道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充分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广泛性和适应性。由于群众的文化差异和因此形成欣赏目的水平的倾向性的差别,音乐作品的创作和出版应当考虑到适应不同层次人群对作品的需求。

在社会多元化人们对文化精神需求不断提高的今天,社会净化问题、人的观念、情趣转变问题,更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其中音乐普及尤为重要。普及音乐教育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着与其他思想教育方式同等重要的作用。音乐艺术不仅涵盖广泛,而且有多种不同的体裁,多种不同的风格,面对不同层次的群体,强调和侧重不同音乐作品的演唱和演奏,这对音乐艺术普及非常有必要,这样才会有益于音乐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当前,人们对音乐艺术有着更高层次更高品位的追求,音乐艺术的发展也应迎合适应这一不断变化的文化现状。同时,我们应该扩展我们的音乐观,不仅要了解中国音乐的发展现状,也要了解外国音乐的发展现状和世界音乐艺术发展进程。众所周知,古老传统艺术生命力的延续、传承,不仅仅是静态保护的问题,只有对话与创新才能为中国音乐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中西音乐广泛交流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传统音乐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从“旧”到“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迈向新阶段,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国文化特别是音乐文化理念不断纷至沓来,大量商业化流行音乐严重冲击着民族文化艺术,甚至成为许多社会犯罪诱因,所以亟需展开正规传统音乐普及教育。提高音乐知识修养即是提高民族文化修养,在这方面中国民族音乐有其独特的优良传统,作为音乐普及教育工作者应当承担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另一方面,音乐知识作为科学有它的系统性,其中包括音乐的基础知识、作品欣赏知识、乐器演奏知识等等,这些绝非听一首乐曲、唱一支歌就能解决的问题。社会上有相当的人甚至歌星、影星能唱歌却不识谱,这样的音盲现象是不可能提高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的。

有文化素养的人,有艺术情趣的人,其精神生活必然是丰富的,境界较高尚。加强音乐普及教育是建设精神文明的需要,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需要。音乐普及教育无论在西方教育史上,还是在中国教育史上都是一个被十分重视的学科,不少国家已经把音乐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中最基本的环节之一,有无音乐修养看作是精神文明和文化水平的基本标志。由此可见,音乐教育的普及在人们的生活当中起着比过去更为广泛而深远的作用和意义。如果你想得到高层次高品位的艺术享受,你本身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不亚于专业音乐教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音乐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就在于普及音乐教育的水平和人民群众鉴赏力的水平。柯达依认为:“理想的音乐教育体系所培养出的民族,不是把音乐看成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看作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普及音乐教育不仅使人们懂得一点音乐,而且会鉴赏一些音乐,同时还要使其在感受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培养自觉的审美态度,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文明观念文明行为的欣赏习惯和自觉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音乐的普及将会大大的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与修养。没有民族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民族的未来,我们只有充分发挥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使我们自己的音乐艺术始终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丁怡

上一篇:旅游投资研究论文下一篇:招标投资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