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思考

2022-09-11

目前,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 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七大报告又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并要求"优先发展教育, 促进教育公平,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新的形势下,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职业教育既是教育范畴, 也是经济范畴, 其经济地位将日益显现。为此, 作者以为:

1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1.1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技能人才短缺的关键环节和迫切需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在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下, 教育事业要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必须进一步落实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这是党中央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只有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注) 目前, 我国生产、服务领域人才短缺, 很多生产、服务行业第一线出现技术人才严重不足, 急需大量的受过职业教育的技能型人才的补充。据了解, 当前我国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操作人员每年需增加100万人左右, 汽车维修行业每年需新增40~50万人, 护理人员每年需新增20万人, 这些领域技术人才的严重不足, 只有靠职业教育来解决。

1.2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迫切需要

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制造业强国的5%, “中国制造”靠谁来制造?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低, 劳动力素质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在发达国家制造业中, 高级技师与技师、高级工、中级工与初级工的比例为35∶50∶15, 我国沿海一个省会城市的抽样调查比例为2∶4∶94。先进的技术可以引进, 现代的管理模式可以借鉴, 高精尖人才也可以引进, 但大批量的技术工人是不可能引进的, 只能靠职业教育来解决。瑞典资源并不丰富, 其所以那么富, 靠的就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 其中最具光彩的是它的职业教育, 培育了许多能工巧匠。在瑞士, 学生完成9年义务教育, 即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分流, 其中, 约有70%的毕业生走进职业学校。瑞士人认为, 孩子上职业学校, 只要符合他的爱好和实情, 照样有出息。因为一个国家不能只培养科学尖子, 还得培养职业尖子。据此, 瑞士钟表等制造业一直领跑世界。

1.3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目前, 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重点是使农业实现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 将着眼点放在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的道路上来, 要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和实用技术, 发展现代农业, 推动农业产业化;同时, 要持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加快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进程。“三农”问题实质是农民问题, 解决好“三农”问题, 关键是要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新的历史时期, 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大方向是明确的。即为农业现代化培养素质较高的新型农民, 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科技服务, 使务农的农民也能增收致富。同时, 为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及相关的服务, 其中农民转业包括了“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 和“离土又离乡”的进城镇务工的转移。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2.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必须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职业教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温家宝在2005年11月7日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讲话中指出, 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 而且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我国人口多, 劳动力多, 特别是农民多, 就业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 需要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13亿人口中有8亿聚集在农村, 长期以来, 大量劳动力滞留农村, 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成为阻碍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因素,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是今天才有的问题。根据人口学理论中“人口流动高位移规律”, 劳动力总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移, 由生存条件差向生存条件好的地方转移, 由劳动收益低向劳动收益高的区位转移, 由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转移, 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所以, 古今中外, 农村劳动力转移都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甚至已成为人类历史进步的一种规律, 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从实际情况来看,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据统计, 20世纪90年代初,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达1.5亿以上, 2000年底达到1.8亿。如果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看, 随着农业投入的增加和技术含量的进一步提高, 以及人力资本素质的逐步攀升, 由传统农业本身排斥出的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 2010年预计达到1.9亿人。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我们必须充分正视。要想帮助农民尽快脱贫致富, 提高农业现有发展水平, 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现状, 就必须有效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因此, 提高农民素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实现途径, 职业教育肩负着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 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重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解决“三农”问题, 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捷径”。

2.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必须完善体制机制, 加快改革, 加速发展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 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一五”期间,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建立和完善一个体系、继续完善两个体制、实现若干规模贡献和质量效益目标。

一个体系, 就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 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结构合理、形式多样, 灵活开放、自主发展, 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两个体制, 就是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和“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

若干规模贡献和质量效益目标, 就是到2010年,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 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 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发展, 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上亿人次, 使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普遍改善, 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2.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职业教育必须科学定位, 科学发展, 形成特色

第一, 要科学定位。职业教育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 实行科学定位。第一,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改进并加强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强化爱国主义、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就业、择业观教育。立足当地, 面向全省、全国, 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 立志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的技术型、实用型、创业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 创新办学思路。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优势专业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推进的办学思路;拓宽“四个面向”的办学渠道, 即面向经济、面向农村、面向下岗工人、面向农民发展职业教育;开辟“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开放式、综合型的办学模式。

第三, 坚持办学的基本原则。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基本原则, 立足自我谋发展, 立足经济求发展, 立足市场促发展,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更加关注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问题, 努力为全体学生提供优质教育和服务;坚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为他们就业、创业和成才提供服务;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以质量带动规模扩大, 推动结构优化, 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稳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二是要科学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第一, 在办学思想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要树立新的发展观, 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今后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力量, 不是政府行政的力量, 不是学校的主观愿望, 而是社会需求。抓好就业是关键, 出口畅才能够入口旺。毕业生就业情况好, 声誉就高, 生源也就好, 各方面的投资也会增加, 自我发展的能力就强, 学校发展也就更快。第二, 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就业是导向, 就业是效益, 就业决定规模, 决定速度;结构上力求专业结构合理, 教学资源配置优化;质量效益上, 确保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人才培养质量, 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办学水平、就业市场满意率, 保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第三, 在办学模式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要大力推广“订单式”培养, 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我们认为, 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 实现“产销链接”, 这是第一步。企业的“定单”不仅仅是一张“用人”需求的预定单, 而是应包括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到教学方法、评估方法在内的一整套订单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步, 有利于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办学过程中作用;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总结起来, 订单教育首先要抓订单。

三是要形成特色。经济需要特色和品牌, 职业教育同样需要特色和品牌。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品牌主要反映在办学思路, 办学模式、专业建设、教学手段、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等方面, 需要职业教育者们大胆的创建和培植。在办学思路上立足市场, 立足服务, 立足就业, 立足自我, 从实际出发, 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办学模式上“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 学历和非学历、岗前和在职、城市和农村、适龄和成人教育同时并举多条腿走路的模式;在专业建设上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 市场引导, 超前设置。做大作强具有优势又有特色的农类专业;在教学手段上, 做到理论上管用够用, 实践上实用能用, 半工半读, 勤工俭学;在人才培养规格上, 做到大专为主, 中专为辅, 兼顾培训, 毕业即就业, 就业就好业, 确保分得出、留得住、用的好。

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依靠职业教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多层次教育的愿望, 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 这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惠民工程。

摘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我国经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分析, 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关键词:小康社会,职业教育,关系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J].

[2] 周济部长.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访谈[R].中国教育报, 2007.

上一篇:浅析中美贸易战的矛盾所在与中国应对思路下一篇: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探索——以红塔区乡镇中学为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