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分散知识管理策略论文

2022-04-30

[摘要]随着中国加入WTO,外国的零售商会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事实上,全球零售巨头早已有了自己的进军计划。中国的流通渠道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零售商苏宁往生产领域渗透;生产商格力、长虹要建自己的分销网络;在药品行业领域还出现了生产商和流通商的合股。而事实证明,这种纵向的融合大多数是失败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跨国公司分散知识管理策略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跨国公司分散知识管理策略论文 篇1:

从“三镜”看中国知识产权战略及管理

内容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以及企业愈发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战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创新程度与企业的发展之路。本文形象地从三个角度——微缩镜、放大镜和显微镜,即国际、国家以及企业的不同层面,探讨分析了知识产权的国际环境、国家战略、企业所需的知识管理要素,提出了对于中国如何选择知识产权战略以及企业如何把握好关键要素的建议。

关 键 词 知识产权 产权战略 知识管理

作者 曹祎遐,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上海:200433)

知识产权战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创新程度与企业的发展之路,各国及企业需要不断提升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能力,中国更是如此。知识产权的战略定位,乃至其框架、视角和方法,都取决于中国发展的大战略,取决于中国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本文即从三个角度:微缩镜、放大镜及显微镜,来分析知识产权的国际环境、国家战略以及企业对其的管理能力。

用微缩镜看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形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将知识产权保护引入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它们凭借贸易手段,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发达国家主导通过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从此,所有WTO成员,无论发展水平如何,都不得不接受TRIPS协议设定的知识产权保护最低水平。但是,发达国家并不满足于此,它们继续以国际贸易为谈判砝码,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标准,越来越多地要求发展中国家做出超越TRIPS协议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承诺。所以,TRIPS协议的实施,并不利于技术向发展中国家的转让和传播。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让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全球技术转移的增长速度,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技术转移中所占的份额呈下降趋势。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科技水平差距在扩大,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科技依附在强化。这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二流技术的转移。在知识产权强保护的环境下,跨国公司倾向于选择直接投资或技术许可。但是,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转移的是已标准化的技术和产品,许可的技术也往往是容易模仿的二流技术。因为跨国公司对“知识产品”的内部化动机最强,它们会竭力避免外部化导致的技术泄密和竞争对手的壮大。

其次是技术溢出的有限。跨国公司将90%以上的研发经费投回母国,只有不到10%投在东道国,而其中大部分又投入产品质量控制和改进。另外,跨国公司还实行核心技术锁定,严密控制尖端技术的扩散。它们利用其技术垄断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在技术设计、生产工艺、包装广告、营销网络等关键部分,设置难以破解其诀窍的障碍,使东道国在本地化生产过程中受挫。

再次是跨国公司的技术联盟。跨国公司构建的各种各样的战略性技术联盟,形成了跨国公司的技术网络,控制了相关技术领域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掌控了世界科技知识的生产和扩散,突出表现在DVD行业的各种专利联盟。

最后是发达国家的政策限制。发达国家政府常常对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施加政策限制。比如,美国政府只许可对华转让低水平技术,而完全封杀可能涉及军事用途的军民两用先进技术的转让。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还试图利用 “瓦森纳条例”,说服其他32个成员国加强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一方面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水平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从技术模仿中获得的利益不断被压缩;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及其战略性技术同盟构成的技术网络,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世界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和扩散。因此,发展中国家不可能通过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通过国际技术扩散,获得先进技术,实现国家的腾飞。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腾飞必须依赖自主创新。

用放大镜看中国知识产权战略

中国的知识产权战略不是为了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更不是被动地应付发达国家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的批评,而是为了主动应对外国知识产权保护对本国经济发展的制约,更是为了培育民族的知识产权。因此,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心是主动将知识产权保护整合于国家创新战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它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应对国际挑战的知识产权策略和整合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但二者并不截然分开,前者往往为后者的组成部分。同时,因为前者所涵盖的政策措施更为迫切,因而应作为短期内更加重视的策略。

应对国际挑战的知识产权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许可谈判能力。中国的企业多是中小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非常少,很难和外国专利持有者进行交叉许可,因而缺乏谈判筹码。如果企业分散寻求许可,谈判力量就更弱。因此,政府应该帮助企业增强知识产权谈判能力,一个重要措施是积极培育行业协会的成长。行业协会可以协调企业行动,发挥集体谈判的优势,还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市场竞争秩序,避免国内企业的恶性竞争。

第二,建立健全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知识产权预警指按照细分的行业、领域、市场,及时准确地分析和预测知识产权竞争态势,发布预警信息,及时通报和指导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国际知识产权壁垒,化解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知识产权预警机制是重要的公共平台,它可为企业的生产和贸易服务,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谈判能力和应对能力。在完善的知识产权预警机制下,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和科研单位可以充分了解各个领域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为研发、生产和出口贸易提供决策信息。

第三,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鉴于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在70%左右,国际标准化活动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因此,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2005年,我国向WTO/TBT(技术性贸易壁垒)委员会提交“标准化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的议案,可以看作是一个较好的开始。

第四,完善市场竞争规则。我国目前缺乏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许可中的托拉斯行为缺乏有效制约。此外,我国规范权利行使、禁止权利滥用的法律规范零散,效力等级各异,仍需要完善。上述制度的缺陷,也常使我国企业在谈判中处于劣势。国家建设完善的标准体系和竞争规则,具有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关键作用,是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整合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来说,中国的知识产权战略不是一个孤立的战略,它是中国国家创新大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发展大战略的组成部分。因此,知识产权战略要融入国家创新战略。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必须根据社会整体的优先发展目标,营建相关的体制和政策平台,在一个具体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安排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协调知识产权和相关制度、政策的关系。

用显微镜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和管理制度建立的时间还比较短,人才十分缺乏,管理效率和管理职能也显得很薄弱,因此,有必要专门从微观层面讨论我国现代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通过研究业界的实践并结合几年来在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感受,笔者认为一个组织要实施知识管理,基本上离不开下面六个关键要素:策略、内容、人才、流程、技术、文化。其中,战略是核心,通过技术创新及流程创新获得新的知识资产,并通过内容及人才这两个存量来积累,而这些活动的大环境就是企业文化和协同环境。

1. 战略——知识管理本身必须与实际的业务目标相联系

知识管理要在一个企业生根发芽,首先要在战略层面得到认可并得到组织高层管理者实质性的重视。同时,知识管理本身必须与实际的业务目标相联系,制定出适合组织自己的知识策略来。例如国内某IT服务企业,在战略规划中将知识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地基工程”来进行建设。由于国内IT服务行业底子薄,所以其知识策略是先通过积累建立丰厚的知识资产,而后再通过知识应用产生价值。

2. 内容——实现知识资产的最大化

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建立起自己丰厚的知识资产,那么它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就能显现出来。我们从知识的分布和知识的性质两个维度,将我们周围的知识划分为四个象限:其一:内部显形知识,指一个组织内部可以分享给大家、能够再利用的结构化的知识,例如专利、版权、研究报告、财务记录、专有数据库、成功案例等;其二:内部隐形知识,指组织内部存在于专家头脑中,不能够固化形成结构化的知识,包括独特的专业知识(技术、管理、创新)、未固化的制作流程和对市场的看法(如客户偏好、行业洞察力等);其三:外部隐形知识,指组织外部存在于专家头脑中,不能够固化形成结构化的知识,包括其他组织中的专家、消费者与供应厂商的观点、竞争对手的战略等;其四:外部显形知识,指一个组织外部可以分享给大家的、能够再利用的结构化的知识,例如商业数据库、互联网、书籍、杂志、报纸上内容等。 一般认为,隐形知识所占比例为75%~90%。组织中知识管理工作者重要的工作除了要保证显形知识资产最大化之外,同时要注意有意识地使外部知识内部化,隐形知识显形化。

3. 人才——建立专家技能库

人才是知识密集型组织最核心的资源,因为最终为组织创造价值的是人才。在一些大的咨询公司,一名资深的行业专家或咨询顾问的待遇完全可以与该部门的总经理相媲美。不难想象如果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再怎样向客户承诺交付高质量的服务都不过是一句空话。有关数据表明,组织里最有价值的知识资产往往75%~90%都是在专家头脑中的隐形知识,而且人脑最有价值的经验和知识往往由于其隐秘性而不能显形化。企业知识管理者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让一个组织中所有人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尝试建立了一些专家资源库,每个员工登陆系统就可以编辑个人信息。如联想公司就建立了自己的“专家技能库”,除了一些基本信息外,重点是关于员工在项目经验、行业能力、专业能力、技术能力、个人能力等方面的信息。另外一些论坛也有助于加强隐形知识的传递。如Buckman Lab公司为项目组及行业专家创建了专门的论坛,为鼓励参与,专门设立了7个专职的论坛版主。当提出疑难问题、查看问题、回答问题成为一种习惯,其实组织的知识共享氛围自然就养成了。

4.流程——建立万流归综的“知识漏斗”

知识本身是有生命期的,从知识的原始积累和获得到知识的提炼和固化,再到知识的应用及创新、知识的反馈及更新,这是知识本身发展的流程。如果相关的流程不建立,知识资产的积累无疑是缘木求鱼。最好的知识管理流程是与业务流程交融在一起的,所以不能单纯为知识管理而建立专门的流程,而应该首先分析一个公司关键业务流程有哪些,这些流程中哪些是知识产生、集汇、应用的地方,然后在一些关键点进行把控,营造出“知识漏斗”,让一切有价值的知识都按照流程流入组织的知识库中。以IT服务为例,其核心的业务流程有客户发展、销售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在销售管理过程的各个阶段中,随着销售的基本活动自然建立起销售漏斗,同时也会生成相应的重点知识(有些知识是标准的,如组织介绍、合同范本等)。

5. 技术——企业进步的原动力

技术是创新和新知识产生的触发点,破坏性技术与持续性技术两者的并存,给予了企业发展壮大的原动力,它与流程创新和管理类似,也有其周期以及积累的过程。技术在知识管理活动中发挥着工具的作用,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之前,经过专家和高层管理者的规划和分析,制订了一系列的远景设想和和实施方案,这些设想和方案只有通过相应的技术应用才能成为现实,否则知识管理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法真正为企业带来效益。

技术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技术选择,第二是技术应用。技术选择是结合企业特点(企业状况、行业特点、经营规模、员工知识技术水平等),通过专家分析,选择一种适合企业实际状况的技术实现方案。技术应用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通过技术的实践活动,实现对企业知识的管理和规划,实现知识在企业的共享、应用、沉淀、传递和创新等。企业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加快企业知识管理的建设步伐,提高建设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6. 文化——知识共享的熔合剂

企业文化是知识管理的又一要素,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在整个企业实现协作型管理,实现知识在整个企业的共享和应用,从而实现企业效益的提升。这个目标的实现要求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积极贡献自己的知识,而共享的企业文化是促进全员自愿参与、自愿贡献知识的最佳保障。企业经过多年的管理实践,沉淀出共享的文化,这种共享的文化一方面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知识管理的实践成果。如硅谷文化的宽松氛围,能够鼓励大家分享知识,创建学习型组织,从而将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企业的显性知识。

尽管从外部环境来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的道路会走得很艰辛,可能更多的还是需要我们自主的创新和研发,并且形成相对成熟的制度和体系。然而,只有全方位了解了整个知识产权保护的大环境和小环境,以及掌握战略和管理层面的关键因素,才能作出最优的决策,中国的知识产权发展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书目:

<1>戚昌、文邵洋. 市场竞争与专利战略.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2>赵海涛等译. 知识管理原理及最佳实践.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陈美章. 对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思考. 科技与经济,2004(1).

<4>何敏主编. 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实务.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特约编辑 杜运泉

作者:曹祎遐

跨国公司分散知识管理策略论文 篇2:

中国物流企业如何才能站得住脚

[摘 要] 随着中国加入WTO,外国的零售商会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事实上,全球零售巨头早已有了自己的进军计划。中国的流通渠道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零售商苏宁往生产领域渗透; 生产商格力、长虹要建自己的分销网络;在药品行业领域还出现了生产商和流通商的合股。而事实证明,这种纵向的融合大多数是失败的。中国的物流企业要怎么做才能在进入WTO以后,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关键词] 我国物流业 竞争环境 国际化对策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各国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而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广泛地认为是企业在除了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又一个可以增加利润的方式。被称为继增加劳动时间节约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在这样的环境下,物流业就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成为制约许多企业发展的瓶颈。

由于物资企业和现代的物流企业有这么多的不同之处,我国国内的物流企业又大多是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物资企业转型而来。这些企业的实际状况不容乐观,总的来说,我国物流业存在很多问题,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点:

第一,物流业的管理手段落后。在企业物流管理上,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纸笔时代,有些企业虽然配备了电脑,但还没有形成系统,更没有形成网络,同时在物流运作中也缺乏对EDI、个人电脑、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通信、条形码和扫描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二,企业缺乏“第三利润源”的理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都把竞争焦点放在生产领域,千方百计地降低物质资源消耗,获取企业的“第一利润源泉”,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企业的“第二利润源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产企业把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焦点从生产领域开始转向非生产领域,包括采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分销、售后服务等物资流通活动,以及有关的信息活动。但中国企业缺乏现代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的理念,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

第三,企业缺乏协同竞争的理念。在“经济全球化”、“物流无国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环境下,在我国快速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的速度很难赶上市场变化的速度,因而企业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而将自身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业务以合同的形式外包。

二、我国物流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分析

在中國加入WTO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物流企业面临多方面的挑战。首先是国内市场的国际化,跨国物流业大规模的进入已势在必然;其二是物流企业本身的国际化。现就激烈的竞争环境做具体分析:

1.从中国的经济增长看物流的发展空间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企业物流外包认识的提高,都将成为第三方物流业稳定市场需求的保证。中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按世界银行的估算为16.7%,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中国的第三方物流目前只占整个物流总支出的比重10%左右,而年增长速度达30%以上。所以,从长远来看,在不断推进改革的条件下,中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其前景十分可观。另外,国家和各级政府抓紧研究发展物流产业的具体政策及措施,经贸委把34家国有大型物流企业列为国家重点扶持对象,政策、资金向国有物流企业倾斜,将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

2.来自国外物流企业的威胁

目前,虎视眈眈中国物流市场的跨国物流公司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空运、速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UPS,TNT,FedEx等;另一类则是以海运为主,逐步向综合物流发展,以马士基和美集为代表。尽管跨国物流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仍受到限制,但他们却已经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纷纷占领了中国的物流市场战略高地。

现以UPS为例,利用三优势理论对跨国公司的进入的分析:

国际生产的折衷理论,也就是邓宁提出的三优势理论。利用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理论三个方面对服务业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分析。

(1)所有权优势。UPS做为世界排名前列的速递公司,有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UPS公路运输方面,每一辆货车都装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UPS总部知道他的每一件快件现在在哪个位置。通过这么多年的品牌积累,UPS本身对顾客有一定的名牌效用和品牌信用。

(2)区位优势。我国进入WTO后,将大大加强对物流行业的开放和管理。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为速递提供了广大的市场需求。而我国现在自身的物流业还处在起步时期,属于幼稚产业,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3)内部化优势。UPS的速递业务许多企业都是由自己的后勤部门完成,而这样大增加了该企业的成本,UPS在进入中国的初期可以先收购其他行业的这种后勤工作归作子公司,达到两家企业的双赢局面。

3.国际化战略面临的挑战

寻求全球范围内最佳的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在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加工厂的驱动下,我国物流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就必须实现世界范围的物流目标,走国际化路线,这需要企业有全球性的体系、设施、人员。但中国的物流业毕竟不同于中国家电这样的成熟、是优势产业。就目前国有物流企业的现状来说,要实现与国际市场完全对接尚待时日。

综上分析,我国物流企业面临的国内经济政策看好、物流需求已经被激发并呈现加速增长的大好环境,但同时也面对着全面的、严峻的竞争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该如何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来形成新的优势,这是我国传统物流企业转轨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这也是中国流通体制改革一项重要内容。

三、我国物流企业应对国际化的策略探讨

我国物流企业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起来的物资企业转制而来的国有物流企业。另一种是在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民营的物流企业。由于我国的民营物流企业还处在萌芽阶段,多为家庭作坊式的经营,占有市场份额小。所以在这里就只分析国有物流企业。

国有物流企业占我国内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但是观念、体制上的种种弊端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不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并向现代物流推进,将被国际化的大潮所淹没。发展中的国有物流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国家对国有企业物流企业的特殊优惠政策,审时度势,冷静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正确定位,制定的应对策略和发展战略。现就其中几个重要的方面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1.立足核心主业,拓展全程物流服务

物流供应链服务是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物流企业都希望能为客户做更多的事情,进入更多的物流服务环节,但各家企业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国有物流企业也只有在充分挖掘自己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利用信息网络等技术,与链上的各企业进行合作,向综合物流拓展,才能形成逐步发展、以点带面的发展战略。做好一环再进入多环,才能在与国际、国内同行竞争中保持优势。

2.改革管理体制,增强市场反映能力

(1)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既要保持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控制权,又要使国有资产运营充满活力,使之保值增值。发展中的国有物流企业,必须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改革、改制、改组、改造,否则不仅谈不上发展,甚至生存都会成为问题。国有物流企业应当有灵活多变的组织结构及相应的决策体制,以满足多样化的物流需求。长期以来形成的二级决策和管理中心的地域分割,与一体化物流管理的要求相违背。物流业务经营决策必须具备多级分散和集中控制相结合的特点,来实现高效的物流供应链管理。

(2)树立现代物流经营理念。首先要增强现代物流企业的市场意识,必须摒弃过去那种封闭经营的官商作风,以用户需求为己任,紧贴市场,准确确立国有物流企业的市场定位,根据需求并结合自身的基础,对企业进行资产、人员、业务的重组,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服务系统;其次要增强现代物流业的开放意识。与先进国家相比,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特色,更要看到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加强国际物流合作,积极引进外国的资金、技术、经验是国际化战略的捷径。

3.加强科技、知识含量,培育新的核心能力

(1)强化企业内部互联网的构建。国有物流企业可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和实际状况,设计和实施企业内部互联网方案,能够以低廉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进行企业内外信息沟通和管理,集约地实现物流功能,缩小与世界先进物流企业的差距,并为我国物流业信息化进程做出贡献。企业内部互联网主要提供市场营销功能、项目管理功能、客户服务和支持功能。能够帮助客户服务与支持部门共享客户的反馈信息,创建一个相应的支撑系统。

(2)加强企业的知识管理。国有物流企业的知识管理主要指帮助员工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促进员工运用知识进行交流,并发展相应的管理技术及改善企业的组织结构。物流企业知识管理的出发点是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与经济效益的关键,实质是把存在于企业中的人力资源、信息技术、市场竞争力及经营战略协调统一,共同为国有物流企业的发展服务。因为知识技能的积累,技术体系的完善,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信息体系的培育,企业文化的建设等都是构建物流企业核心能力的主要入手点。

4.强化国际业务能力,建立和完善国际网络

建立全球战略,以近致远。这要求国有物流企业的战略制定,必须突破地域、行业的藩篱,以全球为着眼点。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在具体战略的选择上,首先应该以中国为主要拓展市场,获得本地竞争优势,再以近致远,争取全球竞争优势。

作者:侯 臣

跨国公司分散知识管理策略论文 篇3:

浅谈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发展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国情,论述了我国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技术构成和发展策略及途径,希望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做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现代集成制造系统 技术 虚拟制造

0 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的革命使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革命不仅引起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且导致了生产方式和制造哲理的巨大变化,可以说近十年来提出的新的制造哲理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提供的支撑,以信息化制造技术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正使制造业处于重要的历史性变革时期。

1 制造技术的发展过程

人类的文明进步与制造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据统计,世界发达国家60%的社会财富和45% 的国民收入,都是由制造业创造的。世界各国经济的竞争,主要是制造技术的竞争。在各国企业生产力的构成中,制造技术的作用一般占55%~65%。制造技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回顾制造技术的发展,从蒸汽机出现到今天,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1 用机器代替手工,以作坊形成工厂 20世纪初,各种金属切削加工工艺方法陆续形成,近代制造技术已成体系。但是机器(包括 汽车)的生产方式是作坊式的单件生产。它产生于英国,在19世纪先后传到法国、德国和美国。并在美国首先形成了小型的机械工厂,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国力大大增强。

1.2 从单件生产方式发展成大量生产方式 推动这种根本变革的是两位美国人——泰勒和福特。泰勒首先提出了以劳动分工和计件工资制为基础的科学管理,成为制造工程科学的奠基人。福特首先推行所有零件都按照一定的公差要求来加工。1913年建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汽车装配流水线,实现了以刚性自动化为特征的大量生产方式,它对社会结构、劳动分工、教育制度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不可想象的作用,50年代发展到了顶峰。生产力发生了飞跃,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长。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生产方式,严重影响产品的更新换代,妨碍采用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因此,必须寻求新的制造模式。

1.3 制造的柔性化、集成化和智能化 现代制造技术沿着4个方向发展、传统制造技术的革新、拓展;精密工程;非传统加工方法;制造系统的柔性化、集成化、智能化。本世纪末,机械产品将向大型化、高参数和高可靠性发展,技术密集度及附加值将有大幅度提高。产品更换新代加快,用户的各种需求不断增加。质量、价格、交货期这市场三要素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造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应变能力,必须建立柔性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生产模式。

2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技术构成

先进制造技术(AMT-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一致公认的定义。通过对其内涵和特征的研究,目前共同的认识是:先进制造技术是传统制造技术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现代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的制造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的生产,并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的总称。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从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使技术的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社会的需要; 从强调专业化分工向模糊分工、一专多能转变,使劳动者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从金字塔的多层管理结构向扁平的网络化结构转变,减少层次和中间环节;从传统的顺序工作方式向并行工作方式转变,缩短工作周期,提高工作质量;从按照功能划分部门的固定组织形式向动态的自主管理的小组工作方式转变。通过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定义和特点的分析我们发现,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拥有先进制造技术的绝大部分特点,只不过先进制造技术所涉及的的范围要比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大,因此通过对先进制造技术的综合考察,我们提出了一个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技术构成模式。

3知识经济时代制造系统的发展趋势

制造业在工业经济时代,作为支柱产业有着辉煌的历史,在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虽不再占据主导的地位,但像工业经济时代不可能没有农业一样,信息社会同样必须有制造业和农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既要大力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支柱产业,又要加速向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进行扩张,通过提高知识含量,使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知识化.知识经济的发展并不是排除物质经济的发展,而是要使物质经济的发展更好的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传统的制造业要顺利“长入”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全力吸取知识所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进行一场以现代科技革命为核心的自我变革。作为制造物质产品的生产组织——制造系统,其传统的特性,如少品种、大批量刚性流水生产及泰勒制的管理方式等都将被新的制造概念、制造技术、制造哲理所取代。

可持续发展观制造系统由资源型发展模式逐渐转变为技术型发展模式,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效益减少废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建立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的新的发展模式。

全球制造企业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传统的小而全,大而全的企业越来越没有竞争力,各种开放式的合作开发、生产销售系统日益增加。从产品的创意设计、零部件生产与销售,直至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都可以分别由处在不同地域的虚拟企业,通过某种契约进行互利合作,这就是全球制造;正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跨国公司向全球制造发展。正是全球制造的出现,使制造的效率、效益、市场的快速响应,资源的有效利用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不断创新的产品和制造过程由于市场的国际化、世界各地的用户将会有许多特殊的需求,另外,因为技术的高速发展,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这些都要求企业不断创新自己的产品和制造过程。现代技术提供的虚拟设计、建模和装配技术,可以在提高产品性能及可靠性的同时,减少开发风险、上市时间和费用,也不必进行原型试造。

合理的生产组织机构知识经济下的制造系统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生产组织机构和合理的运行机制,在通信网络技术的支持下,适当下放权力,甚至某些决策过程也可以下放,公司通过上层协调,将各项任务分散给伙伴企业协同去做。公司要根据伙伴的具体生产能力和制造过程,解决好生产过程的划分、成本计算和利益分享等问题。

知识管理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企业管理将逐渐步入知识管理阶段,这种革命性的变革,必然引起企业经营管理观念的一系列创新。产品中蕴含的知识量成为竞争的基础和决定胜负的关键,对所拥有的知识进行有效的保护,就成为知识经济下的一项新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知识是一种无形资产,对它的界定、使用、分配和处分等均不同于农业经济下对于土地、劳力,以及工业经济下对于矿山、资源、厂房、设备的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对所拥有的知识的科学管理将和创新同等重要,因为它影响到智慧资本的持久性及企业的持续发展问题,在知识经济的制造系统中对知识的管理属于信息产业范畴。

作者:王艳津 申铁强 苑海旺

上一篇:经济时代职业经理成败关键论文下一篇:建筑施工企业工程内部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