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生产一线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地位也越显重要。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强化素质教育成为职业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职业学校文明礼仪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职业学校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篇1: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几点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如何使德育工作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形势需要,提高德育工作效果,是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笔者认为,要全面加强德育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应从八个方面入手。

一、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1.充分发挥职能科室的作用

进行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抓好德育管理,首先,需要学校建立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职责。中等职业学校要在党政统一领导下,由校长、科室领导和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以学生科、德育处等职能科室为主导,以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干部为主体,各支队伍优化组合,形成合力,发挥德育教育的整体效应。所有教职员工都应负起“育人”的职责,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把“育人”作为全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强化横向管理与联系

在充分发挥职能科室作用的基础上,还要强化横向管理与联系,从校长到基层班级,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并沟通教务科、总务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就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3.充实德育教育内容,转变德育工作观念

针对青少年的精神需求,将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准备教育、环境道德教育和创业精神教育等,充实到学校的德育教育内容中。大力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转变学校德育工作观念,为学校德育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为新时期学校德育建设提供充实的保障。

4.实例说明

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实行了领导挂班制度和副班主任制度,即校级领导和中层领导每人负责1至2个班级的管理,指导、督促班主任做好德育工作,同时为各班配备一个副班主任,协助班主任开展工作,健全考核考评制度,上下互动,充分调动全员的德育工作积极性,使每一位教职工参与到学生管理中来,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抓好学校校风建设

校风是学校精神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优良的校风中要力求“三风”并重。

1.严抓干风

严抓干风,即抓各级管理干部,设立明确的目标管理责任制,让干部以身作则,做教师和学生的表率,使学生的言谈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2.实抓教风

实抓教风,即重视教师人文精神的塑造,具体而言:引导教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即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法规意识和环境意识;发扬“四种精神”,即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鼓励教师争做教书育人的楷模,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教学中,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关爱每个学生;在生活中,教导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总之,身教胜于言传,教师朴素大方的仪表、严谨的教学态度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均能感染学生,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狠抓学风

狠抓学风,即坚持不懈地教育学生勤奋学习、热爱专业、立志成才和报效祖国,可以通过增加奖学金、评选三好学生、减免学费和举办优秀毕业生创业报告会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追求上进的积极性。

4.实例说明

笔者所在的学校,通过以上三方面,不断加强校风建设。具体措施有:一是每月一次的校本培训,分层次对领导、教师和后勤服务人员进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专业素质、创新意识和服务理念等的培训,强化学校的干风、教风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成立学风建设领导小组,要求各班及任课教师制订目标责任书,定期检查评比,表彰优秀,对有问题的班级和教师限期整改,狠抓学风建设。通过一系列措施,学校的“三风”建设逐渐步入崭新的阶段,学校的教学质量获得稳步提高。

三、注重以班集体为主体的德育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具备这样的特征:学习基础较薄弱、厌学心理较严重,自控能力较差、明辨是非能力较低,就业信心不足、对未来充满迷惘。基于此,注重加强以班集体为主体的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旨在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名利、正确对待批评、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以及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

1.班主任肩负班级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長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肩负班级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班主任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遵循德育规律,有效组织班集体的建设,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密切联系和充分利用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各行各业以及社区居民等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班主任要善于制订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

在班级管理的具体工作中,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在校时间,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并严格执行和总结评比,以便正确处理各项事务和提高管理效率,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明确学习态度和正确认识自己,知荣明辱、明理明法、发扬优点和纠正不足。

3.实例说明

(1)结合实际,组织新生军训,提升学生素质

笔者所在的学校根据上级要求,结合实际,组织学生到张掖市甘州区少年军校,开展为期十天的新生入校军训。军训内容有:内务整理、队列队形、国防教育、军体操训练和野营拉练对抗等。此外,还开展演讲比赛、举办文艺演出、进行模拟法庭的活动和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各项活动都进行评比,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遵纪守法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最终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

(2)中专二年级的学生主要以树立理想、提升学习素养和法制教育为主

到了中专二年级,学校主要对学生进行以理想、学习和法制教育为主的德育教育。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聘请法制副校长做法制教育专题报告会,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通过组织开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和学习方法的讨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素养;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安全意识及安全事故的自我防范水平;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谈话、讨论,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评价自我;通过自我剖析、榜样激励等方法,培养学生不卑不亢、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对待学习要持之以恒,对待困难要百折不回。

(3)中专三年级的学生主要以就业、择业和感恩的德育教育为主

到了中专三年级,学校主要对学生进行以就业、择业和感恩为本的德育教育。通过教育观念及创业意识报告会、优秀毕业生创业报告会、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感恩励志报告会、校园招聘会和主题班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全面而准确地评价自己、认识自己,确立职业目标,为走向社会、步入就业岗位打好基础,学会感恩,回报社会、回报母校和回报父母,做有益于社会的人。此外,每月开展一次主题班会,每年开展一次感恩励志教育报告会和校园招聘会,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为班主任提供素材,使班主任提高素养,力求班主任工作进入崭新的阶段。

四、加强以学科教学为主的课堂渗透

1.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

课堂教学是德育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中等职业学校要转变育人观念,形成民主、平等、和谐与合作的课堂文化特色;加大课堂教学的力度,使学生和教师的配合更为默契;以活动为载体,强调实践与体验相结合;针对学生特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认识社会公德的重要意义,明辨是非,识别真伪。总之,要将德育资源的挖掘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形成各学科都挖掘德育内容、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的格局。

2.实例说明

笔者所在的学校在人文学科教学中,把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的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同时,有意识地发掘家乡悠久的人文传统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和热爱学校的美好情感,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人生、认识社会以及感受现实,增长生存、发展和成功的生命智慧。在专业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还根据学生特点,发挥学科优势,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真知,在实践中品味成功,在思索中激活思维,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指导学习方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获得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的提升。

五、优化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濡染熏陶

1.校园文化建设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又是学校日常德育教育的载体

学校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中等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被感染”的德育教育环境。另外,要开展生动、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以积极的氛围感染学生,以高雅的文化熏陶学生。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又是学校日常德育教育的载体。

2.实例说明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学校非常重视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例如,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加强校内广播电视和校园网络等的建设,重视发挥黑板报、橱窗等的宣传作用,强化校训、校歌及学校发展历史等的激励效能,注重宣传先进的企业文化以及行业劳动模范和学校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又如,结合民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以上措施,校园内处处散发出浓郁的以人为本的气息,体现尊重人、教育人和鞭策人的育人理念。实践证明,合乎时代的教育理念、务实的内容和鲜活的形式是吸引当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一大法宝。我们只有开动脑筋,真抓实干,思想道德教育才能抵达每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灵深处,生根开花,使其在不经意间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

六、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的作用

1.党团组织、学生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

党团组织、学生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基于此,共青团、学生会应根据各自的任务和工作特点,积极开展适合学生特点、喜闻乐见和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

2.实例说明

笔者所在的学校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的作用,通过党团知识学习、每日一歌、国旗下的演讲和文明礼仪检查等形式,树立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等意识。同时,学校因地制宜地开辟活动场所,有组织地开展科技、文艺和体育等活动,鼓励、指导学生建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和社团,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培养健康情趣,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审美能力和锤炼意志品质。

七、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全面育人的新格局

1.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全面育人新格局

学校德育教育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校园环境之间始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只有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者的教育作用,使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和相互补充,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德育目标相互一致,才能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最大的促进作用。

2.实例说明

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了优化德育教育环境,建立健全了校外教育机构及劳动、社会实践基地,创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家长委员座谈会”,不断创新“家长学校”的工作机制,实施家校互动,共同改善德育教育环境。此外,建立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学校德育教育责任制,时时处处注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阵地,正确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力求做到:净化校园文化环境,消除浊流,形成积极的氛围;美化学校环境,使学生置身其间便被感染并感到愉悦,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优化人际环境,在校园内和家庭内,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长幼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努力创建融洽和谐、奋发图强和讲公德、守纪律的人际环境,最终有益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八、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具有促进作用

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同时,也要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具有促进作用。就目前而言,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教育应该充实全新的内容,即从心理健康的排障维护型教育发展为心理能力的发展创造型教育。由于社会转型期,以至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心态失衡,原有的心理教育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一是学生存在诸多方面的心理问题。例如,自我否定、自我拒绝、压抑宣泄、成才焦虑、物欲焦虑,甚至自暴自弃,等等。二是社会的发展亟待培养创造型人才。这一切都迫切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2.实例说明

笔者所在的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扎实地开展着心理咨询活动,建立了翔实的学生心理发展档案,等等。此外,还定期举办心理卫生讲座,并引导学生完善交际心理、择业心理和恋爱心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投入职业生涯做好了心理准备,适应了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需要。

总之,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永恒主题。中等职业学校要始终把德育工作当成事关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来抓,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和环境,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和勇于创造,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教育工作者要以厚德、修身、博識、善教为己任,坚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活动为起点,以爱心感动学生,以耐心转化学生,以闪光点激励学生,以集体活动培养学生,以技能训练提高和发展学生,从而做好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责任编辑:梁金)

作者:张继军

职业学校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篇2:

基于“五维”素质建构的原则与路径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生产一线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地位也越显重要。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强化素质教育成为职业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研究素质教育的内容、探索素质教育的路径,也就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素质 五维素质教育 素质建构 路径

目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综合国力的强弱将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决定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层的、多样的。经济发展不仅需要高层次创新人才,更需要在各行各业进行技术传播和技术应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生产一线劳动者的重要任务,其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情况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具有重要影响。文章拟从五维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建构角度展开研究,以为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供参考意见。

一、素质教育与五维素质教育

1.素质

素质从生理学角度来讲,是指个体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是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觉器官的特点。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素质是指主体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亦即发展潜力或发展潜能。从综合角度分析,素质泛指整个主体现实性,即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基本品质和功能水平,并且特别重视主体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部分。我们认为,人的素质既是人们天生具有的解剖生理特性,也包含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基本品质及个体未来发展潜能。

2.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认为,素质教育是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面对职业学校全体学生,面向学生职业生涯全程,旨在表层提优、深层开发的脑手一体的教育。

3.五维素质教育

五维素质教育是指立足职业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和特点,在人本理念指导下,以教会学生“五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为目标,从“素质建构、素质拓展、素质规范、素质强化、素质提升”等五个维度出发,立体优化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

二、五维素质建构的原则

1、坚持德育为首。职业学校不仅要注重专业教育,而且也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应大力实施文明礼仪,职业道德、理想信念、遵纪守法、感恩等教育,以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2、坚持能力为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积极创办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技能大赛等,以切实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

3、以生为本,坚持全面整体发展。职业学校应明确培养目标和理念,应加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整体发展,并且促进德智体美劳的有机融合,努力做到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素质提升的有机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协调统一。

三、五维素质建构的路径与方法

1、培养优秀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逐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总所周知,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学环节的主题,直接决定了职业学校的教育和科研水平,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对学生素质提升起到关键影响作用。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师应不断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注重心理引导能力的提升,不断汲取社会学、德育等知识,以为提升学校综合组织奠定坚实的基础。

2、构建职校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职业学校应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思想作指导,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及学生实际情况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素质教育为主的课程体系设置,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内容体系。

3、明确教学目标,多环节加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工作。教师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德育目标;这些應体现在备课、授课、课后辅导、学生评价等教学过程中,以提升教学有效性,切实提升学生素质。

4、以“多元学分制”为载体,建构有特色的职教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就业需求,将传统的单一学分制分解为德育学分、必修课学分、选修课学分、获得证书学分、学校评优及竞赛获奖学分等;这些可以分为“理论知识学分、专业技能学分、综合素质学分”。

a.理论知识学分的服务性。在课程科目和内容设定上,我们强调的是理论知识课程的服务功能,强调文化课为专业理论课服务,专业理论课为专业技能课服务。

b.专业技能学分的项目性。在专业技能课程方面,我们应以项目化、任务化的模式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把握。

c.综合素质学分的多元性。偏向于以人为中心,侧重对情感、价值、审美的感受及对生活意义的描述,提供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经济、科学、人文艺术和为人处世的各种经验和技巧。

5.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形成基于学生整体职业素质要求的教学资源库平台。职业学校应努力构造能够满足教学资源建设长期持续发展的应用框架,实现支撑平台的集中化;以专业为基础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组织,并实现院校级各专业的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实现学校软资产的不断积累。对学校“各自为政”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结构进行开放式平台级重组,建立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平台;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标准、规范、技术、工具和方法;建立统一门户的在线学习系统,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专业教学以及企业员工技术培训与社会人员继续教育的需求。

6.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要保证课堂教学评价的质量、必须建立科学的、可比可行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确立指标项目标准和权重。

首先,评价指标体系应力求建行,指标应抓住课堂教学的本质问题,立项不宜过多、过细,过全、过细难以抓住评价的关键所在;其次,评价标准必须具体、而且要量化,尽量避免概念化、抽象化;评价标准必须适度,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力求构建科学的、客观的、符合学校实际,具有个性特色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7.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

8.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谆谆教诲。

9.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要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有机融入各项活动之中,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技能竞赛、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李亚民,陈向平.以素质教育为特色构建高职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6(5).

[2]梅纪萍. 建构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路径[J]江苏教育,2012(10).

[3] 俞克新,李飞鸿.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4(17).

作者:唐红桃

职业学校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篇3:

职业学校“家校行企社”五位一体劳动教育协同机制研究

【摘 要】长期以来,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和行业协会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度与协同度不足,导致了职业学校劳动教育的边缘化、两面化、离散化和盲目化。职业学校劳动教育的推广现状和问题分析,说明职业学校劳动教育需要家庭、行业协会、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以及构建职业学校“家校行企社”五位一体劳动教育的协同机制并有效运作。

【关键词】职业教育;“家校行企社”;劳动教育;协同机制

【作者简介】贾厚林,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28)党委书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要贯通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1]对于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和服务学生发展为宗旨的职业学校而言,还应结合行业发展变化和企业生产实际对劳动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构建具有类型教育特征的职业学校劳动教育机制,以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一、职业学校劳动教育推进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缺位和学校教育的补位导致职校劳动教育边缘化

当代职校生多为独生子女,加上初中阶段为了应对升学考试,多数家庭未能将适应他们年龄层次的家务劳动作为其日常生活学习的内容,取而代之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并延续到职校学习阶段。虽然教育主管部门意识到家庭教育的缺位和学校劳动教育的不足,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但并未切实提高劳动教育在职业学校的地位,导致职业学校的劳动教育仅仅具备全面育人补位功能的尴尬现实。如在职业学校中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实习实践课程,但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存在人被物化为“经济人”“技术人”的现象,脱离了育人的本质,只将劳动作为获得或巩固技能的手段,[2]使职校劳动教育陷入手段与工具合理性的角逐之中;加之家庭教育缺位导致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不足,使职校劳动教育日益边缘化。

(二)企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缺失导致职校劳动教育两面化

从育人方向上看,职业教育是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因此职校劳动教育离不开与企业教育的对接融合,这既是职业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更是当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应然与必然。但在现实中,鉴于职业学校合作企业的规模、理念以及对社会责任感认知的局限性,许多合作企业仅着眼于短期商业利益,而未能将劳动教育作为职校生实习培训的重要内容;或是由于缺乏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职校实习生未能在真正的劳动创造中有效感知劳动价值和劳动精神,出现了企业的劳动教育虽然现实存在但却效果不佳的现象,甚至出现“人的工具化”的背离效应。此外,职校生参加的社会劳动教育基本上都是以学校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缺少家庭、实习企业或行业协会的参与,导致社会劳动教育长期被界定为公益活动、志愿活动或体验性活动等单一维度的教育活动,隔断了学生在家庭、学校和企业中接受劳动教育的延续性,不利于社会劳动教育的全面和深入发展,从而使校内外的劳动教育出现“知行不一”的两面化现象。

(三)行业教育的缺失导致职校劳动教育的离散和盲目

行业组织是基于行业企业自愿组成的、维护和增进本行业企业共同利益的社会团体,以行业为主体形成的行业协会具备一定的专业优势,深谙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连接政府、行业和市场,与职业教育评价工作具有天然的契合性。[3]基于服務发展的宗旨,职业学校的劳动教育在育人标准上就必然要和行业发展的需求保持一致,只有对标行业需求才能真正做到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当前,虽然行业协会数量庞大,但真正深度参与职业学校办学的行业协会仍是少数,部分行业协会的参与也仅体现在行业教育委员会会议和年终教育质量年报中,行业协会参与的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尚未形成。行业劳动教育的失位使企业与学校在劳动教育中未能形成契合行业需求的劳动标准,导致企业和学校在劳动教育的标准制定和课程体系建设中主体不明确,出现学校代替企业行使权利的现象,并且同一行业内的不同企业由于缺乏专业性指导,出现了不同的劳动教育认知,从而造成校企合作劳动育人的协同离散和目标盲目。

二、职业学校“家校行企社”五位一体劳动教育协同机制构建策略

(一)明确“劳动精神”的价值目标,统一行动导向

《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这就为构建“家校行企社”五位一体劳动教育协同机制指明了统一的价值目标,即劳动精神,包括工匠精神和劳动态度。价值目标是行动的导向,只有确立统一的价值目标并形成共识,家庭、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五个领域才能形成合力。一是“家校行企社”各方主体责任人要积极协商,达成共识,明确“劳动精神”的共同培养目标,统一行动导向,形成五方合力;二是“家校行企社”各方参与人员要加强学习,理解劳动精神内涵要义和各类劳动教育活动的现实价值;三是要共同协商,起草合作章程,达成共识,明确劳动教育的目的意义和各方权利义务,树立责任意识。近年来,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学校)构建了“四我五位7S”协同育人模式,将劳动精神作为学校“四我”育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家校行企社”参与共同体达成共识,明确各自职责、权利和义务,形成了多方合力,为实施“7S管理”劳动实践活动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落实“启培考实融”的职责分工,深化主体责任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不同的场域,劳动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手段和要求。基于此,“家校行企社”五位一体劳动教育协同机制就必须将每个领域的教育侧重点和对应要求进行科学划分,只有明确落实五个领域各自的具体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才能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施质量,从而推动“五位一体”协同机制的有效运行。一是落实家庭的劳动教育启蒙职责,充分发挥“人生第一所学校”的功能,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以锻炼生活自理能力,承担家庭义务以提高生活劳动技能。二是落实学校的劳动教育培训职责,立足实习实训课程载体,提升学生的专业劳动技能,培养工匠精神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三是落实行业协会的劳动教育考评职责,发挥行业协会的专业化资源优势,基于行业发展需求制定劳动教育考核标准,实施第三方评价。四是落实合作企业的劳动教育实践职责,开展实习生劳动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劳动创造和榜样引领作用,提高教育实效,强化职校生的专业劳动技能,培养职业劳动素养。五是落实社会的劳动教育融入职责,提供有偿或无偿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精神融入社会交往,从而提升通用劳动能力。如学校将劳动文化融入实训实习课程中,大力开展基于就业岗位的劳动技能和价值观教育,并充分发挥学校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劳动模范引领示范效能,开展劳动精神教育,将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紧密融入实习实训课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重构“协同参与”的课程构架,强化育人成效

《意见》指出,要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系统加强劳动教育。这就为“家校行企社”劳动教育协同机制在基础构架设计上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创建适用于五个领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一是以家长学校为主导设计劳动生活技能课程,编订家庭劳动指南;二是以学校为主导设计劳动专业技能、劳动礼仪、劳动精神培育的劳动教育课程及其配套教材,实施劳动习惯养成训练,配足劳动师资;三是以行业指导委员会为主导,设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根据行业动态及时调整评价指标;四是以合作企业为主导,设计职业劳动实践教育课程,将职业素养和企业文化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五是以社会行政机构为主导,设计通用劳动能力课程,融入劳动社交、劳动奉献等内容。多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劳动礼仪课程建设,组织编写了劳动礼仪校本教材,并安排学生每学期参加为期一周的“劳动禮仪值周”活动,并将学生的活动参与情况纳入学分考核管理。学生参加劳动课程并进行校园劳动保洁和文明礼仪示范,在接受劳动教育的同时养成了爱文明、讲礼仪的良好习惯,增强了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与应变能力。

(四)搭建“五位一体”的联动平台,畅通资源渠道

“家校行企社”五个领域之间的协同是建立在相互干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之上的,诸多要素以劳动教育为介质相互运行,运行中难免会出现摩擦与互动,而由此产生的结构性变化将决定劳动教育效果的优劣。因此,有必要为家校行企社搭建“五位一体”的联动平台,共享劳动教育资源,畅通信息沟通渠道。一是依托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平台,有效实现五个领域不同活动内容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全覆盖。二是成立由家庭、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和社会各方代表组成的劳动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实现劳动教育与日常学习生活、专业劳动实践和社会劳动的深度融合。三是创建劳动教育信息化运行平台,收集、管理和分析学生劳动教育的过程信息,及时反馈、协调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各方信息畅通。随着移动端信息技术的进步,学校构建了“三段递进”实习教学模式和基于微信平台的实习管理模式,将五个领域教育效能聚焦于学生的“拟岗、轮岗、顶岗”阶段,通过微信平台畅通各方资讯和学生实习情况,增强各个系统之间的沟通反馈和协同效能,取得了良好成效。

(五)完善“跨界融合”的工作制度,优化机构效能

制度是协同机制良好运行的基础,也是“家校行企社”各方责任落实的有效保障。此外,“家校行企社”五个子系统的劳动教育目标虽一致,但各领域社会职能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制定工作制度时就必须将“跨界融合”的思维贯穿于“五位一体”劳动教育协同机制运行的各个环节,以贴合工作实际为导向,达到优化机构效能的目的。一是完善“家校行企社”联系制度,规定劳动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例会召开的时间、次数和参会人员,明确联系要求,保障顶层设计的活力与创新力;二是完善“家校行企社”工作落实制度,明确规定五个领域的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细则要求,保障劳动教育的实施质量和协同效能;三是完善“家校行企社”考核制度,制定考核标准和考核流程,保障“五位一体”多元评价的有效实施。例如,在“跨界融合”方面,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家委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跨领域协作会议,聘请校外专家参与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制订、日常管理和考核,提升劳动教育的主体地位,增强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六)实施“质量三全”的管理考核,开展多元评价

没有评价引领的劳动教育是没有“魂”也没有“帆”的劳动教育。[4]劳动教育是“五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德智体美”具有相同的地位,没有主次之分,且五者的存在不是并列关系而是融合关系,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进行劳动教育评价时,应避免对劳动教育的单一评价,而应聚焦“五育融合”的劳动教育评价观。一是要以行业协会为主导建立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确立“五育融合”的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实施“家校行企社”多元评价。二是要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评价观,注重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观。三是要实施家庭、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和社会的劳动教育工作考核评价,不断提高协同机制运行质量。如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上,学校通过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和教师(或企业师傅)评价对学生进行“五位发展综合评价”,并选树“五位之星”进行表彰与优秀事迹宣传,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多元性、差异性和导向性,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建立“契约履行”的运作方式,压实工作保障

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在社会交往中,人类普遍追求代价和报酬的对等,“家校行企社”之间的劳动教育协同亦是如此,五个领域相互责任的落实情况会极大影响劳动教育协同机制的运行质量。因此,需要建立“契约履行”的运作方式,增强机制内部责任履行的认知度,压实工作质量保障。一是制定“家校行企社”各方共同认可的“劳动教育合作协议”,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二是依托劳动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开展相关契约的履行情况督查,定期通报,及时提醒各方履责;三是加强“家校行企社”各方的沟通交流,增强相互认知,开展自身责任履行认识的相关探讨,强化“契约精神”,从而压实各方的工作职责,为劳动教育协同机制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2020-08-28].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03/t20200326_435127.html.

[2]岳海洋.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3):100-104.

[3]李菡.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逻辑、基础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0):26-32.

[4]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3):7-16.

作者:贾厚林

上一篇:企业全球化供应链管理论文下一篇:银行信贷资金入市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