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审计技术方法论文

2022-04-24

摘要:大数据时代,企业的内部审计已置于数字化应用的环境,给其工作技术方法等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通过从不同的角度对比分析了传统审计与大数据审计的技术方法,从审计方式、信息安全、数据分析和内部监管等方面指出了大数据给企业内部审计带来的影响,最后从审计数据的储存、审计预警风险控制系统及内部审计价值的创造与建设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的新常态。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企业内部审计技术方法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企业内部审计技术方法论文 篇1:

强化企业财务管理的技术方法与措施

一、强化企业财务管理的技术方法

(一)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是强化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是企业在实现财务总体目标的前提和基础上,依据财务数据和预测的相关信息,经过系统科学的设计论证和归纳分析之后,向企业管理者反馈方案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在若干备选的财务活动方案中进行优劣比较,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项目特点和评选标准,来确定最佳方案。主要采取以下技术方法:

1.优选对比法是财务决策的基本方法。它通过将各个备选方案逐一排列、梳理、分析、比较,根据对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和变化情况,择优选择并形成科学决策的技术方法之一。优选对比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对于不同项目的不同方案,所选择的比较标准也千差万别。例如:总量对比、差量对比和指标对比等方法。总量对比指的是要针对不同方案的年总收入、总成本支出,以及总利润等加以对比。而差量对比法指的是将不同方案的收入差额和预期成本的差额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通过二者差量的利润之间的关系,选择出最佳方案。指标对比则指的是通过对比各个不同方案之间的经济效益指标,经综合分析与考量之后,确定最佳方案。

2.数学微积分法是通过固有的数学模式和边界分析而进行的一种决策方法,在通常情况下用于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决策过程。除此之外,还用于存货经济批量和现金持有量的决策活动。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企业将成本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一般只需要寻求其最小值。但是,如果以利润为评价指标,则需要求出方案中的最大值。这种根据边界分析对曲线联系的极值问题进行求解的方法,就是数学微积分方法。将数学微积分法应用于企业财务决策,有利于调整和优化资本结构。

3.线性规划法。线性规划主要指的是通过一系列具有线性关系的指标和参数的极值进行比较分析和测算的一种求解方法,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决策,能够帮助企业快速找到最佳方法。在现有条件的约束下,线性规划法在企业财务决策中,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特点,通过分析企业财务信息和相关指标参数的极值,能够有效帮助企业管理者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4.概率决策法主要用于财务风险决策。尽管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但是企业可以根据相关的财务信息和数据分析,对未来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进行考量和预测。这种决策方法主要是通过计算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与各个方案的期望值,并用决策图的方式进一步表示出来,通过企业财务风险发生概率和计算出的期望值的对比分析,做出最佳的财务决策,以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

(二)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指的是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为了保障财务资金规范运行与合理有效使用,以及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采取一系列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对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加以影响、调节和监督管理,通过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规范财务行为,防止资产流失。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防护性控制也称排除干扰法,是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之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经营活动特点,以及财务管理要求所制定的一系列财务规定、标准和相关制度,其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效地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保障企业资金运行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尽可能消除其中的差异性,确保企业财务活动和资金运作在正常的适用范围之内,保障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充分发挥企业资金运用效果。基于强化和规范财务管理的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加强对财务活动与资金运行的监督和控制,增强企业财务控制的预防性、保护性和强制性,达到合理使用资金、节约支出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前馈性控制也称补偿干扰控制,在借助于科学预测、设计论证方法的前提和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监督控制,对可能产生的财务偏差采取一系列的管理监督策略,注重财务风险的规避与化解,最大限度地消除差异性,将企业的财务行为始终把握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尤其是要把控企业的短期偿还能力,要持续关注和监督企业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例,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做出科学预测。对企业经营和财务活动,以及资金管理与运行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和策略来进行修正与调整,强化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防控财务风险,为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服务。这是一种有效的控制监督方法,但它要建立在掌握大量数据信息和准确预测的前提和基础上,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

3.反馈性控制是一种平衡企业财务偏差的有效控制方法。需要针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财务工作特点,通过科学系统的分析,找出实际情况与计划之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控监督措施来进行调整和修正,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进一步改造创新,消除其差异性,并及时记录和反映,积累经验,不断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和水平,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三)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指的是根据企业历年来的信息数据资料,采取一定的方法,对财务活动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有效评价,据此对财务指标的具体完成情况,以及财务活动规律有一个基本了解和认识,有利于企业进行科学的财务预测、决策、监管和控制,对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都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对于财务分析而言,可采用的技术方法很多,但最常用的方法是综合分析法,也就是将那些会影响企业财务指标的各项因素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进行系统性的综合分析。因为如果仅仅依赖单一指标的评价来判断,是不能全面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的,只有经过各个因素的综合系统性考量与分析,才能让结果更加科学、完整和准确。这里常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财务比率综合分析法、因素综合分析法、杜邦分析法等。在实际工作中,要将上述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对企业财务活动作出客观公正、准确全面的评估,为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决策、控制提供重要依据。

二.强化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必须以企业经营管理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财务活动规律,针对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和财务管理运作要求,从“人、财、物”、“产、供、销”入手,在资金链、项目链、业务链、管理链的关键环节上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和相应的内控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财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质量和工作水平。

(二)完善企业审核监督机制

要加强对经济业务发生前期的审批、经济业务办理过程当中的审核和事后的会计稽核工作。还要提前审核和分析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有无出现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事项。业务办理中还要审核和监督各项手续是否齐全、所办理的凭证是否符合具体的工作要求、其内容是否真实可靠、是否能够在授权的范围内办理。对于已经办理结束的各项经济业务,监督稽核人员还要加强事后审核,确保其提供凭证真实完整、合规合法。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调整和修正。应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控制评估系统,加强企业财务会计控制的监督与评估,及时发现漏洞和隐患,并针对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进一步完善企业审核监督机制。

(三)严格企业采购管理控制

采购时必须与供应商签订合同,同时要将合同提交至财务部门进行核查。当采购物资到达企业时,采购部门必须及时通知仓库,而仓库则需要根据采购合同的相关事项和具体要求,同送货人核对物资的名称、型号、数量等是否与合同条款规定的内容一致,并开具物资入库证明。采购付款要实行付款凭单制,遇到需要现金付款的情况则需要由采购部门填写应付凭单,经过财务经理、财务总监和企业负责人层层把关,严格审核、审批后才能予以进行。财务部门应该按照应付账款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按月结账,并进行严格审核。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则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修正。财务部门还需要在每个月的下旬从供应商中获取对账单及与之相对应的明细表,将其与应付账款明细账和未付单明细表逐一进行比较,进一步查找异常情况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四)注重企业财务风险预防控制

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以对企业经营状况实时监控,一旦投资及运营中出现较高的风险因子,将自动进行风险警告,企业通过调整财务机制,优化资金结构,做到企业股东与债务结构的均衡,降低企业的财务经营风险。提高财务风险控制能力。通过对企业整体风险状况的把握,建立风险指标检测体系,并将之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偏好进行对照,评估企业财务风险指标的动态预警标准,定期对其风险预警指标进行跟踪分析,把握企业财务风险趋向,强化财务风险防控,规避财务危机,帮助企业科学决策。同时,构建企业财务管理评估及监督系统,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以激励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合理的经济决策,对错误的财务信息提供者进行责任追究,切实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五)抓好企业财务预算执行和控制

财务预算执行和控制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首先,要搞好事前把关。财务部门是预算管理的职能部门,必须严格遵守财务预算管理重点,严格执行各项财务预算,并按照预算的审批签字权限,做好事前把关。对于不符合财务管理制度和预算审比程序的支出项目,财务部门一律拒绝付款和报销。其次,要搞好事中控制。有关财务预算执行的职能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应认真组织好基层部门财务预算的实施,对本部门分管的财务预算进行不定期追踪、检查,及时了解和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对执行中出现与预算不符的情况,如价格变动、市场变化等不可预见因素,要认真分析原因,按规定程序,及时调整财务预算。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或超预算。再次,要做好事后分析、考核。对年度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要结合年终财务结算的编审情况,搞好综合分析。对每项预算执行情况应作出详细分析说明及评价。对出现偏离预算、超预算或无预算项目,要查明原因,及时调整、修正。

(六)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应及时引进现代化的财务管理软件,建设一套完善的信息化财务处理系统,将内部信息透明化,提高信息收集的及时性、高效性及准确性。一方面,要把财务信息化建设纳入到企业的整体信息化建设中来,在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办公信息系统中,预留信息接口或者信息通道,保证信息共享,实现资源整合。另一方面,精心设计信息系统功能。企业的系统主要是由企业的账务、企业的资金以及物质、预算、成本控制中心等子系统所组成。其主线是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资金流、业物流、信息流、物资流进行合理的整合,根据信息的管理系统,对资源子系统的功能进行优化,逐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能和信息化水平。

(作者单位:陕西燃气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任妙良

企业内部审计技术方法论文 篇2:

基于大数据时代下企业内审计的变革

摘要:大数据时代,企业的内部审计已置于数字化应用的环境,给其工作技术方法等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通过从不同的角度对比分析了传统审计与大数据审计的技术方法,从审计方式、信息安全、数据分析和内部监管等方面指出了大数据给企业内部审计带来的影响,最后从审计数据的储存、审计预警风险控制系统及内部审计价值的创造与建设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的新常态。

关键词:大数据;内部审计;变革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伴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的出现都对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大数据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使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信息化的各项要求,也促使基于大数据下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诸多挑战。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8号),明确指出“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2018年1月12日审计署发布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11号令)3月1日起实施。这一系列规定的出台,强调了在我国不仅要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而且还预示着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体发展也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变革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

大数据常常又被称为海量信息、巨量资料,是一种涵盖有价值的能够迅速形成、传播、利用的具有超强决策力、洞察力以及流程优化力的规模巨大的数据信息资产。而基于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原有的内部审计工作就面临着变革与创新,需要通过对数据资料有效分析与应用,打开新的审计思路和工作方式,进而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中的作用。

1.1传统审计同大数据审计技术方法的比较

众所周知,传统的审计模式往往是依据审计师工作经验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种方式目前已不能满足企业内部审计在当前的发展需求,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则助推了企业信息化审计的发展,能助力审计人员更好地利用和处理数据,分析出审计重点,锁定审计疑点,快速做出有效应对决策,这充分显示了新技术在适应企业新模式、审计新方法等方面的技术优势。

1.2大数据给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带来的变革

从上述对比中可以看出,信息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不仅对审计人员获取、分析及应用数据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还针对审计工作模式、数据安全保护和管理决策等方面都面临着变革。

(1)传统审计工作模式是以实地查账为检查核心,而相较于企业复杂的经济活动往往就只能采用抽样的检查方式,这样就会存在着很大的审计风险,使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而大数据审计则恰恰弥补了这个缺陷,这是因为信息化大数据的应用使连续的全面审计成为现实,有效增强了对審计识别风险和发现问题的效率,也得以做到风险防控和有效监督,同时还降低了审计成本。

(2)由于大数据下信息资源的应用正在改变着传统审计的方法模式,因而对数据的安全保护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审计中大量数据的汇集和存储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泄露风险,并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往往已有的信息安全保护措施的升级更新速度有可能还跟不上数据信息非线性增长的节奏,这样内部审计数据的安全黑洞就会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安全防护要求。

(3)大数据的审计同时也颠覆了传统审计中的资料信息分析方法。这是因为大数据审计可以通过海量的信息对文字、图表等复杂的资料可以利用电子技术进行深度挖掘和有效分析,总结被审计对象的重要业务流程,以及归纳出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和特征,寻找出审计重点,降低审计风险,进而强化了内部审计在企业运营管理中的监督和服务作用。

(4)大数据背景下数据化信息处理将取代审计人员工作中过度依赖职业经验而形成的职业判断。传统的审计工作方法诸如抽样、实地查账,风险评估,职业经验主观判断等在面对大量的数据处理时将变得无所适从,这是因为传统的审计模式多局限于数据的查询和对比,不能精确地从根本上将审计职能由分析问题转向企业的管理和绩效分析,而利用电子技术对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则有效地实现了审计手段上的拓展,在审计实务中会将不同领域、不同平台和不同岗位之间的信息纳入同一的工作中进行交叉对比,再深度分析进而找出问题所在,这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同时,大数据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还有助于企业准确挖掘和识别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实时监控系统,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监督作用。

2大数据时代企业内部审计的新常态

当前因各行各业都在进行着深度的信息化革命,以此基本形成了大数据格局。同时大数据还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这为企业建立大数据审计模式提供了条件,这既是对传统审计工作模式的重大突破,也是对当今深度变化着的大数据时代审计环境的积极响应。

2.1建立数据资源体系,完善内部审计数据平台

大数据条件下,首先要做好的是数据库的基础建设。为此需要紧跟企业业务发展,扩充数据信息资源,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充分共享以及灵活机动地检索,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构建并完善重要数据的搜集渠道,健全结构化数据库,并且打破各部门各业务间的隔离和分化,增强数据的完整性和利用率,进而打造出智能化数据的分析平台,为实现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以及连续、全面的审计提供技术支持。

首先,从审计数据的采集而言,由于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的广泛应用,企业的主要业务大都通过信息系统操作得以实现,因此各业务的信息系统中积累了大量的日常管理数据,并以此形成了企业的动态数据源,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实效性,也就成为了审计数据采集的源泉。

其次,就是是对审计数据的管理与存储。对于采集到的原始数据下一步骤就是进行分析、筛选、剔除、数据化处理等,利用计算机数据挖掘软件、数据处理软件等,构建数据模型,将全部有用的信息分门别类地归集到内部审计信息库里,再与已有信息进行对比,修正偏差,形成有效的审计数据仓库。

2.2重塑内部审计安全预警,优化审计预警风险控制系统

企业内部审计预警系统是通过独立、全面、监督和服务的内部审计视角,以及内外部相关资料信息的大数据分析为出发点,依据可能涉及风险的事件和核心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有效地识别各层次的不同程序的风险区域,从而向企业相关管理层发出预警信号的一个有机安全预警体系。

该预警系统的目的就是要揭示企业相关部门在经济活动运行中未被合理防范和化解的高风险领域,促进相关组织强化预控措施,完善内部审计监管机制和风险防化机制,促进企业健康安全地运行。在此预警架构中,风险事件与预警系统评价指标平行运作,并以此为基础上建立风险事件库,将收集到的数据事件同原有的风险事件库进行对比,但凡发现了风险事件相吻合的情况就发出初步预警信号,随即立刻启动专项调查进行检查,评估风险指标是否超过警戒值,判断风险性质,并且根据核实的事实来判断是否应该启动实质预警。当然,预警更重要的是对风险的后续追踪,根据预警对象采取的措施及反馈来判断预警是否排除或降至临界值以下,并参照此结果来更新数据库,再进一步调整风险事件库和内部审计安全预警系统。

2.3利用大数据推进企业内部审计的价值创造

在《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应用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组织运用、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实现组织目标并最终增加组织价值。”这就明确了内部审计的很重要目标就是增加企业价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部门以及风险防范的最后一道防控线,其审计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显性价值,也即发挥内部审计的评价、监督和服务职能,它是通过实施各类审计工作发现问题隐患,纠正违纪违规和不法事项,预先防范及化解风险,降低管理成本,在外部审计进入前事先做好自我净化工作,从而维护企业名誉和社会声誉;另一个就是隐性价值,这主要是通过内部审计来提升企业管理层的履职效果,如组织的重大决策、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科技创新等,使得企业的经营活动高效而规范地运行,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也是提高内部审计价值的关键所在。由此其一,要做好具有广泛共识的长期规划同时还要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及连续性;其二,加强内部审计需要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介入力度,通过制度的保障以及技术上的支持强化内部审计需求对企业各业务系统的介入,使得内部审计部门在面对业务信息相关的功能需求、软件开发、线上测试及投入运行等做到全方位的充分知情,从而保障内部审计人员对于业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工作的技术可行性;其三,就是要强化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加大内部审计成果在内部资源的分配、激励中的作用,并通过制度保障的形式来强化内部审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其四,就是要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控制标准以及审计程序的質量评估体系,强化内部审计工作责任追究机制,加强对内部审计项目的复核及监督力度,建立主管审计师质量考评制度,并且制定激励管理办法;最后,就是要加大对优秀审计人才的投入。一个优秀的内部审计团队不仅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前提,更是增加内部审计价值的有力保障,因此要吸引更多高素质审计人才的流入,优化审计团队中年龄和知识的结构,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来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肖晖.大数据时代电子商务网络营销[J].现代商贸工业,2015,(04).

作者:吴明菁

企业内部审计技术方法论文 篇3:

浅谈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

【摘要】 文章分析了影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内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从创新审计管理机制、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和审计基础工作、强化审计过程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 内部审计; 质量; 管理; 控制

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在需要。审计质量是审计的生命线,随着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深化,内部审计质量越来越成为影响内部审计事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发挥“免疫系统”职能,是每个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内部影响因素

审计质量是在一定制度下,依据协议与契约使审计结果达到专业标准并满足自身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需求的程度(孙永军,2009)。它是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职业道德、审计投入和独立性等的联合乘积(汪军,2005),通过整个审计工作全过程各环节综合地反映出来。内部审计质量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它受诸多内部因素影响。如:审计的独立性、审计人员素质、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技术方法等。

(一)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要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就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中拥有较高的地位。组织地位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内部审计范围的大小以及在实施内部审计活动和进行沟通结果时,内部审计是否受到外界干扰,其结果最终影响到内部审计质量。

(二)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活动的主体,他们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判断能力对企业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是内部审计产品的直接加工者。在信息的收集和加工活动中,人是积极能动的因素,因此最终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也必然受到其加工者即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影响。

(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机构为了确保内部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对内部审计的各项业务活动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政策与程序的总称,它是一种有计划的监督活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内部审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取决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否得力。通过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这项管理工作,对内部审计实施全面的质量控制,可以及时地发现那些对内部审计质量不利的因素,并及时地加以控制、更正和消除,从而达到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目的。

(四)内部审计技术方法

内部审计技术方法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内部审计活动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技术性措施和手段。审计的发展是以其技术方法不断完善与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充分运用现代经济统计技术和方法,以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在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审计技术和联网审计技术等一系列创新审计方法的出现,为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即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时候,是否会公允披露和揭示;二是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即内部审计能否发现问题;三是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即内部审计业务中是否有计划地进行监督协调。

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

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笔者认为应从创新审计管理机制、加强审计基础工作、强化审计过程控制等方面入手。

(一)推行审计委派制,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组织保障机制

1.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组织保障机制

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必须有健全的组织机制做保证。首先,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机构。推行审计委派制,建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审计管理部门、派驻审计办三级审计组织机构,三者之间存在业务上的指导关系,使审计的独立性得到很大程度的保障,保证内部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和内部审计质量。其次,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推行审计委派制,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职责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人员,使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得到保证。

2.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工作机制

推行审计委派制,实现审计人员垂直管理、集中调配,实现审计监督从事后审计向事后与事前、事中审计相结合、从静态审计向静态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现场审计向现场与远程审计相结合的转变,实现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内部审计由于利益冲突所带来的独立性问题,使内部审计深入到企业的经营决策中,发挥内部审计的治理和管理作用,有利于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

(二)加强审计基础工作,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水平

1.建立完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

通过修订完善审计制度及工作规范,统一审计工作体制和机制,统一审计重点内容和项目,统一审计工作规范和标准,统一审计人员管理和考核,统一审计问题披露与整改,加强对审计工作的指导,实行标准化作业,强化审计基础工作,规范工作流程和审计程序,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2.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

(1)加强审计管理能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建立审计资源管理平台,可以全面推行审计台账的应用,强化审计计划执行的监督,进一步固化和规范项目管理流程,加强历史数据收集整理能力,为审计考核和审计监督提供基础,为审计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2)提升审计质量控制水平。信息化条件下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在于审计工作规范化,包括三方面:一是落实责任,明确审计质量控制关键节点,审计任务配备到人,明确审计责任,强化审计项目质量管理控制手段;二是强化内控,将三级复核制作为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从源头上加强质量管理,对质量责任实行评估和追究;三是严格程序,突出抓好计算机审计项目的审前调查、审计方案编制、审计现场管理、审计日记撰写等工作,促进审计质量水平的提升。

(3)提高审计效率。建立作业管理模块,利用审计项目执行相关的各种分析工具,提高面对海量数据的数据挖掘能力和分析判断水平。同时,发挥审计系统数据中心的作用,提高各种审计对象数据的采集整合水平,避免在审计过程中需要使用不同业务系统的纷繁复杂的工作,提高审计效率。

3.提高审计人员履职能力

(1)改变审计人员结构。调整、充实工作经验较为丰富,责任感强,业务较为全面的人员到审计队伍中来,努力达到优化群体结构的目的,以组成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内部审计项目组展开多种类型的内部审计。

(2)改变审计人员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内部审计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创新内部审计理念,树立“增值型审计”的观念,在实践中有意识地推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通过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监督评价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

(3)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积极组织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参加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的教育培训,通过课堂教学、以审代训等多种形式,注重内外交流,提高审计人员的人际沟通能力,提升审计人员工作胜任能力,为审计质量的保证打好基础。

(4)加强审计人员考核。制订科学的考核办法,实施审计项目负责制,具体规定项目负责人、主审以及一般审计人员的相关责任,对违反审计工作制度、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有重大工作过错以及牟取不正当利益的审计人员进行责任追究。推进审计部门负责人述职制度,促进审计人员提高工作能力水平和履责意识。

(三)加强审计过程控制,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过程质量

1.以风险为导向选择审计项目,制定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

强调以风险为导向,不仅检查企业内部业务的经营风险,还要评估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外部风险因素,用以确定某一时期需要审计的主要项目及其审计重点、范围和方法。在审计工作进行之前,先编制详细的审计方案和审计计划,细化各项审计工作,按会计科目划分为不同的审计部分,再由审计项目负责人视项目特点分工给具有不同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逐级负责。同时,上级审计人员对下级审计人员进企业务指导,并监督其工作进度和工作效率。

2.加强审计监督、分级复核制度,严格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

积极推行审计项目审计机构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审计人员三级复核制,严格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逐步开展审计项目质量考核评价工作,最终建立以审计复核、审计考核和审计责任追究为主体的审计质量监督制度,把项目质量考评结果作为审计人员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发挥内部审计的总体功效。审计部门应成立专家评审组,对重大审计项目实施质量进行评审,评审未通过的审计项目必须重新进行现场审计,进一步确保审计质量。

3.提高内部审计的报告质量,强化后续审计,加大整改力度

针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认真进行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为领导或管理层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同时,督促和检查审计建议的落实情况,并要求被审计部门将审计整改和落实情况上报给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对报告情况进行后续审计,增强审计意见的落实效果。

4.有序推进审计成果公示制度,根据审计结论和意见,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审计结果。●

【参考文献】

[1] 孙永军.关于我国审计质量问题的研究述评[J].经济纵横,2009(7).

[2] 毕秀玲,薛岩.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 审计研究,2005(3).

[3] 王光远,瞿曲.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治理机制观[J].审计研究,2006(2).

[4] 张烨,侯雯靖. 改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和方法[J].审计文摘,2006(3).

作者:张 宇

上一篇:银行个人消费信贷浅析论文下一篇:西部地区金融制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