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方法论文

2022-04-30

摘要:文章在我国政府出台四万亿资金投资计划的背景下,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文章就专项资金审计的内容、重点以及方法进行了分析,以保证专项资金的正确使用,发挥最大效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方法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方法论文 篇1:

关于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式改革的思考

【摘 要】 财政专项资金是体现政府职能和工作重点的途径之一,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涉及环节多、内容广,而使用环节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高低。当前,全国各地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环节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梳理这些问题并着力加以解决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体现政府职能和意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财政专项资金; 预算编制; 财政监督; 资金整合

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作为财政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一直是各地、各级财政部门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这方面的文献资料很多,但专门研究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式的文献比较少。笔者认为,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环节是其整个管理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如何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式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推进财政改革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重要论断,围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出了很多富有新意的重要提法和改革要求,指明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路径。财政专项资金运行数年,已经积累了不少问题。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式进行改革创新正是逐步消除这些问题的目的所在,也是加快财政改革的内在要求。

(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的必然要求

在目前财政收入规模越来越大、财政支出盘子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特别是当前财政经济形势偏紧、财政收入增幅放缓的情况下,更要加强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这是财政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财政工作永恒的主题,也大有文章可做。而财政基本支出基本是按定额标准支出,回旋余地小,是刚性需求,基本上是购买公共服务(或产品),绝大多数都是直接支付到商品(服务)的提供者(个人或企业),基本上是“保吃饭”,其使用方式从全国范围而言基本模式大同小异,其改革创新空间有限。而财政专项资金规模大、使用范围广、涉及领域多,使用方式多种多样,有较大的改革和探索空间。

(三)加强财政部门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一些地区和部门及个人挪用、铺张浪费乃至挥霍贪污财政专项资金的现象和行为时有发生,出现了部分财政干部在这方面的腐败案例,引起了各级党政组织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些违纪违法行为是建设法治财政、依法理财所不容的,也与中央的“八项规定”相违背,必须切实加以解决。传统的财政专项资金“点对点”扶持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廉政风险点,加强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式改革创新对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当前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项资金数量过多,存在交叉重复设置

当前,财政专项资金门类较多。以苏州市级财政为例,纳入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目录的就有37个。其中部分专项资金都是因事而设、因时而立,缺乏一定的规划性、系统性和长远性,并且使用范围存在着一定的交叉和重复性。例如,工业转型升级和推进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科技发展和自主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城乡一体化和市级支农专项资金等使用范围就相近,使用用途存在交叉和重复。

(二)专项资金支出进度偏慢

据统计,专项资金一般年度支出进度为80%,但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年終突击转入财政专户的资金;若剔除转入财政专户的资金,专项资金的平均支出进度只有60%~70%,有的还低于50%,甚至还有分文未动的专项资金。大量财政结余资金躺在银行账户上,既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又造成年底突击花钱。

(三)专项资金使用缺乏项目论证,导致使用效益不高

在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中,“先确定资金规模,再论证项目”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用款单位则表现为“重申请、轻使用”,想方设法争取财政专项拨款,但由于缺乏对项目的论证,一些项目迟迟得不到落实,形成专项资金的滞留或挪用,严重降低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未被充分利用

开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工作,是深化财政预算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高效利用财政资金、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目前对评价结果的应用仍有很多不足。由于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时间不长,工作体系还在不断完善,特别是结果应用工作缺乏法律规范,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中的成绩、问题与相关责任、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环节责任人缺乏约束,影响了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制约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目前也缺乏关于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法律法规,难以将评价结果落到实处。

(五)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相脱节,降低了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在预算编制方法上没有实行完全意义上的零基预算,实行的是专项经费按实际的分配模式,使得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基数加增长的办法仍然存在;有时甚至只是将专项资金进行切块分配。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必然带来专项资金使用上的随意性,以致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极大地削弱了预算编制的约束力,降低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六)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和部门基本支出相混淆

由于信息不对称,存在同一事项多头申报和安排财政资金,为多争取财政资金,服务对象就同一个事项往往稍微改头换面分别通过经常性项目和专项资金向户管处室及专项资金处室重复申报预算资金。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处室之间难以有效和及时沟通,同一事项同时安排两次财政资金,造成了资金浪费。还有就是在不同的项目之间混用经费,如在专项资金中列支应由部门基本支出行政经费支付的考察费、招待费、调研费、会务费等。

(七)传统的“点对点”、“撒胡椒面”扶持方式仍存在

由于受制于传统的既得利益和观念所限,部分专项资金使用方式陈旧,管理方式相对落后,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实行使用方式创新的专项资金,仍保留了传统的“点对点”、“撒胡椒面”扶持方式,既影响了财政资金效益的发挥,又存在着廉政风险。发改、农业、财政等部门工作人员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面的违法违纪行为,新闻媒体也有所报道。

(八)资金设立部门多,资金监管难度大

财政专项资金相关政策的制定涉及科技、经信委、商务、金融、组织、文化等主管部门,体现了各部门支持经济(企业)发展的广泛共识。但是,由于现行政府管理模式下专业分工和职能分化的客观存在,导致部门对扶持经济(企业)发展资金项目管理出现了“碎片化”、多样化,难以避免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和协调等问题的产生,尤其是所有项目资金均归口财政部门监管,面对庞杂的项目类别和分布广泛的项目实施主体(企业或个人),财政部门限于人力和精力,监管难度大,监督职能有限,不利于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三、加强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式创新的政策建议

(一)尽快推动财政专项资金实质性整合工作

整合财政专项资金是各级财政部门一直力推和呼吁的工作,但多年来进展缓慢,成效不大。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因牵涉面广、涉及部门多,是利益的再调整,因此一直是一项推进难度较大的工作。整合不是简单的调整和归并,也不是单纯地将某一部分资金划归一个部门或机构管理,而是要形成分类科学、分工明确、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资金使用管理的有效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江苏省财政厅从2012年开始,整合设立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资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2013年上半年,又将科技、文化、农业、节能环保、人才等132个专项整合成38个。近期可以进行努力探索和实践的是对财政部门同一个处室管理的相近的专项资金进行归并。从中期来看,还要推行跨部门资金整合工作,将由不同部门管理、资金投向相近或相同的资金进行整合归并,并按统一标准集中投向特定领域,发挥资金规模效应。由此改变多个部门分块共同扶持相同类项目为财政集合统一扶持,体现集中财力办大事,避免财政资金重复投入和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整合,充分发挥资金的合力效应,打破各专项资金的界限分割,以减少结转结余。

(二)科学合理确定专项资金扶持对象,侧重扶弱扶小企业

由于部分专项资金扶持政策条款门槛高、条件严,完全符合这些申请标准和条件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大型企业、骨干企业,而且每年享受政策扶持的基本上都是一些老面孔,而对众多的真正陷入困境、需要扶持的中小微企业则很少顾及,基本上没有惠及到。财政资金起到了“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效果。而实际上,众多中小微企业更需要贷款补助、信用担保、补贴等各项扶持。中小微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全国上下已经形成了广泛共识。财政资金的无偿性、公共性,决定了其使用应该是弥补市场失灵,应从重点“扶优扶强扶顺”向“扶新扶幼扶逆”转变,重点扶持处于产业链两端的中小微企业及困难企业。为此,财政扶持资金要充分考虑到众多中小微企业的需求,放低扶持门槛和条件,真正关注成长性好、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微企业,体现“雪中送炭”的作用。

(三)严格缩小专項资金使用范围,不断优化专项资金使用结构

应及时理清专项资金专门用途、范围和支付途径,将各主管部门自用的专项经费中包含的办公经费纳入到各单位的部门经费预算中。同时,明确和理顺专项资金管理分配处室和户管处室的职责及操作流程,遵循“谁管理、谁分配,谁下达、谁核对,谁确认、谁负责”的原则,加强统一协调,扎口管理。这样有效杜绝主管部门将本应属于日常行政经费的项目放入专项资金里列支,以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范围的专注度,使之真正用于扶持经济(企业)发展,有效培植财源。

(四)不断深入推进财政专项资金“拨改奖”、“拨改保”、“拨改投”使用方式改革

财政专项资金“拨改奖”使用方式仍是传统的“点对点”扶持方式,而“拨改保”、“拨改投”选择合作对象时竞争性不强,应不断深入加快推进。一是逐步缩小乃至取消“拨改奖”扶持方式,将这部分资金分配按需给“拨改保”、“拨改投”两部分。二是在“拨改保”、“拨改投”环节选择担保公司、基金管理公司、银行等合作伙伴时,要引入竞争性机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招标,真正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化原则,并根据实施业绩实行定期轮换,这样既能有效调动各相关合作伙伴的积极性,形成有效制衡,又能充分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否则在现有模式下,难以对这些合作伙伴形成有效制衡机制,容易产生垄断局面。

(五)强化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结余管理,不断创新管理方法

2013年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激活财政存量资金,进一步盘活存量,把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用好等问题。一是年初编制财政专项资金预算总盘子时,按一定比例从总盘子里扣减。对专项资金上年结转结余作为本年度预算来源统筹考虑。要深入分析近几年财政专项资金年初预算额度和年终实际支付额度的差额。例如,财政专项资金年终实际执行额占年初预算额的比重为80%,则可考虑在编制下一年度财政专项资金总盘子时,按85%的资金量通盘考虑,不必每一项专项资金都足额安排预算。在年中实际执行时,确实出现执行数大于预留数时,再按程序申请追加预算,可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或年度超收收入安排。二是提高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的项目。逐步压缩乃至取消那些只有预算资金规模而无具体项目的专项资金。年中对确有特殊情况需要追加专项预算的,要先在该专项沉淀结余资金中消化,然后再按程序报批,予以追加。三是在预算编制及执行时,优先使用上年结余资金,每年年底清理滚存结余,用好沉淀资金,将更多资金投入民生领域。将沉淀资金按轻重缓急逐步分配到社会保障、医疗、廉租房、城区改厕、公共交通、环保等领域,解决居民生活中的急难愁问题,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六)加大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力度

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有利于强化相关部门使用专项资金的责任意识。一是加强财政绩效管理,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目标管理,进行绩效目标评价,建立以绩效实现为导向、以绩效评价为手段、以结果运用为保障的机制,进一步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特别是要加强评价结果运用,根据考评结果,安排、调整下一年度专项资金预算,强化绩效考评结果对预算的约束力。二是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专项监督,建立健全决策、执行与效果评价相分离的监督制约体系,完善内部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和反馈,及时调整和完善有关政策和资金分配办法。三是充分发挥人大、审计、社会公众等外部监督作用。对审计和人大提出的问题要制定整改措施,认真进行整改,并按时上报整改情况和结果。建立财政与社会公众的信息沟通渠道,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对财政监督检查、审计监督、人大监督、社会监督过程中发现的专项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等违法违纪行为要进行责任追究,并公布处理结果。

【参考文献】

[1] 成涛林.三中全会地方财政“八走向”[J].新理财,2013(6):94-95.

[2] 钱金泉,等.促进苏州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财税政策研究[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9(31):32-34.

[3] 付凤英.对项目支出预算执行细化到项目改革的思考[J].会计师,2012(7):62-63.

作者:成涛林

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方法论文 篇2: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相关问题的探析

摘要:文章在我国政府出台四万亿资金投资计划的背景下,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文章就专项资金审计的内容、重点以及方法进行了分析,以保证专项资金的正确使用,发挥最大效用。

关键词: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审计方法

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

(一)财政专项资金的经济性审计

所谓财政专项资金的经济性审计就是指对资金如何使用方面的审计。即审查投资项目是否真实、是否预算科学、是否有重复立项、项目的审批以及资金的拨付是否符合要求,资金是否真正全部投入到投资项目中去,对财政拨付的资金有无铺张浪费以及挪用公款现象存在,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等,找出投资项目在资金运用中的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财政专项资金的效率性审计

财政专项资金的效率性审计是指对资金和项目的管理情况所做审查。也就是看项目管理是否科学、合理,被审计单位的预算管理制度是否有效。对被审计单位的预算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审查预算的审批、复核、资金的拨款等是否有相应的制度管理,管理是否有效,是否按照规定执行,资金拨付是否恰当。管理制度是否更新,是否与实际情况相适应且可以很好的指导实践活动,有无健全的考核评估制度等。以审查出被审计单位因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不先进而造成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行为。

(三)财政专项资金的效果性审计

财政专项资金的效果性审计就是对项目的进展或者完成情况所做的审查。就是看被审计单位的项目是否满足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要求,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是否给整个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这就要对项目的完工情况以及质量进行审查,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项目质量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对人们收入、就业、生活水平、技术进步等带来积极的影响,该项目是否对环境造成了破坏,有没有保护自然资源,或者开发利用了新能源等,从多个角度去分析该项目对经济、社会带来的综合影响。

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重点

(一)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审计

所谓使用效益审计,就是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在实践活动中,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来分析。从宏观角度讲,就是看被审计单位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国家政策及相关规定的要求。从微观角度来看,主要是看被审计单位是否正确使用财政专项资金。如检查被审计单位对专项资金是否是专款专用,有无擅自挪用或者改变用途的情况;是否合理运用该专项资金,有无铺张浪费,搞形象工程,违背节约原则的现象出现;财政专项资金是否按照项目进度使用,有无多支付现象,或者少支付、支付不及时而影响了项目质量的行为发生,办理工程资金结算是否履行了必要的审计或审核手续,有无越权擅自领用专项资金等。从多方面去审核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确保不浪费,专项资金为项目合理使用,发挥该批资金的最大效用。

(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活动审计

对专项资金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专项资金项目的效益。当前我国政府的四万亿资金主要投资在了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上,由于这批专项资金的专用性质以及以后的转换形式不同,这就决定了对专项资金的管理活动也有所不同,要根据各项目的性质、特点而制定符合实际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抓住项目管理中的关键控制点展开管理活动。首先要看财政专项资金的设立、分配、使用及监督检查等有无制度保障。这是要看专项资金在这些环节是否符合规定,是否符合分配标准,这样才能保证项目效益的实现,保证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圆满完成。其次要看上述这些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健全完善的制度是保证专项资金有效发挥作用的制度保证,没有良好、有效的制度做支持,就很难达到专项资金的投资目的。通过审计,促使被审计单位建立完整、健全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对专项资金进行全程的控制、并将这些制度有效地执行下去,保证专项资金的合理、有效运用。

(三)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

财政专项资金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对被审计单位的投资项目要评价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资源生态效益等。利用宏观经济与社会指标评价社会效益情况,此外,还要看资产接收管理的主体是否合法及其管理能力如何,现行管理体制能否满足长远发展需要,运行收入与成本费用有无严重倒挂,使运行难以为继而无法长远发展。此外,还要处理好宏观经济利益和微观经济利益的关系,坚持宏观经济利益高于微观经济利益,当二者出现矛盾时,微观利益要服从于宏观利益。还要将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企业审计等相结合,这样才能在合法的基础上,正确地评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地推进效益审计的顺利进行。

三、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方法

(一)顺查法

因为财政专项资金是按照行政级别从上级逐步拨付给下级使用的,所以,采用顺查法可以找出资金的具体流行,查看资金流向是否科学、合理、合规。对具体的专项资金进行进一步的剥析,可以查出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例如,专项资金的拨付是否正确、金额是否与项目要求相适应、有无滥用专款的现象出现等,以便于抓住可疑之处,明晰责任,对违规行为采取必要的违规措施,确保财政专项资金科学、合理的流动。

(二)审查资金与抽查工程相结合

将审查资金与抽查工程相结合,可以考查资金使用的效益。可以看出资金的拨付是否与项目完工进度想匹配,项目质量是否可靠,资金的管理是否有效等。在实际项目审计活动中就可以审查出被审计单位轻资金管理、轻项目质量的行为,对擅自挪用专款、监管不到位而引起的“豆腐渣工程”、资金浪费行为等具有很好的监督作用,进一步保障财政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保证项目的质量,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主要是用各种分析技术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对比分析法可以通过定量分析对财政资金项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比分析法可以对同样规模项目产生的效益进行比较,从而可以找出差异,并通过定量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说分析法是审查项目存在问题与否的一个很可取、很有效的方法,也是一个很值得推广的审计方法,这对于审查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项目资金问题的方法具有积极的意义,从而可以更好地规范财政专项资金的运用和管理,保证投资项目的质量,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效益。

(四)预算测控法

所谓预算控制法就是以财政预算分配为着手点,通过对预算分配防范的调查,测算财政专项资金在规模、比例、结构等多方面是否合理的方法。该方面不仅可以节约审计的成本,还可以审查出被审计单位项目在资金投入的比例、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是否将财政的专项资金运用到其他项目上来,或者改为他用等。通过该方法可以对专项资金的结构、比例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进而审查出项目专项资金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五)跟踪问效法

跟踪问效法是指查看以前年度项目的审计资料,对项目实施跟踪审计的方法。这样一方面可以看出以前年度审计结果的落实情况,查看审计项目存在的各种问题,是否对社会、经济等其他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另一方面也可以制定很具体、到位的审计方案,便于方案的落实和实施,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此外,该方法还便于制定具体的审计方案和策略,查找出具体项目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弄清事实真相,依法处置相关问题。为规范专项资金使用、工程项目的管理提供可行性建议,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效益。

四、小结

在当前国家出台巨资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对该项专项资金效益进行审计,是当前面临的一个艰巨的问题。本文对专项资金审计的内容、重点以及专项资金效益审计中常用的方法进行了分析,以便审查出专项资金在使用和管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确保专项投资项目的质量,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效益,实现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彭华彰.政府效益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邢俊芳,陈华,邹传华.最新国外效益审计(下卷)[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3、刘家义.关于绩效审计的初步思考[J].审计研究,2004(6).

(作者单位:山东邹城市财政局)

作者:张宪东

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方法论文 篇3:

水利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探讨

一、水利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基本内容

水利专项资金是财政安排用于防洪除涝、城市防洪、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其特点主要有:(一)政策性强,资金的安排一般围绕国家或地方政策要求,有明确的用途和使用范围;(二)资金投放较分散,点多面广,经济效益难以集中体现;(三)效益发挥的时间跨度长,短期内难以看出其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四)影响面广,水利资金的投放能够让千千万万的农户和城镇居民受益。开展好水利专项资金的效益审计及评价,对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完善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快实现城乡现代化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结合水利专项资金自身的一些特点,我们开展效益审计主要从资金拨付部门、管理部门、使用单位(包括受益对象)三个方面的主体进行调查或审核,一方面要了解资金流转的过程、手续是否合规合法、是否高效率运作、对资金或相关工程项目的管理是否到位;另一方面了解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取得的效益成果及有关方面的评价,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审查财政部门对水利专项资金的管理及使用效益情况。主要包括:财政部门是否按照年度预算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单位批复水利专项资金预算,有无未经法定批准程序,擅自调整专项资金支出预算或改变资金用途;是否按照年度预算、用款计划和项目进度将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下级财政或用款单位,有无截留、滞留、抵扣、挤占挪用等问题;是否加强了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对资金的管理是否规范,监督是否及时有效;是否考虑了水利专项资金投放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如:资金拨付前是否做了可行性分析、特别是在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项目的建设效益等重要效益指标的建立和分析,对资金使用后应取得的预期效果是否符合立项时制定的效益指标;财政专项资金所起到的引导作用和效益作用;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从区域统筹的角度出发,规划的着眼点是否做到短期、中期、长期目标相结合;是否只注重专项工程、设备的建设投入而不注重后续管理费用的投入,造成工程的浪费或设备的闲置等情况。

(二)审查水利主管部门对水利专项资金和专项设备、工程建设的管理及效益情况。主要包括:各级主管部门对水利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对专项资金管理涉及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各级主管部门对水利专项资金的拨付是否合规、合法,有无截留、转移、出借、挤占、挪用、虚报冒领、贪污私分等问题;对水利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有明确的效益目标,申请专项资金时是否有充分的可行性分析,是否按照资金使用范围进行水利项目的设计、施工和使用、维护;对于水利专项资金的再分配是否更有利于项目的能效展期发挥;在组织采购、验收等环节是否存在不经济和低效率;总体评价管理部门对水利专项资金是否做到了合理使用、管理科学。

(三)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及取得的效益成果。主要包括:专项资金实际使用环节的合法合规性;水利工程的招投标情况以及施工进度、工程质量;水利设施布局的合理性;取得业界及专家的评价结果;了解受益范围,调查使用对象的受益程度;水利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达到预期效益,有无因责任不清、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损失浪费等问题。

(四)在水利建设、主管部门组织的自评基础上,对水利专项资金投入项目的工程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影响项目效益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在对水利专项资金投入效益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指出进一步提高水利专项资金效益的方法、措施和途径,并提出加强对水利资金项目规范化建设的管理建议。

二、开展水利专项资金效益审计遇到的困难

(一)缺乏有公信力的水利资金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指导审计活动、衡量审计事实、鉴定经济效益质量的标准,这就是效益评价标准。有学者曾经在评论审计署《规划》时说:“中国目前开展效益审计最直接的难题来自于概念和评价标准”。可见,评价标准既是效益审计的关键点也是开展效益审计的难点。在水利资金效益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如果没有取得一定的标准或指标,只凭主观判断得出审计结论,这样出具的审计结果难免会引发争议,也缺乏公信力。但在目前,还没有制定出一套有公信力并且实用性较强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效益评价无据可依,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和审计结论的可信程度。

(二)水利专项资金的效益滞后给审计评价带来困难

水利资金使用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般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在评价方面会存在着滞后性。效益的体现如果仅凭当时的状态来进行分析和评价,难免会出现只顾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利益,评价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造成评价偏差,且容易产生对水利专项资金、水利资源使用急功近利的思想。

(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未能满足水利资金效益审计的要求

由于水利效益审计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水利、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但目前审计机关人员所具备的知识一般局限于财会领域,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且定量分析、宏观分析等方法运用较少,在审计理念、审计方式、技术技能等方面都未能满足效益审计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开展水利效益专项审计会显得力不从心。

(四)信息资料的失真直接影响审计质量

尽管目前在我国,会计失真的情况已经得到了一些改善,但会计失真行为仍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诚信问题仍然是困绕业界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效益审计是建立在信息资料真实、合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信息资料是否真实可靠直接影响到效益审计结果的质量。对于财会信息的虚假,审计人员可以用专业知识进行判断,但对于业务数据,尤其是象水利这些专业性较强的业务数据,审计人员对其缺乏基本概念和知识背景,难以判断资料的真假,这些都对效益审计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并直接加大了审计风险。

(五)相关部门对效益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由于效益审计的开展的时间不长,社会对其认知度较低,被审计单位(如财政部门、水利部门)对效益审计的认识还局限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相当一部分同志只是对这个名词有个初步印象,至于它的实际内容是什么,具体该如何操作,如何配合审计,还知之甚少。甚至有人认为效益审计的意义不大,某些被审计单位不愿意提供审计所需要的业务资料,认为这是财务范围以外的资料,审计部门“没必要”取得。这些都无形中给效益审计设置了一道屏障,加大了审计的难度。

三、开展水利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对策

(一)规范评价标准,建立水利资金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审计部门应认真总结在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以及其他审计过程中取得的效益评价方面的经验,结合现有审计准则、水利行业的相关指标,逐步收集并制定比较系统、操作性较强的水利效益审计指标,如:防灾减灾效益,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程度以及优化配置的状况,水情资料采集、分析、预报、调度的智能化水平,水利工程美化和水生态环境,水利集约化经营管理等等,指标最好由水利部门或聘请专家初步制定,再由审计部门根据效益审计的需要进行补充修正,最后由审计与被审计部门双方确认,并在实际审计中不断充实和完善。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能够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作为审计人员进行效益审计的评价依据和标准。

(二)以前瞻性的思维,用发展的眼光开展水利资金的效益审计。由于水利资金的效益较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审计人员对水利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需有一定的前瞻性,对滞后出现的效益要有充分的认识,充分估计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可适当选取一些已运行一段时间的项目开展效益审计,根据项目运行现状,建立模型,拟出发展趋势曲线,尽可能用延续和发展的思维进行评价。

(三)改进审计的方式方法,完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一般财务收支审计不同的是,效益审计需要做大量的审前调查,增加审计人员对行业和项目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并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效益审计的重点。此外,在水利资金的效益评价中,由于更多地需要对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评价,这些都是难以用货币量化的,因此,我们需要引入更多经济分析的新方法,如:使用各种间接方法将非货币化的效益用价格形式表示。学术界也曾经提出水利措施边际成本的评价方法,包括投资费用分摊、静态投资与动态投资的换算、运行费计算、工程成本计算、宏观边际投资和边际成本计算等。有的研究成果给出了对包括珠江在内的(黄河、淮河、长江等)全国九大流域的防洪、灌溉、城市供水、水力发电、水污染治理及水土保持等各类水利措施的边际效用评价方法和定量评价成果。这些学术成果有待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深化和完善。此外,加大对水利效益审计的研究力度,同时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综合培训,举办一些实务性和操作性较强的效益审计学习班,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完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也是开展好水利资金效益审计的重要措施。

(四)充分利用外部专家,明晰资料提供方的法律责任。一方面应建立起水利专家库,聘请业界人士及专家学者参与审计,并给予业务层面的指导,弥补审计人员在水利、工程设计和环保等方面知识不足。同时与水利部门、财政部门建立起长期的业务交流渠道,让审计人员熟悉水利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过程,熟悉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使用过程和维护过程,并且能够动态监督,减少获取虚假信息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应提请资料提供方签定承诺书,明确法律责任,并且在审计报告中对资料的来源进行表述。

(五)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界对效益审计工作的支持。被审计单位、媒体及群众的支持是效益审计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由于效益审计这股“风”在我国才刚刚刮起,不少人对于这个名字颇感陌生,相比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的涉及面更加广泛,尤其在调查环节,也需要更多的群众和单位协助。因此,开展一定的宣传工作是有必要的,让公众对效益审计的意义和重要性有必要的理解和认识,争取社会各界对效益审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作者:梁国暖 卢 洪

上一篇:小学科学课教学与生活结合论文下一篇:自主学习模式教学初中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