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中职+本科‘3+4’”课程衔接教材建设探究

2022-09-11

2014年, 吉林省教育厅确定在部分省属高校和国家示范校及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中开展“3+4” (中职+本科) 试点工作, 中职与本科衔接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的是能够让中职教学中的技能优势与本科教学中的理论优势相结合, 最终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高级人才。

课程的衔接是“3+4”分段培养模式的核心, 是提高人才培养效率的关键环节。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 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媒介和教学的基本依据,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的创新性建设成为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构建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教材建设理论体系, 以指导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建设实践是改革的关键环节。目前, 我国各省份的“3+4”分段培养模式己初见成效。随着中职院校与普通高校衔接的不断深入,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几家大型出版社 (如人民交通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等) 已出版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相关教材的调研发现, 针对中职段、高职段以及本科段都有相应的专业课教材, 但主体内容基本一样, 只是深浅度略有不同。专门适用于“3+4”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衔接教材基本没有, 针对本科段学生使用的教材, 大多是鉴于普本学生的学习能力而编写的, 具有理论性强、概念多、分析层次多等特点。由于“中职+本科‘3+4’衔接项目”的学生在中职学段主要接受的是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 如果单纯地把普本学生使用的教材拿来用, 便会出现“有些基本授课内容的重复, 而有些授课内容又难度过大”等问题, 无法实现“让中职教学中的技能优势与本科教学中的理论优势相结合, 最终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高级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中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大部分都依据本校学生情况选定教材或者编写教材, 未考虑到“3+4”培养模式课程的无缝衔接问题, 致使出现教材内容重复、对本科生过于简单、对高职学生偏难等问题, 从而使“3+4”分段培养模式达不到预期效果。

一、中职+本科“3+4”衔接项目中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未建立教材衔接体系

中职与本科学历层次不同, 现有的各自的教材体系不符合“3+4”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 为了保证该人才培养模式的适用性, 需要对中职与本科的教材体系进行统筹设计。原有的中等职业学校选用的教材以“基础、易懂”为主, 实训教学以“实用、易学”为主, 从而达到为中小企业培养适用于基础岗位的技能型人才;普通高等院校选用或编写教材以涵盖知识“系统、全面”为主, 实训教学以“创新、应用”为主, 为中小企业和事业单位培养技术型人才。

(二) 课程标准未统一化

由于各专业课教材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 每个院校都以自我为中心、根据自身情况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制订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学大纲。在教材的选择、编写等方面随意性和自主性都较为突出。要通过“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中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必须注重专业教材的建设, 创新教材建设思路, 提高教材质量。

(三) 教材结构设计未能与时俱进

目前, 在各高等院校都比较倡导校企合作教学, 但“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中, 在编写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教材时, 仍然只注重教材所含内容的系统性与全面性, 没有足够考虑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教材只适用于课堂教学, 并没有达到培养既具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又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少有的项目式教学模式教材可谓是凤毛麟角, 即使是操作性很强的实训课程教材建设, 也没有真正达到与相关企业、行业的真实对接, 未能将企业、行业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任务, 未能将其真正列入到教学内容之中。

(四) 专业教材与人才培养方案脱节

“3+4”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培养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既具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又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直接手段, 而结合实际需要编写理论联系实际且具有职教特色的专业课教材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桥梁。在普通高等院校中,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教材都是由本校教师编写, 基本没有相关企业的专家参与其中, 致使编写的教材与岗位规范脱节, 学生从课堂所学到的知识与掌握的技能不能达到企业要求。

(五) “两学段”教师之间缺乏沟通

在“中职+本科‘3+4’”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 由于地域差异以及现今高等院校教师的工作现状等原因, “两学段”授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较少, 只限于项目负责人之间的交流。每一学段的教师都只熟悉本学段的相关知识, 对其他学段的知识和技能, 有的教师知之甚少或者不知。由于“两学段”教师未进行及时沟通, 中职学段与本科学段教材内容的选取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或中间脱节而联接不上, 从而导致本科学段教师讲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时, 难以把握课程的难易程度, 不能因材施教,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3+4”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路

在校企合作教学的过程中,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材体系建设时, 要从汽车制造、服务及维修企业的岗位需求入手, 明确本专业所需要开设的专业课程、设定教学内容与目标, 注重所用教材的实用性。“两学段”的教师要尽心尽力地投入其中, 针对不同学段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突显本学段的重点, 采用“递进”的方式实现分段培养专业课程的衔接。首先, 要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明确专业理论课的主体方向, 在制订专业理论课授课方案的过程中, 本着“好教、好学”的宗旨, 精炼教材内容, 切实落实“管用、够用、适用”的指导思想, 既要保证教材的可操作性, 又要体现先进性, 可以以虚拟仿真的形式降低课程难度, 提高授课效果。其次, 要及时更新“两学段”的相关内容, 减少重复的讲授。例如, 为了保证课程的无缝衔接, 虽然在中职阶段与本科阶段同时开设《汽车构造》、《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等课程, 为了避免出现相同内容的重复讲授,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考虑“两学段”的衔接问题。此外, 还需根据相关企业与行业需求对核心课程进行适当调整。“两学段”院校彼此间要保持经常联系, 定期交流,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最后, 可以“任务式教学”或“模块法教学”的方式编写教材。以“任务”或“模块”为载体,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导向, 按照任务描述或模块内容的结构体系进行编写。力求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国内外汽车专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相结合, 体现生产一线技术与管理实际。对于具体的授课内容, 按照难易程度对“任务”或“模块”进行细分, 简单的、量小的内容编入中职教材, 有深度的、需要其他学科内容支撑的则编入本科教材。

三、结论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教材衔接建设既要符合行业需求, 又要兼顾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优质教材的建设和应用, 是实现无缝课程衔接的关键, 是实现“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的充要条件, 也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

摘要:根据“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的特点, 针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结合在课程衔接中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确定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的新思路, 使之能够适应“3+4”分段教学模式, 培养出高水平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关键词:汽车服务工程,分段培养,教材

参考文献

[1] 任玲华.试析高职教育教材建设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8) .

[2] 梁代军, 葛维威.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 2013 (32) .

[3] 崔青峰.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创新[J].科技与出版, 2014 (2) .

[4] 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J].职业技术教育, 2014 (3) .

[5] 周平, 寇红平.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会计专业衔接教材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18 (15) :107-111.

[6] 王阳洋.河北省中职与本科“3+4”课程衔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6.

上一篇:"互联网+"思维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究下一篇:组织文化对图书馆竞争力影响效应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