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物流管理论文

2022-04-15

[摘要]广西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需对广西高校物流管理本科實践性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当前广西高校物流管理本科实践性教学存在实践性教学体系不完善、校内实训室软硬件缺乏、与校外实践性教学基地没有建立深层次合作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广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需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体系设置进行深入探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校物流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物流管理论文 篇1:

试论智慧物流背景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迅速,人才短缺,而网络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让社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提高,尤其是随着智慧物流的提出,社会不仅要求人才的数量,更要求人才的质量,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智慧物流背景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问题。

关键词: 智慧物流;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让国内物流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智慧物流、智能仓储已然成为物流业的发展方向,智能分拣、配送也将成为现实,在此背景下,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该用怎样的教学方式,为社会培养出素质与技能并存的新型复合型人才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1】。下文以当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为切入点,详细分析智慧物流背景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

一、智慧物流背景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2009年12月IBM提出智慧物流的概念,智慧物流即物流是在空间、时间变化中的商品等物质资料的动态状态。较之智能物流,智慧物流更侧重于将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有机整合起来,通过网络的关联与科学、动态的管理,实现物流的网络化、自动化、可视化与动态化,进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与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2】。也有部分观点认为,智慧物流就是利用集成的智能化技术改变物流系统,将物流系统智能化,即让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人的某些能力,例如感知、学习、推理、决策等能力,并将这些能力用于具体的物流过程与物流问题中,实现物流的信息化、自动化与网络化。由此可见,在智慧物流的背景下,网络、科技将成为物流行业的重要因素,物流业需要的人才将会是能实际操控最新智能化技术,能了解智慧物流发展动态的新型技术型人才,但当前高校物流专业的教学远不能达到智慧物流对人才的新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性不强。

物流管理专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此专业中的许多内容都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才能取得教学效果,因此多数高校物流管理专业都为学生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例如与校外的物流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践;且当前国内多数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均设置有专门的物流实训室,以期提高学生的管理技能、实践技能,但不论是校外实践教学还是校内实训教学,均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多是以企业参观与顶岗实习为主,学生学不到实际的管理知识【3】。其次,校内设置的物流实训也不外乎物流管理课程实验、相关课程实验、企业实习以及毕业实践这四个环节,缺少教学特色,并不能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物流管理技术,并且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也只适用于传统的物流管理,并不适于智慧物流。同时,当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培养不深入,绝大多数高校的物流实践内容仅仅只是基于传统理论下的简单的流程操作,学生无法学到实际的管理知识与管理技术,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整体较低,不能满足现代物流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

(二)科研项目落后。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多数教学活动都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发起的科研项目也是如此【4】。当前高校对学生采取的科研教学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很多科研项目都是教师的研究课题或是学校在研项目的一部分内容,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设置新的科研项目,并且许多教师在给学生布置科研任务时目标不明确、实际操作性不强,导致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许多阻碍。同时,教师也没有为学生科研实践给与实际性的指导,使得学生的实践效果不理想。

(三)物流教学脱离实际。

系统的、贴合实际的教学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但当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却脱离了物流实际,导致学生学不到实际的物流知识。首先,多数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并没有实际的物流管理经验,自身具备的知识经验也是来自课本与课堂,这就让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从根本上脱离了物流实际,教师不了解现代物流的前沿发展信息,不具备现代物流的实际管理技能,也不能熟练操作现代先进的物流设备,导致学生接触不到实际的物流管理【5】。其次,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教学体系,例如教师的学习机制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学生的学习渠道及其有限,均导致物流教学收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

二、智慧物流背景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途径

随着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物联网已经初步形成,智能化技术也开始渗透到物流行业,智慧物流已然成为物流业必然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只有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新型技术型人才。下面从实际出发,详细分析智慧物流背景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途径。

(一)开展体验式实践教学。

为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或实际的教学场景,教师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实际的物流管理模式,體验课本知识在实际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即为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的特点与优势就是通过实际的工作场景让学生感受物流业的动态发展,让学生获取现代物流的最新发展动态,从而让学生学得最新的物流管理知识与操控先进技术的能力。根据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需求,现将体验式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知识教育与工作教育。首先,知识教育即行业知识教育,通过行业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物流管理知识,夯实学生的知识理论,为综合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开展物流行业案例分析课程,搜集整合最新的物流管理案例,交给学生基本的物流管理技能,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智能仓储与智能无人机配货等的操作流程,让学生对智慧物流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对最新的物流管理技术有一个大体的把握。其次就是工作教学,工作式体验教学即让学生进入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让学生体验知识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学校可以与校外的物流企业加强合作,为学生多创造一些实际体验的机会与平台,例如组织学生到智能化程度高的物流公司去实习,或为学生开展物流操作实训课堂,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巩固物流管理知识,锻炼实际操作技能。

(二)落实行业动态宣传教育。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物流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高科技与新思想层出不穷,物流管理模式也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只有时刻关注物流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学习物流管理中用到的新技术、新模式,才能紧跟物流行业的发展步伐,进而有目标、有针对性的提升自己,使自己成为有新思想、能应用新技术、能适应新发展的创新型技术人才。而在学生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道路上,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应将物流行业发展的新动态及时讲给学生,有效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为此,学校可以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普及物流行业的发展动态,例如每学期邀请智能化程度高的物流公司的一线管理人员为学生讲解分析物流行业的发展情况,或是邀请专业的物流管理专家为学生讲解物流行业发展动态,确保学生与社会接轨,与最新的物流管理工作接轨,有效缩短学生能力与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其次,教师在引用案例时也应尽量引用最新的物流案例教学,通过最新案例向学生传达物流行业的动态发展信息,让学生感受物流行业的先进性,让学生切实体会智慧物流,认识到智慧物流的必然性与强大性。

(三)物流教学与行业接轨。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是在为物流行业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因此高校的物流管理教学必须要与物流企业深度接轨,与物流公司开展深层次的合作,才能培养出符合物流行业要求的新型技术型人才【6】。当前已有多数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开展了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但是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仅限于形式,没有多少实际的教学意义,因此高校在与物流企业合作时,应避免浮于表面的合作,充分挖掘、利用校企双方的能力,共同解决学生的培养问题。例如高校每年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学习,调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企业组织人员进入学校,协同教师一起为学生讲解智慧物流背景下物流管理工作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等。

结语

总而言之,智慧物流背景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从多方面实行改革,以全新的教学模式为物流行业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环梅.智慧物流背景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40(06):150-151.

[2] 吴影辉.智慧物流背景下仿真软件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思考[J].价值工程,2018,37(18):295-296.

[3] 吴影辉.智慧物流环境下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研究思路[J].高教学刊,2018(05):161-162+165.

[4] 李玮,杨安怀.“智慧物流”时代我国高校物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机制研究——以燕京理工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8,34(01):36-39.

[5] 伍星华,陆立辉.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4(17):121-122.

[6] 汪旭晖.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系统性思考[J].当代教育論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11):115-116.

作者:张露潆

高校物流管理论文 篇2:

广西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摘 要]广西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需对广西高校物流管理本科實践性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当前广西高校物流管理本科实践性教学存在实践性教学体系不完善、校内实训室软硬件缺乏、与校外实践性教学基地没有建立深层次合作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广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需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体系设置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广西高校 物流管理本科 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构建合适的实践性物流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物流管理学生的策划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1]虽然大部分高校认同物流实践教学在物流管理本科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我国对物流管理的实践性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缺乏指导性的实践教学计划,物流实训根据各校现有物流设备情况开展实训,效果非常不理想。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广西对掌握物流管理理论和物流实践运作能力的复合型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将逐年增多,对物流管理人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也将更高。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和主要载体,其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如何构建适合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广西培养面向东盟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是广西高校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相关研究述评

朱鼎勋等(2007)[2]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基础性实践、通过校内实训室完成的如仓储等专业实践、物流方案设计应用创新实践;周宁武(2008)[3]认为校内实训可以分为设备认知实训、采购订单处理实训、入库流程实训、在库保管及盘点实训、货物堆垛实训、分拣及出库流程实训等;李燕等(2009)[4]从校企合作建设实践实训基地、提高教师的实践实训教学能力等,对广西沿海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探讨;杨厚玲(2010)[5]提出把其中一个学期到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企业参加顶岗实习;江烨(2010)[6]提出职业认知、专项技能训练、岗位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四个环节形成相互链接的实训系统;崔亚琼(2010)[7]课堂案例教学、校内实训室是组织实践教学、到企业中检验所掌握的理论并在实践中“边干边学”;史晓原(2010)[8]提出要设置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开拓校内外实训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估;孙卫华(2010)[9]从实验室建设、企业参观实习、师资队伍的培养、评价体系的规划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由上可知,学术界在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学术界对还没有形成较好的物流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研究。本文针对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如何构建广西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研究,以期对广西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有所帮助。

二、广西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本课题组到广西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的调研的结果显示:大部分院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所制订实践教学计划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专家论证,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内容不够完善,基本上没按照能力评估标准设计物流实训,也没有制定相关的实践评估机制。

(二)校内实训软硬件投入不足

由于对物流实训室资金的投入不足,在校内实训室能开展的实训项目非常有限,不能满足学校正常开展实践教学的需要,有的学校连基本的托盘、叉车、货架、条码扫描仪等都没有,学生对托盘的认识仅仅通过教材的图片,专任老师上课讲仓库结构时由于没有实物讲解起来很费劲。购置的物流模拟软件种类少,根据调研得知,广西的高校中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钦州学院、广西师范学院购买了flesim物流仿真软件,ERP软件仅有广西大学和广西财经学院两所学校购买。

(三)高校对校内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岗位重视不够

大部分广西高校没有为校内实训室配备专门的实训教师,基本上是由上物流理论教师兼做实训教师,很多物流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甚至有的专任教师是从经济或其他管理类专业转过来担任物流教师的,对物流实践教学也不是很熟悉,有些物流设备都还不大会操作,指导效果可想而知。

(四)高校缺乏与企业深层次合作

广西大部分高校缺乏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领导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到位,在校外签订的物流实训基地是为了迎接高校办学的评估或者为了有利于招生的宣传;有些校外实践基地是教师的私人关系如同学、老乡等建立起来的,没有学校层面的推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没有遵循企业的需求,没有找到学校和企业利益的结合点[10];去企业实践时大多是参观学习或简单劳动,如参观企业建筑、开座谈会、搬运货物等,而企业实际的流程如入库、在库、出库等都没有让学生接触,使得校外实践教学收效较小。

三、广西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根据物流管理本科能力培养要求制订实践教学计划

高校要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广泛听取企业专业人士意见及物流专家意见,根据物流管理本科能力培养的要求来制订本校的物流实践教学计划,从实践教学项目的内容、实践教学项目的时间安排、每一个实践教学项目的预期教学目标等进行详细设计,并制定实践教学综合客观评价体系,以保证实践性教学的效果。

(二)广西高校物流管理本科实践教学内容

1.课堂案例教学

物流管理教研室组织专任教师建立物流案例库,每学期专任教师必须提供5个以上案例,每年不断更新,通过教研室教师共同讨论,哪些案例适合哪门课程,每一章节固定用哪些案例,安排多少个课时等;积极与兄弟院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进行探讨,并共享案例。

2.校内物流实训室实践教学

校内物流实训室是组织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大部分的物流管理时间教学都在校内实训室内完成。中国人民大学姚建明教授2011年提出高校可以建立区域联合物流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模式,并对区域联合物流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模式的优势进行分析。[11]笔者认为建立区域联合物流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很难协调各校利益,最终导致各校相互扯皮,所以笔者主张各校投资自建校内实训室,购买物流实践教学所需的硬件和软件,硬件如叉车、立体货架、自动出入库设备、条码制作及识别设备等,软件如ERP、Flesim、仓储软件、进出口单证软件等,使校内实践教学项目尽可能地模拟企业运作。

表1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校内实训室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3.校外物流实践基地教学

校内实训室的实践教学只是模拟企业操作,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学习无论是环境感受还是心理状态都与实际工作现场有差距。[12]所以必须在校外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到企业现场环境中才能得到较深的认识。在校外物流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还会遇到许多在校内没有遇见过的实际问题,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可以指导学生解决,并将学生在校内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参观学习

第三学期安排一至两周时间,带学生到仓库、港口码头、集装箱货运站、配送中心、生产制造企业及物流园区内参观学习,让学生对物流有个感性的认识,对具体操作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了解物流这个行业的具体工作,需要具备哪些知识。

表2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校外参观学习内容安排

(2)企业工作流程实践

第五学期安排一个月左右时间,让学生到港口、边境的货代、船舶代理、国际物流公司去实践操作,熟悉订舱单、报关单、报检单、集装箱装箱单、到货通知单的填写,熟悉报检、报关、船舶代理、货运代理等流程。

表3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学习内容安排

(3)企业顶岗实习

第七学期整个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对企业的物流运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回校后需交实习报告,并由单位领导填写实习鉴定。

(三)培养懂理论又熟悉实践的物流专任教师

专任物流教师的实践能力是保证物流管理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彻底改变专任教师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实训等不正确的观念。

1.鼓励专任物流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

高校要出台鼓励机制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如实行教师到企业挂职期间,校内津贴照发,职称照样可以在校内上课一样评定,教龄、工龄照样算等措施鼓励年轻教师去企业学习。专任物流教师必须脱产到企业学习至少半年以上,及时轮岗,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为高校培养既懂理论又熟悉实践的教师。

2.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高校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只求所用,不求所有。请企业管理人员担任高校的教学任务,在时间安排上可以灵活一些,如可以周末上课,或者集中一个月的时间把课程上完,让企业管理人员直接给学生传授实用的技能,把学校和社会的距离缩至最短。

3.提升物流实训教师在校内的地位

改变物流实训教师职称难评、待遇不高的现象,让物流实训教师享受与理论教学教师同等的待遇,增加校内实践教学课题立项,实训教师优先立项,鼓励年轻教师担任实训室实践教学专任教师。

4.鼓励教师参加横向课题

鼓励物流教师参与企业横向课题,多与企业合作,在评职称时横向课题与纵向课题享受同样待遇,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四)举办实践操作技能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校内举办物流规划设计、订舱单填写、运输线路优化、配送中心设计等各种类型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组织物流管理本科学生参加国家或广西区举办的物流操作设计大赛,对获得名次的同学及指导教师予以一定的奖励。

四、結语

物流实践教学是物流管理本科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高校领导和专任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使物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肩行进,培养出既懂理论又熟悉实践的物流管理复合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莫鸿,邓海涛.高校物流专业实践性教学方式初探[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7(4):13-15.

[2] 朱鼎勋,邓永胜,沐林英.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23-26.

[3] 周宁武.对高职院校物流实训室实训项目设计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8(35):142-143.

[4] 李燕,朱芳阳,韦小东等.广西沿海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析[J].钦州学院学报,2009(4):62-65.

[5] 杨厚玲.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改进方式探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3):59-62.

[6] 江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5):123-125.

[7] 崔亚琼.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运行机制探讨[J].价值工程,2010(28):179-181.

[8] 史晓原.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研究[J].学理论,2010(28):272-274.

[9] 孙卫华.关于高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物流技术,2010(11):148-149.

[10] 邓永胜,周遐.高职高专物流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与建设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11] 姚建明.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分析及解决途径——建立区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战略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11(8):68-73.

[12] 沐林英,朱鼎勋.高职教育校企共建物流实训基地探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50-151.

作者:杨从平

高校物流管理论文 篇3:

“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摘  要:在当前“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探索适合于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从专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途径等方面入手,寻求既符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互联网+教育”的大趋势,同时也满足国家提出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的教学与实践模式。构建以理论学习、实验操作和企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三重融合内涵,形成以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为一体的互相支撑的四方联动人才培养系统体系。分期分层次推进教学改革,旨在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地方经济和企业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实践模式;应用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一、概述

如今,互聯网已冲击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更是首当其冲。“互联网+教育”影响高校教学变革。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旨在推动新的信息技术与各行业实现深度融合,以此创新发展生态。“互联网+教育”引发了教育的历史性变革,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灵活、个性和多样。互联网技术推动了高等教育生态格局的变革,让更多非高等教育机构的社会力量参与在线课程的制作与运营,并由此推进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教育系统通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发展服务。互联网进入高等教育领域,高校师生必须创造性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主动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大学师生学习生活质量,着力实现从传统灌输式课堂向互动式课堂转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校人才培养观念、模式、教育质量和人才评价等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当今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高校必须探寻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广泛适应性、多样化人才,为国家提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素质劳动者。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各国高校教师、教育管理者、企业和个人依托互联网在教育领域不断进行尝试,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包括慕课(MOOCs)、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和翻转课堂( Flipped Classroom)等。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手段和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扩大教学规模、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分布式学习等,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互联网+教育”是生产力与科技发展的产物,是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运用,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互联网+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坚持开放理念的教育新模式,是一种对师生要求更高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推动智慧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民主化进程。

地方性高校在地理位置、生源质量、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旨在结合当地经济特点、企业需求以及自身特点和优势,着力培养创新性和应用性人才。在当前经济结构发展变化、信息技术革命逐步深入到经济领域的背景下,培养什么样的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目前各地方高校急需提高的部分。物流管理专业是兼具实践性和理论性的专业,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需要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地方企业。

本文的意义在于探索为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为科学、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使之更好地为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在一般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地方高校特色,研究解决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如教学资源不够丰富,实践课题单一、实验实践环境受限制等问题。教学改革旨在为物流管理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培养方式和实践方案。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探索日益广泛和深入,主要集中几个方面:

1. “互联网+”對高校教育的影响。余胜泉(2016)认为 “互联网+教育”的跨界融合,将对学生学习环境、学习课程、教师教学环境和手段、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评价体系、教学管理、教师发展、学校组织等教育主要业务过程产生系统性变革影响。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能够构建互联网时代的带有信息技术特点的教育业务流程,可实现学习手段灵活化、学习过程开放化、学习时间终身化、学习内容个性化的教育新生态,培养满足信息技术变革时代所需的各类创新性人才。张岩(2016)提出“互联网+”对教育资源、机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等教育要素带来深刻影响,并由此带来教育理念的变化。未来的“互联网+教育内容”将重在探索以课程设计为核心,集成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构建教育资源的网络超市,为社会提供多层次、高品质的公共教育服务。

2. “互联网+”对大学专业培养的影响。朱静宜(2017)针对“互联网+”背景下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创新型高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构建创新型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3. “互联网+”对高校课程的影响及改革思路。李娇(2017)认为随着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我国高校教学越来越多地采用微课录制微视频和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堂教师辅导解疑、课后复习内化吸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总结它在制作、应用及实施推广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途径和建议。吴俊(2016)针对互联网向各行各业的快速渗透,高校需要开展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式上的一体化创新。提出了“前沿研究+项目化实训”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思路。

4.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探讨。杨蕾(2017)提出美国创新创业型本科人才培养呈现四大亮点:政府对高等教育高度重视, 校企之间合作开展密切,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创新,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应用广泛。典型模式有百森商学院的“创业实践”模式、辛辛那提大学“产学结合”模式、仁斯里尔理工学院“创业孵化器”模式、“互联网+”背景下MOOC教学模式和哈佛大学“校企合作”模式。陈桂香(2015)提出三螺旋理论是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理论基础。高校、政府和企业协同配合、共同合作,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有利于发挥三方教育主体的资源优势,激活资源可用量,放大资源效能,实现三方协同方利益最大化。

总体来说,学者对“互联网+”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领域课程体系改革、专业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定广度和深度的探讨,同时也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讨论。但是“互联网+”对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有自身特点,如何设计提高该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还未涉及到,也没有涉及到“互联网+”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实践和考核等方面的标准。

三、专业改革思路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向

虽然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学科专业设置齐全,师资力量也较为雄厚,但学生毕业后所学的专业知识很难有用武之地,学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依然突出。原因在于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出现了偏差,人才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缺乏契合度。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地方高校应结合自身能力和办学特点,充分了解所属区域经济发展对本校生源能力的具体要求,改变传统的以知识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互联网+”为契机,建立起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社会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满足不断变革的技术手段和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地方高校才能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更好地满足“互联网+”时代对人才的迫切需要。

(二)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应体现应用创新教学特色

多年来,在精英教育和培养研究型人才思想的指导下,地方高校高等教育教材的编写更加侧重理论知识的内容,在理论的实践应用和专业适用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教材内容看似丰富和完备,真正融会贯通十分困难。因此,以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原则的教学编写,应在为学生搭建起一个专业理论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作为重点内容,使他们能够在由教材构成的知识体系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能够灵活地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在专业领域的实践能力。在优化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知识的实用性和拓展性,使教学内容保持与时俱进。

(三)利用“互联网+”,开展在线教学模式探索

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的开放教学模式,线上丰富的教学资源,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开展适合专业培养目标的部分课程在线教学。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结合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开展包括慕课(MOOCs)、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和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等的教学模式。

(四)开展“互联网+”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应用创新能力

物流管理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和企业的合作。“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可以让高校在现有合作企业基础上寻求更适合自己专业培养的企业开展合作,更加迅速准确的了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变化,未来对于人才的需求,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要,服务地方经济的物流管理人才。“校企合作”的优势在于,它使师资结构更加合理,应用创新教育团队由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职业经理人、企业家组成,无论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社会实践,还是资金、课题和项目都能得到有效的保障,最大程度的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四、专业改革实践创新优势

1. 在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中引入“互联网+在线教学”教学模式。该模式当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于在线教学所开设的课程类型,课程门数以及如何开展在线教学尚没有统一的方法。本项目将针对专业特点,组织团队开展关于在线教学内容的讨论,落实教学内容。从在线教学的方式、考核机制,反馈机制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改革。

2. “互聯网+校企合作”,优化校企合作模式。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已经实践多年,在当前新的经济形势和教育发展背景下,从合作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式、实践环节跟踪和考核、反馈等方面优化校企合作模式。

五、专业改革和实践难点

1. 保证个性化学习质量;“互联网+”在高校教育中可以实现个性化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接受程度,有的放矢,提高学生个性化发展水平。保证个性化学习质量需要有灵活的培养方案、教学方案和教学指导、教学考核为基础。

2. 实现复杂性思维教学;“互联网+”对复杂思维的课程教学开展有一定的困难,如何对该类课程分模块教学,分级教学,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 在线学习成果认证;在线学习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使得学习成果认证尤为重要,权衡好线上认证和线下考核的权重,使得学习成果认证科学合理,促进在线学习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9.

[2]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

70-73.

[3]朱静宜.“互联网+”背景下物联网专业创新型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7(12):51-53.

[4]李娇.“互联网+”时代高校微课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7(5):89-92.

[5]吴俊,杨佳萍.面向“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6]杨蕾,王诗宇,赵雪莹.美国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趋势、亮点、典型模式及经验借鉴[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1).

[7]陈桂香.高校、政府、企业联动耦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分析——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5,1(1).

[8]熊艳,王雅娟.“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9.

[9]吴玉萍,吕小师.“互联网+”时代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对策研究——以管理类课程为例[J].价值工程,2017(1).

[10]徐硕,欧阳霞.“互联网+”时代财经类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问题研究——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

[11]范敏,方小教.“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电子商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6,34(1):117-120.

[12]于婷婷.“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模块化教学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437(04):91-93.

[13]杨保海,陆璐.“互联网+”对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6):248-250.

[14]荆全忠,邢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5(9):98-100.

[15]独孤昌慧,刘恒.“互联网+”下的高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3):74-76.

[16]张国磊,吕平,王杨.“互联网+”下农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7:32.

[17]夏美武.地方本科高校“转型陷阱”及其规避路径[J].职教论坛,2016(7):11-17.

[18]吕金梅.“互联网+”时代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6(6):72-75.

作者:刘文芳

上一篇:语文作文教学论文下一篇:高职体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