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理概念的素质教育论文

2022-04-22

王大中,男,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著名核工程与核安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5年生于河北省,1949年至1953年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0~1982年在联邦德国于利希核中心从事高温气冷堆研究,获亚琛工业大学博士学位。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2004年担任清华大学校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物理概念的素质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物理概念的素质教育论文 篇1:

近十年来语文知识问题的综述

新课改实施以来,有关于语文知识问题的争论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虽然在这场争论中,人们都持着各自的观点,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课标中“淡化语文知识”提出异议。特别是课改后人们期望的素质教育带来的新变化和现实中学生语文素质整体下滑之间的矛盾,引起了人们的深思。于是,人们从各种理论角度出发探讨语文知识问题。

一、语文知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石福强认为,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有:偏重于静态知识;忽视知识与能力的转换;语文知识教学偏重烦琐分析;知识传授与情感培养的表面冲突。[1]

2.张建房认为,造成语文知识无用或基本无用的根本原因在于三个错位:语言和言语的错位;知识的辅助性和操作性的错位;手段和目的的错位。[2]

3.王荣生认为,内容与目标不相一致,甚至截然相对;内容不正确,且数量不少;内容以一种极不确定的面目呈现,有时笼统得几无内容;许多迫切需要教的无内容;充塞着不少乱七八糟的内容。[3]

由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主要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第一,语文知识观念落后。如果从现代知识的观点来审视我国的语文知识现状就会发现,长久以来语文教育界所固守的那套知识系统,大致与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陈述性知识相当,没有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概念。同时,我们对这些知识的认识还停留在客观的、静止的、唯一正确的、明确的、可以传达的、普遍公共知识的层面,没有考虑到当代知识的主观性、情境性、文化性、多样性、生成性和个性化的特征。

第二,语文知识内容陈旧。现代语文知识与20世纪前期相比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还是语言学、修辞学、文章学等等一系列的杂糅。虽然这些教学内容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在当代这些知识已经是“超龄运动员”了,不再符合当代教育的需要。在21世纪的课堂上,说到记叙文老师仍旧是在讲六要素;说到小说仍旧是开始、发展、高潮、结尾等等。语文知识长期不能接通当今学术的新成果,更新缓慢滞后。

第三,缺乏有效的语文知识。王荣生从课程论的角度对我国语文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审视,尖锐地指出了其中的问题:①相关学科的研究不尽如人意。②与相关学科有严实的隔膜,学校语文知识近乎凝固。③语文教育界带有“原创”意味的语文知识缺乏严格的学术检验。④语文学科盛行着一套古古怪怪的“学校知识”。[4]

第四,语文知识的教学方法机械单一。语文知识的传授是一个动态获得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答案,单纯的灌输是毫无意义的。我们过去传授语文知识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是错误的。程序性知识的引入使语文知识内涵扩大。程序性语文知识“操作性”的特征使语文知识与教学活动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语文知识的分类

1.根据加涅的知识体系理论的分类。根据加涅的知识体系理论把语文知识分为“现象知识”“概念知识”和“原理知识”。“‘现象知识’就是对常用词语、常用句式、常用语体、常用修辞等语料的掌握。”“‘概念知识’就是对‘现象知识’加以解说和命题的知识。”“‘原理知识’属于‘如何做才正确’的知识,所以也可叫‘规则知识’。”[5]

2.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分类。韩雪屏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知识分类理论,把语文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是什么’的知识,它是人们对事物的状态、内容性质等的反映。”“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做什么“怎么做’的知识,它是人们关于活动过程和步骤的认识。”“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学习策略的知识,即如何确定‘做什么’‘如何做’的知识。”[6]

3.言语论视角的语文知识分类。王尚文把它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言语主体知识;第二方面指言语环境即语境知识;第三方面是言语作品知识。”语文知识是应该或已经纳入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有关汉语言文字、阅读和写作的现象、概念、原理、策略和情感。[7]

4.根据“语感和语识”的分类。王荣生认为语文知识包括宽式语文知识和窄式语文知识。宽式语文知识包括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和态度。它有语感(缄默状态)和语识(显性状态)两种状态;窄式语文知识包括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和态度。在课程的层面只包括与语感对应的语识。[8]

5.张青民、潘洪建认为,语文知识应该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其中陈述性知识包括记忆性知识、理解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包括动作技能、智慧技能和策略性知识。[9]

6.根据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分类。屠锦红将语文知识分为工具性知识和人文性知识两大类。“工具性知识是相关语言及语言运用的知识。在语文知识系统中,它大致对应于‘基础理论’类知识、‘语言材料’类知识及‘事实材料’类知识。”“人文类知识指个体对于人生、社会以及自然(即人化自然)的种种反思以及产生的态度与体验。它大致对应于‘思想观点’类知识及‘情感态度’类知识。”[10]

7.根据斯皮罗理论的分类。慕君认为,从语言知识的存在状态看,语文知识包括“语识”和“语感”;从知识结构的灵活性来说,语文知识又可以分为良构性知识和非良构性知识两种。良构性知识和非良构性知识这一对概念是由斯皮罗提出来的。所谓良性结构知识是指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非良构知识是指将良构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情境中时产生的实践知识,即有关概念应用的知识。[11]

8.基于波兰尼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语文知识分类。英圄物理学家、哲学家波兰尼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两种:“显性知识”(言述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无意识知识)。显性知识能够用言语表达出来,具有明确的可传达性和可教学的知识性;隐性知识是指尚未被言语或者其他形式表述的,尚处于“缄默”状态的知识。

9.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分类。在知识的获得方式上,将知识分为“内贮”和“外贮”两类:贮存在个体头脑内的,是个体知识;通过书籍或其他媒介贮存的,是人类的知识。依据认识的深刻程度和系统程度,又对知识的可靠性进行了划分,将知识分为生活常识、经验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知识三个基本层次。[12]

三、语文知识系统的重构

刘大为认为:“没有哪门课程,能够既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而存在,又能离开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展开它的教学过程。”[13]但是,当前我国的语文教学中语文知识存在的诸多问题实在令人担忧。语文知识体系的重新开发和构建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语文知识系统重构的集中代表性的观点有:

1.韩雪屏——以现代心理学的广义知识观来重新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2002年,韩雪屏率先撰文指出:“虽然可以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但是,重新审视一下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尽量廓清语文基础知识的范围,尽量分清它们的层次,让师生心目中都有一份语文基础知识的清单,还是十分必要的。”[14]2003年,韩雪屏又把语文课程的知识内容分为如下几个方面:①社会的语言/言语规律;②他人的言语经验;③个体听说读写的言语规则;④人类的语言文化。这是韩雪屏从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立场出发,对语文知识进行的细化与分类。

2.雷良启、余应源——吸收当代语言学的适用理论,建构语文教学科学化言语知识体系。他们认为,语文教育是母语的言语交往教育:以言语和言语交际规律的系统知识指导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是它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汉语文的言语交际能力是它的根本任务。由此出发,作者认为,应该建构以言语知识为纲、为纵的线索,以语言知识为目、为横的新的语文知识系统。[15]

3.王荣生从课程层面来重构语文知识体系。从 课程层面来看,语文课程“应该教什么:从大的方 面看,一是构成人文素养确切所指的文学文化经典 作品(定篇)及其对它们的阐释;二是包括事实、概 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在内的‘语文知识’”[16] 主张对语文知识系统进行除旧纳新。“语文知识”问 题的讨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对已经纳入 语文课程的“学校语文知识”进行考察。第二,研究 应该纳入语文课程的“语文知识”。同时,他对考察 的主题也做了相关的论述。[17]

从以上学者和专家的观点中,我们总结了语文知识体系重构中的几意建议:

(1)要用新的知识观来构建语文知识体系。现代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开放性、变革性和个体主观体验性。我们在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时,应该汲取不同角度的知识分类中的优秀成分,建构语文知识的多样形态,从而为语文课程知识的真实情境下的个体生命意义上的语文知识建构,提供思路和依据。

(2)在构建新的语文知识体系时要吸纳新的科研成果。我们旧有的语文知识充斥着大量的无用、过时、空洞、老套的知识,而另一方面我们在文学、文艺理论、美学、修辞学、言语学等学科有着许多新的研究成果。我们应该拿这些新的研究成果对我们的语文知识体系进行除旧纳新。

(3)重构语文知识体系时要多方调查、广泛采纳意见。语文知识体系的重构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而且语文又是母语教学。在这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我们不能单纯地听取某一位或某一群人的说法。要广泛采纳多方面的意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层层深入,确保新的知识体系科学有效。

(4)重构语文知识体系要注意借鉴古今中外优秀的语文课程内容。语文知识系统的重构不能仅仅依靠“专家”。我国古代的教学经验、一线教师的经验以及来自国外的经验等等都应该参考。

四、语文知识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一)关于语文知识的教学方法有下列观点

张青民、潘洪建认为:①语文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主要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学生一般采取有意义地接受学习。②语文程序性知识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获得应用概念、规则、原理办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8]

李海林认为,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应采用不同途径的教学方法:针对“现象知识”采取体验法为主:针对“缄默知识”采取案例法为主;针对“原理知识”“程序性知识”采取训练法为主。[19]

陈尚达认为需要通过“情景创设、经验穿透、对话互动、意义生成”[20]等来关注语文知识的教学。 也有人对“缄默知识”的开发做了探讨,例如周志红探讨了对中学生“缄默知识”的开发和利用。周徐兵也提出了将“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整合进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有效教学策略,包括“缄默知识”的显性化、“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整合、显性知识缄默化三个环节。[21]

(二)语文知识教学的原则

第一,综合实践的原则。传统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知识教学与实践相分离。新课标要求教学向学生的生活回归,把排除在语文知识之外的迷失的主体——实践着的人找回来。因此我们的知识教学要包捂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听说读写各种言语活动的综合,言语能力与思维能力的综合,语文知识逻辑与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的综合,语文知识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等等。

第二,注重言语情境的原则。当代语文知识强调语文知识的情境性、具体性、个体性,因而语文知识的教学适于“随文学习”,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语言运用的规律、技巧和艺术。纵使语法知识、修辞技巧和写作方法的学习,也不要脱离语境、语篇,要在一定的言语情境中来学习。如果没有现成的语言环境,就要进行语境创设。

第三,类型方法匹配原则。知识性质有别,知识类型不同,获取路径自然有异,因而,教学方法和策略也就大不相同。语文的“工具类知识”是外显的、可操作的,更多的是靠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操作练习,“训练”构成了外显学习的主要形式;而语文的“人文类知识”是缄默的、内隐的,应以潜移默化和“体悟”的方式进行。

课改十年来,我们进行了很多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是落实到我们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时,还是有很多的问题。例如,有这么多关于语文知识的分类方法,我们到底要采用的是哪一种分类方法?后现代主义所宣扬的个体化、多元化、碎片化、信息化的知识分类能够运用于语文知识的分类吗?语文知识系统重构之后,哪些语文知识又是能够变成课程内容来进行实际的教学?我们怎样确定语文知识有哪些?确定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1]石福强.新课程理念下语文知识及教学方法研究[D].青岛:山东师范大学,2005午10月.

[2]张建房.构建实用高效的语文知识体系[J].教学大参考,2006年12月.

[3]王荣生.完整地理解“语文知识”的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10月.

[4]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页到214页.

[5]李健海.典型现象?常用概念?基本原理——对中学语言知识教学的再思考[J].学科教育,1995年,第10期.

[6]韩雪屏.语文课程的知识性质[J].语文学习,2003年,第5期.

[7]凌华英.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知识刍议[D]. 苏州:苏州大学,2010年5月.

[8]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 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89页.

[9]张青民,潘洪建.语文知识分类与教学方式 选择的探讨[J].教育导刊,2005(2).

[10]屠锦红.论语文知识[D].扬州:扬州大学,2006年,第80页.

[11]慕君.语文知识是什么?怎么办?[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6月,第25卷第2期.

[12]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69页.

[13]刘大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J].全球教肓展望,2003( 9).

[14]韩雪屏.重新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J].语文建设,2002(5).

[15]雷良启,余应源.吸收当代语言学的适用理论,建构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言语知识体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2).

[16]王荣生.完整地理解“语文知识”的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10月.

[17]王荣生.完整地理解“语文知识”的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10月.

[18]张青民,潘洪建.语文知识分类与教学方式选择的探讨[J].教育导刊, 2005(2).

[19]李海林.“语文知识”:不能再回避的理论问题——兼评《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J].人民教育,2006年5月.

[20]陈尚达.新课程下的语文知识观与教学改革[J].语文建设,2006年第11期.

[21]周志红.中学生缄默语文知识的开发和利用——Y老师教学个案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4月.

(重庆西南大学文学院 400715)

作者:朱晓娟

关于物理概念的素质教育论文 篇2:

发扬传统,深化改革,再创辉煌

王大中,男,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著名核工程与核安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5年生于河北省,1949年至1953年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0~1982年在联邦德国于利希核中心从事高温气冷堆研究,获亚琛工业大学博士学位。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2004年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曾任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院长,国家863高科技计划能源领域首届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

关于今天的报告,我想先从清华大学讲起。一来从清华大学的角度说,非常感谢南开中学长期以来每年都输送很多优秀的学子到清华去。二来历史上南开和清华的渊源很深,南开的张伯苓校长,最早在清华学校刚成立的时候,曾经兼任过教务长;南开中学的毕业生,曾有三位做过清华大学的校长。再有,下一步我们要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进一步推进南开中学教育改革,这项教育改革将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学改革与大学改革是紧密相连的。所以我介绍清华大学的情况,可能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我的报告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谈清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和体会;第二部分谈弘扬南开传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第三部分简要地谈对于南开改革创新的两点建议。

一、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与体会

1.坚持一流大学办学目标,提出有清华特色的办学思路及发展战略。

应当说,对于一个学校,不管是大学还是中学,办学的目标、办学的思路和战略的规划,是须首要确定的,并且要使这个规划成为全校师生共同行动的指南。

(1)关于办学目标。

清华大学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早是在1985年,后来在1993年进一步提出设想,到2011年,在建校100周年的时候,力争把清华大学建成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自1993年后,清华大学就正式开始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办学目标。也就是在那一年,我从清华核研院调到了学校本部担任校长。

(2)关于办学思路。

当世界一流的办学目标确定后,接着就要确立总体办学思路。我记得,当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查研究。我大概花了半年的时间,跑了学校30多个院系,了解学校各院系情况。此外,我在1993年年底和1994年年底分别带团到美国和加拿大一些一流大学去进行考察。在这基础上,又经过我们的领导班子和一些有关的教授专家酝酿讨论,学校最后提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总体办学思路。“综合性”是大学类型的定位。从国际上看,世界著名一流大学多是综合性大学。从清华的历史看,清华于1911年建立清华学校,然后变成大学,一直到1952年以前,清华大学一直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不仅工科、理科很强,而且有很强的人文社会学科。再有从国家现代化建设来看,清华应该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多样化的骨干人才,而不仅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研究型”是大学学术水平的定位。世界一流大学都是一些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很多大学都把科学研究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而且是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清华大学的科学研究不仅要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还要对世界的文明和科学进步做出重大的贡献。“开放式”是对办学模式的定位。大学只有把自己放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去才能不断地发展与进步。开放是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向国际开放,另一方面是向经济社会、工业企业开放,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大学办学的活力。

(3)关于“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还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是一个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的过程。我们提出“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在2002年,也就是说那时候,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已经走过了七、八年。

通过多年实践,我们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世界一流大学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翻译的,从英文的名字来说呢,应当是World Class University,应当是世界水平的大学。这样的大学,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它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它的个性就是这样的大学都是对所在国家、所在民族做出过重要的贡献,这是它的个性,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中国特色。另外也有共性,它的共性就是这些世界水平大学,都有很强的师资力量,学术水平都很高,科研上有一批创新的成果,培养出一些非常拔尖的优秀人才。第二,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是个群体概念。这个群体中,既有哈佛、MIT、牛津、剑桥那些最顶尖的大学,也有一些后来发展起来的高水平研究性的大学。第三,对世界一流大学搞所谓“排名榜”是不科学的,但为了给中国大学提供比照与参考,可以找到国际上一个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群体作为参考系,譬如美国研究型大学联合会(AAU)。

经过这样的研究,结合我们国家总的发展战略,我们提出“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第一个九年,1994~2002年,调整结构,奠定基础,初步实现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过渡;第二个九年,2003~2011年,要重点突破,跨越发展,力争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第三个九年,2012~2020年,全面提高,协调发展,努力在总体上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在2020年以后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本世纪中叶到我们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时候,将清华大学建成具有先进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学。再以后,还需要继续努力,以求达到像MIT、哈佛、牛津、剑桥这样的顶尖大学的水平。所以制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涉及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阶段。其间既不能急于求成,又要有所作为,这是我们制定的很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就任何大学而言,确定办学目标、办学思路和发展战略,都是这个学校发展最为重要的。

2.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第一个转变,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调整大学的学科布局,实现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

在确定了要建设综合性大学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以外延为主来发展,还是以内涵为主来发展的问题。关于外延发展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期高校中有一股“并校风”,当时有些大学就是通过几所学校合并,变成一个综合性大学。当时大约有十几所大学提出来,希望与清华大学合并。对清华来讲,面临一个选择的问题。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明确的,我们要成为综合性大学,但我们希望首先是做强而不是做大。因此,我们选择了以内涵发展为主这样一条比较艰难的路。当然这样做,时间要长一些,困难多一些,但好处是我们没有背包袱。当时在国家“985工程”“211工程”的支持下,清华按照“发展工科的优势,加速理科和管理学科发展,完善人文社科和艺术学科的布局,争取在生命科学方面有所突破”的指导思想,加强学科结构调整。我们于1993年成立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1995年复建法律系,到1999年又成立了法学院。同年,我们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合并,成立了清华美术学院,这是我们唯一合并的学校。因为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这个相通之处就在于大家都需要创新的思维。2000年建立了公共管理学院,同年经过教育部批准成立了医学院,并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合作办学。2002年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因此到2002年,我们基本完成综合学科布局的调整。清华大学的学科门类覆盖了理、工、文、法、经济、管理、教育、艺术和医学,经过2004和2008年教育部两次学科评估,清华除了保持工科优势外,艺术学、工商管理名列前茅,物理、生物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新闻传播也都进入前列。

(2)第二个转变,坚持育人为本,构建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

在构建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中,我们重点抓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确立面向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1997年在全校开展了历时一年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我们首先从调查研究入手,对清华毕业生的情况进行了两次全国范围的大调查,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和意见。在调查基础上,通过全校研讨,学校确定了面向21世纪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其中,高素质是对各类人才的要求;高层次是要加强研究生培养;多样化是培养的不仅仅是工程技术人才,而且是多方面的人才;创造性则是对所有人才最重要的一个核心要求。

第二个方面,确定人才培养格局。这种办学定位的格局可概括为三句话,即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上水平,继续教育增强活力。第一个办学定位是本科教育为基础。因为本科生阶段是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学生一生中“为人”与“为学”有着重要影响的阶段。同时,本科教育质量也是国内外评价大学声誉的重要标志。对清华来讲,我们有非常好的生源,在国际上也有很好的声誉,因此,必须把本科教育办成世界一流水平。在办学的指导思想上,确定了本科的规模之后要保持稳定。近二十年,清华在校本科生规模一直没有增加,维持在13000人左右。为了保证本科培养优先,维护清华的声誉,我们坚持不扩招,不办分校,不办二级学院。很多地方邀请我们去办分校,我们都谢绝了。因为清华本科不要大,而要精。正因为这样,清华大学一直拥有最优秀的本科生源。平均来说,大概70%的各省市理科状元会进入清华学习。随着文科的发展,近年来大概有25%的各省文科前十名学生进入清华。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南开中学,为清华输送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第二个办学定位就是研究生教育上水平。按照“着重提高,在提高中发展”的指导思想,过去十多年来,清华大学扩大了研究生培养的规模,提高了培养的质量。目前清华的博士生,在校生有7200多人,硕士生有14000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从1995年的0.4∶1,提高到现在的1.1∶1。也就是说,在校的研究生比在校的本科生要多。目前,清华博士生培养质量是好的,到目前为止,在全国每年100篇优秀博士生论文评定中,清华大学已经累计有88篇博士生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生论文,平均每50名博士能出一篇,全国优秀博士生论文总数居高校首位。博士生在撰写论文期间,SCI发表的论文大概占全校SCI论文总数的60%。

第三个办学定位是继续教育要增强活力。继续教育对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建立终身学习的制度是非常重要的。清华大学继续教育也是有自己的特色的,我们规定了不搞学历教育,“以非脱产教育为主和以远程教育为主”这样一个方针。自1997年开始,清华率先在国内建立卫星传播的远程教育系统。到目前为止,培训了31万人次,远程教育培训达到200万人次,主要是为工业企业、为各行各业培养实用性的人才,特别是对扶贫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现在设立了700多个远程教育改革扶贫点,还在边远地区2000多个中小学设立了远程教育的网站。通过卫星可以把一些优秀的教材提供给他们。

(3)第三个转变,坚持“顶天、立地、促转化”,构建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体系。

因为国情的不同,中国的大学,既要搞好基础研究,又要进行科技攻关,也要搞成果转化。早在1995年,清华就提出了“顶天、立地、促转化”这一指导思想。所谓“顶天”就是要抓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新技术;所谓“立地”就是结合国家的重大需求,抓一些重大的成果项目科技攻关;所谓“促转化”就是通过产学研的结合,促使研究成果应用于工业产业。清华大学首先把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放在科研的首位,组织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例如:高温气冷堆、下一代互联网、微小卫星、大型集装箱检测技术、低碳能源等。高温气冷堆属于国际上第四代先进核能技术,清华大学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通过863计划支持,于2000年研究与建成了世界上首座模块式10兆高温气冷实验堆。在此基础上,2006年国家又将其列入中长期规划中十六项重大专项之一,目标是建成一个电功率为20万千瓦工业示范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

在基础研究方面,清华于1997年6月成立了高等研究中心。我们请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回校全职领导中心建设,并以此作为学校基础研究的特区,使之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产学研结合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清华于1995年成立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与180余家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与国内外企业联合在学校建立90多个研究机构。此外,在广东深圳、河北廊坊、浙江嘉兴和北京建立了4个研究院。同时在学校周边建立了清华科技园区,该科技园区已被国际公认为特别好的大学科技园区之一,有一批世界500强的企业进入园区。目前园区企业的年产值超过400亿,孵化的企业有1000多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抓好办学三要素:大师、大楼、大学精神。

(1)办学的第一要素是教师。

办学要以教师为本,要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学术一流的师资队伍。有了一流的教师,就可以建立一流的学科,有若干的一流学科,才能成为一流大学。可以说,没有名师,就没有名校,古今中外都没有例外。我想这点对于我们南开中学也是这样。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抓了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改革机制体制,按“一流、竞争、流动”原则,抓师资队伍建设。二是改善教师的待遇,我们率先实行岗位聘任制和岗位津贴,使知识分子能够体面地生活。为教职员工解决后顾之忧,包括改善住房条件、孩子上学、看病就医等问题。三是要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途径,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经过多年努力,清华现有教师2900人,其中正高级1200人,副高级1100人,其中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60%。在教师队伍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有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教授,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4人;青年学者中,有101人入选长江特聘教授,51人入选长江讲座教授。

(2)办学的第二要素是大楼。

这里“大楼”泛指学校办学的硬件条件。在现代化的社会条件下,要办好学校,教师固然重要,但学校的建筑空间环境和校园环境对育人同样十分重要。要坚持“环境育人”的理念。我一直认为,在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建设一流大学,首先要创造一流的小环境,因为人都是工作生活在一个小环境里。关于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我觉得作为学校主要领导,至少有三点是应该抓的。一是要抓校园的规划。规划是影响全局的,如果规划不好,房屋建好,再拆就难了。清华校园规划由规划委员会确定,该委员会是由学校主要领导和著名专家组成的。规划要符合学校发展的理念,建筑要体现人文的精神和学校的传统。二是需要多方筹集资金。搞基建就得要有钱,在我刚任清华校长的时候,办学经费十分短缺,为了多方筹集资金,1994年我们成立了高校首家基金会。基金会在筹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校园的基础建设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三是争取为学校留些后备土地。清华大学历任领导都在努力争取,这一届为下一届留些备用土地。在环境建设方面,我还要提一下“绿色大学”的建设。早在1997年的时候,钱易院士向学校提出关于“建设生态清华园”的建议。根据这个建议,我们提出了建设“绿色大学”计划,1998年经过国家环保局批准实施“绿色大学示范项目”。“绿色大学”计划包括绿色教育、绿色科技和绿色校园三部分。绿色教育主要是为国家培养具有环保意识的骨干人才。绿色科技是要加强促进与节能环保相关的科研项目。绿色校园就是加强校园绿化与景观的建设。目前,清华校园的灌木种类已达到了1152种,仅次于北京的植物园。今年3月份美国的《福布斯》杂志,邀请一批建筑和校园设计专家评选出全球14个最美丽的大学校园,其中10个来自美国,3个来自欧洲,令人高兴的是,清华也入选了,这是亚洲唯一入选的大学。

(3)办学的第三要素是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一种向上的校园文化和精神氛围,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化作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刻和持久的影响。校园文化主要体现在校训、校风、学风、大学精神等方面。2001年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校庆,全校成功地开展研究总结、继承发扬清华优良传统的活动,并将清华校园文化凝炼成“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

二、弘扬南开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010年7月8日,中央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该规划纲要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定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

回顾南开中学的百年办学历史,培养出两位总理,九位全国人大、政协的领导人,培养出四五十位部长级的干部,五十多位院士和一批教育文化方面的知名人士。南开中学育人成功的精髓就在于贯彻全面的素质教育。

关于加强素质教育,教育规划纲要特别强调,要以“德育为先,能力为主”,这也是我们南开的办学理念。我记得张伯苓校长确定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强调育人要培养“爱国爱群之公德,服务社会之能力”,把公德与能力作为育人的两大基本要求。我们南开有着优良的传统,完全有可能在弘扬传统的基础上使这两个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

下面我着重谈“德育为先”和“能力为主”。

1.关于“德育为先”。

我想特别强调的是,青年学生就是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目标,爱祖国,爱人民,不辜负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我曾看到南开中学的资料里有如下的记述,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少年时候就写道“平天下者,必先治国、齐家、修身、诚意、正心。正心者,万事之基也”。我觉得南开的精神核心正是这种“正心”的体现,这也就是张伯苓校长提出来的“造就完全人格”。

关于爱国奉献精神,我想讲一件事。清华大学在九十年校庆的时候,曾经请了一位画家画了一幅《以身殉国图》,这里边的主人公是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间的14位,他们都是清华的校友或是在清华工作过的人,他们是:邓稼先、钱三强、彭桓武、朱光亚、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周光召、王希季、屠守锷等。他们都曾在国外留学,新中国成立后,冲破了重重困难,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到祖国。当国家决定研发“两弹一星”的时候,他们奔赴大西北,在罗布泊安营扎寨,埋名隐姓。正是因为他们多年在非常困苦的条件下的默默奉献,我国才有了后来“两弹一星”那样震惊世界的成就。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这些先辈们给我们做了榜样,我们要发扬爱国奉献精神,把祖国的需要、人民的需要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来考虑,这就是以德为先。

2.关于坚持能力为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制定三大战略规划,即科技、人才、教育;提出两大战略目标,即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要实现这个目标,科技是支撑,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因此,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最近我看到《科学时报》上刊登的一篇文章,其中写道,在2009年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的21个国家进行调查,结果是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排在第一名,想象力却排在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在倒数第五。文章作者认为,教育的功利化追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生的灵气。应试教育的训练、考试答案的唯一性使学生的思维训练求同、求一,从而失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写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那么,如何提高创新能力?我个人认为创新能力体现在培养好奇心与想象力、善于提出问题等方面。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爱因斯坦还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是要找到问题的要害。”我觉得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摧残人才,主要是它只要求你掌握知识,而不要求你提高能力,特别是对提高我们年轻人的创造力很有影响。

根据统计,许多科学家重要的发明创造都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做出来的。像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时38岁。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时,分别是22岁和28岁。爱迪生发明留声机时20岁,发明电灯时31岁。贝尔发明电话时29岁。居里夫人发现钋、镭放射性元素时31岁。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26岁,提出广义相对论时37岁。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时分别是34岁和30岁。

我觉得十七八岁这段时间,正是对一个人学习与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的阶段,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的积累,更要注意培养批判性思维方法,培养好奇心和想象力。好多老科学家都说自己有一颗童心,对很多事都很好奇,正是这种好奇心,使他们在科学上有所突破。因此,我们要把培养想象力、好奇心和善于提出问题作为培养科学素质和治学的一种方法,这点很重要。

还有,要因材施教,要承认人的兴趣与潜质是不同的。同学们应当知道你的兴趣在哪里,你自己的潜质在哪里,我们的老师也应当注意这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去培养学生,才能出现一些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

三、改革创新,再创辉煌

当前我国正处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希望南开中学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中再创新的辉煌。为此,我提两点建议:

第一点,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过去,研究现在,筹划未来。总结百年南开办学基本经验和优良传统;深入研究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新挑战;面向未来,结合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研究确定南开中学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思路。

第二点,要以改革为动力,推进高素质人才培养上水平。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教育改革是一项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注意系统设计和整体推进,但是也要注意先行先试,重点突破。建议学校组织专门队伍,加强改革与战略的政策研究。

南开中学成立理事会,这本身就是一项学校管理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与创新。希望全校师生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努力把南开中学办成全国教育改革的试验校、示范校,为南开中学发展再创新的辉煌。

(以上是王大中同志于2010年9月3日在南开公能讲坛上所作的报告,本刊登载时有删节。)

(责任编辑 隋艳春)

作者:王大中

关于物理概念的素质教育论文 篇3:

谈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摘 要:文章论述了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分析了传统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关键词:物理教学 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需要,是培养21世纪所需人才的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途径,是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为了承担起素质教育这个历史使命,物理教师应充分运用物理学科的特殊性,努力实施素质教育。

一、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物理学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方法等方面,物理学对素质教育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大量的事实证明,物理学是源于实际又指导实际的一门思维创造型学科,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重要载体。物理学中研究的各种抽象模型,运用的主要是抽象思维方法。而这种抽象思维的培养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分析能力的加强、创新意识的启迪是至关重要的。

物理学是学生接受美感熏陶的一条途径,是人审美素质的一部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这一事实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实际上,物理为之努力的目标:将杂乱整理为有序,使经验升华为规律,寻求各种物质运动的物理表达式等,都是物理美的体现,也是人类对美感的追求。这种追求对一个人精神世界的陶冶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往往是一种创新的动力。

二、传统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引发的单纯应试性教育,使考分成为决定学生命运关键和评价教师的主要依据,致使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进行题型教学。与之相适应的是“注入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的特点,一是课堂上教师围绕各种题型讲细、讲透,试图让学生“一听就懂”。这种做法,不仅课堂信息量少,而且助长了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养成懒于思考的陋习,严重阻碍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课后不留余地,学生以题代学,埋头做题,很少看书,忽视对物理概念、物理思想的理解,物理知识的应用更是谈不上,更不用提创新意识的培养了。三是过于注重解题技巧的训练,忽视从直观和问题背景方面的引导,走的往往是一条只讲推理不讲道理的“最捷”路线,使学生难于活泼、主动地学习。

三、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转变物理教育思想,更新物理教育观念。

在教学思想上,树立现代教学观,把学生作为一种独立的、具有创造性的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来培养,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坚持通过知识的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又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促进对知识的掌握。要由传授知识为主的物理教育向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物理教育转变,改革原有的教学思路,摒弃旧的教育思想,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独立思维能力、开发创新潜能上,确立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思想,重视对物理思想的分析讲解,以创造者和发明者的身份去教和引导学生学。这种教学思想的教学方法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的提出、处理问题的基本思想、实现基本思想的具体步骤、处理问题的各种技巧。其中前两个是核心,是教师教和学生学得以成功的关键。一般说来,处理问题的基本思想都是简单的。但是这种基本思想常常是隐含在庞杂的内容之中,需要教师下工夫引导学生去找,去概括,去总结,并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表达。当前我们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够,以致学生对处理问题的基本思想很模糊或者根本不清楚,而一下子陷入大量计算当中,或者把技巧当作一般方法,从而使物理显得神秘莫测。最后做了许多题,却不知其所以然。

2.加强物理教学研究,改革物理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多样性和开放性,突出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做到“开而弗达,导而弗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力提倡民主的教学氛围,彻底改变教师的“一言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二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自学、思考、讨论、总结,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得能力。一项对老鼠的实验表明,饱食终日,不要为生计发愁的老鼠的生存能力与平均寿命明显低于半饥半饱的老鼠的生存能力与平均寿命,同样,我们的教师也在慨叹,现在的生活好了,教学条件改善了,手段也先进了,怎么与七、八十年代相比,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明显下降。毋庸置疑,在教学方法上,我们的教学甚至教材已养成了“不吐不快”的陋习,整个教学过程越俎代庖,不给学生留有余地,忽视了对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3.完善物理教育评价内涵,改进物理教学手段。

要围绕物理素质教育积极探索,拓宽物理教育评价的思路,不断完善物理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模式。要从素质教育内涵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体系出发,设计考评物理教学质量成果的指标体系、质量标准与考核办法体系。素质教育不能取消考试,关键是要转变评价功能,解决评价物理教学质量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要淡化考分的分等、选拔功能,强化普及教育、检验、反馈、激励的综合功能,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为衡量物理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要从教育评价出发,不但看学生在物理课上达到的绝对水平成绩,更要重视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进步幅度与努力求知程度,激励学生不断上进,尽可能通过考核评价的条件作用来实施物理教学过程中的良性反馈调节,实现物理教学目标。

在教学手段上,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构建适合学生认知活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图文并茂,集声音、文字、色彩、图像功能于一体,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计算机的超文本功能有利于加强知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便于知识点在新情景中的转换。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我们不仅关心问题的结果,更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学生在充实的背景下,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杜长进等著.物理教育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赵福庆著.素质教育实施策略.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3]刘堂江等著.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国和平出版社,1998.

作者:刘 莹

上一篇:人民群众路线中教育教学论文下一篇:中学生自我评价教育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