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论文

2022-04-26

摘要:目前,面对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关键,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当今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当今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论文 篇1: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路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摘 要: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是当今社会需要的精神态度。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中,提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高校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工匠。本文将有效分析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路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工匠精神;创新创业;高职学生]

工匠精神是新时代职业发展的精神内涵,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学生创业教育中,在创新创业课程中不断渗透工匠精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目前,我国政府提倡学生创新创业,高职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学校结合学校的发展特色,自主研发新型的教学方法,开拓学生创新创业的环境。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学生高职教育中,培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产品细心的雕琢,追求完美的精神态度。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敬业、专注以及创新的职业态度。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教育中,要求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精益求精,拥有认真、负责的职业精神态度,帮助高职学生可以更快的融入到社会工作中。提高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素质路径,必须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自主创新,培养学生品质化的职业精神。

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

(一)创新创业的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不足,缺乏创新创业意识,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现阶段,高职学生拥有一定的创新创业动机,但由于专业知识薄弱,缺乏人文素养,不能自主的进行活动。大部分高校不重视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教学,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狭窄,不能自主的进行创新创业活动。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低,学生不能合理的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不足。

(二)缺乏创新创业的持续动力和毅力

高职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需要投入精力和时间,学生缺少一定的动力和毅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大多数学生注重生活品质,追求安逸的生活,缺少持之以恒的毅力。高职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坚持的毅力精神,遇到困难就退缩,轻易放弃,缺乏创新创业的持续动力和毅力。

(三)缺乏创新思维,缺少实践活动

目前,我国教育的大环境是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缺少实践活动。学生的思维受到一定的限制,发散性不足,缺乏自主的思考能力,导致学生缺少创新性思维。高职学生的眼界不够开阔,遇到问题,不能独立的解决,处理问题的手段不够灵活,影响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发展。创新创业活动不能只是理论基础,要与实践相结合。目前,高职学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少,学生不能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创新创业能力,缺乏创造性思维。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路径

(一)融入工匠精神,建设创新创业课程

高职学校建创新创业课程,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工匠精神,提高学生职业精神内涵。高校建设创新创业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方式,为学生构建创新創业知识体系。高职学校要进行自我改革,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将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相结合,设置创新创业课堂,奠定学生创新创业的学习基础,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高职学校需要结合社会需求,设置相关创新创业课程,满足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培育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化人才。高校融入工匠精神,强化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需要设置创业教育模块课程,开设创业基础、创业法律、创业心理等课程,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理论基础和心理建设,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二)创新培养思路,开展丰富实践活动

高职学校可以创新学生培养思路,开展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创新创业素质提升。高职学生对校园的活动的热情较高,高职学校可以以工匠精神为主题,开展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能力,拓宽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路径。高职学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置不同的实践活动。高职学校大力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涵,深化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学校在实践活动中,打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吸引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例如,高职学校可以开展创新创业比赛,高职学校为学生提供技术和资源的支持,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拓展创新创业环境,将工匠精神渗透教学全过程

高职学校可以将工匠精神贯彻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在学生的教育环节中逐步渗透工匠精神,深化学生的工匠精神的职业观念。学校可以在课程中全程贯彻工匠精神,不断深化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各种专业课程和德育课程中,在高职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意识。高校需要不断改善自身的教育环境,拓宽创新创业环境,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大部分学生对工匠精神认识不足,不能准确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创新思维不够活跃,缺少创造能力。在高职学校中开展相关课程,向高职学生渗透工匠精神的内涵,帮助高职学生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提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素质。

四、工匠精神融入创新创业素质提升路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思想层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可以从思想层面上帮助学生养成敬业的职业态度以及坚持不懈的毅力。工匠精神是一种专注的职业精神,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路径中,不断提高学生敬业的职业态度,促进学生良好发展。敬业精神是工匠精神最重要的精神态度,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可以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投入度。敬业程度影响着企业利润、组织绩效等,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创业的过程比较艰难,需要学生具备积极的精神态度,为创新创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中,可以不断磨砺学生的意志,在精神层面上鼓励学生不断的进行自主探索,帮助学生养成敬业的职业态度。高职学生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不断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确立创新创业的方向。高职学校也要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实训活动,让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训的过程中,体验创业的过程,了解创新创业的辛苦。高职学校也可以引用成功案例,向学生进行宣传,通过校友创业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切实的体会工匠精神的魅力。创业指导老师也可以采用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结合自身发展经验,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探讨,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促进学生不断的发展。

(二)目标层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目标层面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高职学生拥有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精神,提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素质,从而提高创业的成功率。相较于国外企业,我国企业的寿命不长,企业发展的状况不理想,我国企业缺乏一定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学校需要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工匠精神对创业指导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为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目标,促进学生良好发展。在工匠精神的指导下,要求学生具备精益求精的目标态度,通过自主探索,不断更新和改进创新创业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创业的成功率。高职学校在专业实训课程中,必须要求学生做到精益求精,学生拥有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提高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在目标层面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创业目标,拓宽学生创新创业的路径。

(三)行为层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工匠精神融入到学生的行为层面,不断加强学生的行动力,高职学生积极开展行动实践活动,在行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身的能力,提高创新创业水平。高职学校培育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拥有开放性的思维模式,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进行思考,帮助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技能,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学校注重高职学生的素质培养,开设相关课程,不断将创新技能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标准中,深化学生创新的意识。高职学校也需要将创新技能的培养贯穿专业课程教学中,在专业课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创新的意识,提升学生创业的能力。其次,高职学校也需要开展专家讲座、专题报告等实践活动,在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创新意识,提升专业技能,为学生的创业活动奠定基础。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校的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行为层面提高学生创新的意識和能力。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路径中,深化学生工匠精神意识,掌握工匠精神内涵。通过开展创新创业课程,不断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高职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不足,缺乏创新创业的毅力和创新思维,高职学校缺少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影响高职学生的发展。在高职教育中,学校需要强化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创新创业课程中。创新培养思路,开展丰富有趣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内涵,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高职学校也要拓展创新创业环境,将工匠精神渗透教学全过程。工匠精神融入到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可以从精神层面、目标层面以及行为层面对学生进行渗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文波.工匠精神视阈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析[J].大观,2017(9):226-227.

[2]彭晔,曾伟.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特色课程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6):3-5.

[3]马绍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匠精神传承[J].科教导刊,2018(21):172-173.

[4]焦爱新,徐小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14-17.

[5]王佳.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辽宁金融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广东蚕业,2017(3):54-56.

[6]苏勇,王茂祥.工匠精神的培育模型及创新驱动路径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

作者简介

贺维(1986—),女,汉族,湖南省双峰县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基金: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衡阳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路径研究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7D048

作者:贺维 唐光辉 肖贵

当今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论文 篇2:

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养成的因素调查与分析

摘 要:目前,面对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关键,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文章通过笔者对现阶段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养成因素的调查,首先简要阐述了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其次又对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养成的几个方面的因素作了分析,最后又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以期待大学生在新时期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不断提升,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

[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社科联2017年度专项调研课题(青少年工作研究),项目名称: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养成的因素调查与分析——以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项目编号:QSNYJ2017159]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国家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不足,学生缺乏创业的欲望和积极性,创业兴趣不是很高,勇于创业的人数相对来说更少。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与意识刻不容缓,如何找到与其相应的对策,是目前高等教育普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在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关于创新创业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学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通过对不同高校特别是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养成的因素的调查与分析,为更好地进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铺设了道路。

一、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一)学分认定没有统一标准

目前,各个高校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方式和目标都存在着不同,对创新创业能力的认识和理解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各个高校在创新创业学分认定上也必然不尽相同,有些高校把参加社团及实践活动的成绩作为创新的学分,也有的高校对创新学分的认定有着严格的要求,只有取得一定的创新性成果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通过调查和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创新学分普遍在创新实践方面获得,创新原因得分较少。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金有限

创新创业教育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可以有效缓解当前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人才。但是,我们也应该能够认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它需要学校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需要学校提供丰富的创新创业的资料以供学生学习查阅,开展相关的创新创业训练,提供先进的设备以及实验耗材,配備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师,等等。这都需要高校投入一定的资金才能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和进行,才能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然而,高校资金相对有限,能够用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资金有限,无法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

(三)培养环境较差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教育模式,需要系统完整的教育体系,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作为基础。现阶段,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环境较差,比如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有限。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差、评价体系落后等,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难以达到既定的成绩和目标。

(四)教育质量监管缺乏有效性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学生只有积极地参与到创新创业的活动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创新创业人才。但是,由于创新创业成果质量的监管缺乏比较完善、标准的制度和体系,以致于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只流于形式,甚至有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设仅仅是为了增加学分,不能从本质上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还有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对创新创业活动的申请、等级评价等方面的设定都不完善,流程不规范、不细致,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不利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二、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养成的因素分析

创新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很强的表现,要求不仅要有对环境的应变能力、融资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对压力的承载能力、对市场的敏锐能力、善于抓住机会的能力,还要有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等多种能力。根据笔者对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可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大学生在高校学习专业知识,接受高等教育,能够崇尚科学,对创新也有一定的认识,但由于受学校客观条件等的影响,再加上对学校现有条件利用得不充分,严重阻碍着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虽然说大学生思维相对来说比较活跃,但是由于视野和知识面不够宽阔,不能全面、灵活地思考问题,对问题理解的深度也不够,解决问题缺少新意和突破,以致于创造性、创新性思维方式欠缺。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创新的灵感,但受自身创新能力的影响,很难将其充分发挥出来。根据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情况,学生学到的创新创业相关专业知识相对有限,对于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还比较欠缺,甚至对于创新创业还没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创新创业的意识模糊而且薄弱,有相当多的学生是为了取得学分才参与到创新创业有关的活动中,学生自身对于创新创业缺少内心的热爱。即使很多学生有创新创业的意识和思想,也很难积极付诸行动,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究其原因,可能是学生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或缺乏创新创业的自信心,而错过了很多的创新创业有关的实践活动,不利于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部分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的兴趣和热情,但是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和信心,在现实工作中往往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到底。还有一部分学生受压力的影响,认为创新创业对自身的要求太过严格,通过努力也很难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不能取得创新创业的成功,在这种不自信的情况下,就容易避难就易,顺其自然地走大众化道路。由此可见,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薄弱,严重制约着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和提高。

(二)创新创业教育滞后

虽然创新创业教育十分重要,但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比较晚,比国外发达国家起步晚了十余年。目前虽然有部分高校比如笔者所在的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已经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到了学校统一的必修课中,但是还有部分高校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引入到第一课堂中去,而是以开展“创新创业计划大赛”为主。另外,即使部分高校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但是由于大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当中,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公共课等占据了學习的绝大部分时间,以致于没有多余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学习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部分高校也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计划中,更没有“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目前,高校成立和组建的校内科技创新型社团数目较少,组织和安排的创新创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也较少,学生不能经常参与到创新创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中,这些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都是极为不利的。

(三)缺乏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

近年来,很多高校为了使学生的大学业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都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但是在这些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中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活动所占比例很小,而且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人数与其他活动相比也是很少,创新创业教育这一精英教育还尚未真正和高校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相融合,这就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缺乏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高校也没有积极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养成的校园氛围,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步伐,难以使学生形成对创新创业的兴趣,更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

(四)当代大学生缺乏进取心与坚韧的品质

每个时代的大学生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在当今时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90”后,“00”后也即将步入大学的殿堂,“90”后的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相比,其思想比较开放,思维也更加活跃,更加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但是,他们相对缺乏进取心、坚韧的精神和毅力,过于注重生活品质。比如现在的大学生在顶岗实习中,过于注重生活方面的住宿条件,甚至在到达住宿的地方时先问有无WiFi,食堂饭菜的好坏等等,而对职业发展前景,工作情况等很少提及。注重生活品质是社会经济水平提高的表现,但与此同时,也反映出学生的进取心不够强烈。创新创业需要经历和克服很多困难,需要学生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持之以恒的坚韧品质。坚韧的品质和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以及与实践相结合才能逐渐养成创新创业的能力,才能把创新思维转化成真实的产品或者项目,才能获得创新创业的成功。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策略

(一)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激发创新创业的热情

当代大学生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和加深对创新创业的了解与认识,提高对创新创业的意识,激发创新创业的热情,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持续关注政府出台的创新创业相关的政策并有深刻的理解,对当前经济和就业形势有一定的认识,认真学习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积极参加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寻找方法打破学校条件的束缚,尽可能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对创新创业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进而提高创新创业的意识,激发开展创新创业的热情,并能够将其有效转化为自主就业、竞争就业的观念,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同时做好职业规划,为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当代大学生要具有拼搏进取精神,敢闯敢拼,不怕失败;要敢于突破常规,树立创新精神,多观察、多发现、多动脑、多思考、善于发现和把握商机。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必须要对创新创业进行必要的宣传,并逐渐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可以挖掘创新创业有关的典型案例或者先进人物事迹,利用校内网站、学校广播等方式向全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宣传,通过积极主动的宣传,不但可以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有更多的认识,培养创新创业兴趣,而且还能挖掘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还可以通过媒体对学生家长进行创新创业的宣传,通过家长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与帮助,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

(三)改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案

目前,高校如果要想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必须改革创新创业相关的教学方案。具体来说,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现阶段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地相关课程在不同学科各个专业中都作出相应设置。此外,还应该对构建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详细地做出课时安排,比如每周安排两次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在设置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不但要将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还要能够使创新创业课程具有一定的前沿性,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创新创业形成良好的思考,有利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另外还要注意,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和开设不能走形式化道路,要以考核的方式不断进行强化。例如,教师可以依据创新创业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考核任务,要求学生只有较好地通过其考核才能取得学分。通过改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方案,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合理安排创新创业课时并实施考核使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

(四)根据学生特点,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虽然“90”后大学生相对来说进取心不足,吃苦耐劳的精神相对欠缺,但是,他们身上也具备“70、80”后所不具备的优异品质,比如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使得学生更早地生活在数字化的生活方式中,信息技术能力特别强。活跃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还拥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希望得到周围朋友、同学以及亲人和老师的认可。所以,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因材施教,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而不懈努力。例如,可以就学生熟悉的信息技术有关的小项目为切入点,引导和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训练,充分挖掘他们的自身潜能和创新精神,在此过程中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结语

当今社会,经济和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对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创业能力是新时期、新的社会形势下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只有具备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才能更好地与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相适应,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肖昊,白丽.论创新创业活动的时间特征[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12):123-133.

[2]朱金花.浅析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式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08):71-72.

[3]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6):88-97.

[4]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1,(03):155-180.

[5]钟燕瑾.高职院校创新学分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6,(09).

作者单位: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王艳丽 唐滋贵

当今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论文 篇3:

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创新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和不足,并从强化学生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教学体系等层面提出加强中职学校学生创新教育的一些思路和做法。

【关键词】中职学生;创新能力;思考;实践

1、加强中职学生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1.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与变革,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李克强总理于2014年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突出显示创新对于国家改革发展攻坚期的重要意义。国家和社会就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对中职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创新教育已成为中职院校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教育的主旨和核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加强中职学校学生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项重要课题。

1.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之义

创新型国家是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当前,国际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要想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我国政府早在2005年就已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固有的教育模式,通过加强中职学校创新教育激发中职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符合创新型国家建设、能担此重任的创新型人才,切实提高青年群体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

1.3中职院校学生培养水平的的重要保证

实践与创新能力对个体发展至关重要,中职学校学生正处在学习的最佳时期,加强创新教育能有效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幫助个体积极应对人生挑战。竞争和挑战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在岗位适应、工作能力等方面提出更为严格和苛刻的要求。中职院校学生如果没能在校园学习阶段进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直接面临就业压力和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从个体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进行创新教育,使得学生在以后的社会中可以不断的去适应社会的变化,获得持续性的发展。

2、中职院校学生创新教育的现状分析

2.1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角度来看

(1)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仍待加强

当前仍有不少中职学校对创新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缺少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具备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部分学生胸无大志,求学目标仅停留在获得毕业文凭层面,因而表现为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安于现状,只是机械地完成学习任务,很少关注和参与创新活动,缺乏不满足于现状、乐于创新的欲望和冲动。部分学生对创新持有畏难情绪,认为这是高智商、小部分精英群体才能做到的事情,因而较少涉足,缺少知难而进、攻坚克难、一往无前、敢于创新的勇气和无畏精神。

2.1.2创新思维和科技素质亟需培养

创意的诞生需要创新思维和科技素质作为支撑,从与发达国家数据的比较来看,我国中职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技素质尚待训练和提高。部分学生思维缺少灵活性和逻辑性,缺乏知识结构的必要整合,无法打开思路、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能全面、深刻地看待问题,致使思维僵化,想法缺少新意。部分学生科技素质不强,专业知识技能积累不足,动手能力弱,或是不善于利用现有资源,无法很好地把握学科动态、捕捉创新所需的前沿讯息,阻碍自身创造力的发挥。

2.1.3创新实践能力薄弱,存在“知行反差”

不少学生已经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好的创意和想法,但是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却存在困难,即存在认知和行为上的反差。“有了想法不行动”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课外科技团队能够真正将创意做出成果的只占少数,创业实践也成为“大众纷纷问津、小众坚持到底”的活动。创新能力重在践行,创新实践能力的欠缺严重制约中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也是创新教育着力要解决的问题。[1]

2.2从创新教育教学角度来看

2.2.1教学资源不足

中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创设不足使得中职生创新教育的开展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和阻碍。在硬件资源方面,科研和教学设备落后,实验室、教室、活动中心等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资源有限,学生缺少从事创新活动的空间和物质条件。在软件资源方面,校园创新文化精神理念、创新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在校外合作层面,不少中职学校未能充分拓展和利用社会潜在教学资源,没有实质性的“校企”和“校地”合作平台,使得中职创新教育陷入“孤军奋战”,效果不佳。

2.2.2教学手段和内容落后

教学方法和形式单一,无法满足时代要求和学生需求,成为制约中职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因素。目前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多局限于课堂讲授法,单项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缺少教学互动和新颖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创新教育教学中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被确立和突显,使得学生对创新知识和能力的学习掌握较为被动,创造力得不到有效开发。再者,“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弱化了实践环节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缺乏有效指导,直接影响了创新教育的成效。

目前中职学生创新教育的教学内容没能及时更新、无法跟上时代步伐,缺少第一手鲜活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料,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创新教育教学内容不成体系,缺少专门的创新教育教材和课程建设体系,致使学生对创新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零散化、碎片化,理解和掌握不充分或不到位。

2.2.3 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职院校学生创新教育的质量。第一、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从师资构成层面上讲,受“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影响,很多学校未能建立和形成专门从事学生创新教育的师资队伍,大多为兼职教师在零散地开展创新教育教学活动。[2]第二、教学水平有限。不少在从事创新教育教学的中职教师,特别是新上岗的教师,未经过专门的创新教学培训和教学训练,其知识储备、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均不能满足实际教学和指导的需要。

3、加强中职院校学生创新教育的思考

3.1强化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各种创新行为的观念形态,它是创新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学生只有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具备主观的创新意愿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创新实践活动中去。

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所要掌握、拥有的是什么。就拿我校烹饪专业来说吧,创新思维在烹饪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在烹饪的学习上努力突破传统的制作方法,寻找一个新的思路来完成烹饪制作。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材内容和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精心准备教学计划,注意对学生创新理念的灌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思考,将问题逐个解决,活跃学生的思想,掌握创新思维的能力。

另外,无论学习什么专业,培养创新思维都需要兴趣来支撑。举例而言,在烹饪专业的学习上,对于学生而言,这不仅是学习知识,以后还会以此为自己的职业。所以,在中等职业教育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必行之事。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能够有效的开展,促进学生在本专业领域的创新技能能够迅速进步。

3.2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对学生影响深远。中职院校应大力开展创新教育的文化建设,形成积极浓厚的创新氛围。建立健全中职院校学生创新教育制度。建立分别针对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激励制度,可制定《中职学生创新实践成果奖励办法》、《中职学生创新实践学分认定细则》、《中职学生创新教育指导教师团队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从制度层面提高师生参加创新教育活动的热情。在《创新实践学分认定细则》中,将学生创新活动参与情况学分化,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修满创新实践学分方可毕业。从政策层面确保每位学生都参与各类到创新实践活动中去。在《学生创新教育指导教师团队管理办法》中,針对不同类别的竞赛成立了相应的指导教师团队,并设定团队负责人。团队定期开展学习交流,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讲座指导,提升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水平。在《班级科技委员管理办法》中,请班内品学兼优、对本专业创新感兴趣且有责任感和号召力的同学担任班级科技委员,不定期对科技委员进行培训,使其对各类竞赛情况有详细的了解,并要求科技委员积极投身到各类竞赛中,以实际行动引领和感召班级同学参加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加强中职院校学生创新社团的建设。社团是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不同专业的学生为了相同的兴趣会聚集在创新社团中,相互讨论、交流、沟通,迸发出创新的灵感。应根据学科特点成立专业社团,制定社团管理规章制度,学期末对各个社团进行总结、评比、表彰,促进社团可持续发展。通过定期开展的社团活动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引发学生对创新活动的关注、参与和思考。

充分发挥科技竞赛的载体作用。学校应以课外科技竞赛为载体,不断整合各类资源,积极拓展竞赛项目,使学生在竞赛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以赛促学,全面提升创新实践能力。以烹饪大赛为例,可以在学生群体中进行广泛的烹饪方案征集,指导教师团队对学生提交的烹饪方案进行现场答辩,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方案设计。

增加学生校外烹饪实践的机会。在学生的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当地的酒店实习,在酒店里跟在专业厨师的身边,边学习边思考,酒店里的厨师烹饪工作经验丰富,从他们身上学到的本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还可以在校外进行售卖比赛,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分队,让他们去根据人们的喜好去选择一项面点或是菜式加工制作,学生们会在传统的菜式或是面点上加上自己的创意,若是得到人们的赞赏,会使学生感到很有成就感,从而产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教育的主体是学生,然而学生从事创新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中职院校学生创新教育的成效。中职院校应不断加强创新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强各学科竞赛教师团队建设。定期邀请校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为教师团队做报告,提供学科前沿讯息,分析学科发展趋势。选派教师到校外酒店、宾馆等公司企业挂职,参加短期学习与交流,一方面激发教师深入本专业研究,提高自身的科研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教师的成长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3.4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对于创新教育至关重要,在创新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应做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是学生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把握创新的主旋律,把创新的意识和理念贯穿于中职教育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教学是创新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会不断的思考、探索,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3]。中职院校要重视实践教学活动,力求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宽实践教学的覆盖面。

实践教学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拿烹饪专业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该积极与校外的酒店企业进行联手教学,定期的为外界的企业输送一批又一批的实习人员,这些实习人员可以跟随自己心仪的大厨,为大厨打下手,通过在生产一线的实际操作,了解餐饮发展的潮流,了解行业内的新工艺、新口味、新原料、新设备,在不断的经验累积下不断提升个人的实践素质以及职业素养的提升。

学校大力开展课外实践教学,通过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的创新实践,切实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对学生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实行有效的过程管理,将课外创新实践教育学分化,可以分为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等类别,激发学生参加到各类实践活动中,切实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焕彬.对地方院校中职院校学生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10):141-143.

[2]陈智勇.学分制管理视角下的中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140-142.

[3]赵春红.论高校科技素质教育的创新[J].教育评论,2011(03):13-15.

作者:高国明

上一篇:高职院校建设师德师风论文下一篇:遥感平台摄影测量技术论文