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2022-04-30

[摘要]绿色GDP是指从传统GDP中扣除资源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弥补了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给社会带来的负效应这一缺陷。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统计数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统计数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篇1:

科学运用GDP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摘 要:GDP作为宏观经济统计的重要指标,它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和生产力水平,可以从整体上描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图景,并能够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GDP的认识经历了从“否定和忽视”到“运用和强调”再到“重新评价”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外部约束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应科学认识和运用GDP,以推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关键词:科学运用;GDP;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

GDP作为宏观经济统计的重要指标,是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工具,也是制定宏观政策的重要依据,更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被部分经济学家称作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然而,随着全球贫富分化的加剧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改变用简单的GDP指标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然带来经济发展模式、衡量指标、动能转换等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也必然要求淡化速度和GDP情结,不再以GDP论英雄,而要注重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说明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①在对“十四五”经济发展目标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的描绘中,《建议》都采取了以定性表述为主,而没有具体的GDP增长的定量指标,目的就是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因此,科学辩证地认识和运用GDP,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是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高度重视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GDP的重要作用及存在的缺陷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和规模的主要指标,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GDP既是媒体出现频率较高的热门词汇,也是被广泛使用的统计指标,然而GDP的提出并被广泛运用的历史并不长。

1.GDP是20世纪的一个伟大发明

GDP是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于1926年在经验统计学中提出的一个总量概念。为了应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制定科学合理的宏观经济统计体系成为掌握国家宏观经济状况和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迫切要求,美国商务部与西蒙·库兹涅茨等经济学家合作,编制了美国1929—1932年国民收入数据,制定了统一的美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而这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使用的不是GDP这个指标,而是NI②。1934年1月4日,美国商务部内外贸易局把GDP作为衡量宏观经济状况的标准,编制了《国民收入报告(1929—1932)》,这标志着GDP作为宏观经济统计指标的正式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编制战时经济规划,美国经济学家在NI统计的基础上,科学估算出了美国GNP③规模。1965年,美国统计部门首次分产业编制了GDP数据;1991年,美国统计部门将GNP正式改为GDP进行宏观经济统计。

GDP是宏观经济统计的核心指标,是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进行国际比较的重要指标。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指出的,“虽然GDP和国民经济核算似乎有些神秘,但它们确实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如同人造卫星探测地球上的气候,GDP描绘出一幅经济运行状态的整体图景”④。

第一,GDP是反映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GDP统计涵盖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并能把复杂的国民经济运行结果相对简单地呈现出来,这个优点使其成为反映宏观经济整体状况的重要工具。首先,GDP是描述宏观经济规模最重要的经济指标。GDP不计算中间产品,仅计算最终产品和劳务,这样可以避免重复计算,可以准确反映一国经济规模,体现一国的经济实力。其次,GDP增长率是描述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每个政府都关心宏观经济增长情况,这是因为只有宏观经济不断增长,国家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因此,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都把GDP增长率作为经济增长的综合性评价指标。

第二,GDP是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首先,GDP是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政府普遍依据GDP统计所反映出来的宏观经济状况进行宏观经济决策。其次,GDP是微观经济主体决策的重要依据。宏观经济形势会影响微观主体的经济决策,而GDP可以直接反映宏观经济状况,也是微观经济主体对生产、消费和投资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再次,GDP是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工具。政府要制定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需要运用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进行定量分析,GDP是政府制定宏观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指标。

第三,GDP是进行国际比较的重要指标。GDP是按照市场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由此可以根据汇率比价,对各国GDP进行国际比较。联合国制定了世界通用的GDP统计核算体系,这也使GDP的国际比较具有科学性。可以说,GDP规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一国的国际权利和义务,也会影响一国的国家利益。

2.GDP指标统计中存在的缺陷

虽然GDP在衡量经济总量和规模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GDP作为宏观经济统计指标还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如果将追求GDP增长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将无法解决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生态、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第一,GDP指标统计方法存在缺陷。由于GDP是计算一个国家或地区之内在市场上出售的按照市场价格计算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这造成GDP存在统计缺陷,进而不能准确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首先,GDP统计仅计算最终产品,而不包括中间产品,但是在现实经济统计中有些产品是否为最终产品很难区分,这就会造成GDP的重复计算。其次,GDP统计仅计算市场上交易的商品和劳务,而自给自足性的产品和劳务由于不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因此也不会计入GDP核算中,这也会造成GDP统计失真。最后,社会上一些非正规交易和志愿服务活动也没有纳入GDP统计中,这也会造成GDP统计失真。

第二,GDP统计指标不能反映社会的真实财富状况。由于GDP统计的设计缺陷,造成GDP统计不能反映社会的真实财富状况。比如,一座大桥建了又拆,拆了又建,每次建的过程和拆的过程都会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但都会产生GDP,这就是典型的“无发展的经济增长”。又比如,某些项目建成后不能投产,也无法形成生产能力或者建成投产的效益不高,这也会出现GDP增加而社会资源浪费的现象等。

第三,GDP指标统计不能反映生态资源状况。生态和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现行的GDP统计并没有将其纳入其中。在现行的GDP统计标准下,一方面为了单一追求GDP的高速增长,会造成社会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形成高消耗、高投入、低产出的外延式增长方式;另一方面单一追求GDP的高速增长,会不顾生态环境代价,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影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第四,GDP指标统计不能反映社会发展状况。GDP指标主要反映经济总量的增长情况,对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社会道德等方面并没有相应的反映。而在实际经济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把GDP增加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简单画等号,这就会出现“GDP崇拜”现象,造成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异化”。

二、GDP在我国的运用与发展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GDP的认识经历了从“否定和忽视”到“运用和强调”,再到“重新评价”的发展阶段,而随着对GDP的认识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发展理念也日益成熟。

1.GDP在我国的运用及演变历程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宏观经济统计过程中是否定和忽视GDP的。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借鉴苏联模式,采用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MPS是苏联根据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建立起来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是以国民收入为核心指标,以平衡核算为方法,以物质产品生产为主线来核算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并用一系列平衡表来反映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等国民经济部门的总体状况。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不同于西方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而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的应用对新中国建立和发展计划经济,推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发挥重大的作用。但是,这个核算体系在指标运用上排除和否定GDP,在产业统计上将第三产业排除在外,具有很大缺陷。这个缺陷具有深刻的原因:一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前的很长一段时期里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经济建设,这是否定GDP的重要原因;二是我国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状态,很难实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国际接轨;三是GDP核算体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GDP进行核算既无可能也无必要。

改革开放以来到党的十八大之前,我国开始运用和强调GDP。国家统计局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GNP指标,并将研究成果《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正式提交给国务院。198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有关部门尽快建立GNP的核算体系。根据这一通知精神要求,国家统计局相继出台了《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征求意见稿)》《国民生产总值统计报表制度》等文件,从而开启了以GNP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但是,这时的GDP只是作为GNP的构成部分对待,且只有GDP的生产核算,而没有GDP的使用核算。1990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统计主要指标解释》,这才正式规定了以支出法对GDP进行核算。1985—1992年,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呈现出国民收入和GDP并列的局面,并且GDP仍然只是附属指标,而国民收入是核心指标。到20世纪90年代,GDP在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反映宏观经济的核心统计指标,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独立的、系统的GDP核算体系,而不再根据国民收入推算GDP;二是政府在数据发布时用GDP(GNP)指标,而不用国民收入指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要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⑤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既要抛弃那种“以GDP论英雄”的错误观点,也要反对“GDP无用论”。因此,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重新认识、评价和科学运用GDP,实现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⑥,这样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2.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重视GDP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改变过去否定和忽视GDP的做法,开始重视和强调GDP,把GDP作为衡量地方政府治理效能的主要评价指标,这种对GDP认识的转变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

首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实现转移,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是重大的时代命题。因此,我国开始以GDP为指标来衡量和评价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规模,并作出相应的经济发展目标规划,这对于改革开放初期推进我国经济实现持续高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在我国实施对内改革的同时,也开始实施对外开放的战略,要逐渐实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并建立与世界其他经济体可比较的经济统计体系,这样有利于跟世界各国进行比较和交往。而世界上主要的经济体都采用的是以GDP为核心统计指标的宏观经济统计体系,因此我国开始重视和强调GDP。

最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原来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物質产品平衡表体系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并且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中国民收入指标主要反映的是物质产品生产,不能反映非物质生产活动成果。因此,GDP逐渐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核心统计指标。

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GDP认识的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GDP的认识进一步转变和深化,逐渐放弃了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以GDP论英雄”的观点,开始对GDP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这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是密切相关的。

首先,我国对GDP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⑦,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仅仅依靠GDP的增长无法应对新矛盾提出的新挑战,因此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补短板、强弱项,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高度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结构等,重视民生改善、生态保护和社会进步等,着重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其次,我国对GDP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2019年我国GDP达到99.1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虽然我国GDP建设取得巨大成绩,但是对GDP认识也存在种种缺陷和不足:一是盲目追求GDP的增长,过度依赖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片面追求GDP的增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片面理解为以GDP增长为中心,而忽略生态环境、社会福利和收入公平等社会发展。这种盲目和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发展观,既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也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巨大障碍,因此,进一步深化对GDP认识,辩证认识和科学应用GDP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最后,我国对GDP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适应新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正加速进入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而传统的国民经济统计体系难以对新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统计量化,这会造成经济规模、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被系统性低估,进而造成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失真。面对新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已经将投入端的研发支出列入GDP统计中,而对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的消费端尚未进行准确量化统计。因此,进一步深化对GDP的认识,重新评价和科学应用GDP是适应新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同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重新评价和科学应用GDP,并不是不要GDP,而是要高质量和高效益的GDP。其一,GDP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关系密切。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GDP水平跟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有很大差距,要完成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就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必须追求高质量和高效益的GDP,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其二,GDP增长与民生改善关系密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切实改善民生。而只有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真正夯实民生改善之基。其三,GDP增长与防范化解风险、保障国家安全关系密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而防范化解风险,维护社会发展安全稳定,就必须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科学运用GDP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外部约束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投入驱动转变为主要依靠创新、科技、改革等效率提升驱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面对新的目标任务,必须科学认识和运用GDP,加快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1.科学辩证地认识GDP指标

首先,要客觀辩证地认识GDP指标的重要作用与自身局限。只有客观正确辩证地认识GDP,才能科学地运用GDP,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GDP的重要价值时,要对GDP的局限性进行充分认识;在强调GDP局限性的时候,也不要忽略它的重要价值。同时,也不要苛求经济指标是完美的,因为单个经济指标仅能反映经济的某个侧面,而不可能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GDP也不例外。

其次,要科学认识GDP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要科学把握GDP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防止绝对化和片面化。一方面,要防止把经济发展简单等同于GDP增长。经济发展不仅仅追求量和规模的增加,更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效率的提高和质量的改善,还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相协调。另一方面,要防止把经济发展与GDP增长完全割裂开来。GDP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处于世界前列,但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人均经济指标仍然比较落后。要实现经济赶超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而这个经济增长速度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⑧要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发展过程中的民生、生态、分配等问题,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为前提和基础。

2.实现GDP增长和创新驱动相融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绩,然而我国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原因是创新能力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因此,我们要加快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GDP增长和创新驱动相融合,解决经济大而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GDP增长和创新驱动相融合,就要突出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一是以智能制造、网络信息、现代农业、基础能源等领域技术创新为重点推进产业体系创新,并注重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二是以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带动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现代物流等行业的发展,促进经济新业态发展。三是以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立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创新创业平台,培育创新型小微企业。四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为目标,加快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建设,建设一批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

3.实现GDP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相融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要求,“十四五”时期要持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要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态环境发展目标,推动GDP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融合,必须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GDP增长的前提。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GDP增长的前提。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深刻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第二,GDP增长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GDP增长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而要充分考虑生态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底线,实现GDP增长的可持续性。第三,GDP增长和经济发展是实现生态保护的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不应是舍弃GDP增长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没有GDP增长作支持,生态环境保护既没有资金基础也没有技术支持,也不会有持续性。

要实现GDP增长和生态保护相融合发展,首先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认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GDP一时的增长的错误做法,要把生态保护发展成GDP增长的支撑点,真正处理好GDP增长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其次要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促进绿色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再次要优化经济空间结构,根据主体功能区的不同定位分别实施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政策。最后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及生态考核绩效评价制度等,完善GDP增长和生态保护相融合发展的制度支撑。

4.实现GDP增长和民生改善相融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必须在追求高质量高效益GDP的基礎上,实现GDP增长和民生改善相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GDP增长和民生改善关系密切,相辅相成。首先,促进GDP增长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离开了GDP增长,改善民生就成为无源之水。其次,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GDP增长的根本目的。在发展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使人民成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体,也要使人民成为经济发展的实际受益者,这就决定了促进GDP增长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最后,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推动GDP增长。保障和改善民生可以解决群众后顾之忧,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推进GDP增长;保障和改善民生还可以稳定社会预期,扩大消费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和消费需求的升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我们要不断实现GDP高质量增长,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要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GDP高质量增长,进而实现GDP增长和民生改善相融合发展,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完善GDP统计体系

GDP能够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规模,目前还没有其他指标可以完全代替它的作用。但是,我国现行的GDP统计体系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要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要对GDP统计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

第一,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现行的GDP统计体系没有把生态环境成本考虑在内,这就造成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保护,最终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因此,需要对传统的GDP统计体系进行优化完善,将生态环境因素纳入GDP核算体系,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绿色GDP体现绿色发展理念,是从传统GDP中扣除生态保护成本和生态资源成本之后的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可以避免生态资源浪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二,完善创新GDP核算体系。为了鼓励创新发展,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促进我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我国已经将研究与开发支出纳入我国GDP核算体系,实现了把创新型的新经济业态的投入端纳入GDP核算体系,迈出了完善创新GDP核算体系的第一步,这对引导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消费端新经济的贡献尚未纳入核算体系,下一步要顺应新经济发展潮流,进一步完善创新GDP核算体系,将数字经济和共享经济的消费端准确量化纳入GDP核算体系,进而实现新经济的综合性贡献全面覆盖,推动我国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助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三,完善地区GDP统一核算。为了实现GDP统计的准确性、权威性和统一性,避免出现GDP统计过程中的重复计算和“掺水”现象,从2019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制度,由国家统计局统一组织各地GDP核算。实施地区GDP统一核算,有利于提升政府统计公信力,准确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为制定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依据。下一步要完善地区GDP统一核算目标、统一核算模式和统一核算方法,不断提高地区GDP统计数据质量,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6.改变单一的GDP考核制度

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完善地方政府考核制度,既看经济指标,又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⑩,推动地方政府从“高速度”竞争向“高质量”竞争转变。

第一,树立科学的政绩观。要改变单一的GDP考核制度,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一要摒弃过去GDP决定一切的错误观念,改变过去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略社会全面进步的错误观念,树立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协调推进的发展理念;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和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等思想困惑,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三要辯证地看待“政绩”,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正确认识发展过程的局部与整体、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等关系。

第二,改进绩效评价体系。在传统绩效评价体系下,经济增长的速度容易用GDP来统计和比较,而经济发展的质量难以测度和比较,因此GDP成为传统绩效评价体系下评价地方政府绩效的核心指标。要树立“重而不唯GDP”理念,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B11,改进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降低GDP在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建立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兼顾经济发展“质”和“量”的绩效评价体系,引导地方政府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完善考核监督体系。要真正发挥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作用,就要完善考核监督体系,构建多元化的监督体系。一是加强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重要作用,让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真正顺应民心,反映民意,切实使广大群众从经济发展中获得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二是完善监督内容,将新发展理念的贯彻情况和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情况作为对各级政府部门进行监督的重要内容;三是加强监督问责,要充分运用绩效评价结果,对于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不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效果不明显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69页。

②NI即国民收入,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扣除用于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的余额。

③GNP即国民生产总值,是GDP加上该国参与国际要素流动而得到的流入净收入。

④[美]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64页。

⑤⑧B1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2014年,第58、59、58页。

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12页。

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0页。

⑨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01页。

⑩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出版联合集团,2007年,第73页。

责任编辑:澍 文

作者:廖富洲

统计数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篇2:

基于SEEA体系的青岛市绿色GDP核算初探

[摘要] 绿色GDP是指从传统GDP中扣除资源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弥补了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给社会带来的负效应这一缺陷。借鉴SEEA体系,通过对青岛市2006—2010年绿色GDP的核算,可以看出青岛市的绿色GDP水平较高,但通过分析发现,青岛市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清洁生产力度不够、产业结构比例不协调及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不科学等问题,为此,建议青岛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倡清洁生产、促进第三产业升级、建立以绿色GDP为基础的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青岛市;绿色GDP;资源耗减成本;环境治理成本;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虽然综合反映了经济增长的成果,但是没有反映为取得这些成果所付出的代价,尤其是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代价。近年来,绿色GDP核算的理论与实践已越来越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之一。绿色GDP的基本思想是由希克斯在其1946年的著作中提出的,它是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海洋)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①因此,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的计算成为绿色GDP计算的关键所在。绿色GDP不但能够反应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能反应其质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响应“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的必然选择。测算绿色GDP,认识到经济发展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负效应,对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制定相应政策落实可持续发展,改变当前单纯追求GDP增长的现状,避免资源和环境问题继续恶化给经济增长带来不良后果,从而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拟借鉴国际上较为通用的SEEA体系对青岛市绿色GDP进行核算,以期对青岛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青岛市概况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的咽喉部位,位于山东半岛南端、黄海之滨,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腹地广阔。它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是面向世界的国家重要区域性经济中心。其所在的山东半岛经济区(8市)经济总量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经济区,居全国第四位。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中心城市,青岛周边有19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6 615.6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1.7%。[1]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青岛市也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青岛市是中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95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远少于世界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绝对缺水标准。[2]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煤炭等矿产资源的使用使得青岛市的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水资源短缺问题与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青岛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形势十分严峻。所以,对青岛市绿色GDP进行测算,认识到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对环境的破坏对经济增长的副作用,对于青岛市制定相应政策以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二、青岛市绿色GDP核算研究及应用

SEEA体系即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Accounting),由联合国于1993年首次公布的《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的内容所构成,主要讨论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的基本概念、框架结构、资源耗减和环境降级的估算方法,并着重将有关核算结果应用于调整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②本研究采用国际上较为通用的SEEA体系来核算青岛市绿色GDP,即在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将资源和环境系统纳入到核算体系之中,以成本法计算自然资源耗减,以治理成本法核算虚拟治理成本,从而计算环境治理成本。计算公式为:

绿色GDP = 传统GDP-资源耗减成本(CR)-环境治理成本(CE)。

(一)选择核算要素

全面计算绿色GDP需要全面统计自然资源的损耗情况,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耕地资源、湿地资源、海洋资源等。但由于目前统计制度还不够完善,难以获得个别要素的统计数据,故本文在自然资源的核算要素方面仅选取较为重要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

环境治理成本核算是绿色GDP核算的关键。环境质量下降主要是由污染物排放造成的,包括废水、废气(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3]而青岛市的工业污染物排放占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绝大多数比例,如2010年工业排放二氧化硫8618972吨,占该年二氧化硫总排放量的7643%;工业排放烟尘1296711吨,占全年烟尘总排放量的5596%。③所以在本文中,环境治理成本的核算仅统计工业排放污染物的虚拟治理费用。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月第28卷第6期魏振香,等:基于SEEA体系的青岛市绿色GDP核算初探(二)确定核算方法

自然资源的耗减成本采用成本法来计算。对于水资源来说,统计青岛市2006—2010年历年的年均供水量与每单位体积水的价格。由于青岛市实行的是阶梯式水价定价办法,对不同水源和类型用水实行差别水价,且供水价格方案自2005年6月1日开始实施以来未作调整,故本研究采用居民用水价格,该价格为250元/立方米。对于矿产资源来说,本文将青岛市历年的矿产资源使用情况统一折合为综合能源消费量,以标准煤单位计量,再统计历年的煤炭单价,通过折煤系数计算出历年标准煤的价格,二者乘积即为矿产资源的耗减成本。

环境治理成本采用治理成本法。青岛2006—2011年的统计年鉴显示,青岛市历年排放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中,危险废物皆为0,故本文仅研究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对环境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环境治理成本理论上应为该地区该年度为治理环境所付出的实际支出,但从现实来看,治理环境的实际支出并未使自然环境完全不受排放污染物的影响,例如,为了使工业废水经处理后达标后再排放,青岛市于2010年投入35475万元资金,使得该年排放的952118万吨工业废水中,940139万吨是经处理后达标排放的,但是还有另外11979万吨工业废水是不达标就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去的,对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③所以,本文对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的治理成本核算采用的是虚拟治理成本核算方法,先通过该年实际治理环境支出除以该年该类型污染物的达标排放量,得到达标排放单位治理成本,再乘以该污染物该年的总排放量,得到该污染物的虚拟治理成本。以工业废水为例:

MCW=TCW/TQYW(1)

VCW=MCW×TQW(2)

式中,MCW为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单位治理成本,单位为万元;TCW为治理工业废水的实际支出,单位为万元;TQYW为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单位为万吨;VCW为工业废水的虚拟治理成本,单位为万元;TQW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单位为万吨。

青岛市绿色GDP核算要素计算方法如表1所示。表1青岛市绿色GDP核算要素计算方法

项目D核算要素D核算方法 资源耗减成本(CR)D水资源

矿产资源D耗减成本=25元/立方米×年用水量

耗减成本=该年标准煤的单价×年标准煤耗用量 环境治理成本(CE)D工业废水

工业废气D虚拟治理成本=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单位治理成本×工业废水排放总量

虚拟治理成本=工业废气达标排放单位治理成本×工业废气排放总量

(三)收集相关数据

1. 水资源耗减成本的核算

自2005年6月1日起,青岛市居民供水价格调整为250元/立方米,并延续使用至今。通过收集青岛市2006—2010年水资源的耗减情况,结合居民供水价格,测算得出青岛市历年的水资源耗减成本,如表2所示。

2.矿产资源耗减成本的核算

由2007—2011年青岛统计年鉴可知,2006—2010年的煤炭价格分别为:30155元/吨、33008元/吨、35630元/吨、35012元/吨、36836元/吨,由于煤炭折算标准煤的系数为07 143,故得到历年的标准煤价格,分别为21540元/吨、23578元/吨、25451元/吨、25009元/吨、26312元/吨,最后测算得出青岛市历年的矿产资源耗减成本,如表3所示。

3. 工业废水治理成本的核算

青岛市2006—2010年的工业废水排放及治理情况如表4所示。

5.绿色GDP的核算

综上所述,整理得出青岛市2006—2010年的资源耗减成本(CR)和环境治理成本(CE),如表6所示。

6.小结

从核算结果来看,青岛市历年的绿色GDP随着传统GDP的增加而增加。这一方面说明青岛市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青岛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推行绿色经济。虽然历年的绿色GDP在传统GDP中占有绝大多数比例,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成本很小。因为本文所统计的核算要素有限,且仅采用了环境治理成本来核算环境遭到破坏的经济损失,但这只是对经济增长所引起的负面效应的最低估计,实际上的环境成本远不止于此。[4]即便如此,本文对青岛市绿色GDP的核算仍然对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基于绿色GDP核算的青岛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本文对绿色GDP的测算不仅是为了得到一个较为真实合理的GDP数值,而是为了通过调查分析最终发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弊端,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使城市今后得到更为科学的可持续发展。[5]青岛市是一个资源偏少、工业结构偏重的制造业城市,只有实现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节约利用

根据本文对青岛市水资源历年耗减成本的核算发现,2010年青岛市水资源耗减成本比2006年增加了1437%,这大大降低了绿色GDP水平。青岛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虽然引黄济青工程大大缓解了青岛市的缺水难题,但仍然未能改变青岛市长期缺水的现状。据统计,青岛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供水缺口为26万立方米/日。除此之外,其他自然资源也是保证人民生活、工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因此,必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科学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青岛市的可持续发展。

青岛市海水资源充足,可利用海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充分利用海水、当地雨水资源及再生污水,将其用于企业冷却、城市水循环、农业灌溉、绿地灌溉、冲厕、消防等。要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推广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可循环的发展模式,降低每万元产值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6]同时,应大力开发使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

(二)提倡清洁生产,减少污染,降低排放

根据本研究的统计,青岛市每年的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量巨大,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由此而产生的污染物治理费用也降低了绿色GDP水平。因此,要想确保青岛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实行清洁生产。

一是要适度提高排污费标准。青岛市对排污费的征收标准偏低,污水排污费的收费标准是090元/污染当量,而据本文测算,2010年的废水达标排放单位治理成本为312万元/万吨,即312元/污染当量,每单位污水的排污费用远远低于单位污染物的治理费用,这从客观上鼓励了企业宁愿交纳排污费也不愿积极治理污染。

二是要建立绿色税收制度。受传统产品的影响,目前对企业开征的主要是资源税,现行税制中关于环境污染的治理还未开设独立税种,因此,应建立绿色税收制度,增设对环境污染税种,加大调节力度,扩大调节范围,以调动污染者治理环境的积极性。

(三)促进第三产业升级,实现产业良性互动发展

据《2011年青岛市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青岛市的三大产业结构比例已由2010年的49∶487∶464调整为46∶476∶478,第三产业比例略微超过第二产业,但第三产业的优势地位仍然不突出。应在保证自然环境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继续发挥第二产业对于全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力发展电子、汽车、造船产业等大的产业集群,同时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扶植和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做大做强地区品牌,丰富产业结构层次,实现国民经济由传统的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7],促进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升级,使青岛市三大产业间实现良性互动。

(四)建立以绿色GDP为基础的官员政绩考核体系

传统的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以单纯的GDP增长作为衡量的基本指标,造成了以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片面追求GDP增长的现状。所以,应将绿色GDP纳入青岛市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改变过去只重经济指标而忽略环境效益的政府业绩评价方法,使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的集约型模式转变,从根本上改变青岛市党政官员的政绩观,并使政府对官员的考核变得更为科学和全面。

注释:

① 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41440.htm。

② 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728795.htm。

③ 数据来源于2011年《青岛统计年鉴》。

[参考文献]

[1] 东风借.2011年青岛市实现生产总值(GDP)6615.60亿元[EB/OL].(20120208)[20120520].http://forum.home.news.cn/thread/94042358/1.html.

[2] 廖洋,郭娇,丁晓丹.青岛水资源利用率达合理值极限[EB/OL]. (20110323)[20120520].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1/3/242635.html?id=242635.

[3] 程士富,刘倩.绿色GDP的核算与验证[J].统计与决策,2010(24):710.

[4] 李浩.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绿洲农业绿色GDP估算——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2(2):200203.

[5] 温怀德.杭州市绿色GDP核算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2):110113.

[6] 牛芳兵.绿色GDP与环境成本核算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1,52(6):5152.

[7] 张前前.青岛市产业结构调整分析[J].致富时代, 2011(5):19.

[责任编辑:赵玲]

作者:魏振香 赵娜

统计数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篇3:

国内统计指标体系改革探究

【摘 要】统计工作的核心就是选定适当的统计指标,用以反映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及其具体数值。本文以统计指标体系基础概念与分析为基础,简要概括我国统计指标体系设计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统计指标改革历程,提出对我国统计指标体系改革的建议,为今后统计指标体系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统计指标 指标体系 制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CPI、GDP等统计数据与统计指标作为衡量经济总体情况的风向标,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估社会经济情况,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合理预测成为统计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选定的统计指标不仅能够简单地反映经济数据,更能够全面衡量经济现状、发展趋势与潜在风险。同样,作为统计指标集合体的统计目标体系应该能在联系各指标的基础上,发挥体系所独有的整合作用,实现统计工作的分析、指引目标。因此,探究我国统计指标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使其与当今形势相适宜,是当前统计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 统计指标体系概述

研究统计指标体系的改革就必须深刻理解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把握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这样才能设计出合理、科学的指标体系。可以说,只有正确的理解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才能确保统计指标体系达到预期效果,实现体系设计目标。

1.统计指标体系概念

统计指标体系,是根据具体的统计任务需要而制定的一套相互联系的指标,其目的是全面反映统计对象的数量特征与数量关系。由于经济现象往往复杂而又多变,各种现象之间联系紧密,仅用个别统计指标往往难以对其做出正确的评价,所以才需要采用统计指标体系进行描述。

2.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

第一,根据研究问题的范围大小分类。可以将统计指标体系分为宏观统计指标体系与微观统计指标体系。宏观统计指标体系就是反映整体国民经济或社会发展之类的大范围的统计指标体系,而微观统计指标体系则是反映之如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小范围经济体的统计指标体系。介于二者之间,还存在反映各地区或部门的中观统计指标体系。

第二,根据反映现象的范围分类。根据反映现象的范围不同,统计指标体系可以分为综合性统计指标体系与专题性统计指标体系。综合性指标体系着眼于反映总系统及其子系统之间的综合情况,例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而专题性统计指标体系,则着重于反映某一方面或问题的统计指标体系,如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

3.统计指标体系质量要求

第一,科学性。统计指标体系设计要能够科学地反映总体的真实情况,契合总体本身的性质与特点。因此,在统计指标体系设立之前,要对总体进行科学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确保设计出的指标能够全方位、准确的反映总体情况。

第二,整体性。统计指标体系是由统计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要站在整体的角度上考虑各个指标之间的联系,从全局出发,确定指标口径、时间、空间与计算方法间各个指标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各个指标以及整个体系的制定。

第三,统一性。统计指标体系设计要求历史记录、核算与未来计划相统一,因此在具体体系设计时应当考虑在不同时段、不同需要的基础上,原始记录与计算方法的统一。包括范围的统一、经济内容相同以及起止时间的一致。

第四,可比性。现阶段,统计指标体系多用于对社会现象的评价,因此指标体系必须注意地区、部门之间的可比性。与此同时,还需注意保持各个指标在时间上的可比性,保持指标在一定阶段内的稳定性,有助于分析、比较经济现象的

发展规律。

二 我国统计指标体系改革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之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带动着我国政府统计指标体系的不断更新,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与国际体系不断趋同

在计划经济时期,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和邮电运输五大物质生产部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第三产业等新兴行业所占比重较小。因此,在主要宏观统计指标的选择上,采用的是国民收入指标,微观上选择的是净产值指标。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入,在统计指标体系构建上,我国也逐渐受到发达国家的影响,与国际指标体系不断趋同。例如,从宏观上逐渐采用国际通用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取代原有的国民收入指标。统计指标体系的覆盖范围也从原有的五大行业扩展到社会生活中的全行业,这与国际统计指标体系的发展趋势是相吻合的。

2.效益指标所占比重大幅增加

在计划经济时期,各行业的经营基本是以产定销,企业只要完成了生产,也就等同于实现了销售。因此,之前的统计指标体系大多集中于评价企业的产量、产值方面。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与销售大多受到供求规律与价值规律的影响,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更多的在于衡量其获利能力而非生产能力。因此,统计指标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改革,更注重反映企业的市场占有度、效益实现程度、发展潜力等。可以说,随着市场要求的改变,统计指标体系的改革也是不断跟进的。

3.反映科技进步等方面的科技指标日益增加

20世纪末,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使得国内外政府与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目光更加集中于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对此,统计指标中加入了科技统计的内容,提高了科技指标分析比重,这也成为我国现阶段统计指标体系改革的侧重点。可以说,科技指标的加入使我国的统计指标体系更加合理与全面,也加强了我国统计指标体系与发达国家的趋同度。

三 现阶段我国统计指标体系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统计标准不统一

目前我国全国与地区的经济宏观统计分析指标为国民生产总值(GDP),而GDP的统计标准与统计方法都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但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共有20个门类,95大类,396个中类,913个小类。工商、税务等其他部门在进行统计工作中很难做到与统计部门采用相同的统计标准,最终导致统计部门的指标体系很难与其他部门的统计体系衔接与对比,造成统计工作低效率。针对这一问题,国际普遍有三种解决方法:一是将国民经济统计信息全部纳入政府统计部门的统计体系中;二是政府统计体系中关键数据与指标由其他各部门提供;三是政府部门统计指标体系与其他各部门统计指标体系组成两大支柱,共同形成全面统计体系。但针对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密集的现实情况,如何做到在统计指标体系中,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间的统计指标与统计数据标准的统一,将是我国今后改革统计指标体系的重点与难点。

2.统计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难以满足专题分析的需要

现阶段,统计结果使用者往往反映统计指标实用性差且更新速度慢。由于统计指标体系要做到时间上的可比,因此其变化的频率不可能太快,需要保持指标的相对稳定。使统计指标体系在反映现实情况或针对专题分析的作用就会被削弱。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是满足国民经济核算需要;二是满足国家统计局对外报送的需要。对专题的分析,差异性较大,很难做到囊括在常规统计指标体系之中。但应该看到,广大统计结果的使用者对专题分析统计数据的需求。因此,怎样在常规统计指标体系之中更大限度地满足专题分析的需要,也是今后我国统计指标体系改革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3.整体指标体系缺少环比数据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增速,政府与公众对统计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强调时效性与真实性。尤其是2008年底的金融危机之后,利用上年或上期的同比数据已经很难正确预测经济的走势,许多部门的数据呈现按月的趋势性变化。环比(及当月与上月对比)数据能够更加及时地反映经济的走势。但目前,我国的统计指标体系仍是沿用以往的同比数据,环比数据统计与公布体系尚未建立,这无疑是我国统计指标体系改革中的一大缺陷。

四 关于统计指标体系改革的设想与建议

应该说,统计指标体系改革是统计制度推进的重点与难点所在。现阶段,统计信息使用者对统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统计制度不仅要解决社会各方面对统计信息日益增高的需求,又要解决基层统计单位负担过重的问题,而这些都是要通过统计指标体系改革加以完成的。尽管改革存在着困难,但仍应坚持改革的方向。

1.在指标体系改革的同时,加进统计调查方法和调查频率的改革

当前情况下,由于社会各方面对统计信息的需求量与需求频率日益增加,加重了统计部门尤其是基层统计部门的工作负担。庞杂的统计信息搜集工作不但加大了统计部门的工作量,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统计部门的工作效率。适当减轻统计工作的负担,除了强调精简统计指标体系之外,还应将统计调查方法、调查频率的改革配套进行。可以更多地采用非全面调查方法,降低调查频率,以更少的人力物力成本获取更高质量的统计信息。

2.统计指标体系改革要增减有度

在推进统计指标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增加社会生活反映能力较强的指标(如第三产业发展指标),而对于那些使用频率低、调查成本高而利用率又相对较小的指标则应适的删减。对于对国民经济预测能力较强的先行指标,应当逐渐增加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针对那些统计表中指标较少、但分组过于频繁的指标,就应当尽量减少过细的指标分组,特别是能够直接从其他信息统计渠道获取的指标。在规范政府各部门的调查统计方法上,针对其不同的专业背景优势,对现行统计指标体系加以整合,减少各部门统计指标的重复交叉。

3.加强专题分析统计指标的构建

现阶段,反映人口情况、人民物质生活质量以及精神文明、社会管理水平等专项分析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虽然近几年,我国统计指标体系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也逐渐与发达国家统计指标体系相接轨,但以上专题分析中,统计指标体系的分析能力依旧稍显薄弱。以后统计指标体系改革的侧重点,不仅停留在加强统计的精确性与预测性的同时,还应该注意设计些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专题分析指标,提高整体统计指标体系的实用性。

总之,统计指标体系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改革涉及社会的各方各面,也需要来自各方各面的支持。统计指标体系改革对统计制度的完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当坚持改革的大方向,在汲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不断加入适应于我国统计情况的指标。

参考文献

[1]谭乐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进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计[J].统计与预测,2009(2)

[2]刘海燕.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10)

[3]张继良.统计体制非改不可[J].中国统计,2004(10)

作者:申艳宏

上一篇:CAD教学系统的工程教育论文下一篇: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