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社会发展习题

2024-04-10

教育与社会发展习题(精选6篇)

篇1:教育与社会发展习题

第三章

一、选择题 教育与社会发展

1、()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目的和培养规格。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传统D.人口状况

2、()影响和制约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发展和革新。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传统D.人口状况

3、()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传统D.人口状况

4、()制约着学校的布局。

A.人口数量B.人口质量C.人口的地域分布D.人口的结构

5、()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也是衡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准和重要内容。

A.教育思想现代化B.教育制度现代化

C.教育内容和方法现代化D.教育管理现代化6、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报告《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第一次()。

A.把教育列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B.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调教育的突出战略位置

C.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D.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7、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报告《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强调:()。

A.把教育列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B.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调教育的突出战略位置

C.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D.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8、1995年5月6日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

A.把教育列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B.“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调教育的突出战略位置

C.“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D.“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9、下面关于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教育包含文化B.文化包含教育

C.教育和文化是完全独立的D.教育和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10、教育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说明教育具有()。

A.社会性B.长期性C.相对独立性D.意识性

11、下面关于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之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C.教育是实现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D.教育通过造就政治人才影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12、()是我国教育战略地位确立的依据。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的思想D.马克思主义原理

1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这表明教育具有()。

A.相对的独立性B.一定的超前性C.一定的滞后性D.绝对的超前性

14、()是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

A.舒尔茨B.迈克尔.斯潘斯C.皮奥蕾D.戈登

15、()是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

A.爱尔维修B.舒尔茨C.蔡元培D.戈登

二、判断题

1、教育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2、学校的性质是被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3、教育独立论主张教育脱离政党和宗教而独立。

4、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永远呈正相关。

5、教育能为社会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所以教育决定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6、由于教育能为经济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因此教育对经济具有决定的作用。

7、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的受教育程度与其工资水平呈正相关。

三、材料分析题

1、目前在处于我国西部的西藏藏族自治区和处于东部的上海市的教育水平还有较大的差异。请用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之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2、材料①:马克思认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同时也包括技能的世代传授和积累。”

材料②: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也称质量和素质,主要是指提高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把一个非熟练的劳动力提高成为一个熟练劳动力。而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主要指其教育程度和生产技术水平,其中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又是主要的。

上述材料蕴涵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3、澳大利亚一家体育用品公司在天津、深圳两地投资办厂。两年后天津的厂利税达到2000多万元,深圳的厂却连年亏损。调查发现,在其他条件均不相上下的情况下,前者拥有大批技术工人,后者却多是未经培训的民工。

请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之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四、简答题

1、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2、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3、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4、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5、简述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五、论述题

1、试运用教育学相关理论阐释“科教兴国”提出的战略意义。

2、试述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篇2:教育与社会发展习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

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是()。

A.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文化D.科学技术

2.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3.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A.生产力B.文化C.科学技术D.政治经济制度

4.()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A.政治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生产力发展D.文化发展

5.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A.文化传统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的水平D.教育的规模

6、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A.家长B。学校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传统

7.对教育结构的变化具有制约作用的是()。

A.专业结构B.学科结构C.科技结构D.生产力水平

8.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D。信息革命后

9.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D.信息革命后

10.能改变教育者观念的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生产力D.文化

11.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B.生产领域的应用

C.学校教育D.市场推广

12.“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属于()。

A.网络教育B.学校教育C.社会教育D.大众教育

13.“平等的”开放式教育是()的特点。

A.网络教育B.学校教育C.社会教育D.大众教育

14.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

A.学校精神文化B.学校物质文化

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D.学生亚文化

15.规章制度属于学校文化中的()。

A.学校物质文化B.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C.教师亚文化D.学生亚文化

16.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

A.教育制度B.教育规模C.教育方法D.学校课程内容

17.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的是()。

A.科学知识B.信息技术C.文化发展D.政治体制

18.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它所传递的()上。

A.教学思想B.教学内容C.教学方法D.教学手段

1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环境B.遗传C.教育D.社会活动

20.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学校文化的()。

A.特征B.表象C.核心D.内容

21.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是()。

A.校园文化B.学生文化C.教师文化D.活动文化

22.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

A.组织B.制度C.精神D.观念

23.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文化。

A.观念和制度B.精神和观念C.组织和制度D.物质

24.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文化D.意识形态

25.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高度统一体是()。

A.校训B.校规C.办学思想D.校风

26.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文化现象,所以学生文化具有

()。

A.情感性B.深刻性C.稳定性D.过渡性

27.关于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28.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结为一个群体而表现出来的。因此具有()。

A.正式性B.特殊性C.非正式性D.情感性

29.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之间的比例如何,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这说明了()。

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C.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D.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方法发展与改革

30.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A.布鲁姆B.布鲁纳C.皮亚杰D.舒尔茨

31.关于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D.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2.教育可以推进科学的()。

A.系统化B体制化C.全面化D.多样化

33.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A.生产力B.人才C.劳动力D.科学知识

34.“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反映了教育与()的关系。

A.政治B.文化C.经济D.科技

35.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教育的()。

A.绝对独立性B.相对独立性C.历史继承性D.生产性

36.现在很多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任务,有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趋势,这说明()。

A.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B.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C.教育要先于经济而发展D.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37.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这说明教育具有()。

A.绝对独立性B.相对独立性C.历史继承性D.生产性

38.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B.学校的物质文化

C.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D.学生亚文化

39.下列()不是学生文化的成因。

A,学生个人身心特征B.同伴群体影响

C.师生交互作用D.学校影响

40.学生文化的特征具有()。

A.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B.过渡性、非正式性、单一性

C.直接性、非正式性、多样性D.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

41、《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世界教育发展的状 况作了总结: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 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教育的发展之所以要超前于经济发展,这是因为()

A.教育的周期性长,未来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提前培养

B.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C.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D.教育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它有自身的特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42.不能突显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战略地位的是()

A.百年大计,教育为本B.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生产

C.教育是一种“消费事业”D.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社会发展

答案:选择题

1.B2.A3.D4.C5.C6.C 7.D8.D9.A10.B

11.C12.B13.A14.B15.B 16.D17.B18.B19.A

20.C21.A22.C23..B24.B25.D 26.D27.D

28.C29.B30.D31.D32.B33.C34.A35.B

36.B37.C38.A39.D40.A41.A42. C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教育的根本任务是____。

2.____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

3.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__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____的要求。

4.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____理论。

5.____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6.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____、___、____

7.____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8.____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及教育内容和手段的更新。

9.___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0.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思想家斯宾塞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以后,世界各国许多重大教育改革都是以_____为核心。

11.____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12.____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13.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____、多样性、互补性和生成性四个特征。

14.____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5.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为己任的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它所传递的____上。

16.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____作用。

17.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___和教育的观念。

18.____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19.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___、制约___。

20.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_____教育_____。

21、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____在美国经济第73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22、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被称为____。

23.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___和___。

24.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___,二是___。

25.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教育为政治经济的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___,教育可以促进___。

答案:填空题

1.培养人 2.生产力水平3.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4.人力资本

5.政治经济制度.6.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7.政治经济制度8.生产力水平9.校风10.课程改革 11.科学技术12.学校教育

13、非正式性14.信息技术15.教学内容 16.动力17.学习18.校园文化19.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0.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21.舒尔茨22.“科学的体制化”

篇3:教育与社会发展习题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科书中的习题常常被漠视。许多教师或弃置不用而另起炉灶,采用其他非教科书中的习题,结果虽然大兴土木却效果一般甚至劳民伤财;或匆匆一用,以致蜻蜓点水而浅尝即止,效果平平;或随意乱用,最终舍本求末、步入误区……上述种种弊端,致使教学充满缺憾,效果大打折扣。

那么,教师应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利用教科书习题,为课堂教学添砖加瓦,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以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为例,谈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求抛砖引玉。

一、重视知识类题型 夯实基础

知识类题型是教科书习题中最基本的题型,通常包括填充题、选择题、连线题、表格题、读图题、列举题等,难度较低,大都针对教科书中的基本知识而设置,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练习时绝大部分学生能从教科书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但它的作用不可忽视: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知识习题尤其是读图类习题,有助于相关教学内容的具体生动,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助于学生体验而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例如,教科书八下P95中的习题 (见右图),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既大大丰 富了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这部分内容,将俄、法、英、日、德等国的贪婪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当时中国所面临的严重危机,又增强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这部分内容的空间感,很好地起到了帮助学生随堂巩固知识、夯实基础知识的作用。又如《历史与社会》八上P30的习题(见材料1)、八下P56的习题(见材料2)。

材料1:

材料2:

前者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理解诸子百家思想;后者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新航路开辟的有关知识,掌握14—18世纪末欧洲思想文化和科学领域里的重要人物与成就。

二、利用材料类题型 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材料类题型在教科书习题中比重比较大,涉及的基本是重难点知识,若能有效使用,既有利于解决“怎么样”的问题,又有助于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并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概括以及分析比较等能力。

例如,《权利法案》是“英国议会对王权的胜利”一课的重点,但教科书八下中关于这部法律的阐述只有寥寥四五十个字———“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制约,议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这种制度被称为君主立宪制”。学生无法了解《权利法案》的具体内容,进而就不可能理解为什么这部法律会使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更无法深刻体会通过这部法律建立的君主立宪制与这之前的专制君主制国王的权限的不同。而教科书八下P45的材料题(见材料3)是对《权利法案》具体内容空缺的珍贵弥补,学生在阅读材料后,能具体地了解《权利法案》对国王的权力作了哪些限制,自然也能深刻体会《权利法案》如何保障了议会的权力,以及英国国王和过去专制君主的权限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权限的不同,并通过解答本题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以及分析比较能力。

材料3:

又如,《汉谟拉比法典》和种姓制度分别是“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这两课内容的重点,如何理解它们在历史中的地位及影响则是难点。而充分利用教科书八上P6、P8的习题(见材料4、材料5),可以收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

材料4:

材料5:

三、有效运用讨论类习题 加强思辨能力

讨论类习题相对于其他习题而言比较难,常见的有对观点的讨论、辨析等,要求学生在一定知识储备基础上发挥较强的思辨能力。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效地予以运用,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另一方面也达成了本学科特有的育人性质———熏陶学生的情操,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例如,分分合合是绵延不绝长达几千年中国历史的特点,其中“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和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如何看待“三国鼎立”?《历史与社会》八上P76的习题(见材料6)足以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引导学生在这段历史的学习中进行深刻的思考:基于自东汉末年起众多割据势力混战,虽破坏了社会生产、涂炭了众多生灵,但形成了局部统一的“三国鼎立”;基于“三国鼎立”后出现的三百多年大分裂局面后果的影响;基于今天中国强盛局面的感悟……不追求答案的唯一,只引导学生基于相关史实进行理性思考、科学推理和生动叙述,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材料6:

又如,“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但生活中却随处可见短斤缺量、假冒伪劣等劣行。为了有效地实施诚信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可利用《历史与社会》八上P15的习题(见材料7),既帮助学生理解在春秋战国时期众多诸侯国掀起的变法中为什么商鞅变法能成功这一问题(商鞅为了顺利推行变法措施,先实施诚信于民,而这道习题反映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徙木取信”),又引导学生深度反思诚信对国家、对社会进步、对个人事业成功的意义,从而既有效完成了教学,又润泽了学生的心灵,达成了正能量的熏陶。

材料7:

四、挖掘综合类题型作用 培养综合能力

综合类题型在2011版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中明显增多,课中、课后都有分布,要求学生联系现实看历史或联系历史分析现在,通常有探究题、实践题(搜集资料、整合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等,相对于教科书中的其他习题而言是最难的。由于习题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比较强,故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最能体现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性质。

例如,《历史与社会》八上P105习题(见材料8),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从中获悉有效信息,找出属于女真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表格反映了女真姓氏与汉姓之间的关系,资料1反映了女真服饰(羊裘狼帽)对汴京服饰文化的影响,资料2反映了女真的乐器深受中原汉人的欢迎,资料3反映了女真睡火炕的习俗影响了北方汉人的生活,资料4反映了女真的饮食习俗。又要求学生联系历史探究今天生活中属于女真文化的痕迹。五则资料所反映的姓氏、衣食住行娱乐在当今仍有影响。以上信息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了宋元时期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女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是双向的而非单向的,中原文化影响了女真文化,女真文化也影响了中原文化,感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而成。

材料8:

又如,《历史与社会》八下P55的习题(见材料9),第1小题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找出原产于美洲的物产———玉米、花生、马铃薯、甘薯、南瓜、番茄、辣椒。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史料,也可上百度搜索找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去伪存真)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从另外的角度看待哥伦布航海这个历史事件,从而为第2小题的解答作铺垫。而第2小题则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的唯物主义史观及全球史观,对历史作出客观的全面的评价。有效地突出与突破本课“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比较”的重难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这也是本课的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的唯物的全面观点及全球史观的熏陶,最终有效完成本课教学。

材料9:

除上述题型外,《历史与社会》中还有一些习题的设计则体现了跨学科的理念,突破了单纯历史学科的局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大课程观理念。例如,要求学生“找一找李白及盛唐时期其他诗人的诗句,看看还有哪些诗句体现了盛唐风貌”“你能想出他们改用‘敲’字的理由吗?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既要求学生能按要求搜集相关诗歌(综合能力),又能品味这些诗歌(文学)———文史结合。又如,“你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从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徐霞客几位科学家的事迹中,尝试总结作为科学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历史教学中穿插了德育的内容———政史结合。再如,“搜集文艺复兴时期的其他图画资料,挑选出你认为最能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向同学讲解”。既要求学生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追求有着深入的理解,又要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历史与艺术的结合……当然,对这几类习题的应用,应该有所选择,并非所有的习题都要用,也并不是所有的历史知识都需要与现实、文学、艺术相结合。它们更多只是作为拓展思维的一种训练,在不影响整堂课教学思路连续性前提下穿插应用。否则,应该回避。

篇4:“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练习题

①交通运输

②信息联系

③商贸联系

④文化联系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下图中M1、M2分别为两种不同原料产地,N为市场。读图,回答2~4题。

2.某企业布局在甲地,该企业最有可能的是( )

A.炼铝厂

B.水果罐头厂

C.高档服装厂

D.瓶装饮料厂

3.某企业生产必需的两种原料m1、m2分别来自M1、M2,N是该企业唯一的市场。以M1、M2为圆心的同心圆分别代表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m1、m2两种原料的等运费线,以N为圆心的同心圆代表单位产品的等运费线。如果只考虑运费因素,下列四地最适宜建厂的是( )

A.乙

B.丙

C.丁

D.戊

4.该企业经过技术革新后,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原料m2的量下降到原来的1/3。该企业在考虑新建工厂时,对其厂址选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原料m1

B.原料m2

C.市场

D.技术

下图为某工业产品价格、成本与市中心距离关系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6题。

5.若只考虑经济效益,那么该工业部门应该布局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6.导致图中成本曲线由b到a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交通运输更便利

B.逐步接近消费市场

C.环境污染越来越轻

D.地租价格逐步降低

我国某企业的原料供应地和生产地长期稳定,且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相同。下图示意该企业2000年和2011年产品成本构成。读图,回答7~8题。

7.影响该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劳动力

C.原料

D.能源

8.与2000年相比,2011年该企业( )

①产品销售范围扩大

②工人工资水平上升

③对外交通日趋便利

④生产工艺明显提高

A.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①④

下图为我国某工业地域生产联系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该工业地域( )

A.因生产联系而集聚

B.工业布局接近市场

C.硫酸厂为主导产业

D.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

10.该工业地域的突出优势是( )

A.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B.扩大市场规模,提高产品竞争力

C.吸纳劳动力就业,提高城市化水平

D.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降耗减排

天津是我国传统的自行车生产基地,我国第一辆自行车就诞生于此。进入21世纪,天津建成集研发、生产、交易、展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的自行车创意产业基地。据此完成11~13题。

11.全国最大的自行车创意产业基地建在天津的原因是( )

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

②地处沿海,水陆交通便利

③有政策扶持,吸引力强

④矿产资源丰富,原料充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该产业基地的建立,反映出自行車产业的( )

①集聚现象

②分散现象

③产业升级现象

④产业转移现象

⑤衰退趋势

A.②⑤

B.①③

C.④⑤

D.②④

13.此类产业基地的建立,对天津市发展的影响是( )

A.增加就业压力

B.加剧能源紧张的局面

C.造成大气污染

D.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读某工业地域生产示意图,完成14~15题。

14.在上图中没有直接体现出来的工业区位因素是( )

A.动力因素

B.交通因素

C.市场因素

D.技术因素

15.导致众多工业部门在该工业地域集聚的主要原因是( )

A.企业经营者的个人因素

B.各企业之间存在生产联系

C.当地政府的行政规划

D.区域内雄厚的科技力量

美国独立后,工业发展速度加快。19世纪中叶开挖连接伊利湖与安大略湖的人工运河,并且开通匹兹堡与苏必利尔湖间的铁路运输,东北部工业区崛起。下图为美国东北部区域图。读图,完成第16~17题。

16.19世纪中叶前,匹兹堡主要工业部门及主导区位因素的组合,最有可能是( )

A.汽车工业——科技发达

B.煤炭工业——煤炭资源丰富

C.钢铁工业——铁资源丰富

D.机械工业——市场需求量大

1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区域缩小钢铁工业生产规模的原因不可能是( )

A.区域产业升级

B.环境日趋恶化

C.铁矿资源面临枯竭

D.人口外迁,劳动力缺乏

下图为苹果iPad产业链及利润分配示意图(图中扇形的面积表示利润的分配比例),完成16~18题。

16.为改变中国企业在iPad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应采取的措施有( )

A.加强技术创新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扩大企业的规模

D.降低原料成本

17.苹果公司获利最高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技术先进

B.芯片技术顶尖

C.管理水平很高

D.原创设计独特

18.某市政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计划采取“中心城市→县城→乡镇”梯度扩散模式,将配套企业由卫星城转移到县城。为接受工业扩散,各县城要( )

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②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③建立产品研发机构

④建立高校园区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企业总是布局在有利润空间的地方,这一原理可通过空间成本曲线和空间收入曲线来反映。下图示意某类企业收益性空间界限的区位模型(O代表市中心)。据此回答19~20题。

19.当成本曲线由1变为2后,仍停留在AE区域的企业( )

A.因离市场近,开始盈利

B.因有政策扶持,开始盈利

C.因地租上涨,出现亏损

D.因交通不便,出现亏损

20.该类企业的最佳区位是 ( )

A.A点

B.E点

C.D点

D.F点

21.环太湖和环杭州湾地区丝绸纺织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如今,这两大纺织业集聚区的核心分别是江苏盛泽、浙江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下图为全球价值链下纺织业集群的空间等级体系示意图。绍兴、盛泽发展纺织产业集群形成的有利区位条件是( )

①靠近棉花和桑蚕产地

②纺织技术全球领先

③劳动力资源丰富

④纺织业基础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下图为某城市工业发展规划图。该市计划在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区位布局四种不同污染类型的工厂。据此回答22~23题。

22.下列属于乙类工厂的是( )

A.化工厂、水泥厂

B.电镀厂、皮革厂

C.火电厂、酿造厂

D.造纸厂、钢铁厂

23.有關图中工业规划区位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③处可以布局以上四类工厂中的任何一类

B.在④处可以布局以上四类工厂中的任何一类

C.在①处可布局乙类,也可布局丙类

D.在②处可布局丁类,也可布局甲类

读鲁尔区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变化示意图,回答24~25题。

24.关于图示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三大产业的就业人数均发生了很大变化

B.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从1985年开始超过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

C.2000年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达80%

D.第二产业减少的就业人数都补充到了第三产业中

25.下列经济活动能促进鲁尔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长的是( )

A.将废弃矿点改建成工业博物馆、休闲公园

B.将炼钢高炉建到荷兰海边

C.兴建废弃物和污水处理厂

D.扩大市郊养殖场规模,满足城市要求

明代有文记载:“北土广树(指棉花)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鬻于南,布则方舟鬻于北。”因此形成“北棉南运,南布北运”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纺织工业迅猛发展,至1990年石家庄市区县以上棉纺织企业发展到22个。2007年底该市最大的五大棉纺厂决定集体搬迁至常山纺织工业园。结合下图,完成26~27题。

26.明代形成棉花产业布局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除了自然原因外,还有( )

A.生产技术原因

B.劳动力原因

C.交通原因

D.市场原因

27.与五大棉纺厂决定集体搬迁至常山纺织工业园关系不大的是( )

A.土地成本

B.劳动力成本

C.政府的产业政策

D.城市规划

读清河羊绒产业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8~29题。

28.从产业链的角度看,P代表的工业部门是( )

A.纺纱

B.织布

C.染色

D.成品制作

29.以上产业部门都集聚在羊绒科技园区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市场

B.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扩大规模效益

C.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D.有利于集中处理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

下表为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过程中每炼1吨钢所需原料、燃料的变化资料。据表完成30~31题。

30.19世纪,钢铁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一般在选址时靠近( )

A.原料地

B.燃料地

C.销售市场

D.交通枢纽

31.20世纪80年代以来,某钢铁企业考虑运费成本因素,在布局上最适宜的选择点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32.钢铁企业的布局要考虑环境效益。下图中铁铁工业区和居民区布局模式与城市对应正确的是( )

A.①——伯明翰

B.②——塔蘭托

C.③——上海

D.④——加尔各答

读下图,完成33~34题。

33.A区是著名的新兴工业区,它的特点是( )

A.资金高度集中

B.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特别高

C.以重工业为主

D.分布于小城镇,甚至农村

34.我国可借鉴本区经验最适宜的地区或产业是( )

A.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

B.温州的乡镇企业

C.天津的“硅谷”区

D.新疆的纺织业

35.下面图甲与图乙分别示意苏南某镇工业产值比重构成和各产业中外来劳动力的比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城镇的主要产业。这些工业在该镇出口企业中占主体,说明其主要的竞争优势。

(2)该镇能吸引大量外来劳动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该镇的经济要想实现持续增长,应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4)该地的电子装配企业近年有向苏北和皖中转移的趋势,试分析这种转移趋势产生的原因。

36.下图为某高科技园区空间结构示意图(甲)和用地构成示意图(乙)。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该高科技园区的核心区,并说明其环境绿化用地比例大的主要原因。

(2)指出除环境绿化用地外,该高科技园区用地所占比例最高的用地类型,并说出主要原因。

(3)高科技产业地域分布一般具有集聚的特点,概括高科技产业集聚的作用。

37.下面是一幅雷达式统计图,该图反映两种工业结构模式(模式Ⅰ和模式Ⅱ)。读图,回答问题。

(1)依据图中信息,在空白圆圈中用所给图例绘制模式Ⅱ的产业结构扇形统计图。

(2)指出我国发展模式Ⅱ的优势条件。

(3)试分析图中模式Ⅰ反映出的工业生产投入的特点。

篇5:教育与社会发展习题

2016河南招教考试教育学知识练习题二: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对教育的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广义的教育概念几乎与生活同义

B.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C.把教育与其他现象区别开来的根本特征是它是一种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

D.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可以将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2.在中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

A.《孟子》 B.《论语》 C.《学记》 D.《大学》

3.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的三种定义方式,“灌输是以单向的方式来陈述问题”,这一定义属于()

A.解释性定义 B.纲领性定义 C.描述性定义 D.规定性定义

4.下列活动(或行为)属于教育范畴的是()

A.儿童偶然把手指伸到火苗上,被灼伤,由此知道火是热的,火能灼伤人等有关火的知识

B.近期公映的电影非常好看,在孩子的强烈要求下,父母与孩子一起去影院看电影

C.某盗窃团伙教新成员盗窃技巧

D.母亲劝说打架的孩子要礼让他人

5.某位学生学习成绩非常好,考上了外地某重点大学,但由于生活不能自理而不得不放弃去外地读书,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这种“高分低能”现象说明()

A.教育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正向隐性功能

B.教育既有负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C.教育既有正向隐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D.教育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http://henan.jingjia.org

6.在不同社会阶段,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的重点有所不同,如果说,在古代社会,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政治功能的话,那么,在现代社会,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科技功能 D.文化功能

7.关于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不正确的是()

A.教育的个体功能也叫本体功能

B.教育的社会功能也叫工具功能

C.教育的个体功能来自教育的社会功能

D.教育的社会功能来自教育的个体功能

8.认为教育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这一观点是教育本质的()

A.上层建筑说 B.生产力说 C.多质说 D.本质规定说

9.认为教育的根本属性是历史性和阶级性,这一观点属于教育本质的()

A.上层建筑说 B.生产力说 C.多质说 D.本质规定说

10.关于学校教育的产生,错误的是()

A.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B.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末期

C.学校教育产生的直接条件是文字的出现

D.学校教育产生的间接条件是生产力的提高

11.“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须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须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12.“为了使年轻一代在与大自然的可怕威力的斗争中不致牺牲,为了使人不变为野兽,便产生了进行教育的必要性。”从教育的起源来看,这是()

http://henan.jingjia.org

A.生物起源说 B.心理起源说 C.劳动起源说 D.神话起源说

13.“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儿童对老年成员的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从教育的起源来看,这是()

A.生物起源说 B.心理起源说 C.劳动起源说 D.神话起源说

14.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和生物起源说本质上都否定了教育的()

A.阶级性 B.文化性 C.社会性 D.历史性

15.学校教育产生的直接条件是()

A.文字的出现,教师的出现 B.国家的产生

C.书籍的出现 D.生产工具的改进

16.在教育的历史发展中,教育的终身化理念出现在(A.原始社会 B.古代社会 C.近代社会 D.现代社会

17.在教育的历史发展中,世俗化出现在()

A.原始社会 B.古代社会 C.近代社会 D.现代社会

18.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

A.天文学 B.诗词 C.儒家经典著作 D.数学

19.教育的阶级性出现的历史阶段是()

A.原始社会 B.古代社会 C.近代社会 D.现代社会

20.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是哪一历史阶段的教育特点(A.原始社会 B.古代社会 C.近代社会 D.现代社会

21.“活到老,学到老”所反映的教育理念是()

A.终身教育 B.民主教育 C.国际化教育 D.大众教育

二、辨析题))http://henan.jingjia.org

1.动物界存在着大猫教小猫抓老鼠、大鸭教小鸭游水的现象,说明动物界存在教育。()

2.教育的结构即教育的基本要素。()

3.教育的本原是扩充了脑容量的大脑和发音器官。()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2.简述古代教育的特征。

3.简述近代教育的特征。

4.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与解析】

第二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广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显然与生活本身并无太大差别。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从教育的内涵上看,把教育看成是一种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现象的根本特征。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可以将教育分为正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因此,正确答案为D。

2.【答案】A

【解析】在中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因此,正确答案为A。

3.【答案】C

http://henan.jingjia.org

【解析】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了三种下定义的方式,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所谓规定性定义即作者自己创制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规定性定义主要是为了在上下文中叙述简要方便,利在沟通。描述性定义主要是以既有的用法来解释所定义的词语,利在说明。纲领性定义是一种有关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界定,纲领性定义主要是促进行动计划的执行,利在行动原则。“灌输是以单向的方式来陈述问题”这一定义显然是用既有的用法来解释说明。因此,正确答案为C。

4.【答案】D

【解析】教育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从狭义上说,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判断某项活动或行为是不是教育,首先要看这项活动是不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或行为。根据这一标准,选项A、B可以排除:选项A只是一种个人的经验总结,选项B只是一种娱乐活动,同样是看电影,如果是老师或父母有意识地让学生或儿童从中受到影响或教育,则是教育活动,选项B是儿童出于电影流行或好看,要求父母陪同观看,并没有父母的有意识的行为。判断某项活动或行为是不是教育其次要看这项活动是不是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或品德,根据这一标准,选项C可以排除,显然教授盗窃技巧在品德方面是负面的影响。选项D是母亲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良好品质。因此,正确答案为D。

5.【答案】D

【解析】默顿根据教育作用方向的不同,将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教育功能则是阻碍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正向功能是贡献性功能,负向功能是损害性功能。默顿还根据教育作用呈现形式的不同,将教育功能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功能是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而隐性功能与显性功能相对,是指这种结果既非事先筹划,亦未被觉察到。因此,正确答案为D。

6.【答案】D

【解析】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教育在不同的社会,表现出社会功能的重点不同、方向不同。如古代社会,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是政治功能,维护统治阶级的既有利益;近代社会,教育社会功能的重点转向经济功能;现代社会,教育的社会功能的重点主要表现为文化功能。因此,正确答案为D。

http://henan.jingjia.org

7.【答案】C

【解析】从作用的对象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所以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因此,正确答案为C。

8.【答案】C

【解析】教育本质的多质说或多因素说认为教育是一种复杂的教育现象,教育的本质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因此,正确答案为C。

9.【答案】A

【解析】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而生产关系无疑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和最原始的关系,历史性和阶级性是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因此,正确答案为A。

10.【答案】B

【解析】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学校教育产生的直接条件是文字的产生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教师。生产力的提高,国家的产生等也是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但只是间接条件。因此,正确答案为B。

11.【答案】B

【解析】关于教育起源,主要有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与其他事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主要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教育的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因此,正确答案为B。

12.【答案】C

【解析】关于教育起源,主要有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与其他事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主要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教育的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年轻一代与大自然的斗争”显然是人类的劳动行为。因此,正确答案为C。

13.【答案】B

http://henan.jingjia.org

【解析】关于教育起源,主要有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与其他事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主要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教育的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因此,正确答案为B。

14.【答案】C

【解析】教育的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人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统一,因此,在本质上,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和生物起源说都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因此,正确答案为C。

15.【答案】A

【解析】学校教育产生的直接条件是文字的产生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教师。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提高,国家的产生等也是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但都是间接条件。因此,正确答案为A。

16.【答案】D

【解析】终身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年代,由保罗•朗格朗提出,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给予确认,已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一种教育思潮。因此,正确答案为D。

17.【答案】C

【解析】在西方历史上,封建时代的教育主要由宗教所控制,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教育从宗教中脱离出来,逐步世俗化。因此,正确答案为C。

18.【答案】C

【解析】我国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教育内容主要限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著作。因此,正确答案为C。

19.【答案】B

【解析】原始社会是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社会,教育没有阶级性。奴隶社会开始出现私有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教育开始具有阶级性。因此,正确答案为B。

20.【答案】B

http://henan.jingjia.org

【解析】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教育是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古代社会,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的特权,教育与生产劳动开始分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其真实写照。因此,正确答案为B。

21.【答案】A

【解析】终身教育思想把教育看成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学校教育的结束不是学习的终止,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在他们的工作中不断追求新的学习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他们的新的需求。终身教育主张教育是一个从出生到生命终止不断进行的过程。因此,正确答案为A。

二、辨析题

1.【答案要点】错误。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动物在养护幼仔方面虽然与人类抚育后代有些相似,但动物的活动只是一种本能活动,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反射活动。人类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将改造世界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从而产生教育活动。无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认为在动物界也有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

2.【答案要点】错误。

教育的结构包括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教育的内部结构是指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微观的结构构成,即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也称教育中介、教育措施)等基本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

教育的外部结构是宏观层面的,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其宏观的结构构成,也称教育系统的结构。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和人口等其他系统共同构成完整的社会结构。教育与其他社会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共同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3.【答案要点】错误。

表面上看,扩充了脑容量的大脑和发音器官与教育有密切关系,扩充了脑容量的大脑和发音器官是人类活动包括教育活动的基础。

http://henan.jingjia.org

但是,脑容量的扩大和发音器官的发育恰恰是人类长期活动(实践)的结果。正如恩格斯所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因此,教育的本原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把教育的本原归结为人的生理器官或生理结构是生物起源说的观点。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等基本要素构成的。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以称为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对象,是身心有待获得良好发展的个体。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

教育手段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它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凭借着这些手段,才能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教育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2.【答案要点】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包括: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2)学校被统治阶级所垄断;

(3)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4)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5)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

(6)教学的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

3.【答案要点】近代教育的特征包括: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兴起;

http://henan.jingjia.org

(2)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4.【答案要点】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包括:

(1)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2)教育的生产性极为突出,教育成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首要途径;

(3)教育不断趋于终身化;

(4)教育不断趋于民主化;

(5)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篇6:教育与社会发展习题

知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艾里斯的ABC理论中的“C”指的是()。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 B.获得正向的情绪结果 C.事件造成的情绪后果 D.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

【答案】C。解析:艾里斯的ABC理论中,A指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指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指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故选C。

2.组织策略属于()。A.精加工策略 B.认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调节策略

【答案】B。解析: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小学儿童处于认知发展的()阶段。A.前运算 B.形式运算 C.具体运算 D.感知运动

【答案】C。解析: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7-11岁的儿童处在具体运算阶段,所以小学儿童处于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

4.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方面的特性。A.广度 B.强度 C.时间 D.空间

【答案】C。解析: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时间方面的特性。5.儿童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A.多维思维 B.思维的可逆性 C.具体逻辑推理 D.守恒观念形成

【答案】D。解析:守恒观念形成是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6.以下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的是()。A.设置学习目标 B.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 C.测验先做简单题目

D.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答案】A。解析: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7.经典条件反射的创始人是()。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华生

【答案】B。解析:巴甫洛夫是经典条件反射的创始人。

8.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是()。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推理思维 D.创造思维

【答案】C。解析:推理思维是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9.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不能回忆或再认的原因主要是()。A.无适当提取线索 B.信息相互干扰 C.痕迹消退 D.压抑

【答案】A。解析: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不能回忆或再认的原因主要是无适当提取线索。10.提出学生获得概念的主要方式是概念同化的心理学家是()。A.奥苏伯尔 B.布鲁纳 C.加涅 D.杜威

【答案】A。解析:奥苏伯尔提出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有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其中主要方式是概念同化。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单项选择题

1.斯金纳研究的条件反射叫做()。A.操作性条件反射 B.遗传性条件反射 C.经典性条件反射 D.非理性条件反射

【答案】A。解析:斯金纳提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2.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答案】D。解析: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3.学“角”这一概念,对“钝角”、“锐角”、“直角”概念的学习产生的影响属于()。A.负迁移 B.垂直迁移 C.水平迁移 D.非特殊成分迁移

【答案】B。解析:垂直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

4.学会写“木”字后,有助于学习“林”字,这是()。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负迁移 D.垂直迁移

【答案】A。解析: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学会写“木”字后,有助于学习“林”字属于顺向迁移。

5.反映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的特征称为()。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答案】A。解析: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

6.保持信息在2秒钟以内的记忆是()。A.短时记忆 B.长时记忆 C.感觉记忆 D.永久记忆

【答案】C。解析:感觉记忆的存储时间是0.25~2秒。7.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答案】C。解析: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8.原型定向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A.活动定向阶段 B.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C.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D.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答案】A。解析:原型定向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定向阶段。

9.由于先前做了活动或经验、习惯的影响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称()。A.定势 B.原型启发 C.变式 D.同化

【答案】A。解析:定势即心向,是指由于先前做了活动或经验、习惯的影响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动力准备状。10.有时为了便于理解知识,学习者也会利用表格帮助掌握知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A.精细加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复述策略 D.组织策略

【答案】D。解析:组织策略包括列提纲,利用图形和表格。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单项选择题

1.小红为了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学习非常刻苦。她的学习动机表现为()。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求知欲

【答案】C。解析: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需要。

2.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对自己的行为和行为结果的评价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概括与独立。

A.生理自我 B.心理自我 C.社会自我 D.他人自我

【答案】C。解析: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发展到社会自我阶段,至少年期基本成熟。儿童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判断性正在迅速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概括程度的评价。

3.认为动机水平适中时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理论是()。A.成就动机理论 B.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C.成绩结构理论 D.强化理论

【答案】B。解析: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认为动机水平适中时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4.一般来说。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动机强度是()。A.强烈 B.较弱 C.微弱 D.中等

【答案】D。解析: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5.布卢姆认为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是()。A.100% B.80%~90% C.70% D.50% 【答案】B。解析:布卢姆认为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是80%~90%。6.认知一结构学习论在教学中主张()。A.探究法 B.班级授课制 C.发现法 D.讨论法

【答案】C。解析: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7.直接认知被评价者的最好方法是()。A.观察 B.测验 C.调查 D.谈话

【答案】A。解析:观察是直接认知被评价者的最好方法。

8.学习者在头脑中创建一幅熟悉的场景,在其中确立一条明确的路线,并在其上确定一些特定的点,回忆时按这条路线上的各个点提取所记的项目的位置的记忆法属于()。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答案】B。解析:精细加工策略包括记忆术、做笔记、提问和生成性学习等。9.学习原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影响属于()。A.逆向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正迁移

【答案】C。解析:顺向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学习原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影响属于顺向迁移。10.小学生在记课堂笔记时对汉字字形结构正误的注意属于()。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无意注意 D.随意后注意

【答案】D。解析:随意后注意也称有意后注意,它是有着自觉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地注意。小学生在记课堂笔记时对汉字字形结构正误的注意属于随意后注意。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四)单项选择题

1.需要层次理论是()提出的。A.罗杰斯 B.班杜拉 C.奥苏伯尔 D.马斯洛

【答案】D。解析: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

2.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看,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A.符号记忆 B.抽象记忆 C.命题记忆 D.形象记忆 【答案】D。

3.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对重点内容圈点批注的方法帮助记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A.精细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元认知策略

【答案】C。解析:圈点批注属于复述策略。

4.学生刚学英语时,对26个字母的记忆两头容易,中间难,这种现象的解释是()。A.痕迹消退说 B.动机说 C.同化说

D.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答案】D。

5.下面不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A.计划策略 B.组织策略 C.监视策略 D.调节策略

【答案】B。解析: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

6.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在哪个时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A.儿童早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答案】A。解析:附属内驱力在儿童早期最为突出。7.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答案】B。

8.小学生认知技能获得的主要方式是()。A.发现学习

B.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学习C.从范例中学习D.没有正确答案

【答案】C。解析:小学生认知技能获得的主要方式是从范例中学习。

9.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分析与传统心理学的分析的主要差异是()。A.强调解题过程分析 B.强调解题策略分析

C.强调知识与人格特征相互作用分析 D.强调不同类型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析

【答案】D。解析: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分析与传统心理学的分析的主要差异是强调不同类型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析。

10.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答案】B。解析: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五)单项选择题

1.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A.学习动机 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 附属内驱力

【答案】B。解析:认知内驱力是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2.学习者运用缩简和编歌诀的方法帮助记忆知识的学习策略属于()。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复述策略 D.元认知策略

【答案】B。解析:缩简和编歌诀的方法属于记忆术,属于精细加工策略。3.智力也叫认识能力,其核心是()。A.观察力 B.记忆力 C.思维力 D.想象力

【答案】C。解析: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

4.阿特金森认为个体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的动机。A.追求利益 B.追求刺激 C.避免困难 D.避免失败

【答案】D。解析:阿特金森认为个体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5.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语言直观 D.虚拟直观

【答案】B。解析:模象直观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题干中教师采用的方式属于模象直观。

6.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掌握了“四边形”的概念。这种学习是()。A.连锁学习B.概念学习C.辨别学习D.规则学习

【答案】B。解析:概念学习的实质就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掌握了“四边形”的概念。这种学习是概念学习。

7.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当学习任务比较复杂而且困难时,可达到最佳水平的学习动机应该是()。A.高 B.低 C.较高 D.较低

【答案】D。解析: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当学习任务比较复杂而且困难时,可达到最佳水平的学习动机应该是较低。

8.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A.形象思维 B.聚合思维 C.直觉思维 D.发散思维

【答案】D。解析: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9.汉语拼音的学习对英语音标的学习的影响是()。A.一般迁移 B.特殊迁移 C.负迁移 D.正迁移 【答案】C。

10.小学生在识字的初级阶段,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的字读错,如把“入口”读成“八口”,这说明小学生()。

A.感知能力不成熟 B.注意能力不健全 C.记忆能力不深刻 D.思维能力有欠缺 【答案】B。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六)单项选择题

1.学生学习是为了改变自己在班集体中的排名,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A.认识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答案】C。解析: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学生学习是为了改变自己在班集体中的排名属于自我提高内驱力。

2.一般说来,由()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交往动机 D.无意识动机 【答案】A。

3.为促进迁移,教师在教材的呈现程序方面应()。A.从细节到整体

B.从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 C.从个别到一般 D.没关系 【答案】B。

4.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间在()。A.幼儿期 B.婴儿期 C.少年期 D.青春期

【答案】C。解析: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发展到社会自我阶段,至少年期基本成熟。5.小学()年级是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转折期。A.三 B.四 C.五 D.六

【答案】A。解析:小学三年级是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转折期。6.学会写“石”这个字后,有助于写“磊”。这种现象属于()。A.一般迁移 B.具体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答案】B。解析: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学会写“石”这个字后,有助于写“磊”,这属于具体迁移。

7.当你在阅读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没有理解某个术语,这一过程属于()。A.元认知计划 B.元认知监视 C.元认知调节 D.元认知体验

【答案】B。解析:监视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这些策略使学习者警觉自己在注意和理解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找出来,并加以修改。题干中当你在阅读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没有理解某个术语,这一过程属于元认知监视。

8.小学生的想象多属于()。A.幻想 B.创造性想象 C.再造性想象 D.批判性想象 【答案】C。简答题

9.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些具体措施。【参考答案】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七)单项选择题

1、观看乒乓球抽球录像后,能以一定的精确度来演示这一动作的动作技能目标是()。A.模仿 B.准确 C.连贯 D.习惯化 【答案】A。解析:模仿是学生按提示要求行动或重复被显示的动作的能力。

2、场独立型概念的提出人是()。A.卡特尔 B.威特金 C.吉尔福特 D.列维托夫

【答案】B。解析:场独立性(fieldindependence)和场依存性(fielddependence)这两个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H.A威特金(H.A.Witkin)对知觉的研究。

3、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理解的是()。A.知识 B.领会 C.应用 D.分析

【答案】B。解析:布鲁姆借鉴生物学上动植物分类学的理论将教育的认知目标分成六大主类(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4、下列属于意志行动的是()。A.吹口哨 B.背诵课文 C.摇头晃脑 D.膝跳反射 【答案】B。

5、下列情境中代表内在动机的情境是()。A.语文课上小李做数学作业

B.王老师对张华的单词测验成绩表示满意 C.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宣布三好学生名单 D.陈英每天独自读几小时文学名著

【答案】D。解析:内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叫内在动机,答案D中的动机源自于个体本身的兴趣爱好,属于内在动机。

6、在观察精确性上有明显提高的阶段是小学()年级。A.二 B.三 C.四 D.五

【答案】B。解析:观察精确性上有明确提高大约在9岁,一般为三年级。

7、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A.形象思维 B.聚合思维 C.直觉思维 D.发散思维 【答案】D。

8、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低的层次是()。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尊重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答案】A。解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分为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9、巴甫洛夫经典实验“条件反射”中用的动物是()。A.鸽子 B.猩猩 C.狗 D.白鼠 【答案】C。

10、学生解答问题时,“一题多解”探求多种答案。这种思维方式是()。A.发散思维 B.聚合思维 C.概括思维 D.间接思维

【答案】A。解析: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八)单项选择题

1、对同一问题所提的意见越新奇独特,则其思维的()越高。A.流畅性 B.变通性 C.独创性 D.结构性 【答案】C。

2、教师提问学生,要求学生列举砖头的各种用途。学生给出的可能的答案是:建房子用的材料、打人的武器、用于垫高、用于固定某东西。这种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是()。

A.发散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直觉思维

【答案】A。解析: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

3、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是()。A.自我认知 B.社会性认知 C.社会性交往 D.认知方式

【答案】B。解析:社会性认知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

4、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学会用绳子打结不属于问题解决,其理由是()。A.它所要求的心理活动太简单 B.它不必克服认知障碍 C.它不是在人的头脑内完成的 D.它不需要复杂的认知活动

【答案】C。解析: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进行的,而用绳子打结不需进行心理加工,因此不是问题解决。

5、温故知新属于学习迁移中的()。A.正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答案】C。解析:顺向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材料对后来的学习材料产生的影响。

6、儿童在家中养成的爱劳动的习惯也会在学校中表现出来,这是()。A.知识迁移 B.技能迁移 C.态度迁移 D.行为规范迁移 【答案】D。

7、“举一反三”与“触类旁通”体现的是()。A.创造性 B.学习动机 C.学习迁移 D.学会学习【答案】C。

8、在下列认知风格中,容易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的认知风格是()。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答案】C。解析:冲动型的认知风格是指解决问题是偏向于速度而非精度。

9、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是()A.关键期 B.机能期 C.发展期 D.差异期

【答案】A。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关键期

10、通过观察事物、演示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方式获得直观经验属于()。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知识直观 【答案】A。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九)单项选择题

1、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自己对事物做出判断的认知方式属于()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答案】C。

2、对于小学生正式群体而言,其内部成员间在价值取向上保持较高的(),而非正式群体之间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较多的()。

A.同质性差异性 B.一致性差异性 C.一致性独立性 D.同质性独立性

【答案】B。解析: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班委会、团小组等一类正式群体而言的,是无正式规定下自发形成的群体。这种群体的成员间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完全是以个人间的好感、喜爱为基础的。各种非正式群体都有自身的价值取向,不同非正式群体间的价值取向有差异性。而正式群体中的内部成员间在价值取向上保持较高的一致性。

3、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其中最高级的需要是()。A.生理的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 【答案】C。

4、学习汉语拼音后学习英语的48个音标发音最初受到的干扰是()。A.正迁移 B.负迁移 C.纵向迁移 D.横向迁移

【答案】B。解析: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材料对另一种产生干扰,学习汉语拼音对音标发音产生的干扰属于负迁移。

5、学生渴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属于()。

A.自我实现的需要 B.尊重的需要 C.求知的需要 D.审美的需要 【答案】A。

6、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相对应的是()。

A.社会认知 B.社会体验 C.社会性交往 D.人际认知 【答案】A。

7、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A.互补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答案】B。解析:这是人的个别差异性,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 简答题

8、学习有哪几种策略? 【答案】(一)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①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经过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是指有目的、有意识的识记。②排除相互干扰在安排复习时,要尽量考虑预防前摄抑制、倒摄抑制的影响。另外,要尽量错开学习两种容易混淆的内容。学习时,还要充分考虑首位效应和近位效应。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对于篇幅短小或者内在联系密切的材料,适于采用整体识记。对于篇幅较长、或者较难、或者内在联系不强的材料,适于采用分段识记。④多种感官参与⑤复习形式多样化⑥划线强调

(2)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深层加工策略,它是为了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意义,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下面就是一些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①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②做笔记③提问④生成性学习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自己的类比或表象。⑤利用背景知识⑥联系实际生活

(3)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组织策略。①列提纲②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③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等)(二)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为三种: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

(1)计划策略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2)元认知监视策略元认知监视是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元认知监视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3)元认知调节策略元认知调节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上一篇:太祖弹雀的历史典故下一篇:会议纪要申论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