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涉外礼仪职业素养论文

2022-05-01

高职院校涉外礼仪职业素养论文 篇1:

“涉外礼仪”课程教学的实践及思考

摘要:由高职外语专业辅助课程“涉外礼仪”教学实践,引发对该课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相关技能训练及学生考核等方面的思考。通过教学反思,推进该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完善,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成长为应用型、技能型涉外工作者。

关键词:高职;外语专业;涉外礼仪;能力训练

作者简介:陈婵婵,女,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涉外礼仪、商务礼仪、英语语言文学。

已创办了20多年的高职教育,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使命与目标也在演变。然而,无论在哪一个阶段,高职教育都应始终秉承培养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宗旨,为国家输送大批建设者。

高职外语专业的教育,同样也应该遵循高职教育理念。高职外语专业不能局限于或者说不必以钻研的方式来进行外语基础、语法、阅读等版块的纯语言教学,而应该注重如何培养学生在学校组织的相关涉外实践活动、在将来的涉外工作实践中更有效地运用此语言。为此,高职院校的外语专业开设了很多辅助性课程,其中,“涉外礼仪”便是一门不可或缺的课程。

笔者负责所在院系“涉外礼仪”课程的授课任务,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与学生的沟通以及在学生之中开展问卷调查,不断吸取教学经验,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对此课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涉外礼仪”的教学目的

在2011至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的“涉外礼仪”课程问卷调查中,学生普遍表示,急切需要大量学习与不同国度的人进行日常交往或者商务往来时应掌握的礼仪知识。平时交谈中,不少学生经常透露这样的疑惑:“我的口语表达不错,却还是不知道怎样与对方交谈。”“我怎样做才能热情得体、不卑不亢?”学生们的疑问引发笔者的思考:这门课应该如何制定教学目的?

制定课程教学目的,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外语专业培养的学生,并非仅仅懂得某门外语的语法规则、句法使用,或把外国语言文学当做研究对象。高职外语专业培养的,是“在某个生产部门或经济领域熟练使用外语的专才。”[1]即是说,我们的毕业生使用某门外语的目的是能够进行某个工作领域所需知识及技能的交流。接下来的疑惑便是,如何在工作岗位中与国际伙伴进行有效交流,为企业创造效益?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余锋说,涉外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涉外工作,“除了专业知识和外语技能,还应该掌握一定的东西方文化知识和礼仪知识”。[2]从广义角度看,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交际艺术”[3],在人际交往、贸易往来中贯穿始终。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即是培养懂得有效进行人际交往、贸易往来的职业人才。因此,学生有必要学习如何与人打交道。高职院校外语专业学生还应该学会如何与外国人打交道。“涉外礼仪”课程的开设,通俗而言,便是主要“教学生怎样和外国人打交道”,其教学目的主要体现在:(1)获取涉外工作时与外国友人有效交流的方法;(2)培养文化敏感度,使所学语言知识真实、得体地得以运用;(3)塑造良好的国际交往形象,正面传播中华民族文化。

二、“涉外礼仪”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必须与教学目的性质一致,才可以培养熟悉和外国人打交道的学生。金正昆教授把礼仪规范体系分为五大范畴:社交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涉外礼仪。目前,许多院校开设的综合性礼仪课程教学内容基本都会涵盖五大范畴,因为高职礼仪课程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三大目标的达成需要五大礼仪范畴的合理结合。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时,通常结合院校及专业特色,在五大范畴中有所偏重。同时,集合各个范畴中所需的知识点,融汇教学,而非孤立地挑选某个范畴进行授课。由此可见,为高职外语专业开设的“涉外礼仪”课程,相对于普遍意义的礼仪课或者其他专业的礼仪课,会有较多内容与“涉外”礼仪范畴息息相关。同时,还应该科学结合其他四大范畴里对个人形象的打造及对将来工作实践有较强指导性的内容,从而进行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

表1系高职院校外语专业“涉外礼仪”课程教学内容及所用课时设置。此设置结合学生的诉求,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英语专业第五学期(19周学时)开设的选修课程“涉外礼仪”为研究对象,以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商务礼仪与职业形象》为基准。

表1中,主要贸易国交谈礼仪、主要贸易国接待礼仪、主要贸易国商务谈判礼仪作为该课程的主体内容,占总课时大约48%,其他几个版块作为补充版块,几乎都涉及了国际礼仪条例以及东西方文化规范,极好地辅助学生在个人形象塑造、公共礼仪及工作礼仪方面提升自我素养,在涉外工作中风度翩翩,处事自如。

表1“涉外礼仪”课程教学内容及课时设置

项目名称课时/周驱动任务所占总课时比重

个人形象礼仪2着装,化妆5.2%

坐立蹲行及手势语2坐立蹲行5.2%

手势礼仪25.2%

行进礼仪2电梯/楼梯/房间行进礼仪5.2%

办公室礼仪2电话礼仪、交谈礼仪5.2%

商务活动礼仪6会议、开业礼仪,新闻发布会16%

主要贸易国

交谈礼仪6主要贸易国商务交谈/日常交谈礼仪16%

主要贸易国

接待礼仪6介绍礼仪、名片礼仪、座次礼仪

接待礼仪、馈赠礼仪、饮食礼仪16%

主要贸易国

商务谈判礼仪6模拟谈判16%

中西宴请礼仪4座次礼仪、点菜礼仪

用餐礼仪、祝酒礼仪11%

应聘礼仪2模拟国际企业招聘会5.2%

三、“涉外礼仪”课程的能力训练及考核

作者:陈婵婵

高职院校涉外礼仪职业素养论文 篇2:

高职院校涉外礼仪职业素养论文 篇3:

高职文科专业发展的困境解析

摘 要 在对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010—2012年的招生专业规模、专业和课程建设等情况的数据分析基础上,梳理出高职文科专业目前存在职业吸引力小、专业群建设乏力、专业诊断力不强、课改进展缓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足等5个普遍困境,需要高职文科教育工作者打破知识教学惯性,大胆探索项目化教改,同时政府从政策、制度、师资、经费等方面予以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文科;示范性;专业发展;困境解析

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分类和各高职院校系部的实际专业配置情况,高职文科一般是指文化教育大类、公共事业大类和法律实务类的若干专业。自2011年起,高职文科专业的招生出现转折性下滑。为了对高职文科专业的发展困境作基础性数据分析,选择100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2010—2012年的三年招生专业人数、专业和课程建设情况作为统计样本。

一、100所高职国家示范院校文科专业发展情况统计

(一)系部设立及招生情况

系部及专业总体情况。在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设有独立文科系部的院校有53所,占53%(其中2012年招生专业超过三个,招生人数过120人的有42所,占77.8%,占百所院校的比例为42%);没有独立系部但又有文科专业的院校15所,占15%;既没有文科系部又没有文科专业的有32所,占32%。

招生计划增加情况。53所有独立文科系部的高职院校中三年招生数据可查的院校有25所。其中三年计划逐年增加的有4所,占16%;比较稳定的有8所,占32%,减少的有13所,占52%。计划增加的4所院校中招生专业有增加的为3所,分别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增加应用韩语专业;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增加公共关系和行政管理、应用泰语专业;四川建筑职业学院增加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则是每个文科专业招生人数的小幅增加。

院校总体招生的占比情况。就2012年招生人数占该校总招生规模比例的数据看,68所有文科独立系部和文科专业的院校中有数据可查的是65所。其中,文科专业占院校总招生规模比例小于5%的有24所,占36.92%;比例为5%~10%的有30所,占46.15%;比例为10%~15%有7所,占10.77%;比例大于15%的有4所,占6.15%。

(二)专业建设情况

专业数量在院校中的占比情况。在68所设有独立文科系部和文科专业的高职院校中,文科专业个数占全校专业个数比例小于5%的13所,占19.12%;比例为5%~10%的35所,占51.47%;比例为10%~15%有10所,占14.71%;比例大于15%的有10所,占14.71%。

专业数量较多的院校。专业个数比例大于15%的10所院校主要分三种类型:一是专业有订单培养特色。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法律文秘速录订单培养、天津职业大学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老年服务与管理方向订单培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语言类专业群订单培养。二是专业设置具有地域特色,方向明确。如,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应用英语专业设国际会议与展览方向、海事英语方向;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涉外旅游和社会工作专业、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广西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应用越南语专业。三是院校本身有明显的行业背景。如,浙江警官职业学院、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建设成果情况。这68所高职院校中文科专业已建成国家级示范重点专业6个,其中语言文化类4个,分别是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语言群、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商务英语、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应用泰语专业、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文秘专业群;公共事业管理类2个,分别是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省级重点(特色或教改)专业13个,其中语言文化类8个,分别是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的商务日语、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商务英语、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商务日语、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的应用韩语、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商务英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商务英语、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应用英语和番禹职业技术学院的商务英语;公共事业管理类3个,分别是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家政服务,长沙民政职业学院的社区管理与服务、心理咨询;文化传播类2个,分别是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的新闻采编与制作、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传媒策划与管理。市级专业3个,其中语言文化类专业2个,分别是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旅游英语、番禹职业技术学院的商务日语;公共事业管理类专业1个,即天津职业大学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

课程建设成果。在能查到精品课程信息的53所院校中,有国家级课程的9所,占16.98%;有教育部教指委课程的5所,占9.43%;有省级课程的14所,占26.42%;有市级课程的2所,占3.77%;有院级课程的18所,占33.96%。53所院校中建成的国家级课程有22门,教指委课程6门,省级课程40门,市级课程6门,院级课程98门。

(三)专业名称和开设情况

以2012年招生计划数为依据,68所院校中有46所院校能在一个文科专业招收两个班以上规模,所占比例为67.65%。这些专业名称和开设院校的数量分别是:商务英语专业30所院校,文秘专业16所院校,应用英语专业12所院校,人力资源专业6所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物业管理、法律事务、应用韩语专业均有4所院校,旅游英语专业3所院校,法律文秘、应用日语专业均有2所院校;其他能招收两个班的专业如商务日语、应用阿拉伯语、老年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心理咨询、传媒策划与管理、信息传播与策划、婚庆服务与管理等均只有1所院校开设。

二、对高职文科专业发展困境的解析

从以上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科系部及专业的整体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目前高职文科发展出现的困难不是单一性的,而是一系列深层次困境。

(一)职业素养培养低效,专业技能落后,导致文科专业市场吸引力变小

高职文科专业招生遇到的困难与现今考生优先选择技术技能强、薪酬起点高的职业直接相关。许多高职文科专业,职业素养不是通过参与职业活动来培养,而是通过纯粹的知识学习来灌输;专业技能作为被一些文科教师认为是“形而下”的功利工具而被轻视。同时,近些年高职文科专业建设对现代服务业信息化、网络化程度高,具有高知识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特性也没有作出及时的反馈,服务性职业特有的应变、决策和工作设计等职业能力也没有很好地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中,大多职业实训还停留在强调语言文化的职业素养内涵的层次。

根据以上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招生统计,一些院校文科专业招生规模的增加、稳定,说明虽然目前国民经济整体还没有实现转型,机电制造、电子信息、汽车装备等第二产业的行业特色较重,但这些行业对相关服务型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同时,在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50%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对应现代服务业岗位的高职文科专业也迎来发展的良好机遇,例如文科专业占全校比例大于15%的10所院校,积极应对城市中第三产业结构增加对相关职业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设新型文科专业或专业方向,提升专业吸引力。

(二)新专业开发滞后,导致新型文科专业群建设乏力

在统计数据中,文科专业数量超过4个,招生计划超过160人的国家示范院校已不到一半。能够把一个文科专业招到两个班规模的院校也只有2/3,能够形成文科专业群的院校更少。文科专业发展在很多高职院校更多呈现一种分散、单薄的状态。导致这种状态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受传统高等教育以学科分类的框框所束缚,二是现代服务业对网络信息化、服务混业经营化的需求不能及时被吸纳到新专业开发中。

高职教育的专业划分原则是以技术、职业性和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专业能否归为一个专业群,主要以是否拥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来划分,并且专业群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企业的岗位群,均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基本的实践性教学。但现有的很多高职院校包括国家示范院校,在专业群建设中,受制于学科分类的条条框框,把文科专业只理解成类似普通本科的语言文化类、法律类和公共事务管理类专业。随着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再加上职业分工细化等因素,使得单纯独立设置文科专业的市场需要逐渐减少,交叉复合型专业设置需求增加。如文秘专业可以向呼叫中心运行管理、网络营销客服、网络舆情分析和商务信息管理等职业群开发;社会工作专业可以向网络社区架构技术、项目管理、家庭早教、婚姻关系经营、文化创意与策划等岗位群开发;应用英语专业可以向旅游传媒、休闲服务创意、会展策划、涉外客服外包等技术群开发,都能建立起相当规模和职业需求前景的新型文科专业群。

高职院校按职业群、岗位群、技术群建设专业群,是学校整体水平和基本特色的集中体现,也决定着一所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新型文科专业群的建设需要学校在师资配置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打破原有系部的学科界限和教师的学科归属,依据专业群的职业岗位,通过组建专业教师团队的方式进行项目化建设。

(三)培训偏重学术科研,轻视技术和职业信息,导致文科专业诊断力不强

在高职文科专业发展每况愈下的形势下,许多专业面临着被学校关、停、并、转的命运。另外也有一些院校在压力和困难中依然对专业进行探索,如订单培养、国际合作、学历提升等,其中学校专业带头人对专业的诊断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所谓专业诊断力,就是依照正确的职业教育思想,通过科学客观的方法收集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态势、新职业的核心能力结构及对应的专业实施方面真实、有用的信息,遵循职业教育和行业、职业共生互动的规律,对专业中长期的发展进行诊断,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个性化专业发展规划和改革行动计划,激活“双师”教学团队自身职业发展的需求和愿望,整合和调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推动专业建设在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多方联动中自主发展。

但纵观近些年高职国家、省级专业带头人研训计划,包括高级访问学者、领军人才、骨干教师、“双师”素质培训内容中,都没有涉及对专业带头人专业诊断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培养。文科专业的研训大多围绕学科学术前沿动态、教学科研素养、专业技能方面进行,对行业企业和新职业的信息、技术传递非常有限,特别对如何整合和调动教育资源,推动政、行、企、校的联动方面实战性指导非常少,不利于学员专业诊断力的培养。因此,当文科专业在2010年开始遇到困境时,很多院校领导和专业带头人既不能客观研判生源需求形势,也不能依据行业职业信息对专业作出前瞻性诊断,导致专业得不到及时改造转型,以致在错失发展良机,直至面临专业被取消的境地。

(四)从众工科模式,教学与工作实境耦合度低,导致课程改革进展缓慢

从统计数据看,与文科专业建设情况基本一致,已建成的国家、省市级精品课程中语言文化类课程居多。这些课程大多属非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或项目实施结合不深,课改进展与工科相比明显缓慢。

我国高职课改自20世纪末开始,期间学习借鉴了德国、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好国家的经验,但不管是学徒制、双元制、CBE课程,以及当前正在许多高职院校推行的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化课改,都是以工科专业和课程为典型经验和分析对象的。而文科专业由于就业岗位的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主要是人、事务和社会关系,工作对象和内容的个别化、复杂性和心理能动性无法做到情景的真实、重复性再现,经验或案例基础之上的角色模拟或工作情境仿真都不可避免地带有预先假设和人为控制的痕迹,“教、学、做”整体化效果与实际岗位情况仍有一定差距,课改难度实际上比工科大很多。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经过近十年的探索,总结提炼出“实境耦合”模式,结合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在三年中设置若干项目,保持教与学的过程就是学校生存环境与服务体间持续、系统、交互影响的耦合状态,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通过与工科其他“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比较,“实境耦合”模式更适应高职文科专业。

作者:蔡平

上一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简介论文下一篇:高层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