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29

[摘要]北宋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王安石针对北宋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新法中争论最集中、斗争最激烈的青苗、免役、市易、均输等法,都涉及如何对待商品经济的问题。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促成了王安石变法,而变法如何对待商品经济决定了变法的成败。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论文 篇1:

顺应形势发展 加快提高国民素质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也处在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呈现的敏感阶段。国民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接下来一段时期内能否继续稳定、快速和持久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结合新时期我国国民素质研究实践,针对现阶段我国国民素质出现的不和谐现象,提出提高国民素质的建设策略,推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国民素质;新形势;国民素质价值;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指出:“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素质”[1],国民素质已成为决定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要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才能确保国家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一、提高国民素质建设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破解发展难题的需要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新常态,走出“中等收入陷阱”,除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外,关键是要提高劳动者自身的素质。因此,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通过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国家意识,带动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进而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创造低能源消耗、高附加值的财富,使我国跳出发展陷阱,早日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二)传承中华文明,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传承中华文明,追赶世界发展潮流,应将提高整个民族的综合素质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在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升的氛围下,激发民族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上不断前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由大国变强国,人才培养战略布局的需要

由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国变强国,都需要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作为基础。高水平的国民素质在国际竞争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提高全民的文化科学素质,才能依据社会发展变化的方向来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找出一条消耗少、收益大的方式。从而在高科技引导下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

二、提高国民素质建设的要素分析

国民素质是伴随着国家形式的产生而形成的特殊存在形态,是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人类特殊群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国民素质随社会一同发展、变化。与人口素质相比,国民素质有更为宽泛和深刻的内涵,体现出人与环境相互改造的互动性。国民素质由三个方面构成。

一是国民身体素质。国民身体素质是其他素质的物质载体,也是国民素质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它不但受个体自身发育状况、体质强弱、寿命长短等先天生理要素和遗传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医疗条件、生活环境与方式等后天社会要素的影响。

二是国民心理素质。国民心理素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质。由一系列智力及非智力因素构成。能动性、差异性、中介性是其主要特征。在国民素质结构体系中,在先天遗传的身体素质与后天形成的社会文化素质之间发挥重要的连接作用。

三是国民社会文化素质。国民社会文化素质实质上是指个体在身体素质基础之上,以心理素质为中介,表现出的社会文化方面的特质。该特质受同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价值观念、伦理规范等社会文化因素影响。

三、国民素质有待提高的基本表现与成因

(一)问题表现

1.国民综合身体素质总体偏低。由于现代生活和工作方式的转变,人们的体力活动逐步减少,加之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等使得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脏病、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同时,竞争压力使国民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和不安的状态中,一些人出现过度焦虑、烦躁等不良社会心理,严重时还会出现抑郁自杀或是报复社会等失德、失范行为。

2.理想、价值扭曲,道德意识淡化的问题不容忽视。当前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丧失了理想和信念,忽略了社会责任和国家前途命运。具体表现为两点:一是价值观念混乱。盲目崇拜资产阶级自由,将谋求经济利益作为人生目标,崇尚享乐主义、将金钱视为一切。二是社会道德淡化。国民在境内外旅游时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遵守秩序,同时一些曾经绝迹的社会丑恶现象再次出现,对人们的思想造成了严重腐蚀。

3.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创新能力不足。自从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但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需求不符。国民知识面比较窄,科学素养偏低,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期受保守、顺从等思维模式影响,人们的思想受到禁锢,擅于机械照搬,不善于创造,导致社会文化氛围中缺少科学意识,国民的科学创新能力不强。

4.民主法制素质总体不高。当前,我国正在建设法治社会,但国民的法制知识匮乏,缺乏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淡薄。当所谓“权与法”之间发生矛盾乃至斗争时,人们不知道该如何使用法律手段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却将纠正错误的希望寄托于一个清官甚至更高一层的领导。同时,“忍辱负重”的传统被视为美德而大加赞颂,造就了现代中国人同样缺乏主体人格,缺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责任感。

(二)成因分析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中国几千年来的自然经济,一直将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将经济增长视为衡量发展的唯一尺度,扭曲了经济与教育、经济与科技文化的关系,忽视人的价值。与货币资本相比,人力资本是经济活动中更为积极的因素,只有通过人才能发挥货币资本流通作用,颠倒二者的关系,只会使发展失去动力,导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失落,社会发展陷于混乱。

2.多元文化冲击造成现有文化的浮躁与盲从。当今时代,一些人坚守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对外来文化持拒绝、排斥甚至丑化的态度,一味地注重本国传统文化辉煌的过去,不虚心学习外来先进文化。而另一些人则对西方文化全盘接受,盲目跟随和模仿,忽视了西方文化中资产阶级文化的侵略性、扩张性,严重影响中华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可以看出,多元文化冲击造成了国民素质朝着“畸形”方向发展。

3.教育事业发展跟不上时代需求的步伐。我国教育发展水平虽然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仍然难以担负起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原因有三点,一是我国现阶段国民整体受教育比例不高。文化素质偏低制约着国民自身的认知水平,文化能力。二是对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儿童的升学率较低,同时青壮年的农业技能教育也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三是应试思维主导基础教育。当前基础教育只注重工具理性知识传授及实用能力培养,而没有把价值观念作为培养的首要目标。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待进一步完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不够成熟,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众对政治缺少参与意识,社会中自上而下普遍缺乏民主观念,从而形成了封建社会中长期的“家天下”的格局。同时,受儒家道德思想的影响而重德轻法,重人治而轻法治,造成民众的法制观念淡漠。所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发展。

四、提高国民素质的建设策略

针对我国国民素质存在的问题,依据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要提高我国国民素质,首先应从经济、文化、教育和民主法治四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加大对国民素质工作的投入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初步的完善阶段,国民素质发展重点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本质要求相适应。一是要加大物质文明建设。实现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渡,通过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教育水平、改善环境等方式为提高国民素质提供物质保障。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把国民素质的提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们精神生活和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加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力度,引领国民素质建设方向

文化决定国民素质的高度,必须要发挥社会主义文化对国民素质的引导作用,以反思和创新思维探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路径、新方式,借鉴和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促进全体国民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国民素质在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引导下得以均衡发展。

(三)加速发展教育事业,发挥建设国民素质的主导作用

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结合中国的实际,发挥教育的导向作用。一是扩大受教育比例。我国人口众多,教育发展不平衡。因此通过职业教育和终生教育扩大全民受教育比例,提高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二是教育的重点要向农村转移。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提高农村居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建立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体制。三是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及健康心理素质,并使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内化成为受教育者个性品质。

(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提高国民素质提供法制保障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保证,在我国现阶段,主要应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与完善民主政治权力制约机制。通过健全权力制约与监督的法律法规,建立监督机构等措施保证公众监督对权力监督的有效性,发挥舆论监督的独特优势。二是拓宽国民政治参与渠道和健全参与制度。民众只有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活动,才能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培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需的民主法制素质。

综上所述,国民素质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拥有良好的国民素质,才能真正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快速发展。我们要抓住国民素质的时代变化,加强国民素质的研究,不断引导、规范国民的素质提高工作,只有全社会各界不断努力,才能促使这项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宇.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的讲话[N/OL].(2015-04-28)[2015-07-2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4/28/c_1115120734.htm.

[2]单培勇,位振奇.“国民素质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意义新论[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3(11):7-12.

作者:傅文第 华欣

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论文 篇2:

从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看王安石变法

[摘要]北宋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王安石针对北宋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新法中争论最集中、斗争最激烈的青苗、免役、市易、均输等法,都涉及如何对待商品经济的问题。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促成了王安石变法,而变法如何对待商品经济决定了变法的成败。

作者:蔡玮钰

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论文 篇3:

在应然与实然之间的社会主义优越性

【摘要】社会主义优越性有应然与实然之别。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应然性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现实社会主义实践从实然性角度证明社会主义优越性。然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实然与应然之间并不是亦步亦趋的即时对应关系,从应然到实然有一个转变过程。当前,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实际出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促进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关键词】社会主义优越性 应然 实然

应然与实然是分析问题的一对范畴。应然是从规律的高度对事物发展趋势的一种科学预测和判断,它揭示的是事物应该达到的发展状态;实然是对现象的客观描述,它说明的是事物现实的存在状态。事物发展的应然性与实然性是统一的,应然性决定实然性,实然性体现应然性,事物发展的过程就是从应然到实然转化的过程。用应然和实然这对范畴来分析社会主义优越性,可以从理论上透彻地说明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优越,这对于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它又能够解释在实践中社会主义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的原因,为社会主义优越性从应然到实然的转变提供理论支持。

应然状态的社会主义优越性

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识,最初并不是来自于对社会主义的经验性感知,相反,它产生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与反思。这种批判与反思,起初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讽喻和文学描述,对公正和谐的社会生活畅想;接着是从自然法的角度批判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不合理现象,期求人人平等的新社会;然后是从人类理性的角度揭露私有制的非人性本质,在对资本主义进行道德谴责和伦理批判的同时,天才、大胆而细致地构想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社会。然而,这些尖刻的批判和天才的构想,因为没有正确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结果沦为了情感的愤怒和宣泄,关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描述也只能成为一幅空想的图案。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对社会主义优越性进行了第一次科学的论证。在唯物史观看来,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部自然史,新社会取代旧社会如同自然界新陈代谢一样,而每一个新社会形态都要比前一个社会形态优越。旧的社会形态之所以能够被新社会形态所取代,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因为“封建社会的生产和交换在其中进行的关系,封建的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组织,一句话,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资本主义社会要比封建社会优越百倍,“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也在上演着同样的一幕,它“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①。生产力为了给自己开辟道路,必然要冲破资本主义关系的外壳,社会主义就应运而生了。因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如同封建社会被资本主义社会所代替一样,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规律。

社会主义社会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扬弃,它继承了资本主义一切文明成果,而又克服了资本主义的所有弊端,要比资本主义社会具有更大的优越性。第一,它突破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狭窄的关系,确立了新的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度,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资本主义社会有极大的提高。第二,它消灭了人对人的剥削与压迫,任何人不能因为其占有的生产资料而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劳动的异化性质消失,劳动成了人的本质的展现、成了人的第一需要。第三,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商品经济将为有计划的产品经济所代替。第四,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极大提高,人的体力、智力和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第五,阶级和阶级对立消灭,国家消亡,社会成了自由人联合体,在那里人第一次成了自己和社会的主人,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其他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这些认识,是基于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推论和归纳,是历史发展的逻辑结果。也就是说,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科学的预测,而不是经验的总结;这些优越性只是理论上的应然性,尚需经过未来的社会实践才能以实然的形态表现出来。

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实然表现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主义优越性从理论上的应然转化为实然确立了制度前提。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在短短的几个五年计划内就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比较发达的工业国家。即使在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年代,苏联经济也以爆发式的速度在增长,包括资本主义国家也派出专家到苏联考察学习社会主义发展经济的优势。在这一时期,苏联经济总量迅速上升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人民的社会福利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不仅捍卫了国家的独立,而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僵化的苏联模式对苏联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但是在苏联社会制度发生剧变和国家解体之前,它仍然在两极世界中充当着有影响力的一极,是平衡世界政治格局和保持世界秩序的重要力量。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之上的,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30年间,尽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过严重的失误,但是还是在艰苦条件下建立起了工业化的基础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在这期间我国成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试爆了原子弹和氢弹,生产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6.1%。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社会主义优越性在中国表现更为突出。首先,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健康持续提高。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8%的快速增长,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3.3%的增速。其次,综合国力大大提升。到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30多万亿人民币,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3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1位,吸引外资总额居世界第1位。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再者,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已由温饱不足到2000年步入总体小康。2009年和1978年比,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7元提高到171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7元提高到5000元,扣除物价因素以后,这30多年来二者年均增长率达到了7%左右。同时,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文化教育事业、社会保障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在30年来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我们可以无比自豪地说,改革开放30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是中国人民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空前释放的时期,是国际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表现最为突出的时期。

在当前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冲击下,世界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在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发生了严重的债务危机、社会动荡和国家信誉危机,更有甚者出现了国家破产;在欧美发达国家,金融危机的冲击波使国家财政和金融体系受到重创,国民经济出现了负增长,失业率直线上升,广大中低阶层的生活水平直线下降,长期形成的消费观念、价值观念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支撑经济发展的新自由主义理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这场危机中,中国经济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但2009年的我国经济的增长率仍然达到了8%,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率先出现了经济恢复向好的势头。这不仅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增强了信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面前,新自由主义理论沉默了,没有了惯常的诋毁与狡辩;以“唱衰中国”著称的一些西方“智库”转而开始研究中国道路,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体制,对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对中国党和政府的快速、冷静、果断的决策机制倾注了研究精力;一些知识分子和社会大众也开始借助于160多年前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来解读这场危机,一时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西方国家畅销起来。可以说,在这场危机中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彰显。

促进社会主义优越性从应然到实然的转变

从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确立以来,社会主义优越性就已经不再只是理论上的应然,而是人们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了,连一些顽固敌视社会主义制度的人士面对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也不得不承认。但是,我们清醒地知道,“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②,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还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因此,社会主义优越性从应然到实然的转变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正确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既要坚信社会主义在本质上优越于资本主义,同时更要脚踏实地地做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社会主义优越性从应然到实然地转变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第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解放思想,就是要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僵化的教条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甚至错误理解中解放出来;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出发,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际来认识社会主义优越性。马克思恩格斯所预测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成熟形态的社会主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基础之上的“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应然形态的社会主义优越性所对应的是成熟状态的社会主义,实然形态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对应的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应然决定实然,但实然与应然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内容上决不是亦步亦趋或一一对应的关系,从应然到实然的转变是需要条件的。如果用实然的不完美性来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或者用理论上的应然来生硬地裁剪现实,都是教条主义的表现。所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只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不放,以此来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进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性质,更不能简单地用应然的优越性为原则来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社会主义优越性也是在实践中逐步发挥的,只有从中国现阶段的实际出发,用应然来引导实然,用实然来表现应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二,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本身具有优越性,但是这种优越性从应然到实然,需要通过恰当的制度安排才能达到。坚持改革,就是要不断革除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不相适应的制度和体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坚持开放,就是要面向世界,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济变化和改革的社会。”③因此,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必须通过改革,不断完善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维护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平等市场主体地位,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双重优势,不断提高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力推进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第三,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不仅表现在它能够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上,更要表现在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和谐。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中,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社会环境,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提供有利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

第四,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前两步已经顺利实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阶段,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个关键阶段上,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就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为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奋斗。

总之,社会主义优越性从应然到实然的转变要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实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实然形态与应然形态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在现阶段,我们只有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社会主义优越性才会发挥得越来越充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越来越有吸引力。(作者为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授)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7~28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3页。

作者:牛先锋

上一篇: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主创业论文下一篇:知识要素影响下对外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