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程设置本科会计论文

2022-04-24

摘要:我国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过程创新是满足社会实际需求、提升学校专业品牌价值以及实现学生自身价值的需要。会计系教工党支部有必要积极参与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过程创新工作,在目的性、主动性和特色性原则的指引下,采取完善自身的工作机制、提高教学业务能力、改进会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措施,以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模范带头作用,推动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专业课程设置本科会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专业课程设置本科会计论文 篇1:

论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相继开设会计专业,会计学毕业生日益增加,其竞争也日益激烈,但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之弊端也日益凸显,本文首先分析了课程设置存在的四个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了三个改革畅想,以提高会计教育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会计学;课程设置;问题;改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企业相继在中国成立,会计人员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适应这种需求,会计学专业也作为一热门专业相继在各层次的高校中开设。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全国本科院校共计844所,其中开设会计学专业的有531所,占总数的62.91%。但在目前,我国的本科会计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着诸多弊端,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结构不合理

在会计学的专业课程设置中,过多注重企业会计,而忽视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的教育。而就目前的会计就业方向来看,理财咨询、公务员越来越多地受到毕业生的青睐,尤其是近年來盛行的“公务员热”,各类学生都一头扎进公务员堆中。这一现实状况就与会计的教学产生了矛盾,企业会计课程(包括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大约占整个会计专业教学的一半,而金融会计,预算会计等一般只在一个学期开设,无论从学时还是教材来看,都只能粗略的了解,这将导致从事理财金融领域或非盈利组织领域的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脱轨。

(二)课程设置重复

1、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

这三门课程的设置主旨是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进行学习,但正是由于这种渐进的关系,导致教材在编排上存在很多重复。

2、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

这三者存在着以管理会计为覆盖核心的大量重复现象,成本会计面向的是对企业的核算和管理,而管理会计对企业的全面管理就是从成本管理开始的,两者的交叉之处就在成本管理,在内容上包括成本预算、成本分析、标准成本会计、责任会计等;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对象都是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二者在本量利分析、资金时间价值、资金需要量的预测等内容上都存在着重复。

3、税务会计与税法

很多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在税法之后又开设了税务会计,虽然税法是以介绍会计构成要素为主,税务会计是以解决纳税主体对涉税事项的会计核算为主,但两者涉及的是同一问题的两个阶段,将二者分割,不仅会给教学带来困扰,更会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三)缺乏实践性

在大学本科的教学中,多数高校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课程大多以模拟为主,只是对着电脑操作,根本没有身处办公室严谨工作的感觉。另一方面,学校与外界的联系较少,学生到企业实习和参观学习的机会较少,以至于学生不了解业务流程,甚至会疑惑所学知识到底有多少可以用于实际,也就无法了解自己与社会需要的差距了;至于实习,一般高校都是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好多同学为了求职而放弃实习机会,实习一般只是流于形式。

(四)专业课设置时间滞后

现阶段,不少高校采用1+3或者2+2模式,开始阶段不细分专业,只学基础课程,虽然这种模式有其优势,但专业课程集中在大三学期开设不仅会破坏学生对专业的热情,更会加重大三学生的负担,大三阶段,很多学生面临考研或者工作的抉择,过重的课程负担不利于其自主安排时间。

二.课程设置的改革畅想

(一)精简课程

在课程设置重复问题上,需要精简课程设计。就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而言,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有关政府机构编写教材大纲,统一口径,确定各自范围:成本会计作为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基础,其应以成本的核算、成本报表、成本基础分析为核心;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重复的专门用于企业内部管理的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决策以及成本控制纳入管理会计;而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重复的资金需求量预测、货币时间价值以及长期投资决策分析等内容纳入财务管理。[1]

(二)强化实践

会计实践教学可以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践主要是在会计专业实验室开展,包括手工实验和电算化实验,实验可以按课程设置分为成本会计实验、财务会计实验、金融会计实验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会计核算的流程必须强化,让学生对整个会计业务流程有宏观的把握。[2]

(三)突出特色

基于我国开设会计专业高校众多但课程设置雷同的事实,笔者认为,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开展具有特色的会计课程体系。我国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可大致划分为四类:第一类,以清华、北大为首的国内顶尖学府,这类高校可以与西方、国际会计接轨,注重国际会计准则与外语课程的教育;第二类,开设会计专业的一般性综合大学,这些高校大多开设会计专业的时间不长,会计专业一般属于管理学院的小专业之一,这类高校可以强调学生的“厚基础”,要求学生更多地涉猎自然科学等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第三类,以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为代表的、原隶属于财政部的国内重点财经类院校,这些高校一般开设历史较长,专业细分以及科研水平均处于国内前沿,这类高校可以立足科研,致力于会计准则的修订等专业性研究;第四类,以南京审计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代表的地方财经类院校,这些院校一般专升本时间不长,但是会计专业办学有一定基础,这类高校可以以实务教学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突出的实践能力。[3]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会计人员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为顺应时代的需求,高校必须改革现行课程设置体系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本科会计教育水平,培养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当然,会计改革也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动态地寻求改革方案,提高会计教育整体水平。(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林丰岩,刘芳.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教学内容的融合与分离[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05)

[2]刘晓华.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财会月刊,2011(09)

[3]李锋.关于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基于国内各层次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的调查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6)

作者:吴雨晴

专业课程设置本科会计论文 篇2:

会计人才培养过程创新探讨

摘要:我国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过程创新是满足社会实际需求、提升学校专业品牌价值以及实现学生自身价值的需要。会计系教工党支部有必要积极参与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过程创新工作,在目的性、主动性和特色性原则的指引下,采取完善自身的工作机制、提高教学业务能力、改进会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措施,以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模范带头作用,推动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关键词:会计人才;培养过程;教工党支部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社会对高等学校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过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基层党组织和直接工作在教学一线的骨干力量,会计系教工党支部应当积极关注该问题,并力争发挥相应的创新作用。

一、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过程创新的必要性

会计系教工党支部应当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积极推动并参与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过程创新的必要性。当前,我国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过程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迫切需要动手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会计人才,从而帮助其创造价值、使之立于不败之地。但是,我国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过程尚未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及时进行转变,依然只注重对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忽视这些知识的具体应用,其结果往往导致学生无法达到社会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会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差,难以将所学知识直接发挥出来,即使进入用人单位,也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历练才能胜任本职工作。

第二,提升学校专业品牌价值的需要。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过程是高等学校向社会输出会计人员的必经阶段。如果会计人才培养质量高、受社会认可,那么将有助于取得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办学的赞誉,创造并提升会计专业品牌价值。这样一来,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就有保障,会计专业生源质量就会提高,而这反过来又会促进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过程的效果。但是,我国培养会计专业学生通常缺乏明确的目标,经过培养的学生很难及时适应新环境、新情况和新问题,因而易于受到用人单位的不满和抱怨。这肯定将会最终损害高等学校会计专业的品牌价值。

第三,实现学生自身价值的需要。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过程是高等学校培育学生、实现学生价值的重要活动。会计人才作为高校产出的产品,其自身价值的提升主要体现在自身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和道德的形成三个方面(张晓芳,2010)。高等学校会计人才培养过程要以提升学生自身价值为中心,这应当成为衡量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会计专业学生只有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和道德,进入社会后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然而,我国高等学校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而基本忽视了实现学生自身价值的客观需要。

二、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过程创新的基本原则

新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学校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系教工党支部有必要积极参与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过程创新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模范带头作用。

第一,目的性。目的是指在一定环境下,人们期望通过特定行动要达到的境地或结果。高等学校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过程创新是一项具有目的性的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总体目标为:以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途径,形成更加完善有效的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以实现社会、高等学校和会计专业学生共赢的良好格局。会计系教工党支部应当以这一总体目标为依托。只有这样,其推动并参与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过程创新工作才有的放矢,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

第二,主动性。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过程创新会给会计系教工党支部教学工作带来重大冲击,因为它不仅要求每一位会计系教工党员转变思想认识和角色,而且还要尽快适应新的会计教育环境,重新调整业已熟悉的教学内容,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系教工党支部应当从服务于社会、高等学校和学生利益的大局出发,对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过程创新工作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勇敢地迎接其带来的各项挑战,并从中发现前所未有的机遇,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和素养。这也正是会计系教工党支部作为基层党组织积极实践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表现。

第三,特色性。随着会计专业学生规模的快速增加,在创新中如何培育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过程,是我国高等学校普遍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从目前社会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过程应当突出“专才与通才相结合、能力与素质并重”的办学特色。其中“专才”要求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对会计有较为独到深刻的见解;“通才”要求拓展学生知识面,使其能够适应复杂的环境;“能力”需要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持续学习及创新等方面的能力;“素质”需要加强科学和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会计系教工党支部应当围绕培育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过程的特色展开教学工作,积极坚持实践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具体要求,从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会计系教工党支部发挥创新作用的对策

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过程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努力和配合。会计系教工党支部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以发挥相应的创新作用,推动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第一,完善自身的工作机制。会计系教工党支部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通过不断完善自身的工作机制,形成整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成为一支推动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过程创新的有效力量。为此,会计系教工党支部,首先,需要加强自身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并通过量化的形式反映在党支部成员业绩上。有了明确的制度,会计系教工党支部工作才能有依据,才能避免工作的散漫性、随意性,才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体现党组织的先进性。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党支部成员的制度意识。会计系教工党支部要严格执行相关制度,提高制度的严肃性,不能迁就业务能力强或教学任务重的个别党员。再次,要加强内部沟通与团结,充分发挥经验丰富教师的帮、传、带作用,使党支部各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第二,提高教学业务能力。对会计系教工党支部来说,提高教学业务能力不仅是推动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过程创新的需要,更是教工党员积极实践创先争优活动的直接表现。而且,教学业务能力的提高也会显著提升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质量。会计系教工党支部应当将支部组织生活与专业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为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教学业务培训等服务,并积极参与重大教学事项的讨论决策;定期开展民主评议活动,相互查找及整改教学业务问题,抓好教学业务能力建设,落实教学工作实效;创新支部活动方式,通过各种专题汇报会、经验交流会、座谈会、参观考察、外出培训等活动,调动教工党员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支部工作条件,配备专用活动场所和必要的活动经费,使党支部开展提高教学业务能力活动有自主的条件;加强与非教工党员的交流联系,向其学习教学经验,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第三,改进会计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会计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高等学校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过程创新的重要内容。这有助于调动会计专业学生的认同感和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效果,实现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会计系教工党支部应当推动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课堂讲授的传统会计教学模式,引入互动式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肖淑兰、陈晓丹,2010)。会计专业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管理者和组织者,通过案例讨论、专题讲座、小组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会计系教工党支部应当积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拓展与各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将会计专业教学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扩大会计人才培养途径,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韩明辉.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2010(4).

2、孔令辉.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金融危机视角[J].财会通讯(综合),2010(8).

3、张晓芳.基于价值链的高校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6).

*本文系北京市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项目“教工党员创先争优四个‘一对一’工程”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

作者:于国旺

专业课程设置本科会计论文 篇3:

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和涉外经济活动日益增多以及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社会各行业对知识面广、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高和职业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产生大量需求。 因此,通过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显得非常迫切。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迈向大众化教育阶段,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结构调整。 在此背景下, 如何顺利完成人才教育结构调整,对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提出了一个新课题。

一、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文献综述

(一)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的国内外经验 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问题,西方国家在近一个世纪前就已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同时该校还与企业合作开设“双元制”专业,与企业合作培养工程师,将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引入到高等教育范畴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澳大利亚的理工大学是以学科为基础,强调面向行业、结合企业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会计本科教育,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指出:“会计专业教育应该为学生成为职业会计师做好准备,而不是在进入职业界的时候成为职业会计师。”强调了会计本科教育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重点放在职业资格考试上。我国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始于上世纪末,从2002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陆续组织了部分本科院校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方面的课题研讨。其中北京联合大学已经对应用型本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还有一些独立学院,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对此也进行了较为成功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对于如何培养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有的学者认为应按照“应用+技能+素质”的模式培养,也有学者认为应按照“订单式”的模式培养,还有学者提出“3+1”的模式培养。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院校会计教育关注的热点。

(二)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界定 社会的人才需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称为学术型人才,他们主要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致力于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客观规律转换为科学原理;另一类是将客观规律的原理应用于实践进而物化为给人类社会带来利益的人才,称为应用型人才,他们主要将科学原理演变为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前者侧重于理论研究,后者侧重于实际操作。由此,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也划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注重培养理论素养的学术型人才,另一类为注重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区别于学术型本科人才和高职专业人才,其知识结构具有复合型、跨学科性和现实性;其能力结构具有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将解决方案付诸实施的实践能力;其素质结构具有更强的社会能力;其时代特征是具有国际化,有良好的国际交往能力以及开放的心态、全球的视野和全人类观念。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高等院校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围绕该目标为专业人才设计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结构,制定出为实现这些结构的教学课程体系和组织管理方式并加以实施的标准形式。人才培养模式可分为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是目标体系,主要指培养目标及规格;第二层次是内容方式体系,主要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培养途径等;第三层次是保障体系,主要指教师队伍、实训基地、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高等院校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过程中,其培养模式应建立在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之上,并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应用”应成为会计学科布局、会计专业设置、科学研究、教学模式和质量评价的主色调。与学术型会计人才培养相比较,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更要强调应用性知识和会计技术应用。

二、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内容与方式现状

(一)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一致 培养目标决定着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的模式,最终制约着会计本科教育的质量。一方面,国家将本科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高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陈之举,2008)也就是要向社会培养“精英”式的会计人才,目标定位较高、范围较广,偏重培养会计理论知识,忽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具备行业经验、财务与内部控制、团队协作、语言和沟通、项目管理和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等技能的会计人员。由于高校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不一致,导致会计学专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所差距,以致出现了会计本科生就业难,而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又严重短缺的现象。另一方面,一些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较笼统、不明确,未能结合行业需求、地方特色以及会计人才发展趋势等因素进行制定,无法起到具体的指导作用。

(二)本科会计人才培养内容方式不够健全 内容方式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培养途径四个方面。

(1)课程体系。一般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这种课程设置并不合理。对于公共基础课,设置偏多,占用了大量学时和学分。对于专业基础课,一方面独立开设,各自为战,教学内容有交叉重复现象,而且应用型课程偏少;另一方面,专业核心课开设重点不突出,受学时的限制教师只能选择部分内容讲解,系统性较差,课程设置上往往侧重于会计专业知识,缺乏从事现代会计工作所需的其他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欠缺综合技能的培养,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结构单一,与市场需求不一致;此外,缺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容易增加学生会计违法违规操作的可能性。对于专业选修课,不仅开设随意性较大,而且对学生的要求较低,学生往往为了学分而学习,导致专业选修课程形式化。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得基本的会计理论,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低。

(2)教学内容。一方面,有的理论课程之间内容存在重复现象,造成教师在教学中要么重复讲授,要么相互推卸内容,导致教学内容遗漏,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课时比例不合理,理论教学课时比重偏大,实训教学课时偏少。由于侧重传授理论知识,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佳。再次,校内实训内容单一,校外实训流于形式。在校内会计模拟实训方面,注重单项操作技能的训练,综合操作技能的培养欠缺;只注重会计核算型的实训,会计检查和会计分析等的管理型实训较少。在校外实训方面,由于企业会计业务涉及商业机密,一些企业拒绝接受会计业务实习生,导致校外实习基地难于寻找,校外实习流于形式,使得学生很难通过实训真正对会计工作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会计人员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

(3)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方法方面,目前会计本科教育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具体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以实务操作为辅,或者先进行会计理论的讲解,集中讲完理论后再集中进行会计的实训教学,不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一些效果较好的方法,如情景模拟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等方法运用较少。在教学手段方面,虽然多媒体教学比较普及,但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率不高。

(4)培养途径。培养途径是指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完成特定培养目标或教学目标所采取的培养形式和创造的教学环境的总和。目前高校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途径主要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其中实践教学主要依靠校内实训为主,校外实习基地为辅,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则相对滞后,致使培养途径单一,学生缺乏更大的实践平台。

三、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相关建议

(一)培养目标的确立 人才培养目标是会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问题。根据相关招聘网站提供的会计招聘数据进行分析,每两个月招聘的会计职位达10000多个。按照学历层次分析,学历要求大专的比例最高为49.45%,本科占29.26%,对学历没要求的占16.45%。按照对工作经验的要求进行分析,不要求工作经验的职位只占17.67%,即82.33%的职位要求有年限不等的工作经验。可见,市场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并非单纯强调高学历,主要是工作经验。这一方面体现了会计专业的应用性学科特点,另一方面说明市场需求的导向更加注重能力。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中,社会每产生一种需求,都会对应地产生一个职业群和一批职业岗位去满足这种需求。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由社会需求的人才类型、人才层次决定的,因此必须紧密结合人才需求的现实环境。

目前会计职业的工作性质出现两大趋势:一是专业知识集成化,以往从事单一基本会计实务岗位的会计人员大量减少,取而代之的则是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能够承担起多岗位工作的复合型会计人员;二是指会计职业的社会化,通过建立会计师事务所,集各种专业精英于一起。因此,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从事会计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具备扎实的会计学专业知识,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且综合素质高的会计专业技术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应该随着社会需求的改变而不断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加以调整。

(二)内容方式的更新 本科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容方式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培养途径五个方面。

(1)细化专业方向,注重应用能力培养。会计学专业不能简单地以社会行业来进行设置,而要根据学科研究方向和社会需求进行专业细化,设置更为具体和多元化的培养方向。有需求才有市场,因此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设定会计学专业方向。如,注册会计师方向侧重培养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能力的学生;国际会计方向侧重培养具有国际会计理论和实务能力的学生等。目前用人单位都是根据岗位需求来招聘人才,招聘单位更多看重该专业毕业生能否胜任这个岗位。因此还可以具体设置房地产会计、税务会计、物流会计以及法务会计等按照岗位设定的专业方向。

(2)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是把培养目标转化为具体实施过程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

一是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会计理论课程体系中,要紧紧围绕“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会计学专业的理论课程设置上应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构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三大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应强调“强应用”,所谓“强”是指强化,即强化应用能力或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会计学科所属的经济管理学科课程,如统计学、经济法、管理学、证券与期货、基础会计学等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等四个支柱学科类的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主要面向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与分析、审计理论与实务等方向设置选修课程。专业理论课程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进行专业研究、专业应用和专业开拓的兴趣与能力,因而专业性课程应占总学分的30%左右。

二是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实践教学内容应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考虑,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应构建逐步递进的五阶段会计实践课程体系。具体来讲,第一阶段是培养基本技能的课程单项实训。该实训通过配合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单元进行单项实训,达到强化和理解所学专业知识的目的。第二阶段是培养初步综合技能的企业综合模拟实训。该实训通过进行企业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和仿真模拟实训,达到培养学生胜任会计岗位的职业综合能力。第三阶段是培养高级综合技能的现代企业综合模拟实训。该实训通过会计信息化实训、审计一体化实训和ERP实训提高学生现代会计核算和管理的技能。第四阶段是培养创新技能的科研实训。科研实训包括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环节。该实训通过学生校外实习后写作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综合能力的关键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必要手段,因而实践课程应占总学分的30%左右。

三是素质拓展课程体系的构建。素质拓展课程体系由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组成,尤以会计人才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为主。根据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通过增加通识教育的课程来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拓展课程就是指通识教育的课程。通识教育是指面向全体学生所普遍进行的基础性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公民意识的陶冶和个性品质的训练,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开设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经济管理类、人文艺术类的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如,会计行业的特殊性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且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因此可以通过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或聘请社会会计人员做会计职业道德的专题讲座,教育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处理各种会计事务。素质拓展课程体系应强调“实基础”,所谓“实”,是指实在、实用,即基础理论知识应该真正成为能力发展所必需的基础,应该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由于素质拓展课程具有方向确定和精神动力的基础作用,因此它在本科会计教育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应占总学分的30%左右。

(3)根据行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选择要符合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要坚持灵活多变的原则,在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上下功夫。应用型会计课程内容体系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前瞻性、国际性、针对性、适应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等特征。应突出应用性教学内容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内容,确保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吻合。一是高校应根据会计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建立对教学内容迅速更新的动态调整机制。二是加强教学内容的职业适应性,适当拓宽专业面,强化基础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可以胜任更广泛的工作岗位。三是整合会计教学内容,避免有些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重复和遗漏现象。四是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比重,加强实践内容的连续性,实践教学内容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培养。在学习会计学理论时,应加强理论与实践课实时互动,只有理论与实践良好结合才能对实际工作岗位有较好的模拟性,从而使学生在与社会实际工作岗位相接近的环境中学习和掌握技术,并得到一定的实际应用经验。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重点讲授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参与讨论,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训资料,促使学生努力探求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五是优化整合实训内容。实现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实地实习结合、专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手工实训与信息化实训相结合、学年论文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相合。

(4)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科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紧紧围绕学生掌握技术及应用能力的培养来选择、组织和开展。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因教学对象而异、因教学内容而异、因教学环境而异。根据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教学方法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项目驱动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和鼓励学生研究学科前沿问题,训练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由于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密不可分,因此除以上教学方法外,在实践教学中还可以应用实践式教学法,即在教师的带领下,进入有关合作单位进行实地调研学习,或邀请有关合作单位的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交流教学。在教学手段方面,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结合幻灯片、视频和网络资源,扩大课堂的信息量。同时在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通过幻灯片的演示,配合教师在黑板上进行讲解,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实训教学中,可以以网络为依托,以计算机为载体,通过会计教学软件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进行融合。同时,构建由网络支撑的师生互动系统,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服务。

(5)构建校企合作的培养途径。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强调培养专业应用能力和对社会的直接适应性,这就使得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突破高校校内课堂知识传授为主的单一培养途径,积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培养途径。应用型会计人才是具有一定素质基础并具备较强会计业务能力和一定财务管理能力的人才,其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有相当一部分只能在实际工作场所才能获得,而不是仅靠学校教育获得的。因此高校要广泛联系能代表新技术、新工艺的企业,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校外实习基地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这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熟悉企业会计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首先,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其次,还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内容的制定和编写以及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都具有很强的补充和支撑作用;再次,教师也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提高自身的科研与教学水平。

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人才培养目标和内容方式作为重要的培养模式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才能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

[本文系2012年山西省留学办科研资助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优化高校治理结构的反思”(编号:2012-02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成凤艳:《浅谈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11期。

[2]陈慧英:《德国“双元制“教育在我国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借鉴》,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3]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编辑 熊年春)

作者:高樱

上一篇:董事会绩效与管理会计论文下一篇:艺术设计教学实践环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