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

2024-04-23

论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共8篇)

篇1:论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

摘要: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相继开设会计专业,会计学毕业生日益增加,其竞争也日益激烈,但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之弊端也日益凸显,本文首先分析了课程设置存在的四个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了三个改革畅想,以提高会计教育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

会计学;课程设置;问题;改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企业相继在中国成立,会计人员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适应这种需求,会计学专业也作为一热门专业相继在各层次的高校中开设。据教育部统计,全国本科院校共计844所,其中开设会计学专业的有531所,占总数的62.91%。但在目前,我国的本科会计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着诸多弊端,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结构不合理

在会计学的专业课程设置中,过多注重企业会计,而忽视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的教育。而就目前的会计就业方向来看,理财咨询、公务员越来越多地受到毕业生的青睐,尤其是近年来盛行的“公务员热”,各类学生都一头扎进公务员堆中。这一现实状况就与会计的教学产生了矛盾,企业会计课程(包括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大约占整个会计专业教学的一半,而金融会计,预算会计等一般只在一个学期开设,无论从学时还是教材来看,都只能粗略的了解,这将导致从事理财金融领域或非盈利组织领域的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脱轨。

(二)课程设置重复

1、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

这三门课程的设置主旨是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进行学习,但正是由于这种渐进的关系,导致教材在编排上存在很多重复。

2、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

这三者存在着以管理会计为覆盖核心的大量重复现象,成本会计面向的是对企业的核算和管理,而管理会计对企业的全面管理就是从成本管理开始的.,两者的交叉之处就在成本管理,在内容上包括成本预算、成本分析、标准成本会计、责任会计等;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对象都是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二者在本量利分析、资金时间价值、资金需要量的预测等内容上都存在着重复。

3、税务会计与税法

很多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在税法之后又开设了税务会计,虽然税法是以介绍会计构成要素为主,税务会计是以解决纳税主体对涉税事项的会计核算为主,但两者涉及的是同一问题的两个阶段,将二者分割,不仅会给教学带来困扰,更会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三)缺乏实践性

在大学本科的教学中,多数高校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课程大多以模拟为主,只是对着电脑操作,根本没有身处办公室严谨工作的感觉。另一方面,学校与外界的联系较少,学生到企业实习和参观学习的机会较少,以至于学生不了解业务流程,甚至会疑惑所学知识到底有多少可以用于实际,也就无法了解自己与社会需要的差距了;至于实习,一般高校都是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好多同学为了求职而放弃实习机会,实习一般只是流于形式。

(四)专业课设置时间滞后

现阶段,不少高校采用1+3或者2+2模式,开始阶段不细分专业,只学基础课程,虽然这种模式有其优势,但专业课程集中在大三学期开设不仅会破坏学生对专业的热情,更会加重大三学生的负担,大三阶段,很多学生面临考研或者工作的抉择,过重的课程负担不利于其自主安排时间。

二.课程设置的改革畅想

(一)精简课程

在课程设置重复问题上,需要精简课程设计。就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而言,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有关政府机构编写教材大纲,统一口径,确定各自范围:成本会计作为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基础,其应以成本的核算、成本报表、成本基础分析为核心;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重复的专门用于企业内部管理的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决策以及成本控制纳入管理会计;而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重复的资金需求量预测、货币时间价值以及长期投资决策分析等内容纳入财务管理。[1]

(二)强化实践

会计实践教学可以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践主要是在会计专业实验室开展,包括手工实验和电算化实验,实验可以按课程设置分为成本会计实验、财务会计实验、金融会计实验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会计核算的流程必须强化,让学生对整个会计业务流程有宏观的把握。[2]

(三)突出特色

基于我国开设会计专业高校众多但课程设置雷同的事实,笔者认为,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开展具有特色的会计课程体系。我国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可大致划分为四类:第一类,以清华、北大为首的国内顶尖学府,这类高校可以与西方、国际会计接轨,注重国际会计准则与外语课程的教育;第二类,开设会计专业的一般性综合大学,这些高校大多开设会计专业的时间不长,会计专业一般属于管理学院的小专业之一,这类高校可以强调学生的“厚基础”,要求学生更多地涉猎自然科学等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第三类,以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为代表的、原隶属于财政部的国内重点财经类院校,这些高校一般开设历史较长,专业细分以及科研水平均处于国内前沿,这类高校可以立足科研,致力于会计准则的修订等专业性研究;第四类,以南京审计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代表的地方财经类院校,这些院校一般专升本时间不长,但是会计专业办学有一定基础,这类高校可以以实务教学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突出的实践能力。[3]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会计人员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为顺应时代的需求,高校必须改革现行课程设置体系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本科会计教育水平,培养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当然,会计改革也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动态地寻求改革方案,提高会计教育整体水平。(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林丰岩,刘芳.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教学内容的融合与分离[J].科技信息(学术版),(05)

[2]刘晓华.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财会月刊,(09)

[3]李锋.关于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基于国内各层次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的调查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16)

篇2:论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统计学系 作者:统计

专业基础课模块

1、概率论

课程名称:概率论 课程代码:30734060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Ⅰ)(30754001)、高等数学(Ⅱ)(30764002)

学时:3 学分:3

内容简介:概率论是一入门课程,是继续学习数理统计、抽样调查、多元统计分析,以及与概率理论相关的课程的基础,也是分析经济现象、探索经济规律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有力的数学工具。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及应用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在经济工作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使用教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国统计出版社,茆诗松、周纪芗 参考书目:

2、描述统计学

课程名称:描述统计学 课程代码:31134020

先修课程:概率论(30734060)、西方经济学(Ⅱ)(31234002)

学时:3

学分:3

内容简介:现代统计学可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描述统计学是关于如何对客观现象的数量特征进行计量、观察、概括和表述的技术。主要包括:确定所要研究现象的数量特征及其计量层次、设计用来说明现象数量特征的统计指标、搜集和整理数据、计算统计指标等。描述统计学是整个统计学的基础,推断统计学是现代统计学的核心。

使用教材:《统计学》,赵乐东、刘定平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参考书目:

3、计量经济学

课程名称:计量经济学 课程代码:31234201

先修课程:描述统计学(31134020)、数理统计学(51154002)

学时:3

学分:3

内容简介:本课程利用统计推断的技术把经济理论与实际测算衔接起来,基本内容是现行回归模型的建立、估计、检验和应用,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事数量分析的能力为经济预测,经济理论的证实或证伪、政策检验服务。

使用教材:《计量经济学》,张许颖,郑州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4、数理统计学

课程名称:数理统计学 课程代码:51154002

先修课程:描述统计学(31134020)、概率论(30734060)

学时:5

学分:5

内容简介: 数理统计是统计学中的两大核心内容之一。它以概率论为理论基础,利用抽样分布通过对样本的推断来达到对总体的认识。它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估计问题,如对总体位置参数和尺度参数的点估计和区间估计。二是检验问题,即依据小概率原理对总体的某种认识(如总体均值、方差或分布)进行判断。这些内容在抽样分布、矩估计、极大似然估计、区间估计、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中得到具体的体现。

使用教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茆诗松、周纪芗,中国统计出版社 参考书目:

5、抽样理论与方法

课程名称:抽样理论与方法 课程代码:51134009

先修课程:概率论(30734060)、数理统计学(51154002)

学时:3

学分:3

内容简介:抽样调查是统计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本课程介绍了抽样调查各种概念和抽样方法的统计思想,使学生能系统正确地掌握抽样调查的理论基础,掌握几种基本的抽样方法,培养学生初步具有能结合实际情况对具体项目进行抽样设计和对所获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并通过基本训练有进一学习文献和扩大知识面的能力。使用教材:《抽样技术》,金勇进、蒋妍、李序颖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①《抽样调查理论与方法》,冯士雍、倪加勋、邹国华编著,中国统计出版社

6、市场调查与分析

课程名称:市场调查与分析 课程代码:51124122

先修课程:描述统计学(31134020)、概率论(30734060)、数理统计学(51154002)

学时:2

学分:2

内容简介:市场调查是获取市场信息、进行市场营销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本课程主要介绍市场调查的基本问题,包括市场调查的意义、使用范围、基本步骤;介绍如何进行设计调查方案,市场调查的各种组织方法,抽样设计和问卷设计,调查的实施;调查资料的整理与数据资料的显示,包括常用办公软件及其它统计数据处理软件的基本应用;调查结果的各种报告形式。本课程将结合教学内容不定期地参与部分社会市场调查实务。

使用教材:《市场调查与分析》,柯惠新、丁立宏编著,中国统计出版社 参考书目:

7、多元统计分析

课程名称:多元统计分析 课程代码:51144007

先修课程:描述统计学(31134020)、数理统计学(51154002)

学时:3

学分:3

内容简介:多元统计分析是统计学中内容十分丰富,应用性极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等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实践证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是处理多维数据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并日益显示出无比的魅力。本课程结合统计分析软件(SPSS、Excel),介绍多元正态分布、多元正态总体均值向量和协差阵的假设检验、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定性资料的统计分析等主要内容。

使用教材:《多元统计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何晓群 参考书目:

①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②Richard A.Johnson,Dean W.Wichern著,陆璇,葛余博,赵衡秀,叶俊译.《实用多元统计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③王学民.《应用多元分析》,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8、国民经济统计学

课程名称:国民经济统计学 课程代码:51144006

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Ⅱ)(31234002)、描述统计学(31134020)

学时:4

学分:4

内容简介:国民经济统计学,是一门以国民经济系统及其运行过程的数量方面为研究对象的宏观方法论性质的社会科学。是统计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内容主要由国民经济的资源统计、总量统计、过程统计、动态统计、结构统计、关系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组成。

使用教材:《国民经济统计学》教材,主编:邱东,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参考书目:①《经济统计学》,佟哲辉,中国统计出版社

9、证券投资统计分析

课程名称:证券投资统计分析 课程代码:51124021

先修课程:描述统计学(31134020)、货币银行学(30534009)、数理统计学(51154002)

学时:2

学分:2

内容简介:本课程介绍了证券投资领域中如何运用各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具体有以下几点:统计调查方法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统计整理方法在证券市场中的应用;统计指标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统计指数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

使用教材:《证券投资分析》,李冻菊,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10、投入产出分析

课程名称:投入产出分析 课程代码:51124011

先修课程:国民经济统计学(51144006)学时:2 学分:2 内容简介:“投入产出法”是在有关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利用高等数学和专用分析软件,综合考察和分析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间数量依存关系的方法。利用投入产出数学模型可进行经济分析(研究产业关联、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的确定、产业比例关系分析等)、政策模拟(价格政策模拟、工资政策模拟、税收政策模拟、大型建设项目评估等)及经济预测等应用性研究。

使用教材:《投入产出法》胡国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参考书目:

11、时间序列分析

课程名称:时间序列分析 课程代码:51134018

先修课程:计量经济学(31234201)、数理统计学(51154002)

学时:3

学分:3

内容简介:时间序列分析是统计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这是一门应用学科,主要学习如何分析时间序列的数据。时间序列指的是一组按照时间顺序记录的一列有序数据。对时间序列进行观察、研究,找寻它变化发展的规律,预测它将来的走势就是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是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中重要的分析工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掌握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模型,掌握时间序列的建模、预测的基本思路、步骤和方法,熟练运用相关统计软件对经济问题建立时间序列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使用教材:《时间序列分析》王振龙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2月 参考书目:

①《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王燕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②《时间序列分析:预测与控制》(美)博克斯(Box,G.E.P)等著;顾岚主译,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9

12、统计方法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课程名称:统计方法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课程代码:51124070

先修课程:概率论(30734060)、数理统计学(51154002)、高等数学(Ⅰ)(30764001)、高等数学(Ⅱ)(30764002)、西方经济学(Ⅱ)(31234002)、质量管理学(61124068)

学时:2

学分:2 内容简介:本课程是供高等院校统计专业本科生学生使用。共由八部分组成,分别叙述表征产品质量的数据的一般整理方法、产品定型后如何判断其是否合格的抽样检验方法、在生产过程中如何进行产品质量控制的统计过程控制方法、如何寻找有关产品寿命的分析方法以及叙述有关测量系统的数据分析方法,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质量管理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使用教材:《质量管理统计方法》,周纪芗、峁诗松,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参考书目:

①《数理统计》,峁诗松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②《质量管理统计方法》,(日)铁健司著,韩福荣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③《质量管理学》,刘广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专业选修课模块

1、财务会计学

课程名称:财务会计学 课程代码:60924026 先修课程:会计学(30944024)学时:2 学分:2 内容简介:本课程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开设,该课程主要阐述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其基本本内容是根据企业的经济活动,按会计的六大基本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详细说明企业会计核算的理论和方法,并说明编制企业会计报表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工、商等企业的会计核算业务及会计报表的编制。

使用教材:

参考书目:①中级财务会计,刘永泽、陈立军,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社会学概论

课程名称:社会学概论 课程代码:30644207 先修课程: 学时:2 学分:2 内容简介: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从人与社会、社会结构、社会过程与社会变迁几个角度来介绍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理论,涉及的主要论题有:社会及其构成、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组织与管理、社区及城乡发展、社会分层、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等。通过系统的学习,希望学生能了解人类社会的构成、社会的运行以及相关的社会问题等方面内容,掌握人是如何实现社会化的,并能预测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等。

使用教材:王思斌,《社会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保险学

课程名称:保险学 课程代码:60524012 先修课程:货币银行学(30534009)财政学(30534002)

学时:2 学分:2 内容简介:本课程是金融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主要介绍和分析风险、风险管理、保险市场、保险险种、保险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理论与实务。揭示保险业本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并进而与社会经济间的互动性及其相互影响。重点研究探讨保险作为一种金融产业如何健康发展及其作为一种现代化商业化的风险管理工具对社会、企业、家庭和个人的各种不同作用。

使用教材:《保险学》,孙祁祥,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①《当代风险管理与保险教程》,第七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②《保险学》,张洪涛、郑功成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管理学

课程名称:管理学 课程代码:60324001 先修课程: 学时:2 学分:2 内容简介:管理学是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管理学具有一般性、多学科性、历史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它为各行各业的管理者提供从事管理工作的有用理论、原则和方法的应用性科学。主要介绍管理的计划只能、组织职能、人事职能、领导职能和控制职能等。

使用教材:《管理学》,刘汴生,科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5、形式逻辑

课程名称:形式逻辑 课程代码:6062450

1先修课程:

学时:2 学分:2

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思维的形式、规则及规律。通过学习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规律和逻辑方法,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增强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对于探索真理、表述和论证观点,学好其他课程,特别对于撰写毕业论文,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使用教材:

参考书目:《普通逻辑原理》,孙仁生等编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6、财务管理

课程名称:财务管理 课程代码:60924060

先修课程:会计学(30944024)

学时:2 学分:2

内容简介: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企业管理实务中的应用更令人关注和重视。《财务管理学》是会计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也是其他经济类专业的必修课。《财务管理学》教学的目的就是结合大学会计专业本科教学的需要,在内容上以介绍学术界共识度较高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为主,在介绍财务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对各种理论和方法的适用性进行必要的分析;对于财务理论与实践存在矛盾的,力求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并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财务问题的能力。使用教材:《财务管理学》,薛玉莲,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7、产业经济学

课程名称:产业经济学 课程代码:61224021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Ⅰ)(30754001)、高等数学(Ⅱ)(30764002)

学时:2 学分:2

内容简介:产业经济学是学生由基础知识向专业知识学习过渡中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学、工商管理、财政和金融等经济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其它相关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产业经济学是研究经济领域中产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政策与发展规划的应用经济学科。产业经济学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经济文化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它随着现代先进国家经济发展而形成为一门应用经济学科。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产业经济学逐步为我国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所重视而加以运用。

使用教材:自编教材

参考书目:①《统计思想Mind on Statistics》,(美)杰西卡 M.尤茨、罗伯特 F.赫卡德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8、市场营销学

课程名称:市场营销学 课程代码:60324009

先修课程:

学时:2 学分:2

内容简介:《市场营销学》是专业知识结构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其课程目标是通过学习这一课程,了解、认识市场营销,并能够对一般的营销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案。

使用教材:《市场营销管理》,吴涛,中国发展出版社

参考书目:①《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第二版),菲利普〃科特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②《市场营销学》,纪宝成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社会保障学

课程名称:社会保障学 课程代码:60824026

先修课程:

学时:2

学分:2

内容简介: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公共福利计划,是以全体国民为对象,借助于整个社会的力量,对每一个国民一生中所遭遇的各种损失给予保障和救助,以保证其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各种公益性服务和津贴的制度。社会保障学就是研究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保险医疗保健服务、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有关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过程和发展规律。

使用教材:

参考书目:①社会保障学,郭士征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0、运筹学

课程名称:运筹学 课程代码:60724067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Ⅰ)(30754001)、高等数学(Ⅱ)(30764002)

学时:2 学分:2

内容简介:运筹学运用科学方法,尤其是数学方法,研究客观世界的各种运行系统中所发生的各种复杂问题,其独特之处在于为现实或未来系统建立数学模型,并据以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求得系统最优运行或最优设计的方案,以帮助经济管理者科学的决策。主要内容包括:线性规划,运输问题,整数规划,动态规划,排队论,存储论等。

使用教材:

参考书目:①《管理运筹学》,龙子泉,武汉大学出版社;

②《管理运筹学》,韩大卫,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2、统计思想

课程名称:统计思想 课程代码:61124211

先修课程:描述统计学(31134020)、数理统计学(51154002)学时:2

学分:2

内容简介:统计思想属于统计专业高年级的双语选修课,旨在帮助同学在分别弄清数理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的知识之后,打通各领域统计学,培养统计的高屋建瓴能力,以便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更好地应用统计。纵横捭阖、正逆互动、时序交叉、具象与抽象、历史与现实、勾沉与展望,跨学科探讨、中英文陈述、趣味与生动是其最突出的特点。

使用教材:

参考书目:①《统计思想Mind on Statistics》,(美)杰西卡 M.尤茨、罗伯特 F.赫卡德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13、农村经济统计分析

课程名称:农村经济统计分析 课程代码:61124213

先修课程:描述统计学(31134020)、数理统计学(51154002)、国民经济统计学(51144006)

学时:2

学分:2 内容简介:本课程利用农村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统计学分析问题的特有方法、结合当前有关政策及国内外的宏观经济环境,对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诸如农村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小城镇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小康水平、农村贫困等)进行分析;对农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诸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农产品供需平衡、农业产业化等)进行探讨研究;对农民问题(诸如收入、消费、投资、负担等)进行深入探析;使同学们了解“三农”问题,关心“三农”问题,研究三农问题。

使用教材:

篇3:论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

一、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的要求

为了适应现代化的会计核算, 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不再停留在手工记账员、电算化软件操作的阶段, 企业所寻求的是能够满足多方需求的复合会计人才。具体来说包括:操作ERP系统中的会计子系统完成财会基本工作;向信息需求者提供管理信息;熟练掌握开发语言, 参与ERP建设, 协助会计子系统的二次开发与日常维护;参与数据挖掘、财务决策;分析设计会计软件接口;运用信息控制理论和技能实现企业组织的内部控制。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成为多面手, 不但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 还能具有一定计算机与信息的处理能力。

二、会计信息化推动应用型高校会计教学改革

与巨大的市场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匮乏,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 以培养地方经济生产管理第一线人才为定位的应用型高校会计系应作出改革, 力争为地方经济输出有用之才、能用之才。其本科阶段的会计信息化教学目标在于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 所谓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是指既胜任会计实务操作, 又能够使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企业会计实物流程, 提供决策信息的会计人才。应用型高校应与时俱进摒弃现有过于单一侧重会计法规、会计理论的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应适时加重会计信息化所占权重, 培养能够满足社会要求的现代化会计人才。

高校会计专业信息化建设应充分考虑社会需求, 在分析社会对会计职业岗位能力及专业素质要求的基础上, 在结合地方经济特点和本校师资力量实际情况基础上, 在总结现有会计信息化课程设置的不足的基础上, 改革并提出新型培养方案和具体课程设置思路。

三、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设置的不足

1. 课程设置的学时分配不合理。

教育部直属高校在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中, 公共课都占据“半壁江山”。在此基础上再除去中级财务会计等会计专业的传统核心专业课后, 留给会计信息化的课时就所剩无几了, 而会计信息化内容丰富, 理解起来较为抽象, 没有充分的课时保证, 教学效果必然差强人意。

除了以上因素外, 公共课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公共课的授课在不同专业之间没有明显重点差别, 以计算机基础这门最常见的公共课为例, 会计系的学生与土木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是同一套教材, 授课老师为两个专业安排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也完全一致。如果授课老师能为会计系的学生重点讲授Excle表格的使用、局域网的硬件条件等与会计工作息息相关的计算机知识, 则能够大大提高课时的使用效率, 提高教学的总体效果。

2. 会计知识与计算机技术课程独立。

现在, 高校在会计信息化的教学中, 分别传授会计知识和计算机技术, 形成的是两套彼此独立的教学体系, 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上的运用就局限于财会软件的操作。这样直接导致学生对会计信息化整体认知浅薄, 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较差。

3. 实验课程设置落后于理论教学。

近年来, 高校也重视了会计实验的硬件设施的添置, 但会计实验教学不仅仅应重视客观环境的创造, 还应体现在实验能巩固理论知识, 提高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缩小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差距。现行的会计实验一方面受困于课堂上机教育在课下给学生巩固知识的机会较稀少, 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实验室人手缺乏, 仅够机房设施的维护, 难以有效对学生的实验内容提出针对性指导。

四、会计学专业信息化课程设置

在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过程中, 要明确这样一点, 离开会计专业知识的会计信息化是无水之鱼, 会计专业知识是会计信息化的前提;缺少计算机科学的信息化会计是纸上谈兵, 计算机科学是实现会计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单一并行的理论教学无法达成对会计信息化的融会贯通, 学生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完成对会计信息化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信息化会计课程应在会计专业知识与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上构建理论与实验并行的完整的会计信息化教学体系。

1. 理论课程设计:

传统会计授课内容集中在会计稽核手段, 指导学生集中采集, 集中处理会计信息。但是, 在企业资源计划运用于企业的大环境下, 会计系统成为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会计系统信息与生产、市场等等子系统信息高度共享, 管理系统日益集成, 会计系统日益开放。因此, 传统单一的教学内容已无法满足本科阶段的教学需求。

在改革后的理论课程设计中不但强调会计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学习, 更强调两门课程要相互补充, 形成综合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体系。其中, (1) 专业知识是为完成会计信息化教学准备相关的基础知识, 会计学核心课程包括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学科。管理学教学中加重组织行为理论和组织系统论的讲解, 加深学生对组织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认知。经济学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企业行为, 分辨并向企业决策层提供企业决策相关信息。此外还包括统计学、运筹学等经管专业基础知识。各大院校这部分的课程设计经过逐年累月的改革, 已经较为成熟, 本文不再展开讨论。 (2) 计算机科学为会计信息化的达成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学习计算机科学对本科会计专业学生来说是手段而非目的。通过程序语言的系统学习, 学生能初步具备对会计软件的使用、分析、维护和二次开发能力。财务人员在参与软件开发, 与专业软件开发员的合作沟通过程中, 这种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数据库知识帮助学生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处理数据储存, 并提供方便的查询。

以上两者对会计信息化都是缺一不可的, 他们是会计信息化的两翼, 会计信息化是对他们二者的融会贯通。在会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科学诸学科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会计信息化主干课程。其中, 电算化会计向学生介绍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初始化设置, 会计凭证的录入、查询和修改, 会计报表的编制, 后几个学时着重指导学生思考财务数据的处理流程和软件程序整体设计思路。管理信息系统介绍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着重向学生介绍供应链和各子系统间的逻辑关系。企业资源计划概论分析会计子系统与企业其他子系统间往来数据的处理, 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采集和共享, 着重指导学生从总体把握企业的运营流程、管理决策流程中的重要信息。

2. 教学侧重实践:

传统教学内容单一, 通过幻灯片演示和教师讲解基本就可以满足教学要求,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会计电算化阶段中, 由于电算化软件目标单一明确 (完成会计核算的计算机化) , 功能简单, 具体流程与手工记账实质差别不大, 因此, 大二大三的学生通过短时间的上机操作就能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完成基本财务核算。而会计信息化的目标任务多样, 功能全面, 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业务流一体化完成, 会计信息化软件功能复杂, 实际操作流程盘根错节。在这样的情况下, 应用型高校应设立和理论教学平台平行的实践教学平台, 在教授学生扎实的财会专业知识的同时,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手段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设《Excel在会计中的运用》就是利用Excel表格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灵活实用功能进行辅助财务核算业务。通用会计软件操作是对用友、金算盘和金蝶等普及程度较高的商务会计软件各个核算模块逐一进行上机练习, 并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至此, 教学任务中完成了会计电算化的部分。程序语言上机和数据库上机实验是分别对其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 培养学生自行开发小模块的能力、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下一层次的教学目标打下理论基础。ERP项目实验中心是模拟社会真实的竞争场景, 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企业环境, 在小组中找寻符合自身职业定位的岗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同事”协同合理配置企业资源, 规划各实验年度的计划和具体步骤。

会计信息化实验在实施中应进一步开放实验室, 不但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完成实验任务, 还可以在课下为学生提供自由共享的教学资源,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学生在课后的反复操练中才能逐步缩短与工作单位要求的差距, 在走上工作岗位后, 尽早适应企业会计信息化环境和业务流程。

以上是在实际教学中的一点粗浅认识, 地方高校在会计人才的培养工作中, 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踏上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节拍, 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为地方经济输出高素质的财务人员。

参考文献

[1].王振武.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内容体系构建[J].会计之友, 2009 (12)

[2].陈旭.会计学专业信息技术类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8)

[3].树友林.会计信息化环境与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J].商业经济, 2004 (10)

篇4: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手,确立了应用型本科会计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并就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注意的几点问题进行研究。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课程模式基本上沿用的是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学科系统化模式,还没有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特有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模式,因此,本文基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基本模型。首先本文论述了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在此原则上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为: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实践课+选修课,最后,笔者从紧跟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会计课程中重复的内容、会计电算化技能课程中加强“EXCEL”训练、课程设置与社会的融合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会计课程设置实践

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要,即所学专业与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应适应社会需要,然而从我国历史来看,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课程模式基本上沿用的是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学科系统化模式,还没有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特有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与实际工作中的实际能力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从而使市场上出现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会计人才,会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基于此,本文基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拟对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所关涉的问题进行探索,以期能对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 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从笔者搜索的中国期刊网的有关论文来看,现阶段对应用型本科会计课程设置原则的研究还无人问津,只有王宏在《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浅探》一文中提出四个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保证会计教育目标的实现;充分考虑知识经济对会计课程设置的影响;符合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充分发掘教师、学生双方面的智力资源,进一步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①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在满足上面四个原则的基础上再加上以下两个原则。

1.1 满足“谁用、能用”的原则。“谁用”指的是所培养学生的就业方向,应用型本科会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是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和内部审计工作以及单位计划、供应、销售、劳动部门等业务部门从事核算、统计和计算机信息处理工作,同时在财政、金融、税务审计机关从事相关助理工作,而在这些工作中需要涉及到会计、税收、管理、沟通等方面的知识或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就需要给予相应的考虑。“能用”指的是一旦被用人单位录取就马上能适应工作岗位,很快进入角色。“据一份对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企业界目前对高校会计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一栏中,有90%的企业选择了实际操作能力,其中40%的单位愿意公开向社会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而不愿意直接接受会计本科毕业生。这些企业中能容忍毕业生适应工作的最长时间为3个月的占40%,半年以内的占34%。”②这说明现在很少再有企业愿意花大力气在人力资源的长线培训上,他们往往希望员工能在进入企业之前就是熟手,这样可以减少劳动力的使用成本。因此对于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学生还需要采取暑期短训、学术讲座、课外活动等多种灵活的方式进行培训,从而培养学生的会计实际操作能力。

1.2 先进性原则。由于会计受客观经济环境的制约、有什么样的经济活动就有什么样的会计实践。并且客观的经济活动发生变化,必然会导致会计实践的变化,会计实践的变化必然要求对会计教育进行相应的跟进,以培养出符合其需要的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具有灵活性的特点,而且能够解决社会和行业发展当前及今后的需求,能够为学生进入职业领域发挥作用,这就需要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在设置课程时要将代表当前社会会计发展最前沿、最尖端、最先进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准则传授给学生,所以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应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而改变课程设置的内容。比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中小企事业单位都追求高效率,从而使会计实践中出现了财务软件在企业中的使用,进而不管是本科还是高职高专以及中专院校的会计专业以及与其相近的专业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

2 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

基于以上原则,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为: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实践课+选修课,其中公共必修课是各个专业所必须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形代数、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毛、邓、三”概论、体育、计算机基础、军事理论与军训、形式与政治教育、文献检索与应用等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英语读、写、听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和社会意识以及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及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判断分析的能力。

专业理论课包括基础会计、微观经济学、初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审计、财会英语、税务筹划等课程,专业理论课是属于专业形成必须具备的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强调整体优化,具有原理性、理论性等特点。

专业技能课主要是会计电算化、出纳实务、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技能型课程是在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课的基础上,掌握和运用会计技术的能力。

专业实践课主要是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实践周等课程,其中实践周的开设和执行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正走到企业实际工作当中去实践,这就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最好是通过收集企业的实际原始资料,要求学生从原始凭证开始到会计档案的保管的整个流程都仿真企业的会计流程进行训练。让学生一毕业就能有实力参与就业竞争中。设置专业实践的目的是帮助会计理论教学质量和专业技能课的提高,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选修课主要包括电子商务、证券投资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选修课一般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兴趣爱好而开设。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合理的智能结构的形成。

同时笔者认为随着一系列的财务丑闻的出现,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较为普遍。其中原因较多,但是各种形式的失真会计信息都是出自会计人员之手,因此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应该引起会计教育界的重视。在美国“从2002年起美国的会计师州委员会全国协会(NASBA)的教育委员会强调培养具备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③。并且,据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的相关会计教师对上海区域进行的一次关于现行会计本科教育发展内容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受访者在会计人才应注重的素质和能力方面给本科教育的建议依次是:专业知识最为重要,占30%;职业道德排序第二”④,从而可以看出会计职业道德仅次于专业知识,也说明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应将会计职业道德融合到财经法规课程当中,或者每学期举行会计职业道德讲座,以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意识。

3 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注意的问题

3.1 要调整会计课程中重复的内容。目前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重复的内容较多,因此要调整会计课程重复的内容,比较常见的是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中都有货币时间价值、存货管理、短期投资决策等内容。调整的方法是将货币时间价值和存货管理放在财务管理课程进行讲解,将短期投资决策等内容放在管理会计课程中进行讲解。

endprint

3.2 在会计电算化技能课程中加强“EXCEL”训练。 “EXCEL”不管在财务的工资计算中,还是在其他相关数据的统计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用,笔者曾经协助一家物业公司整理以前年度账,而在整理的过程当中笔者发现,笔者所作的工作基本上是对数据进行统计与筛选,这些其实都是EXCEL的操作,同时该公司的财务经理认为对于某些公司而言会计其实就是EXCEL的运用。虽然笔者并不完全认同这种观点,但是这至少也是说明了EXCEL在会计中运用的重要性。因此会计专业的学生应加强对EXCEL的操作,满足市场所需要的人才。而据笔者了解的多所高校会计专业中EXCEL的操作仅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涉及到,并且也没有加以重视。因此笔者认为在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开设一门电子表格运用课程。

3.3 课程设置与社会的融合。美国著名的卡内基督学促进基金会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大学与宗教团体的关系已成为历史陈迹;大学与国家的关系也正在产生急剧的变化;展望未来,将产生最激动人心的管理方法-高等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⑤发达国家应用型院校甚至设有由诸如社会工商界人士与教育界人士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全面负责课程的开发、审查和评估及其实施过程。⑥因此我们国家应用型会计本科要想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就应该仿效发达国家的做法即在课程设置上与社会近距离接触。应尽可能经常性吸收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尤其是校友(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并且从事会计工作或相关工作五年以上),协助制定和修改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从而使会计教育和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另外在教材的建设上,由于市场上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尚未形成,许多应用型本科学院仍然沿用偏重研究型的教材。这些教材强调的是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内容。而且,教材的难度过深,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因此,笔者认为,设计一套适合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是当务之急,组织有教学经验、直接从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老师参与编写体现应用型特点的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

3.4 紧跟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新的教育模式,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也不是培养大量一线需要的一般技术人才。应用型本科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应用型本科教育担负着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以及职业学校的师资等任务。因此,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是企业认为“非常需要”、“比较需要”或者“需要”的课程以及满足职业学校需要的人才的课程。

注释:

①王宏.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浅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0年第3期:39-40.

②胡世强.高等会计教育目标与会计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1月:27-28.

③陈文涛.论美国会计本科教育目标[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6月:60-65.

④应淑仪,张海霞.我国会计本科教育发展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年11月25日:92-96.

⑤杨克泉,吕立伟.应用型会计本科教学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09年第8期:119-121.

⑥汪禄应.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J].大学教育科学,2005年第2期:42-44.

参考文献:

[1]张宏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与实践——对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

23(1).

[2]侯铁锋.新世纪会计本科课程设置改革初探[J].商业经济,2007(4).

[3]陈玉荣.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07(6).

[4]高秀兰,李雅丽.地方高校会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1).

篇5:论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本科补修课程考试

会计学专业《中级财务会计》试题

2014年1月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

1.D2.B3.B4.C5.B

6.D7.B8.C9.D10.C

11.D12.A13.C14.C15.D

16.C17.D18.D19.C20.C

二、多项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1.ABDE2.AB3.ABC4.CE5.BC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会计差错:指在进行会计核算时,由于确认、计量、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

2,现金等价物: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如购入至出售、持有时间不超过3个月的债券投资。

3.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指自资产负侦表日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事项。

4.混合投资:指同时兼有债权和股权性质的投资,如购买可转换债券。

5.备用金:指企业财会部门预付给所属报账单位或内部有关部门用于日常零星开支的备用现金,又称业务周转金。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简述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

①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1.5分)

②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1.5分)

③与商品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人企业(1分)·

④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计量(1分)

2.简述应付福利费与公益金的异同。

两者相同点:都属于企业职工福利基金。(2分)

两者不同点;(以下3点各1分)

①两者的性质不同。应付福利费属于企业对职工的负侦,公益金属于所有者权益;②两者的来源不同。应付福利费从成本费用中提取,公益金从企业净利润中形成;③两者的用途不同。前者用于职工个人福利方面的支出,后者用于集体福利设施的支出。

五、业务及计算题(第l题9分,第2题24分:第3题17分,共计50分)

1.本题9分

(1)2000年年末存货价值=5000×5.3=26 500(1分)

2001年年末存货价值=6000×5=30 000(1分)

2002年年末存货价值=5 500×6.5=35 750(1分)

(2)2000年末:

借:资产减值损失3 500

贷:存货跌价准备3 500(2分)

2001年末:

借:资产减值损失2 500

贷:存货跌价准备2 500(2分)

2002年末:

借:存货跌价准备6 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6 000(2分)

2.本题24分

①20分。其中(1)、(4)题各3分,其余每题2分。每笔分录中,借贷方向、科目及金额全部正确的,方可给满分;有两项正确的,可给1分。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1)借:银行存款46 800

贷:其他业务收入40 000

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6 800

同时,借:其他业务成本19 000

贷:原材料19 000

(2)借:管理费用4 500

贷:无形资产4 500

(3)借:预提费用90 000

财务费用60 000

贷:银行存款150 000

(4)借:预收账款351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300 000

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 000

同时,借:主营业务成本200 000·

贷:库存商品200 000

(5)借:应付账款234 000

贷:银行存款230 000

财务费用4 000

(6)借:管理费用2 500

贷:应付福利费2 500

(7)借:营业外支出2 0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 000

(8)借:所得税140 000

贷:应交税金一应交所得税140 000

(9)借:其他货币资金500 000

贷:银行存款500 000

②有关指标的计算如下:,主营业务收入=470+30=500万元主营业务成本=280+20=300万元

管理费用=22.3+0.45+0.25=23万元财务费用=11.8+6-0.4=17.4万元

其它业务利润=7-14.7+4-1.9=-5.6万元

营业外支出=0.1+0.2=0.3万元

主营业务利润=500-300-21=179万元(1分)

营业利润=179-5.6-34-23-17.4=99万元(1分)

利润总额=99+0.95+0.35-0.3=100万元(1分)

净利润=100-33=67万元(1分)

3.本题17分

(1)应纳税所得额=600-20+10-5=585万元(2分)

应交所得税额=585X30%=175.5万元(1分)

应付税款法下的所得税费用=175.5万元(1分)

净利润=600-175.5=424.5万元(1分)

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金=424.5万元×10%=424 500元(1分)

法定公益金=4 245000×6%=254 700元(1分)

给投资者分配的利润=4 245000×50%=2122 500元(1分)

年末未分配利润=296 000+4 245 000-424 500-254 700-2 122 500=1 739 300元

(2)年末应作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第一,列支所得税:

借:所得税1 755 000

贷:应交税金一应交所得税1 755 000(2分)(1分)

第二,提取盈余公积并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本笔业务的分录分成2笔也可。“利润分配”账户未列示明细账户的,应扣1分):

借:利润分配一提取法定盈余公积424 500

-提取法定公益金254 700

-应付利润2 122 500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424 500

-法定公益金254 700

应付利润2 122 500(3分)

第三,年末结转利润分配账户余额(“利润分配”账户未列示明细账户的,不能得分):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2 801 700

贷: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424 500

-提取法定公益金254 700

篇6:本科会计学专业介绍

(2013年12月修订)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系统会计学基本理论,有较强实务工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备现代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知识及相关能力,能够胜任各类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机构的会计实务及相关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1、基本素质:具备良好政治思想素养和道德素养,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了解市场运行规则,熟悉国内外与会计工作有关的财经方针、政策、法规和国际惯例。

2、知识结构:具备经济、金融、管理、统计和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会计学专业基础理论和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了解本学科本专业发展动态趋势,知悉相近学科交叉学科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

3、能力结构:具备运用现代财务管理及分析方法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及管理能力,能较快适应专业实际工作需要;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运用计算机软件处理业务能力;具有必需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信息搜集处理能力。

三、类别与学制

培养层次:高中起点本科;学习形式:函授;学制:5年,总学费9875元。

四、主干课程

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I-II、初级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中级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计算机会计学、会计理论专题、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税务会计、税法CPA、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会计制度设计。

五、学位课程

初级会计学、财务管理学、中级财务会计学。

六、毕业和授予学位条件

修完教学计划规定课程并成绩合格、达到规定学分要求且符合毕业条件者,学校准予毕业,颁发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证书,证书实行网上电子注册,国家承认其学历。

篇7:会计学本科专业论文

对会计核算的财务分析而言,如何用各项指标去评估和分析一个企业的状况是其本质所在。期间,统计学这一科学方法论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为财会人员提供方便,大大提高办事效率。下面以财务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因素分析法为例,来探究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所谓的因素分析法,简单来说,就是应用相对比较数学化、比较抽象化的方法,在某一经济因素(当然并不仅仅局限经济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对一经济指标进行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的考察,笔者认为,此方法可以概括为三个步骤:先是要确定本企业在这次研究中需要分析评估的指标,然后再根据刚刚所确定的影响该指标的各因素的方向和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计算出相关结果即可。

因素分析法作为现在统计学上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企业会计的财务分析方面的应用更是非常普遍。在会计财务分析中,我们需要将统计学中,较为优秀的、领先的方法予以具体化、实用化,使之与现代会计中无法解决的、比较复杂难以处理的问题相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真正体现会计学与统计学两者相互联系的优越感与时代感。当然,统计学中除因素分析法外还有许多与会计学相联系的方法,比如平均数法,相对数法,长期趋势分析法等等,它们都是应用对企业经济活动中的现有数据进行分析,所以数据的真实性、高精确度是其最基本的要求。而会计学中的财务方面恰好以提供真实的、可靠的数据为基本前提。由此可以知道,统计学作为一门比较广泛的、实用的工具,在与会计学相互结合、相互联系的时候,两者都将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个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因素分析法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

二、在财务管理方面,探究相关的会计和统计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财务管理与统计分析这两门应用型的学科也得以不断丰富壮大,并赋予了它们新的含义。现代的财务管理在原有定义基础上,对一些企业的投资、融资、现金流量、资产及利润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统计学也在飞速发展,不仅在企业的现金流的数据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其他方面分析时也起到了经营管理的作用。如今,统计的方法在财务管理中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也愈来愈地被应用其中。苛刻的条件必然就有严格的要求,对财管知识的了然于心,仅仅只是第一步,必须能运用一系列统计学的方法,对相关的会计处理进行加工和提炼,以达到高效的标准。

例如,在某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对本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存货的发出会计处理,其采用的移动平均法、算术平均数法,究其本质而言,这几种方法都是源于统计中平均数的概念,在成本会计中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一企业的经济状况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其次,对于管理会计中,庞大的财务数据,应用统计学的相关与回归分析中的知识与方法,可以更好地为企业出谋划策,勾勒出一幅完整的光明的蓝图,从而为企业日后的经营规划奠定基础。

三、在金融预测方面,探讨相关的会计和统计

当代经济发展的速度可谓之快,一个企业,一个公司如果想在竞争日益残酷的现状下得以生存,必然要转变一些传统的经营理念,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因此,公司的金融方面的预测尤为重要。财务预测,既是对公司自身的、未来的财务状况及其所面临的种种风险进行预测与评估,又是对公司所处的这整个活力市场进行预测。在一个公司的内部,财务人员往往要根据本公司现有的历史数据,充分结合市场上出现的各种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在这期间必然要用到统计学的许多方法,两者加以整合,才能更好地达到财务预测的标准,进而使企业内部资源更好地调配,使企业走出低谷,迈向成功。

统计学中的大多数方法和理念都可以在财务预测中得以体现。如单变量分析、风险指数模型,多个判别分析,条件概率模型等,这些古典的统计学思维,不得不说大大推动了财政预测的交易速度。就以大家较为熟悉的条件概率模型为例,来简单地阐述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条件概率模型的本质:它们都建立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概率函数的基础上,往往比较常用的是最大似然法。一般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没有参数满足两组之间的协方差多元正态分布。这样在同等条件下,比财政预测的较为简单直白的线性模型分析,具有较宽范围的实用性和可靠性。财务分析,统计方法的应用,这是两者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合,也在某一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率。没有统计方法的渗透,任何财务分析的结果都将是苍白无力,难以使人信服的。

四、结语

总之,会计和统计是两个难以相互割离的话题学科。人们常说,会计中有统计,统计中也有会计,这话一点不假。从最近这几年来看,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到会计学与统计学的飞速发展,两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日益密切,无论是统计学在上面所探究的财务分析、财务管理和财务预测这几个与其结合相对较多的方面,还是在企业信息化要求下统计学的应用,都彰显了会计学与统计学相互渗透与融合的特点。

篇8:论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

关键词:会计,税法课程,教学

税法课程在会计学专业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是学习中级财务会计、税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管理等会计学核心课程的基础。根据近期人事部发布的人才需求预测报告, 税务会计师在会计类职业中已经成为需求最大的职业之一。培养既能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又能够熟知税收相关法规的会计学专业学生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开设税法课程对培养既具备一定税收基础理论, 又具有一定实务操作能力的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 不断提高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水平, 进行课程改革成为会计学专业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的特点

1. 法学本质。

税法是国家制定的调整税收分配关系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的总称。从这一层次来说, 税法具有法学的一般本质特征, 结构上具有逻辑性、严密性和系统性;在言语上注重简明、严谨和明确;内容上抽象、晦涩。但是, 会计学专业所开设的税法课程却又不同于法律专业所开设的税法课程, 两者所涉及的侧重点不同。会计学专业的税法课程应侧重于涉税实务, 而法律专业所讲授的税法则侧重于法理的角度。

2. 学科的交叉性。

税法是一门将多学科的知识融汇到税收法律政策中的课程, 如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法学等。要想全面、正确、透彻、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税法课程, 就应该同时掌握会计学、财政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并探究各学科课程之间的规律性及内在联系。会计学专业的税法课程, 不同于财政学专业所讲授的税法课程, 财政学专业所讲授的税法课程着重于讲授税收相关理论;更不同于法学专业所讲授的税法课程, 法律专业着重于从法理的角度讲授税法。而会计学专业所讲授的税法课程, 则是建立在多学科交叉,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 作为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应该更多地从会计与税法的关系角度讲授税收知识。

3. 课程内容的时效性。

税收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对什么征税及其税收比例等税制要素, 并保持相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这是税收的固定性。但税法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税制要素的内容也会因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而进行的调整和改革, 因此税法课程强调知识和内容的时效性, 这也决定了税法课程的教材应该实时更新。

4. 知识点的逻辑规律性。

税法课程, 由于其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 表面看来比较琐碎, 但从总体上来看, 各个知识点之间均存在着强弱程序不同的内在联系。例如, 税收实体法都是围绕着税法的各个构成要素对征纳税双方权利与义务进行规定, 具有一定的逻辑递进关系, 即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税率、税基、应纳税额的计算、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税款缴纳、税收优惠政策、纳税地点等税制要素。而税法教材中的各税种也基本是按照这一逻辑顺序安排内容的。

5. 教学的实践性。

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一般都定位于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深度、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教学应力求“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实践教学为基础”。

二、目前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在我国, 大多数会计学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大多采用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即授课地点固定、教材固定、教学方法“填鸭式”。一方面, 教师只注重税法知识的传授, 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充分的思考空间, 缺少互动。另一方面, 教师往往习惯于照本宣科而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不够重视, 结果是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境地, 导致学生的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异常薄弱。再者, 许多专业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 所以只能对税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讲解, 把讲授的重点放在各税种应纳税额的计算上, 对办税流程也不作讲解和展示, 使税法课程的学习变得简单和空洞, 缺乏互动性和实用性, 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力受到了制约。

2. 讲授内容缺乏内在联系。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专业教师一般都是根据教材的内容按照税种的先后顺序对单个税种进行独立讲授, 基本不去考虑各税种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于学生来说对税法中的各个税种的理解也是相对孤立的, 因此很难从企业的角度或从整体出发对各个税种进行把握, 更不可能从专业的角度联系到税法与会计两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

3. 重理论轻实践。

应用型本科所培养的应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 故税法课程教学也应当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并举。税收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 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就目前我国的高校的会计学专业的实际情况来看, 很少备有专门的税收方面的实验 (训) 设施。同时, 部分高校专攻税法方向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而有实际税收实务经验的教师且是少之又少, 这直接导致整个税法课程教学的重理论、轻实践, 在对各税种的讲授过程中, 学生没有实践操作的机会和实践操作环境, 很难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这一现状不可避免地弱化了学生对税收知识的实践能力, 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动手能力弱、创新素质低等诸多问题。

三、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 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 可以在继承传统的讲授法基础上,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 对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创新, 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 可以针对不同税种建立诸如“增值税办税业务”、“消费税办税业务”、“企业所得税办税业务”等教学工作项目, 每个工作项目都要进行从分散的经济业务原始凭证到最终的纳税申报表的数据的判断和归集等与实际工作中相同的过程。另外, 还可以采取分角色实训法, 由学生交替扮演不同企业、不同操作方式下的不同角色, 有利于实现学生从不同角度得到技能的全面训练,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一方面, 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会计专业的税法课程教师不但应该掌握扎实的税收理论知识, 还应具备丰富的纳税申报、会计核算和税收筹划等实践经验。学校应该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或业余时间到企业、税务部门进行顶岗实习或锻炼, 了解社会和相关行业的现状, 搜集原始数据和会计和税务资料, 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另一方面, 专业教师应加强相关科目的学习, 对于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教师而言, 不仅应掌握税法课程知识, 还应该掌握会计学、管理学等其他课程的内容, 做到讲授课程时不孤立, 能够对相关知识融会贯通。

3.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一方面, 学校应制定系统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并对实践教学的实施有效的监控。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要具有渐进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注重根据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就业素质的要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及时调整和拓展税收实践教学内容。另一方面, 将税收模拟实验引入会计综合模拟实验室。目前, 各院校的会计学专业都基本设有会计综合模拟实验 (训) 室, 在进行会计综合模拟实验时, 可以引入税法实验模块, 按照税款缴纳的流程, 让学生模拟不同行业的纳税人进行具体税种的纳税申报, 并实行岗位轮换。通过模拟实验,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媛光.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教学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3) :114-116.

[2]陈云兰.项目教学法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 2011, (3) :141-142.

上一篇:雪舞祥和散文下一篇:新党员参观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