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视角下工程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为了把握国内CDIO工程教育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使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有关CDIO工程教育的核心期刊内容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CDIO研究领域中发文数量呈现波动趋势。CDIO研究热点包括CDIO工程教育模式、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程设计视角下工程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程设计视角下工程教育论文 篇1:

继续工程教育的国际化竞争战略初探

摘 要:文章站在全球视角,全方位分析继续工程教育国际化趋势呈现的特点与现状,通过提升继续工程教育品牌价值,提高和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和规模化发展的态势。

关键词:继续教育;国际化;竞争战略

普通高校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师资优势、学科优势、设备优势、人才优势和办学优势,迎接挑战,主动开展继续工程教育,成为继续工程教育的中坚力量和生力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速继续工程教育办学国际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继续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是增强继续教育国际竞争力、提高继续教育国际知名度的重要途径。继续工程教育国际化囊括了继续工程教育的诸多方面,其中包括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与学术研究以及教育资源的共享等。因此应该将其放在日趋走向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来进行深度的思考与研究。

一、继续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全球化和产业发展的国际化分工,促使各国的经济发展必须打破国内市场竞争的局限走向国际市场

这种发展趋势给我国的继续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中国要走向国际市场,必然要求各个领域和部门以国际通用标准为准则,同时也要求劳动力市场提供符合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的专门人才。此外,随着涉外企业大幅增加,人才“本地化”势必产生市场对国际化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人才的培养由从业的“标准”到“资格”和“能力”都需要参照国际通用标准: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紧紧围绕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国际通用职业资格标准来实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组织教学。

(二)继续工程教育国际化是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增强竞争能力,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应不断研究国际继续工程教育的成功模式和发展动态,学习和借鉴国外成熟的继续工程教育培训经验,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以有效利用海外继续工程教育机构在技术、培训、教育信息化和办学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观念、方法和评价体系,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增强竞争力,培养符合国际化标准的人才。

(三)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继续教育机构增强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继续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走国际化的道路,不仅对发展我国的继续教育有重大意义,而且也是继续工程教育界必须面对的趋势。诚然,继续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所面临的困难和窘境还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存在,但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继续教育院校自身,都应主动应对,采取积极的措施,拓展教育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四)“信息化”和“全球化”进程推动了继续教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面向世界,步入了国际化的进程。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吸收了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些经验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教育市场的开发性,弥补了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的不足,这为我国教育事业走向世界创造了契机。目前,诸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人利亚等国家采取多元化合作办学模式,为我国输入了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和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推进继续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

二、继续工程教育国际化涵义及实施意义

(一)继续工程教育国际化内涵

继续工程教育国际化通常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继续工程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即一个国家面向世界发展本国继续工程教育的思想理论、国际化活动以及与他国开展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它并非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教育现象,而是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二)实施继续教育国际化战略的意义

1.有利于拓宽我国继续工程教育市场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外资和国际教育资源在我国继续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巨大作用,继续工程教育国际化的空间更加扩大,这有利于拓宽我国继续工程教育市场。近年来,英、美、法等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都在向亚洲尤其是中国输出教育资源,这不仅推动了我国继续工程教育水平的提高,也为希望接受发达国家优质继续教育者创造了良好条件,促进了我国继续教育体系的构建与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建设的进程。

2.有利于提高我国继续工程教育现代化水平

我国继续教育机构在引进国际优秀教育资源,不断外派学生出国学习的同时,也在走出国门,在海外积极兴办具有中国特色的继续工程教育项目与专业,同时引进更多国外学者来华学习。通过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国际化推动继续工程教育国际化,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紧密结合。

3.有助于推动我国继续工程教育改革与创新

多年来,国内的许多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向国外派遣了数以万计的继续工程教育学生,他们通过学习回国后,带回了先进的科技知识、教育内容、专业设置、现代教学管理观念、模式及一些国际通用的标准、质量评估方法和考试模式等。他们中一些人成为高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依据国际人才市场需求来进行现代化改革,直接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

4.高等教育的公益性质受到国际化中商业化思潮的巨大冲击

教育包括高等教育都是社会公益性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十五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体现了教育的公益性。而高教国际化进程中,很多来华办学外国高校都以营利为主要目的。随着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无偿教育援助不断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教育贸易化和商业化行为。

三、继续工程教育国际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大局

推进继续工程教育国际化必须站在国家的层面来考虑问题,从国家全局和长远利益来考虑自身的发展,在为国家做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继续工程教育国际化要主动积极将继续教育国际合作对象面向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这三支人才队伍;同时,围绕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设计新项目、开发新专业、研发新课程。

(二)服从和服务于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

努力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世界一流大学是我国高校办学的战略目标,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在推进国际化战略时,就要自觉地与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作为衡量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在继续教育国际化实践中,不但不能损坏学校声誉、占用学校资源,反而应当通过较好的经济效益把继续工程教育国际合作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三)坚持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和两个效益并举的原则

继续工程教育国际化是全方位的,既兼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又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开展国际化继续教育合作中始终坚持“三高”原则:以高层次人才为主要培养对象,重点开展大学后继续工程教育;以高质量推出继续工程教育国际合作,以一流的标准、一流的质量来衡量,努力打造精品、创建品牌;以高效益赢得社会回报、支持自身建设。

(四)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与推广本土特色并重

继续工程教育核心目标是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引进国内急需、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性的课程和教材;特别注意借鉴和学习外国教育机构继续教育的特色和成功的管理经验,使自身真正具有比较优势。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全面推进和培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有利于提高自身继续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培养社会和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

四、继续教育国际化战略的选择

合作和交流是让世界了解我们的第一步,只有走出国门,别人才能够知晓我们,我们也能够通过对外面的了解更清楚地做好定位,认识差距。我国继续工程教育也应积极挖掘自身潜力,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促进继续工程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实施品牌战略,提升竞争力

提高继续工程教育整体办学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实施品牌化战略是推进国际化的战略选择。继续工程教育国际化不仅是教育资源和信息的交流共享,更是一种新的办学理念,要通过具体的项目、课程和专业化管理模式运作体现国际化;拓宽视野,引进国际化的经营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和有市场需求的国际化项目,凝聚自身特色,以国际视野来统筹继续工程教育品牌化发展。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不断增强开放合作意识,牢固树立国际化品牌的发展理念,在观念上、行动上、体制上解决影响和束缚继续工程教育对外开放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继续工程教育品牌化、国际化水平。

(二)实施特色化战略,增强民族性、区域性与国际性融合

特色化办学是我国继续工程教育立足之本。在继续工程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突出特色,积极合作开展国际化合作与交流,应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找好自身的定位,突出自己的发展优势,强调特色办学,把特色化发展作为自己国际化办学的一个优势,将特色化发展作为自身战略目标来规划和实施。在探索和形成国际化办学特色时,要注意正确处理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在特色化水平与国际化水平之间形成正比递进的关系。民族性、区域性的继续工程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是区域化的地方特征、民族化的特色与国际化的融合。

(三)实施开放战略,寻求继续教育发展的新空间

开放战略就是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既要注重国际化品牌的引进,又注重本土化特色的扩张,二者相得益彰。拓展思维,丰富继续工程教育国际化内涵,提高继续工程教育国际化水平,一是强调空间上的开放性,不断开放国内继续教育市场,既能在国外办学又能容纳外国在本国办学;二是强调国际教育资源的共享性,广泛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三是强调继续工程教育不断改革创新,在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上主动调整并适应国际惯例与标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着力培养具有世界眼光、胸怀全球,具有国际思维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四)实施资源融合战略,在继续教育领域开拓中外合作办学

资源整合,是企业战略调整的手段,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日常工作。就继续工程教育资源整合来说,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就是要有进有退、有取有舍,就是要获得整体的最优,通过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和有机融合,使其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并创造出新的资源的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五、推进继续工程教育国际化途径

(一) 拓宽国际合作办学模式,推动继续工程教育高层化

国际间继续教育机构合作办学是继续工程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促进合作双方共同发展有着积极作用。通过开展跨国合作办学,培养了一大批既熟悉本国国情又有国外生活经验的国际化人才,既有利于促进继续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又有利于创造和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互利共赢,拓宽合作办学渠道,创新合作办学模式,拓宽合作办学发展空间,不断提高合作层次和合作质量,提升继续工程教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通过合作办学推进继续教育办学模式的转变,构建多元化的继续工程教育办学体系。

(二) 拓宽合作交流形式,拓展国际化渠道

通过交流学生、交流教师、交流信息等方式开展继续工程教育领域国际化合作,促进继续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上实现国际化融合。

(三)发挥行业优势,参与国际竟争

在推进继续工程教育国际化发展里程中,坚持发挥我国的行业优势和外方的资源优势,通过参与国际竟争,在国际继续工程教育领域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通过我国相关的行业优势提升我国继续工程教育国际竞争优势,推广我国继续工程教育品牌项目与特色学科。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

通过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世界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且有利于与国际接轨,从而更好地找到推进国际化的切入点和契合点。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国际化。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是继续工程教育国际化最基本的要素,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和传授掌握国际知识的能力及设施,便于学生迅速了解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在课程设置中,应从教学管理制度上确定国际性课程的地位,增设介绍国际知识的课程。

(五)加强学术交流,拓展科研的国际性领域

学术交流是继续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基本特征和最易实现的形式。继续工程教育国际化应以学术交流为突破口,融入国际化的浪潮之中,创造条件承办、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选派专家、学者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进入学术体系的前沿和核心;选拔学术骨干主动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通过与周边国家有影响力的同仁的沟通与协作,积极抢占学术制高点开辟学科领域新的发展方向;建立国际间学术交流和互访机制,通过学术交流、人员互访与培训,提升继续工程教育从业者的国际化视野和科研的国际化水平;通过不同国别、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的短期讲学,改善或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

(六)引入认证制度,加强国际化教育的质量控制

继续工程教育机构认证制度和课程标准制度在欧美发达国家受到重视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目前中国尚未按国际规则建立相关的认证制度,这影响了继续工程教育总体质量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在国际教育服务市场上的份额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我国需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教育质量现状的国际化继续教育认证制度,设立继续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和认证中心,作为继续教育质量保障的手段之一,同时作为国内外质量保证和认证机构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交流和发布质量保证和认证的信息,加强沟通与交流,监控质量保证认证进程,推动我国继续工程教育国际化质量控制。

(七)利用网络优势,拓宽共享范围

当今,互联网已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网络的快捷、便利使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访问世界各地开放的图书馆和实验室,得到所需要的资讯,网络扩大了世界范围内知识共享的范围和程度。图书馆是学校教育的延伸,资讯科技的进步使电子图书馆和阅览室遍布世界各地,人们只要会利用图书馆提供的资料和工具,就能进行有效的学习。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是快速提高知识和资源拥有量并加快与发达国家同步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和开放自己的网页实现与对方网页的专访、互访和限期开放,就可获得某些知名大学、知名教授的学术讲座内容和图书资料,为我所用。我国继续工程教育也应尽快利用这一快捷通道,实现与国际继续工程教育的真正接轨。

(八)创造国际化的外部条件,要下大力气建设一批有水平的、符合国际化需要的继续工程教育高校

我国继续工程教育开展比较晚,无论经验和水平都不足,对于国际化来讲更有差距,因此,无论从策略上还是从能力上讲,国家和各省都有必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名牌继续工程教育高校,通过他们建立继续工程教育与国际交流的平台,同时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带动与促进全国的继续工程教育向国际化发展。

(九)借鉴国际范式,构建我国的继续教育体系

学历教育和知识教育仍然是我国继续工程教育的主流,而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学历教育与岗位资格培训相结合的继续工程教育格局尚待建立和完善。在这方面,国外继续工程教育同样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能力本位课程设计模式,澳大利亚能力本位与国家资格证书制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德国高等专科学校以政府投资为主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体制,美国社区学院的“自由式”学习模式等,都可以成为我国继续工程教育某些方面的范式。

继续工程教育国际化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继续教育发展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继续工程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它在教育发展、国家发展乃至全球化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何沿着一条可持续性的、科学的发展道路来推进继续工程教育国际化成为全球关心的问题。在寻找继续工程教育国际化高效、优质的发展方法,解决既有问题和挑战的道路上,我们付出的努力越多,我国继续工程教育的未来才能发展得越好。

参考文献

[1]骆亚珍.论继续工程教育的作用及其途径[J].中国冶金教育, 1999,(2).

[2]俞冰,顾毓沁,康飞宇.中国继续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探索[J].继续教育,2004,(12).

[3]夏庆荣.继续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J].化工高等教育, 1995,(1).

[4]陈晋南,冯长根,刘晓红.第八届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大会综述[J].继续教育,2001,(6).

[5]王志勇,谢凤艳.教育国际化的校本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 2009,(6).

[6]赵华恩.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2).

[7]吴雪纯,徐水晶.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 2008,(2).

[8]殷明.从美国经验看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取向[J].继续教育研究, 2008,(2).

[9]袁利平.教育国际化的真实内涵及其现实检视[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10]卢朝佑,刘应兰.国际继续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J].成人教育, 2009,(6).

[11]袁礼,张志辉.中国工程教育国际化问题刍议[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2).

【责任编辑:李养正】【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供稿】

作者:杜晓成 胡锐

课程设计视角下工程教育论文 篇2:

中国CDIO工程教育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评估

摘  要:为了把握国内CDIO工程教育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使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有关CDIO工程教育的核心期刊内容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CDIO研究领域中发文数量呈现波动趋势。CDIO研究热点包括CDIO工程教育模式、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研究。研究趋势分为3个阶段,CDIO的内涵和外延研究阶段,CDIO工程教育理念与课程、专业、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研究阶段和新工科背景下的CDIO工程教育研究阶段。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发展趋势;CiteSpace

0  引  言

教育部在2017年先后發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等文件,目的是全力探索工程教育模式,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可见国家层面非常重视工科教育。但是我国工科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统计,我国2005年毕业的工科技术人才中适合在跨国公司工作的人数占总人数不足10%。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工科教育过于理论化,教育中缺少工程项目训练,同时忽视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我国高等院校工科教育多年前已经开始探索工科教育模式,期望通过教育方式改革尽快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工程师。提高高等工科院校工程教育水平,需要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国外CDIO工程教育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CDIO代表了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成果。2004年,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同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CDIO提倡以产品生命周期为载体,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建立课程之间关联关系的方法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方式培养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1]。CDIO首次将工程毕业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与素质、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要求以逐级细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形成了具体化的、可测量的、对学生和教师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目标体系。

我国学者最早于2005年开始研究CDIO工程教育模式。200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成立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组,2016年成立CDIO工程教育联盟。近年来CDIO工程教育模式深受国内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有大量使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来进行工科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体系、课程教学改革等不同维度研究的文献。作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在2008年开始研究CDIO工程模式,并尝试在“网页设计”课程中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但是在研究过程中面对CDIO工程教育的海量文献,无法站在一定的高度,动态地把握CDIO发展规律,对CDIO的研究如同盲人摸象。本文通过借助数据分析软件CiteSpace软件,分析CNKI数据库CDIO工程教育领域的核心论文,总结出CDIO工程教育在我国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帮助我们探索更多适合我国新工科教育的模式和方法[2]。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样本选自2006年1月—2020年3月间的CNKI数据库的中文核心期刊、EI来源期刊、SCI来源期刊、CAS来源期刊、CSCD来源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使用CNKI高级检索功能,以“CDIO”和“工程教育”为主题、关键词进行检索,共获取中文文献668篇。对文献逐条整理筛选,去除会议报道、期刊目录和重复及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最终确定中文文献619篇。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版本号:5.3.R4.2003—2018),对获取的619篇文献进行高产量作者及研究机构分析,同时通过关键词共词分析得到研究趋势、研究热点和前沿。在研究过程中,使用Excel软件对文献发表数量、关键词出现数量统计和排序。

CiteSpace是一款用来绘制科学领域文献可视化图谱软件,使用它可以生成某个科学领域的关键节点文献,识别某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3]。

2  数据分析

本文主要从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2.1  研究现状分析

2.1.1  文献发表数量增长趋势分析

使用Excel统计分析工具对CDIO工程教育领域619篇研究文献发表数量的逐年增长趋势分析,如图1所示。

2006年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中國属于起步阶段,此阶段研究成果较少。2008年是CDIO工程教育研究的拐点,从这一年起,CDIO工程教育的研究开始兴起,作者所在的教学团队进行了CDIO的内涵和外延的研究。2012年CDIO的研究达到鼎盛时期,这个阶段涌现出很多CDIO的变体,如TOPCARES-CDIO、TF-CDIO、SE-CDIO和A+S·CDIO等工程教育模式。2018年以后,随着国家新工科教育的推进,研究成果中以CDIO直接命名的很少,CDIO变成关键词,说明我国在新工科教育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CDIO工程模式只是新工科教育的一种方案。但是对CDIO工程模式领域文献的梳理,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工科教育的发展途径,可以帮助我们总结CDIO工程教育研究中取得的成绩,更好地为新工科教育提供借鉴。随着国家新工科教育的深入,预计CDIO工程教育将被赋予新的含义。

2.1.2  核心作者分析

核心作者是指发表论文较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作者。通过对核心作者的分析,可以评价该学科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根据普赖斯定律分析核心作者,普赖斯定律定义了核心作者中发表论文最少的论文数Nmin与发表论文最多的论文数Nmax存在如下关系[4]:

Nmin=0.749×(Nmax)1/2

根据公式定义,只有发表论文数大于或等于Nmin的作者才是核心作者。此次文献分析中,发文最多的作者论文数为6,代入公式计算可以得出Nmin为2。经统计,在556个第一作者中,核心作者人数为48人,占比为8.5%;核心作者发表的论文数110篇,占总论文数的17.8%。

本文统计了CDIO工程教育领域核心作者,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排在第一位的作者顾佩华发文数量为6篇。顾佩华教授是我国研究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先锋者,其带领的团队主要研究EIP—CDIO人才培养模式,其发表的《CDIO在中国》一文被引用次数高达359次,该文对6年来CDIO在汕头大学及其他试点高校的实践和推广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对中国工程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观察与思考,并对CDIO在中国的发展作出展望[5]。

2.1.3  关键期刊分布分析

CDIO工程教育研究文献比较集中,10种期刊发表CDIO文献326篇,数量达到总分析文献的52.7%,尤其是《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实验室研究与探索》《实验技术与管理》《教育与职业》和《广州化工》5种期刊发表文献数量占总文献的37.1%,由此说明这5种期刊是CDIO工程教育领域的主要出版单位,这些期刊可以作为研究CDIO工程教育重点关注对象。

2.1.4  主要研究机构分布分析

CDIO工程教育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汕头大学。汕头大学是国内最早学习CDIO工程教育模式并加以实施的高校,2006年成为CDIO国际组织在中国的第一个会员单位。该校在CDIO工程模式实践过程中提出了EIP-CDIO教育模式,此模式将“工程师职业道德”课程作为工学院全体学生的必修课,课程有EIP的要求和考核规范,同时通过世界工程师论坛、成长沙龙、社会实践等多种活动,开展有关工程师职业道德和操守方面的教育与实践[6]。汕头大学在CDIO工程教育理念中国传播方面做了非常大的贡献。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浙江大学等4所院校的发文量也较大,说明CDIO工程教育的研究已经形成一定的研究规模。排名前10名的发文机构如表2所示。

2.2  研究内容分析

2.2.1  知识图谱整体概况

本文使用CiteSpace对619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关键词是对文献主题的高度概括。通过关键词分析反映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7]。CiteSpace中设置网络节点为

从图2中可以看出,CDIO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等词所代表的节点较大,说明这些词与其他关键词共现次数较多,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其视为国内CDIO的研究热点。同时人才培养和教育模式等关键词的出现频次也较高,关键词共现频率如表3所示。表中中介中心性说明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课程设计、翻转课堂与CDIO相结合是新的创新理念,所以关联度为0。

2.2.2  研究热点内容

通过表2分析得出CDIO工程教育研究主要从3个层次展开,分别是CDIO工程教育模式、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

2.2.2.1  CDIO工程教育模式

有学者研究了CDIO工程教育的特点,分析了我国CDIO工程教育研究基本概况以及CDIO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职业工程实践的环境和CDIO试点高校的实践和推广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对中国工程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观察与思考[9]。

2.2.2.2  专业人才培养

有学者研究工程人才的培养计划,提出CDIO工程性人才培养方案[10],以CDIO教学模式与创新教育的共融性为主线实施人才培养[11],提出通过一体化的课程与项目体系实施基于信息共享平台的课内外联动教学体系[12]。有学者基于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独创的TOPCARES-CDIO培养模式,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评估指标体系。针对外包人才短缺,北京联合大学已经将CDIO教育模式运用在实验班的教学实践中,从多个维度研究了CDIO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实施方案[13]。有学者针对高职人才培养的研究提出建构高职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2.2.2.3  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

结合CDIO教育理念,开展系统的教学方法研究。将CDIO工程教育思想应用在如“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化工原理”“通信电子电路”“税务代理实务”“C#程序设计”等工科类课程教学改革中,提出基于CDIO工程的课程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的改革实施方案[14];针对通信、电子、化工类专业综合性实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课程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实训,开放实践教学模式,毕业设计、创新实践基地群等方面提出改革思路。

2.3  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分析

2.3.1  研究前沿分析

文献的Burst detection可以表示一个变量的值在短期内的变化。

CiteSpace将这种突变信息视为一种可用来度量关键词变化的手段。本文使用Burst detection对被引文献所得到的引文频次分析得到突变关键词。通过如图3的突变性关键词来看,该领域呈现出多个维度研究特征,可总结出以下3个阶段性的研究热点:一是工程教育,包括做中学、高等工程教育、应用型人才等关键词;二是教育模式,包括项目教学、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等关键词;三是新工科,包括专业认证、卓越计划等关键词。图中深色较粗的小矩形表示突现年份。在图中可以看到工程教育和教育模式关键词出现在2008年,人才培养关键词从2008年出现,热度持续到2010年。

2.3.2  发展趋势分析

CDIO工程教育研究发展趋势分析主要通过共被引文献网络关系体现,绘制的Timeline(时间线)如图4所示,图中节点的主题名词是从关键词共被引分析得到的聚类中提取出来的,名词对应的横坐标展现该主题在时间上的演进。科学论题的研究会经历兴起、发展、成熟和衰退的过程。通过时间线图可以反映动态的、实时的研究主题,本文选择的2006—2020时间段研究聚类名词分别为#0 培养模式、#1 创业教育、#2 工学结合、#3 CDIO,#4 培养模式,#5 CDIO理念。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本研究领域可分为3个阶段:2006—2012年研究主题侧重于工程教育模式研究;2013—2017年研究侧重于工程教育应用;2018—2020年研究趋势变化为新工科,CDIO变体模式如OBE、SC-CDIO的研究。

3  结  论

CDIO工程教育研究的发文数量从2006年到2020年呈波动变化态势,表明研究人员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从爆发式增长进入到理性研究,目前研究工作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汕头大学在所有机构中文献贡献数量最多,表明在该研究领域表现最为活跃。

关于CDIO工程教育领域的研究趋势大体分为3个研究阶段:2006—2012年开始CDIO理论研究,2013—2017年CDIO工程教育理念与课程、专业、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2018—2020与新工科结合。这三个阶段体现出CDIO研究从理论探索到落地生根的发展趋势。虽然2017—2019年,CDIO研究成果呈现下降趋势,但是由于新工科教育思想的提出,因为CDIO工程教育的特点与新工科教育特点一致,所以CDIO将在新工科的沃土上被赋予新的内涵和外延。CDIO工程教育将是未来新工科建设的一个关键思路。

参考文献:

[1] 顾佩华,胡文龙,陆小华,等.从CDIO在中国到中国的CDIO:发展路径、产生的影响及其原因研究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24-43.

[2] 罗杨,吴永贵,段志斌,等.基于CiteSpace重金属生物可给性的文献计量分析 [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0,39(1):17-27.

[3] 叶贵,付媛,王玉合,等.行为视角下基于CiteSpace的建筑安全研究综述 [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9,26(4):127-134.

[4] 林杰,王军,郭淑玲,等.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作者成熟度的文献计量学分析——以CSSCI期刊为例 [J].大学教育科学,2011(3):88-95.

[5] 顾佩华,包能胜,康全礼,等.CDIO在中国(上)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24-40.

[6] 叶楠楠,刘苑豪.汕头大学CDIO:引领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改革 [EB/OL].(2011-06-28).https://www.stu.edu.c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606&Itemid=137&lang=zh.

[7] 毕学进.基于Citespace图谱量化的中國经济史研究热点综述(1986—2018) [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5):45-52.

[8] 曹永强,郭明,刘思然,等.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生态修复现状研究 [J].生态学报,2016,36(8):2442-2450.

[9] 顾佩华,包能胜,康全礼,等.CDIO在中国(下)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34-45.

[10] 段庆茹,阚连宝,吴国忠.CDIO教育模式中国化研究述评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10):33-37.

[11] CRAWLEY E F,查建中,MALMQVIST J,等.工程教育的环境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13-21.

[12] 孙楠,秦龙.CDIO视域下独生代大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J].教育探索,2016(4):71-74.

[13] 张凤娥,薛健飞,李定龙,等.CDIO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2):8-10.

[14] 薛健飞,袁志华,谢旭东.基于CDIO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J].职教论坛,2011(14):76-77.

作者简介:刘敏娜(1981—),女,汉族,陕西榆林人,就职于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性能网站框架。

作者:刘敏娜 黄素萍 李延香

课程设计视角下工程教育论文 篇3:

工程教育认证申请受理工作认识与思考

摘要:工程教育认证正式开始前的申请受理工作是工程教育认证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正确遴选出符合条件的拟受理专业,对下一步认证工作的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和效果。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必须遵循三个基本理念: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本文就作者多次参与的工程教育认证会议,总结整个工程教育认证申请受理的相关细节和问题,并提出一些见解和意见。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审核程序;申请程序

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开始于2006年,是我国工程师制度改革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目标是:构建中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中国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

工程教育认证正式开始前的申请受理工作是工程教育认证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正确遴选出符合条件的拟受理专业,对下一步认证工作的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和效果。下面就矿业类认证分委会对本领域2016年提出认证申请专业的拟受理审核情况,谈谈对工程教育认证申请受理工作认识与思考。

一、确定审核申请的形式、参加人员及审核的程序

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工作计划,工程教育认证协会通常于每年8月份启动对下一年工程教育认证申请工作,并于九月末或十月初完成申请受理工作,之后,认证协会秘书处对接收学校及申请专业数进行最后统计,并按照《工程教育认证办法》,协会秘书处对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对于通过形式审查的学校按申请专业将申请材料分送各专业认证分委会,进行下一程序的审核受理工作。各分委员会秘书处在收到认证协会的相关材料后,根据具体的申报专业、申报数量等情况,确定本领域的审核形式、各专业专家数量及专家组成。以矿业类认证分委会对本领域2016年提出认证申请专业的拟受理审核申请的形式、参加人员及审核的程序为例,进行说明。对于2016年本领域提出认证申请专业,本认证分委会确定的审核申请的形式分为网上审核和会上审核两种形式。分委会在接到认证协会秘书处的申请材料后,即组织各专业骨干专家首先进行网上材料评审、排序,要求评审专家对申报材料存在问题清晰标示,完整说明,并将最终评审意见及结果在规定时间返回分委会;分委会在接到每位网评专家的网上评审结果后,第一时间汇总评审结果及存在的问题,然后组织各评审专家会上集中讨论,确定最终受理结果。

二、了解本领域申请专业总体情况

要想对提出认证申请的专业给出恰当、正确、合理的受理意见及结论,首先各评审专家必须了解本领域申请专业的总体情况。这个总体情况的了解不仅包括申请数量、专业分布等,还要重点了解申请书撰写的总体情况。由于新版《工程教育认证申请书》强化了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相关内容,因此,审核中,将重点放在对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相关内容的审核上。通过对申请书撰写内容总体情况的审核和了解后,对每个申请专业的基本情况,申请书内容是否缺项,申请书中关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相关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带着问题进入下一程序的审核。而在对包括申请数量、专业分布进行了解、审核的同时,要将所有申请专业相关认证情况逐一统计清楚,标明哪些申请认证专业为初次认证,哪些认证专业为再次申请认证,再次申请认证专业中哪些属于二次认证,哪些属于三次认证等,并将所有专业按初次申请和再次认证进行排队,为下一步认证审核工作打好基础。

三、审核受理依据

1.上面已经提到,新版《工程教育认证申请书》强化了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相关内容,为申请审核工作提供了更加充分的依据。各分委会在重点审核相关内容后,把专业是否具有一定的OBE工作基础作为受理认证的主要依据,对于各专业要以以下要求进行重点评价和审核。

(1)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2)毕业要求的内容是否能够覆盖认证标准的要求?

(3)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的矩阵关系是否明确合理?

(4)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的矩阵关系是否明确合理?

(5)是否建立了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评价案例能否反映评价机制有效运行?

2.在对以上主要项等进行审核并符合评价要求后,同等情况下,优先受理再次认证的专业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四、结论

在以上几项审核程序结束后,分委会要对拟受理专业和未受理专业进行汇总,填写专业类认证申请审核意见表,并给出评审结果及评审意见。对于拟受理专业要说明符合申请书要求的相关情况,拟受理专业数量,专业领域分布,再次认证和卓越计划专业等;对于未受理专业也要给出未受理的有理、有据的确切原因,说明不符合申请书要求的相关情况,未受理专业数量,专业领域分布等。下面以矿业类认证分委会对本领域2016年未受理专业相关情况说明为例,使大家更清晰了解建议不受理专业点未受理原因,当然,各领域及专业不受理的原因并不局限于以下所列原因,以下原因仅为本领域本年度未受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本领域2016年度提出认证申请专业12个,采矿工程专业与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各6个;12个申请专业中,再次认证专业3个,其余9个均为首次申请认证专业,经专家网评及会评后,按照审核受理依据,未通过审核专业3个,这3个未通过专业中,其中2个是同一所高校申报的2个专业,它们相比本次申请认证的其他专业,在学科和专业发展上均不占优势,2个专业申请材料中均在专业补充标准存在严重缺陷,其中,采矿工程专业:2015采矿工程专业认证补充标准中明确要求煤炭类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应该包括边坡稳定。但是,该专业申请书培养方案中未开设该门课程,因此,还需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而矿物加工工程专业:2015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补充标准中明确要求专业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涵盖岩石矿物学基础等课程,实践环节课程设计包括选矿厂设计课程设计,该专业提交的申请书培养方案中未开设上述2门课程,也需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另外,该专业教师数量偏紧,未见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鉴于以上缺陷,经专家审核投票,作为本年不受理专业。而第3个未受理专业,通过与拟受理专业相比,其在学科和专业发展上也不占优势,其所提供的申请材料中,培养方案为2009版采矿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按认证标准要求,专业并未定期修订其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的矩阵关系不明确;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不完善。经专家审核投票,也作为不受理专业。

五、结语

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该协议签约成员,这标志着具有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帷幕在我国已经拉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遵循三个基本理念: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这些理念对引导和促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保障和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成果导向教育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被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完全采纳。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首次申请专业认证和再次认证的各高校相关专业,应遵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个基本理念,促进和完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使我们的专业建设真正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社会和工程领域培养出真正适合时代要求,适应社会需要,基础扎实、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49-61.

[2]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0-19

[3]方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国际化之路——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之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72-76

[4]王孙禺,赵自强,雷环.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国际实质等效的认证制度建设十年回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23-34

[5]袁本涛,郑娟.博洛尼亚进程后欧洲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发展研究——以欧洲工程教育认证网络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1):28-33.

[6]张学洪,张军,曾鸿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1,(6):37-39.

[7]邵辉,葛秀坤,毕海普,等.工程教育认证在专业建设中的引领与改革思考[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104-107.

[8]王贵成,蔡锦超,夏玉颜.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国际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3):4-7.

[9]倪凯,金尚忠,孙彩霞,等.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及其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1,(5):51-55.

作者:顾晓薇 陶明炬 魏德洲 余斌

上一篇:高职高专单招生职业素养论文下一篇:幼儿美术欣赏与民间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