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鉴定人法律责任改革论文

2022-04-22

摘要:鉴定人出庭作证是法庭审判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鉴定意见的是否被法官采纳也关系到诉讼审判程序公正与否。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多方面的因素,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比例很低,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我国的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司法鉴定人法律责任改革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司法鉴定人法律责任改革论文 篇1:

新《刑事诉讼法》与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

【摘要】鉴定人出庭作证是对鉴定意见进行质证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长期以来,鉴定人拒绝出庭作证成为了司法实践中的顽疾。本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对鉴定人出庭作证做出了一系列新规定,对完善我国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鉴定人出庭;鉴定意见质证;新刑诉法

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已通过审议,新法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是1979年制定并经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修正的,长期的司法实践证明我国在刑事诉讼程序设计和职权配置理念上总体是科学合理的,能够实现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的目的,适应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实际需要。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人民群众司法需求的日益增长,法律固有的滞后性使得现有的刑事诉讼制度已经无法全面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近年来又屡现急需对刑事诉讼法进行进一步修正与完善的典型案件,修改完善刑事诉讼法的呼声越来越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按常委会立法规划的要求,对刑事诉讼法的执行情况和司法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目标。

本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中有不少涉及司法鉴定的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对现行《刑事诉讼法》与新《刑事诉讼法》的比较,探讨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问题。

一、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法律规定

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最早可以溯源于2000多年前,而现代司法鉴定制度的确立,始于1907年12月4日清光绪政府颁布《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以下简称《试办章程》)。《试办章程》颁布以后,改变了我国古代传统检验制度中“审检(鉴)合一”的重要特色,确立了“审判官”与“鉴定人”在身份上的“审鉴分离”制度,即鉴定人在诉讼活动中的法律地位由原来的审判主持者转变为诉讼参与人之一。在《试办章程》中,虽然无明文规定鉴定人需要出庭作证,但通过其第93条、94条、95条所规定的鉴定人“到厅费”、“川资”和“旅费”等可以看出,该法实际上已对鉴定人的出庭作证提出了要求。[1]

虽然学者已开始着手进行司法鉴定立法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但我国尚无统一的司法鉴定法,有关刑事诉讼程序中鉴定人出庭作证的规定散见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

《决定》第11条:在诉讼中,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的,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鉴定人应当依法出庭作证。

《刑事诉讼法》第156条:证人作证,审判人员应当告知他要如实地提供证言和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要负的法律责任。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经审判长许可,可以对证人、鉴定人发问。审判长认为发问的内容与案件无关的时候,应当制止。审判人员可以询问证人、鉴定人。

《刑事诉讼法》第157条:公诉人、辩护人应当向法庭出示物证,让当事人辨认,对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应当当庭宣读。审判人员应当听取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具体规定》第13条:鉴定人应当出庭宣读鉴定结论,但经人民法院许可的除外。宣读鉴定结论后,公诉人经审判长许可,可以向鉴定人发问。当事人和辩护人也可以请审判长向鉴定人发问或者经审判长同意直接发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46条规定了询问鉴定人的规则:(1)发问的内容应当与案件的事实有关。(2)不能以诱导的方式提问。(3)不得威胁鉴定人。(4)不得损害鉴定人的人格尊严。

二、鉴定人出庭作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以上法律条文虽已构建了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但这些原则性规定过于宽泛,因此司法实践中大量经过鉴定的案件在庭审中并无鉴定人出庭作证,不符合证据非经质证不可采信的规定。

不仅如此,我国三大诉讼法对于鉴定人出庭作证都缺乏操作性较强的具体规定和强制性要求,导致鉴定人拒绝出庭作证已成为司法实践的常态,鉴定人以各种理由拒绝法院的出庭通知,而法院也予以默许。如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普通程序刑事案件,鉴定人出庭的只占法院通知人数的3%,而民事案件鉴定人出庭率也不到总数的5%,至于基层人民法院开庭案件鉴定人出庭率则更低,在某些偏僻地区甚至从来就没有鉴定人出庭作证。[2]笔者认为鉴定人不愿出庭作证主要有如下原因:

首先,法律对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的规定不健全。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鉴定人出庭作证的规定仅属原则要求,缺乏应当如何出庭作证、接受质证以及拒绝出庭的法律后果的规定。一方面,法律基于证据须经过查证属实才可作为定案依据规定了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另一方面,法律却在条文表述上许可了鉴定人也可以不出庭作证。这一自相矛盾的规定成为实践中鉴定人拒绝出庭作证的借口。此外,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程序规则和拒绝出庭作证的强制性措施亦是法律上的空白点,使得鉴定人出庭作证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措施,没有程序上的制约,缺乏对未按时、按要求出庭的鉴定人的行为规制,无需承担未出庭质证的法律后果。另外,法律未建立鉴定人出庭作证的保护和报酬求偿规定,使得鉴定人空有出庭作证的义务而无相应的权利,鉴定人难免在繁忙的检案工作中产生不愿意出庭作证的心理。

其次,法院过度信赖鉴定意见。鉴定意见是法定证据种类之一,是鉴定人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对诉讼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做出的鉴别和判断,非经质证不可采信。需要鉴定的都是诉讼中的专门性问题,一般人无法直接做出判断,因此需要鉴定人利用专业知识和能力对其进行科学解释。长期以来,法院和当事人片面地认为鉴定结论是正确的,鉴定人就是科学的法官,高度信赖鉴定人,导致“打官司就是打鉴定”。在这种观念下,鉴定意见作为鉴定人给出的结论本身足以说明问题,鉴定人出庭作证与否并不重要,与案件审理结果也无直接因果关系。这一误区随着《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颁布得到纠正,“鉴定结论”正式改为“鉴定意见”,小小两字的修改意味着巨大的进步。

最后,鉴定人不具备法律专业背景。鉴定人能解决鉴定问题,却往往不具有法律专业背景。实践中,遇到必须出庭的案件,许多鉴定人往往以工作繁忙为由,跟法院协商选择以书面说明的方式予以变通,法院也大多许可这一做法。更有甚者,提前打好招呼希望律师不要在庭上“为难自己”,这些不严肃的行为均不符合法律规定。鉴定人出于庭上交战的未知往往惧怕出庭作证,这也印证了现有法律对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具体程序规定的阙如,导致鉴定人长期不重视出庭作证。

刑事诉讼程序强烈的公权力色彩使法官出于打击犯罪的目的往往忽略鉴定意见的主观因素,即使鉴定人未出庭接受询问和质证也不会因此弱化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因此,我国急需通过刑事诉讼法的修正逐步完善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三、新《刑事诉讼法》对鉴定人出庭作证的规定

新《刑事诉讼法》在保留原规定的前提下,还对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做出了如下规定:

第186条: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并且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异议的,或者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出庭作证。人民警察就其执行职务时目击的犯罪情况作为证人出庭作证,适用前款规定。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的,或者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经人民法院通知,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187条: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证人应当出庭作证。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按人民法院通知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证人没有正当理由逃避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情节严重的,经院长批准,处以十日以下的拘留。被处罚人对拘留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鉴定人出庭作证,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第191条:法庭审理过程中,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权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法庭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作为证人出庭,就鉴定人做出的鉴定意见提出意见。法庭对于上述申请,应当做出是否同意的决定。

首先,对于鉴定意见的证据效力,如果鉴定人拒绝出庭作证,其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根据。其次,应当出庭的鉴定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出庭的,法院可强制其出庭,情节严重的可处以拘留。再次,对于鉴定意见,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由有专门知识的人作为证人出庭,就鉴定意见提出意见,这就可以避免法官及当事人由于缺少专业知识而一味只能“打鉴定”的顽疾。新《刑事诉讼法》规定了鉴定人拒绝出庭作证时其本人以及鉴定意见应承担的法律后果,从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有利于实现诉讼程序公正,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新《刑事诉讼法》的一系列规定具有进步意义,一方面适应了司法实践的迫切需求,一方面也为其他两大诉讼法提供了借鉴意义:

首先,鉴定人出庭作证是对鉴定意见进行质证的必要条件。如果鉴定人无法出庭作证,那么鉴定意见就无法像其他证据一样接受法庭质证。虽然鉴定事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也难免受到鉴定人主观因素、自身职业道德以及鉴定程序合法与否的影响,如果不经质证而全部直接采信,则有悖于诉讼程序公正的价值理念。诉讼中的另一方当事人也可能因此对鉴定意见产生不信任的合理怀疑,这将可能导致案件重复鉴定、久拖不决、案结事不了,不利于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与政治效果的统一,也造成了极大的司法浪费。

其次,鉴定人出庭作证是鉴定人参与诉讼的核心环节。鉴定人为保证其所做出的鉴定结论支持的一方当事人完成诉讼,理应出庭作证,接受法庭的交叉询问,证明其鉴定过程的合法性及结论的科学性与真实性。鉴定人接受委托进行鉴定往往只是其参与到诉讼程序中的开端,鉴定意见要作为证据被法庭最终采信,则必须由鉴定人出庭作证。如果鉴定人不出庭作证,法官只能宣读书面的鉴定意见,难以从证据角度对鉴定意见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做出准确审查,不符合证据学原理,无法保证诉讼程序顺利进行,无法兼顾公正与效率。四、结语

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是鉴定人参与诉讼程序的关键环节,新《刑事诉讼法》对我国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具有重大意义。但我国鉴定人拒绝出庭作证的现象长期存在,要真正实现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正规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国的鉴定人既不同于英美法系国家的专家证人,也不同于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官助手,其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应予以明确。在此前提下,司法鉴定人的权利,义务与法律责任要进一步细化。一方面,需要明确规定鉴定人依法享有的执业权利,为鉴定人正常执业提供法律保障,包括鉴定人出庭费用保障、人身安全保障等;另一方面,还要规定鉴定人的法定义务以及违反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3]

“十二五”期间,司法鉴定体制机制改革将向纵深推进,本次修正必将更好地在《刑事诉讼法》的施行过程中发挥司法鉴定的正向作用,同时为其他两大诉讼法提供借鉴意义,为保障司法公正做出贡献,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司法鉴定制度。

参考文献:

[1]拜荣静,王世凡.司法鉴定程序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244.

[2]拜荣静,王世凡.司法鉴定程序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247.

[3]杜志淳.刑诉法修改与司法鉴定[N].法制日报,2011-8-31.

作者:王楠

司法鉴定人法律责任改革论文 篇2:

我国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研究—以刑事诉讼为视角

摘 要:鉴定人出庭作证是法庭审判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鉴定意见的是否被法官采纳也关系到诉讼审判程序公正与否。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多方面的因素,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比例很低,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我国的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

关键词:鉴定人;鉴定意见;出庭作证

一、新刑诉法关于鉴定人出庭制度的规定

1.关于鉴定人保护问题的规定

《新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二条规定是新增的条文,它从不同的方面解决了鉴定人的人身安全问题。首先从可以采用特别保护措施,只要是与危害国家安全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以及毒品犯罪等和与这些犯罪有着相当严重性的犯罪,都可以采取特别保护措施。还规定了公检法三机关应采取什么保护方法来保障鉴定人的安全问题。

2.关于鉴定人的所用费用的补偿问题的规定

新刑诉法第六十三条这一条款可以看出,只要鉴定人出庭作证,沿途所消费的费用,我国都要给予补助,即使对于证人在消费过程中没有发票,司法机关也要给予补偿,加上在证人出庭作证期间,证人所在的单位不得以证人没有按时工作而克扣工资及其相应的福利待遇。

3.对于鉴定人不愿出庭的问题规定

新刑诉法第187条做了重大的修改,第三款明文规定了在审判过程中不论是谁如果对鉴定意见提出了异议,法院就必须要求鉴定人出庭作证,在鉴定人接到法院的通知后,鉴定人应当出庭而不出庭的,法院就不能把鉴定意见作为定案的依据。第188条规定了法院可以强制除了被告人配偶,父母,子女以外的证人出庭作证。要明确区分这两条规定,强制出庭只是针对证人,不能针对鉴定人和被害人。对鉴定人拒绝出庭作证的制裁措施只停留在了行政性上的,没有涉及到民事和刑事领域的措施,所以新刑诉法对鉴定人不出庭应该增强其强制性。

二、出庭作证司法现状

在我国,鉴定人不愿意出庭,这就造成了出庭率极低的现象,究其原因首先因为我国立法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尤其是在刑事案件中,这种弊端更加显著。在我国,实际上几乎90%以上的刑事案件都涉及到司法鉴定。然而,其中绝大多数鉴定意见都是由控方提交给法庭,并以宣读鉴定结论的方式进行调查,鉴定人出庭率极低,一般不会超过5%。例如,有的省市,鉴定人的出庭率甚至不到1%,以2003 年吉林省高级和各中级人民法院司法鉴定机构受理的司法医学鉴定为例,全省两级法院的司法鉴定机构共完成法医鉴定2153件,其中鉴定人出庭参加庭审质证的为17件,出庭率为0.8%。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鉴定人出庭率低是刑事诉讼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尽快完善法律。

那么鉴定人出庭率低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从以下方面讨论。

1.受我国职权主义审判模式的影响。我国法院审判的改革主要是规范质证制度,完善这一制度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证人出庭。作为诉讼参与人之一的鉴定人,在我国职权主义审判模式的影响下,其诉讼地位明显高于其他诉讼参与人,被视为法官的助手,所以他们的建议大多数法官也是深信不疑的。

2.对于鉴定人答应出庭作证后,有没有补偿的法律问题。我国的刑诉法虽然对鉴定方面有了一些规定,但是在鉴定人出庭作证期间他们的经济损失怎么补偿,他们奔赴法庭的路途的差旅费等应该怎样清算,这些方面都没有详尽的规定,鉴定人就会感觉自己没有保障。

3.新刑诉法只是做了原则上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在规定鉴定人有出庭作证义务的同时又说了鉴定人也可以不出庭作证,以及没有明确不出庭作证的鉴定人所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这是很矛盾的。自然也会让一些人钻法律的空子而不去出庭作证。

4.一些鉴定人害怕被打击报复,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由于鉴定意见会成为法庭审判的依据,影响着被告的定罪量刑,如果被告人因为鉴定意见而被判刑或轻或重,都会威胁到自己以后的生活和家人的安危,法律对这方面的保障不够。

三、我国鉴定人出庭制度的完善

1.必须要求鉴定人在审判中对鉴定意见提出来的疑问亲自出庭予以说明,必要时要强制其出庭,对鉴定人不出庭作证的情况要严格的处罚,明确其责任。还可以借鉴国外做法,可以对无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鉴定人给予行政处罚并要求其退还鉴定费用、赔偿当事人因此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情节严重的(如无正当理由三次不出庭作证的,或不履行鉴定人义务的),注销鉴定人资格。

2.建立健全鉴定人出庭补偿和人身安全保障制度。对于鉴定人的一些费用和鉴定人出庭所耽误的时间做一定的经济补偿,笔者认为,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个别地区进行“奖励”活动。对于鉴定人的人身安全问题,我们也要采取措施保护他们。公检法三机关不仅要对鉴定人的安全负责,还要对其近亲属的安全赋予保障。轻微侵犯的可以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制裁。严重到构成犯罪的要依据刑法给予相适应的惩罚。也可以在给鉴定人送达出庭作证的通知时,附办“人身意外保险”,以提高和明确鉴定人的职责待遇或者社会地位。

3.在刑事开庭审判前把证据公开,让双方都能在这个时间段有机会查看鉴定人的鉴定意见,这样就可以提前知道辩方是否对鉴定意见有疑义。也就是建立证据开示制度。如果对鉴定人对提供的证据有意见的话,可以要求鉴定人出庭来解释。在鉴定人出庭时,审判长要审查鉴定人是否具有进行鉴定的资格和他们是否对鉴定这方面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鉴定人和诉讼参人是否具有利害关系等的回避情形。

参考文献:

[1]王美丽,也谈司法鉴定的法律完善. 公安大学学报,2000(5).

[2] 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56.

[3]胡忠国,詹德忠.我国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现状及原因剖析.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3).

[4] 柯昌林,鉴定人出庭作证问题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11(3).

[5] 孙叶群,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杨阿丽(1989-4),女,贵州民族大学在读研究生。

作者:杨阿丽

司法鉴定人法律责任改革论文 篇3:

司法会计鉴定工作质量探讨

摘 要:涉及司法会计鉴定的案件多与经济纠纷和经济犯罪有关。司法会计鉴定意见一经被采信,将作为诉讼证据,对司法公正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司法会计鉴定工作质量问题的研究也就尤为重要。鉴于此,通过对司法会计鉴定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从司法行政部门、司法会计鉴定协会、鉴定机构及鉴定人几方面提出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司法会计鉴定;规范;质量

司法会计鉴定是指鉴定人运用司法会计鉴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法律事项中涉及的相关财务会计事实进行鉴别、判断,并向委托人报告的一项社会专业活动。司法会计鉴定工作的优劣程度即司法会计鉴定工作质量。对司法会计鉴定进行质量控制,有效地保障了鉴定意见的客观、真实,有利于防范鉴定风险,也为其工作实现规范化提供了重要保证。

一、司法会计鉴定工作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司法会计鉴定证据不科学

司法会计鉴定证据是做好鉴定工作的重要条件。鉴定工作中时常出现以下几个问题:证据来源不合法。鉴定证据不是由鉴定部门依照规定的程序去收集和验证的;鉴定证据不充分。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撑鉴定结论;证据相关性缺失。把一些与鉴定标的不相关,或者形式上相关实际上不相关的事实或资料作为鉴定依据。

(二)司法会计鉴定程序不合规

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司法会计鉴定要求太笼统,超出鉴定人员的职责范围;有些鉴定机构直接根据当事人的委托,进行司法会计鉴定,启动程序不合法;有些鉴定机构收到委托书后即予受理,而不是收到检材并进行审核后才决定受理,就容易出现当事人不愿积极提供检材或拒绝提供检材的情况。

(三)司法会计鉴定报告不规范

司法会计鉴定报告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语不准确。鉴定报告中经常会出现“基本”、“我认为”及一些或然用语,如“不排除虚增收入的可能”;二是格式不规范。受审计思维的影响,将司法会计鉴定报告与审计报告混淆;三是司法会计鉴定意见超出了鉴定的内容。某些鉴定报告直接描述某某贪污、挪用多少公款等。

(四)司法会计鉴定重新鉴定率高

现实中,涉及财务会计问题的经济案件,常因案件双方当事人严重抗议,拒不接受鉴定结论而要求多次重新鉴定。某一案件曾进行四次以上的重新鉴定,且重新鉴定结果相差甚远,鉴定质量成为双方当事人质疑的焦点,使得案件迟迟不能审判。

二、司法会计鉴定工作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司法会计鉴定环境的影响

司法会计鉴定环境是司法会计鉴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综合体。笔者将其分为法律环境和社会环境。从法律环境来看,“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法律环境能够鼓励、支持鉴定人员客观公正地进行司法会计鉴定。目前,中国司法会计鉴定人资格制度、工作标准等还不完善,不能对鉴定工作进行全面的规范;从社会环境来看,如果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司法会计鉴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则在舆论的支持下,鉴定人员必将认真完成鉴定任务。而中国司法会计发展起步较晚,大众对司法会计鉴定都不甚了解。

(二)司法会计鉴定主体的影响

本文使用的司法会计鉴定主体是狭义的司法会计鉴定主体,即司法会计鉴定的实施主体,包括司法会计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司法会计鉴定主体的执业水平、独立性、风险意识都会对司法会计鉴定工作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1.执业水平。司法会计鉴定人一般要懂法律,通会计,知审计,但针对某些特殊行业,如汽车、计算机等,行业知识也必不可少。在接受委托时,司法会计鉴定主体应考虑其执业水平是否与委托要求相匹配,也就是说,鉴定机构及人员能否胜任被委托的鉴定事项。只有这样才能在司法会计鉴定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说鉴定人员的执业能力是司法会计鉴定工作质量的基本保障。

2.独立性。实务中,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实质上,司法会计鉴定主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独立性缺失。比如,鉴定人存在法律规定需要回避的情形而未回避;鉴定过程中收受贿赂;违约违法成本过低,导致鉴定人法律意识淡薄等。鉴定主体独立性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鉴定报告的可靠性。

3.风险意识。强烈的风险意识能够敦促鉴定人员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目前中国大部分司法会计中介机构没有严格的司法会计鉴定风险控制程序,也没有相关制度对鉴定人的鉴定行为做出规定。部分鉴定机构管理水平较低,没有定期对鉴定人进行有效的司法会计鉴定风险的培训和教育。司法会计鉴定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导致鉴定工作不规范,从而影响鉴定工作的质量。

(三)司法会计鉴定资料的影响

司法会计鉴定资料是存在于各种载体上与鉴定事项有关的记录。司法会计鉴定人员就是通过这些鉴定资料对案件所涉及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鉴别、判断。现实中,由于公司内部管理不善,造成财务管理混乱、会计记录不真实;委托人对司法会计鉴定方面的知识不了解,导致所送检的材料不充分;当事人不予积极配合,完整、真实的财务会计资料难以获取。司法会计鉴定资料的质量无从保证,势必影响鉴定工作的质量。

三、司法会计鉴定工作的质量控制措施

(一)司法行政部门层面

1.严格司法会计鉴定机构及人员的准入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议》未对鉴定人员具体资格标准加以明确,导致其执业能力良莠不齐。对此,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鉴定主体资质标准:一方面,由各省司法厅指聘具有一定资质的司法会计鉴定机构执业;另一方面,司法会计鉴定人员考试制度可以借鉴当前已经成熟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和司法考试制度。只有通过系统的考试,相关人员才能取得鉴定资格。司法会计鉴定资格的明确是对鉴定人执业素质的一种保证。

2.切实落实司法会计鉴定人负责制。法律法规只对故意虚假鉴定的行为做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规定,对诸如因鉴定技术手段或方法不当等引起的错鉴行为尚无处罚规定。相关部门应尽快健全司法会计鉴定人负责制度,完善错鉴行为的处罚规定。就鉴定人员流动性大导致鉴定人负责制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应当强调鉴定人的登记管理,在鉴定人名册公告中增加鉴定人错鉴的情况,建立鉴定人员诚信档案,并随着鉴定人名册的公告,增强社会公众对鉴定人的监督。这样可以加强鉴定人的责任心,有力地保障司法会计鉴定工作的质量。

3.加大司法会计鉴定意见的质证力度。强制要求司法会计鉴定人出庭作证,明确规定出庭参加质证是司法会计鉴定意见被采信的必须环节。若司法会计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不被法庭采信,应在鉴定人名册中进行公示,以强化社会大众对鉴定人的监督。这无形中就给司法会计鉴定人施加了压力,避免其随意出具司法会计鉴定报告。

4.建立统一的司法会计鉴定技术规范。建立统一的司法会计鉴定技术标准,从法律层面上对受理委托手续、检材交接手续、检验方法、论证方法和鉴定文书表述等进行规范,能够切实保证鉴定活动顺利进行。我们认为,应当由司法部门牵头,会同财政部门并在司法会计鉴定协会的协助下制定专门有针对性的《司法会计鉴定准则》。

(二)司法会计鉴定协会层面

目前,各省市纷纷成立司法鉴定协会。我们认为在司法鉴定协会下设置司法会计鉴定分会,加强其对鉴定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的管理。司法会计鉴定分会应当建立和健全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创新和丰富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同时,司法会计鉴定协会可以借鉴注册会计师和律师行业管理的成功经验,整合行业资源,加强各地协会间的交流,组织相关的科学研究。通过这些措施,鉴定人无论在业务技能还是在风险意识上都会有较大改善。

(三)司法会计鉴定机构及鉴定人层面

1.提高司法会计鉴定能力。由于司法会计鉴定业务的复杂性,就要求鉴定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清晰的逻辑思维及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提高司法会计鉴定人员的执业能力,首先,鉴定机构要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制度,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其次,强化对其任职资格的年度检查,如执业情况、诚信记录、继续教育完成情况等。同时,鉴定人员要自觉地加强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加强自身的实战磨练,提高职业判断力。

2.保持应有的独立性。提高鉴定机构及人员的独立性,首先应规范委托费用的支付方式,考虑由财政列支,检察机关技术部门负责支付。其次,司法会计鉴定机构应努力做大做强,减少由于经济压力对独立性产生的影响。再次,司法会计鉴定主体应协调好诉讼业务与非诉讼业务之间的关系,如司法会计鉴定人曾为当事人提供直接影响案件鉴定意见的其他服务,为避免自我评价,就不应再作为其鉴定主体。当然,加大对司法会计鉴定业务中不当行为的处罚力度,也能促进鉴定人员保持独立性。

3.加强风险防范意识。面对日益完善的法制环境,鉴定机构应客观看待鉴定业务,权衡利弊。鉴定人对超出鉴定范围的鉴定要求,或对鉴定所涉及的财务会计问题不熟悉,都应拒绝鉴定。同时,加快司法会计鉴定中介机构体制改革,将有限责任制改革到有限责任合伙制度上来,使鉴定机构能够积极主动地建立起风险防范和质量控制机制。此外,司法会计鉴定意见三级复核制度的建立,也是加强鉴定机构风险防范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当鉴定工作基本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对形成的工作底稿进行复核。之后由部门经理对工作底稿中重要鉴定证据、重要程序的执行等进行再复核。主任会计师复核则作为最后一级的复核,它是对鉴定过程中发现的对涉案财务会计问题有影响的重大问题及重要工作底稿进行复核。经过三级复核,将大大减少人为的工作误差。

参考文献:

[1] 陈旭东.司法会计鉴定实务中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司法鉴定,2009,(2).

[2] 赵如兰.司法会计鉴定的基本理论框架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3] 侯伟.司法会计鉴定质量控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责任编辑 安世友]

作者:王瑞 余贤娟

上一篇:煤矿机电安装要点及控制论文下一篇:E-mail 营销战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