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学生礼仪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本文以学生德育教育为主,以对广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为研究对象,分析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原因,进而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感恩教育。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教育感恩教育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泛开展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职业学校学生礼仪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职业学校学生礼仪教育论文 篇1:

职业学校班级主题活动内容举隅

[摘 要] 部分职业学校的班级主题活动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发展,活动内容不成体系。从国家对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具体要求,班级主题教育内容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方面,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及学生特点方面作了一些调查,总结出适合临沂市理工学校的学生使用的班级主题活动内容。

[关 键 词] 班级主题活动;学生心理特点;企业要求

班级主题活动是指以解决学生问题及提升学生发展需要为目标,有主题、有计划、有组织的班级活动。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策划、实施、反思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学会自我教育、自主发展。它是学校实现德育目标的主要形式,对于职业学校尤为重要。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维持班级相对稳定。但是,大部分职业学校的班级主题活动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发展,活动内容不成体系,往往是学校德育部门根据当前形式或上级要求临时发起的活动,活动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联系性。哪些主题内容更适合职业学校的学生?为此我们做了一份詳细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制作了一份适合职业学校的班级主题活动内容表。

一、国家对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具体要求

根据1988年、1994年和1996年中共中央公布的有关决定,我国学校德育教育主要内容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说包括十个方面: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和职业指导教育。

二、班级主题教育内容要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职业中专的学生年龄处于15~17岁之间,相当于高中时期,心理学中称之为“青春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年,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其心理发展特点表现在过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上。中学生心理的过渡性表现为两个方面:(1)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既具有儿童期的特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2)青少年期是人由童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各种心理特征逐渐趋向平稳,由人格差异的不稳定到形成比较稳定的人格,特别明显地表现在由对成人的依赖到相对独立方面。闭锁性表现为内心的秘密,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变得不那么坦率了,即使对最亲近的人也不能做到毫无保留,有时可能以各种形式拒绝回答。社会性是指青少年期,由于社会地位的变化,其活动社会性增强,青少年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关注。同时,与社会环境的接触越来越多,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中学生以上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半独立状态,又叫强烈的逆反心理,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与父母缺乏有效的沟通,对异性有较为强烈的探知欲望,容易受社会中一些不良行为的影响。所以在举行班级主题活动时要关注学生心理方面的状态。

三、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

通过与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座谈,阅读有关的文献资料,发现企业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专业素养:要求学生在校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2)综合素养:敬业精神,表现在时间观念、组织纪律淡薄,责任心不强。团队意识、沟通合作能力较差,思维单一,不适合做管理层。学习能力,具有浓厚的厌倦学习思维,缺乏“终生学习,成就终生”的意识。由于绝大多数中职学生年龄偏小,容易产生不适应企业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工作时间、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扰。而且,多数中职生来自农村,父母、家庭并不能给予他们过多的生理及心理关爱,导致这些学生较容易出现极端性格或心理问题。并且,由于中职学生主要为初中学校中等偏下的学生,他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了厌学思想普遍存在,使一部分中职学生的就业倾向不健康。这些现象及问题呼吁中职学校重视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解决中职学生的心理困扰,培养他们良好的就业心理能力。

四、结合学校和学生的特点

本次研究对象是临沂市理工学校五个系部的学生,我们发放200份调查问卷,涉及五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89.2%学生喜欢参加主题班会活动;64%的学生认为有效的班级主题活动对自己的行为有较大的影响;66.1%的学生认为现行的班会形式需要改进;68.2%的班级每学期召开主题班会4次以上;40.1%的班级每学期召开主题班会6次以上。90%的学生认为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主题班会较好,并且大部分学生认为班会应该由学生自己主持,班主任指导并进行适当的归纳。55.9%的学生认为在主题班会上教师和学生所占时间应该相同。同时我们也对学生比较喜欢的主题内容和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加强的主题活动内容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用饼形图表示: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比较喜欢的主题内容有青春期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从图2中可以看出,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加强的教育内容有青春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和劳动教育。

班级主题活动是为学生服务的,内容必须要考虑本学校学生的行为特点,本文调查了200名学生的违纪行为,结果如图3所示:

由图所示,学生在学校内的违纪行为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打架斗殴,男女生不文明交往,旷课迟到,吸烟酗酒,上课玩手机,奇装异服和不适当的化妆等。上课迟到、旷课、玩手机是不遵守课堂纪律行为,男女生不文明交往是青春期教育不到位的结果,奇装异服和不适当的化妆是不注重仪表。在班级主题活动中一定要涉及上述内容。在中职学校中,学生打架事件时常发生,几乎每个学期都有,打架类型涉及多种类型,让班主任非常头疼,本文对学生打架原因也做了调查,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

根据图表所示,学生交往间的不文明行为,如过多的小动作、交往语言不文明等,是造成学生打架事件发生的最主要的原因,为了预防学生打架事件的发生在班级主题活动中应该涉及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容。

综合以上各方面的因素,通过调查、分析,本文总结出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班级主题活动内容。

中专一年级上:

9月:军训有感;法制教育系列一学习《学生手册》;行为规范教育系列一仪表文明(正确装扮)。10月:爱国教育系列一祖国在我心中;行为规范教育系列二举止文明;身心健康教育系列一缓解逆反心理;创业教育系列一书写职业生涯规划。11月:安全教育系列一秋季传染病预防与防治;法制教育系列二学习基本法律常识;身心健康教育系列二避免早恋;遵守课堂纪律。12月:劳动观念培养;行为规范教育三语言文明;诚信考试;培养集体荣誉感。

中专一年级下:

3月:学习雷锋;身心健康教育系列三正确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压力;安全教育系列二防踩踏教育;自信教育。4月:法制教育系列三法制报告会;青春期教育系列一性心理教育;培养集体荣誉感;创业教育系列二关注兰陵。5月:五四薪火,共筑梦想;感恩父母;行为规范教育系列四交往礼仪;爱护公物。6月:安全教育系列三防溺水教育;诚信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四合理发泄情绪;倡导校园环境卫生。

中专二年级上:

9月:感恩教师;青春期教育系列二性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系列一爱岗。10月:爱国主义教育系列二讲述红色英雄故事;身心健康教育系列五学会沟通;法制教育系列四懂法。11月:安全教育系列四校园欺凌行为的预防与防治;吸烟有害健康;自爱教育。12月:正确使用手机;遵守课堂纪律;职业道德系列二敬业。

中专二年级下:

3月:青春期教育系列三性失误的预防以及性健康疾病的防治;创业教育系列三关注临沂;学习中华传统美德。4月:法制教育系列五学习劳动法,为求职保驾护航;安全教育系列四交通安全;营造集体归属感。5月:发扬五四精神;关爱父母;职业道德教育系列三责任心。6月:安全教育系列五食品安全;行为规范教育系列五职场礼仪;自尊教育;强化纪律意识。

中专三年级上:

9月:尊重老师;创业教育系列四关注社会;安全教育系列六网络安全。10月:爱国主义教育系列三品红色歌曲,做时代新人;青春期系列教育四愛情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系列四团体精神。11月:奉献社会;责任教育;青春期系列教育五男女之间文明交往。12月:安全教育系列七远离毒品;我与创新;成人节活动。

作者:宋学增 韩静

职业学校学生礼仪教育论文 篇2:

浅议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感恩教育

摘要: 本文以学生德育教育为主,以对广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为研究对象,分析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原因,进而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感恩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 德育教育 感恩教育

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泛开展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大学生是未来构建和谐社会的骨干力量。高校要实施感恩教育,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以保证国家高素质人才的建设,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的进程。古人云:“百善孝为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它教诲世人,当我们受恩于人时,切勿忘了感恩。然而,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却日渐为当代大学生所遗忘。

一、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原因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

由调查可知:被称为“天之骄子”的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精神“真空”,成了不知感恩、不愿感恩、不会感恩的“冷漠一代”。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主要表现

1.父母的养育之恩被遗失。孝道是一个人道德的根本。但是,一些大学生却不能理解父母、孝敬父母、回报父母,表现为:回报父母、老师的方式中,成绩的比例过大;大手大脚花父母亲的血汗钱,对父母的馈赠从不言谢;毕业生有业不就,成为“啃老一族”,伤透了父母的心;在有些同学看来,父母生我养我,供我上大学,这些都是他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而作为子女和学生却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些权利,他们全然不去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辛勤付出。我对本校1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学生每周和父母的通话次数、谈论话题、写信频率、是否记得父母生日等方面。统计显示,82%的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方式是电话,主要动机是要钱,仅8%的学生保留了和父母通信的习惯,与父母每周联系一次的学生只有8%,仅9%的学生每年都能记得父母的生日,有74%的学生承认有时向父母撒谎。一些学生家长发出了“家有讨债鬼,不知恩图报”的呼吁。“一个对父母都日渐忽略的大学生,如何对他人乃至整个社会怀有感恩之心”?

2.老师的教导之恩被淡化。当今社会,尊重教师已成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重要表现,反映着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然而,在大学校园里,课间不擦黑板、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已不是个别现象;有些同学见了老师擦肩而过不打招呼,如同陌路人;对老师的辅导答疑,连句“谢谢老师”都不会说的学生并不鲜见。为了学生成人成才,老师付出了辛勤劳动。可还是有个别大学生却不理解良苦用心,反而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表示出反感、厌烦的情绪。他们不仅不尊重老师的劳动,反而辱骂老师。不少有疾病或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一旦受到外界的侵犯,就把教师作为仇视的对象,进行报复,完全忘记了老师的教导之情。有的大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完全归结为个人因素,对学校老师的工作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有的大学生恶意拖欠学费,毕业后不能用实际行动为母校争光,忘记了“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的铮铮誓言。

3.社会的关爱之恩被冷落。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个人都生活在他人的关爱之中,都应当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前行。可是,个别大学生对于团体、社会层面的感恩意识认识不足,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冷漠、自私、世故,社会责任感淡化,回报意识减弱。有些大学生总是抱怨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亏欠”,却不想自己给予了他人和社会什么?一味地埋怨学校和社会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优越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伙食不好”、“住宿条件差”、“硬件软件差”、“就业机会太少”,等等。近年来,不少贫困大学生依靠社会资助和国家助学贷款完成了大学学业,但其中一些大学生虚荣心较强,他们不愿谈及受过国家和他人的资助。不难想象,一个大学生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对教导自己的老师都不在意、对自己的恩人都不感激,何谈今后关心民生、贡献社会?

曾轰动校园的一封《辛酸父亲的来信》例证了个别大学生近乎贪婪地索取;马加爵杀戮同学事件更是大学生友情缺失的极端例证;网络上披露的北京海淀区艺术职业学校学生侮辱头发花白的辛老师事件;让人心寒的“丛飞事件”报道中反映的受助大学生知恩不报的问题。这些例证说明了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

(三)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主要原因

1.家庭教育存在误区。我国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时喜欢包办,只是无私地付出却不要求回报。许多父母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抱负寄托在孩子身上,把自己未曾享受到的物质条件尽量补偿给孩子。家庭教育成了溺爱和望子成龙的工具。父母不仅为孩子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而且为他们营造了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使得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爱的“单边行动”。在望子成龙、盼女成风的强烈愿望需要去博弈实现的背景下,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学习成绩优异。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很少涉及精神领域,尤其是缺少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父母的过度溺爱,使不少孩子对来自长辈的爱麻木了,过分依赖父母,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现在许多孩子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唯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父母应教育子女不能只会接受爱,更应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从小培养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家庭教育的必备内容。它不仅是一种礼仪,而且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家长们在“爱”的问题上,只尽“给予”的义务,不讲“回报”的责任。正是父母毫无原则的溺爱才“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很差的孩子,一味地接受爱而不知道付出爱。正是父母的溺爱使一些大学生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

2.学校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片面倾向。多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在关注分数、升学率和就业率。中学教育沦为考试工具,大学教育沦为就业工具,社会教育沦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高校的功能包括教育、科研与服务社会,其中教育是基础,而德育在教育中又处于首要地位。但是一些高校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感恩教育的实施力度较小,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未形成“学会感恩”的良好氛围。学生感恩意识缺乏,导致情感冷漠,责任心与协作精神匮乏的现象对于“学校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当代大学生并不是没有一颗感恩的心灵,所缺少的是一种切实的感恩教育。当前学校进行的感恩教育常常停留在形式层面。“感恩”当然需要形式,但当我们把感恩变成一种活动、甚至是一种运动时,一方面,我们可能因为表达了应该表达而未表达的感恩,而得到某种精神上的安慰或自我感动。另一方面,由于形式的轰轰烈烈也极可能使原本应该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善良品质又一次流于形式。感恩教育如果走进了形式主义的泥沼,就会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成为智育的附庸,最终造成情感生命的钝化与迷失,加剧人性的异化与扭曲。

二、实施有效的感恩教育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避免感恩教育的形式化和简单化倾向。感恩是一种美德,而美德学习“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学习,其核心或根本是态度学习”。所谓态度学习就是指在教育中形成某种稳定的处事方式或信念。可见,感恩德性的形成需要巨大的耐心与爱心,感恩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学生美德的获取需要相关道德知识的传授,却又不能仅仅依靠道德知识的教授。道德品质是在他人的榜样、表情、言语、劝诫和约束的影响下,通过天长日久的潜移默化,对各种行为规范学习、接受并逐渐沉淀下来而形成的。所以,感恩教育就要采用多种手段,运用多种方法。目前多数论者提出的获取传统感恩资源,营造感恩氛围,开展感恩实践等办法,正是基于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和长期性而提出的。利用传统感恩资源就在于为我们树立感恩的道德榜样,树立道德学习的标杆;营造感恩氛围则在于创造道德教育的环境,引导并形成道德态度;开展感恩实践是为了强化道德品质,形成稳定的道德德性。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而不拘泥于形式。过度拘泥于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教育感染力只能让学生感动一时而不能具有深沉的感恩情怀。

通过开辟感恩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途径,充分发挥感恩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努力构建感恩教育的新型、长效机制,使大学生对家庭、他人和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常行报恩之举。帮助大学生学会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引导大学生在家里做一个好子女,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一个好职工,为父母争气,为母校争先,为祖国争光,为人民谋幸福,奏响成人、成才、成功三部曲。

参考文献:

[1]梁勤儒.丛飞事件的反思——从学生工作的角度谈高校的感恩教育[J].青年研究,2006,(2).

[2]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2009,(5).

[3]喻文德.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10,(8).

作者:袁欣

职业学校学生礼仪教育论文 篇3:

中职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美育教育研究

[摘 要] 从中职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美育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职业学校物流专业“以美育人”的意义,将美育教育理念更好地融入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中,能够让职业学校物流专业的学生既掌握专业技能,又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与职业素养。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美育教育

一、美育教育在物流专业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一)中等职业学校对美育教育认识不够充分

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部署中的重要步骤。而职业教育的定位不仅仅局限于操作型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才是关键。但是,我国现有阶段的中职教育现状并不乐观。很多中职院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仍旧采用较为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缺乏对学员理论知识的传授,能够让学员进行实操方面训练的更是凤毛麟角。

(二)物流专业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不能有效结合

美育教育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教育方式,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很多的中职院校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方式,一方面学校会系统地传授学生专业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会要求学生深入企事业单位的实训场所,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水准。这样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在很多中职院校得到采用。但是在学习借鉴西方的教育方式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很多院校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无法做到有機结合。在理论传授和实践过程中,中职院校要时刻做到将美育教育和日常教学进行关联。

(三)美育教育没有深入融合教学中

多数中职学校教师普遍认为美育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教育工程。中职院校的学生又普遍存在文化基础差,学生兴趣低,学生素质普遍较低等问题,所以在中职院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很多中职院校学生对某些活动可以全身心投入,但是对学习和作业毫不关心,究其根源还是源于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很多学生根本无法理解美育教育的真正目的,而美育教育应贯穿于整体课堂的始终,应时刻渗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应成为学生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必修课。

(四)物流专业学生对美育教育并不了解

中职院校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缺乏人生规划和设定目标的问题。单纯的美育教育,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很多德育课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传统的德育教育只是副科,学生在上课时,只是当作听故事。德育教育的本質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对一些德育教育的范本和视频很多学生的态度不以为然,所以德育教育的成效可想而知。

二、物流专业教学模式中如何融入美育教育

(一)创建美育校园的大环境

美育教育不仅仅是现有中职院校应该重视的教育模式,更是值得越来越多院校吸收和采纳的,美育教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填鸭式”说教,更是整个学校,甚至教育系统都应该充分重视的教育方式。美育教育是贯穿于教学始终的,它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课外活动的宣传和引导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仅是一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学校和教育系统需要重视的。在美育教育中,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如通过开展选修课、第二课堂、建立学生社团,如棋社、文学社,举办音乐班、校园歌手大赛等让美育教育深入人心,从而营造轻松和谐的校园美育教育氛围。

(二)在实践实训中进行各种素质能力的培养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并不是只教会装卸搬运、仓库规划、运输配送,更需要在实践实训操作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素质能力锻炼。如,与人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创新和周密的思维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在日常的教学中,专业教师还应该把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感恩教育、挫折教育、个人素养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等融入教学中。

(三)物流专业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在活动参与中感受团队合作的力量,在竞争中砥砺自我,磨炼自我。在活动参与中实现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塑造。与此同时,中职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分析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机会与不足。设定学习目标和就业目标,通过做好个人SWOT分析和职业生涯规划来为学生树立信心和人生目标。

(四)把人文教育贯穿于物流教学的始终

在以行动为导向的开放型物流专业教学模式中,还要做到多学科之间的包容与融合,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的同时,还应将美学、社交礼仪、商务谈判、工艺鉴赏等方面进行融合。这样做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还有利于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整个物流教学,让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还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有责任感、有能力、有目标、有理想、有信仰的物流复合型人才。

美育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美育教育有别于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三观”建立、道德风尚和思想情感。从而让中职院校的学生无论在现在的学习中还是日后的就业中都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王英杰.美育教育基础教程[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

[2]萧枫,姜忠喆.学生美育素质教育[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

[3]李雪,梁馨元.怎样对学生进行美育素质教育[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4]李维思.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实施“以美育德”的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14.

作者:贾铁刚

上一篇:我国行政问责发展趋势论文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教育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