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思考

2023-02-24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和相继问世的各版本新教材无论从教育理念、教材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方面都体现着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的思想, 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指明了音乐创新的方向, 提供了进行音乐教育改革的广阔天地, 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新理念

1.1 注重培育学生的兴趣

培养发展学生音乐兴趣, 终生享受音乐—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然而“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一普遍现象正反映了当今音乐教育中的突出问题。面对客观事实, 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审视我们的教学方式, 从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怪圈中出来, 把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 教师应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让学带着浓郁的兴趣, 走进音乐课堂, 以积极愉悦的心态去探索发现和体验音乐的美。

1.2 音乐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开发学生音乐潜能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 许多音乐课堂上, 教师总是把那几个自己认为“形象好、感觉好”的学生频频亮相在各个表演节目中去, 进行自我展示自我, 但在某一节公开课上, 一个学生举了不下十次手, 老师也没给他一次回答问题和表演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教育的不公平, 无论学生音乐天赋怎样, 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 我们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 而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美妙音乐中跳动着的音符, 就像音有高低长短一样, 正是由于它们的不同, 才成了一曲助优美的旋律。让我们的教师都来关注每一个学生, 热爱每一个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

1.3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音乐创造”作为基本理念, 提出这正是艺术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和创造过程。音乐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关注音乐实践, 关注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主要是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 在实践和创造中感受音乐带来的美和快乐。

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几个问题

2.1 高校音乐教育内容问题

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说:“要把这一套较为宽泛的学习内容纳入普通音乐教育的基础, 在世界上, 包括美国在内, 还没有几个地方可以对他们当前在这一点上的工作感到满意”。任何音乐技法的成熟, 都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保证。显然, 高校音乐课是不可能保证的, “淡化音乐学科知识体系”似乎成了必然认识。然而, 目前却不得不面临另一种尴尬, 即高校音乐。《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原来的“欣赏”部分整合为“感受与鉴赏”, 将原来的“唱歌、器乐、识谱与视唱听音”整合为“表现”。此外, 还增加了“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部分, 并谓之新“拓展”。这样, 音乐《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规定的音乐学习内容几乎涉及了音乐学科的全部。在这种情况下, 要做到学生能够在音乐学习方面掌握精深的知识和技法, 确实是一种奢望。

2.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兴趣动力问题

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主张“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来构建课程体系”以来, 这句名言似乎已成了真理。作为以音乐学科为业的我们的确曾经常常在犯一个错误, 即我们经常都在设想每一个学生每一节音乐课都会像我们自己一样热爱音乐, 我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所有学生也应该掌握。如果每一门课程都重视学生的兴趣, 每一节课老师都期望每一个学生甚至每一时刻都有兴趣, 那么, 兴趣果真能这样持久和广泛吗?因此, 人人也爱上音乐课。关于这一点, 可能还需要有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来说明。

此外,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音乐课的性质表述得已经非常清楚了, 即音乐课是大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既然是必修课, 那么, 即使有少部分学生不感兴趣也必须要学习的, 兴趣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动力。事实上, 学生经过一阶段学习后, 几乎有一半的学生就没了兴趣了, 如再继续进行一阶段的学习后, 有的学生甚至开始讨厌“音乐”。可见初时的兴趣与当他通过音乐学习而获得了一定的音乐成就时的兴趣是不能相提并论的。经验证明, 适当进行技能性的“艰苦”训练不但不会妨碍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反而会激发兴趣, 增强音乐学习的动力。因此, 要在我们思维的“屏蔽区”加强实践研究, 正确理解“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精神实质, 避免“以人为本”片面化。

2.3 音乐教学创新问题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实施, 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也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它的出台, 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对于我们的音乐教学来说机遇和挑战同样来得迫切。不难发现, 现行高校音乐教学中已出现了很多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 比如, 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内容的繁多与书本知识的过于偏重, 使教学脱离了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等等。甚至注重选拔和淘汰的武断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学本身都成了一种伤害。因此, 如何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自身建设, 如何创新高校音乐教学手段、方法、内容等, 完善高校音乐课程体系和结构, 推进审美教育的发展, 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3 结语

普通高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及实验教材的应用, 对整个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新教材强调了以审美为核心, 使学习内容多姿多彩, 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强调了, 音乐教学中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拓展其思维空间的同时, 要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方面, 为学生最终真正走进音乐,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文章分析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新理念, 并针对教育内容、兴趣动力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指导纲要,教育内容,兴趣动力

上一篇:氧化应激水平与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关系下一篇: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时代背景和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