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和谐协调发展研究

2022-09-18

青少年儿童是一个需要接受或正在接受教育的人, 但决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他们跟成人一样是多种角色的集合体。他们作为一名家庭成员、一名学生以及一名社会成员的三种基本的身份告诉我们:不仅是学校, 家庭和社会也是他们活动的主要阵地。学校、家庭、社会就像三个大小不同的磁场, 对成长在其中的他们施于源源不断的影响。完整而有效的教育应该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是和衷共济、和谐协调发展的关系。学校教育走出校门, 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构建起“家庭与学校”、“家长与老师”、“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共同体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下面我们重点就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和如何打造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几个问题作一下初步的探析。

1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现今的父母教育子女, 就是缔造我国未来的历史, 因而也是缔造世界的历史。”家庭教育不仅关系到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幸福, 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推动摇篮的手, 就是推动世界的手”。“母亲的素质, 决定民族的素质”。“教育了一个母亲, 成就了一个民族”。教育好孩子是父母不可推卸教育责任。

家庭是孕育孩子的摇篮, 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教育背景, 为人处世的态度和价值观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在儿童时代中学时代接受的家庭教育, 是起“奠基”、“辐射”的作用的“基础教育”, 将在其一生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这是因为子女和家长的血缘关系和子女对家长生活上的依赖关系必然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强烈的依恋感和信任感。父母讲的话具有高度的权威性。而从对孩子的了解程度看,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从教育的形式和方法看, 家庭教育更具有灵活性和感染性。家长根据子女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来决定教什么, 如何教, 不仅对子女的不良倾向能够起到及时的矫枉补正的作用, 孩子的天赋亦能够被及早发掘出来, 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培养和训练。

相反若家长对家庭教育, 不重视, 认识不透彻、表面化、片面化、必然影响子女教育的质量。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多个误区, 教育观念存在偏差, 教育方法不当。

有些家庭当孩子做错了事或遭遇失败时, 父母往往会挖苦、嘲笑、甚至责骂孩子, 导致孩子心理压力加大、自尊受损;父母不和、常常吵架的家庭, 孩子更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温暖;而有些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 父母常常忽略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总是以“命令”代替教育, 家长拥有绝对的权威, 而孩子却没有自我存在的感觉;还有些对孩子期望过高的父母, 如果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 虽然不会打骂孩子, 但表现出极度失望的样子, 这些不经意的暗示很有可能引发孩子沉重的内疚感, 久而久之将给孩子造成心灵上的阴影。

现在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大。有些家长的放任纵容、娇宠溺爱, 会使他们形成了一些不良品格, 如自私自利、言行不一、缺乏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缺乏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等。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 学生家长外出务工、做生意的人数逐年增多, 无暇关注孩子成长, 让留守儿童“早早便被动无奈地饱尝了亲情缺失的苦果”。据调查“日常生活质量下降, 家务负担加重”、“学业隐忧增多”、“性格孤僻、自闭、自卑者多, 有的甚至违反犯罪”、“安全隐忧增加, 伤亡事故时有发生”是困扰留守儿童的四大难题。

家长在错误观念的指引下, 用错误的方法教育子女, 不仅使道德教育效果事倍功半, 更严重的是危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为他们日后行为越轨、道德沦丧、违法犯罪埋下了祸根。

时代在发展, 孩子在长大。父母应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 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家长在思想上、行为上一定要跟上, 要提高对自身的要求, 把启蒙教育当成长远教育, 尤其要把品行教育当成最根本的教育。

2 社会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

如今一个高度开放、多元、复杂的社会已呈现在每一个人面前。这是一个在现代化步伐中积极进取的社会, 又是一个鱼龙混杂、美丑善恶并存、科学与迷信交织和充满着各种诱惑的社会。高度发达的的信息传播工具和手段将社会的各种真假信息以惊人的速度传播着, 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斥于社会的非主流价值取向、家庭情感危机、市场经济非道德因素、安全诚信问题等等, 均对学生构成了严重冲击和危害。一些不健康的电影、电视、书籍等不文化因素和网络游戏都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一些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 不听从老师、家长的劝告, 逃学、彻夜呆在网吧, 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这不仅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也给家庭带来了痛苦。社会环境的复杂多样, 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有些家长对社会中的一些诱惑谈虎色变。一味地阻止和限制孩子自发的社会活动, 这是不好的。假如把社会的影响比作空气, 家长把孩子锁在一间“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的铁屋子里, 孩子昏睡其中, 是要被闷死的。现代社会的合格人才, 必须有高度的社会化水平, 包括积极的社会态度, 对社会的客观了解, 具备社会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勇于和乐于参与社会, 能承受社会压力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孩子不能总是呆在温室里, 必须在面向社会、参与社会中接受教育, 才能做到面向未来, 发展成为能立足于社会风雨的有用人才。因此, 置身于家庭与学校范围之外的社会中所获得的教育, 对中学生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做好孩子的参谋和顾问, 通过引导孩子自觉地参加正当健康的社会活动、积极地参与到有益的社会教育中来, 满足其正常的社会需要, 才是增强孩子抵制不良诱惑的社会免疫力, 让孩子自觉地抵制有害的社会影响源的上策。陶行知先生也曾深刻地告诉我们:“不运用社会的力量, 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 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 就会有自然而然地去运用社会的力量, 以应济社会的需求。”

3 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协调发展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是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 各有其存在的特色和功能, 三者并行发展并互相补充, 才能教育出健康优秀的孩子。

家庭教育作为亲子教育对孩子成长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却存在教育时机的偶然性, 教育内容的不系统性, 教育效果还受到家长素质的影响等问题”。学校教育严格执行教育方针, 统一按照教学大纲, 制定教学目标, 由经过专业训练的老师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规范化的教学, 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良好品质的培养提供了条件。但是学校教育存在教育内容的相对滞后, 教育脱离实际和对教育对象的整齐划一, 难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的问题。另外在假日和寒暑假的大部分时间里, 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更显得单薄。而社会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具有灵活性、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及时性、实用性、针对性, 不仅有利于扩展学生知识面, 培养学生个性特长, 而且为学生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创造了条件。但是社会教育对学生来说存在着教育时机自发性、不系统性、教育内容的复杂性, 既有积极的“营养”, 也有消极的糟粕。

总之,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有优势和不足, 必须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协调发展, 而不能偏废其一, 才能从全方位优化育人环境, 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4 对一些具体措施的探讨

(1) 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学会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 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 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 增强他们的体质并根据子女情况, 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 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家长应鼓励孩子养成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的习惯。同时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进取心和责任感。

(2) 学校建立网上家长学校和家长信箱。对家长进行一些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上的一般性、针对性指导, 并与家长及时沟通, 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此外, 应宣传一些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成功范例。

(3) 学校建立家长资料卡和联系卡。对来自外出经商务工家庭、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或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进行了重点家访, 以帮助其克服困难, 走出低谷。

(4) 学校聘请校外辅导员。比如每学期我们都请法制副校长到学校给学生上法制课, 通过一些鲜活的例子教育学生, 让他们学法、懂法、守法。

(5) 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 给予具体的指导;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校内的人力、物力, 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6) 文化主管部门和社会相关机构、团体, 需管理好校外社会文化教育场所, 组织好学生的各种假日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 开展各种卓有成效的家庭服务, 当好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清洁工”和“保护神”, 用我们全民族的爱心筑起青少年成长的防线。

(7) 成立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站, 使之成为全社区教育的组织管理中心、提高本地居民素质,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青少年校外教育的补充场所。如在假期, 开展特长学习、锻炼身体、义务劳动、科普知识学习、自我防护知识学习等。

摘要:家庭教育不仅关系到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幸福, 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因此,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必须互相结合, 构建三者密切结合的教育和谐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 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协调

参考文献

[1] 马卡连柯.父母必读.

[2] 陶行知.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

上一篇:论报纸广告的媒体特点与视觉表现设计下一篇:绿色理念下对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