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空间设计论文

2022-04-19

【摘要】基于当前高校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快,在全面践行教改要求以提升自身教学质量的同时,需要给予大学校园景观建设充分重视,以通过良好校园环境的打造来丰富大学校园的功能,切实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展现出大学校园中的人文精神。在此过程中,对于高校而言,如何与时俱进地来实现校园景观的有机更新,进而打造出独属于自身特色的校园景观环境,亟待解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校园空间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校园空间设计论文 篇1:

当代大学校园庭院空间设计探析

摘 要:庭院作为当代大学校园里一种常见的建筑空间形式,它不仅能为在校师生提供学习交往的公共活动场所,同时具有突显校园文化、丰富校园空间层次等多种景观作用。以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楼的内庭改造设计为例,对当前校园庭院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初步探讨大学校园庭院空间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大学校园;庭院空间;设计

一、大学校园中的庭院空间

校园庭院是师生们在课余闲暇时自觉聚集和驻留的公共交往空间,作为一种积极的空间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交往行为,也是联系教学楼与室外环境的过渡空间,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庭院的概念

“庭院”一词在我国汉字字典《玉篇》中的解释为:“庭者,堂前阶也”;“院者,周坦也”。由此可知,传统意义上的庭院多指由建筑物所围合出的相对开敞、平坦的室外露天场地,作为建筑的附属空间而存在。随着当代大学教育建设的高速发展以及学生们对信息传递、情感交往的渴求,校园中的 “庭院”从学生课间休憩、活动的景观平台逐渐演变成为了学生进行主动交流探讨的教育场所。

(二)庭院的类型

依据庭院在校园建筑中所处空间位置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前庭、内庭、中庭、后庭以及屋顶花园等;依据校园建筑对庭院围合程度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封闭式庭院、半封闭式庭院、开敞式庭院等;依据庭院空间属性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公共型庭院、半私密型庭院、私密型庭院等。

(三)庭院的构建原则

1.协调性

庭院不是独立存在的单元个体。它作为整个校园景观的一部分,其协调性不仅仅体现在庭院内部各组成元素之间的统一,更体现在庭院与周边环境、庭院与校园建筑在空间关系、设计风格上的协调一致。

2.多样性

多样性原则是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在校园庭院建设中的体现,目的是为了创造出更舒适、更便利、更人性的空间环境。可通过水景、廊架、景墙、台阶等设计形成多层次的庭院空间来满足师生的多种功能需求;或通过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多样化植物景观设计来满足师生的审美需求,提高空间使用率。

3.文化性

大学校园作为科学教育之阵地,其庭院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及艺术审美的前提下应突显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办学精神。文化内涵的表达主要指由具体人文景观上升至文化认同的师生情感物化过程,它可以结合学校所处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当地植被来展现校园“环境育人”的特色。

4.生态性

生态性一方面是指在遵循一定自然法则和艺术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充分发挥当地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来提升庭院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指结合庭院现状,因地制宜地运用生态材料、生态集水理念等来实现庭院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下校园庭院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包装设计艺术楼庭院的概况

包装设计艺术楼庭院位于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湖南工业大学新校区内,是包装设计艺术学院的下沉式内庭绿地,庭院四面皆由包装设计教学楼围合而成,封闭性较强。整个庭院呈长方形,南北向长约44m,东西向长约78m,规划面积约3432㎡。其中东侧与西侧分别设置了一个可连接校园道路的人行出入口,南侧与北侧分别设置了一个可通往教学楼内部的人行出入口,目前庭院内仅做了简单的绿化分割。

(二)包装设计艺术楼庭院现存的问题分析

1.庭院入口处设计不合理

庭院的东、西两侧虽然分别设置了人行出入口,但是西侧的人行出入口常年封闭不可通行,导致师生在日常上下课的人流高峰期时都拥堵在了东侧的出入口,而此处空间面积有限,缺乏可供分流的集散点及缓冲区。另外,该庭院的入口即包装设计艺术楼的入口,它作为由室外环境向特定教学环境转换的过渡区,缺乏一定的空间识别性及学院氛围的营造。

2.庭院空間使用率低

首先,从使用现状可知,庭院的功能及景观设施有待完善。如:整体布局缺乏中心主景及次要景点的设置,无法吸引师生视线聚焦或参与互动;缺乏如廊架、座椅、垃圾箱、雕塑等这些具有特定使用功能的公共服务设施,导致庭院使用功能单一,目前仅作为师生日常穿行的通道。其次,庭院中现有景观过于平铺直叙,缺乏横向和纵向上空间序列的变化以及障景、藏景等手法的运用,导致视线完全通透,整个空间之景一览无余,毫无吸引力和趣味性;再次,庭院内部的景观设计没有体现出该学院应有的艺术特色。

3.庭院铺装及积水问题

庭院路面的现有铺设为水泥基层,工艺粗糙且形式单一。夏季时,水泥硬质化铺面对于太阳热量的吸收、存储和反射致使庭院内地面的平均气温升高好几度;雨季时,缺乏雨水径流的合理引导,加之地面的不透水性和低洼不平导致雨水在短时间内无法排出,造成庭院内积水;

4.植物配置不足

首先,庭院内现有植物在绿化量方面虽然能基本满足师生日常学习需求,但植物品种单一,缺乏观花类、观叶类、观果类、闻香类等多种植物的合理配置,未能形成丰富的植物群落景观,也缺乏明显的季相变化,易造成师生审美疲劳;其次,植物景观的可参与性差,如庭院中配置了大面积的草坪作为绿化,经低矮的灌木丛围合后仅仅只能用来观赏。不但阻隔了师生与景观之间的互动联系,也大大降低了空间的使用率。

三、校园庭院空间的设计策略

(一)尊重场地,协调空间关系

明末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一书“相地”中谈到,“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如果能够依据不同的场地特征,充分发挥场地中的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做到“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就可称之为上选之作了。因此,对庭院进行改造设计时,必须要懂得尊重场地、善于利用场地环境。首先,要详细考察现有庭院中的地形、气候、水源、植被、土壤等。其次,还要有掌控全局的整体观,对围合庭院的校园建筑及庭院所处的周边大环境进行同样细致的分析,了解其对该庭院改造设计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从而做到“俗则屏之,嘉则收之”。

由于该庭院场地的特殊性,它作为四面皆由校园建筑围合而成的封闭型内庭绿地,使改造者不得不重视其与校园建筑在空间组织上的协调关系。例如,庭院的水平尺度与建筑竖向层高之间的比例关系,可直接影响庭院内部的受光面积,那么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就需要考虑阴性、阳性、中性、湿生等植物种植位置的合理安排;再如,现有庭院的南北两侧分别设置了一个可通往建筑内部的人行出入口,为了方便师生日常通行,假设将这两处以游廊的方式进行连通,就需要考虑内外空间的转换与渗透关系。另外,游廊的尺度及形式也都要与建筑体量及外观相协调。

(二)合理布局,完善空间功能

布局即庭院空间的总体规划,是根据庭院的性质、功能、主题、服务对象等,结合场地的具体情况进行扬长避短的设计构思,使构成庭院的各景观要素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则有机组织起来,形成相互协调的统一整体。

以该庭院为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布局改造:1.功能空间的划分与组织。根据师生日常功能需求的不同,结合人流的动静分区,将原本单一的庭院空间划分为如休憩、交流、观赏、通行等若干小空间串联组合的形式,划分的手段可以是景墙、花架、植物、铺装等多种景观元素。2.游览路线与景点安排。可在庭院的主体位置设计一個主要景点,周边相应地安排两至三个次要景点来与之形成相互间的对景或衬景。这些景点通过曲折有度的游览路线进行组织,达到步移景异的观赏体验,提高庭院空间使用率;3.景观空间的序列与景深。空间序列可分为开始—引导—高潮—尾声四个阶段,其展示主要依靠游览路线的引导。景深可以通过空间的对比转换、景观层次的收放重叠以及借景、藏景等手法的运用来实现。4.景观设施完善。庭院内景观设施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还可以组景、联系或分割空间、渲染氛围等。因此,在进行设施布置时,既要对庭院功能进行完善,又在设计风格上与周边环境保持协调。

(三)因地制宜,丰富空间层次

因地制宜是以顺应自然、利用自然、适当地改造自然为前提的。该庭院的用地面积虽有限,却可以通过景观的丰富变化和视点的转换,使观赏内容多样化。例如,在庭院入口处可采用“欲扬先抑”的设计手法,以视线隐约可穿透的景墙或造型植被对主景和高潮进行“障景”和“藏景”,再曲径通幽,营造深远的空间层次;再如,庭院地势过于平坦而缺乏空间变化,可借由微地形来创造丰富空间形态。

(四)寓情于景,提升空间意境

一座既有实用功能又富有魅力的校园庭院,它不仅仅需要功能布局的合理或景观层次的丰富,还必须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即人文之美。景观设计有三境,即生境、画境、意境,而校园文化内涵是通过生境之载体,达到画境之美来传达意境之灵魂。意境是经过提炼和升华后的诗情画意,可以由植物景观人格化后的精神传达特定的文化内涵,或由该庭院所在学院的人文底蕴来进行表现。

(五)结合生态,师法自然

当代校园庭院不仅仅致力于为师生提供优美的公共交往环境,满足师生的休闲、学习、交流等使用需求,它更多地被赋予了生态与节能之意义。当自然元素经过有主次、疏密、节奏、变化的艺术布局后,它就是最接近自然生态美的人工环境。这种艺术再现的“自然”在有效利用场地的基础上,通过与生态技术的创新结合,实现庭院景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例如,可将校园庭院设计为收集雨水的生态花园,利用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合理引导来自周边建筑与道路的雨水,通过绿地中土壤、微生物、植物的多重净化后下渗涵养地下水,同时将原有水泥路面改为生态透水铺装来增加雨水下渗,以解决庭院的积水问题。

四、结语

校园庭院空间的价值最终取决于它是否满足了在校师生的使用和发展需求,以及这种满足的程度。其设计需要在详细考察场地的基础上,根据师生的使用需求进行合理布局,并结合借景、藏景等多种设计手法因地制宜地营造丰富多变的景观效果,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正.造园意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郭融,王龙成,张乘萌.大学教学楼庭院设计初探——以山东农业大学5号教学楼庭院为例[J].住宅,2017,(S1).

[3]张艳颖,贺勇,曾伊凡.当代中学校园庭院空间特征与设计策略[J].建筑与文化,2015,(07).

作者单位: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作者:田甜

大学校园空间设计论文 篇2:

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空间设计的有机更新分析

【摘要】基于当前高校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快,在全面践行教改要求以提升自身教学质量的同时,需要给予大学校园景观建设充分重视,以通过良好校园环境的打造来丰富大学校园的功能,切实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展现出大学校园中的人文精神。在此过程中,对于高校而言,如何与时俱进地来实现校园景观的有机更新,进而打造出独属于自身特色的校园景观环境,亟待解决。本文针对如何实现大学校园景观的有机更新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校园文化;空间设计

在高校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强化对大学校园环境的重视程度,以通过良好校园环境氛围的营造为高校师生营造一个舒适的工作与学习环境,而通过大学校园景观的打造,则能够借助景观来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教育内涵质量奠定基础,同时在深化校园文化内涵的同时打造出良好的教育品牌形象。而在实际践行大学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高校尚未将人文精神理念进行融入,现有校园景观环境缺乏独特的文化气质,难以发挥出校园景观的价值,因而,这就需要针对如何实现大学校园景观的有机更新进行有效途径的探索。

一、大学校园的分类与景观的构成

(一)大学校园景观的分类

基于当前城市化建设进程逐步推进的背景下,很多大学生都被高密度城市建筑群所包围,加上开放空间有限,致使大学环境氛围相对较为压抑,难以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舒适宜人的环境氛围。与此同时,也正是基于当前城市发展面貌,使得大学校园在进行建筑的布局上受到了限制,进而也就对相应校园景观的设计产生了影响。而在高校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逐渐形成了传统校区与新建校区两种形式。其中,传统校区一般都能够将大学的发展历史展现在学生面前,文化底蕴较为浓厚,虽然在扩建与发展的过程中校园的空间形态产生了变化,但是历史环境的核心区域依旧得以保留与延续。而新建校区现有校园景观一般都较为单调,缺乏文化底蕴,难以呈现出校园文化内涵。

(二)大学校园景观的构成

景观是由物质空间、实体以及空间使用者共用组建而成的,而基于校园景观角度下,师生群体为校园景观空间的使用者,是师生进行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由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寝室以及食堂等实物融合而成,同时,校园文化理念也是校园景观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而要想实现美好校园景观的打造,则就需要以多种风景元素的有机融合来搭建出景观的整体,并要呈现出一定的景观设计理念与风格,提升景观设计的品质以营造出独属于高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景观,彰显出自身的校园文化特色理念。

二、大学校园景观实现有机更新的对策

(一)有机更新的原则

主要需遵循如下原则:第一,可持续发展性与生态性。当前,全面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步伐过程中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而对于高校校园的建设而言,同样需要基于绿色文明这一基础上来实现生态校园的打造,以确保实现绿色校园的建设。第二,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大学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接班人的摇篮,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因此,在校园景观的打造上则同样需要充分融入以人为本理念,展现出人文精神,同时要做到因地制宜,结合大学校园的实际来进行景观的设计,以实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第三,整体完善且突出重点。在景观的整体设计上,需要确保以完善的功能分区来保证大学运行的高效性,以构建出完善的校园空间体系,并且要突出景观设计重点,以彰显出校园景观的特色。第四,原生态性且经济合理。要确保校园景观的打造具备自然的质朴感,以原生态性为目标来营造出自然且和谐的校园景观空间环境,并要遵循经济合理性原则。

(二)有机更新的整体思路构想

第一,要实现校园环境的整体性。在针对大学校园景观进行有机更新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校园空间环境下整体与局部间的关系,在明确主次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的层次性融入,确保其能够与校园景观实现和谐统一,进而才能够确保校园景观具备和谐且自然之美。第二,多样性。在进行校园景观更新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兼顾传承与创新,在确保校园空间环境具备整体性与和谐性的基础上,实现校园景观的丰富性,以赋予校园以生机与活力。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景观空间的颜色、形态以及设计风格理念等进行合理设计,以促使校园景观基本多样性特点。第三,连续性。进行景观有机更新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景观空间内的布局具备一定的连续性,根据当前大学发展所处的阶段来进行景观的设计,并随着高校的发展来实现对景观的有机更新来确保新旧景观具备连续性,并能够彰显出高校的校园特色人文精神与文化理念。

(三)有机更新的内容

1.实现对空间形态的优化

校园景观的打造是集众多物质要素为一体而形成的,所以在进行校园景观更新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实现空间形态的变化,在优化校园空间布局的基础上,以当前校园空间景观的旋转为出发点,通过规划设计来明确目标,实现对校园功能区的合理划分,并明确轻重缓急,以循序渐进地来开展这一工作。在此过程中,空间布局的更新需要基于使用者这一主体的体验需求来开展,确保空间层次的合理搭建以实现自然的过渡,进而赋予景观空间以序列寓意;与此同时,要在坚持保护与延续的基础上实现动态更新。

2.实现物质要素的重新组合

在完善空间框架布局的基础上,需要对构成景观的各个物质要素进行更新设计,要针对目前校园的道路、节点等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进而才能够明确更新优化的思路与方法,在材料的选择与应用上,要确保与校园景观环境与文化内涵相适应,其中在轻质材料的选择上,需要针对乔木、灌木以及水池与草坪等的形状等进行合理设计,而在硬质材料上,需要针对铺地、扶手以及石景等的具体设计进行合理定位。同时,要在进行景观要素设计的过程中,结合景观的空间环境布局,确保能够在满足实际使用需求的基础上,迎合使用者的体验之需,并坚持人性化设计理念。

3.实现人文精神理念的充分融入

在校园景观的打造上,需要基于高校教书育之根本的基础,充分展现出校园的人文精神理念,要在营造出典型意象的基础上,结合师生群体的实际精神需求来赋予校园景观以美感,进而才能够在服务于教育工作的同时,以充满浓郁校园文化的读书育人来实现对学生精神的熏陶,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基础。每个大学都有着自身的座右铭,在进行景观更新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借助物质景观形式来充分体现出这一人文精神理念。

4.有机更新的具体对策

第一,借助校园景观的更新设计来实现校园历史文化的传承。在实际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强化对传统校园历史文化的重视程度,实现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借助优美的自然景观要素来展现出独属于大学自身的人文环境,进而展现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要实现优美山水环境的打造,并实现紧凑合理的布局,同时实现多层次开放空间的打造、丰富校园的绿化景观,将独属于大学自身的历史文化孕育到校园景观的更新设计之中,进而实现对大学历史文化的传承。

第二,要积极将创新理念融入到校园景观的更新之中。校园景观的更新需要在实现校园历史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实现理念的创新,积极将绿色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其中,以通过良好生态环境的打造来美化校园环境,进而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创建出舒适宜人的场所,并通过绿色校园的打造来实现和谐校园的建设。在进行生态校园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基于良性循环系统这一设计思路下,基于高校所处地域的特点,从校园整体景观空间环境角度出发进行生态布局,并在建筑与绿色景观的更新设计上坚持绿色环保理念。

第三,科学的选择有机更新的模式。基于校园景观有机更新下相应“有机”概念的提出,在实际进行校园景观更新的过程中,则就需要确保以合理的更新模式来充分实现内部事物的驱动力。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则可借助保护与改造模式、整体与局部、延续与联系、增添与整治这四个模式来实现校园景观的有机更新,在结合学校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合理选择相应的景观更新模式来确保实现大学校园景观有机更新的目标,为充分实现校园景观的价值与作用奠定基础。

三、总结

综上,在当前高校扩建的背景下,无论是在传统校区的基础上所开展的扩建行为,还是实现新校区的打造,都需要提高对校园景观的重视程度,实现校园景观的有机更新,以借助良好校园景观环境将独属于高校自身的文化内涵、精神理念等进行呈现,为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工作的开展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奠定基础。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需要在大学校园分类与景观基本构成的同时,基于校园景观有机更新的原则下,厘清整体更新设计的思路,并在明确定位景观更新内容的同时,实现有机更新对策的完善落实,为实现大学校园景观有机更新的目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佳佳.大学校园景观的有机更新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3.

[2]余菲菲.当代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3]杨丹.大学老校园道路景观更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4]宫铭.高校校园景观改造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

[5]张蕾.研究型大学校园空间形态规划设计研究[D].山东大学,2012.

[6]刘建现.基于文脉思想的美国高校校园景观文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2.

作者:何理

大学校园空间设计论文 篇3:

大学校园步行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摘要]对人性的整体范围的关注,是二十世纪后期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人性化已经在人类社会扩展为一套普遍而适用的评估标准,大学校园的步行空间作为校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建设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角度,校园步行空间的人性化必然是校园环境设计的一个关键评估尺度。

[关键词]大学校园 步行空间 人性化 设计

校园步行空间系统犹如人体的毛细血管一般分布于各种尺度的校园空间中,全面容纳校园的步行交通和公共生活,承載着校园文化交流和休闲生活,促进了校园活力。本文尝试以步行这个校园最基本的活动作为切入角度,通过分析校园步行空间的人性化特征,引导出校园步行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基本原则和设计要点。

一、关于人性化设计的思考

人的存在是场所精神的灵魂,同时场所也因为人的存在和使用而变得有意义。人性化设计就是以人为本,从人的具体需求、心理行为特征出发进行空间设计,达到精神与物质、人与环境的和谐,以满足人在空间中的活动需求为最终目的的设计思维模式,人是设计的中心和尺度。一切以人为中心、以人的需要、人的活动规律、人的自由创造为出发点,以实现与人密切联系的富有生命活力的环境为真正目标的设计,才是真正优秀的设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设计人性化和人性化设计的出现,完全是设计的本质要求使然,因此设计的人性化已经成为评判设计优劣的普遍准则。

大学校园内交通主要以学生上、下课和业余时间的步行以及骑自行车为主,而且这种交通具有规律性和同时性,尤其是在上、下课时,人流非常集中、密集。根据大学校园生活活动特征,校园步行空间可划分为交通性步行空间和生活性步行空间。交通性步行空间连接校园内部的建筑空间和活动场所等公共节点空间,满足各功能区之间日常人流活动的步行交通需求。生活性步行空间在解决校园步行交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容纳了普通空间的行人交流、休闲等多样性的校园生活。

二、大学校园步行空间人性化设计的原则及要点

根据大学校园的独特性,在人性化步行空间的设计实践中,我们主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大学校园步行空间强调的是以整体有机的网络体系发挥承载校园步行交通、生活的效能,步行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势必关联到其他校园空间构成元素,在校园进行宏观规划、设计时就充分关注校园的人性化策略,及早埋下步行活动空间人性化的种子。

2.适合性原则。学校建筑始终要体现其深刻的文化性。营造高品位的人文环境是校园环境设计的永恒追求。因此,与学校建筑构成整体网络的步行空间同样需要体现文化性这一特性。

3.可识别性原则。由于不同地理环境、地域文化、经济条件、主题定位等差异,大学校园步行空间环境应有各自的个性和特征,体现出个性化和特色。

大学校园步行空间的设计原则,车辆化设计应体现以下原则:

(一)突出文化特色

根据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化在人们的生活中,西方理论家称之为“丰富的生活质地”。校园步行的空间及形式属于非语言的文化符号之一,空间形式中包含着一定的意义或象征,对人的行为与个性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设计校园步行空间,实际上也是营造文化环境。在校园步行空间环境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文脉,体现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应考虑社会空间环境与历史文脉的协调,在设计中提取某些历史元素作为母题。

(二)明确设计价值取向、关注人的心理需求

人性化步行空间的特性“以人为本”是设计的最基本准则,从人的角度来看,人的行为模式、视觉感受、空间心理感受是设计的关键。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1.地面设施的人性化设计。校园的户外生活很大一部分是以步行空间为引线而展开的,因而地面与人的关系最为紧密,它构成的交通与活动环境是步行空间环境设施系统中的重要内容。

2.服务设施的人性化设计。服务设施主要包括休憩设施如座椅;卫生器具如垃圾桶;照明设备,电话亭等。

3.景观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步行空间的绿化工作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要考虑气候特点。如夏季炎热地区应首先保证绿化的遮荫。在注意景观的同时,要更多着眼于为行人留出足够的活动空间,营造惬意的休息环境和宜人的小气候。二是考虑行人活动方式和规律。大学校园内交通主要以学生上、下课和业余时间的步行以及骑自行车为主,在上、下课时,人流非常集中、密集。人流密集路段的绿化应结合实际情况为行人留出足够的活动空间。

参考文献

[1]斯卜尔兹著,王淳隆译.实存·空间·建筑[M].台北:台隆书店 ,1969.

作者:罗 彬

上一篇:视频服务器新特点论文下一篇:公共资源市场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