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司法改革论文

2022-04-15

摘要:司法改革的目的是最终实现司法独立,我国司法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树立司法的权威,实现我国的司法独立。关键词:司法改革司法权威法官独立权力制约一、司法独立的两种误解对于我国司法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司法独立是没有争议的,然而,大家对“司法独立”却有两种误解。一是“司法独立万能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国司法改革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我国司法改革论文 篇1:

浅述我国司法改革现状

【摘 要】司法被誉为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其在维护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传统权力本为理念以及本土文化的影响,我国司法一直处于弱势和落后状态。本文主要从司法改革及其目标,司法改革15年来面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这两个方面浅述司法体制改革的现状。

【关键词】司法改革;独立性;行政权利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出了“推进司法改革”的战略任务,至今已有15年时间。15年来,中央专门制定了关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初步意见,我国司法领域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法官法、检察官法的颁行,统一司法考试的确立,审判制度的变革。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

1.司法改革意义及目标

司法体制改革是指国家司法机关(组织体系)和国家司法制度(法律制度),在宪法规定的司法体制基本框架内,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司法体系和司法制度。司法体制改革的概念与内涵,涵盖了国家司法机关(组织体系)、国家司法制度(法律制度)、宪法规定的司法体制基本框架、司法体制的自我创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司法体系和司法制度等各项要素。[1]

司法改革主要有八个目标,一是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司法机构的生命和灵魂,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和保障,同时追求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的永恒主题。二是有较高的司法效率。只有公正而没有效率也是不行的,有人说:迟来的公正是不公正的。司法体制改革要注意提高司法效率。三是司法机构的设置应责权明晰,干净利落。建国以来,中国司法机构经过变革和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司法体系,机构臃肿,程序烦琐复杂。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根据精减、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四是周密,没有遗漏。司法体制改革中要注意对那些应有人管而因立法上的纰漏或机构设置中责权不清的问题造成的不完善加以改革,不能让群众告诉无门,周密与简明是一对相辅相成的问题,要处理好。五是要有先进性和创造性。敢于打破常规,敢为天下先,只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大胆地搞试点,求发展,标新立异,力争有所突破,对成功经验及时总结推广。六是扬弃,对古今中外的好作法、成功经验,加以继承、吸收,活学活用。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取精华弃糟粕,为我所用。把继承和移植相结合,立足本土、创造性借鉴外国司法体制,是中国司法体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七是便民。司法体制是为人民服务的,其改革设计应方便群众告诉,使群众真正享受到法律的保护。八是要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权组织形式及司法体制是在多年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其改革完善必须循序渐进,适应中国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科技水平、人员素质水平、社会发展水平,而不能不切实际,缺乏操作性。[2]

2.司法改革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自2003年以来,我国的司法改革基本上处于停滞阶段甚至处于逆转阶段,一些与法治相悖的理念及制度不断侵蚀着司法,加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客观现实,社会矛盾和纠纷频发,备受争议和诟病的司法事件所折射出的司法现状问题令人忧心。

2.1司法独立性难以保证

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的保障。司法独立性要體现在机构设置和决策过程两方面。在机构设置方面,司法权要掌握在与立法和行政相分离的专门化的司法机关手中,非司法机关的权力不得染指判决的过程。与此同时,要求法官决策中严格运用法律本身的条文和知识细致的作出法律推理。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也将“依法审判案件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列为法官的权力。[3]

但长期以来,我国司法实践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难以保障司法独立性,司法活动受行政干预和其他不正常干预的现象十分严重。法官无法摆脱来自法院内外的权力的影响。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随意批条子、打电话,指示司法机关按其意志办事,以权压法;对于坚持原则,不按其指示办事的司法机关领导和办案人员随意撤换、免职或调离,致使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法律规定常常成为一纸空文。

2.2司法工作者的准入制度存在缺陷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司法界,特别是针对中国的法院职能,一直存在着“精英化”和“大众化”两种理念的交锋。

司法活动是高度职业化的活动,法官是法律职业界的少数精英。在公众眼中,法官是受到人们普遍尊敬的。“精英化”理念认为,中国的法官应该坐在审判席后面,身着法袍,手拿法槌,庄重威严的审理案件;“群众化”理念认为,中国的法官应该深入田间地头去审案,到基层,进社区,不要完全拘泥于形式。[4]

与之相似的,“民主化”和“职业化”这两种理念也处于交锋之中。但是这两种理念并不是完全相对的,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政治民主化和司法职业化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但是,关系紧密并不代表两者可以互相取代。我们无法依靠民主投票来处理案件。职业化与民主化并非指向同一目标,职业化解决的是限制司法恣意,确保司法公正的问题,而民主化在司法领域中,最重要的是通过民主方式制定出各项规范;司法界严格的依据体现民意的立法判决案件。在一个好的制度环境下,民主化和职业化并行不悖、相生相济,而坏的制度下却是不共戴天、相害相斥。[5]

2.3司法改革不把宪法作为改革的基础和最高依据

如果不把宪法作为改革的源泉或基础,整个改革会丧失一个最坚实的法律基础。在我国,很多案件,老百姓的宪法权利被侵犯的时候,既不能纳入到刑诉、民诉,也不能纳入到行政诉讼的案子,目前越来越多。如果我们不能构建违宪审查制度,不能把宪法称为一种可诉的宪法,那我们就会说这个国家老百姓的普通权利受到侵犯了,就没有了救济得地方。我们的宪法还属于一种不可诉的宪法,没有成为诉讼的根据,这是我国在司法改革中最缺失的一个法律资源。由于我国宪法规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并没有作为专门构架只能存在的司法权,所以,司法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国家职能,由哪些国家机关行使都不清晰。

2.4司法腐败问题

司法腐败问题是我国当代司法所面临一个难题,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司法腐败的表现形式也有其特殊性,现阶段,司法腐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4.1法官自身素质所引发的腐败问题

打官司先要托人托关系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经常发生,这使得很多法官并没有合理公正的对案件进行正确的审判。轻者吃请受礼,重者索贿受贿。法官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化身,必须严于律己,杜绝一切对于我国司法公正的不良现象。

2.4.2法官保障制度的缺失诱发腐败问题

法官职务保障制度不足,法官待遇比较低,这会使得法官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拒绝金钱的诱惑,从而滋生腐败,再次我们应借鉴西方国家的终身任职和薪水保证制度,确保法官的独立地位,使其出了服从法律以外,不必过分依附于任何一种权力或者他人的意志。 [科]

【参考文献】

[1]刘海亮,李萍.论司法体制改革的概念与特征,辽宁大学学报,2003.

[2]http://www.hudong.com/wiki/%E5%8F%B8%E6%B3%95%E4%BD%93%E5%88%B6%E6%94%B9%E9%9D%A9.

[3]卫睿博.刍议实现我国审判独立的障碍分析及改革方向.法制与社会,2009.

[4]论中国当前的司法状况.http://blog.sina.com.cn/s/blog_9727b5430101198r.html.

[5]贺卫方.司法改革的难题与出路.南方周末,2008.

[6]陈国庆.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标准与路径.

作者:边静

我国司法改革论文 篇2:

英美司法独立模式对我国司法改革的反思

摘 要:司法改革的目的是最终实现司法独立,我国司法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树立司法的权威,实现我国的司法独立。

关键词:司法改革 司法权威 法官独立 权力制约

一、司法独立的两种误解

对于我国司法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司法独立是没有争议的,然而,大家对“司法独立”却有两种误解。一是“司法独立万能论”。认为司法腐败和司法不公正的主要原因就是司法缺乏独立性,没有一个独立的环境,自然不能抵御来自各个环节的干扰,所以出现司法恶性事件就是情理之中的事。这似乎在告诉大家,目前司法体系的主要问题是司法独立问题,解决了司法独立的问题,全部的司法弊病都迎刃而解。二是司法独立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官独立,其依据是联合国的一系列国际性条约和文件,认为司法独立的核心问题是法院系统和法官的彻底独立,排除包括政党、行政机关、立法机关、社会团体、个人等任何形式的干涉,而要做到这一点,必然需要对中国宪法确定的权力分配机制进行调整,使司法权首先在宪法上找到能够支持其独立性的最原始的法理依据。

二、英美司法独立模式

在英国其实并不存在我们想象中的绝对的司法独立,在英国的司法体系中司法大臣集司法权、行政权和立法权于一身,他既是国家的最高法官,又是政府内阁的重要成员,同时还是一位有发言权的立法者,是上议院的当然成员。然而,这样的权力集中并没有妨碍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而且事实上,英国公众对法官和整个司法体系的信任并没有因此而降低。也就是说,即便不存在绝对的司法独立,英国仍旧是一个司法运转良好,人民对司法普遍抱有信心的国家。

与英国相比,美国法官的选举制和司法审查权使得三权分立的权力制约机制发展的最为纯粹。司法审查权使法官享有了一种凌驾于政府和议会之上的否决权。在三权分立的构架中,司法和行政、立法之间的关系已经突破了单纯的制约和平衡关系,已经发展为“司法最终决定”的权力分配模式,这三种权力中司法权最为突出。“司法至上”使司法独立在美国最为彻底最为严格,如果我们把美国归入样板性的成熟法治国家的话,那美国式的司法独立也应顺理成章地被视为造就美国法治社会的基石。

三、实现我国司法独立改革

中国的司法改革由来已久,这里需要引进“司法权威”这一概念来诠释我国的司法改革。

司法权威是指司法机关通过公正司法活动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形成命令和服从关系,具有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一个国家的司法应该达到什么状态才算权威呢?笔者认为,应该包涵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作为纠纷裁决者的法院和法官是否具有独立的地位并保持中立。只有当法院和法官能够独立自主地裁判纠纷,只服从法律,不受任何干涉,才能说是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地位。第二,法官群体的品格操守、职业素养得到公众的普遍崇敬和信任,法官由一批德高望重、清正廉明、精通法律、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组成,有着超然的形象和独立的品格,得到公众的信任与依赖。第三,司法裁判被认为是公正的,为人们所信服,司法裁判普遍得到当事人的自愿履行,强制执行裁判的现象较少,对司法裁判结果的普遍遵从是司法权威的基本精神。美国靠司法独立构筑了自己有权威的法治社会,德国和法国没有依靠绝对的司法独立依旧构筑自己有权威的法治社会。不同的法律文化和传统都强调了司法权威的重要性,虽然获得权威的手段不同。因此,如何构建我国的司法权威就成为司法改革的关键。法官是行使司法权的主体,司法权威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法官权威,在司法权威的树立中,法官地位权威的树立是核心。在我国如何树立法官的权威就显得更为关键。本文认为:从法官的任职资格、内部管理及法官保障等方面保证法官的独立,形成对法官的信任和尊重。

首先,法官必须具备较强的法律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法律职业经验。法官独立需要法官具有做出独立判断的经验和智慧,必须是精通法学理论和司法审判业务的理论家和实践家。司法精英化是我国司法改革的方向。

其次,法官的内部管理体制。完整的法官独立制度,必须保障法官不受法院内部的非法干涉。目前我国法院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即案件的决定权按照行政机关的科层制结构,按照行政职务的高低来分配,形成了一种等级裁判体系。从审判权的运行规律来看,审判权是一种判断权,法官的判断活动需要一个能够保证避免法外因素干扰与影响成为判断优势需要的外部环境。因此,法院内部的行政管理与审判管理应该完全区分。

最后,法官的身份保障。实行法官高薪制和终身制,有利于实现法官独立审判。物质可以指使人的意志,当法官的薪酬较低时,法官就容易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利益,进行权力寻租,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判决不仅显失公正,同时造成司法腐败的严重后果。实行法官终身制,法官一经任命可以工作到退休,中间无须重新履行任命手续,保障法官高度的职业安全感。

(作者:江西财经大学宪法与行政法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基础理论)

参考文献:

[1]秦玉彬、庞敏英.从独立到权威——对司法独立的一种反思.河北法学.2007年1月.

[2]周道鸾. 外国法院组织与法官制度.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3]刘书祥.法律权威的构成与树立.法学论坛.河北法学.1997年第2期.

[4]贺卫方教授访谈.司法改革的难点和突破口.同舟共济.月刊2008年第7期.

[5]孙万胜著.司法制度的理性之径.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第1版

作者:周欢秀

我国司法改革论文 篇3:

统一司法考试:我国司法改革的重要举措

6月30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明确了国家将对初任检察官、法官和取得律师资格“接轨”,实行统一的司法考试制度。7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发布公告,宣布今年的初任法官考试、初任检察官考试、律师资格考试都不再单独组织,而是统一并入明年1月举办的首次国家司法考试。此举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被认为是我国司法制度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不进一个门不是一家人

现代法治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形成了法律职业队伍的专门化,强调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在共同的知识背景和职业训练下的分工制约。放眼当今世界上一些法治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莫不如此。在英美法系,人们将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三职业统一纳入“法律人协会”(BarAssociation)的管理之下,无论是律师,还是检察官,都必须正规法学院毕业,并通过“法律人资格考试”(BarExamination),而法官则从从业多年且业绩卓越的律师或检察官中选任。在大陆法系,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三职业的竞争者也必须法学院毕业,并参加统一的司法考试,在此基础上还要接受相应的司法培训。以日本为例,它不仅建立了对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三者统一的司法考试制度,而且对司法考试合格者,还要求其进入日本司法研修所接受统一的培训,结业后才“兵”分三路,分别从事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工作。统一的司法考试制度选拔了具有共同法律学识背景的法制精英,保障了职业法律人员的素质,为公正司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我国从1986年起开始实行全国统一的律师资格考试制度,至今已有100多万人参加了此项考试,其中12万人取得了律师资格,目前全国11万名职业律师中,有一半以上是通过律师资格考试成为律师的。这些通过律师资格考试进入律师队伍的新鲜“血液”,大大提高了律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经过15年的发展完善,律师资格考试已经成为我国公认的最成熟、最有权威性的资格考试。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法官和检察官的任职考试制度却差强人意。在1995年《法官法》、《检察官法》出台之前,我们对法官和检察官的任职条件根本就没有规定,即便1995年《法官法》和《检察官法》出台后,对法官和检察官的任职条件和资格考试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但仍然存在严重不足:首先,法律规定担任法官、检察官只需具备大专学历,而这种大专学历又绝大部分可从全国法院系统和检察系统自己开办的业余法律大学获得。其次,法官和检察官的资格考试都是人已进了法院和检察院的大门之后,由法院和检察院自己出题、自己组织对自己的干部进行考试,不仅题目简单,考试的程序也不严格,难以取得好的效果。有人形象地将此种考试称为“私考”,以与律师资格考试的“公考”相区别。很显然,“私考”的难度要大大低于“公考”。

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三个分支职业各走各的路,这种以部门划界的资格考试不仅导致了司法队伍从业标准的混乱和大量的资源浪费,而且也无助于确立法律人对法律知识、技能、程序以及职业伦理的统一理解,弱化了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意识。

结束“三足鼎立”,提高司法门槛

针对我国法律职业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学界早就有人提出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我国实行统一的司法考试制度。这一真知灼见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修改《法官法》、《检察官法》的过程中,有的同志提出应该把司法考试制度在这两部法律中加以明确规定,此议一出,立即得到了广大

委员的一致赞成。大家认为,提高司法门槛,实现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三者任职资格考试的统一,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司法部组织的律师资格考试,经多年实践已取得成功经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已组织多次初任法官、初任检察官的考试,积累了一定经验。统一司法考试的条件已经具备。因此,在6月30日通过的修订后的《法官法》、《检察官法》中,对初任法官和初任检察官的任职资格做了如下规定:首先,必须是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其次,必须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取得资格。两部法律还规定,统一司法考试由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共同制定司法考试实施办法,由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实施。目前,由司法部牵头的《关于统一司法考试实施办法》的制定工作正

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为了通力做好相关工作,使明年1月的首次国家司法考试能如期顺利举行,司法部正协同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抓紧研究制定有关实施细则。

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确立,将对我国的法治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它有利于严把司法人员录用关,保证高素质的法律人才进入司法队伍和律师队伍。今后,凡通不过司法考试的,即使再有其他理由(如军转民的安置、人事安排的需要),也不能进入法官、检察官行列,更不用说那些靠写条子、打招呼想进法院、检察院的人了。其次,有利于扩大法官、

检察官的知识面。法官、检察官、律师经过统一的国家司法考试,对三方面业务都有了解,更有利于提高审判、检察和律师工作的质量。再次,将带动法官、检察官人事制度的相应改革。过去法官、检察官主要从法院、检察院内部产生,今后则要从有资格的人员中择优录用,这不但扩大了选人范围,还有利于法律人才的流动。▲

作者:刘仁文

上一篇:码头工程质量论文下一篇:新课改酒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