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单招生职业素养论文

2022-04-22

摘要:职业素养是作为职业人素质和修养的体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系统工程。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及职业生涯的发展,为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每位高职教师的责任。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职高专单招生职业素养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高专单招生职业素养论文 篇1:

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分析

摘 要:近年来,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问题受到了普遍关注。这些问题,是大学生生源素质、职业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民办高校;职业素养;文化转型

近些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呈“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提高办学层次的历史机遇。但同时,制约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职业素养”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在职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行为、职业意识方面都有不足。[1]这种职业素养现状,同样也在民办高校大学生身上存在,具体表现为:

首先,职业认知有缺陷。我国大学生多是在父母的干预下填报志愿专业,这部分人对所学专业很难产生真正的认同,而且,即便是已经按照培养计划开始学习专业知识,但主观上也缺乏了解未来职业的兴趣。事实上,由于受“先就业,再择业”观点的引导,不少大学生直到毕业,对于“什么样的职业适合自己,不同职业需要什么样的素质”还是一知半解,甚至是不得而知。

其次,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对于大学生来说,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但令人困惑的是,现阶段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毕业生的发展、就业、竞争很难达到有效的统一。据有关调查发现:23%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从未进行过规划;大部分学生选择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继续深造作为自己的主要发展路径,小部分学生为追求多方位发展,准备了三种以上的发展路径,但这些路径追求的结果相差太大,路径之间缺乏相互联系。[2]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明确的目标。

再次,职业基本素养有缺失。有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是职业的附属利益如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而且,在求职过程中,广撒网、多收获的行为还比较频繁,这部分大学生认同“有签先签,保个底,碰到好的就毁约”的做法。当然了,还有的在就业过程中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他(她)们既希望找到理想的岗位,但又不愿意为此积极奔走,所以选择了求助家长、老师。[3]可以说,这种职业素养的缺失,大学毕业生几乎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最后,职业行为不规范。实习、实训是大学生转化为职业人的主要途径,所以,大学生的职业行为不规范,在其职业的实习、实践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大学生追求光鲜、体面的管理类岗位,极力回避行业的基础性岗位,他们甚至还有重个人表现、轻团队合作,重荣誉回报、轻职业道德,重舒适安逸、轻重复劳作等表现。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现状的形成原因

首先,生源成分、职业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会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这是事务内因起决定作用的表现:

第一,生源素质不理想。长期以来,由于受招生体制的制约,民办高校的生源包含了普通高中毕业生、五年制一贯制高职录取的初中毕业生(简称“五年制初中生”)、对口升入高职的三校生(中专毕业生、技校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具有高中阶段同等学历的社会人员及其他人等。[4]这类学生由于高考失利和录取分数线较低,他(她)们的文化课基础又处于劣势,所以,常常在掌握职业技能时困难很多。

第二,职业观有局限性。我国传统的职业观教育,很注重对求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与指导,忽视了职业观教育在提升综合素质和培育各种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过分注重短期效应,把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作为唯一目标,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客观的说,这种职业观教育无法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取向。相反,在上述职业观教育的影响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在职业素养上的利他精神非常式微,体现更多的是功利主义式的倾向。

第三,职业生涯规划不成熟。大学生主动培养自己对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为其进入职场做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同背景、院校的学生应认识到,相对于比较难以改变的背景特征,个人的努力才是实现发展的关键。”[5]事实上,大学生虽然在大学阶段多有认同职业生涯规划者,且尝试自我规划者也多有人在,但能够将计划切实投入实践并坚持下来的却不多,这是职业规划不成熟的表现。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职业生涯规划不务实,择业时对岗位、薪资等的期望值又过高,结果陷入了职业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两难境地。

其次,家庭关系、社会环境也会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这是外因起作用的具体表现。

第一,家庭与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家庭这一因素,对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是长久而复杂的,它主要在职业道德、职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三方面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和就业产生不同程度的职业作用。

在职业道德方面。道德内存于道德观念、外显于道德生活,大学生道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而他(她)们的职业道德则又是“道德”的主要组成部分。可见,大学生职业道德与其家庭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没有家庭的积极影响,高尚的道德以及职业道德就是无根之木、无水之源。

在职业认知方面。对于基础教育,我国长期采用的是“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模式过度强调知识的灌输及其熟练程度,所以,学生和家长看重考试的分数、名次遂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他(她)们认为民办高校就是比公办院校低一等,只有高考成绩不理想才选择民办院校。同时,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毕业前景又寄予超越现实的厚望,这样无形中助长了学生职业认知的理想化程度,结果,当就业、竞争失利,或者就业不如意时,他们会很易产生失望、愤懑、急躁的负面情绪。

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目前,不少家长一厢情愿地把大学生的发展目标放在高工资、国有单位上。客观上,这种目标本身并没有错,但家长们忽视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孩子因为自己的前期引导,大部分精力都已投入到学习书本知识上去了,他(她)们没有那么多机会了解社会与职业的现实需要;二是由于前期过度倾向于书本知识的强化训练,在孩子成长时又“包办”成习惯,养成了他(她)们在职业实践中的等、靠、要习惯。

第二,社会与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包含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这些意识色彩浓厚的东西,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转型、教育改革等,都有可能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产生一定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影响。改革开放前,我国的集体利益是至高无上的,社会成员在价值观上都必须遵从集体主义,讲究奉献精神。改革开放后,个人利益观念崛起,出现了讲奉献也希望得到回报的有偿价值观,但同时,也出现了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凸出的往往是个人的价值、尊严、权利,而现实中恰恰又存在着强大的生存压力,所以,大学生在职业意识、职业规划中的功利化取向是很难避免的。

文化转型的影响。在我国,改革开放使我国的传统文化由专制走向民主、由人治走向法治、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封闭走向开放。这样的文化转型,让我国高校大学生(包括民办高校)觉得专业学习和参加其他活动都有必要,但又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常常是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喜欢怨天尤人;他们甚至只和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人交往或是只在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才和别人交往。[6]上述表现,对于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是十分不利的。

教育改革的影响。现如今,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已经很明显,各民办高校纷纷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和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它们的师资、设备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培养人才的标准,所以,一批职业素养较低的大学生被推向社会,他(她)们生知识欠缺,运用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指导自己择业、就业的可能性很低。当然了,我国的教育改革绝不止是扩大招生规模,它还包括高校自主招生、高职“专升本”等。这些改革,是否有利于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李斌.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人才培养与就业,2013,(12).

[2]戎静,姚国成.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及其路径探析.江苏理工学院学,2014年6月.

刘占年.开展职业认知教育 促进学生理性就业.职业教育研究,2008,(7).

[3]夷鸣蓉.以导师制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现代商贸工业,2014,(24).

[4]张伟.当代大学生职业意识的缺失与培养.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优秀硕士论文.

[5]龚海宏.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体系的构建初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6月 第2期.唐丽,柏文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17):171-172.蒋琴.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2009(12):78.何磊. 民办高校大学生隐形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商界论坛.

[6]衣俊卿. 论文化转型的机制和途径[J]. 云南社会科学. 2002,(5):53-58.

作者:王中新 张艳萍 孟平 王阳 李吉安

高职高专单招生职业素养论文 篇2:

高职英语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摘 要:职业素养是作为职业人素质和修养的体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系统工程。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及职业生涯的发展,为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每位高职教师的责任。文章针对目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表现及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就英语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来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学生 职业素养 英语教学

中国知网(CNI(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对于一些细小的错误一定要及时地更正。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士的必要条件。只有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能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并融入职业环境,同时其职业能力会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进步提升,更好地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个人如果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取得好的工作业绩,更谈不上发展成才。

目前高职教育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大都只偏重专业知识、技能等显性部分,而忽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隐性部分。 加之现在入校的学生都是“90后”、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大多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性、承担责任、与人分享等方面都不够好,相反他們爱出风头、容易受伤。又由于受现代社会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等不良风气的影响,高职学生存在着功利主义、自我中心主义、公德意识和羞耻心缺失等毛病,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不够全面,职业道德观念淡化,“懂得比做得多”。缺少自我管理和塑造自我的能力,思想认识模糊,自我感觉太好,责任心和组织纪律性较差,诚信精神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缺乏,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表现为在工作中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质量意识不强、工作中失误率较高、跳槽离职率高、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差等。这就必然会导致在较长的时间内,制约高职学生就业成长成才,制约其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而高校把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考察学校教育效果的一大指标: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同时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及培养计划。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很多企业又在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选”。很多事实表明,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有关。“满足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既然社会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毕业生,那么,高校教育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其重要目标。

高职英语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本人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学生良好的职业形象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应该在学习中慢慢培养。作为教师,自己的形象就是学生的榜样。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就是说教师必须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师要做到:

1、既教书又育人

教书育人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做到寓思想教育于教学和各项活动中,决不能只管教不管导。一个只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只能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才是一个好教师。 2、加强语言修养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语言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的交流中,在评价学生的言语中,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在参与学生的活动中,教师必须把好语言这个关口。特别要注意:表扬不能失实、超限;批评不能贬斥,刺伤。要很好的掌握分寸。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具有教育性、启发性、简练性和直观性等。

3、规范自己的行为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行为表达着情感,学生从教师行为中接受着情感的熏染和启迪。这是因为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相互接触,教师所表现出的道德面貌,既是学生认识社会,认识问题,认识人与人关系的一面镜子,也是学生道德品质成长的最直观、最生动的榜样。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自觉用师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自觉地增强教育事业心和责任感。教师应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甘愿奉献的精神。要遵守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教师具有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行为,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4、以高尚的形象树立威信和尊严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仪表服饰。庄重、大方、整洁、朴素的着装,能够体现出教师的职业特点与美感,容易引起学生的敬爱之情,进而树立教师的威信和尊严。过分鲜艳、浮华或过分拘谨邋遢,都是不适宜的。

教师的威信和尊严不是自封的,而是通过“教书育人”实践逐步树立起来的。在这方面教师还要注意不能在学生面前把自己看得“神圣不可侵犯”。如果这样,学生当面不敢“冒犯”你,但心里不服气,在一定的时机总是要“冒犯”你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把学生自己同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要讲清道理,以理服人,不要大动肝火,更不能挖苦体罚学生。一旦自己有过失,要敢于承认,有错必改,以取得学生的谅解和信任。

二、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到英语学习的全过程

1、严格课堂管理,养成职业纪律。

坚持每堂课对学生进行考勤,并将出勤率按一定比例纳入学生学期总评成绩。对旷课、请假次数多的学生取消期末考试资格。以此来教育学生要服从管理,从而提升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服从管理、遵守纪律的职业素养。同时要让学生拥有这样的意识:国有国规、家有家法,让学生明白要自觉地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如不遵守,必将受到惩处。

2、运用任务型驱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学会服从”。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学习任务查找资料、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教学法。在这种教学法中,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任务,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索,最终找到解决任务的方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 :第一,有助于师生明确教学目标,梳理教学内容。有助于帮助教师明确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在一个个具体任务的导向下,可以了解哪些学习内容是重要的,哪些学习内容只需了解即可,这样可以帮助學生树立有层次性的学习目标,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第二,有助于师生转变角色,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传统教学法下,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了绝对的重要地位,学生则成了观众。在任务驱动教学法视域下,师生围绕任务一起思考,一起探索,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第三,有助于学生提升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实现全面发展。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载体,学生可以自主思考任务,也可以与同伴一起合作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运用任务型驱动教学方法还能培养学生“学会服从”。培养学生坚决执行的工作态度。对布置的任务,都要在第一时间雷厉风行地执行到位,且无论做什么工作和事情,都要竭尽全力、尽职尽责地做好。

3、组织参加比赛,培养集体荣誉感。

每年学校都会组织的“英语演讲比赛、写作比赛、阅读比赛”。教师可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这些比赛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也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活动中,教师利用这些潜在机质,就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前,教师可认真地给他们训练,鼓励他们,使他们在比赛中取得了好的名次。看到他们欢欣鼓舞的样子,乘机教育他们集体得到了荣誉也有他们的一份,是他们的骄傲。使他们懂得要维护集体的荣誉。

三、进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依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为了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应用能力,需对英语课程进行改革。

1、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分析出专业职业岗位应具备哪些职业素养和英语技能,从而将职业素养的培养渗透入英语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以及考核之中。让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英语教学的始终。

2、运用现代技术,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都觉得很吃力、很困难,时间久了学生会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运用现代技术,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地创新,让学生更好的接受英语。比如,在教学活动中,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兴奋好学的状态,教师可利用课件教学,这样就能更好地传递出书本所中不能表达的信息,促进学生构建学习,并能把知识更好地整理加工。

3、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今后的职业岗位,要渗透职业素养知识,要能通过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高职英语教学要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并且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可以在未来社会中适应社会生活和良好的运用英语知识,教师要定期举办课堂讲解和课外活动,让学生提高英语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且在活动中不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知识,良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自身职业素养。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是英语教师教学工作非常重要的部分。为此,教师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到英语学习的全过程;为适应岗位的需要,要不断进行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只要教师长期坚持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就能轻松地适应新的生活、较好地融入社会,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有所成就。

参考文献:

[1]蒋菁.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J].中国成人教育,2008,(l)

[2]孙亚.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学生职业素养的融入[J].海外英语,2015,(2):18-19

[3] 欧阳建友,王钊.高职专业教师“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5).

[4]袁家兰,项新宇,崔秀香,胡智勇,李再侠,曹景凯.高职英语教学中开展职业素养教育[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6):60-62

作者简介:

胡伟群(1961),女,湖南湘潭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英语教学研究

作者:胡伟群

高职高专单招生职业素养论文 篇3:

基于“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的广西高职院校单独对口考试招生探讨

【摘 要】本文对广西高职院校单独对口考试招生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针对生源不足导致录取标准降低、缺乏统一的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考试评价标准、文化素质考核内容和形式单一、职业技能考核难以实施、考生选择专业存在不合理性等问题,提出基于“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的广西高职院校单独对口考试招生改革建议:着眼于高职扩招,建立职教高考制度;遵循职业教育特点,构建科学选拔机制;坚持教育规律,提升专业申报科学性。

【关键词】广西高职院校 单招对口考试招生 文化素质+职业技能 评价方式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2011年,广西启动单招改革试点工作,于2012年启动对口考试招生改革,迈开了分类考试招生探索的新步伐。广西实施分类考试招生近10年来,理论界鲜有总结、研究,本研究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为切入点,回顾和总结广西分类考试招生模式,构建具有广西特点的分类考试招生制度。

一、广西高职院校单独对口考试招生现状的调研

本次问卷调研面向教师、学生两类群体,调查对象来自广西12所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工作人员、专任教师、辅导员、其他行政工作人员,以及在校学生,涉及教师91人,学生1607人。调研从对单独对口考试招生的认知、考试内容形式、专业选择、改革建议等方面设置题目,对分类考试招生的生源特征、考試组织、命题内容、效果评价进行调研分析。

(一)分类考试招生生源特征。广西实施两轮职教攻坚,以及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职业教育发展迈开了坚实的步伐,同时,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搭建的中高职贯通的职业教育立交桥,让更多的中职学生有机会选择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从落实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文件的要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出发,也将更多的招生计划倾斜于有一定专业技能基础的中职学生。因此,从2013年到2019年,高职院校分类招生的比例数逐年攀升,特别是对口招生计划数更是明显增长,广西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已成为学校招生的主渠道。分类考试招生生源主要来自对高等职业教育有一定认知的高中应届毕业生、有一定技能的中职学生,以及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新型农民工等社会人员。

(二)分类考试招生组织形式。广西最初只批准15所国家示范(骨干)、自治区示范高职院校开展分类考试招生,从2016年开始,逐渐扩大到所有高职院校,到2019年达到了51所。在考试招生的组织形式上,形成了26所公办高职院校招考联盟(以下简称26校联盟)、11所民办高职院校联盟,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单独组织报名及测试的多个分类考试招生阵营。不同的考试招生阵营错开测试时间,考生可自主选择不同考试招生阵营的考试,确保考生有更多考试的机会和选择权。

(三)分类考试招生选拔方式。单独对口考试招生有别于高考只进行文化课测试,更加突出学生的职业潜能和专业特长考核。以广西单招对口考试最大的26校联盟为例,测试内容开始时规定为“基本文化知识+综合素质”,从2016年开始转变为“基本文化素质+职业适应性测试(学习能力、职业潜能等)”。到2019年,单招仅进行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14个科目中选定科目作为文化素质的成绩。对口测试内容一直保持“基本文化素质(语文、数学、英语)和职业适应性测试”。设置有旅游、乘务管理、师范等专业的部分高职院校,另外单设面试环节,着重考查学生的专业特长、职业素养等。个别独立进行分类考试招生的高职院校,为选拔到专业特长突出的学生,设置了面试环节,让考生进行技能操作、特长展示等。

(四)分类考试招生效果洞察。在此次调研中,对分类考试招生政策的了解程度,选择了解和了解一些的教师达95.6%,学生达75.61%;对分类考试招生的认可程度,42.19%的学生认为可以帮助自己选择到更好的高职高专院校,55.51%的学生认可这种考试升学形式;对基于“基本文化素质+职业适应性测试”的评价方式,68.13%的教师认为考试没有凸显高职办学特色,46.15%~76.92%的教师认为对口文化素质测试应侧重于思想政治、信息技术、语数英、心理健康、逻辑思维等内容,81.32%的教师认为应将语数英+高职院校专业学习要求的科目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单招文化素质成绩,仅42.25%的学生认为职业适应性测试题目与所学专业有一点相关,仅16.05%的学生认为职业适应性测试反映了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59.61%的对口考生认为职业适应性测试由笔试改革为结合专业的职业技能实操考核非常必要或可增加一部分,65.34%的单招考生认为职业适应性测试非常有必要或可适量增加一点自己意向专业基础知识的题目。从调研数据看,伴随着广西职业教育的发展,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日益接纳,更多考生愿意通过这种先于、不同于高考的形式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对分类考试招生的总体评价而言,更多的问题集中在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上。

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下广西高职院校单独对口招生考试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导向下的考试招生制度,作为一种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方式,打破了唯文化课分数论的传统招生录取模式,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生源不足使得录取标准降低。在分类考试招生中,由于一些中学、家长及学生对政策的理解有偏差,对分类考试招生认识不全面,同时高职院校对考生的吸引力不足等现实问题,近年来,一方面对口中职学生的生源充足,另一方面单招生源还存在缺口,大部分高职院校均未能完成单招计划,一直存在单招计划数多于录取数的问题。以26校联盟调研数据为例,联盟单招招生计划完成率2018年是65.76%,2019年是88.76%。因此,部分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降低录取门槛和录取标准,有的院校甚至把单独对口招生变成提前拉拢生源的手段,忽视生源质量,导致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使得现有单独对口招生评价体系面临挑战。

(二)缺乏统一的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考试评价标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广西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对分类考试招生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让中职学生采取“文化基础+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但十年来广西未出台统一的分类考试招生考试大纲、评价标准等,而是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自主权。当前,广西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主要还是笔试,但是考核方式、考试内容、考试大纲、评分标准等不够科学合理,尤其是侧重职业适应性测试和职业技能测试的考试目的没有能充分体现,因此在调研中,68.18%的调研对象认为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考核指标的职业技能考核效果未凸显。

(三)文化素质考核内容和形式单一。广西高职高专分类考试招生所实施的文化素质考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按照普通高考的模式和范围进行命题,主要考查语文、数学、英语三个科目的内容,只是考试的难易程度较普通高考有所降低。从2019年开始,根据自治区招考委的文件规定,各高职院校取消了文化素质的考试,文化素质成绩采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但是对口考试依然保留了文化素质测试的内容。虽然201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广西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都强调了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并以此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然而,目前各高职院校在选拔学生的分类考试中,文化素质考核依然简单划一,对具备什么样的文化基础知识有助于提高生源质量,有助于高职院校专业特点突出的人才培养,有助于中高职衔接贯通教育培养等,都还缺乏全面考量。

(四)职业技能考核难以实施。此次调研中,50.55%的教师认为职业技能测试流于形式。以26校联盟为例,单招、对口的职业技能考核占300分,采用的是标准化笔试,是以学习能力、职业潜能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适应性测试,没有职业技能实操考核。而职业适应性测试的标准、内容也未能针对高职院校专业大类的技能标准进行设置。命题专家均是各联盟院校文化基础课的教师,几乎没有专业教师入闱命题,同时,测试以笔试进行,难以体现考生职业技能高低。调研发现,仅个别高职院校采取了“笔试+面试+技能操作”的考核方式,但是单个学校面对庞大的考生群体,在有限的1天考试时间内完成技能操作的考核是十分困难的,最终导致录取的学生专业符合度不高、适应性不强。职业技能考核应是高职院校选拔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考试时间的局限以及专业报考不平衡等原因,再加上人力、物力、财力等问题,使高职院校不得不以笔试或者面试代替应该进行的技能考核或者实操。

(五)考生选择专业存在不合理性。在此次调研中,74.73%的受访对象认为分类考试招生中考生对专业不熟悉。所谓的对口招生,应该是中高职“专业对口”衔接,但在现实中,衔接存在脱节现象。一方面,部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放弃中职教育阶段所学的专业,重新选择新的专业报读,或者是进入高职院校后,申请转到新专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生源原来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从高中起点的生源来考虑。尽管近几年中职学生的比例不断增长,但是在教学理念、教学要求、技能培养等方面大都还是按照普通高中起点入学的要求来对待中职起点的高职生,未能系统实施分类教学、分层教学、分班教学,从而导致中高职衔接立交桥之间处于脱节的状态,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材建设等方面,无法体现中高职教育之间的连贯性和递进性。在本次调研中,90%的中职学生表示,进入高职学习后,基础较差,学习比较困难,无法“对口”学习,竞争处于劣势。同时,单招学生由于处于紧张高考备考状态,难以很好地了解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专业设置、专业优势,调研数据显示,78.22%的学生选择专业是父母帮忙选定的或是其他原因,仅21.78%的学生对专业有所了解。在招生宣传季,各高职院校宣传形式五花八门,各种招生宣传资料扎堆,学生、家长对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混淆不清,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和专业志愿填报。

三、“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下广西高职院校单独对口考试招生改革的建议

(一)着眼于高职扩招,建立职教高考制度。高职扩招100万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一次跨越式发展,将给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人才培养、就业保障等方面带来深层次变革,而选拔生源的考试招生是改革的关键环节。《广西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建立广西特点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教高考”制度。在高职扩招的大背景下,分类考试在高职院校招生计划中的占比将会由目前的一半快速上升,进而成为高职考试招生的主渠道。面对高职扩招后更为复杂的生源群体,广西探索“职教高考”制度建设,势必不能将文化素质考试作为唯一要素,凸显选拔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特点的“职教高考”制度,其初衷必然是能为更多的中职学生、高中毕业生和社会人员等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新构建的“职教高考”制度,理应针对不同的生源群体,在考试内容、成绩运用、教育教学模式、录取标准等方面区别于高考制度。对中职毕业生,应更侧重于高职专业大类中相关专业技能标准的考核,可以考虑对接中职教育教学,对考取了相关级别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生择优录取;对普通高中毕业生,在参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应系统推进高中阶段实验、社会实践课程的改革,真正提升高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出台针对高中学生的职业技能考试大纲,高职院校统一按照大纲要求组织考核择优录取;对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社会人员,应充分发挥职教集团、行业协会鉴定机构等组织的作用,在进行综合素质测评的基础上,对有专业特长、技能等级证书的社会人员,通过推荐信免试入学。

(二)遵循职业教育特点,构建科学选拔机制。广西在分类考试招生改革的近十年探索中,各高职院校或者联盟虽然摸索了各具特色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录取评价标准,但总体而言,深入研究、把握规律、理论总结不足,随着分类考试面对的考生群体日益庞大、复杂,考试招生工作的公平公开公正性,要求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分类考试指导性原则下,探索出适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选拔机制。一是科学考核考生文化素质。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可为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贯通教育打好基础。因此,高职分类考试的命题和考试要摆脱以文化课为主的传统,以考查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潜质为主,注重考生职业能力评价和综合素质,应重点结合专业学习特点设置考核内容和形式,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考查学生的心理素质、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潜在能力,从而选拔到合适专业发展特点的优质生源,学校也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二是实施真正意义的专业技能考核。在调研中,六成以上的单招、对口考生希望在分类考试中增加职业技能实操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应着力解决考核的统一标准问题,广西应尽快组织人员根据职业教育专业大类研究制定专业技能考试大纲,统一考试评价标准。对于解决考试场地、考官、考试时间等问题,应该有效利用各设区市、县职教中心、职教集团统一建设规范化、标准化考试场地,结合“1+X”证书制度的实施,面向有志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考生开展日常的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通过一定等级考核的发放证书,作为升入高职院校技能考试合格的证明,為高职教育选拔出更优秀、更合适的人才。三是实现考试录取评价方式多元化。生源结构的多样化,决定了考试招生录取形式的多元化,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就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当前各高职院校的实习、就业、人才培养都有行业企业的参与,也应该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考试招生的过程,发挥咨询、指导、监督等作用。引入行业、企业第三方组织,在考试内容命题、职业技能测试、面试及实操等环节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提升行业企业参与度,保证分类考试的科学性和行业适应性,也有利于高职院校选拔的人才更适合行业企业的需要。山东省在高职分类考试招生中职业适应性环节引入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并强化了省级行业专业大类考试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作用,让用人单位参与到考试招生、教学、实习、就业的全过程管理。这些经验和做法都是很好的借鉴。

(三)坚持教育规律,提升专业申报科学性。在国家大力倡导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高职扩招,未来高职教育的生源构成日益明晰,一类是将成为高职院校生源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职学生。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实质上就是将同一教育类型的中级、高级两个阶段连接起来,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之间应该建立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对专业的选择,才能挖掘中职对口升学考生的专业技能强项,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系统性,真正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针对高中生源,要加强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此次调研中,只有26.88%的学生表示在高中阶段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高中学生单纯的备战高考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无暇了解学科专业,遵循自身的发展需要、特长、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更无从谈起。高职院校应该更好地规划每年的招生宣传活动,通过高职名师大讲堂、校企合作进校园、工匠精英讲座等形式保持与高中学生的稳定联系,让更多的高中学生了解职业教育、了解专业,把自身的专长、爱好与未来的职业选择科学结合,避免专业选择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王火生.高考制度改革的道与术——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历程的回顾与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8(5).

[2]崔海丽.如何扩大与落实试点高校的招生自主权——“考试制”国家自主招生制度的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3).

[3]袁国,程静,贾丽彬.重庆市高职教育单独考试招生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8(10).

[4]蔡瑞林,石丽.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政策的反思:江苏例证[J].高教探索,2017(12).

[5]李小娃.效率导向视角下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的实践逻辑与改革趋势[J].教育与职业,2017(13).

[6]吴根洲,王棒.论高职招生考试的适应性[J].职业技术教育,2017(1).

[7]董照星,袁潇.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的途径、问题和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

[8]袁潇,高松.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研究[J].高教探索,2018(10).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考试招生研究专项课题“基于‘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的广西高职院校单独/对口招生考试理论与實践研究”(2016ZKS01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何江霞(1969— ),女,广西扶绥人,在职研究生,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教育。

(责编 黎 原)

作者:何江霞

上一篇:规范管理体系的有线电视论文下一篇:课程设计视角下工程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