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规划设计论文

2022-04-18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幅度扩招,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基本条件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因此,许多高校不同程度地进行着办学设施的扩大、调整、改建,采取的方式主要有:就地扩建、易地建分校、就地改造再生、易地搬迁、办大学城等。如何科学地选择校园建设的模式,合理地配置各项资源,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经济、和谐的生态校园,是每个从事校园规划设计与建设者的任务。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学城规划设计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大学城规划设计论文 篇1:

大事件建筑规划设计与城市空间协同发展研究

摘要:城市的建筑规划设计对于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规划设计保障了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活的舒适度。在城市有大事件发生时,往往会有地标性的建筑出现,这种建筑的规划设计需要对于城市有关联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实现城市空间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大事件;建筑规划;城市设计;城市空间

在城市的发展中,会有大事件发性,伴随着大事件会有许多地标性建设项目。所以在建筑规划设计要结合城市的发展,科学规划,实现空间的协同发展。

一、建筑规划设计的基本内容

建筑规划设计的基本内涵是:建筑规划设计人员根据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专业的判断和分析,对城市未来的空间结构、资源安排、功能布局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规划。首先,对城市布局进行科学全面的规划,充分的利用城市的可利用的空间,提升其利用价值,同时,要将城市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考虑,对城市的各项工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掌控,增加城市布局空间的利用度和科学性。简而言之,对于城市管理而言,建筑规划设计能够提升管理力度,推动城市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分支。

二、建筑规划设计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规划设计发展的不平衡

我国建筑规划设计要想实现经济发展,务必对空间资源与城市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由于我国建筑规划设计目标就是实现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共同发展,在实际的规划的设计中对于相关影响因素的把控不全,往往只重视经济的发展,忽视其他方面,造成建筑规划设计的不平衡现象。

(二)盲目追求国际化

现如今,建筑规划设计设计逐渐跟上国际步伐,但是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只是将“国际化”概念进行简单的理解,简单的进行大学城、新城、CBD区域的开发建设,并没有对城市现状进行分析和调研,单纯的根据城市产业和人口规模进行预测规划,造成城市土地的浪费。

(三)忽视环境的生态平衡

由于现在环境污染严重,导致当今城市居民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大。除此之外,生态环境也是作为对城市居住的适宜度的评价标准。因为传统经济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导致现如今的现状,尽管国家已经制定有关法律法规,但执行不到位的情况比比皆是,造成现代城市环境污染的恶性循环。

(四)规划缺乏前瞻性

对着现代科技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建筑规划设计和发展也需要进行适度的调整,不能只根据传统经验进行规划设计。现代城市的规划设计存在过度追求“新概念”,对于城市状况没有进行真实的考量和调研,造成城市发展缺少前瞻性。因此,要降低对城市发展影响的因素,对社会发展和未来人口进行科学的预估,保城市发展的顺利进行。

(五)一盲目追求“高”、“大”、“现代”、“国际”

现如今,大事件的发生让城市的产生典型代表建筑,这些建筑有时过于追求现代、新颖、造型等因素,忽略了当地文化、环境、风土人情等软性要素在设计中的融合,导致建筑千篇一律,千城一面或者新奇特建筑频出的现象。

三、建筑规划设计的具体措施

(一)科学合理的规划

对于建筑规划设计设计进行合理科学的计划,需要有关部门和设计技术人员之间进行和谐的协调工作,最终达到城市布局的合理科学的目标。同时,设计人员务必对城市的各个影响方面进行实地调研和分析,例如,城市的环境状况,经济发展情况等,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中,应该注意生态环境的破坏度,最大限度的降低对环境影响力,同时,要有创新的规划设计。最后,政府部门应该增加监督力度,提高规划设计方案的完美度。

(二)规划设计要有超前意識

建筑规划设计最主要的还是要对城市发展负责,将目光放长远,才能实现最终的政府和企业所需要的经济利益。所以,必须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对前瞻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增加城市资源空间的科学利用度,从而实现建筑规划设计的目标,增加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终,促进城市的长久发展和经济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务必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对于城镇规划设计的风格借鉴,提倡引进西方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理念的同时,禁止生硬的照文原搬,应该根据所规划的城市环境、风土人情等进行具体需求的设计,突出当地特点。所以,设计员务必在设计之前,应当深入当地,亲身体会,对当地城市进行详细实地认知、学习、考察和体验,形成符合当地特色的建筑规划作品。因而,建筑规划设计在城市发展趋势下解读的城市特色是在权衡城市发展和城市特色发展利弊的基础上,明确城市发展中有利于城市特色发展及阻碍破坏城市发展的因素,确定城市发展对城市特色的要求,对城市发展与城市特色之间的博弈进行全面认知。

(四)发展当地的历史文化

对于城市而言,文化遗产是该座城市的精神财富,是这座城市文化底蕴和特点的完美体现,具有宝贵的价值。因此,在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务必竭尽全力的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适当的引进规划设计中,增加城市的文化特色。同时,设计人员应该创新设计方法,结合时下的设计风格和理念,根据城市当地的发展情况进行设计和规划。

四、结语

在城市大事件发生的背景下,在建筑规划设计中,要实现城市空间的协同发展,要处理好城市的开发与发展,城市特色的挖掘和保护,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城市环境的融合与提升,居民的体验和互动的关系,因为随着大事件发生而产生的建筑,都是一座城市最好的对外展示名片。

作者:于海峰

大学城规划设计论文 篇2:

高等学校校园规划与设计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幅度扩招,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基本条件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因此,许多高校不同程度地进行着办学设施的扩大、调整、改建,采取的方式主要有:就地扩建、易地建分校、就地改造再生、易地搬迁、办大学城等。如何科学地选择校园建设的模式,合理地配置各项资源,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经济、和谐的生态校园,是每个从事校园规划设计与建设者的任务。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探索新时期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寻求其中的规律和共性。

一、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新的理论视角

1,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的概念与问题探析。

高等学校校园是一个独特的社区,通常包括教学区、办公区、学生中心、公寓住宅、礼堂、体育馆等,所有这些设施彼此靠近且联系紧密。高校校园还应该拥有自己的街道、广场以及开放空问,满足人们的活动和相互交流。校园设施规划是针对新建或改建的教学科研的服务系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作出分析、规划和设计,使资源合理配置、系统建成后能有效运转并达到各种预期目标。校园设施规划是一个新兴的综合学科,与城市规划、区域规划之间有雷同点,但又具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它与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模式发展的过程。

审视当前的校园规划设计,可以看到两点不足。首先是对于校园的规模、功能布局、交通联系等这些规划中的主要内容,至今基本还停留在定性分析的阶段,研究的方法手段主要还是靠经验作直观的判断,尚未实现从感性向理性的飞跃。缺乏对资料、数据进行深度加工和分析的技术和手段,难以做到科学的决策。其次是校园规划理论的不成熟。现代校园规划学科虽然受孕于社会学、经济学,但却成长在建筑学的摇篮之中。由于从事实际校园规划和建设工作的是一大批建筑师,因此在研究校园的功能结构、校园布局、交通联系、城市的互动关系及可持续发展时,仍然没有摆脱建筑学的范畴,习惯地把校园看成是一种扩大形式的建筑学,那就是建筑师设计单幢建筑,校园规划设计建筑群。事实上校园规划和建筑物具有本质的不同,校园设施规划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过程,具有开放性与可成长性。在大学发展的同时,应对校园设施的系统功能不断充实、扩展与完善,科学地调整规划目标,只有用工业工程学与系统工程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解决当代复杂的校园设施规划问题,才能驾驭校园设施规划的全局。

2,工业工程与系统工程视野中的校园规划设计。

工業工程(IE)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主要目标就是提高生产系统或服务系统的生产率。设施规划与设计是工业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对建设项目的各类设施、人员、物资进行系统规划与设计,用以优化人流、物流、信息流,从而有效、经济、安全地达到建设项目的预期目标。工业工程的历史发展表明,只有运筹学、系统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才使工业工程得以发展成为一个学科。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具有工业工程的4个基本职能:规划、设计、评价、创新。

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袭用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和使用的科学方法,高校设施规划设计具备系统工程的所有特征,同时,它又包含了系统分析的方法,用定性和定量的工具,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系统结构和系统状态的分析,提出各种可行方案和替代方案,并进行比较、评价和协调。系统分析的任务是决策人提供系统方案和评价意见,以及建立新的系统。对高校来讲,外部环境是国家对教育发展制订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以及相关法规;各省市对所属高校制订的地方法规;各高校所处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技等社会发展需求,它是不确定因素,对高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起着导向作用。各高校据此制订自己的发展目标,并以此作为学校设施规划设计的总目标,进行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确保学校学科发展的硬件支撑。上述系统涉及到高等教育学、经济学、工程技术学、建筑学、环境工程学以及管理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

博尔丁(KennethE,Boulding)指出:“世界走向未来是由于决策的结果,而不是由于规划的结果。”它意味着规划必须满足决策人和决策过程对信息的需要。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的成败,对高校的发展决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学科发展、教学和科研,影响到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环境。

从工业工程与系统工程角度看,校园规划设计主要包含了场址选择、物流、人流、信息流的规划设计以及设施布局的规划设计。校园规划设计的核心思想是“系统”与“流动”的概念,校园规划设计也要运用系统的概念与方法,设计好物流系统和信息系统。校园存在着两类流动,一类是物质性流动,即人流与车流;另一类是非物质性流动,即信息流。只有使物流与信息流相互之间畅通,少交叉或不交叉,减少迂回倒流,才能提高校园设施的使用效率,保证校园功能的实现。

二、现代校园规划设计的目标、原则和方法

1,目标。

校园规划设计是有目标的活动,不论是校园的新设施的规划还是既有设施的再规划,必须有本身的目标作为规划活动的中心。总的目标是使人力、财力、物力和人流、车流、信息流得到合理、经济、有效的配置和优化,保证校园功能的实现。具体的目标是:(1)有效地利用设施、校园空间和既有的各种资源;(2)减少车流、人流的迂回交叉;(3)缩短基建设施的建设工期;(4)力求设施的投资最低;(5)为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方便、舒适、安全的学习工作环境;(6)有利于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上述这些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最佳,有时可能互相矛盾与冲突,因此,要选择恰当的指标,利用多目标决策理论,选择合理的规划方案,达到系统带的总体目标最佳。

2,原则。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现代校园的设施规划设计应重视以下一些原则:

(1)功能集中式布局原则。功能的集中式布局适应了高校学科发展的综合化需要,并为不同学科的渗透沟通创造了条件。建筑集中布局还可以节省设备管线、道路的投资,提高设施的利用率,因而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2)近距离原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力求行人在建筑物之间的穿行距离最短。在校园内部,尽可能做到无论去哪里,只需步行5—10分钟的路程,从而提高日常工作、学习的效率。

(3)人车分离原则。在校园规划中,功能分区的核心问题是组织好校园内外的各种人流、车流。扩展步行系统,减少汽车污染,做到人车分流、互不干扰是大学校园交通设计的关键。

(4)标准化和模数化原则。为了校园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建筑空间要典型化、建筑面积和房间组合标准化,结构及构造模数化,这样就可以保证建筑单体或组合体随未来的需要而灵活变动,增强了建筑设施功能的兼容性。

(5)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原则。为师生提供安静、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休闲交往、娱乐的优美环境场所。

3,方法。

校园规划设计人员工作对象是复杂的教学科研的服务系统,需要进行调查、预测、分析、综合、模拟、计算、绘图、评价等活动,它需要规划师、建筑师、设备工程师、造价工程师以及学校决策者的通力合作。

在建设项目分析、投资分析和校园环境分析中,实质就是对校园资源的分析,首先对现有的建筑物进行评估,对于校园的可支配空间,以及与城市接口区的关系,主要解决以下问题:(1)适当地利用空间。配置各种建筑设施,建设数量等。(2)各种设施的临界空间位置关系和相互影响的模式,土地的使用强度,人流和车流的动态与静态研究,校园的环境分析等。(3)投资分析,主要是利用价值工程的理论,风险决策理论来分析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筹措渠道以及学校还款能力,资金使用阶段的分析和投资的风险评价。(4)各种设施的柔性分析。即未来的发展中,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数量超过规划数量,新技术和新学科的发展对学生数量的影响,教学改革对设施的影响等,必须预测各种设沲对这些影响的承受能力与极限临界值。(5)利用系统的多目标决策的各种方法综合分析、规划方案评价和确定规划方案。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战略,对高等学校校园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校园的设施规划中一定要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定位准确,标准适当,论证科学、充分,继取本校的发展文脉。要真正理解校园的根本使命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目的的表达,充分体现为一切学生服务拘宗旨,为他们营造一个有创造灵感的学习环境。

作者:佟昂泽 刘 玉

大学城规划设计论文 篇3:

城市中心区建设控制策略研究

摘 要:在城市中心区的规划设计中,因为其独有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活动双重聚集的特点,使得其空间的形态与城市其他地段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中心区空间的规划设计因为双重的目标压力下而具有了独特的形态,在经过一定的城市调查基础上,了解城市中心区的不同类型,并从用地、建筑、公共设施三方面探讨城市中心区建设的控制策略。

关键词:中心区;空间形态;控制要素

一、问题的提出

在城市中心区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投资各方的想法不同,外部的环境变化瞬息万变,形势政策也是变化不断,这样就在使得规划控制本身也同样需要进行相应的变化,在总体上把握法律的刚性,并且要考虑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方的不同需求,从而保证了中心区的空间形态具有灵活性和包容性。

二、城市中心区分类

中心区是各种公共设施的聚集的地段,各种公共设施的特点成为中心区划分的基础。公共设施的不同类型和特征,是根据公共设施所服务的对象及其服务范围的不同,还有不同的等级特点来确定的〔1〕。这样不同等级的公共设施通过其自身空间分布的要求和规模上的差异,进而形成了不同等级规模和空间区位的类型特征。

1.商务金融中心。以商业、金融、贸易、信息等商务类产业为主的公共服务中心。主要的功能是贸易信息、金融交易、商业服务等项目,购物、餐饮和公寓设施作为配套服务。一般占据城市交通最便捷的区域,这里土地稀缺、价格昂贵,使得商业建筑向上发展,明显的“纵向化”发展趋势,外部空间形态在整体上也出现了高层建筑的集聚。例如香港油尖旺区。

2.休闲娱乐中心。在中心区发展到一定阶段,休闲娱乐是必然的需求,由此产生新型的中心区类型。主要由休闲、娱乐、餐饮、一站式消费服务构成,在消费购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很多其他的主题活动,将购物、观赏、游玩的形式结合在一起,提升了中心区的核心价值。例如东京新宿歌舞伎町。

3.体育健身中心。以运动健身等服务功能为主,聚集形成的城市专项服务聚集区。通常以大型体育活动设施为核心,例如体育场、游泳馆、健身广场等,周边区域配备相应公共服务设施。例如济南奥体中心。

4.文化艺术中心。主要以文化、艺术产业聚集形成的专项服务集中区域。常以大型博物展览馆、音乐厅、电影院、剧院等设施为主导,在其周边区域配备一定规模的商业、餐饮等服务设施,作为社会最基本的需求产业类型之一,表现出强度较低、特别重视景观空间的特点。例如马来西亚海滨艺术中心。

5.行政办公中心。主要由行政办公、政府服务等特殊职能形成的服务集中区。由行政办公为主要导向,随着发展形成完善的服务产业,进而产生一系列的相关配套产业,在形态上会呈现出密度较低的建设模式。例如韩国大邱行政中心。

6.科研教育中心。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产业的聚集而出现的专项服务区。在巨大的需求下而隨之出现的是为此区域服务的大型公共服务中心,此种情况在国内的各大学城普遍出现。

三、用地控制要素

1.中心区用地结构

土地的利用在城市的布局重尤为重要,城市规划要确定城市土地利用的发展方向、徒弟的利用结构、土地的开发强度等。中心区的发展更应该鼓励其土地的综合利用,不但在平面的综合,还有竖向的综合等,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的利用,同时,提高了中心区土地的发展弹性和经营活力〔2〕。

2.空间形态构架

主要包含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分别对应城市的总体格局、街区的尺度及建筑的组合。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地段本身及其周围区域的特点,控制中心区的整体空间结构、景观风貌、建筑高度、街道尺度以及建筑形式等内容,例如对传统街道形式进行挖掘和整理;对建筑形式、体量关系进行相应控制等〔3〕。

3.开放空间分布

所指的是城市中心区的外部空间,包括软质环境、硬质环境、公园、休闲空间等。针对城市中心区的公共空间不足的情况,在进行中心区城市设计的时候,应该注意对开放空间的设计和引导。依据当地的城市布局特点和地段本身的特点,对地段内的公共空间进行设计和引导。例如公共建筑周围的硬质铺装,主要道路交叉口的绿地等,以创造出适宜、充满人气的休闲空间。

四、建筑控制要素

1.高层建筑分布

城市中心区的空间形态受许多因素影响,高层建筑就是其中之一,高层对于城市中心区的整体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从整体的视角去研究高层建筑布局的规律,通过城市设计方法来限定引导高层建筑的空间布局、高度、建筑立面、建筑形式、建筑组合等方面。在宏观方面处理高度分布,对相应的地段进行引导。在地段内部也要关注建筑的形式及高度。同时在重要街道的界面两侧,需要对高层的楼顶造型设计、檐口形式、开窗尺寸、建筑色彩等均进行一定得控制。

2.现有建筑改造

城市中心区的改造关键在于对现有建筑的更新,设计原则应从多个层面入手,如建筑肌理的传承、建筑风貌的协调、空间轴线的延续、街区功能的改进等,在宏观层面分析分区的特色和地段的自身条件,在微观层面考虑地段内建筑肌理、风貌、轴线等,对地段内的主要现有建筑制定适合的更新策略。如在传统的商业中心区内,对主要建筑的更新重点应放在风格、高度和材料等方面。

3.历史遗迹保护

具有一定历史的城市中心区常有很多历史遗产,保留了当地很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遗迹。在规划设计策略上应该尽可能的保护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突出城市特色,并对这些历史文化信息进行评价,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或开发导则。在对历史遗迹进行评价时,应听取有关专业人士的意见,从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依据评价得出的结果进行相应的保护和开发。

五、设施控制要素

1.道路交通组织

城市中心区的道路设计尤为重要,道路对于中心区有着骨架的作用,既能展示中心区的空间形态,又会影响人们对中心区的感知〔4〕。规划设计策略上应主要对道路的特点、道路的界面、交通的节点、道路的绿化、静态交通的组织和步行系统的设计进行指导。在宏观层面根据城市道路交通的规划和地段周边的交通情况分析,对主要道路的形式和界面进行控制引导,如塑造主要道路两侧景观特色,而且要对中心区内道路两侧的建筑界面进行相应控制引导,形成统一风格的界面效果。对于道路两侧的建筑高度要有所控制,其中裙房的高度也应统一,以形成有序的界面,从而创造出具有浓郁当地特色的街道景观效果。若城市中心区内有水系通过,那么滨水道路的设计同样要控制引导,滨水道路应结合自然景观设计,宜人的尺度是步行空间设计的关键。在中心区内道路设计的同时,要考虑停车需求,停车位的数量和停车方式的选择都应有明确的设计引导。

2.景观要素控制

城市景观要素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造景观要素,比如自然山水、公园游园、绿地系统、街道胡同、建筑物、雕塑和构筑物等,规划设计策略中应明确提出城市中心区景观的整体结构设计原则,确定中心区内重要景观节点、标志性景观、主要景观视线通廊、主要的观景点及城市天际线等。在宏观层面要考虑城市整体景观体系,对重要的景观节点、视线通廊和重要观点位置等进行深化设计,城市天际线的控制也尤为重要,不能忽视。

3.专项防灾体系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包括地下空间的利用、城市防灾工程、环境保护、人防工程等内容。城市中心区的地下空间应该得到充分利用,最大化地下空间的价值,规划设计策略中应提出相对应的指导要求,提高中心区内土地的利用效率。对中心区地段内的地下空间利用方式、出入口位置的选择等工程系统进行设计,尤其要加强地下空间人防设计的控制引导,根据地段内地下空间利用效率的区别,可以分别按照不同的强度进行开发。考虑每一个地段在整个地区中的位置关系,同时也要考虑到地段内的自然条件、地段周边的用地属性等内容,对其地下空间的形态、空间序列进行深入设计,对不同使用强度的功能区域进行相应的控制引导。

六、城市中心区调控策略

1.中心区调控方式

对齐齐哈尔城市中心区的存量资源进行深入的分析后,在此基础上划定重点为降低人口密度、增加绿地和停车设施〔5〕。依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定,对齐齐哈尔市的现行发展、适当发展和未来发展做出比较研究。确立不同的控制指标;从中心区的用地结构、建筑形式、公共设施面积的增长情况进行比较,通过对车辆出时间的记录、规划路网的容量、车辆总数量的统计等对比分析,提出交通控制要求,并对人口、建筑面积、绿地面积、投资等情况进行比较,最后对规划实施的结果进行预测。

这种对比不仅为齐齐哈尔市中心区的调控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思路,也从中心区综合利益出发,保证了中心区规划的可操作性。

2.增加绿化和开放空间

此策略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减少城市中心区新楼盘的建设,降低开发强度;其次控制开发建设活动,对开发项目中的实行强制规定绿地及开放空间,促进绿地建设;三是合理调整和布局绿地资源,形成良好生态格局;四是在开发项目中要鼓励开发商建设公共绿地,给城市绿化建设做出贡献,政府可以通过容积率奖励制度给予开发商一定得优惠;五是加强中心区内现有的零散绿地建设,鼓励采用灵活、多样的绿地布局形式,中心区内的绿地与中心区外的绿地相结合,逐步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同时可以考虑对居住建筑、商業建筑、庭院房屋等进行垂直绿化。

3.改善公共设施、做好配套设施建设

在城市中心区开发中要注意公共设施的规划,应该做到适当的超前,与其他规划同步进行,同时使用〔6〕。在城市中心区开发中应该依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尽力去利用原有的基础设施,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也为合理的确定建筑容积率与环境控制指标提供一定得依据。

4.中心区的历史文化保护

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功能更新的要求,城市中心区存在新旧共生、保护与利用并重。对齐齐哈尔城市中心区的历史建筑应依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严格按照保护规划中确定的绝对保护建筑、控制周边环境及环境影响范围进行控制。注重新老建筑的互相协调,保护历史建筑,维持已有的商业建筑和历史建筑的传统风貌,可以进行内部的更新,满足现代的使用要求,加强对中心区范围内的城市街道、广场等城市空间和城市肌理的保护,实行复兴传统街区文化,实现历史风貌与现代城市的有机结合。

5.控制中心区重要节点,营造个性的城市风貌

控制城市中心区内的重要景观节点建设。将城市中心区的广场、交通线出入口处、重要功能区的入口、重要历史人文景点等地段作为景观节点,结合周围建筑、绿地、公共设施,设计相应的景观标志,增强城市中心区的引导性和识别性,展示齐齐哈尔城市中心地区的美丽形象。在景观视线组织上,结合周围现状的景观资源,设计形成以人工景观点、自然景观点、景观廊道、景观步道交织的景观网络系统。地标是城市中心区中占有视觉支配的地位、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构筑物以及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已经为使用者共同认知的场所。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中心区内这些地标的视觉可达性,从主要道路、开放空间等留出必要的视线通廊,帮助人们在城市中进行定位,同时增强了城市中心区的方向感和归属感。在中心区对外交通通道两侧禁止建设住宅类建筑,应该以风格更加多样、灵活的公共建筑、广场、绿地等营造出宜人的城市景观,创造比例适宜的街道尺度,通过建筑形式、建筑高度、建筑体量等元素营造出和谐、优美的城市天际线。

结语

在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则编制过程中加入城市设计引导图则是一个重要的探索,考虑城市设计融入规划建设管理的可能性和实效性,也使复杂的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兼具控制性与灵活性,以及可操作、可管理的能力。将二维城市用地属性与三维城市空间形态结合在一起,通过分项控制系统,可以在把握整体形象的基础上提高中心区的空间集约利用程度和空间品质。

〔参 考 文 献〕

〔1〕杨俊宴.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2〕〔美〕西里尔·鲍米尔.城市中心规划设计〔M〕.冯洋,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吴明伟,孔令龙,陈联,著.城市中心区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4〕〔美〕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5.

〔5〕吕晓蓓,朱荣远,等.大都市中心城区城市空间资源整合的初步探索〔J〕.国际城市规划,2010.

〔6〕武思标,刘晓华,唐晓华.城市综合型居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探析——以宜昌市东湖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0.

〔责任编辑:孙玉婷〕

作者:韩博 毕明岩 邓琳

上一篇:设计素描广告学论文下一篇:通信计算机信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